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6343U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46343U CN217546343U CN202221461977.XU CN202221461977U CN217546343U CN 217546343 U CN217546343 U CN 217546343U CN 202221461977 U CN202221461977 U CN 202221461977U CN 217546343 U CN217546343 U CN 2175463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
-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 heating unit
- electromagnetic
- coil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支撑结构、磁体以及线圈组件,所述磁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绕组,安装于所述磁体背对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以使得所述磁体形成有位于其内侧的通孔,所述磁体至少设置有一沿其轴向贯穿的隔断槽,且所述隔断槽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磁体在变化的磁场中,感应产生环形涡流,导致发热严重,增加电磁加热单元损耗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特别是使用电磁加热的多头灶,电磁炉等,其电磁加热位置几乎都固定为一个或几个位置,加热面板其余位置无加热线圈,只能够进行局部加热,且使用时需对准加热位置使用,如果位置放偏,不利于锅具加热,使烹饪效果不好。因此需要设置多个加热点以减小加热空隙实现全区加热,而现有电磁加热单元不适用于全区加热方式,且进行加热时,电磁加热单元中的磁性件在交变磁场内会感应形成环形涡流,在涡流的作用下磁性件会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电磁加热组件受热升温,产生高温损耗,影响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电磁加热单元内的磁体在变化的磁场中,感应产生环形涡流,导致发热严重,增加电磁加热单元损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单元,用在电磁烹饪器具上,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支撑结构、磁体以及线圈组件,所述磁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绕组,安装于所述磁体背对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以使得所述磁体形成有位于其内侧的通孔,所述磁体至少设置有一沿其轴向贯穿的隔断槽,且所述隔断槽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
可选地,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绕组与所述磁体间的支架,所述支架对应于所述通孔设置有一过线孔。
可选地,所述支架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对应于所述隔断槽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
可选地,所述支架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隔断槽的第二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隔断槽延伸的凸部,两个所述凸部分设于所述隔断槽的两个侧壁。
可选地,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过线孔的周缘凸设有第三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磁体的直径为R,所述隔断槽的槽宽为L,则0<L≤1/6R。
可选地,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线圈组件的一侧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线圈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
隔热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磁体的一侧,用以阻断电磁烹饪器具面板与所述线圈绕组间的热量传递;和/或,
测温组件,安装于所述线圈组件,且沿所述线圈组件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线圈组件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中,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安装座、多个电磁加热单元以及面板,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包括支撑结构、磁体以及线圈组件,所述磁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绕组,安装于所述磁体背对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以使得所述磁体形成有位于其内侧的通孔,所述磁体至少设置有一沿其轴向贯穿的隔断槽,且所述隔断槽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所述面板盖合所述安装座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磁体上开设一所述通孔,且所述磁体对应于环绕形成的所述线圈绕组设置,故将所述磁体设置为环形,以贴合所述线圈绕组,且所述通孔用于穿设所述线圈绕组的内侧引线。同时,所述磁体上的所述隔断槽贯穿所述磁体设置,且所述隔断槽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以在环形设置的所述磁体上形成一隔断缺口。在所述线圈绕组通电产生交变电场时,所述磁体感应交变电场形成涡流,而因所述隔断槽贯穿所述磁体设置,以使得环形的所述磁体无法形成环形的回路,从而避免了环形涡流的形成,降低了所述磁体的发热程度,从而减少了涡流对所述电磁加热单元产生的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电磁加热单元与安装条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电磁加热单元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部分结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磁体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特别是使用电磁加热的多头灶,电磁炉等,其电磁加热位置几乎都固定为一个或几个位置,加热面板其余位置无加热线圈,只能够进行局部加热,且使用时需对准加热位置使用,如果位置放偏,不利于锅具加热,使烹饪效果不好。因此需要设置多个加热点以减小加热空隙实现全区加热,而现有电磁加热单元不适用于全区加热方式,且进行加热时,电磁加热单元中的磁性件在交变磁场内会感应形成环形涡流,在涡流的作用下磁性件会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电磁加热组件受热升温,产生高温损耗,影响其使用寿命。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单元的一实施例,以下将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用在电磁烹饪器具1000上,其中,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包括支撑结构1、磁体2以及线圈组件3,所述磁体2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1的一侧;所述线圈组件3包括线圈绕组31,安装于所述磁体2背对所述支撑结构1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结构1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上,所述磁体2呈环形设置,以使得所述磁体2形成有位于其内侧的通孔21,所述磁体2至少设置有一沿其轴向贯穿的隔断槽22,且所述隔断槽22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2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21。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磁体2上开设一所述通孔21,且所述磁体2对应于环绕形成的所述线圈绕组31设置,故将所述磁体2设置为环形,以贴合所述线圈绕组31,且所述通孔21用于穿设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同时,所述磁体2上的所述隔断槽22贯穿所述磁体2设置,且所述隔断槽22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2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21,以在环形设置的所述磁体2上形成一隔断缺口。在所述线圈绕组31通电产生交变电场时,所述磁体2感应交变电场形成涡流,而因所述隔断槽22贯穿所述磁体2设置,以使得环形的所述磁体2无法形成环形的回路,从而避免了环形涡流的形成,降低了所述磁体2的发热程度,从而减少了涡流对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产生的损耗。当然,所述磁体2也可设置多个所述隔断槽22,即,采用多块磁性元件间隔设置以组合形成所述磁体2,虽然其具有更好的防护涡流效果,但一方面多块磁性元件安装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多个所述隔断槽22导致漏磁量增加,影响加热效果,且漏出的磁场2对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内的控制电路造成影响。
具体地,所述线圈组件3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绕组31与所述磁体2间的支架32,所述支架32对应于所述通孔21设置有一过线孔321。所述磁体2与所述线圈绕组31间设置有一所述支架32,用于将所述磁体2与所述线圈绕组31隔开,起到绝缘的效果,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通电后与所述磁体2间存在电流击穿的情况。当然,在所述线圈绕组31与所述磁体2间设置绝缘介质,而不设置所述支架32,例灌注绝缘胶或增厚所述线圈绕组31的线材绝缘层等,也可达到一定的绝缘效果。但本实施例中直接设置所述支架32,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所述过线孔321对应于所述通孔21设置,用于穿设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支撑结构1上还设置有连通朝向所述磁体2的一侧至另一侧的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对应于所述过线孔321与所述通孔21设置,用于在所述支撑结构1的中部走线至电路板。所述隔断槽22连通所述磁体2的外沿与所述通孔21,一方面可将所述线圈绕组31的外侧引线自所述磁体2的外侧穿过所述隔断槽22至所述通孔21,与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汇合,汇合后的线材通过所述支撑结构1的走线通道延伸出所述支撑结构1,以连接于电路板;另一方面可将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自所述磁体2的所述通孔21穿过所述隔断槽22至所述磁体2的外侧,与所述线圈绕组31的外侧引线汇合,由所述支撑结构1的外侧延伸至连接于电路板。以上两种方式皆可实现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合流后连接至电路板,解决了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分设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内外侧,不便接线的问题。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上预留有两种走线方式的通路,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均能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参考实际生产要求以及生产工艺进行选择。
具体地,所述支架32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通孔21的第一限位结构32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用以抵接所述通孔21的内壁限位所述支架32。所述支架32朝向所述磁体2的所述通孔21内凸设有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一方面,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可抵接所述通孔21的内壁限位所述支架32,便于所述支架32定位安装于所述磁体2上,也起到限制所述支架32在所述磁体2上活动,提升所述支架32安装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伸入所述磁体2的所述通孔21,可在所述通孔21的内壁形成绝缘层,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与所述磁体2的直接接触,进而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在所述通孔21处击穿放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对应于所述隔断槽22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322a。基于以上两种走线方式,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其中之一需要穿过所述隔断槽22延伸至所述通孔21,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经过所述通孔21与所述过线孔321的交界处时,因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需要绕过突出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一方面线材与所述支架32之间可能出现安装间隙,导致线材与所述支架32的安装固定不稳定,影响正常使用;另一方面,若线材紧固安装于所述支架32,线材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的接触点受力集中,长时间使用可能出现线材绝缘层受损的情况,严重的可能导致该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无法使用。故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322上对应所述隔断槽22设置一所述第一过线缺口322a,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所述支架32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隔断槽22的第二限位结构323。所述线圈绕组31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32上,且所述线圈绕组31延伸出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的点位固定,上文详细描述了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与外侧引线的走线需求,即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需要穿过所述隔断槽22,以将两者汇合后延伸至电路板,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故,所述线圈绕组31与所述支架32在安装至所述磁体2上时,需要将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对应于所述隔断槽22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支架32朝向所述磁体2的一侧凸设一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23,且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23伸入所述隔断槽22内,以实现定位所述支架32,进而定位所述线圈绕组31的作用,使得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对应定位于所述隔断槽22设置,便于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穿设于所述隔断槽22。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23包括两个沿所述隔断槽22延伸的凸部323a,两个所述凸部323a分设于所述隔断槽22的两个侧壁。即,两个所述凸部323a嵌入所述隔断槽22设置,两个所述凸部323a分别抵持于所述隔断槽22的两个侧壁,以限制所述支架32的活动。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或外侧引线需要穿过所述隔断槽22设置已于上文详细描述,故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23嵌入所述隔断槽22时,必定需要留有一定的走线空间,而因线体需要与所述磁体2绝缘设置。故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23设置为抵持于所述隔断槽22的两个侧壁的所述凸部323a,两个凸部323a之间限定出线材的走线空间,避免了线材与所述隔断槽22的两个侧壁接触,起到一定的绝缘效果。
此外,所述支架32朝向所述线圈绕组3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过线孔321的周缘凸设有第三限位结构324。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用以限位所述线圈绕组31。一方面,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限制所述线圈绕组31相对所述支架32的侧向移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还起到防护支撑所述线圈绕组31的作用,避免长时间使用的所述线圈绕组31的多匝线圈松散,对多匝线圈的中部起到一定的支撑防护作用,以维持所述多匝线圈的盘绕状态;还一方面,所述线圈绕组31绕制成型后由所述支架32对接安装形成所述线圈组件3,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起到对接定位以及限位所述线圈绕组31的作用,便于所述线圈组件3的加工生产,再将所述线圈组件3安装至所述磁体2,便于零部件的组装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穿过、以伸入所述过线孔321的第二过线缺口324a。所述第二过线缺口324a与所述第一过线缺口322a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类似,保证经所述第二过线缺口324a布设的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紧贴所述支架32以使得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固定稳固,以及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抵紧所述第三限位结构324,长时间使用使所述线圈绕组31的内侧引线绝缘层受损的情况。
此外,所述磁体2的直径为R,所述隔断槽22的槽宽为L,则0<L≤1/6R。一方面,所述隔断槽22仅需将所述磁体2隔断即可实现避免环形涡流形成的效果,故其槽宽L至少需要大于0,另一方面,所述隔断槽22的开设会导致所述线圈绕组31产生的电磁场通过所述隔断槽22穿过所述磁体2,从而影响电路板上的控制电路,即会造成漏磁,且所述隔断槽22的槽宽越大,其漏磁量越大,同时也会影响到加热效果,故,为避免槽宽过大造成上述问题,将所述隔断槽22的槽宽L最大限定为所述磁体2直径的六分之一。此外,所述隔断槽22连通所述磁体2的外沿与所述通孔21用于走线的功能已于上文进行描述,且走线空间越大,越便于走线布置,故所述隔断槽22的槽宽为便于走线应尽可能将尺寸设置的更大,综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断槽22的槽宽设置为所述磁体2直径的六分之一,以满足上述需求。
此外,所述磁体2朝向所述线圈组件3的一侧开设有一安装槽23,所述线圈组件3安装于所述安装槽23内。一方面,所述安装凹槽的侧壁围合所述线圈组件3的外缘,在所述线圈组件3内的所述线圈绕组31产生交变电场时,所述磁体2具有更大的磁场覆盖面积,可起到更好的聚磁效果;另一方面,所述安装凹槽可起到限位所述支架32与所述线圈绕组31的作用,便于所述线圈绕组31与所述支架32的安装,以及增加其两者安装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嵌入所述安装凹槽的所述线圈绕组31的外侧引线自所述隔断槽22位于所述安装凹槽的侧壁的缺口处引出,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的外侧引线需绕过所述安装凹槽侧壁设置。
此外,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还包括隔热片4和/或测温组件5,所述隔热片4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31背离所述磁体2的一侧,用以阻断电磁烹饪器具1000面板300与所述线圈绕组31间的热量传递;所述测温组件5安装于所述线圈组件3,且沿所述线圈组件3背离所述支撑结构1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线圈组件3设置。所述线圈绕组31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时,烹饪锅具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接触,烹饪锅具上的热量会传导至面板300上,在所述线圈绕组31朝向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一侧设置一所述隔热片4,用以隔离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对所述线圈绕组31的热量传导,避免所述线圈绕组31受热损坏。当然,将所述线圈绕组31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间隔设置也可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但此种方式设置所述线圈绕组31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间需存在间隙,使得安装结构间存在间隙而导致结构不稳定且不便于安装设置。所述测温组件5位于所述线圈绕组31背离所述支撑结构1的一侧,所述测温组件5可以安装于所述线圈绕组31,也可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1,在此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测温组件5突出于所述线圈绕组31设置,且抵接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面板300以测量面板300温度即可,其实时反馈面板300温度至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加热功率,保障对烹饪锅具加热火力的控制以及保持加热火力的稳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1还包括背对所述磁体2一侧的弹性抵持件,所述弹性抵持件一端抵持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安装座200,另一端抵持所述支撑结构1,用以将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抵紧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的面板300,保证其安装的稳定性、以及保证所述线圈绕组31距离面板300的距离以保证对面板300上放置的烹饪锅具的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1000,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安装座200、多个电磁加热单元100以及面板300,所述安装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具体结构参考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所述面板300盖合所述安装座200设置。由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一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上设置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以形成密布所述安装座200的加热结构,从而保证烹饪锅具置于所述面板300上的任意位置时,锅具的底端与所述面板300的接触区域均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对锅具进行电磁加热,避免存在加热盲区,导致烹饪锅具受热不均,影响烹饪效果;同时,在烹饪锅具放置于所述面板300上时,未对应烹饪锅具的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可不启动,以达到对烹饪锅具加热范围的精准控制,降低能耗,更省电。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尺寸需不大于80mm,当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超过80mm时,不能起到精准的加热范围控制效果,而当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尺寸小于80mm,虽越小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的使用效果越好,但其加工难度越大,加工成本越高,故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尺寸为80mm。具体地,所述安装座20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安装条201,每一所述安装条201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安装工位,所述电磁加热单元100安装于所述安装条201上。此外,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包括不仅限于电磁加热电饭煲、电磁加热压力锅以及电磁加热电磁炉,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为电磁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磁加热单元,用在电磁烹饪器具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结构;
磁体,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以及,
线圈组件,包括线圈绕组,安装于所述磁体背对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侧用以安装于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座上,所述磁体呈环形设置,以使得所述磁体形成有位于其内侧的通孔,所述磁体至少设置有一沿其轴向贯穿的隔断槽,且所述隔断槽一端延伸穿透所述磁体的外沿,另一端连通所述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绕组与所述磁体间的支架,所述支架对应于所述通孔设置有一过线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通孔的第一限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对应于所述隔断槽设置有第一过线缺口。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凸设有一伸入所述隔断槽的第二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隔断槽延伸的凸部,两个所述凸部分设于所述隔断槽的两个侧壁。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过线孔的周缘凸设有第三限位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的直径为R,所述隔断槽的槽宽为L,则0<L≤1/6R。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朝向所述线圈组件的一侧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线圈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单元还包括:
隔热片,设置于所述线圈绕组背离所述磁体的一侧,用以阻断电磁烹饪器具面板与所述线圈绕组间的热量传递;和/或,
测温组件,安装于所述线圈组件,且沿所述线圈组件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线圈组件设置。
11.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
多个电磁加热单元,所述电磁加热单元为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单元,一所述电磁加热单元对应安装于一所述安装工位;以及,
面板,盖合所述安装座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61977.XU CN217546343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61977.XU CN217546343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46343U true CN217546343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43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61977.XU Active CN217546343U (zh) | 2022-06-10 | 2022-06-10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46343U (zh) |
-
2022
- 2022-06-10 CN CN202221461977.XU patent/CN2175463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29664B2 (en) | Induction heater | |
CN217546343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107697U (zh)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7546347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WO2022050398A1 (ja) | コイル及び加熱装置 | |
CN102697375B (zh) | 电磁感应加热饭煲 | |
CN210986478U (zh) | 一种电磁线盘组件及电磁烹饪设备 | |
CN219437184U (zh) | 加热结构、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7546342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754634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6361400U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21127511U (zh) | 电磁炉加热线盘组件及电磁炉 | |
CN219087344U (zh) |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928776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9087341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16491125U (zh) | 一种电热结构 | |
CN220186905U (zh) | 一种加热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EP3975663A1 (en) | Temperature sensor assembly for induction cooktop | |
CN217546346U (zh) |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107396479B (zh) | 一种多功能感应加热线架 | |
CN219421086U (zh) | 高能效线圈盘以及电磁加热器具 | |
CN215935131U (zh) |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21202798U (zh) | 一种线盘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9019061U (zh) | 炒菜机线圈盘组件 | |
CN219103066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