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6346U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46346U
CN217546346U CN202221467920.0U CN202221467920U CN217546346U CN 217546346 U CN217546346 U CN 217546346U CN 202221467920 U CN202221467920 U CN 202221467920U CN 217546346 U CN217546346 U CN 217546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magnet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heating uni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679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文斌
易亮
吴金华
张翼飞
刘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679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46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46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46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安装支架、磁体和线圈绕组,所述安装支架具有一安装侧,所述安装侧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所述磁体安装于所述安装侧、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卡持;所述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磁体背离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面。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电磁加热单元中磁芯的安装固定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传统电磁炉锅具需放置在指定位置才能工作加热,对于锅具的摆放及尺寸大小也有较多限制,锅具太小或者移位就显示检锅异常,其本质就是受限于电磁炉结构中的电磁加热线圈绕组的尺寸及位置限制住锅具任意摆放,且常规单头电磁炉及多头电磁炉加热盲区比较大,在全方位均匀加热中较难以实现,所以全区加热是符合生活中实际需求的;此外,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磁芯安装方式,磁芯易发生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现有电磁加热单元中磁芯的安装固定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包括:
安装支架,具有一安装侧,所述安装侧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
磁体,安装于所述安装侧、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卡持;以及,
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磁体背离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过孔的配合间隙为A,其中0mm≤A≤5mm。
可选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板在与所述磁体相对的一侧面凸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卡持于所述第一过孔。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贯穿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隔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
其中,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三过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安装侧在所述第二过孔的周缘环设有第一凸筋,以形成所述第一凸部;
所述隔板在与所述磁体相对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过孔的周缘环设有第二凸筋,以形成所述第二凸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孔的孔深为B,所述第一凸筋嵌入所述第一过孔的深度为C,所述第二凸筋嵌入所述第一过孔的深度为D,其中,C+D≤B。
可选地,C=D=1/2B。
可选地,所述隔板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
所述第一凸部经所述第一过孔穿设至所述第三过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多个电磁加热单元和面板,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每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安装支架、磁体和线圈绕组,所述安装支架具有一安装侧,所述安装侧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所述磁体安装于所述安装侧、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卡持;所述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磁体背离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面、且与所述磁体之间绝缘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扣槽,每一所述扣槽形成一所述安装工位,每一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侧相对的侧面设置有扣件,所述扣件扣持于对应的所述扣槽。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一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过孔的所述磁体,所述第一过孔可形成一卡持空间,在所述安装支架的所述安装侧上对应所述第一过孔的位置凸设有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磁体安装在所述安装侧时,所述第一凸部会从所述第一过孔的任一端开口位置嵌入,从而使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部分会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形成的卡持空间内,以使所述磁体与所述安装支架相对固定,从而以达到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将所述磁体固定牢靠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磁加热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磁加热单元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磁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电磁加热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磁体装配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磁体装配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电磁烹饪器具 8 第三过孔
100 电磁加热单元 9 安装座
1 安装支架 10 面板
1a 安装侧 11 隔热板
2 第一凸部 12 测温件
2a 第一凸筋 13 弹性抵接件
3 磁体 14 安装条
301 第一过孔 15 散热风机
4 线圈绕组 16 电路集成主板
5 隔板 17 显示控制板
6 第二凸部 18 扣槽
6a 第二凸筋 19 扣件
7 第二过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电磁炉锅具需放置在指定位置才能工作加热,对于锅具的摆放及尺寸大小也有较多限制,锅具太小或者移位就显示检锅异常,其本质就是受限于电磁炉结构中的电磁加热线圈绕组的尺寸及位置限制住锅具任意摆放,且常规单头电磁炉及多头电磁炉加热盲区比较大,在全方位均匀加热中较难以实现,所以全区加热是符合生活中实际需求的;此外,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磁芯安装方式,磁芯易发生松动。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包括安装支架1、磁体3以及线圈绕组4,所述安装支架1具有一安装侧1a,所述安装侧1a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2;所述磁体3安装于所述安装侧1a、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2卡持;所述线圈绕组4安装在所述磁体3背离所述安装支架1的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一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一过孔301的所述磁体3,所述第一过孔301可形成一卡持空间,在所述安装支架1的所述安装侧1a上对应所述第一过孔301的位置凸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凸部2,在所述磁体3安装在所述安装侧1a时,所述第一凸部2会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任一端开口位置嵌入,从而使所述第一凸部2的至少部分会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301形成的卡持空间内,以使所述磁体3与所述安装支架1相对固定,从而以达到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将所述磁体3固定牢靠的效果。
其中,所述第一凸部2设置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或是多个。所述第一凸部2设置为一个时,所述第一凸部2独立卡持在所述第一过孔301内,所述第一凸部2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凸部2共同卡持在所述第一过孔301内,以实现所述磁体3与所述安装支架1的固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2设置数量为一个。
此外,所述磁体3的设置形式也不做限制,可以是方形磁体、也可以是环形磁体等。
由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应用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其中,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以电磁炉为例进行说明。因而,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安装座9和盖合在安装座9的面板10,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置于所述安装座9内,所述面板10的外侧用于供锅具放置,而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在安装在所述安装座9内时,需要接近所述面板10设置、且其内部零件沿所述安装座9至所述面板10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1、所述磁体3和所述线圈绕组4依次层叠设置,当所述磁体3卡持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时,在所述面板10、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与所述安装座9之间的安装部件及所述第一凸部2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卡持作用下,多方位限制所述磁体3与所述安装支架1之间的相对偏移,以避免影响到所述磁体3对所述线圈绕组4起到的聚磁效果,进而影响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锅具的加热效果。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圈绕组4其自身具备绝缘胶皮,以起到绝缘的效果,也可采用在所述线圈绕组4的外周采用绝缘胶灌注胶封等方式,从而使所述线圈绕组4安装在所述磁体3上时,避免所述线圈绕组4自身被放电击穿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第一凸部2和所述第一过孔301之间需存在一定配合间隙才可使所述磁体3便于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若配合间隙过大则会导致所述磁体3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时,其可相对所述安装支架1发生相对活动,从而以影响聚磁效果,而若配合间隙过小,则会导致所述磁体3难以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影响装配速度;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第一凸部2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配合间隙为A,其中0mm≤A≤5mm。
请再次参阅图3,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还包括隔板5,所述隔板5安装在所述磁体3与所述线圈绕组4之间。由上文所述,所述线圈绕组4与所述磁体3之间需绝缘设置,在所述隔板5与所述线圈绕组4之间增设所述隔板5,所述隔板5采用绝缘材质制成,即所述磁体3上安装所述隔板5,且在所述隔板5背离所述磁体3的一侧安装有所述线圈绕组4,所述线圈绕组4与所述磁体3之间不会直接接触,且相互之间的相对距离增加,以进一步增加所述线圈绕组4与所述磁体3之间的绝缘距离,进一步减少所述线圈绕组4产生放电击穿的可能性。
优选地,可在所述磁体3安装所述隔板5的一侧面凹设有一安装槽,并使所述隔板5的至少部分沉入到安装槽内,以对所述隔板5的周侧进行限位,防止所述隔板5与所述磁体3分离。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隔板5在与所述磁体3相对的一侧面凸设有第二凸部6,所述第二凸部6卡持于所述第一过孔301。通过在所述隔板5对应所述磁体3的位置凸设有所述第二凸部6,在所述隔板5安装在所述磁体3上的时候,所述第二凸部6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过孔301的位置设置,以便于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一端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301内,从而以提高所述隔板5与所述磁体3的安装牢靠性。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隔板5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8;所述第一凸部2经所述第一过孔301穿设至所述第三过孔8内。即在所述隔板5对应所述第一过孔301的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三过孔8,其中,所述第三过孔8的孔径接近所述第一过孔301的孔径,以在所述第一凸部2从所述第一过孔301中穿出并嵌入到所述第三过孔8中时,使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一凸部2之间相对固定,即限制所述隔板5与所述磁体3之间的相对位移,提高所述隔板5与所述磁体3的安装牢靠性。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线圈绕组4为多匝线圈由内至外依次绕设成型,因此其具有在其内侧的内引线和在其外侧的外引线,当所述线圈绕组4安装在所述隔板5上时,处于其内侧的内引线不易走线从而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中引出接入到电路集成主板16中,因此在上述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隔板5上凸设有所述第二凸部6的基础上,所述安装支架1上贯穿开设有第二过孔7,所述隔板5上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8;其中,所述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二过孔7与所述第三过孔8相连通。其中,所述隔板5上贯穿开设的所述第三过孔8对应在所述隔板5上的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侧位置,即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可自所述第三过孔8的一端开口位置引入到所述过线通道中,并经过所述过线通道从所述安装支架1上的所述第二过孔7上穿出至所述安装支架1的外侧,从而以便于所述线圈绕组4的走线安装。
再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侧1a在所述第二过孔7的周缘环设有第一凸筋2a,以形成所述第一凸部2;所述隔板5在与所述磁体3相对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过孔8的周缘环设有第二凸筋6a,以形成所述第二凸部6。通过在所述第二过孔7的周缘环设有所述第一凸筋2a,在所述第三过孔8的周缘环设有所述第二凸筋6a,其中,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均呈环形设置,当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均嵌入所述第一过孔301中时,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的外侧壁均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内侧壁抵接,从而以起到固定所述安装支架1、所述磁体3与所述隔板5的作用,而又由于所述第一凸筋2a、所述第二凸筋6a分别为环形设置,则其内侧围合的空间不会影响到对应的所述第二过孔7、对应的所述第三过孔8与所述第一过孔301的连通。
其中,由于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需穿过所述过线通道从而以连接电路集成主板16,而所述磁体3上的所述第一过孔301为组成所述过线通孔的一部分,若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与所述磁体3直接接触或相对距离过近,在所述线圈绕组4通入交变电流后,可能会导致所述线圈绕组4放电击穿;又由于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301时,会在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与所述磁体3之间形成隔层,以遮挡所述磁体3在所述第一过孔301中的至少部分,从而以避免所述线圈绕组4与所述磁体3被遮挡部分不会产生接触,则具体地,设置所述第一过孔301的孔深为B,所述第一凸筋2a嵌入所述第一过孔301的深度为C,所述第二凸筋6a嵌入所述第一过孔301的深度为D,其中,C+D≤B。为提高分隔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与所述磁体3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设置B+C=D,以完全分隔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与所述磁体3,从而避免所述线圈绕组4放电击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C=D=1/2B,即在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301内以完全遮挡位于所述第一过孔301内的所述磁体3部分的前提下,设置所述第一凸筋2a和所述第二凸筋6a嵌入到所述第一过孔301内的深度相同,则相应的,可保证所述安装支架1与所述磁体3、所述隔板5与所述磁体3之间达到相同的固定效果。
此外,在所述线圈绕组4背离所述磁体3的一侧可安装有隔热板11,即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在安装在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中时,所述隔热板11位于所述线圈绕组4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10之间,从而以阻挡在烹饪时所述面板10上的热量向所述线圈绕组4扩散传递;其中,所述隔热板11的材质不做限制,可以是云母片等。
再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还包括测温件12,所述测温件12突出所述线圈绕组4设置。则在对应的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靠近所述面板10的内侧时,所述测温件12可测量所述面板10与所述线圈绕组4重合区域的温度,从而以对烹饪时的所述面板10及锅具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其中,所述测温件12的安装位置不做限制,可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所述隔板5或所述隔热板11上,具体地,所述测温件12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且位于其中部位置,对应的,所述隔热板11的中部位置也开设有过孔、且连通所述过线通道,所述过孔供所述测温件12穿设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且所述测温件12的引线可从所述过线通道中穿出所述安装支架1,以便于所述测温件12的走线安装。
再进一步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还包括弹性抵接件13,所述弹性抵接件13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背离所述磁体3的一侧,即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应安装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所述安装座9内时,其可推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向所述面板10靠近,以抵接所述面板10的内侧,从而以达到较佳的电磁加热效果;其中,所述弹性形抵接件13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直筒弹簧、也可以是塔型弹簧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1000,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安装座9、多个电磁加热单元100和面板10,该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磁烹饪器具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安装座9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每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包括安装支架1、磁体3和线圈绕组4,所述安装支架1具有一安装侧1a,所述安装侧1a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2;所述磁体3安装于所述安装侧1a、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301,所述第一过孔301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2卡持;所述线圈绕组4安装在所述磁体3背离所述安装支架1的一侧面、且与所述磁体3之间绝缘设置。
由于本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烹饪器具1000采用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密布在所述面板10的内侧以使所述面板10的整体区域都可放置锅具进行加热,则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尺寸越大,相邻的两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之间的加热盲区越大,从而会影响对锅具的加热效果,优选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外径小于等于80mm。
其中,请参阅图1,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还包括多个安装条14、散热风机15、电路集成主板16以及显示控制板17,多个所述安装条14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安装座9,且与所述安装座9之间间隔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散热风机15、所述电路集成主板16以及所述显示控制板17均安装在多个所述安装条14与所述安装座9之间间隔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对应的,在每一所述安装条14上形成有多个所述安装工位,用以供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安装,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工位上时,所述弹性抵接件13抵接所述安装条14,从而使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可沿所述安装座9至所述面板10方向活动,进而抵接所述面板10的内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安装座9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扣槽18,每一所述扣槽18形成一所述安装工位,每一所述安装支架1与所述安装侧1a相对的侧面设置有扣件19,所述扣件19扣持于对应的所述扣槽18。通过在所述安装支架1对应所述安装条14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扣件19,当所述扣件19嵌入到所述扣槽18上时,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仍可相对所述安装条14沿所述安装座9至所述面板10方向活动,所述扣件19嵌入到所述扣槽18内时限制对应的所述安装支架1与所述安装条14分离,使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数量和布局可根据实际使用所需进行设置,以实现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全区加热效果,且每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与所述安装条14之间可独立拆装或每一所述安装条14与所述安装座9之间可独立安拆和维护。
此外,在每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中,所述扣件19呈中空设置,以连通所述过线通道,从而可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安装在所述安装条14时,所述扣件19的空腔可直接连通所述安装条14与所述安装座9之间间隔形成的安装空间,从而可使所述线圈绕组4的内引线和所述测温件12的引线自所述扣件的空腔中伸出并连接所述电路集成主板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支架,具有一安装侧,所述安装侧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凸部;
磁体,安装于所述安装侧、且其内侧形成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用以供所述第一凸部卡持;以及,
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磁体背离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一过孔的配合间隙为A,其中0mm≤A≤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在与所述磁体相对的一侧面凸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卡持于所述第一过孔(3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上贯穿开设有第二过孔,所述隔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
其中,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三过孔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侧在所述第二过孔的周缘环设有第一凸筋,以形成所述第一凸部;
所述隔板在与所述磁体相对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过孔的周缘环设有第二凸筋,以形成所述第二凸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的孔深为B,所述第一凸筋嵌入所述第一过孔的深度为C,所述第二凸筋嵌入所述第一过孔的深度为D,其中,C+D≤B。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C=D=1/2B。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贯穿开设有第三过孔;
所述第一凸部经所述第一过孔穿设至所述第三过孔内。
10.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
多个电磁加热单元,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对应于多个所述安装工位安装;以及,
面板,盖合所述安装座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扣槽,每一所述扣槽形成一所述安装工位,每一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侧相对的侧面设置有扣件,所述扣件扣持于对应的所述扣槽。
CN202221467920.0U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546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7920.0U CN217546346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7920.0U CN217546346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46346U true CN217546346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4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67920.0U Active CN217546346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46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5110B2 (en) Inductive heating device
CN217546346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2936240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19087341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6087060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5446564U (zh) 电磁烹饪器具
CN217546341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7546343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9761359U (zh) 一种面板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9287761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7546347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17255440A (zh) 一种线圈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5723391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18846213U (zh) 烹调器
CN218001585U (zh) 加热平台
CN219107693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组件、盖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9103068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9761362U (zh) 一种线圈盘组件及烹饪设备
CN210511805U (zh) 电磁炉
CN221127511U (zh) 电磁炉加热线盘组件及电磁炉
CN112369901B (zh) 磁条安装架、绕线盘、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0688348U (zh) 安装座组件以及电磁加热装置
CN217274309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9107699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9840190U (zh) 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