CN217893100U -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93100U
CN217893100U CN202221760324.1U CN202221760324U CN217893100U CN 217893100 U CN217893100 U CN 217893100U CN 202221760324 U CN202221760324 U CN 202221760324U CN 217893100 U CN217893100 U CN 217893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ness
vehicle
frame
main
ac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603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村昭人
龟井诚太郎
小池江美子
八百川哲雄
坂根泰树
三轮友香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93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93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具备发动机、发电机、对发动机进行控制的FI‑ECU(51)、与FI‑ECU(51)分开设置并对发电机的发电及使发动机起动的旋转电机进行控制的ACG‑ECU(52)、车架(20)、以及与车架(20)连结的空气滤清器(40),FI‑ECU(51)及ACG‑ECU(52)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还具备主线束(65),主线束(65)分支成与FI‑ECU(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和与ACG‑ECU(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

Description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本申请以在2021年07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16085号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的权利。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已知有具备发动机、发电机、第一控制单元(FI-ECU)及第二控制单元(ACG-ECU)的结构,该发动机为车辆的动力源,该发电机利用发动机的旋转进行发电,该第一控制单元(FI-ECU)对发动机进行控制,该第二控制单元(ACG-ECU)与FI-ECU分开设置,并对发电机进行控制(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20-100348号公报)。FI-ECU及ACG-ECU配置在彼此相同的车辆左侧。主线束与FI-ECU连接。通过第一线束将FI-ECU与ACG-ECU电连接。通过第二线束将发电机与ACG-ECU电连接。
然而,若在FI-ECU及ACG-ECU的周边配置有多个线束,则为了避免与车架的周边的车辆部件(周边部件)抵接而需要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将线束与各控制单元连接了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避免各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11;发电机13,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11的驱动进行发电;第一控制单元51,其对所述驱动装置11进行控制;第二控制单元52,其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分开设置,且对所述发电机13的发电及使所述驱动装置11起动的旋转电机13进行控制;作为骨架的框架20;以及空气滤清器40,其与所述框架20连结,且对向所述驱动装置11供给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一侧的外表面80a,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还具备主线束65,所述主线束65分支成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和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框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2)在上述(1)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框架2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3)在上述(1)或(2)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框架20上设有对所述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从所述主线束65通过了所述线束引导部150之后的部分分支。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框架20为车辆的骨架,所述框架20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25a,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前后延伸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5)在上述(4)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与所述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所述第一线束140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25a的上端缘25a1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之间。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经由支架100固定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朝向固定于所述支架100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支承所述第一线束140的伸出部86a。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在至少一个固定点P1处固定于车辆,所述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点P1重叠,且所述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所述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两外侧被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1)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发电机、对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分开设置并对发电机的发电及使驱动装置起动的旋转电机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单元、作为骨架的框架、以及与框架连结且对向驱动装置供给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第一控制单元及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的一侧的外表面,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还具备主线束,该主线束分支成与第一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线束和与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线束,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由此与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从在框架的上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避免各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此外,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由此不需要根据各线束的配设路径(分支后的路径)来对在框架的上方配置的周边部件的形状进行变形。因此,与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及低成本化。
此外,与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接近于两控制单元的位置分支,因此两控制单元之间的线束的长度缩短。因此,能够有助于低成本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2)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框架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从在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及下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避免各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3)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在框架上设有对主线束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从主线束通过了线束引导部之后的部分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在框架上设有线束引导部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避免各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此外,与在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分别设有线束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4)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框架为车辆的骨架,框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前后延伸部的中心轴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比前后延伸部的中心轴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从在框架的上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更加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各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此外,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在更接近两控制单元的位置分支,因此两控制单元之间的线束的长度进一步缩短。因此,能够有助于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5)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线束的连接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第一线束配置在前后延伸部的上端缘与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有效利用前后延伸部的上端缘的下方且空气滤清器的一侧的空间,尽可能地缩短第一线束的长度的同时将第一线束与第一控制单元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6)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第二控制单元经由支架固定于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具备朝向固定于支架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支承第一线束的伸出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空气滤清器的伸出部兼作为支架与空气滤清器的固定部及第一线束的支承部。因此,不增加部件个数就能够避免第一线束与支架抵接的情况,且同时支承第一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7)所记载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第二控制单元在至少一个固定点处固定于车辆,第二线束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至少一个固定点重叠,且第二线束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固定点重叠的部分的两外侧被固定,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第二线束因外在原因而发生振动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二线束与包含固定点的周围的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线束的振动并避免第二线束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此外,相比较于第二线束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仅在与固定点重叠的部分的一外侧被固定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二线束振动的情况。此外,将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固定点重叠的部分的两外侧的第二线束的固定部分配置于第二控制单元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第二控制单元附近的空间而紧凑地配置第二线束。由此,能够在空气滤清器的一侧的外表面设置第一控制单元之后确保宽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V向视图。
图6是包含图3的VI-VI截面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支架的安装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7中取下了支架的状态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的框图。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车辆)
11 发动机(驱动装置)
13 发电机(旋转电机)
20 车架(框架)
20a 车架的上缘部(框架的上缘部)
25a 第一轨道部(前后延伸部)
25a1 第一轨道部的上端缘(前后延伸部的上端缘)
40 空气滤清器
51 FI-ECU(第一控制单元)
52 ACG-ECU(第二控制单元)
65 主线束
80a 空气滤清器的左侧面(空气滤清器的一侧的外表面)
86a 伸出部
100 支架
113a 连接口
140 第一线束
142 第二线束
142a 重叠部(线束在侧视观察下与固定点重叠的部分)
150 线束引导部
C1 第一轨道部的中心轴(前后延伸部的中心轴)
P1 前侧固定点(固定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以及表示车辆左右中心位置的车身左右中心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杆式的车把2来转向的前轮3(转向轮)和由包含发动机11(驱动装置)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驱动轮)。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含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20的前端侧的头管21。在头管21中穿过与车把2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
车架20(框架)是车辆的骨架。例如,车架20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结合成一体而形成。车架20具备头管21、主框架22、下行框架23、枢轴板24、座椅轨道25及副框架26。
头管21形成为能够供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穿过的筒状。头管21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头管21的上端位于后方且头管21的下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主框架22将头管21与枢轴板24连结。主框架22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使一根管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主框架22具备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第一管部22a和从第一管部22a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伸的第二管部22b。
下行框架23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头管21上的与主框架22连结的连结部的下方位置以比主框架22陡急的倾斜向斜后下方延伸。下行框架23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随着从头管21朝向下方而相对于主框架22的第一管部22a逐渐远离。
枢轴板24以从主框架22的后下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左右枢轴板24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主框架22的第二管部22b的下端向下方弯曲延伸。左右枢轴板24的下端部彼此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管(未图示)连结。
座椅轨道25以从主框架22的后上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左右座椅轨道25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主框架22的第一管部22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座椅轨道25具备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主框架22的第一管部22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一轨道部25a(前后延伸部)和从第一轨道部25a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第二轨道部25b。如图2所示,第一轨道部25a在俯视观察下以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内方且后端位于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第二轨道部25b在俯视观察下从第一轨道部25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
如图1所示,副框架26以从枢轴板24的上下中央附近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副框架26将枢轴板24和座椅轨道25的后部连结。副框架26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副框架26的前端位于下方且副框架26的后端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在图2中,符号28表示以将左右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符号29表示以将左右座椅轨道25的第二轨道部25b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梁,符号31表示用于供乘员放脚的第一踏脚板,符号32表示用于供乘员(搭乘者)放脚的第二踏脚板,符号33表示用于将第二踏脚板32与车架20连结的连结框架。
如图1所示,发动机11配置在主框架22的下方且下行框架23的后方。发动机11是车辆的动力源。发动机11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15。例如,发动机11是单气缸发动机。发动机11具备收容曲轴15的曲轴箱16和从曲轴箱16的上部向斜前上方立起的气缸17。气缸17一体地结合于曲轴箱16的上部。
变速器12设置在曲轴箱16的后部。曲轴箱16的后部兼作为收容离合器及传动装置的变速器箱。变速器12具备用于将发动机11的动力向外部取出的未图示的输出轴。
发电机13利用发动机11的旋转(驱动)进行发电。发电机13与曲轴1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体而言为左端部)连结。在曲轴箱16的左侧部结合有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发电机13的箱罩18。例如,发电机13是使用ACG(AC Generator:交流发电机)来使发动机11起动的旋转电机、所谓的ACG起动电动机。虽然未图示,但是发电机13具备固定于箱罩18的定子和设置于曲轴15的外转子。
动力单元10配置在车架20的前后中央部。动力单元10的前部经由发动机挂钩35而支承于下行框架23。动力单元10的后部支承于左右枢轴板24。摆臂36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左右枢轴板24。在摆臂36的后部支承有后轮4的车轴。变速器12的输出轴与后轮4的车轴经由包含未图示的驱动链条等的动力传递机构(例如,链条式传动机构)而连结。在摆臂36的后部与车架20的后部之间夹装有后悬架37。
在气缸17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7。燃料箱7以从上方覆盖主框架22的方式设置。在燃料箱7的后方的座椅轨道25上配置有用于供乘员就座的座椅8。座椅8沿前后方向延伸。座椅8的前部支承于燃料箱7的后部上表面。
在主框架22的后方配置有对向发动机11供给的空气(外部气体)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40。如图2所示,空气滤清器40在俯视观察下以跨车身左右中心线CL的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40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由座椅轨道25、主框架22的第二管部22b、副框架26包围的区域。
在气缸17的上部(后部)连接有用于通过空气滤清器40向发动机11供给空气的吸气配管41。吸气配管41从气缸17朝向空气滤清器40而向后方延伸。在吸气配管41的中途部安装了内装有节气门的节气门区42。
在气缸17的上部(前部)连接有用于将发动机11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43。在排气管43的下游端(后端)连接有消音器44(参照图2)。
在图1中,符号5表示对前轮3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前叉,符号6表示在左右前叉5之间从后上方覆盖前轮3的上部的前挡泥板,符号9表示覆盖燃料箱7的前部侧面的左右一对的护罩,符号38表示燃料泵,符号39表示侧罩(罩构件)。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对发动机11进行控制的FI(Fuel injection;燃料喷射)-ECU51(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以及对发电机13进行控制的ACG-ECU52。
FI-ECU51(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根据乘员的操作而从点火开关输出的起动要求及停止要求的信号,来对发动机11的起动及停止进行控制。
ACG-ECU52(第二控制单元)对发电机13的发电动作进行控制,任意地变更发电机13的发电量,并对使发动机11起动的旋转电机13进行控制。
ACG-ECU52与FI-ECU51分开设置。ACG-ECU52配置在与发电机13相同的车辆左侧(车宽方向的一侧)。FI-ECU51配置在与ACG-ECU52相同的车辆左侧(车宽方向的一侧)。如图2所示,作为重量物的蓄电池53配置在车辆右侧。蓄电池53相对于ACG-ECU52配置在车宽方向相反侧。
在实施方式中,FI-ECU51、ACG-ECU52及发电机13配置在车辆左侧。蓄电池53配置在车辆右侧。FI-ECU51、ACG-ECU52及发电机13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配置在与蓄电池53相反的一侧。
如图1所示,ACG-ECU52配置在发电机13的后方。ACG-ECU52配置在FI-ECU51的前方。ACG-ECU52比FI-ECU51接近发电机13。FI-ECU51及ACG-ECU5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分别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FI-ECU51及ACG-ECU5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分别前倾地配置。FI-ECU51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比ACG-ECU52接近于水平的倾斜前倾。
FI-ECU51及ACG-ECU5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枢轴板24与副框架26之间。FI-ECU51及ACG-ECU5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空气滤清器40重叠。FI-ECU51及ACG-ECU5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由主框架22的第二管部22b、座椅轨道25及副框架26包围的区域。FI-ECU51及ACG-ECU52配置在比罩构件39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FI-ECU51及ACG-ECU52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左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与连结框架33之间。ACG-ECU52的后部在俯视观察下与FI-ECU51的前部重叠。
在图2中,符号54表示罐。
如图3所示,FI-ECU51及ACG-ECU52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车宽方向一侧的外表面)。FI-ECU51及ACG-ECU52经由空气滤清器40等固定于车架20。
FI-ECU51在多个部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部位)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空气滤清器40具备空气滤清器主体80和设置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多个安装部81~87。空气滤清器主体80及多个安装部81~87由同一构件一体形成。
空气滤清器主体80具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面对由车辆左侧的座椅轨道25和副框架26夹着的区域的左侧面80a。如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在车辆前方观察下以随着朝向车辆下方而位于车辆左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多个安装部81~87是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上侧后部向上方延伸的后上延伸部81、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向左侧方延伸的上下一对的侧方延伸部82、83、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前侧上下中央附近向前方延伸的前中央延伸部84、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前侧下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下延伸部85、在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的前侧上部设置的前上安装部86、以及在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的下侧前后中央附近设置的下中央安装部87。图中符号89表示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下端附近向前下方延伸的泄放管。
后上延伸部81形成为在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上侧后部向左侧方延伸之后朝向车辆左侧的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的左侧而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如图4所示,在车辆左侧的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设有具有螺母91的托架90。例如,将螺栓92从左侧方通过后上延伸部81的贯通孔而与螺母91螺合,由此能够将后上延伸部81固定于托架90。空气滤清器40的后上延伸部81经由托架90而固定于车辆左侧的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省略FI-ECU51的图示。
侧方延伸部82、83形成为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的后部(后上延伸部81附近)向左侧方延伸的板状。如图3所示,侧方延伸部82、83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沿着FI-ECU51的倾斜的方式前倾。上下一对的侧方延伸部82、83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相互平行地配置。
FI-ECU51经由上下一对的侧方延伸部82、83而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FI-ECU51具备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接近于水平的倾斜前倾配置的矩形形状的FI-ECU主体110、设置在FI-ECU主体110的上部且能够供侧方延伸部82穿过地开口的上连接部111、设置在FI-ECU主体110的下部且能够供侧方延伸部83穿过地开口的下连接部112、以及设置在FI-ECU主体110的前部且向前上方开口的耦合器部113。
例如,上连接部111及下连接部112为了能够弹性地保持FI-ECU51而可以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例如,可以在上连接部111及下连接部112的各开口孔中穿过各侧方延伸部82、83,由此将FI-ECU51橡胶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
ACG-ECU52经由支架100而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例如,支架100由金属板形成。如图7所示,支架100具备支架主体101和设置于支架主体101的多个连结部102~108。支架主体101及多个连结部102~108由同一构件一体形成。
如图6所示,支架主体101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与ACG-ECU52之间。支架主体101形成为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平行地延伸的板状。如图3所示,支架主体101的外形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具有沿着ACG-ECU52的外形的形状。
如图7所示,多个连结部102~108是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支架主体101的上侧后部向前上方延伸的后上伸出部102、从支架主体101的下侧后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后下伸出部103、从支架主体101的前侧上部向前方突出的前突出部104、设置在支架主体101的前侧上下中央附近且与前突出部104的下侧相连的前连结部105、从支架主体101的后侧上下中央附近向后上方突出的后连结部106、从支架主体101的上侧前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上伸出部107、以及从支架主体101的下侧前部向左侧方延伸的前下伸出部108。
如图6所示,后上伸出部102形成为在从支架主体101的上侧后部向左侧方延伸之后朝向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上安装部86的左侧而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如图8所示,空气滤清器的前上安装部86配置在吸气配管41的后端附近。在空气滤清器的前上安装部86设有螺母93。如图6所示,例如,将螺栓94从左侧方通过支架100的后上伸出部102的贯通孔而与螺母93螺合,由此能够将支架100的后上伸出部102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上安装部86。
如图7所示,后下伸出部103形成为从支架主体101的下侧后部与支架主体101平行地向后下方延伸的板状。在空气滤清器40的下中央安装部87设有螺母95。例如,将螺栓96从左侧方通过支架100的后下伸出部103的贯通孔而与螺母95螺合,由此能够将支架100的后下伸出部103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下中央安装部87。
前突出部104形成为从支架主体101的前侧上部与支架主体101平行地向前方突出的板状。前突出部104的外形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具有沿着螺栓98的头部前侧的弯曲形状。在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中央延伸部84的前端侧设有螺母97。例如,将螺栓98从左侧方通过支架100的前突出部104的贯通孔而与螺母97螺合,由此能够将支架100的前突出部104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中央延伸部84。
支架100在后上伸出部102、后下伸出部103及前突出部104这三个部位通过螺栓等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
如图3所示,ACG-ECU52经由支架100的前连结部105及后连结部106(参照图7)而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ACG-ECU52具备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以接近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前倾配置的矩形形状的ACG-ECU主体120、设置在ACG-ECU主体120的前部且能够供螺栓的外螺纹部穿过地开口的前连接部121、设置在ACG-ECU主体120的后部且能够供螺栓的外螺纹部穿过地开口的后连接部122、设置在ACG-ECU主体120的上部且向前上方开口的上耦合器部123、以及设置在ACG-ECU主体120的下部且向后下方开口的下耦合器部124。
如图7所示,在支架100的前连结部105及后连结部106分别设有指向左侧方的具有外螺纹部的螺栓131、133。如图3所示,例如,使各螺栓131、133从车宽方向内方通过ACG-ECU52的前连接部121及后连接部122的各开口孔,并从左侧方将螺母132、134螺合于各螺栓131、133。由此,能够将ACG-ECU52的前连接部121及后连接部122分别固定于支架100的前连结部105及后连结部106。
如图7所示,支架100的前连结部105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中央延伸部84与前下延伸部85之间。如图8所示,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中央延伸部84与前下延伸部85之间设有空间88。
如图7所示,支架100的前连结部105的一部分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与空气滤清器40不重叠的位置(换言之,与图8所示的空间88重叠的位置)。如图3所示,ACG-ECU52的前连接部121的一部分(控制单元的一部分)经由支架100而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与空气滤清器40不重叠的位置(换言之,与图8所示的空间88重叠的位置)。
如图3所示,ACG-ECU52在前连接部121及后连接部122这两个部位通过螺栓等固定于支架100。ACG-ECU52在两个固定点P1、P2处固定于支架100。在此,固定点是指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固定了ACG-ECU52的部分的中心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点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相当于螺栓的轴心位置(具体而言为螺栓的轴线的左端)。
ACG-ECU52的前连接部121的固定点P1(以下也称为“前侧固定点P1”。)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中央延伸部84的前端侧(螺栓98)与前下延伸部85的前端侧之间。ACG-ECU52的前侧固定点P1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与空气滤清器40不重叠的位置。
另一方面,ACG-ECU52的后连接部122的固定点P2(以下也称为“后侧固定点P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与空气滤清器40重叠的位置。ACG-ECU52的后侧固定点P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下侧的侧方延伸部83的前方附近。
如图9所示,FI-ECU51、ACG-ECU52、发电机13、蓄电池53等各要素通过包含第一电线61、第二电线62、第三电线63、第四电线64的电路结构而如下述那样电连接。
通过第一电线61将FI-ECU51与ACG-ECU52电连接。通过第二电线62将发电机13与ACG-ECU52电连接。通过第三电线63将蓄电池53的高电位侧端子与ACG-ECU52电连接。通过第四电线64将蓄电池53的高电位侧端子与ACG-ECU52电连接。在第四电线64的中途部设有熔丝70及开关元件71。
在图9中,符号65表示包含与FI-ECU51等连接的电线的主线束,符号66表示将第一电线61的中途部与发电机13连接的电线,符号67表示与ACG-ECU52连接的接地用的电线,符号68表示与蓄电池53的低电位侧端子连接的接地用的电线。
如图3所示,主线束65分支成与FI-ECU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和与ACG-ECU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座椅轨道25的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25a1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
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在此,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是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部25a(前后延伸部)的中心轴线。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第一轨道部25a设有对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例如,线束引导部150由金属构件形成。线束引导部150具备:以沿着主线束65的外周的方式朝向左侧方弯曲且沿着第一轨道部25a的外周对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弯曲部150a;以及从弯曲部150a的后端(车宽方向内端)向后方延伸且与第一轨道部25a结合的结合部150b。例如,线束引导部150的结合部150b通过焊接与第一轨道部25a结合。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主线束65通过了线束引导部150之后的部分分支。
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第一轨道部25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从主线束65分支之后在比第一轨道部25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朝向各ECU51、52的耦合器部113、143延伸。
在FI-ECU51的耦合器部113连接有从主线束65分支的第一线束140的耦合器141。第一线束140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主线束65分支,朝向FI-ECU51的耦合器部113而向后下方弯曲并延伸。
FI-ECU51的耦合器部113具有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耦合器部113的连接口113a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例如,通过将第一线束140的耦合器141从前方插入耦合器部113的连接口113a,由此能够将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连接。
第一线束140配置在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与ACG-ECU52之间。第一线束140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在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与ACG-ECU主体120的上端之间。
如图6所示,空气滤清器40的前上安装部86具备朝向支架100的后上伸出部102(固定于支架100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伸出部86a。伸出部86a从空气滤清器主体80的左侧面80a的前侧上部比支架100的后上伸出部102上端更向左侧方延伸。伸出部86a从下方支承第一线束140。第一线束140的下部外周的一部分与伸出部86a的上表面相接。
如图3所示,在ACG-ECU52的下耦合器部124连接有从主线束65分支的第二线束142的耦合器143。例如,第二线束142包含上述的电线61~64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主线束65分支,通过ACG-ECU主体120的前方附近而向下方弯曲并延伸之后,朝向ACG-ECU52的下耦合器部124而向后上方弯曲并延伸。
在图3中,符号148表示至少包含上述的电线62的线束(相当于将ACG-ECU52和发电机13连接的线束),符号149表示与ACG-ECU52的下耦合器部124连接的线束148的耦合器(相当于与第二线束142的耦合器143相邻的耦合器)。线束148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发电机13(参照图1)通过ACG-ECU主体120的下方附近且第二线束142的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弯曲并延伸之后,朝向ACG-ECU52的下耦合器部124(具体而言,下耦合器部124中的比连接第二线束142的耦合器143的部分靠后侧的部分)而向上方弯曲并延伸。例如,线束148的中途部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构件固定于车身等。例如,线束148的中途部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构件固定于第二线束142的中途部(例如,第二线束142中的在侧视观察下与线束148重叠的部分)。
在ACG-ECU52的上耦合器部123连接有从第二线束142的中途部延伸的线束144的耦合器145。线束144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第二线束142的中途部朝向ACG-ECU52的上耦合器部123而向后下方弯曲并延伸。
与ACG-ECU52的下耦合器部124连接的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为“重叠部142a”。)的两外侧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束142在比重叠部142a靠上侧及下侧的位置被固定。
如图5所示,第二线束142通过在比重叠部142a靠上侧的位置设置的上侧固定构件151和在比重叠部142a靠下侧的位置设置的下侧固定构件152而固定于支架100。在图5中,符号146表示另一线束,符号153表示用于将另一线束146固定于支架100的另一固定构件。
上侧固定构件151具备:呈沿着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上侧的部分的外周的环状,且约束第二线束142的约束部151a;以及设置在约束部151a的外周且与支架100的前上伸出部107卡合的卡合部151b。如图3所示,上侧固定构件151的约束部151a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ACG-ECU主体120前端的前上方附近。如图5所示,上侧固定构件151的卡合部151b配置在比支架100的前上伸出部107的前端侧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下侧固定构件152具备:呈沿着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周的环状,且约束第二线束142的约束部152a;以及设置在约束部152a的外周且与支架100的前下伸出部108卡合的卡合部152b。下侧固定构件152的约束部152a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于ACG-ECU主体120下端的前方附近。下侧固定构件152的卡合部152b配置在比支架100的前下伸出部108靠ACG-ECU主体120下端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支架100的前上伸出部107形成为在从支架主体101的上侧前部向左侧方延伸之后朝向第二线束142的车宽方向内方而向前方延伸的板状。在支架100的前上伸出部107的前端侧设有能够供上侧固定构件151的卡合部卡合的卡合孔。例如,在通过上侧固定构件151的约束部151a约束了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上侧的部分的状态下,将上侧固定构件151的卡合部151b从左侧方与前上伸出部107的卡合孔卡合。由此,能够将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上侧的部分经由上侧固定构件151而固定于支架100的前上伸出部107。
如图3所示,支架100的前下伸出部108形成为在从支架主体101的下侧前部向左侧方延伸之后朝向泄放管89的左侧方而向后下方延伸的板状。在支架100的前下伸出部108的前部设有能够供下侧固定构件152的卡合部152b卡合的卡合孔。例如,在通过下侧固定构件152的约束部152a约束了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下侧的部分的状态下,将下侧固定构件152的卡合部152b从前下方与前下伸出部108前部的卡合孔卡合。由此,能够将第二线束142中的比重叠部142a靠下侧的部分经由下侧固定构件152而固定于支架100的前下伸出部108。
如图5所示,第二线束142配置在比前侧固定点P1靠左侧方的位置。第二线束142的重叠部142a比螺母132向左侧方分离。第二线束142中的上侧固定构件151的约束部151a与下侧固定构件152的约束部152a之间的部分在车辆前方观察下朝向左侧方弯曲。第二线束142在车辆前方观察下以随着从上侧固定构件151的约束部151a朝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例如,第二线束142由上侧固定构件151及下侧固定构件152固定,以便即使在因车辆振动等外在原因而发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也维持相对于包含螺母132在内的周围的周边部件分离的状态。如图3所示,例如,第二线束142由上侧固定构件151及下侧固定构件152固定,以便即使在因车辆振动等外在原因而发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也维持相对于ACG-ECU主体120分离的状态。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1;通过发动机11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对发动机11进行控制的FI-ECU51;与FI-ECU51分开设置,并对发电机13的发电及使发动机11起动的旋转电机13进行控制的ACG-ECU52;作为车辆的骨架的车架20;以及与车架20连结且对向发动机11供给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40,其中,FI-ECU51及ACG-ECU52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主线束65,该主线束65分支成与FI-ECU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和与ACG-ECU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
根据该结构,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由此与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在车架20的上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避免各线束140、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此外,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由此不需要根据各线束140、142的配设路径(分支后的路径)对在车架20的上方配置的周边部件的形状进行变形。因此,与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设计自由度的提高及低成本化。
此外,与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接近两ECU51、52的位置分支,因此两ECU51、52之间的线束140、142的长度缩短。因此,能够有助于低成本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在车架20的车宽方向内侧及下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避免各线束140、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架20上设有对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主线束65通过了线束引导部150之后的部分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在车架20上设有线束引导部150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避免各线束140、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此外,与在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分别设有线束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架20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部25a,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在车架20的上方配置的部件(周边部件)更加远离。因此,即使不对周边部件的形状下功夫也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各线束140、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此外,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更接近两ECU51、52的位置分支,因此两ECU51、52之间的线束140、142的长度更短。因此,能够有助于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第一线束140配置在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25a1与ACG-ECU52之间,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有效利用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25a1的下方且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的空间,尽可能地缩短第一线束140的长度的同时将第一线束140与FI-ECU51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ACG-ECU52经由支架100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空气滤清器40具备朝向固定于支架100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支承第一线束140的伸出部86a,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空气滤清器40的伸出部86a兼作为支架100与空气滤清器40的固定部及第一线束140的支承部。因此,不增加部件个数就能够避免第一线束140与支架100抵接的情况,且同时支承第一线束14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ACG-ECU52在前侧固定点P1及后侧固定点P2处固定于车辆,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且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两外侧被固定,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第二线束142因外在原因而发生振动的情况。由此,能够避免第二线束142与包含前侧固定点P1的周围的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线束142的振动并避免第二线束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
此外,相比较于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仅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一外侧被固定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二线束142振动的情况。此外,将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两外侧的第二线束142的固定部分配置于ACG-ECU52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ACG-ECU52附近的空间而紧凑地配置第二线束142。由此,在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设置FI-ECU51之后能够确保宽的设置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通过发动机11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发电机13配置在与ACG-ECU52相同的车辆左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与发电机13相对于ACG-ECU52配置于车宽方向相反侧的情况相比,在通过第二线束142将ACG-ECU52与发电机连接的情况下能够缩短第二线束142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线束142的振动并避免第二线束142与周边部件抵接的情况,且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二线束142。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FI-ECU51及ACG-ECU52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左侧面80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FI-ECU51及ACG-ECU52也可以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右侧面。例如,FI-ECU51及ACG-ECU52只要设置于空气滤清器40的一侧的侧面即可。例如,FI-ECU51及ACG-ECU52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车架2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也可以在比车架2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例如,相对于车架20的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的分支位置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车架20上设有对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从主线束65通过了线束引导部150之后的部分分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车架20上也可以不设置对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例如,线束引导部150可以设置于与车架20不同的构件。例如,也可以在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上分别设置线束引导部。例如,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也可以从主线束65通过线束引导部150之前的部分分支。例如,线束引导部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车架20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轨道部25a,且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在比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下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也可以在比第一轨道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上方的位置从主线束65分支。例如,第一线束140及第二线束142的分支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且第一线束140配置在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25a1与ACG-ECU52之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也可以不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例如,FI-ECU51与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可以沿车辆上下方向或车宽方向开口。例如,第一线束140也可以配置在第一轨道部25a的上端缘25a1与FI-ECU51之间。例如,连接口113a的开口形态及第一线束140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ACG-ECU52经由支架100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空气滤清器40具备朝向固定于支架100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支承第一线束140的伸出部86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ACG-ECU52也可以不经由支架100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例如,ACG-ECU52可以直接固定于空气滤清器40。例如,空气滤清器40也可以不具备支承第一线束140的伸出部86a。例如,第一线束140可以由与伸出部86a不同的部分支承。例如,ACG-ECU52的固定形态及第一线束140的支承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ACG-ECU52在前侧固定点P1及后侧固定点P2处固定于车辆,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且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上侧及下侧被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二线束142也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前侧固定点P1以外的其他的固定点(多个固定点)重叠。例如,第二线束142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多个固定点重叠的部分的各自的两外侧被固定。例如,在第二线束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的前侧及下侧被固定。例如,第二线束的固定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具备通过发动机11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发电机13且发电机13配置在与ACG-ECU52相同的车辆左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发电机13也可以相对于ACG-ECU52配置在车宽方向相反侧。例如,发电机13及ACG-ECU52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与ACG-ECU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前侧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两外侧被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与FI-ECU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固定点重叠的情况下,第一线束140可以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固定点重叠的部分的两外侧被固定。例如,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线束的固定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为单气缸发动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发动机也可以为多气缸发动机。例如,发动机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作为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驱动装置也可以是电动机等发动机(内燃机)以外的装置。例如,驱动装置也可以是电动机、热力机、流体机械等原动机、或者将所述原动机中的至少两个组合的装置。例如,驱动装置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举出在车身侧搭载有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跨骑型车辆也可以是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例如,跨骑型车辆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以外的跨骑型车辆。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四轮货车等)的车辆。
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适用于跨骑型车辆以外的车辆(乘用车、公共汽车、卡车等)。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车辆,而且也能够适用于航空器、船舶、建筑机械、工业机械等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移动体。例如,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交通工具,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手推的剪草机、清扫机等。而且,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移动体,而且也能够适用于在固定位置固定的固定型的装置。例如,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只要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进行发电的发电机、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分开设置并对所述发电机的发电及使所述驱动装置起动的旋转电机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单元、作为骨架的框架、以及与所述框架连结且对向所述驱动装置供给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一侧的外表面,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还具备主线束,所述主线束分支成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线束和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线束,且所述第一线束及所述第二线束在比所述框架的上缘部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分支即可。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具备:
作为动力源的驱动装置(11);
发电机(13),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11)的驱动进行发电;
第一控制单元(51),其对所述驱动装置(11)进行控制;
第二控制单元(52),其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分开设置,且对所述发电机(13)的发电及使所述驱动装置(11)起动的旋转电机(13)进行控制;
作为骨架的框架(20);以及
空气滤清器(40),其与所述框架(20)连结,且对向所述驱动装置(11)供给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及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的一侧的外表面(80a),
所述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还具备主线束(65),所述主线束(65)分支成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连接的第一线束(140)和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连接的第二线束(142),
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框架(20)的上缘部(20a)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框架(2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20)上设有对所述主线束(65)进行引导的线束引导部(150),
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从所述主线束(65)通过了所述线束引导部(150)之后的部分分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20)为车辆的骨架,
所述框架(20)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25a),
所述第一线束(140)及所述第二线束(142)在比所述前后延伸部(25a)的中心轴(C1)靠下方的位置从所述主线束(65)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51)与所述第一线束(140)的连接口(113a)沿车辆前后方向开口,
所述第一线束(140)配置在所述前后延伸部(25a)的上端缘(25a1)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经由支架(100)固定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0),
所述空气滤清器(40)具备朝向固定于所述支架(100)的部分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支承所述第一线束(140)的伸出部(86a)。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52)在至少一个固定点(P1)处固定于车辆,
所述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点(P1)重叠,且所述第二线束(142)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在与所述固定点(P1)重叠的部分(142a)的两外侧被固定。
CN202221760324.1U 2021-07-14 2022-07-08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Active CN2178931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6085A JP7419298B2 (ja) 2021-07-14 2021-07-14 電装品配置構造
JP2021-116085 2021-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93100U true CN217893100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3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60324.1U Active CN217893100U (zh) 2021-07-14 2022-07-08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19298B2 (zh)
CN (1) CN217893100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2721B2 (ja) * 2013-09-30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695921B2 (ja) * 2018-03-27 2020-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908575B2 (ja) * 2018-12-25 2021-07-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80641B2 (ja) * 2018-12-25 2021-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2584A (ja) 2023-01-26
JP7419298B2 (ja) 202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1949B (zh) 跨骑型车辆
JP7177221B2 (ja) 鞍乗型車両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CN215922429U (zh) 跨骑型车辆
US8662224B2 (en) Arrangement of electric part
CN217893100U (zh)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CN216102561U (zh) 跨骑型车辆
CN217753957U (zh) 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JP7315626B2 (ja) 電装品配置構造
CN217672984U (zh)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JP731421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JP7417561B2 (ja) 電装品配置構造
JP734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7706070U (zh)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配置结构
JP7369749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19467907U (zh) 跨骑型车辆
JP735420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19192443U (zh) 跨骑型车辆
JP734057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9884004U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2245940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