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7492U -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7492U
CN217227492U CN202220795782.2U CN202220795782U CN217227492U CN 217227492 U CN217227492 U CN 217227492U CN 202220795782 U CN202220795782 U CN 202220795782U CN 217227492 U CN217227492 U CN 217227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witch
contact
seat
safety belt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9578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万千
刘进朝
樊强
颉毅
陈现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9578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7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7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7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包括:安全带安装座、安全带、驱动电机和调节开关;驱动电机与安全带安装座相连用于驱动安全带安装座上下移动;调节开关与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实现对安全带高度的自动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的问题,操作简单。

Description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汽车安全带是为了在碰撞时对乘员进行约束以及避免碰撞时乘员与方向盘及仪表板等发生二次碰撞或避免碰撞时冲出车外导致死伤的安全装置。但是,传统的安全带装置固定在汽车B柱,高度不能调节,因此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为避免这种情况,相关专利提出手动式安全带高度调节器,以使不同身高的乘员与安全带配合更加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实现对安全带高度的自动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安全带安装座;安全带,所述安全带设于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安全带的高度;调节开关,所述调节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实现对安全带高度的自动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的问题,操作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所述主控开关与车辆的主驾驶座椅相邻布置,所述主控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和/或分控开关,所述分控开关与设有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座椅相邻布置,所述分控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锁止开关,当所述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所述分控开关以使所述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所述主控开关处于有效状态以控制所述安装座升降,或,当所述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所述分控开关和所述主控开关以使所述分控开关和所述主控开挂均处于无效状态;当所述锁止开关未被触发时,所述分控开关为有效状态,所述分控开关与所述主控开关处于并联状态且均可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开关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检测模块和自动开关,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坐于所述座椅上的人的高度,所述自动开关与所述检测模块通讯连接,所述自动开关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自动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多个座椅;至少一个所述座椅对应设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带安装座沿上下可移动地设于对应的所述座椅在左右方向朝向车门一侧的车身上,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车辆的车身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座椅均一一对应设有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所述多个座椅包括:主驾驶座椅、副驾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与所述主驾驶座椅对应的所述调节开关包括一个主控开关,与所述副驾座椅、所述左后座椅和所述右后座椅一一对应的三个所述调节开关中,任一个所述调节开关均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其中,多个所述主控开关并联连接,每一个所述分控开关与对应的所述主控开关并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主控开关和所述分控开关中的任一个均包括:第一开关部,所述第一开关部包括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三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触点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三触点吸合;第二开关部,所述第二开关部包括:第四触点、第五触点和第六触点,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五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六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且所述第四触点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五触点和所述第六触点吸合;其中,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吸合且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六触点吸合时,所述驱动电机正转,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吸合且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五触点吸合时,所述驱动电机反转;当所述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时,所述主控开关和所述分控开关中任一个的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五触点均连接所述正极,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六触点连接所述负极,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三触点,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六触点,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主控开关均设于所述车辆的左前门上,控制所述副驾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右前门上,控制所述左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左后门上,控制所述右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右后门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调节过程简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工作逻辑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控制电路控制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
110、驱动电机;
120、连杆;
130、安全带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应用于车辆的座椅,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包括:安全带安装座130、安全带、驱动电机110和调节开关。
具体地,安全带设于安全带安装座130上;驱动电机110与安全带安装座130相连用于驱动安全带安装座130上下移动以调节安全带的高度;调节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升降;其中,座椅、安全带安装座130、安全带、驱动电机110和调节开关一一对应。这样,可以通过调节开关实现对应安全带高度的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的问题。
其中,驱动电机110分别与调节开关和安全带安装座130相连,通过控制调节开关来控制驱动电机110的运行,驱动电机110带动安全带安装座130运动,使得安全带安装座130可以通过调节开关的调节实现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而使得乘客可以自主的调节安全带的高度,达到最符合自己舒适度的安全带高度,操作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不仅可以实现对安全带高度的自动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使得安全带高度可以与乘客身高相匹配,安全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和/或分控开关;具体地,主控开关与车辆的主驾驶座椅相邻布置,主控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分控开关与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非主驾座椅相邻布置,分控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
进一步地,调节开关包括分控开关和主控开关,分控开关只能用于控制其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主控开关可以用于控制车辆上的所有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也就是说,安全带安装座130不仅受对应的分控开关的控制,还要接收主控开关的控制。
例如,当幼小的乘客乘坐在车辆中,可以通过控制分控开关控制其乘坐的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进而控制安全带的高度,以适配其自身身高,提高安全带佩戴的舒适性。此外,当成年人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时,由于幼小的乘客可能会因为安全观念不高,随意操纵分控开关控制其座椅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影响对应的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增加驾驶过程中的风险,因此,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调节主控开关,控制该幼小乘客的安全带安装座130恢复到合适的高度,确保对应的安全带的正常的保护作用,提高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锁止开关,当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分控开关以使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主控开关处于有效状态以控制安装座升降,或,当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分控开关和主控开关以使分控开关和主控开关均处于无效状态;当锁止开关未被触发时,分控开关为有效状态,分控开关与主控开关处于并联状态且均可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升降。这样,通过设置锁止开关,分控开关可以在有效状态进而无效状态下切换,进一步地避免有效乘客随意操纵增加驾驶风险,安全系数更高。
也就是说,当锁止开关被触发时,可以是,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主控开关处于有效状态可以控制安全座升降;也可以是,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主控开关也处于无效状态。
例如,当幼小的乘客乘坐在车辆中,可以通过控制分控开关控制其乘坐的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进而控制安全带的高度,以适配其自身身高,提高安全带佩戴的舒适性。此外,当成年人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时,由于幼小的乘客可能会因为安全观念不高,随意操纵分控开关控制其座椅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影响对应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增加驾驶过程中的风险,因此,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所在区域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调节锁止开关,锁定分控开关使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使得幼小乘客对分控开关的操纵无效,然后成年人再控制主控开关,控制该幼小的乘客操纵的安全带安装座130恢复到合适的位置,确保对应的安全带的正常的保护作用,提高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
又例如,当幼小的乘客乘坐在车辆中,可以通过控制分控开关控制其乘坐的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进而控制安全带的高度,以适配其自身身高,提高安全带佩戴的舒适性。此外,当成年人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时,由于幼小的乘客可能会因为安全观念不高,随意操纵分控开关控制其座椅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影响对应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增加驾驶过程中的风险,因此,乘坐在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所在区域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调节锁止开关,锁定分控开关使主控开关与分控开关均处于无效状态,使得幼小乘客对分控开关的操纵无效,避免有效乘客的进一步操作影响安全带的正常对乘客的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调节开关通过控制电路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10的旋转方向。
具体地,参照图2,当电路中的锁止开关未被触发时,车辆的电源分别与车辆中的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连通,此时,分控开关与主控开关均可以实现对安全带安装座130上下调节,当电路中的锁止开关被触发时,车辆的电源不再与分控开关连通,此时,分控开关对安全带安装座130的控制是无效的;无论锁止开关处于何种状态,主控开关均可以对车辆上的安全带安装座130进行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连杆120,连杆120连接在驱动电机110和安全带安装座130之间。由此,驱动电机110通过连杆120传动,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
参照图5,具体地,连杆120由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组成,第一传动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1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传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杆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与安全带安装座130转动连接;通过连杆120将驱动电机110输出轴的转动转化为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其中连杆120传动的传动比较高,驱动电机110只需要旋转较小的角度,就可以完成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10和安全带安装座130之间可以通过齿轮与齿条相连,齿轮固定在驱动电机110的输出轴上,齿条与安全带安装座130固定连接,齿轮与齿条啮合,通过齿轮的转动带动齿条的上下移动,进而实现驱动电机110的转动与安全带安装座130上下移动的转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10和安全带安装座130之间还可以通过螺杆传动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螺杆固定在驱动电机110的输出轴上,螺杆套与安全带固定座130固定,通过螺杆相对于螺杆套的转动,进而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液压装置和气压装置取代驱动电机,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
其中,驱动电机110的转动可以包括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正向转动驱动连杆120,带动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上移动,反向转动驱动连杆120,带动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下移动,通过驱动电机110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改善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主控开关控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上移动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上升的控制电路连通,主驾驶座椅对应的驱动电机110按此时电流的方向正向转动,通过主驾驶座椅对应的连杆120驱动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上移动,当主控开关控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下移动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下降的控制电路连通,主驾驶座椅对应的驱动电机110按此时电流的方向反向转动,通过主驾驶座椅对应的连杆120驱动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下移动。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分控开关控制其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上移动时,该安全带安装座130上升的控制电路连通,该安全带安装座130对应的驱动电机110按此时电流的方向正向转动,通过该安全带安装座130对应的连杆120驱动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上移动,当主控开关控制该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下移动时,该安全带安装座130下降的控制电路连通,该安全带安装座130对应的驱动电机110按此时电流的方向反向转动,通过连杆120驱动安全带安装座130向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检测模块和自动开关,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坐于座椅上的人的高度,自动开关与检测模块通讯连接,自动开关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自动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这样,可以更加智能的调节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改善乘客的乘坐体验。
其中,检测模块检测座椅上的人的高度,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控制器中,控制器通过该数据计算出安全带安装座130最适合的高度,控制器再通过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实际高度与安全带安装座130的最适合高度计算出之间的差值,然后,控制器控制自动开关闭合,使得驱动电机110与电源导通,根据控制器计算出的差值,将安全带安装座130调整到最适合的高度,安全带安装座130调整到最适合的高度后,控制器控制自动开关断开,使得驱动电机110与电源断开,使得安全带安装座130保持在最适合的高度;由此,智能化的调节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改善乘客的乘坐体验。
例如,乘客进入到车辆,乘坐在座椅上时,先通过检测模块检测坐于座椅上的人的高度,安全带的最优高度由人坐于座椅上的高度通过具体地推算公式得到,也就是说,可以根据人坐于座椅上的高度推算处安全带的最优高度。然后自动开关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自动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使得安全带安装座130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高度,然后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驾乘习惯再通过调节开关对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使得安全带的佩戴效果达到最佳。
下面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多个座椅和至少一个座椅对应设有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
具体地,多个座椅中的其中一个为主驾驶座椅;至少一个座椅对应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这样,设置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的座椅可以实现对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改善乘客佩戴安全带的舒适度。
其中,安全带安装座130沿上下可移动地设于对应的座椅在左右方向朝向车门一侧的车身上,驱动电机110设于车辆的车身内部。具体地,安全带安装座130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侧围上,便于驾乘人员对安全带的取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座椅均一一对应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多个座椅可以包括:主驾驶座椅、副驾驶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与主驾驶座椅对应的调节开关包括一个主控开关,与副驾驶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一一对应的三个调节开关中,任一个调节开关均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这样,每个座椅相对应的安全带的高度均可以进行调节,满足每一位乘客对安全带高度的要求,改善每一位乘客安全带佩戴时的舒适度,进而改善驾乘人员的使用体验。
其中,参照图4,多个主控开关并联连接,每一个分控开关与对应的主控开关并联连接。由此,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高度可以有主控开关控制高度,主控开关与分控开关均可以控制副驾驶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对应的安全带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驱动电机110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中的任一个均可以包括: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部包括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第一触点连接第一接线端,第二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三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第一触点可切换地与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吸合;第二开关部可以包括第四触点、第五触点和第六触点,第四触点连接第二接线端,第五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第六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且第四触点可切换地与第五触点和第六触点吸合。
其中,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吸合且第四触点与第六触点吸合时,驱动电机110正转,第一触点与第三触点吸合且第四触点与第五触点吸合时,驱动电机110反转;由此,通过改变驱动电机110的电流方向,改变驱动电机110转动的方向,进而通过驱动电机110实现安全带安装座130的上下移动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时,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中任一个的第二触点和第五触点均连接正极,主控开关的第三触点和第六触点连接负极,主控开关的第一触点连接分控开关的第三触点,主控开关的第四触点连接分控开关的第六触点,分控开关的第一触点连接第一接线端,分控开关的第四触点连接第二接线端。进而实现主控开关与分控开关对安全带安装座130高度的分别调节。
进一步地,第一触点与第四触点为动触点,第二触点、第三触点、第五触点和第六触点为静触点,具体地,第一触点可以在与第二触点导通和第三触点导通之间切换,第四触点可以在与第五触点导通和第六触点导通之间切换。
参照图4,主驾驶座椅区域通过控制主控开关调节安全带高度的控制电路过程为:通过控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主控开关使得安全带高度升时,其主控开关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电流的方向为电源的正极到第二触点,第二触点到第一触点,第一触点到驱动电机110,电流流经驱动电机110到第四触点,第四触点与第六触点导通,第六触点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形成导通的回路,驱动电机110由电流的方向正向转动,使得安全带的高度上升。
参照图4,主驾驶座椅区域通过控制左后座椅对应的主控开关调节左后座椅的安全带高度的控制电路为:通过控制左后座椅对应的主控开关使得安全带高度上升时,其主控开关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电流的方向为电源的正极到第二触点,第二触点到第一触点,第一触点到对应的分控开关的第二触点,分控开关的第二触点与分控开关的第一触点导通,分控开关的第一触点与驱动电机110导通,电流流经驱动电机110到分控开关的第四触点,分控开关的第四触点与分控开关的第六触点导通,分控开关的第六触点与主控开关的第四触点导通,主控开关的第四触点与主控开关的第六触点导通,主控开关的第六触点的负极连通,形成回路,启动电机由电流的方向正向转动,使得安全带的高度上升。
参照图4,左后座椅通过控制分控开关调节安全带高度的控制电路过程为:通过控制左后座椅对应的分控开关使得安全带高度上升时,其分控开关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电流的方向为电源的正极到第二触点,第二触点到第一触点,第一触点到对应的驱动电机110,电流流经驱动电机110到第四触点,第四触点与第六触点导通,第六触点与对应的主控开关的第四触点相连,主控开关的第四触点与第六触点相连,第六触点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形成回路,驱动电机110由电流的方向正向转动,使得安全带的高度上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主控开关均设于车辆的左前门上,控制副驾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右前门上,控制左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左后门上,控制右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右后门上。
具体地,位于车辆主驾驶座椅上的驾驶人员可以通过左前门上的主控开关,控制主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升降;位于车辆副驾座椅上的乘坐人员可以通过右前门上的分控开关,控制副驾驶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升降;位于车辆左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可以通过左后门上的分控开关,控制左后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升降;位于车辆右后座椅上的乘坐人员可以通过右后门上的分控开关,控制右后座椅对应的安全带升降;这样,车辆上的驾乘人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对应位置安全带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控开关与车辆的车门的门把手相邻布置。这样,更便于驾乘人员控制分控开关,对自己所乘坐的座椅所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高度进行调节,直到将安全带的高度调整到适合自己的高度,充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改善用户对车辆的使用体验。
下面将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包括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和多个座椅。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可以包括:安全带安装座130、安全带、驱动电机110、调节开关、锁止开关、连杆120、检测模块和自动开关。
安全带设于安全带安装座130上。
驱动电机110与安全带安装座130相连用于驱动安全带安装座130上下移动以调节安全带的高度;
调节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主控开关设于主驾驶座椅所在的区域,分控开关设于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的座椅所在的区域,分控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主控开关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调节开关通过控制电路与驱动电机110相连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10的旋转方向。
当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分控开关以使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主控开关处于有效状态以控制安装座升降;当锁止开关未被触发时,分控开关为有效状态,分控开关与主控开关处于并联状态且均可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升降。
连杆120连接在驱动电机110和安全带安装座130之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坐于座椅上的人的高度,自动开关与检测模块通讯连接,自动开关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自动控制安全带安装座130的升降。
多个座椅可以包括:主驾驶座椅、副驾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安全带安装座130沿上下可移动地设于对应的座椅在左右方向朝向车门一侧的车身上,驱动电机110设于车辆的车身内部。每个座椅均一一对应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控制主驾驶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左前门上,控制副驾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右前门上,控制左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左后门上,控制右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分控开关设于车辆的右后门上。分控开关与车辆的车门的门把手相邻布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成年人乘坐在车辆的主驾驶座椅,幼小的乘客乘坐在车辆的左后座椅上时,此时,幼小的乘客可以控制分控开关控制左后座椅相应的安全带的高度,由于幼小的乘客可能会因为安全观念不高,随意操纵分控开关控制对应的安全带安装座130,影响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增加驾驶过程中的风险,乘坐在车辆中可以控制主控开关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调节锁止开关,锁定分控开关使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使得幼小乘客对分控开关的操纵无效,然后成年人再控制主控开关,控制该幼小的乘客操纵的安全带安装座130恢复到合适的位置,确保安全带的正常的保护作用,提高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100,实现对安全带高度的自动调节,解决乘客安全带佩戴的舒适程度与乘客身高强相关的问题,通过调节主控开关帮助分控开关对应的乘客调节安全带高度,通过设置锁止开关可以避免幼小乘客随意操纵增加驾驶风险,操作简单,安全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包括:
安全带安装座;
安全带,所述安全带设于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上;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安全带的高度;
调节开关,所述调节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开关包括:
主控开关,所述主控开关与车辆的主驾驶座椅相邻布置,所述主控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和/或
分控开关,所述分控开关与设有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的座椅相邻布置,所述分控开关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还包括:锁止开关,当所述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所述分控开关以使所述分控开关处于无效状态,所述主控开关处于有效状态以控制所述安装座升降,或,当所述锁止开关被触发时,锁定所述分控开关和所述主控开关以使所述分控开关和所述主控开关均处于无效状态;当所述锁止开关未被触发时,所述分控开关为有效状态,所述分控开关与所述主控开关处于并联状态且均可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开关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安全带安装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模块和自动开关,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坐于座椅上的人的高度,所述自动开关与所述检测模块通讯连接,所述自动开关用于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自动控制所述安全带安装座的升降。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座椅;
至少一个所述座椅对应设有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座椅均一一对应设有所述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所述多个座椅包括:主驾驶座椅、副驾座椅、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与所述主驾驶座椅对应的所述调节开关包括一个主控开关,与所述副驾座椅、所述左后座椅和所述右后座椅一一对应的三个所述调节开关中,任一个所述调节开关均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
其中,多个所述主控开关并联连接,每一个所述分控开关与对应的所述主控开关并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主控开关和所述分控开关中的任一个均包括:
第一开关部,所述第一开关部包括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三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触点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三触点吸合;
第二开关部,所述第二开关部包括:第四触点、第五触点和第六触点,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五触点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六触点连接电源的负极,且所述第四触点可切换地与所述第五触点和所述第六触点吸合;
其中,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吸合且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六触点吸合时,所述驱动电机正转,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吸合且所述第四触点与所述第五触点吸合时,所述驱动电机反转;
当所述调节开关包括主控开关和分控开关时,所述主控开关和所述分控开关中任一个的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五触点均连接所述正极,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六触点连接所述负极,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三触点,所述主控开关的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六触点,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分控开关的所述第四触点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主控开关均设于所述车辆的左前门上,控制所述副驾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右前门上,控制所述左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左后门上,控制所述右后座椅的安全带升降的所述分控开关设于所述车辆的右后门上。
CN202220795782.2U 2022-04-07 2022-04-07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227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5782.2U CN217227492U (zh) 2022-04-07 2022-04-07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95782.2U CN217227492U (zh) 2022-04-07 2022-04-07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7492U true CN217227492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19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95782.2U Active CN217227492U (zh) 2022-04-07 2022-04-07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74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73555B1 (en) Vehicle seat
CN101274596A (zh) 驾驶姿势调整装置
CN110356289B (zh) 一种一键式座椅调节装置
CN217227492U (zh) 安全带高度调节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7826003B (zh) 一种集成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KR20180061582A (ko) 자동차 시트의 4웨이 등받이 프레임
KR20040013862A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잠금장치
US11052787B2 (en) Seat adjustment mechanism
CN214450432U (zh) 座椅以及具有这样的座椅的车辆
JP28838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安全装置
CN208498329U (zh) 一种基于乘客安全要求的汽车座椅防潜结构
JP25849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安全装置
KR20200078990A (ko) 차량용 시트쿠션의 사이드 볼스터 틸팅시스템
CN211567736U (zh) 一种舒适型儿童安全座椅
US20240051435A1 (en) Semi-integrated seat
KR0166547B1 (ko) 시트 쿠션 사이드 볼스터 높이 조절장치
KR101295931B1 (ko) 헤드레스트 연동형 백 익스텐션 유닛
KR200154037Y1 (ko) 자동차 리어시트의 기울기 조절 장치
KR20120030629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높이 조절 시스템
KR19990021284U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쿠션 조절장치
CN114228583A (zh) 汽车座椅座盆结构
KR20010055594A (ko) 등받이시트의 각도조절용 리클라이닝 레버의 설치구조
KR200146277Y1 (ko) 시트등받이의 위치설정장치
CN117507972A (zh) 一种汽车座椅支撑骨架组件
CN117301976A (zh) 安全带联动调节的零重力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