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0597U -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30597U
CN217330597U CN202122628057.4U CN202122628057U CN217330597U CN 217330597 U CN217330597 U CN 217330597U CN 202122628057 U CN202122628057 U CN 202122628057U CN 217330597 U CN217330597 U CN 217330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dehumidifying
box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280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宝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Bishu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Bes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Bes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Bes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280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30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30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30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烘道,烘道固定连接在底座上,烘道内排列两个以上的烘箱,烘箱内部设有传送装置,底座一端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传送装置传动连接,传送装置上设有若干纸浆模塑,烘道两侧中一侧设有加热装置,另一侧设有两个以上的循环风机,烘道顶部设有抽湿装置,抽湿装置包括抽湿管道和抽湿风机,抽湿风机设置在烘道尾部,风管抽湿口分布在烘道顶部,从烘道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抽湿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解放了人工劳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烘干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背景技术
纸浆模塑是一种以原木浆或废纸经水力碎浆等工艺调配成一定浓度的含水纤维浆料,浆料在特制的模具上经真空吸附过滤成湿坯制品,这些湿坯再经过干燥、热压整型而成的环保、缓冲防震的包装制品。由于纸浆模塑湿坯的主要成分是由约65%的水分和约35%的植物纤维组成,它具有热的不良导体、含水率高、燃点低等特点,只能采用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进行加热烘干,即纸浆模塑湿坯需经专用的烘干设备进行烘干。
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821454895.6,公布日为2018.09.06,其公开了一种纸浆模塑烘干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烘干箱体,箱体的内部设有传送装置,底座上设有第一电机,传送装置上设有纸浆模塑,烘干箱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热风机和第二热风机,第一热风机和第二热风机的出口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吹风管和第二吹风管,第一热风机的一侧设有蒸汽主管,蒸汽主管上设有蒸汽喷管,蒸汽主管的一侧连接有蒸汽输送管,蒸汽输送管的一端设有换热箱,换热箱内设有导热盘管,换热箱上设有排烟口和进烟口,进烟口通过管道连接有燃烧炉,蒸汽主管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弧形加热板,烘干箱体的内部设有隔热板,但该实用新型抽湿口设置不合理,缺乏循环风机,导致湿坯干燥不均匀,热能分配方式不合理,干燥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考虑如何节约能源的同时使干燥效率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解放了人工劳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烘干效果显著,有效保障湿气顺利排出再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烘道,所述烘道固定连接在底座上,所述烘道内排列两个以上的烘箱,在底座上设有能够通过烘箱的传送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传送装置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纸浆模塑,在烘道上设有加热装置,在烘道上设有与加热装置连接的循环风机,所述烘道上设有抽湿装置,所述抽湿装置包括抽湿管道和抽湿风机,所述抽湿风机设置在烘道尾部,所述烘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抽湿口,风管抽湿口分布在烘道顶部,风管抽湿口从烘道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所述抽湿管道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口与风管抽湿口连接,抽湿管道尾端与抽湿风机连接,所述抽湿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传送装置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纸浆模塑,在烘道上设有加热装置,在烘道上设有与加热装置连接的循环风机,所述烘道上设有抽湿装置,所述抽湿装置包括抽湿管道和抽湿风机,所述抽湿风机设置在烘道尾部,所述烘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抽湿口,风管抽湿口分布在烘道顶部,风管抽湿口从烘道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所述抽湿管道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口与风管抽湿口连接,抽湿管道尾端与抽湿风机连接,所述抽湿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使得前端工序吸浆成型、真空脱水之后,湿坯转移到传送装置,从排列在烘道中的上下烘箱穿过,烘道两侧一侧装有加热装置,一侧装有循环风机,将热风抽入上下烘箱后喷出,经过烘箱的连续烘干,在湿坯烘干的热交换过程中,烘道内有大量的水蒸汽,抽湿装置设置在烘道尾端,风管抽湿口分布在烘干线顶部,从烘干线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由于入口到出口湿气由浓到稀,因此抽湿装置位置最合理,同时,抽出的湿气余温约100º,可废物利用,本技术将余热引入前端工序成型机顶部的热风罩,对成型湿坯做前期预热。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的传送装置为链条转送装置。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的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的传送装置为链条转送装置,使得链条循环有助于成型湿坯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燃烧器。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燃烧器,燃料一般为天然气或沼气,燃烧后烘道温度控制在200°左右。
进一步的,所述烘箱还包括:沿传送装置长度方向排列的两个以上的烘干单元,每个烘干单元具有两个箱体,所述两个箱体分别为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分设于所述传送装置的上方和下方,上箱体靠近传送装置的一面以及下箱体靠近传送装置的一面均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管,每个箱体的侧端设置有矩形入风口,所述矩形入风口设置于箱体的侧端上沿箱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所述矩形入风口具有两个沿箱体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的边缘部,箱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组“L”形的导流板,每组导流板从靠近的入风口的一边缘部至远离入风口的箱体侧端中部间隔排列。
以上设置,通过提供干燥热风的上箱体和下风箱,上箱体和下箱体上靠近传送装置的一端面设有两个以上的喷管,每个箱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组“L”形的导流板,每组导流板从靠近的入风口的一边缘部至远离入风口的箱体侧端中部间隔排列,该导流板起到将集中在入风口处的强度较集中的气流分散至箱体内各部分,使得各喷管的出风强度差别变小,为在传送装置上的湿胚提供分布面广、强度均衡的干燥暖风。
进一步的,所述喷管呈多排分布,每一排多个喷管的排列的方向均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喷管间隔分布,奇数序列排的喷管与偶数序列排的喷管沿箱体宽度方向上错开距离。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喷管呈多排分布,每一排多个喷管的排列的方向均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喷管间隔分布,奇数序列排的喷管与偶数序列排的喷管沿箱体宽度方向上错开距离,使得烘箱上的喷管能较为均匀地喷向湿坯上。
进一步的,所述喷管具有靠近箱体的第一开口和靠近传送装置的第二开口,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一开口为直管部,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二开口为锥管部,所述锥管部呈自喷管第二开口至喷管中部往内收拢倾斜。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喷管具有靠近箱体的第一开口和靠近传送装置的第二开口,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一开口为直管部,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二开口为锥管部,所述锥管部呈自喷管第二开口至喷管中部往内收拢倾斜,使得利用空气动力学中关于流速、通流截面面积、压力三者的伯努利方程原理,在流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通流截面面积,可起到提高出流压力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烘箱四角上设有可调节机构,包括双头螺栓和固定脚。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烘箱四角上设有可调节机构,包括双头螺栓和固定脚,使得烘箱上下可调,湿坯被控制在最佳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风机还包括供气歧管,所述供气歧管具有用于接受气体的输入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上箱体的入风口,所述第二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下箱体的入风口。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循环风机还包括供气歧管,所述供气歧管具有用于接受气体的输入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上箱体的入风口,所述第二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下箱体的入风口,使得循环风机通过供气歧管的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与上下箱体进行连接,完成气体循环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上分别设有风向控制结构,所述风向控制结构设置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中,用于改变经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出去的气流方向,所述风向控制结构包括风向控制板和转轴;转轴沿所述供气歧管的宽度方向的设置在所述供气歧管的两侧;所述风向控制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轴上,并且可随所述转轴旋转。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上分别设有风向控制结构,所述风向控制结构设置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中,用于改变经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出去的气流方向,所述风向控制结构包括风向控制板和转轴;转轴沿所述供气歧管的宽度方向的设置在所述供气歧管的两侧;所述风向控制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轴上,并且可随所述转轴旋转,使得风向控制结构用于改变流入烘箱的热气流的气流方向,使用时,生产人员只需通过转动所述转轴以调节所述风向控制板相对所述出风口所在横向平面的角度,即可改变流经所述供气歧管的气流方向并控制出风量的大小,具有零部件数量少,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烘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循环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循环风机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烘道;3、烘箱;4、传送装置;51、驱动装置;5、电机;6、燃烧器;61、加热装置;7、循环风机;8、抽湿装置;801、抽湿管道;802、抽湿风机;803、风管抽湿口;9、上箱体、10、下箱体、11、矩形入风口;12、喷管;122、第一开口;121、第二开口;123、锥管部;124、直管部;13、导流板;14、远离入风口箱体一侧端的中部;15、供气歧管;151、输入口;152、第一出气口;153、第二出气口;16、双头螺栓;17、固定脚;18、风向控制结构;181、风向控制板;182、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有烘道2,所述烘道2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所述烘道2内排列两个以上的烘箱3,在底座上设有能够通过烘箱3的传送装置4,所述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51,所述驱动装置51与传送装置4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4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纸浆模塑,在烘道2上设有加热装置61,在烘道上设有与加热装置61连接的循环风机7,所述烘道2上设有抽湿装置8,所述抽湿装置8包括抽湿管道801和抽湿风机802,所述抽湿风机802设置在烘道2尾部,所述烘道2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抽湿口803,风管抽湿口803分布在烘道2顶部,风管抽湿口803从烘道2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所述抽湿管道801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口与风管抽湿口803连接,抽湿管道801尾端与抽湿风机802连接,所述抽湿风机802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传送装置4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纸浆模塑,在烘道2上设有加热装置61,在烘道上设有与加热装置61连接的循环风机7,所述烘道2上设有抽湿装置8,所述抽湿装置8包括抽湿管道801和抽湿风机802,所述抽湿风机802设置在烘道2尾部,所述烘道2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抽湿口803,风管抽湿口803分布在烘道2顶部,风管抽湿口803从烘道2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所述抽湿管道801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口与风管抽湿口803连接,抽湿管道801尾端与抽湿风机802连接,所述抽湿风机802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使得前端工序吸浆成型、真空脱水之后,湿坯转移到传送装置4,从排列在烘道2中的上下烘箱3穿过,烘道2两侧一侧装有加热装置61,一侧装有循环风机7,将热风抽入上下烘箱3后喷出,经过烘箱3的连续烘干,在湿坯烘干的热交换过程中,烘道内有大量的水蒸汽,抽湿装置8设置在烘道2尾端,风管抽湿口803分布在烘干线顶部,从烘干线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由于入口到出口湿气由浓到稀,因此抽湿装置位置最合理,同时,抽出的湿气余温约100º,可废物利用,本技术将余热引入前端工序成型机顶部的热风罩,对成型湿坯做前期预热。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51为电机5,所述的传送装置4为链条转送装置。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的驱动装置51为电机5,所述的传送装置4为链条转送装置,使得链条循环有助于成型湿坯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热装置61为燃烧器6。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的加热装置61为燃烧器6,燃料一般为天然气或沼气,燃烧后烘道温度控制在200°左右。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烘箱3还包括:沿传送装置4长度方向排列的两个以上的烘干单元,每个烘干单元具有两个箱体,所述两个箱体分别为上箱体9和下箱体10,所述上箱体9和下箱体10分设于所述传送装置4的上方和下方,上箱体9靠近传送装置4的一面以及下箱体10靠近传送装置4的一面均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管12,每个箱体的侧端设置有矩形入风口11,所述矩形入风口11设置于箱体的侧端上沿箱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所述矩形入风口11具有两个沿箱体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的边缘部,箱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组“L”形的导流板13,每组导流板13从靠近的入风口的一边缘部至远离入风口的箱体侧端的中部14间隔排列。
以上设置,通过提供干燥热风的上箱体9和下风箱10,上箱体9和下箱体10上靠近传送装置4的一端面设有两个以上的喷管12,每个箱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组“L”形的导流板13,每组导流板13从靠近的入风口的一边缘部至远离入风口的箱体侧端中部间隔排列,该导流板13起到将集中在入风口处的强度较集中的气流分散至箱体内各部分,使得各喷管12的出风强度差别变小,为在传送装置4上的湿坯提供分布面广、强度均衡的干燥暖风。
如图5所示,所述喷管12呈多排分布,每一排多个喷管12的排列的方向均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喷管12间隔分布,奇数序列排的喷管12与偶数序列排的喷管12沿箱体宽度方向上错开距离。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喷管12呈多排分布,每一排多个喷管12的排列的方向均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喷管12间隔分布,奇数序列排的喷管12与偶数序列排的喷管12沿箱体宽度方向上错开距离,使得烘箱3上的喷管12能较为均匀地喷向湿坯上。
如图7所示,所述喷管12具有靠近箱体的第一开口122和靠近传送装置4的第二开口121,所述喷管12的中部至第一开口122为锥管部124,所述喷管12的中部至第二开口121为锥管部123,所述锥管部123呈自喷管12第二开口121至喷管12中部往内收拢倾斜。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喷管12具有靠近箱体的第一开口122和靠近传送装置4的第二开口121,所述喷管12的中部至第一开口122为锥管部124,所述喷管12的中部至第二开口121为锥管部123,所述锥管部123呈自喷管12第二开口121至喷管12中部往内收拢倾斜,使得利用空气动力学中关于流速、通流截面面积、压力三者的伯努利方程原理,在流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通流截面面积,可起到提高出流压力的效果。
如图5所示,所述烘箱3四角上设有可调节机构,包括双头螺栓16和固定脚17。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烘箱3四角上设有可调节机构,包括双头螺栓16和固定脚17,使得烘箱3上下可调,湿坯被控制在最佳的距离。
如图5所示,所述循环风机7还包括供气歧管15,所述供气歧管15具有用于接受气体的输入口151、第一出气口152、第二出气口153,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密封地对接于上箱体9的入风口,所述第二出气口153密封地对接于下箱体10的入风口。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循环风机7还包括供气歧管15,所述供气歧管15具有用于接受气体的输入口151、第一出气口152、第二出气口153,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密封地对接于上箱体9的入风口,所述第二出气口153密封地对接于下箱体10的入风口,使得循环风机7通过供气歧管15的第一出气口152与第二出气口153与上下箱体10进行连接,完成气体循环系统。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和所述第二出气口153上分别设有风向控制结构18,所述风向控制结构18设置在第一出气口152和第二出气口153中,用于改变经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和第二出气口153出去的气流方向,所述风向控制结构18包括风向控制板和转轴182;转轴182沿所述供气歧管15的宽度方向的设置在所述供气歧管15的两侧;所述风向控制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轴182上,并且可随所述转轴182旋转。
以上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和所述第二出气口153上分别设有风向控制结构18,所述风向控制结构18设置在第一出气口152和第二出气口153中,用于改变经所述第一出气口152和第二出气口153出去的气流方向,所述风向控制结构18包括风向控制板和转轴182;转轴182沿所述供气歧管15的宽度方向的设置在所述供气歧管15的两侧;所述风向控制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轴182上,并且可随所述转轴182旋转,使得风向控制结构18用于改变流入烘箱3的热气流的气流方向,使用时,生产人员只需通过转动所述转轴182以调节所述风向控制板相对所述出风口所在横向平面的角度,即可改变流经所述供气歧管15的气流方向并控制出风量的大小,具有零部件数量少,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等特点。

Claims (9)

1.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烘道,所述烘道固定连接在底座上,所述烘道内排列两个以上的烘箱,在底座上设有能够通过烘箱的传送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传送装置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上设有一个以上的纸浆模塑,在烘道上设有加热装置,在烘道上设有与加热装置连接的循环风机,所述烘道上设有抽湿装置,所述抽湿装置包括抽湿管道和抽湿风机,所述抽湿风机设置在烘道尾部,所述烘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抽湿口,风管抽湿口分布在烘道顶部,风管抽湿口从烘道的入口到出口间距逐渐加大,所述抽湿管道设有两个以上的风管口与风管抽湿口连接,抽湿管道尾端与抽湿风机连接,所述抽湿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到上一成型工序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的传送装置为链条转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燃烧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还包括:沿传送装置长度方向排列的两个以上的烘干单元,每个烘干单元具有两个箱体,所述两个箱体分别为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分设于所述传送装置的上方和下方,上箱体靠近传送装置的一面以及下箱体靠近传送装置的一面均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管,每个箱体的侧端设置有矩形入风口,所述矩形入风口设置于箱体的侧端上沿箱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所述矩形入风口具有两个沿箱体长度方向对称设置的边缘部,箱体内对称地设置有两组“L”形的导流板,每组导流板从靠近的入风口的一边缘部至远离入风口的箱体侧端中部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呈多排分布,每一排多个喷管的排列的方向均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喷管间隔分布,奇数序列排的喷管与偶数序列排的喷管沿箱体宽度方向上错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具有靠近箱体的第一开口和靠近链条传送装置的第二开口,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一开口为直管部,所述喷管的中部至第二开口为锥管部,所述锥管部呈自喷管第二开口至喷管中部往内收拢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四角上设有可调节机构,包括双头螺栓和固定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机还包括供气歧管,所述供气歧管具有用于接受气体的输入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上箱体的入风口,所述第二出气口密封地对接于下箱体的入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上分别设有风向控制结构,所述风向控制结构设置在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中,用于改变经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出去的气流方向,所述风向控制结构包括风向控制板和转轴;转轴沿所述供气歧管的宽度方向的设置在所述供气歧管的两侧;所述风向控制板横向设置在所述转轴上,并且可随所述转轴旋转。
CN202122628057.4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Active CN217330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8057.4U CN217330597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8057.4U CN217330597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30597U true CN217330597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45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28057.4U Active CN217330597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30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6047B (zh) 多流程横向循环石膏板烘干设备及其烘干方法
CN205373370U (zh) 一种煤球烘干机风热快速烘干系统
CN206380554U (zh) 一种饼干的自动隧道炉烘烤系统
CN103206845B (zh) 一种用于烘箱的气室及烘箱
CN107084607A (zh) 一种环保高效单板烘干装置
CN202388930U (zh) 壁纸发泡烘箱
CN203270375U (zh) 上下吹风烘干箱
CN201237426Y (zh) 自循环干燥设备
CN104422264A (zh) 用于垂直连续电镀设备的线路板垂直吹烘干装置
CN201718382U (zh) 一种等压谷物烘干塔
CN105660903A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及茶叶烘干方法
CN208901836U (zh) 一种稻米的烘干装置
CN217330597U (zh) 一种单层高效烘干线
CN101911969B (zh) 等压谷物烘干塔
CN201184732Y (zh) 多流程横向循环石膏板烘干设备
CN206380553U (zh) 一种自动控制出风的饼干隧道炉烘烤系统
CN205980680U (zh) 一种卧式饲料干燥机
CN201108009Y (zh) 穿流供风组合加热式蔬菜脱水机
CN101176568A (zh) 穿流供风组合加热式蔬菜脱水机
CN208810500U (zh) 一种转印纸涂布机用悬浮式干燥箱
CN201293531Y (zh) 纸浆模塑多层输送干燥机
CN218185102U (zh) 一种用于鲜花椒的干燥处理设备
CN208981005U (zh) 一种纸幅干燥机
CN2094709U (zh) 高效谷物烘干机
CN212362817U (zh) 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8000 f1-f5, f8-f11, No. 5, Yongye Road, Yundonghai street, Sanshu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Bishu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8000 f1-f5, f8-f11, No. 5, Yongye Road, Yundonghai street, Sanshu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FOSHAN BESUR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