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6347U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46347U CN217546347U CN202221467961.XU CN202221467961U CN217546347U CN 217546347 U CN217546347 U CN 217546347U CN 202221467961 U CN202221467961 U CN 202221467961U CN 217546347 U CN217546347 U CN 2175463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winding
- heating unit
-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 bracket
- electromagne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线圈绕组以及支撑结构,所述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其内侧的内围区域以及位于其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线圈绕组的内侧和外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为供所述线圈绕组安装的安装侧,所述安装侧具有对应所述内围区域的第一位置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的第二位置,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安装侧的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的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线圈绕组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分设于电磁加热单元的内外侧,不便接线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而在平面支撑面的电磁烹饪器具中,在产品内部一般由单个产生磁场的线圈盘对器具进行加热,其加热线圈盘与外壳间存在较大空间,接线操作较为方便。而全区加热方式所采用的加热线圈盘需覆盖整个面板,即加热线圈盘固然与外壳间不存在较大的空间供接线操作使用,使得传统的加热线圈盘采用的线圈绕组的内外引线沿线圈盘内外不同方位延伸至电路板进行接线的方式,在全区加热方案中,不便于接线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线圈绕组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分设于电磁加热单元的内外侧,不便接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磁加热单元,用在电磁烹饪器具上,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线圈绕组以及支撑结构,所述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其内侧的内围区域、以及位于其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线圈绕组的内侧和外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为供所述线圈绕组安装的安装侧,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侧具有对应所述内围区域的第一位置、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的第二位置,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安装侧的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的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一引线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引线汇合,或者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二引线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引线汇合,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架,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以及,
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贯穿所述磁体的第一通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磁体。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架,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
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以及,
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贯穿所述磁体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通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凸部,两个所述凸部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
可选地,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凹设有一隔断槽,两个所述凸部嵌入所述隔断槽设置。
可选地,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隔断槽沿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贯穿所述磁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凸设有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且环绕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以抵接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限位所述第二支架。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
可选地,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凹槽;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侧凸设有伸入所述线圈绕组的所述内围区域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以限位所述线圈绕组。
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引线穿过以伸入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过线缺口。
可选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
隔热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用以阻断烹饪器具面板与所述线圈绕组间的热量传递;和/或,
测温组件,突出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多个电磁加热单元以及面板,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线圈绕组以及支撑结构,所述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其内侧的内围区域、以及位于其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线圈绕组的内侧和外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为供所述线圈绕组安装的安装侧,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侧具有对应所述内围区域的第一位置、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的第二位置,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安装侧的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的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一引线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引线汇合,或者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二引线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引线汇合,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所述面板盖合所述安装座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绕组通过所述支撑结构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所述线圈绕组留有位于其内侧和外侧的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用以连接于控制板实现所述线圈绕组的通电以对烹饪锅具进行电磁加热。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自所述安装侧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第一通道,用以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中部走线;所述支撑结构还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即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支撑结构的内外两侧,一方面可将所述第二引线由所述支撑结构的外侧穿过所述第二通道至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引线汇合,汇合后的线材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延伸出所述支撑结构,以连接于电路板;另一方面可将所述第一引线由所述支撑结构的内侧穿过所述第二通道至所述支撑结构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引线汇合,由所述支撑结构的外侧延伸至连接于电路板。以上两种方式皆可实现所述线圈绕组的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合流后连接至电路板,解决了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引线分设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的内外侧,不便接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电磁加热单元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单元的一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单元的另一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立体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而在平面支撑面的电磁烹饪器具中,在产品内部一般由单个产生磁场的线圈盘对器具进行加热,其加热线圈盘与外壳间存在较大空间,接线操作较为方便。而全区加热方式所采用的加热线圈盘需覆盖整个面板,即加热线圈盘固然与外壳间不存在较大的空间供接线操作使用,使得传统的加热线圈盘采用的线圈绕组的内外引线沿线圈盘内外不同方位延伸至电路板进行接线的方式,在全区加热方案中,不便于接线操作。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单元的一实施例,以下将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用在电磁烹饪器具1000上,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包括线圈绕组1以及支撑结构2,所述线圈绕组1具有位于其内侧的内围区域、以及位于其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线圈绕组1的内侧和外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引线11和第二引线12;所述支撑结构2的一侧为供所述线圈绕组1安装的安装侧,所述支撑结构2的安装侧具有对应所述内围区域的第一位置、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的第二位置,所述支撑结构2在所述安装侧的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道21,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的第二通道22,且所述第二通道22与所述第一通道2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22供所述第一引线11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引线12汇合,或者所述第二通道22供所述第二引线12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引线11汇合,所述支撑结构2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绕组1通过所述支撑结构2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上,所述线圈绕组1留有位于其内侧和外侧的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用以连接于控制板实现所述线圈绕组1的通电以对烹饪锅具进行电磁加热。所述支撑结构2设置有自所述安装侧贯穿至另一侧的所述第一通道21,用以在所述支撑结构2的中部走线;所述支撑结构2还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第二通道22,且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所述第一通道21,即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所述支撑结构2的内外两侧,一方面可将所述第二引线12由所述支撑结构2的外侧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至所述第一通道21,与所述第一引线11汇合,汇合后的线材通过所述第一通道21延伸出所述支撑结构2,以连接于电路板;另一方面可将所述第一引线11由所述支撑结构2的内侧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至所述支撑结构2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引线12汇合,由所述支撑结构2的外侧延伸至连接于电路板。以上两种方式皆可实现所述线圈绕组1的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合流后连接至电路板,解决了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分设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内外侧,不便接线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所述第二引线12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与所述第一引线11在所述第一通道21内汇合,并从所述第一通道21穿出所述支撑结构2以连接于电路板的方式,合流后的线材被限制于所述支撑结构2的中部,便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运输存储;而采用所述第一引线11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与所述第二引线12在所述支撑结构2的外侧汇合的方式,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皆无需在所述第一通道21内走线,在将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安装至电磁烹饪器具1000时,便于线材的整理,方便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安装。即,前者便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零件的组装生产,后者便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总装生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11与所述第二引线12的走线方式主要采用后者,即所述第一引线11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至外侧与所述第二引线12汇合的方式,以便于总装生产。此外,所述线圈绕组1可以是由多匝线圈绕设而成,也可以是多个线饼围合组成,还可以是其他可产生电磁场进行锅具加热的线圈形态,在此不作限制,仅需在所述线圈绕组1内侧留有所述内围区域,且具有对应其内侧与外侧的所述第一引线11和所述第二引线12即可,本实施例中采用多匝线圈由内到外依次绕设的方案,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具体地,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第一支架23以及磁体24,所述第一支架23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所述磁体24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23与所述线圈绕组1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通道21包括贯穿所述磁体24的第一通孔211以及贯穿所述第一支架23的第二通孔212,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于所述磁体24。通过设置有所述线圈绕组1,所述线圈绕组1在工作时接通交变电流,从而以产生磁场,当在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上放置烹饪锅具时,磁场内的磁感线穿过锅具,从而产生涡流,使锅具迅速发热,以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而在所述线圈绕组1背离面板300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磁体24,所述磁体24可在所述线圈绕组1工作时起到聚磁的作用,使得磁场内的磁感线更为集中,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且所述磁体24设置在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上的电路板与所述线圈绕组1之间,起到一定的隔离电磁场对电路板造成影响的作用。
此外,在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包括第一支架23、磁体24以及第二支架25,所述第一支架23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所述磁体24,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23与所述线圈绕组1之间;所述第二支架25设置在所述磁体24与所述线圈绕组1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通道21包括贯穿所述磁体24的第一通孔211、贯穿所述第一支架23的第二通孔212以及贯穿所述第二支架25的第三通孔213,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25。相较于上一实施例,所述磁体24与所述线圈绕组1间增设有一所述第二支架25,用于将所述磁体24与所述线圈绕组1间隔开,以起到绝缘的效果,避免所述线圈绕组1通电后与磁体24间存在电流击穿的情况。当然,也可参考上一实施例进行设置,在所述线圈绕组1与所述磁体24间设置绝缘介质,例灌注绝缘胶或增厚所述线圈绕组1的线材绝缘层等,以达到不设置所述第二支架25也能起到一定绝缘效果的作用。但直接设置所述第二支架25,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所述磁体24具有的效果已于上文进行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25,同样是考虑到所述线圈绕组1与所述磁体24的绝缘问题,将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25,以保证位于所述第二通道22内的线材与磁体24的绝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25背离所述线圈绕组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凸部251,两个所述凸部251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22。所述第二通道22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支架25靠近所述线圈绕组1的一侧开设一凹槽;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支架25的内部穿设一通孔;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支架25背离所述线圈绕组1的一侧开设一凹槽,但以上三种方式,在较薄的所述第二支架25上进行加工均存在一定的阻碍,成本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制造。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支架25背离所述线圈绕组1的一侧凸设两个所述凸部251,两个所述凸部251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22,得以解决上述问题,降低所述第二支架25的成本。
再进一步地,所述磁体24朝向所述第二支架25的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22凹设有一隔断槽241,两个所述凸部251嵌入所述隔断槽241设置。当所述第二支架25上凸设有所述凸部251时,势必增加所述第二支架25的厚度,导致所述线圈绕组1距离所述磁体24的距离增大,影响所述磁体24的聚磁效果,进而影响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效率。故,在所述磁体24上开设一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22的隔断槽241,以使得两个所述凸部251伸入所述隔断槽241设置,保证所述第二支架25本体贴合于所述磁体24,以保证所述线圈绕组1与所述磁体24间的间距足够小,所述磁体24的聚磁效果更好。当然,也可直接在所述磁体24上开设所述隔断槽241,取消所述第二支架25上的所述凸部251,以形成所述第二通道22,但该方案中,一方面所述第一引线11或所述第二引线12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2时,可能存在与所述磁体24接触的情况,即需要额外进行绝缘设置,包括不仅限于增厚引线的绝缘层或涂覆绝缘胶,生产步骤多,加工困难,成本高;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支架25与所述磁体24间没有了所述凸部251嵌入所述隔断槽241的限位,所述第二支架25与所述磁体24间可能存在相对活动,影响产品的稳定性。
再进一步地,所述磁体24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隔断槽241沿背离所述第二支架25的方向贯穿所述磁体24以降低所述磁体24感应涡流强度。所述磁体24上开设一所述第一通孔211,且所述磁体24对应于环绕形成的所述线圈绕组1设置,故将所述磁体24设置为环形,以贴合所述线圈绕组1设置。同时,将所述磁体24上的所述隔断槽241贯穿所述磁体24设置,以在环形设置的所述磁体24上形成一隔断缺口。在所述线圈绕组1通电产生交变电场时,所述磁体24上会受交变电场感应形成涡流,而因所述隔断槽241贯穿所述磁体24设置,以使得环形的所述磁体24无法形成环形的回路,从而避免了环形涡流的形成,降低了所述磁体24的发热程度,从而减少了涡流对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产生的损耗。
此外,所述第二支架25凸设有伸入所述第一通孔211且环绕所述第一通孔211内壁的限位部252,所述限位部252用以抵接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内壁限位所述第二支架25。所述第二支架25朝向所述磁体24的所述第一通孔211内凸设有所述限位部252,一方面,所述限位部252可抵接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内壁限位所述第二支架25,便于所述第二支架25定位安装于所述磁体24上,也起到限制所述第二支架25在所述磁体24上活动,提升所述第二支架25安装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限位部252伸入所述磁体24的所述第一通孔211,可在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内壁形成绝缘层,避免所述线圈绕组1的所述第一引线11或所述第二引线12与所述磁体24的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252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2521。所述第一引线11或所述第二引线12经过所述第二通道22与所述第一通道21的交界处时,所述第一引线11或所述第二引线12需要绕过突出的所述限位部252,一方面线材与所述第二支架25之间可能出现安装间隙,导致线材与所述第二支架25的安装固定不稳定,可能影响正常使用;另一方面,若线材紧固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25,线材与所述限位部252的接触点受力集中,长时间使用可能出现线材绝缘层受损的情况,严重的可能导致该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无法使用。故在所述限位部252上对应所述第二通道22设置一所述第一过线缺口2521,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所述磁体24朝向所述第二支架25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凹槽242;所述第二支架25与所述线圈绕组1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242内。一方面,所述安装凹槽242的侧壁围合所述线圈绕组1的外缘,在所述线圈绕组1产生交变电场时,所述磁体24能起到更好的聚磁效果;另一方面,所述安装凹槽242可起到限位所述第二支架25与所述线圈绕组1的作用,便于所述线圈绕组1与所述第二支架25的安装,以及增加其两者安装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嵌入所述安装凹槽242的所述线圈绕组1的所述第二引线12自所述隔断槽241位于所述安装凹槽242的侧壁的缺口处引出,避免所述第二引线12需绕过所述安装凹槽242侧壁设置。
此外,所述支撑结构2的安装侧凸设有伸入所述线圈绕组1的所述内围区域的限位结构26,所述限位结构26用以限位所述线圈绕组1。一方面,所述限位结构26限制所述线圈绕组1相对所述支撑结构2的侧向移动,另一方面,所述支撑结构2还起到防护支撑所述线圈绕组1的多匝线圈绕线的作用,避免长时间使用的绕线松散,对绕线的中部起到一定的支撑防护作用,以维持多匝线圈的盘绕状态。具体地,所述限位结构26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25上,其作用还包括,所述线圈绕组1绕制成型后由所述第二支架25对接安装,所述限位结构26起到对接定位以及限位所述线圈绕组1的作用,以形成一组件,再将该组件安装至所述磁体24的所述安装凹槽242内,便于零部件的安装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26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引线11穿过以伸入所述第一通道21的第二过线缺口261。所述第二过线缺口261与所述第一过线缺口2521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类似,保证经所述第二过线缺口261布设的所述第一引线11固定稳固,以及避免所述第一引线11抵紧所述限位结构26,长时间使用使所述第一引线11绝缘层受损的情况。
此外,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还包括隔热片3和/或测温组件4,所述隔热片3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1背离所述支撑结构2的一侧,用以阻断烹饪器具面板300与所述线圈绕组1间的热量传递;和/或,所述测温组件4突出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1背离所述支撑结构2的一侧,用以抵接烹饪器具面板300测量面板300温度。所述线圈绕组1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时,烹饪锅具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接触,烹饪锅具上的热量会传导至面板300上,在所述线圈绕组1朝向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一侧设置一所述隔热片3,用以隔离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对所述线圈绕组1的热量传导,避免所述线圈绕组1受热损坏。当然,将所述线圈绕组1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间隔设置也可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但此种方式设置所述线圈绕组1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间需存在间隙,使得安装结构不稳定且不便于安装设置。所述测温组件4位于所述线圈绕组1背离所述支撑结构2的一侧,所述测温组件4可以安装于所述线圈绕组1,也可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2,在此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测温组件4突出于所述线圈绕组1设置,且抵接于烹饪器具面板300以测量面板300温度即可,其实时反馈面板300温度至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加工功率,保障对烹饪锅具加热火力的控制以及保持加热火力的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3背对所述磁体24一侧的弹性抵持件,所述弹性抵持件一端抵持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支架23,用以将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抵紧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保证其安装的稳定性、以及保证所述线圈绕组1距离面板300的距离以保证对面板300上放置的烹饪锅具的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1000,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安装座200、多个电磁加热单元100以及面板300,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具体结构参考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磁烹饪器具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安装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所述面板300盖合所述安装座200设置。
一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上设置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以形成密布所述安装座200的加热结构,从而保证烹饪锅具置于所述面板300上的任意位置时,锅具的底端与所述面板300的接触区域均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锅具进行电磁加热,避免存在加热盲区,导致烹饪锅具受热不均,影响烹饪效果;同时,在烹饪锅具放置于所述面板300上时,未对应烹饪锅具的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可不启动,以达到对烹饪锅具加热范围的精准控制,降低能耗,更省电。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尺寸需不大于80mm,当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超过80mm时,不能起到精准的加热范围控制效果,而当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尺寸小于80mm,虽越小的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使用效果越好,但其加工难度越大,加工成本越高,故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尺寸为80mm。此外,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不仅限于电磁加热电饭煲、电磁加热压力锅以及电磁加热电磁炉,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为电磁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磁加热单元,用在电磁烹饪器具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绕组,具有位于其内侧的内围区域、以及位于其外侧的外围区域,所述线圈绕组的内侧和外侧对应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以及,
支撑结构,其一侧为供所述线圈绕组安装的安装侧,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侧具有对应所述内围区域的第一位置、以及对应所述外围区域的第二位置,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安装侧的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的第二通道,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一引线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引线汇合,或者所述第二通道供所述第二引线向内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引线汇合,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架,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以及,
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贯穿所述磁体的第一通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磁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支架,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
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以及,
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磁体与所述线圈绕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贯穿所述磁体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二通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凸出设置有两个凸部,两个所述凸部限定出所述第二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凹设有一隔断槽,两个所述凸部嵌入所述隔断槽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且所述隔断槽沿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贯穿所述磁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凸设有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且环绕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以抵接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限位所述第二支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对应于所述第二通道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凹槽;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线圈绕组设置在所述安装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安装侧凸设有伸入所述线圈绕组的所述内围区域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以限位所述线圈绕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引线穿过以伸入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过线缺口。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
隔热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用以阻断电磁烹饪器具面板与所述线圈绕组间的热量传递;和/或,
测温组件,突出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
13.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
多个电磁加热单元,所述电磁加热单元为如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以及,
面板,盖合所述安装座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67961.XU CN217546347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67961.XU CN217546347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46347U true CN217546347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43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67961.XU Active CN217546347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46347U (zh) |
-
2022
- 2022-06-10 CN CN202221467961.XU patent/CN2175463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29664B2 (en) | Induction heater | |
CN105744666B (zh) | 电磁线圈盘及具有该电磁线圈盘的电炊具 | |
CN217546347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7546343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WO2019080628A1 (zh) | 烹饪器具的盖体结构及烹饪器具 | |
WO2022050398A1 (ja) | コイル及び加熱装置 | |
CN21754634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
KR20190005145A (ko) | 코일판 어셈블리와 전자기 조리기구 | |
CN210986478U (zh) | 一种电磁线盘组件及电磁烹饪设备 | |
CN21928776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7546342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107699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08734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437184U (zh) | 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9087344U (zh) |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4315665U (zh) | 电磁烹饪器具及线圈盘 | |
CN220186905U (zh) | 一种加热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21306136U (zh) | 线盘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2413461U (zh) |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装置 | |
CN221409161U (zh) | 一种线圈盘及烹饪设备 | |
CN215935131U (zh) |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019061U (zh) | 炒菜机线圈盘组件 | |
CN210202115U (zh) | 一种耦合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 |
CN219103066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0069947U (zh) | 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