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7387U -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67387U CN215067387U CN202120861559.9U CN202120861559U CN215067387U CN 215067387 U CN215067387 U CN 215067387U CN 202120861559 U CN202120861559 U CN 202120861559U CN 215067387 U CN215067387 U CN 2150673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element
- lens
- equal
- straight
- groove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光学元件为环状,光学元件包括:内环面;外环面,外环面为跑道形结构,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直面段,两个直面段呈轴对称设置;两个侧面,内环面和外环面通过两个侧面连接,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直面段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切边透镜极易与隔圈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产品朝向轻薄化发展,然而传统的光学镜头难以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特别是潜望长焦镜头。现有的潜望长焦镜头由于追求长焦距,会使镜头整体的长度大幅增大,同时追求大光通量也会造成镜头尺寸变大。因此,在保证手机整体轻薄的要求下,需要对潜望镜头进行切边,使其径向尺寸大幅减小,从而使整个镜头模组轻薄化。但是镜头整体切边之后内部隔圈的空间会大幅压缩,切边透镜极易与隔圈之间产生干涉影响成像质量。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切边透镜极易与隔圈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切边透镜极易与隔圈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光学元件为环状,光学元件包括:内环面;外环面,外环面为跑道形结构,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直面段,两个直面段呈轴对称设置;两个侧面,内环面和外环面通过两个侧面连接,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直面段连接。
进一步地,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弧面段,两个直面段的两端均通过弧面段连接,弧面段的直径L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
进一步地,弧面段的直径L与两个直面段之间的距离D之间满足:0.3≤D/L≤0.95。
进一步地,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
进一步地,凹槽结构与内环面和外环面均连通,凹槽结构的槽壁面为弧面结构或平面结构或弧面与平面的组合式结构。
进一步地,弧面结构的半径小于等于15毫米。
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槽壁面与侧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90度。
进一步地,内环面的形状与外环面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直面段与内环面的距离E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间隔设置在镜筒内,透镜具有切边;至少一个上述的光学元件,光学元件设置在镜筒内,光学元件与透镜承靠,光学元件的直面段装配在切边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元件为环状,光学元件包括内环面、外环面和两个侧面,外环面为跑道形结构,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直面段,两个直面段呈轴对称设置;内环面和外环面通过两个侧面连接,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直面段连接。
通过将光学元件的外环面上设置两个直面段,以使得直面段能够对切边透镜进行让位,进而有效避免了光学元件与透镜之间的干涉,保证了成像光线能够顺利射入到透镜中,同时还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通过在侧面上设置凹槽结构也能够对透镜进行让位,而将凹槽结构设置在直面段对应的位置处,能够大大避免光学元件与透镜之间产生干涉的现象,能够有效保证透镜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光学元件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光学元件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光学元件的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光学元件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环面;20、外环面;21、直面段;22、弧面段;30、侧面;31、凹槽结构;40、镜筒;50、透镜;60、光学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切边透镜极易与隔圈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1至图8所示,光学元件60为环状,光学元件60包括内环面10、外环面20和两个侧面30,外环面20为跑道形结构,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直面段21,两个直面段21呈轴对称设置;内环面10和外环面20通过两个侧面30连接,至少一个侧面30上设置有凹槽结构31,凹槽结构31与直面段21连接。
通过将光学元件60的外环面20上设置两个直面段21,以使得直面段21能够对切边透镜进行让位,进而有效避免了光学元件60与透镜之间的干涉,保证了成像光线能够顺利射入到透镜中,同时还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通过在侧面30上设置凹槽结构31也能够对透镜进行让位,而将凹槽结构31设置在直面段21对应的位置处,能够大大避免光学元件60与透镜之间产生干涉的现象,能够有效保证透镜的成像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结构31与直面段21连通,且凹槽结构31的长度小于直面段21的长度,以使得凹槽结构31全部位于与直面段21连接的侧面30处。
如图2所示,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弧面段22,两个直面段21的两端均通过弧面段22连接,弧面段22的直径L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弧面段22的设置便于光学元件60安装在镜筒内,同时跑道形结构能够与切边镜头进行匹配,使得光学元件60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的产生。若弧面段22的直径小于3毫米就使得光学元件60过小,使得光学元件60不易制作,同时也不能起到遮挡杂散光的作用。若弧面段22的直径大于15毫米,就使得光学元件60过大,不适配手机镜头,同时也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小型化。将弧面段22的直径设置在3毫米至15毫米的范围内,能够保证光学元件60与手机镜头的适配,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两个弧面段22是对称设置的,而弧面段22的直径是指两个弧面段22对应位置处的直径。或者说,光学元件60是在圆形的外环面的对应的两侧设置了两个切边形成的直面段21。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弧面段22的直径L与两个直面段21之间的距离D之间满足:0.3≤D/L≤0.95。这样设置使得两个直面段21的距离小于弧面段22的直径,使得光学元件60与切边镜头更加适配,保证光学元件60组立的稳定性。具体的,两个侧面30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若两个侧面30之间的距离H小于0.1毫米,就使得光学元件60的厚度较小,进而使得光学元件60的结构强度较差,不利于光学元件60使用的稳定性。若两个侧面30之间的距离H大于3毫米,就使得光学元件60的厚度较大,光学元件60占据的空间较大,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如图6所示,凹槽结构31与内环面10和外环面20均连通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结构31的开口面积更大,有利于凹槽结构31对透镜进行让位,有效避免了凹槽结构31与透镜之间的干涉。
可选地,凹槽结构31的槽壁面为平面结构。这样设置便于凹槽结构31的制作,也不会与透镜之间产生干涉。
在图3至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凹槽结构31的截面是梯形的,角度θ满足0°≤θ≤90°,角度β满足0°≤β≤90°,而凹槽结构31的槽底面的宽度A满足0mm≤A≤15mm。
具体的,凹槽结构31的槽壁面与侧面30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90度。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结构31具有一个较大的开口,以大范围的对透镜形成避让,有效避免了光学元件60与透镜之间产生干涉的情况。
如图2所示,内环面10的形状与外环面20的形状相同。将内环面10与外环面20的形状相同,使得光学元件60的内环面10与外环面20在各处的距离都相同,以保证光学元件60的结构强度。
具体的,直面段21与内环面10的距离E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若直面段21与内环面10的距离E小于0.1毫米,就使得直面段21与内环面10之间的距离过小,使得光学元件60的结构强度较差。若直面段21与内环面10的距离大于1毫米,就使得直面段21与内环面10之间的距离过大,不利于光学元件60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40、透镜50和至少一个上述的光学元件60,透镜50为多个,多个透镜50间隔设置在镜筒40内,透镜50具有切边;光学元件60设置在镜筒40内,光学元件60与透镜50承靠,光学元件60的直面段21装配在切边处。光学成像镜头是切边镜头,切边镜头具有小型化、轻薄化的优点。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上述的光学元件60,光学元件60与光学成像镜头适配,能够有效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可选地,光学元件60可以是间隔环,还可以是压圈。
实施例二
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凹槽结构31的槽壁面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的形式能够有效避免凹槽结构31与透镜之间产生干涉,有效避免了透镜被挤压的风险。
具体的,弧面结构的半径小于等于15毫米。这样设置凹槽结构31的深度不会过大,以保证光学元件60的结构强度,以使得光学元件60能够稳定工作。
实施例三
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凹槽结构31是弧面与平面的组合式结构。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结构31与透镜之间不会产生干涉。在本实施例中,凹槽结构31的底部处为弧面而在凹槽结构31的侧壁处为平面。此处弧面的半径R满足0mm≤R≤15mm。而平面与侧面的角度θ满足0°≤θ≤90°,角度β满足0°≤β≤90°。
当然,还可以是凹槽结构31的底部处为平面,而在凹槽结构31的侧壁处为弧面。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60)为环状,所述光学元件(60)包括:
内环面(10);
外环面(20),所述外环面(20)为跑道形结构,所述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直面段(21),两个所述直面段(21)呈轴对称设置;
两个侧面(30),所述内环面(10)和所述外环面(20)通过两个所述侧面(30)连接,至少一个所述侧面(30)上设置有凹槽结构(31),所述凹槽结构(31)与所述直面段(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跑道形结构具有两个弧面段(22),两个所述直面段(21)的两端均通过所述弧面段(22)连接,所述弧面段(22)的直径L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段(22)的直径L与两个所述直面段(21)之间的距离D之间满足:0.3≤D/L≤0.9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面(30)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31)与所述内环面(10)和所述外环面(20)均连通,
所述凹槽结构(31)的槽壁面为弧面结构或平面结构或弧面与平面的组合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结构的半径小于等于1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31)的槽壁面与所述侧面(30)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面(10)的形状与所述外环面(20)的形状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面段(21)与所述内环面(10)的距离E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
10.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40);
透镜(50),所述透镜(50)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50)间隔设置在所述镜筒(40)内,所述透镜(50)具有切边;
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60),所述光学元件(60)设置在所述镜筒(40)内,所述光学元件(60)与所述透镜(50)承靠,所述光学元件(60)的直面段(21)装配在所述切边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61559.9U CN215067387U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61559.9U CN215067387U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67387U true CN215067387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111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61559.9U Active CN215067387U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67387U (zh) |
-
2021
- 2021-04-25 CN CN202120861559.9U patent/CN2150673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07118B2 (en) | Lens module | |
US11029481B2 (en) | Lens module | |
US11029500B2 (en) | Lens module | |
JP6889210B2 (ja) | 光学レンズおよび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 | |
US20150260939A1 (en) | Lens Module | |
CN215067387U (zh) |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 |
US9465186B2 (en) | Lens module | |
CN210803845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及显示装置 | |
CN217181299U (zh) | 隔圈和光学成像镜头 | |
CN209387969U (zh) | 一种镜头模组 | |
CN209198738U (zh) | 镜头模组 | |
CN212111945U (zh) | 成像镜头 | |
CN21262327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462315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2623275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0803844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4097930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6411693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7181298U (zh) | 镜筒和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5067481U (zh) | 隔圈和成像镜头 | |
CN215067484U (zh) | 镜筒和镜头模组 | |
CN212623279U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216792541U (zh) | 镜筒和成像镜头 | |
CN216792558U (zh) | 透镜组、镜筒和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1901993A (zh) | 中框组件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