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2583U -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2583U
CN217822583U CN202221814245.4U CN202221814245U CN217822583U CN 217822583 U CN217822583 U CN 217822583U CN 202221814245 U CN202221814245 U CN 202221814245U CN 217822583 U CN217822583 U CN 217822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tatic
reed
flexib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42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彬
朱艺青
谭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142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2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2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2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磁路部分装在底座上,接触部分包括推动卡和至少一个触点单元,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刚性动簧片、至少一个装在底座上的静簧部分,静簧部分包括柔性静簧片和限位件,所述刚性动簧片固定在推动卡上,所述推动卡由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带动;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底座和/或柔性静簧片,且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柔性静簧片向对应的动触点的方向形变的程度,使所述柔性静簧片通过柔性特征满足触点超行程的同时,防止静触点与动触点发生粘连。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动簧片频繁高应力形变极易发生疲劳断裂,导致结构可靠性差的问题,同时起到防止触点粘连的作用。

Description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其中,接触部分的大多使用刚性静簧与柔性动簧片配合,一方面,动簧片为折弯的柔性薄片,当折弯角较大时,折弯精度不高,结构的稳定性差;当折弯角较小时,动簧片在满足触点超行程的要求下,频繁高应力形变,极易发生疲劳断裂,结构可靠性差。
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大多不具有防触点粘连的功能,当触点分断不彻底而出现粘连现象时,易产生电弧,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在提高动簧片的结构可靠性的基础上,能够防止触点发生粘连。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底座上;所述接触部分包括推动卡和至少一个触点单元,所述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动触点刚性动簧片、至少一个装在底座上的静簧部分,所述静簧部分包括设置有静触点的柔性静簧片和限位件,所述刚性动簧片固定在推动卡上,所述推动卡由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带动,使刚性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柔性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或分开;所述限位件装于所述底座和/或柔性静簧片,且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柔性静簧片向对应的动触点的方向形变的程度,使所述柔性静簧片通过柔性特征满足触点超行程的同时,防止静触点与动触点发生粘连。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所述静簧部分的静簧引出片,并与所述柔性静簧片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配合在所述柔性静簧片面向对应的动触点的一侧,且所述限位件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所述限位件与柔性静簧片的配合点位于所述静触点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的顶部为一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上端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该弯折段的其余部分与所述柔性静簧片之间具有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动簧片包括一体成型的主片和多个支片,主片固定在所述推动卡上,所述多个支片沿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支片分别向下延伸,并分别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刚性动簧片上的每个动触点分别朝向所述推动卡在运动方向上的同一侧;每个支片分别与一个所述柔性静簧片及其上的静触点配对,使所述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组成串联形式的多个触点对。
进一步的,所述支片的数量为两个,使所述刚性动簧片呈倒U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触点单元包括多个刚性动簧片和多个柔性静簧片,所述多个刚性动簧片沿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一部分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构成常开触点对,其余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构成常闭触点对。
进一步的,在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柔性静簧片共用同一个限位件;由相邻的两个柔性静簧片共用的限位件呈Y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触点单元的数量为多组,多组触点单元沿与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隔弧栅,该隔弧栅将相邻的触点单元隔开;所述隔弧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或者,所述隔弧栅与所述底座彼此分立,且所述隔弧栅装于所述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与所述底座或磁路部分之间抵接有一个或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所述推动卡提供与所述衔铁的吸合方向相反的反力;所述弹性件与推动卡配合的位置与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水平位置相当;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所述衔铁,所述线圈组件呈卧式,所述衔铁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在轴向上的一侧,且所述衔铁底部与所述推动卡固定在一起;所述线圈组件上设置有限位架,该限位架的底部与所述推动卡和/或衔铁配合,以限制所述衔铁朝远离所述线圈组件的方向运动的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架呈倒U字形,且其两边分别配合在所述衔铁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限位架的两边底部分别与所述推动卡配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刚性动簧片、柔性静簧片配合推动卡实现触点的闭合或分断,解决了动簧片频繁高应力形变极易发生疲劳断裂,导致结构可靠性差的问题,同时,柔性静簧片的变形量只需满足触点超行程,因此变形量较小,应力水平低,满足高耐久的要求。此外,所述限位件的设置,能够对柔性静簧片提供限位,起到防止触点粘连的作用,从而可以杜绝安全隐患。
2、本实用新型的刚性动簧片与推动卡刚性固定,避免出现现有动簧片通过转轴与推动卡连接,转轴频繁转动磨损产生的异物污染触点的不良现象,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更高。
3、所述限位件为所述静簧部分的静簧引出片,并与所述柔性静簧片电性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将限位件与静簧引出片合二为一,不仅可以减少一个零件,节约材料成本,还可以简化安装,并使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体积更小。
4、所述限位件的顶部为一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上端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该弯折段的其余部分与所述柔性静簧片之间具有间距,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整限位件的弯折段的弯折程度来调整触点的间隙和超行程。
5、所述刚性动簧片包括所述主片和多个支片,使所述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组成串联形式的多个触点对,一方面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多个触点对,在所述限位件的基础上,具有强制导向的功能,另一方面所述触点对的串联形式,可在不增加结构体积的前提下显著增加触点间隙,从而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分断能力。此外,所述刚性动簧片的每个支片分别相当于一个传统的刚性动簧片,该多个支片共同固定于主片,由主片与推动卡完成固定,使得每个支片无需独立安装,从而不仅简化了刚性动簧片的安装工序,还可以减少刚性动簧片所需的安装空间,使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从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6、所述推动卡与所述底座之间抵接有一个或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所述推动卡提供与所述衔铁的吸合方向相反的反力,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使得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动簧频繁高应力变形完全转化为弹性性能极佳的弹簧变形(经实物验证,弹簧可实现108次压缩变形),从而显著提升结构的可靠性。所述弹性件与推动卡配合的位置与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水平位置相当,使弹性件的反力可直接作用于触点位置,使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更高,结构承受冲击和振动的能力更强。
7、所述底座上设置隔弧栅,所述隔弧栅可在动触点脱落或刚性动簧片断裂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组间误接通,进一步提升结构的组间可靠性;所述隔弧栅可将不同组间的触点分隔开,满足组间电气绝缘,尤其当一组或几组回路切换大负载,另外一组或几组切换信号负载时,效果明显;所述隔弧栅不仅可将不同组间的触点分隔开,满足组间电气绝缘,还可增加电弧的冷却面积,提升熄弧能力。
8。所述限位架的设置,能够在强冲击和振动条件下有效缓解衔铁对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的冲击力,尤其是针对衔铁较大的继电器,可有效避免冲击造成的接触部分变形而引发继电器失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柔性静簧片在组装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柔性静簧片、限位件在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柔性静簧片、限位件在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图7的C-C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衔铁、推动卡在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柔性静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柔性静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柔性静簧片、隔弧栅在组装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二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图14的D-D剖视图;
图16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隔弧栅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二图17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引出脚、弹性卡件在组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0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引出脚、弹性卡件在组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外壳20、底座1、磁路部分2和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2装在底座1上;所述接触部分包括推动卡5和至少一个触点单元,所述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刚性动簧片3、至少一个装在底座1上的静簧部分,所述静簧部分包括柔性静簧片4和限位件,所述柔性静簧片4装在底座1上,所述刚性动簧片3固定在推动卡5上,所述推动卡5由所述磁路部分2的衔铁21带动,使刚性动簧片3上设置的动触点31与柔性静簧片4上设置的静触点41接触或分开;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底座1和/或柔性静簧片4,且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柔性静簧片4向对应的动触点31的方向形变的程度,使所述柔性静簧片4通过柔性特征满足触点超行程的同时,防止静触点41与动触点31发生粘连。所述刚性动簧片3可以采用铆接或嵌件注塑成型等方式与推动卡5固定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配合在所述柔性静簧片4面向对应的动触点31的一侧,且所述限位件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4,所述限位件与柔性静簧片4的配合点位于所述静触点41下方。所述限位件的顶部为一弯折段61,该弯折段61的上端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4,该弯折段61的其余部分与所述柔性静簧片4之间具有间距。如此,通过调整限位件的弯折段61的弯折程度,可以改变弯折段61顶抵柔性静簧片4的位置,从而达到调整触点的间隙和超行程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所述静簧部分的静簧引出片6,并与所述柔性静簧片4电性连接,因此,所述静簧引出片6的顶部用于限位柔性静簧片4,所述静簧引出片6的下部则穿过所述底座1,并作为柔性静簧片4的引出脚。所述静簧引出片6与柔性静簧片4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电性连接,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静簧引出片与柔性静簧片采用铆接或其它固定方式实现电性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柔性静簧片分开设置,并为独立固定在底座上的止挡片。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刚性动簧片3包括一体成型的主片32和多个支片33,主片32固定在所述推动卡5上(所述主片32具体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推动卡5底部,但不局限于此),所述多个支片33沿所述推动卡5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支片33分别向下延伸,并分别设置有所述动触点31,所述刚性动簧片3上的每个动触点31分别朝向所述推动卡5在运动方向上的同一侧;每个支片33分别与一个所述柔性静簧片4及其上的静触点41配对,使所述刚性动簧片3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4组成串联形式的多个触点对。所述触点对的串联形式,可在不增加结构体积的前提下显著增加触点间隙,从而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分断能力。所述支片33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使所述刚性动簧片3呈倒U字形。因此,所述刚性动簧片3与两个柔性静簧片4配合构成两个串联式的触点对,此时,每个刚性动簧片3形成的触点间隙=L1+L2,其中,L1、L2分别为两个触点对各自的触点间隙,如图8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支片的数量为三个或更多等。所述刚性动簧片的多个支片共同固定于主片,由主片与推动卡完成固定,使得每个支片无需独立安装,从而不仅简化了刚性动簧片的安装工序,还可以减少刚性动簧片所需的安装空间,使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从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点单元包括多个刚性动簧片3和多个柔性静簧片4,所述多个刚性动簧片3沿所述推动卡5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一部分刚性动簧片3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4构成常开触点对,其余刚性动簧片3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4构成常闭触点对。所述刚性动簧片3的数量具体为两个,配合四个柔性静簧片4,所述触点单元共形成四个触点对。两个刚性动簧片3上的动触点31朝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其中一个刚性动簧片3与其中两个柔性静簧片4构成两个常开触点对,另一个刚性动簧片3与其余两个柔性静簧片4构成两个常闭触点对。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推动卡5的运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共用同一个限位件。即上述四个柔性静簧片4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共用同一个限位件(即静簧引出片6),该限位件呈Y字形,且其顶部的左右两部分倾斜段即分别构成所述弯折段61。该限位件位于处于中间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之间,并与处于中间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方式电性连接在一起;处于中间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分别为呈Z字形的长片体,如图10所示。如图11所示,处于两边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分别为长直片结构,且处于两边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分别各自电性连接有一个限位件(即静簧引出片6),该限位件的弯折段61包括两个倾斜段和位于该两个倾斜段之间的竖直段,两个倾斜段位于竖直端的同一侧,且两个倾斜段的倾斜方向相反,在上的倾斜段的高端即顶抵于相应的柔性静簧片4靠近静触点41的部位。处于两边的两个柔性静簧片4对应的静簧引出片6的剖视图大致呈勺子造型,如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点单元的数量为多组,多组触点单元沿与所述推动卡5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隔弧栅9,该隔弧栅9将相邻的触点单元隔开;所述隔弧栅9与所述底座1一体成型。所述触点单元的数量具体为四组,如图5、图12所示,所述隔弧栅9包括三个挡墙91,每个挡墙91分别用于将相邻的触点单元隔开。所述隔弧栅9可在动触点31脱落或刚性动簧片3断裂的情况下,不会导致组间误接通,进一步提升结构的组间可靠性;所述隔弧栅9还可将组间的切换回路隔绝,降低组间负载相互干扰,尤其当一组或几组回路切换大负载,另外一组或几组切换信号负载时,效果明显。此外,所述隔弧栅9不仅可将不同组间的触点分隔开,满足组间电气绝缘,还可增加电弧的冷却面积,提升息弧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卡5与所述底座1或磁路部分2之间抵接有一个或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所述推动卡5提供与所述衔铁21的吸合方向相反的反力;所述弹性件与推动卡5配合的位置与所述动触点31与静触点41接触的水平位置相当,即,所述弹性件与推动卡5配合的位置与所述动触点31与静触点41接触的水平位置一致或大致一致。所述弹性件具体为弹簧8,所述弹簧8旨在提升结构的反力,在电磁继电器失去或部分失去激励的条件下,所述弹簧8抵抗所述电磁吸力,实现触点切换。如图2所示,所述弹簧8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每个弹簧8分别呈卧式,且每个弹簧8的一端分别套装于下述轭铁22对应设置的第一定位柱221,每个弹簧8的另一端分别套装于所述推动卡5对应设置的第二定位柱51。所述弹簧8的反力可直接作用于触点位置,使触点的接触可靠性更高,结构承受冲击和振动的能力更强。
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路部分2包括线圈组件和所述衔铁21,所述线圈组件呈卧式,所述衔铁21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在轴向上的一侧,且所述衔铁21底部与所述推动卡5固定在一起;所述线圈组件上设置有限位架7,该限位架7的底部与所述推动卡5和/或衔铁21配合,以限制所述衔铁21朝远离所述线圈组件的方向运动的行程。具体,所述限位架7呈倒U字形,其顶部固定在下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上表面,其两边分别配合在所述衔铁2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限位架7的两边底部分别与所述推动卡5配合,具体,所述推动卡5与所述限位架7的两边底部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与之配合的搭接槽。所述限位架7的设置,能够在强冲击和振动条件下有效缓解衔铁21对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分的冲击力,尤其是针对衔铁21较大的继电器,可有效避免冲击造成的接触部分变形而引发继电器失效。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25、缠绕在线圈架25上的漆包线26、插装在线圈架25中的铁芯27、呈L字形的轭铁22和复原簧片24。所述衔铁21配合在所述线圈架25在轴向上的一侧,所述轭铁22呈立式的一边配合在所述线圈架25轴向的另一侧,并与铁芯27朝向轭铁22的一端采用铆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且所述轭铁22呈立式的一边底部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柱221即设置于所述轭铁22呈立式的一边。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配合在线圈架25上方,且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朝所述衔铁21的方向延伸,并通过所述复原簧片24与衔铁21连接。所述复原簧片24具有第一边、第二边和设置在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的折弯部,具体,所述复原簧片3大致呈L字形。所述复原簧片24的第一边具体连接在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上表面,复原簧片24的第二边连接在所述衔铁21背对所述轭铁22的一面。所述衔铁21与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下表面设置有导磁件23,该导磁件23朝所述衔铁2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尾端。所述衔铁21具有吸合状态和复原状态,所述衔铁21通过摆动切换其状态;所述衔铁21在吸合状态与所述导磁件23相接触,所述衔铁21在复原状态与所述导磁件2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衔铁21与所述导磁件23在接触状态呈面接触,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衔铁与所述导磁件在接触状态呈线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磁件23连接在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内表面,所述第二间距的大小可调。所述导磁件23的材质可以与所述轭铁22的材质相同,所述导磁件23呈片状,但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磁件23与所述轭铁22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设有连接孔,所述导磁件23采用穿过所述连接孔的紧固件连接于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所述紧固件可相对连接孔朝靠近或远离所述衔铁21的方向运动,从而达到调节所述第二间距的目的。所述连接孔为长条孔,具体为腰型孔,并沿与所述线圈架25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紧固件具体为螺钉28,其与所述导磁件23螺纹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铆钉,其与所述导磁件23铆接配合。所述紧固件(即螺钉)的数量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两个螺钉沿衔铁21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原簧片24采用所述紧固件(即螺钉28)连接于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的上表面,即所述螺钉依次穿过复原簧片24的第一边、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后,与导磁件23上开设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复原簧片24的两边的拐角为圆角,所述复原簧片24的第二边与所述衔铁21铆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参见图17所示)的下端开口,所述外壳20的下端与底座1卡扣连接,二者将所述磁路部分2、接触部分包容于外壳20与底座1围成的壳腔中。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灯座部分29,该灯座部分29安装在所述轭铁22上,具体,所述灯座部分29固定于所述轭铁22呈卧式的一边。所述灯座部分29内嵌线圈保护元件及指示灯等电子元器件,所述电子元器件与线圈的一部分或全部并联获取电能。所述线圈架25上设置有多个焊片,部分焊片通过导线连接线圈引出脚,另有焊片作为线圈中间抽头,将由所述漆包线26构成的总线圈分成若干个子线圈,分别用于给灯座部分29的电子元器件供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静簧部分的引出脚和所述磁路部分2的引出脚(即线圈引出脚)分别穿设于所述底座1上对应设置的插孔11,并采用弹性卡件10顶抵限位,具体,所述弹性卡件10装入所述底座1的插孔11内,并促使所述引出脚抵住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如图8所示,从而避免引出脚在插孔11中发生晃动,也使得引出脚上无需设置用于与插孔11过盈配合的卡苞或砍痕等,从而避免擦出塑料屑。所述弹性卡件10与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光滑配合,从而进一步避免塑料屑产生。所述弹性卡件10包括至少一个朝靠近所述引出脚的方向凸伸的第一弧形弯折部和至少一个朝远离所述引出脚的方向凸伸的第二弧形弯折部,第一弧形弯折部、第二弧形弯折部沿所述插孔11的深度方向排布,且相邻的第一弧形弯折部与第二弧形弯折部圆滑过渡,使得所述弹性卡件大致呈波浪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当给磁路部分2施加一定的激励时,所述推动卡5随衔铁21沿与铁芯27吸合的方向运动,使常开触点对闭合,使常闭触点对断开;当磁路部分2去除激励时,所述推动卡5随衔铁21沿远离铁芯27的方向运动,使常开触点对断开,使常闭触点对闭合,从而实现回路的切换。所述磁路部分2去除激励的过程中,所述复原簧片24和所述弹簧8均能提供反力,辅助衔铁21、推动卡5复原。特别的,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动簧频繁高应力变形完全转化为弹性性能极佳的弹簧8变形(经实物验证,弹簧8可实现108次压缩变形),显著提升结构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静簧片4采用柔性较大的长平片式或长Z字形设计,且柔性静簧片4变形量仅需满足触点超行程(现有的动簧片的变形为触点超行程与触点间隙的和),因此变形量较小,应力水平低,满足高耐久性要求。与所述柔性静簧片4相连的静簧引出片6对所述柔性静簧片4进行限位,一方面能够防止触点发生粘连,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因常开触点对或常闭触点对熔焊时,另一侧常闭触点对或常开触点对接通回路,同时,该设计可确保熔焊触点对的对应侧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满足强制导向功能。
所述衔铁与轭铁采用分离模式,能够避免衔铁动作时与轭铁接触而发生磨损,从而解决继电器因轭铁刀口磨损而出现卡死或触点接触异常的问题。所述导磁件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衔铁吸合时在衔铁与轭铁分离状态能形成闭合的磁回路,确保继电器可靠工作,另一方面使得所述第一间距较大,从而使复原簧片的两边的拐角(圆角)可以设计的较大,进而确保复原簧片能够持久性工作而不易断裂。此外,所述衔铁在复原状态与导磁件也呈分离状态,使得衔铁动作时,不会立即以导磁件为支点进行转动,从而减少对导磁件的磨损;所述衔铁与导磁件在接触状态呈面接触或线接触,而非点接触,可以进一步降低所述衔铁对导磁件的磨损;所述衔铁与导磁件在接触状态时,整个衔铁及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的重量都由复原簧片承担,导磁件并未承重,可以进一步减少导磁件受到磨损,从而确保导磁件能够持久性工作。
所述第二间距的大小可调,使得继电器的磁路系统的磁路落差可根据导磁件与衔铁的相对位置调整,从而可以调整产品的超行程及电气参数。所述磁路落差是指导磁件用于与衔铁接触的面和磁路系统的铁芯用于连接轭铁的第二边的一端的间距。具体,可通过调整导磁件与所述连接孔(为腰型孔)的配合位置来调整所述第二间距的大小,达到在产品完工前实现对产品电气和机械参数调节的目的。
所述线圈组件采用上述结构后,不仅导磁效率高,还实现了结构柔性化,使得磁路部分2的工作气隙及磁路落差均可以通过零件相对位置的调整而改变,以此实现对产品动作电压和释放电压的调整,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磁路部分调整空间小或不具备调整空间,导致产品可校正性较差的问题。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13-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隔弧栅9与所述底座1彼此分立,且所述隔弧栅9可拆卸地装于所述底座1。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弧栅9包括三个长条形挡墙91和一个侧挡板92,三个挡墙91平行设置,各挡墙91的一端分别与侧挡板92的同一个侧面一体成型,处于中间的挡墙91的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柱911,该安装柱911与所述底座1对应设置的安装孔12插装配合,如图15所示。所述侧挡板92的背对所述挡墙91的一个侧面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凸部921,所述外壳20的内侧面底部设有与所述限位凸部921一一对应的限位槽201,限位凸部921与限位槽201一一卡合,如图17、图18所示,以此限制所述隔弧栅9在其挡墙91的长度方向上发生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19、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弹性卡件10与引出脚30卡扣连接,以避免弹性卡件10掉出底座1的插孔11。所述引出脚30可以是静簧部分的引出脚,也可以是磁路部分的线圈引出脚。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件10和/或所述引出脚30上设置的限位部限制所述引出脚30沿插孔21的深度方向移动,所述限位部搭靠于所述底座2。所述插孔21上下贯通,所述引出脚30具体从上往下穿插于所述插孔11,所述弹性卡件10从所述插孔11的下端装入所述插孔11中。所述引出脚30为片状引脚,其横截面呈方形,所述弹性卡件10位于所述引出脚30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弹性卡件10在所述引出脚3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引出脚30的部分与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接触配合,且所述弹性卡件10与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光滑配合。
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弹性卡件10设有一个或多个楔形卡块103,所述引出脚30上设有与所述楔形卡块103一一相扣合的卡孔301,所述卡孔301贯穿所述引出脚30在厚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卡孔301可由卡槽等代替。所述楔形卡块103、卡孔301的数量具体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两个卡孔301沿所述引出脚30的宽度方向排布,两个楔形卡块103的位置与两个卡孔301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所述弹性卡件10包括至少一个朝靠近所述引出脚30的方向凸伸的第一弧形弯折部101和至少一个朝远离所述引出脚30的方向凸伸的第二弧形弯折部102,第一弧形弯折部101、第二弧形弯折部102沿所述插孔11的深度方向交替排布,且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101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弧形弯折部102之间,相邻的第一弧形弯折部101与第二弧形弯折部102圆滑过渡。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101的数量具体为一个,所述第二弧形弯折部102的数量为两个,但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101位于两个第二弧形弯折部102之间。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101设有所述楔形卡块103,每个第二弧形弯折部102分别与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接触配合。如此,所述弹性卡件10大致呈波浪形,不仅使弹性卡件10的弹性形变能力较好,还能确保弹性卡件10与所述插孔11的内侧面光滑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孔11包括两端贯通的通孔111和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沉槽112,所述通孔111与沉槽112侧向相贯通;所述引出脚30插装于所述通孔111,且所述引出脚30在所述通孔111中的部分与所述通孔111适配,亦即,所述引出脚30在所述通孔111中的部分的形状及尺寸与所述通孔111的形状及尺寸一致或基本一致,使得所述引出脚30在通孔111中不会或基本不会沿引出脚30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发生位移。具体,所述沉槽112的下端开放,上端封闭,所述弹性卡件10从所述沉槽112的一端(即下端)装入所述沉槽112内,并受限于所述沉槽112的上端,使得弹性卡件10在沉槽112中无法向上移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插孔11的另一端处,具体,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插孔11的上端处,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限位台阶12,所述两个限位台阶12分别位于所述引出脚30在宽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且所述两个限位台阶12的台阶面分别朝向所述插孔11深度向内的方向,并分别搭靠于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如图20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套装在所述引出脚上的卡圈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组装引出脚30时,先将引出脚30从上往下插装于所述通孔111,接着,使弹性卡件10的楔形卡块103朝向引出脚30,并将弹性卡件10从下往上装入所述沉槽112中,在弹性卡件10装入沉槽112的过程中,弹性卡件10的各楔形卡块103的斜面提供导向,使弹性卡件10装入顺畅,且弹性卡件10呈被压缩的状态,当弹性卡件10装入到位时,弹性卡件10的各楔形卡块103分别卡入对应的卡孔301中,如图19所示,从而对弹性卡件10起到向下止退的效果,同时,弹性卡件10弹性复位,其各第二弧形弯折部102分别触靠于沉槽112远离所述引出脚30的内侧面,其第一弧形弯折部101顶抵所述引出脚30,使引出脚30抵住所述通孔111远离所述沉槽112的内侧面,从而使引出脚30在通孔111中更稳定,更不易晃动。完成组装后,引出脚30的两个限位台阶12的台阶面分别搭靠于底座2的上表面,从而限制引出脚30向下移动;由于弹性卡件10在沉槽112的限位下不会向上移动,且弹性卡件10与引出脚30卡扣连接,因此,弹性卡件10对引出脚30形成上限位,使引出脚30无法向上移动。加之,弹性卡件10对引出脚30提供弹性顶抵,使引出脚30抵住插孔11的内侧面,且引出脚30在通孔111中不会沿其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发生位移,因此,引出脚30能够被牢牢地限位于插孔11,从而大大提高了引出脚30的插拔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实现了引出脚无屑插装方式,且无需点胶固定,从而既可以避免塑料屑增加产品不导通的风险,又可以避免采用胶固定时出现胶高温软化后引出脚插拔力会严重下降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底座上;所述接触部分包括推动卡和至少一个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动触点刚性动簧片、至少一个装在底座上的静簧部分,所述静簧部分包括设置有静触点的柔性静簧片和限位件,所述刚性动簧片固定在推动卡上,所述推动卡由所述磁路部分的衔铁带动,使刚性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柔性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接触或分开;所述限位件装于所述底座和/或柔性静簧片,且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柔性静簧片向对应的动触点的方向形变的程度,使所述柔性静簧片通过柔性特征满足触点超行程的同时,防止静触点与动触点发生粘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所述静簧部分的静簧引出片,并与所述柔性静簧片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配合在所述柔性静簧片面向对应的动触点的一侧,且所述限位件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所述限位件与柔性静簧片的配合点位于所述静触点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顶部为一弯折段,该弯折段的上端抵住所述柔性静簧片,该弯折段的其余部分与所述柔性静簧片之间具有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动簧片包括一体成型的主片和多个支片,主片固定在所述推动卡上,所述多个支片沿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支片分别向下延伸,并分别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刚性动簧片上的每个动触点分别朝向所述推动卡在运动方向上的同一侧;每个支片分别与一个所述柔性静簧片及其上的静触点配对,使所述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组成串联形式的多个触点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片的数量为两个,使所述刚性动簧片呈倒U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单元包括多个刚性动簧片和多个静簧部分,所述多个刚性动簧片沿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间隔排布,且一部分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构成常开触点对,其余刚性动簧片和与其配合的柔性静簧片构成常闭触点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柔性静簧片共用同一个限位件;由相邻的两个柔性静簧片共用的限位件呈Y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单元的数量为多组,多组触点单元沿与所述推动卡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隔弧栅,该隔弧栅将相邻的触点单元隔开;所述隔弧栅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或者,所述隔弧栅与所述底座彼此分立,且所述隔弧栅装于所述底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与所述底座或磁路部分之间抵接有一个或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所述推动卡提供与所述衔铁的吸合方向相反的反力;所述弹性件与推动卡配合的位置与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水平位置相当;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所述衔铁,所述线圈组件呈卧式,所述衔铁可摆动地设置在所述线圈组件在轴向上的一侧,且所述衔铁底部与所述推动卡固定在一起;所述线圈组件上设置有限位架,该限位架的底部与所述推动卡和/或衔铁配合,以限制所述衔铁朝远离所述线圈组件的方向运动的行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呈倒U字形,且其两边分别配合在所述衔铁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限位架的两边底部分别与所述推动卡配合。
CN202221814245.4U 2022-07-14 2022-07-14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17822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245.4U CN217822583U (zh) 2022-07-14 2022-07-14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245.4U CN217822583U (zh) 2022-07-14 2022-07-14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2583U true CN217822583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65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4245.4U Active CN217822583U (zh) 2022-07-14 2022-07-14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2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101599392B (zh) 无需工具的接触块
CN217822583U (zh) 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CN210120087U (zh) 触头结构以及四断点接触器
CN103681122B (zh) 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固定触臂组件
CN115036176A (zh) 一种防触点粘连的电磁继电器
CN215869245U (zh) 分励脱扣器
EP4109483A1 (en) Switching device
CN213366485U (zh) 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2568957A (zh) 用于断路器的双金属件组件
CN220963157U (zh) 一种辅助触头结构及直流接触器
CN214956662U (zh) 直流接触器动触片限位结构
CN21912315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958802U (zh) 触头机构
CN218215154U (zh) 接触器的辅助触头
CN218456043U (zh) 一种继电器的底座结构和电磁继电器
CN116153716A (zh) 接触器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N216719791U (zh) 一种触点开关
CN112038178A (zh) 一种增加爬电距离的电磁继电器
CN219759475U (zh) 接触器底座和接触器
CN218385045U (zh) 一种耐大负载的电磁继电器
CN210073662U (zh) 一种互锁式接触器
CN218909536U (zh) 电梯门的触点开关及电梯门
CN219286298U (zh) 继电器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