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8391U -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8391U
CN217598391U CN202221386323.5U CN202221386323U CN217598391U CN 217598391 U CN217598391 U CN 217598391U CN 202221386323 U CN202221386323 U CN 202221386323U CN 217598391 U CN217598391 U CN 217598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rod
console
connecting rod
rod
storag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63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宣宣
马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xpress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863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8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8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8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包括一体式的中控支架,中控支架包括侧支撑杆、上横杆和下横杆,上横杆和下横杆位于两个侧支撑杆之间,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下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的下端连接,侧支撑杆包括下连接端、上连接端和侧连接杆,侧连接杆的下端与下连接端连接,侧连接杆的上端并与上连接端连接,上连接端和下连接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白车身连接的螺接孔。本实用新型的中控台及二排座椅,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保证尺寸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车辆内饰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汽车的后座区域中间位置设置有中控台。传统的中控台采用非金属材料整体开模制成,适用性和经济性差,且支撑强度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提升扭转刚度的同时保证尺寸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控台,包括一体式的中控支架,所述中控支架包括侧支撑杆、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位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之间,所述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侧支撑杆包括下连接端、上连接端和侧连接杆,所述侧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端连接,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并与所述上连接端连接,所述上连接端和所述下连接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白车身连接的螺接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控支架包括至少一个中横杆,所述中横杆位于两个侧支撑杆之间,所述中横杆位于所述上横杆与所述下横杆之间,所述中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横杆至少设置两个,所述中横杆沿沿所述侧支撑杆的延伸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向后倾斜延伸,所述侧连接杆的后面、所述下连接端的后面和所述上连接端的下面形成行李箱放置区,所述侧连接杆的前面设有储物盒安装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连接杆开设有多个第一行李饰板孔,所述第一行李饰板孔沿所述侧连接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侧连接杆的下端向外侧凸出形成饰板安装块,所述饰板安装块设有第二行李饰板孔,所述下横杆开设有第一行李饰板中部孔,其中一所述中横杆开设有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向外侧凸出形成储物盒安装块,所述储物盒安装块开设有第一储物盒安装孔,另一所述中横杆向前凸出形成承托块,所述承托块开设有第二储物盒安装孔,所述上连接端开设有第三储物盒安装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上连接端开设有槽口向后的卡位槽,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上连接端通过所述卡位槽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所述侧支撑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侧支撑杆上端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连接端设有开口朝上的连接腔体,所述螺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腔体的底面。
一种二排座椅,包括至少两个座椅和所述的中控台,所述中控台安装于两个所述座椅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中控支架采用一体式结构,避免部件之间的组装误差,保证整体尺寸精度。上横杆和下横杆位于两个侧支撑杆之间,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下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的下端连接,进而形成内框架结构,在内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两个上连接端和两个下连接端上的螺接孔与白车身主体连接,从而与白车身主体形成高效的闭合框架结构,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通过中控支架通过螺接孔与白车身连接,避免热连接工艺变形,配合一体式铸造工艺,缩短尺寸链长度,最终保证尺寸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控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中控支架;11、上横杆;12、下横杆;13、中横杆;14、行李箱放置区;15、储物盒安装区;16、卡位槽;17、螺接孔;
20、侧支撑杆;21、下连接端;22、连接腔体;23、上连接端;24、侧连接杆;
30第一行李饰板孔;31、饰板安装块;32、第二行李饰板孔;33、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
40储物盒安装块;41、第一储物盒安装孔;42、承托块;43、第二储物盒安装孔;44、第三储物盒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中控台,包括一体式的中控支架10,中控支架10包括侧支撑杆20、上横杆11和下横杆12,上横杆11和下横杆12位于两个侧支撑杆20之间,上横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上端连接,下横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下端连接,侧支撑杆20包括下连接端21、上连接端23和侧连接杆24,侧连接杆24的下端与下连接端21连接,侧连接杆24的上端并与上连接端23连接,上连接端23和下连接端21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白车身连接的螺接孔17。
本实用新型的中控台,中控支架10采用一体式结构,避免部件之间的组装误差,保证整体尺寸精度。上横杆11和下横杆12位于两个侧支撑杆20之间,上横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上端连接,下横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下端连接,进而形成内框架结构,在内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两个上连接端23和两个下连接端21上的螺接孔17与白车身主体连接,从而与白车身主体形成高效的闭合框架结构,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通过中控支架10通过螺接孔17与白车身连接,避免热连接工艺变形,配合一体式铸造工艺,缩短尺寸链长度,最终保证尺寸精度。
作为优选的,中控支架10为铝材中控支架10,以达到减重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中控支架10包括至少一个中横杆13,中横杆13位于两个侧支撑杆20之间,中横杆13位于上横杆11与下横杆12之间,中横杆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连接。通过中横梁的设置,加强中控支架10的中部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中控支架10包括至少两个中横杆13,中横杆13均位于上横杆11与下横杠之间沿侧支撑杆20的延伸间隔设置,提高自身结构稳定性,同时为对手件提供更优的安装点位。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侧连接杆24的上端向后倾斜延伸,侧连接杆24的后面、下连接端21的后面和上连接端23的下面形成行李箱放置区14,侧连接杆24的前面设有储物盒安装区15。通过侧连接杆24的上端向后倾斜延伸,使中控支架10的后面形成行李箱放置区14,增大行李的放置空间,中控支架10的前面形成储物盒安装区15,以满足用户的储物需求。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侧连接杆24开设有多个第一行李饰板孔30,第一行李饰板孔30沿侧连接杆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侧连接杆24的下端向外侧凸出形成饰板安装块31,饰板安装块31设有第二行李饰板孔32,下横杆12开设有第一行李饰板中部孔34,中横杆13开设有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33。沿侧连接杆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行李板孔,第一行李板孔、第二行李饰板孔32、第一行李饰板中部孔34和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33对行李饰板进行全方位的固定,保证行李饰板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侧连接杆24的上端向外侧凸出形成储物盒安装块40,储物盒安装块40开设有第一储物盒安装孔41,另一中横杆13向前凸出形成承托块42,承托块42开设有第二储物盒安装孔43,上连接端23开设有第三储物盒安装孔44。第一储物盒安装孔41、第二储物盒安装孔43和第三储物盒安装孔44对储物盒进行全方位的固定,保证行储物盒的固定效果。承托块42向前凸出,更便于对储物盒下端的固定,同时提升对储物盒的支撑强度。
更为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行李板饰板孔30、第二行李饰板孔32、第一行李饰板中部孔34和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33为从后向前安装,第一储物盒安装孔41、第二储物盒安装孔43和第三储物盒安装孔44从前向后安装,行李饰板的连接孔与储物盒的安装孔错位设置,避免储物盒与行李饰板的安装发生干涉。
作为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行李饰板孔30和第一储物盒安装孔41镜像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上横杆11和上连接端23开设有槽口向后的卡位槽16,上横杆11和上连接端23通过卡位槽16连通。开口朝后的卡位槽16设置安装于白车身的横杆上,以实现中控支架10上端的定位安装,提升中控支架10上端的承托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两个侧支撑杆20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侧支撑杆20上端之间的距离,使中控支架10呈下大上小的倒梯形状态,以使上端的承载力相对下端分散,降低中控支架10上端的承受力,使中控支架10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可以更好的利用座椅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下连接端21设有开口朝上的连接腔体22,螺接孔17开设于连接腔体22的底面。下连接端21形成腔体结构,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中控支架10的重量,螺接孔17开设于连接腔体22的底面,便于与白车身的地板连接。
一种二排座椅,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两个座椅和中控台,中控台安装于两个座椅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二排座椅,中控支架10采用一体式结构,避免部件之间的组装误差,保证整体尺寸精度。上横杆11和下横杆12位于两个侧支撑杆20之间,上横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上端连接,下横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下端连接,进而形成内框架结构,在内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两个上连接端23和两个下连接端21上的螺接孔17与白车身主体连接,从而与白车身主体形成高效的闭合框架结构,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通过中控支架10通过螺接孔17与白车身连接,避免热连接工艺变形,配合一体式铸造工艺,缩短尺寸链长度,最终保证尺寸精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中控支架10采用一体式结构,避免部件之间的组装误差,保证整体尺寸精度。上横杆11和下横杆12位于两个侧支撑杆20之间,上横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上端连接,下横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20的下端连接,进而形成内框架结构,在内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两个上连接端23和两个下连接端21上的螺接孔17与白车身主体连接,从而与白车身主体形成高效的闭合框架结构,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通过中控支架10通过螺接孔17与白车身连接,避免热连接工艺变形,配合一体式铸造工艺,缩短尺寸链长度,最终保证尺寸精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控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式的中控支架,所述中控支架包括侧支撑杆、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位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之间,所述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侧支撑杆包括下连接端、上连接端和侧连接杆,所述侧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下连接端连接,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并与所述上连接端连接,所述上连接端和所述下连接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白车身连接的螺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支架包括至少一个中横杆,所述中横杆位于两个侧支撑杆之间,所述中横杆位于所述上横杆与所述下横杆之间,所述中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横杆至少设置两个,所述中横杆沿沿所述侧支撑杆的延伸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向后倾斜延伸,所述侧连接杆的后面、所述下连接端的后面和所述上连接端的下面形成行李箱放置区,所述侧连接杆的前面设有储物盒安装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杆开设有多个第一行李饰板孔,所述第一行李饰板孔沿所述侧连接杆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侧连接杆的下端向外侧凸出形成饰板安装块,所述饰板安装块设有第二行李饰板孔,所述下横杆开设有第一行李饰板中部孔,其中一所述中横杆开设有第二行李饰板中部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杆的上端向外侧凸出形成储物盒安装块,所述储物盒安装块开设有第一储物盒安装孔,另一所述中横杆向前凸出形成承托块,所述承托块开设有第二储物盒安装孔,所述上连接端开设有第三储物盒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上连接端开设有槽口向后的卡位槽,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上连接端通过所述卡位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支撑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侧支撑杆上端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端设有开口朝上的连接腔体,所述螺接孔开设于所述连接腔体的底面。
10.一种二排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座椅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控台,所述中控台安装于两个所述座椅之间。
CN202221386323.5U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Active CN217598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6323.5U CN217598391U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6323.5U CN217598391U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8391U true CN217598391U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8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6323.5U Active CN217598391U (zh) 2022-06-02 2022-06-02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8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4141B (zh) 用于机动车车身的车身承载结构
IT201800021199A1 (it) Automobile sportiva elettrica o ibrida
CN205930234U (zh) 一种后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17598391U (zh) 一种中控台及二排座椅
CN208760721U (zh) 一种电瓶汽车车架
CN211107693U (zh) 一种分段式车架及车辆
CN111873774B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后置后驱系统
CN210912602U (zh) 车架纵梁、后纵梁以及c柱的多功能接头及汽车
CN213057209U (zh) 一种车辆底盘纵臂安装结构
CN214565707U (zh) 一种白车身中段底部结构
CN212465480U (zh) 一种沙发支撑底架
CN204488953U (zh) 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结构
CN210391347U (zh)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CN209921317U (zh) 背靠背座椅骨架、车辆构架及车辆
CN108466657B (zh) 一种车架用组合梁及使用该组合梁的中段车架和车辆
CN111891219A (zh) 一种电动汽车上多悬置的外连接系统
CN105059393A (zh) 一种轻量化底盘结构
CN221393144U (zh) 安装架及车辆
CN220785911U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3831876U (zh) 一种车厢框架及车厢门角结构
CN209833512U (zh) 一种车顶行李筐
CN216468077U (zh) 一种车架前悬结构
CN214240458U (zh) 一种控制器支架及新能源汽车
CN217778770U (zh) 前端模块以及车辆
CN218662042U (zh) 集成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