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1347U -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1347U CN210391347U CN201920892020.2U CN201920892020U CN210391347U CN 210391347 U CN210391347 U CN 210391347U CN 201920892020 U CN201920892020 U CN 201920892020U CN 210391347 U CN210391347 U CN 2103913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supporting
- terrain vehicle
- pipe section
- ca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驾驶舱包括:底部骨架;前支撑骨架;一体成型的后支撑管,后支撑管包括:第一底管段和两个第一支撑管段,第一底管段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管段之间,两个第一支撑管段左右间隔设置,第一底管段设置在底部骨架上且位于前支撑骨架的后侧;顶棚架,顶棚架包括两个前安装杆和两个后安装杆,两个前安装杆分别连接在前支撑骨架上,两个后安装杆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管段的上端。由此,后支撑管可以在驾驶舱的后部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驾驶舱在后部的受力能力,在全地形车行驶在复杂路况上时,后支撑管可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排座式全地形车的车架大都由前部组合、仪表组合、上部组合和底部组合4个部分焊接组合而成,如此布置的车架未有效对驾乘人员形成保护,这样在复杂路况下,驾乘人员发生危险时容易受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舱,该驾驶舱能够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包括:底部骨架;前支撑骨架,所述前支撑骨架设置在所述底部骨架上;一体成型的后支撑管,所述后支撑管包括:第一底管段和两个第一支撑管段,所述第一底管段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底管段设置在所述底部骨架上且位于所述前支撑骨架的后侧;顶棚架,所述顶棚架包括两个前安装杆和两个后安装杆,两个所述前安装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两个所述后安装杆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的上端。
由此,后支撑管可以在驾驶舱的后部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驾驶舱在后部的受力能力,在全地形车行驶在复杂路况上时,后支撑管可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另外,后支撑管为一体成型的管,一体成型的后支撑管结构简单,强度高,从而能够在后部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驾驶舱还包括:两个位于左侧和右侧的加强管,所述加强管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和所述底部骨架之间,以及连接在所述底部骨架和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部骨架包括:纵梁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纵梁的左侧或右侧,所述加强管的前上端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且前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管包括:第二底管段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管段,所述第二底管段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管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管段前后间隔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前上端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底管段的前端,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后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管段的下端和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管段包括:倾斜管段和竖直管段,所述倾斜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底管段和所述竖直管段之间,所述倾斜管段朝向后上方倾斜设置,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后上端连接在所述竖直管段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两个位于后侧的第二支撑管段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在左右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部骨架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纵梁和所述第二底管段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管为一体成型的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驾驶舱100;
底部骨架10;纵梁11;第一连接管12;横梁13;
前支撑骨架20;前支撑管21;
后支撑管30;第一底管段31;第一支撑管段32;倾斜管段321;竖直管段322;
顶棚架40;前安装杆41;后安装杆42;
加强管50;第二底管段51;第二支撑管段52;
第二连接管60;第三连接管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100可以包括:底部骨架10、前支撑骨架20、后支撑管30和顶棚架40,底部骨架10主要设置在驾驶舱100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其上方可以安装有座椅支架。
如图1所示,前支撑骨架20设置在底部骨架10上,前支撑骨架20构成驾驶舱100的前部骨架。后支撑管30包括:第一底管段31和两个第一支撑管段32,第一底管段31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管段32之间,两个第一支撑管段32左右间隔设置,换言之,两个第一支撑管段32的下端可以连接在第一底管段31上,第一底管段31设置在底部骨架10上,而且第一底管段31位于前支撑骨架20的后侧。可以理解的是,后支撑管30与前支撑骨架20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者可以共同限定出驾驶舱100的前后方向空间。其中,驾驶舱100的后方设置有动力舱,动力舱内可以设置有发动机和动力电机,后支撑管30可以起到分隔驾驶舱100和动力舱的作用,而且后支撑管30可以在驾驶舱100的后部起到支撑和加强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驾驶舱100在后部的受力能力,在全地形车行驶在复杂路况上时,后支撑管30可以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另外,后支撑管30为一体成型的管,一体成型的后支撑管30结构简单,强度高,从而能够在后部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如图1所示,顶棚架40包括两个前安装杆41和两个后安装杆42,两个前安装杆41位于两个后安装杆42的前侧,两个前安装杆41分别连接在前支撑骨架20上,两个后安装杆42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管段32的上端。如此设置的顶棚架40可以通过前支撑骨架20和后支撑管30连接,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驾驶舱100骨架,从而可以全方位地保护驾乘人员。
由此,通过设置后支撑管30,可以有效地分隔驾驶舱100和动力舱,而且能够在驾驶舱100的后部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驾驶舱100还包括:两个位于左侧和右侧的加强管50,加强管50连接在前支撑骨架20和底部骨架10之间,以及连接在底部骨架10和第一支撑管段3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管50为两个,两个加强管50可以分别在驾驶舱100的两侧有效加强其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而且,加强管50不仅连接在前支撑骨架20和底部骨架10之间,还连接在底部骨架10和后支撑管30的第一支撑管段32之间,从而可以在侧向有效加强驾驶舱100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其中,加强管50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管,一体成型的加强管50结构稳定,强度高,能够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其中,如图1所示,底部骨架10包括:纵梁11和第一连接管12,纵梁11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管12连接在纵梁11的左侧或右侧,加强管50的前上端连接在前支撑骨架20上,而且加强管50的前下端连接在第一连接管12上。其中,前支撑骨架20包括位于上方的前支撑管21,加强管50的前上端连接在前支撑管21上。如此设置的加强管50可以有效加强前支撑骨架20和底部骨架10之间的强度,而且还可以在上下方向提升驾驶舱100的承载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具体地,如图1所示,加强管50包括:第二底管段51和两个第二支撑管段52,第二底管段51连接在两个第二支撑管段52之间,两个第二支撑管段52前后间隔设置,位于前侧的第二支撑管段52的前上端连接在前支撑骨架20上,第一连接管12连接在第二底管段51的前端,位于后侧的第二支撑管段52的后上端连接在第一支撑管段32上。也就是说,加强管50可以采用一个底管段和两个支撑管段的组合,此种结构的加强管50可以在左侧和右侧较好地支撑和连接其他部件,从而可以提升驾驶舱100的左侧和右侧结构强度,可以使得驾驶舱100能够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管段32的下端和同一侧的第二支撑管段52的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0。第二连接管60可以起到连接作用,其能够防止加强管50和后支撑管3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可以提升驾驶舱100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且能够更好地全方位保护驾乘人员。第二连接管60可以为直角状,这样可以方便第二连接管60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段32和第二支撑管段52。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管段32包括:倾斜管段321和竖直管段322,倾斜管段321连接在第一底管段31和竖直管段322之间,倾斜管段321朝向后上方倾斜设置,位于后侧的第二支撑管段52的后上端连接在竖直管段322上。如此设置的第一支撑管段32可以更好地与顶棚架40的后安装杆42连接,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驾驶舱100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两个位于后侧的第二支撑管段52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70,第三连接管70在左右方向延伸。第三连接管70可以起到连接和支撑两个加强管50的作用,可以使得驾驶舱100整体结构更加温度,而且第三连接管70的设置也能够至少一定程度上保护驾乘人员。
其中,如图1所示,底部骨架10还包括横梁13,横梁13连接在纵梁11和第二底管段51之间。横梁13的设置可以提高底部骨架10的结构强度,也可以方便底部骨架10安转固定其他结构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骨架;
前支撑骨架,所述前支撑骨架设置在所述底部骨架上;
一体成型的后支撑管,所述后支撑管包括:第一底管段和两个第一支撑管段,所述第一底管段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底管段设置在所述底部骨架上且位于所述前支撑骨架的后侧;
顶棚架,所述顶棚架包括两个前安装杆和两个后安装杆,两个所述前安装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两个所述后安装杆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管段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位于左侧和右侧的加强管,所述加强管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和所述底部骨架之间,以及连接在所述底部骨架和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骨架包括:纵梁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纵梁的左侧或右侧,所述加强管的前上端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且前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管包括:第二底管段和两个第二支撑管段,所述第二底管段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管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管段前后间隔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前上端连接在所述前支撑骨架上,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底管段的前端,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后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段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段的下端和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下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管段包括:倾斜管段和竖直管段,所述倾斜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底管段和所述竖直管段之间,所述倾斜管段朝向后上方倾斜设置,位于后侧的所述第二支撑管段的后上端连接在所述竖直管段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两个位于后侧的第二支撑管段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在左右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骨架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连接在所述纵梁和所述第二底管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管为一体成型的管。
10.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驾驶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92020.2U CN210391347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92020.2U CN210391347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1347U true CN210391347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4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92020.2U Active CN210391347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134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04721U1 (ru) * | 2021-02-25 | 2021-06-08 |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АМАЗ" | Силовой каркас кабины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1920892020.2U patent/CN21039134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04721U1 (ru) * | 2021-02-25 | 2021-06-08 |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АМАЗ" | Силовой каркас кабины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55766B1 (ko) | 엔진룸 보강유닛 | |
US7614684B2 (en) |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 |
CN112874637B (zh) |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 |
US7905541B2 (en) |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9863076B (zh) | 汽车用车身构造 | |
CN102039933B (zh) | 副车架 | |
CN106458261B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系统 | |
JP666423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4910882B2 (ja) | サスクロス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 |
JP2010158949A (ja) | エンジンのリヤマウント構造 | |
KR20190065609A (ko) | 버스용 루프 프레임구조 | |
CN210391347U (zh) |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 |
JP612044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2010184598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5215917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108791516B (zh) | 汽车仪表板管梁总成 | |
CN205601938U (zh) | 一种前地板加强结构 | |
US2839329A (en) | Vehicle frame construction | |
CN103465965A (zh) |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车架 | |
JP4250455B2 (ja) |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JP6919547B2 (ja) | 車両の水素タンク支持構造 | |
CN222629419U (zh) | 顶盖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565250U (zh) |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2004224104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CN214420397U (zh) | 用于车辆的防滚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