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1299U -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1299U
CN217181299U CN202220646637.8U CN202220646637U CN217181299U CN 217181299 U CN217181299 U CN 217181299U CN 202220646637 U CN202220646637 U CN 202220646637U CN 217181299 U CN217181299 U CN 217181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ring
equal
cag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466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泽光
丁先翠
程立邦
李辉
黄崇建
黄林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466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1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1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12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隔圈的内环面具有向隔圈的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沿,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支撑凸沿为弧状,多个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支撑凸沿之间形成避空区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容易产生杂散光的问题。

Description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移动终端兴起,光学成像镜头的不得不向小尺寸、高像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光学成像镜头的质量要求也提高。小尺寸的光学成像镜头一般镜片间的间隙大、段差大,导致隔圈裸露的较多,容易产生杂散光。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容易产生杂散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容易产生杂散光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圈,隔圈的内环面具有向隔圈的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沿,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支撑凸沿为弧状,多个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支撑凸沿之间形成避空区域。
进一步地,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小于隔圈的厚度。
进一步地,支撑凸沿与隔圈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平齐。
进一步地,隔圈具有微结构,微结构至少设置在支撑凸沿朝向隔圈的中心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微结构为台阶状结构,且台阶状结构包括台阶面和连接面,连接面连接相邻的两个台阶面,台阶面与隔圈的光轴垂直,连接面与光轴呈角度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面沿隔圈的光轴的延伸方向的长度a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
进一步地,连接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β大于8°且小于12°。
进一步地,台阶面沿隔圈的径向的长度b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
进一步地,避空区域对应的圆心角α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120°。
进一步地,避空区域对应的圆心角与支撑凸沿对应的圆心角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2。
进一步地,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光轴方向的厚度c大于等于0.25毫米。
进一步地,隔圈的外环面具有配合面,配合面沿隔圈的光轴方向的长度g大于等于0.1毫米。
进一步地,避空区域处的内环面包括第一面段和第二面段,第一面段与隔圈的像侧面连接,第二面段与第一面段和隔圈的物侧面连接,第二面段与隔圈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γ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
进一步地,第二面段与隔圈的物侧面的连接处具有缺口,缺口沿光轴方向的深度d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和/或缺口沿隔圈的径向的深度e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镜筒;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容置在镜筒内;上述的隔圈,隔圈容置在镜筒内,且隔圈位于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并与透镜配合。
进一步地,镜筒的内壁面具有与隔圈配合的配合台,隔圈的像侧面与配合台配合,隔圈与配合台的配合间隙f小于等于0.005毫米。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隔圈的内环面具有向隔圈的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沿,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支撑凸沿为弧状,多个支撑凸沿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支撑凸沿之间形成避空区域。
通过在隔圈的内环面上设置多个支撑凸沿,支撑凸沿用于与透镜承靠,以保证透镜之间装配的稳定性。同时在相邻两个支撑凸沿之间形成避空区域,有效减少了隔圈暴露的面积,有效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此外,这样设置还有利于隔圈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隔圈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隔圈的A-A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P处的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3中隔圈的B-B向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Q处的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支撑凸沿;20、避空区域;21、第一面段;22、第二面段;30、光轴;40、台阶状结构;41、台阶面;42、连接面;50、配合面;60、缺口;70、镜筒;71、配合台;80、透镜;90、隔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容易产生杂散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1至图7所示,隔圈的内环面具有向隔圈的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沿10,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支撑凸沿10为弧状,多个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支撑凸沿10之间形成避空区域20。
通过在隔圈90的内环面上设置多个支撑凸沿10,支撑凸沿10用于与透镜80承靠,以保证透镜80之间装配的稳定性。同时在相邻两个支撑凸沿10之间形成避空区域20,有效减少了隔圈90暴露的面积,有效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此外,这样设置还有利于隔圈90的轻薄化。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小于隔圈的厚度。这样设置使得支撑凸沿10仅仅与一侧的透镜80承靠即可,而隔圈90的其余位置与另一个透镜80承靠,能够有效保证隔圈90承靠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隔圈90的轻薄化。
可选地,支撑凸沿10与隔圈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平齐。这样设置使得支撑凸沿10仅与一侧的透镜80配合,而隔圈90的像侧面或物侧面则与另外一个透镜80配合,保证透镜8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同时减少隔圈90暴露的面积,以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在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撑凸沿10与隔圈的物侧面平齐。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隔圈具有微结构,微结构至少设置在支撑凸沿10朝向隔圈的中心的表面上。微结构的设置可以增加支撑凸沿10朝向隔圈90的中心的表面对光线的吸收,减少对光线的反射,有效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如图4和图5所示,微结构为台阶状结构40,且台阶状结构40包括台阶面41和连接面42,连接面42连接相邻的两个台阶面41,台阶面41与隔圈的光轴30垂直,连接面42与光轴30呈角度设置。微结构为台阶状结构40使得支撑凸沿10的部分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少,在保证支撑凸沿10的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隔圈90的重量,有利于隔圈90的轻薄化。
此外,台阶状结构40可以增加其对不同角度的光线的吸收,减少了反射光线,有效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
如图5所示,连接面42沿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a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若连接面42沿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小于0.03毫米,就使得连接面42的长度较小,不利于隔圈的制作。若连接面42沿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0.12毫米,就使得连接面42长度过大,容易对光线进行反射,不利于对光线进行吸收。而将连接面42沿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限制在0.03毫米至0.12毫米的范围内,在保证隔圈90对光线吸收的情况下,有利于支撑凸沿10的制作。
如图5所示,连接面42与光轴30之间的夹角β大于8°且小于12°。若连接面42与光轴30之间的夹角小于8°,就使得连接面42能够吸收的光线的范围较小。若连接面42与光轴30之间的夹角大于12°,就容易对光线进行反射,产生杂散光。而将连接面42与光轴30之间的夹角限制在8°至12°的范围内,在保证隔圈90对光线吸收的情况下,增大了连接面42对光线的吸收范围。
如图5所示,台阶面41沿隔圈的径向的长度b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若台阶面41沿隔圈的径向的长度小于0.03毫米,就使得台阶面41的长度较小,不利于隔圈的制作。若台阶面41沿隔圈的径向的长度大于0.12毫米,就使得台阶面41长度过大,容易对光线进行反射,不利于对光线进行吸收。而将台阶面41沿隔圈的径向的长度限制在0.03毫米至0.12毫米的范围内,在保证隔圈90对光线吸收的情况下,有利于支撑凸沿10的制作。
如图3所示,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α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120°。若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小于60°,就使得避空区域20的范围较小,使得隔圈90暴露的较多,容易产生杂散光。若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20°,使得避空区域20的范围较大,导致支撑凸沿10占据的区域较小,无法保证支撑凸沿10的结构强度,不利于对透镜80的承靠。而将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限制在60°至120°的范围内,在保证透镜80之间稳定承靠的同时尽量减少隔圈90的暴露面积,有效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
具体的,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与支撑凸沿10对应的圆心角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2。这样设置可以保证隔圈90对透镜80稳定支撑的情况下,有效的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
如图5所示,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厚度c大于等于0.25毫米。若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厚度小于0.25毫米,就使得支撑凸沿10的厚度过小,导致支撑凸沿10的支撑强度较小,不利于隔圈90与透镜80之间承靠。而将支撑凸沿10沿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厚度限制在大于0.25毫米的范围内,可以保证支撑凸沿10对透镜80的支撑强度,保证透镜80之间稳定装配,同时有利于隔圈90的成型,保证脱模不变形。
如图7所示,隔圈的外环面具有配合面50,配合面50沿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长度g大于等于0.1毫米。配合面50与镜筒70的内筒壁配合,以保证隔圈90位置的稳定性,进而在某一透镜80倾斜后,隔圈90的位置也能相对保持稳定,有效保证了光学成像镜头装配的稳定性,防止组装歪斜。
如图6和图7所示,避空区域20处的内环面包括第一面段21和第二面段22,第一面段21与隔圈的像侧面连接,第二面段22与第一面段21和隔圈的物侧面,第二面段22与隔圈的光轴30之间的夹角γ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第一面段21和第二面段22连接形成一个角状结构,且角状结构的开口向远离光轴的方向,这样可以增加避空区域20处的内环面对光线的吸收,减少了杂散光。而将第二面段22与隔圈的光轴30之间的夹角限制在5°至10°的范围内,有利于隔圈90的脱模。
如图7所示,第二面段22与隔圈的物侧面的连接处具有缺口60,缺口60沿光轴30方向的深度d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这样设置有利于隔圈90脱模,同时减少毛刺的产生。
如图7所示,缺口60沿隔圈的径向的深度e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这样设置既有利于隔圈90脱模,同时还可以减少毛刺的产生。
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70、多个透镜80和上述的隔圈90,多个透镜80容置在镜筒70内;隔圈90容置在镜筒70内,且隔圈90位于相邻两个透镜80之间并与透镜80配合。具有上述隔圈90的光学成像镜头具有杂散光少、成像质量佳、轻薄化的优点。
如图1所示,镜筒70的内壁面具有与隔圈90配合的配合台71,隔圈90的像侧面与配合台71配合,隔圈90与配合台71的配合间隙f小于等于0.005毫米。配合台71与隔圈90配合,保证隔圈90位置的稳定性,同时还不会影响隔圈90与透镜80之间配合,保证隔圈90与透镜8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同时将配合间隙限制在小于等于0.05毫米的范围内,可以使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后一片透镜的组立压力传递给镜筒70,提升组立的稳定性,提高良率。
光学成像镜头在组立时,隔圈90的避空区域20放在固定位置,光学成像镜头与模组配合时,避空区域20与芯片D方向重合,以减少杂散光的产生,保证成像效果。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的内环面具有向所述隔圈的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沿(10),所述支撑凸沿(10)沿所述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延伸预设距离,以使所述支撑凸沿(10)为弧状,多个所述支撑凸沿(10)沿所述隔圈的内环面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凸沿(10)之间形成避空区域(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沿(10)沿所述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隔圈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沿(10)与所述隔圈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具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至少设置在所述支撑凸沿(10)朝向所述隔圈的中心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为台阶状结构(40),且所述台阶状结构(40)包括台阶面(41)和连接面(42),所述连接面(42)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台阶面(41),所述台阶面(41)与所述隔圈的光轴(30)垂直,所述连接面(42)与所述光轴(30)呈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42)沿所述隔圈的光轴(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a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42)与所述光轴(30)之间的夹角β大于8°且小于1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面(41)沿所述隔圈的径向的长度b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12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α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12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区域(20)对应的圆心角与所述支撑凸沿(10)对应的圆心角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沿(10)沿所述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厚度c大于等于0.25毫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的外环面具有配合面(50),所述配合面(50)沿所述隔圈的光轴(30)方向的长度g大于等于0.1毫米。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区域(20)处的所述内环面包括第一面段(21)和第二面段(22),所述第一面段(21)与所述隔圈的像侧面连接,所述第二面段(22)与所述第一面段(21)和所述隔圈的物侧面连接,所述第二面段(22)与所述隔圈的光轴(30)之间的夹角γ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段(22)与所述隔圈的物侧面的连接处具有缺口(60),
所述缺口(60)沿所述光轴(30)方向的深度d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和/或
所述缺口(60)沿所述隔圈的径向的深度e大于等于0.01毫米且小于等于0.04毫米。
15.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镜筒(70);
多个透镜(80),多个所述透镜(80)容置在所述镜筒(70)内;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90),所述隔圈(90)容置在所述镜筒(70)内,且所述隔圈(90)位于相邻两个透镜(80)之间并与所述透镜(80)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70)的内壁面具有与所述隔圈(90)配合的配合台(71),所述隔圈(90)的像侧面与所述配合台(71)配合,所述隔圈(90)与所述配合台(71)的配合间隙f小于等于0.005毫米。
CN202220646637.8U 2022-03-23 2022-03-23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217181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6637.8U CN217181299U (zh) 2022-03-23 2022-03-23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46637.8U CN217181299U (zh) 2022-03-23 2022-03-23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1299U true CN217181299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3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46637.8U Active CN217181299U (zh) 2022-03-23 2022-03-23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12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1890A (zh) * 2023-06-01 2023-07-0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安防镜头及其组装调整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1890A (zh) * 2023-06-01 2023-07-0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安防镜头及其组装调整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323757A1 (en)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CN217181299U (zh)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TW201814345A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029482B2 (en) Pressing ring and lens module
WO2020108103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US20200041754A1 (en) Pressing ring and camera lens module
US20170139173A1 (en) Lens Module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US11754757B2 (en) Light blocking sheet and lens module
CN113296222A (zh) 成像镜头
US20110158636A1 (en)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11209718B2 (en) Lens module
CN218350595U (zh) 摄像模组
TWI404988B (zh) Can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lens device
CN212111945U (zh) 成像镜头
CN211149028U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20210356845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2126232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5067481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15067387U (zh)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2623164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20154710U (zh) 光学镜头
CN21293310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5067480U (zh) 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