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7481U - 隔圈和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隔圈和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67481U
CN215067481U CN202121380520.1U CN202121380520U CN215067481U CN 215067481 U CN215067481 U CN 215067481U CN 202121380520 U CN202121380520 U CN 202121380520U CN 215067481 U CN215067481 U CN 215067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ring
inner ring
platform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805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超
豆修浔
夏琳琳
闻人建科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805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67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67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67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圈和成像镜头。隔圈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呈环形;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二表面呈环形;外环面,外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外环和第二表面的外环;内环面,内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内环和第二表面的内环,内环面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隔片,隔片与伸出结构的物侧端面和/或伸出结构的像侧端面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厚隔圈存在杂光改善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隔圈和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圈和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轻薄性、拍照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要求手机镜头具备高成像质量、小型化和轻量化的特性。手机镜头包括镜筒及收容于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隔圈,隔圈夹设于透镜组的两相邻透镜之间。塑料隔圈凭借成本低重量轻的优势在手机镜头领域广泛应用,但塑料表面反射率较高,容易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尤其,环带小的厚隔圈的杂光改善是一大难题。在保证组立稳定性的前提下,隔圈的结构调整空间很小,难以规避打至内侧斜面的杂光光路。另外,隔圈常采用注塑成型加工方式,无法避免隔圈内侧面尖角处存在成型圆角,从而产生杂散光。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厚隔圈存在杂光改善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圈和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厚隔圈存在杂光改善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圈,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呈环形;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二表面呈环形;外环面,外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外环和第二表面的外环;内环面,内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内环和第二表面的内环,内环面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隔片,隔片与伸出结构的物侧端面和/或伸出结构的像侧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伸出结构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伸出结构相对于第二表面靠近第一表面设置;或者伸出结构相对于第一表面靠近第二表面设置;或者伸出结构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进一步地,伸出结构包括:平台面,平台面呈环形,平台面与第一表面平行设置;斜面,斜面与平台面相对设置,斜面相对于平台面靠近第二表面,平台面与斜面沿远离光轴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连接面,连接面连接平台面和斜面。
进一步地,隔片与平台面胶接。
进一步地,平台面的径向长度b满足:0.15mm≤b≤0.5mm。
进一步地,连接面的轴向长度f满足:0mm<f≤0.05mm。
进一步地,斜面与平台面之间的夹角β满足:15°≤β≤60°。
进一步地,隔片的径向长度e与平台面的径向长度b之间满足:0mm<e-b≤0.5mm。
进一步地,内环面与光轴呈角度设置,内环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0度;和/或第一表面的内环与光轴之间的距离d1,第二表面的内环与光轴之间的距离d2,距离d1与距离d2之中较大的值作为距离d,外环面和光轴之间的距离d3与距离d之间满足:0.25mm≤d3-d≤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间隔排布在镜筒内;上述的隔圈,隔圈设置在镜筒内,且隔圈位于相邻两个透镜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隔圈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外环面、内环面和隔片,第一表面呈环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二表面呈环形;外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外环和第二表面的外环;内环面连接第一表面的内环和第二表面的内环,内环面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隔片与伸出结构的物侧端面和/或伸出结构的像侧端面连接。
通过将隔圈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成环形,使得隔圈能够对透镜进行抵接,同时可以避免隔圈遮挡透镜的成像光线,保证透镜能够清晰成像。内环面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隔片与伸出结构的物侧端面和/或伸出结构的像侧端面连接,这样设置使得隔片能够对射入到伸出结构上的光线进行吸收,并减少了光线在伸出结构上的反射,进而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使得隔圈产生的杂散光得到了改善,可以有效保证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隔圈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隔圈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隔圈;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外环面;14、内环面;15、伸出结构;151、平台面;152、斜面;153、连接面;20、隔片;30、镜筒;40、透镜;50、遮光件;6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厚隔圈存在杂光改善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圈和成像镜头。
如图1至图4所示,隔圈10包括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外环面13、内环面14和隔片20,第一表面11呈环形;第二表面12与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第二表面12呈环形;外环面13连接第一表面11的外环和第二表面12的外环;内环面14连接第一表面11的内环和第二表面12的内环,内环面14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15;隔片20与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连接。
通过将隔圈10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设置成环形,使得隔圈10能够对透镜40进行抵接,同时可以避免隔圈10遮挡透镜40的成像光线,保证透镜40能够清晰成像。内环面14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15,隔片20与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连接,这样设置使得隔片20能够对射入到伸出结构15上的光线进行吸收,并减少了光线在伸出结构15上的反射,进而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使得隔圈10产生的杂散光得到了改善,可以有效保证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片20呈环状,环状的隔片20设置在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上,以使隔片20能够对射入到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的光线进行吸收,进而有效减少了隔圈10产生的杂散光。同时,隔片20的反射率低,且可进行消光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隔片20对光线的反射,避免产生杂光,从而提升了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表面11也就是隔圈10的物侧端面,第二表面12也就是隔圈10的像侧端面。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隔片20也可设置在伸出结构15的像侧端面上。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和伸出结构15的像侧端面上可分别设置一个隔片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隔圈10是塑料材质的,可以在减少杂散光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隔圈10的重量较小,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本申请中的隔圈10能够起到与金属隔圈10相同的效果,同时还比金属隔圈10的重量更轻,生产成本更低。
如图2所示,伸出结构15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之间,伸出结构15位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中心位置处,也就是说,伸出结构15位于内环面14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处。通过对伸出结构15的设置位置的合理规划,提高了伸出结构15的使用可靠性,同时这样设置有利于隔片20对射入到伸出结构15上的光线的吸收,以达到改善杂散光的目的。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伸出结构15相对于第二表面12靠近第一表面11设置。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伸出结构15相对于第一表面11靠近第二表面12设置。伸出结构15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如图3所示,伸出结构15包括平台面151、斜面152和连接面153。平台面151呈环形,平台面151与第一表面11平行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平台面151与环状的隔片20的连接,方便实现自动化组装。斜面152与平台面151相对设置,斜面152相对于平台面151靠近第二表面12,平台面151与斜面152沿远离光轴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斜面152由内环面14到连接面153向靠近平台面151的方向逐渐倾斜,这样设置使得伸出结构15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伸出结构15的成型和脱模。连接面153连接平台面151和斜面152,连接面153与光轴平行。这样设置使得伸出结构15呈楔形状,使得伸出结构15靠近光轴的一侧是有一定厚度的,而不是尖角的结构,这样有利于保证伸出结构15的结构强度,同时有利于隔圈10的成型,降低了隔圈10的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台面151和第一表面11均垂直于光轴,上述平台面151就是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
具体的,隔片20与平台面151胶接。这样设置使得隔片20与平台面151是采用胶水进行连接的,这样有利于增加隔片20与平台面151的连接强度,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隔片20与平台面151脱离的风险,保证了隔片20与平台面151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4所示,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满足:0.15mm≤b≤0.5mm。若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小于0.15mm,使得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过小,缩小了平台面151的面积,减小了平台面151与隔片20的胶接面积,容易影响隔片20与平台面151的连接强度。若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大于0.5mm,使得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过大,容易造成平台面151遮挡成像光线的风险,容易造成图像的丢失,同时增加了伸出结构15的制作难度,不利于平台面151的成型。将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限制在0.15mm到0.5mm的范围内,有利于保证平台面151能够较好的承接住隔片20,以保证隔片20与平台面151的装配稳定性。
如图4所示,斜面152的中点到平台面151的在光轴上的距离c大于等于0.1mm。若斜面152的中点到平台面151的在光轴上的距离c小于0.1mm,使得距离c过小,使得伸出结构15在内环面14与连接面153之间中心位置处的径向厚度过小,降低了伸出结构15的强度,容易造成伸出结构15受压发生形变的风险。将斜面152的中点到平台面151的在光轴上的距离c设置在0.1mm以上,有利于保证伸出结构15的强度,使得隔片20在与伸出结构15组装时不会造成伸出结构15的变形。
具体的,连接面153的轴向长度f满足:0mm<f≤0.05mm。这样设置使得伸出结构15靠近光轴的一侧不是尖角结构,大大降低了制作加工难度,节约了成本。若连接面153的轴向长度f大于0.05mm,使得连接面153的轴向长度过大,增加了连接面153的面积,容易产生杂散光。将连接面153的轴向长度f限制在0mm到0.05mm的范围内,有利于保证伸出结构15的结构合理性,同时能够避免杂散光的产生,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外环面13的至少一部分与镜筒30的内筒面抵接,外环面13与内筒面的抵接部分与连接面153平行。同时,连接面153与光轴平行。
具体的,斜面152与平台面151之间的夹角β满足:15°≤β≤60°。若斜面152与平台面151之间的夹角β小于15°,使得夹角β过小,减小了伸出结构15的径向厚度,在伸出结构15与隔片20进行组装时容易造成伸出结构15受压变形的风险,影响伸出结构15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夹角β过小也会增加伸出结构15的加工难度,不利于伸出结构15制作。若斜面152与平台面151之间的夹角β大于60°,使得夹角β过大,容易造成隔片20对斜面152反射的杂光光路遮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而导致光线与斜面152直接反射造成杂光。将斜面152与平台面151之间的夹角β限制在15°到60°的范围内,有利于保证伸出结构15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降低伸出结构15产生杂散光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隔片20的径向长度e与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之间满足:0mm<e-b≤0.5mm。将隔片20的径向长度e与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的差值限制在0mm到0.5mm的范围内,使得隔片20能够完全遮挡住平台面151,减小产生杂光的风险。同时能够限制隔片20的径向长度e的大小,避免e过大从而遮挡成像光线,导致成像不清晰的情况,同时隔片20的径向长度e过大容易造成在后续烘烤过程中使得隔片20发生弯曲变形,影响成像镜头性能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片20的径向长度e同时也是隔片20的环带宽度,通过限制隔片20的环带宽度可以较方便的根据杂散光实拍情况进行调整,能极大地缩短隔圈10杂散光改善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具体的,内环面14与光轴呈角度设置,内环面14与光轴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0度。内环面14与光轴呈角度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尺寸的规划,进而使得隔圈10能够装配到大段差的成像镜头中。若夹角α大于10度,使得夹角α过大,容易造成隔片20对从内环面14反射到伸出结构15的光线的遮挡效果不佳从而产生杂光。将内环面14与光轴之间的夹角α限制在0度到10度的范围内,可以保证隔圈10能够稳定地与透镜40进行承靠,防止隔圈10变形,同时还能够保证内环面14远离光轴,降低杂光产生的可能性。进而还能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脱模困难的情况,以保证加工便利性。
具体的,第一表面11的内环与光轴之间的距离d1,第二表面12的内环与光轴之间的距离d2,距离d1与距离d2之中较大的值作为距离d,外环面13和光轴之间的距离d3与距离d之间满足:0.25mm≤d3-d≤2mm。若d3-d小于0.25毫米,就使得内环面14与外环面13之间的最近距离过小,使得隔圈10的强度较弱,不能良好的固定透镜40。若d3-d大于2毫米,就使得内环面14与光轴之间的距离过小,进而使得内环面14容易遮挡光线,造成成像不完整,影响成像质量。同时还会容易造成隔片20对内环面14反射的杂光光路遮挡效果不佳从而产生杂光,而且d3-d过大会使得隔圈10整体重量较大,较为厚重,不利于成像镜头的轻量化。将d3-d限制在0.25毫米至2毫米的范围内,可以在保证隔圈1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不会遮挡光线,保证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d1和距离d2中较大的作为距离d,而d3-d是指内环面14与外环面13之间的最近距离。
如图1所示,成像镜头包括镜筒30、透镜40和上述的隔圈10,透镜40为多个,多个透镜40沿镜筒30的轴向间隔排布在镜筒30内;隔圈10设置在镜筒30内,且隔圈10位于相邻两个透镜40之间。通过在成像镜头中设置上述的隔圈10,能够起到改善杂散光的作用,保证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进而提高了成像镜头的生产良率。同时本申请中的隔圈10是塑料隔圈,将隔圈10安装到镜筒30中,便于成像镜头的轻量化,塑料隔圈10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成像镜头还包括遮光件50和支撑件60,遮光件50可以是遮光纸或者遮光片,遮光件50设置在隔圈10与透镜40之间,或者设置在相邻透镜40之间,或者设置在支撑件60与透镜40之间。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隔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表面(11),所述第一表面(11)呈环形;
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表面(12)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表面(12)呈环形;
外环面(13),所述外环面(13)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的外环和所述第二表面(12)的外环;
内环面(14),所述内环面(14)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的内环和所述第二表面(12)的内环,所述内环面(14)上具有向光轴方向伸出的伸出结构(15);
隔片(20),所述隔片(20)与所述伸出结构(15)的物侧端面和/或所述伸出结构(15)的像侧端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结构(15)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之间,
所述伸出结构(15)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12)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或者
所述伸出结构(15)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11)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或者
所述伸出结构(15)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与所述第二表面(12)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结构(15)包括:
平台面(151),所述平台面(151)呈环形,所述平台面(151)与所述第一表面(11)平行设置;
斜面(152),所述斜面(152)与所述平台面(151)相对设置,所述斜面(152)相对于所述平台面(151)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2),所述平台面(151)与所述斜面(152)沿远离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
连接面(153),所述连接面(153)连接所述平台面(151)和所述斜面(1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20)与所述平台面(151)胶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满足:0.15mm≤b≤0.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153)的轴向长度f满足:0mm<f≤0.05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152)与所述平台面(151)之间的夹角β满足:15°≤β≤6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20)的径向长度e与所述平台面(151)的径向长度b之间满足:0mm<e-b≤0.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面(14)与所述光轴呈角度设置,所述内环面(14)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α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0度;和/或
所述第一表面(11)的内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d1,所述第二表面(12)的内环与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d2,所述距离d1与所述距离d2之中较大的值作为距离d,所述外环面(13)和所述光轴之间的距离d3与所述距离d之间满足:0.25mm≤d3-d≤2mm。
10.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30);
透镜(40),所述透镜(40)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40)沿所述镜筒(30)的轴向间隔排布在所述镜筒(30)内;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圈(10),所述隔圈(10)设置在所述镜筒(30)内,且所述隔圈(10)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透镜(40)之间。
CN202121380520.1U 2021-06-21 2021-06-21 隔圈和成像镜头 Active CN215067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0520.1U CN215067481U (zh) 2021-06-21 2021-06-21 隔圈和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0520.1U CN215067481U (zh) 2021-06-21 2021-06-21 隔圈和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67481U true CN215067481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00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80520.1U Active CN215067481U (zh) 2021-06-21 2021-06-21 隔圈和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67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39175A1 (en) Lens Module
TWM531602U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029481B2 (en) Lens module
US11029500B2 (en) Lens module
US11029482B2 (en) Pressing ring and lens module
CN104865680A (zh) 光学镜头及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CN215067481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17181299U (zh)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99839A (zh) 镜筒、光学成像镜头和电子装置
CN212623276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1741672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09387980U (zh) 镜头模组
CN212623164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21039580U (zh) 光学镜头
CN209387995U (zh) 镜头模组
CN214669688U (zh)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6792558U (zh) 透镜组、镜筒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5067387U (zh)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2933025U (zh) 遮光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679254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293310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0270327U (zh) 镜头模组
CN216411694U (zh) 镜筒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38140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3814006U (zh) 透镜、光学成像镜头和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