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3275U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3275U
CN212623275U CN202021903146.4U CN202021903146U CN212623275U CN 212623275 U CN212623275 U CN 212623275U CN 202021903146 U CN202021903146 U CN 202021903146U CN 212623275 U CN212623275 U CN 212623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pacer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diame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031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颖睿
豆修浔
闻人建科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0314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3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3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3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隔圈,隔圈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其中,透镜中靠近镜筒的物侧端的透镜为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相邻的透镜为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隔设置形成容纳间隙,容纳间隙中至少设置有一个隔圈,容纳间隙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头部尺寸难以压缩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手机摄像头的配置在不断更新突破,前置摄像头的“刘海屏”、“水滴屏”,以及隐藏式屏下摄像头,都在不断压缩手机镜头的头部尺寸。如何在现有工艺基础上,将镜头的头部尺寸设计的更小也是当下亟待突破的问题之一。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头部尺寸难以压缩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头部尺寸难以压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隔圈,隔圈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其中,透镜中靠近镜筒的物侧端的透镜为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相邻的透镜为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隔设置形成容纳间隙,容纳间隙中至少设置有一个隔圈,容纳间隙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
进一步地,隔圈的厚度H大于等于0.1毫米。
进一步地,隔圈的厚度H小于等于容纳间隙的距离h。
进一步地,隔圈为环状,隔圈的外环面与隔圈的内环面上靠近光轴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大于等于0.08毫米。
进一步地,内环面为平面,且内环面与光轴平行。
进一步地,内环面为平面,且内环面与光轴之间呈角度设置。
进一步地,内环面为锯齿状。
进一步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隔片,隔片为多个,隔片设置在第一透镜与隔圈之间;和/或隔片设置在第二透镜与隔圈之间。
进一步地,镜筒包括顺次连接地小径段、变径段和大径段,小径段的外径小于大径段的外径,第一透镜设置在小径段内,隔圈设置在变径段内,第二透镜设置在大径段内。
进一步地,小径段的外径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和/或大径段的外径与小径段的外径之间的差值大于0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和至少一个隔圈,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间隔设置;隔圈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其中,透镜中靠近镜筒的物侧端的透镜为第一透镜,与第一透镜相邻的透镜为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隔设置形成容纳间隙,容纳间隙中至少设置有一个隔圈,容纳间隙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
通过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间隔设置,可以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形成较大的容纳间隙,减少降低对第二透镜的尺寸要求,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型难度,在进行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设计时,对第二透镜的尺寸要求较低,而只需考虑第一透镜的尺寸即可。将隔圈放置在容纳间隙处,使得隔圈能够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进行承靠,避免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工作的过程中错位的情况,以保证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隔圈的设置可以减少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学机构区的光线的反射,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这样设置能够降低对第二透镜的尺寸的要求,可以满足超小头部的需求,减少杂散光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若容纳间隙的距离h小于0.1毫米,则使得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较小,无法设置隔圈,间隙位置需要增加第一透镜、第二透镜边厚填充,增大杂散光产生的风险,不利于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将容纳间隙的距离h设计成大于等于0.1毫米,使得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较大,通过设计隔圈过渡堆叠,便于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镜筒;11、小径段;12、大径段;13、变径段;20、隔圈;21、外环面;22、内环面;30、第一透镜;40、第二透镜;50、容纳间隙;60、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头部尺寸难以压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如图1至图7所示,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透镜和至少一个隔圈20,透镜为多个,多个透镜沿镜筒10的轴向间隔设置;隔圈20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其中,透镜中靠近镜筒10的物侧端的透镜为第一透镜30,与第一透镜30相邻的透镜为第二透镜40,第一透镜30与第二透镜40间隔设置形成容纳间隙50,容纳间隙50中至少设置有一个隔圈20,容纳间隙50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
通过将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间隔设置,可以在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形成较大的容纳间隙50,减少对第二透镜40的尺寸要求,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型难度,在进行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设计时,对第二透镜40的尺寸要求较低,而只需考虑第一透镜30的尺寸即可。将隔圈20放置在容纳间隙50处,使得隔圈20能够对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进行承靠,避免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在工作的过程中错位的情况,以保证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隔圈20的设置可以减少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在光学机构区的光线的反射,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这样设置能够降低对第二透镜40的尺寸的要求,可以满足超小头部的需求,减少杂散光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若容纳间隙50的距离h小于0.1毫米,就使得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的距离较小,无法设置隔圈,间隙位置需要增加第一透镜30、第二透镜40边厚填充,增大杂散光产生的风险,不利于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将容纳间隙50的距离h设计成大于等于0.1毫米,使得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的距离较大,通过设计隔圈过渡堆叠,便于小头部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
可选地,隔圈20的厚度H大于等于0.1毫米。这样设置使得隔圈20的承靠能力较强,便于隔圈20对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的承靠,保证了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工作的稳定性,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稳定成像。
具体的,隔圈20的厚度H小于等于容纳间隙50的距离h。这样设置考虑隔片60的设置数量,以对杂光进行遮挡吸收。在容纳间隙50中可以设置多个隔圈20,还可以设置隔圈20和隔片60,但是需要最少设置一个隔圈20。
如图1至图7所示,隔圈20为环状,隔圈20的外环面21与隔圈20的内环面22上靠近光轴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大于等于0.08毫米。若外环面21与内环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0.08毫米,就使得隔圈20与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的承靠面积较小,对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的承靠不稳定,此外,也容易产生杂光。而将外环面21与内环面22之间的距离设置在大于等于0.08毫米,在保证隔圈20与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稳定承靠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镜筒10包括顺次连接地小径段11、变径段13和大径段12,小径段11的外径小于大径段12的外径,第一透镜30设置在小径段11内,隔圈20设置在变径段内,第二透镜40设置在大径段12内。小径段11靠近镜筒10的物侧,小径段11作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这样设置便于对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和成型。将第一透镜30设置在小径段11内,这样仅将第一透镜30做成小尺寸的即可。隔圈20的小尺寸加工难度远低于透镜的小尺寸成型难度。第二透镜40设置在大径段12内,隔圈20承靠在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便于镜筒10变径,而隔圈20位于变径区域处,以便于承靠外径不同的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这样设置便于对小头部的设计,降低了光学成像镜头的设计和成型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上述隔圈20也可设置在小径段内。
可选地,小径段11的外径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这样设置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更加小型化,在将光学成像镜头安装到手机上后更加美观,增加了手机设计的自由度。
具体的,大径段12的外径与小径段11的外径之间的差值大于0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这样设置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头部是小尺寸,而其他部位的尺寸则不变,这样便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型,同时降低了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型难度和生产成本。
常规镜头在设计时,通常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无隔圈,对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的设计要求较低,因此镜头前端头部尺寸也相对较大,若需要减小常规镜头头部尺寸则对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都需要较高的设计要求。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在常规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设计隔圈20,降低对第二透镜40尺寸的要求,可以满足镜头超小头部的需求,同时可以降低杂光风险,减小成本的同时,提高镜头品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内环面22为锯齿状。将内环面22设置为锯齿状便于内环面22对光线的吸收,可以有效减少杂散光的产生。同时将内环面22设计成锯齿状还可以减少隔圈20的重量,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更加的小巧轻便。
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隔圈20的内环面22的两侧为尖角的,这样设置利于内环面22对光线的吸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0和第二透镜40之间仅设置有一个隔圈20。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内环面22的形状不同。
在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隔圈20的内环面22的中间为尖角,这样设置能够减少光线反射面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内环面的形状不同。
在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内环面22为平面,且内环面22与光轴之间呈角度设置。这样设置便于内环面22的加工,同时能够保证对杂光的吸收效率。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内环面的形状不同。
在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内环面22为平面,且内环面22与光轴平行。内环面22为平面可以减少隔圈20对光线的遮挡,此外,平面便于隔圈20的设计和加工。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隔圈20与透镜之间的承靠方式不同。
在图6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隔片60,隔片60为多个,隔片60设置在第二透镜40与隔圈20之间。通过在第二透镜40与隔圈20之间设置隔片60可以增加对光线的吸收效率,进一步减少了杂散光。但是由于增加了隔片60,增加了光学成像镜头的装配时间。
当然,隔片6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透镜30与隔圈20之间,效果与设置在第二透镜40与隔圈20之间一样,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六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隔圈20与透镜之间的承靠方式不同。
在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隔片60,隔片60为多个,至少一个隔片60设置在第一透镜30与隔圈20之间;至少另一个隔片60设置在第二透镜40与隔圈20之间。通过在第一透镜30与隔圈20之间设置隔片60,在第二透镜40与隔圈20之间设置隔片60,增加了对光线的吸收效率,进一步减少了杂散光的产生。但是由于增加了隔片60,增加了光学成像镜头的装配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10);
透镜,所述透镜为多个,多个所述透镜沿所述镜筒(10)的轴向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隔圈(20),所述隔圈(20)设置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
其中,所述透镜中靠近所述镜筒(10)的物侧端的所述透镜为第一透镜(30),与所述第一透镜(30)相邻的所述透镜为第二透镜(40),所述第一透镜(30)与所述第二透镜(40)间隔设置形成容纳间隙(50),所述容纳间隙(50)中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隔圈(20),所述容纳间隙(50)的距离h大于等于0.1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0)的厚度H大于等于0.1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0)的厚度H小于等于所述容纳间隙(50)的距离h。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0)为环状,所述隔圈(20)的外环面(21)与所述隔圈(20)的内环面(22)上靠近光轴的位置之间的距离L大于等于0.08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面(22)为平面,且所述内环面(22)与所述光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面(22)为平面,且所述内环面(22)与所述光轴之间呈角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面(22)为锯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隔片(60),所述隔片(60)为多个,
所述隔片(60)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30)与所述隔圈(20)之间;和/或
所述隔片(60)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40)与所述隔圈(2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10)包括顺次连接地小径段(11)、变径段(13)和大径段(12),所述小径段(11)的外径小于所述大径段(12)的外径,所述第一透镜(30)设置在所述小径段(11)内,所述隔圈(20)设置在所述变径段(13)内,所述第二透镜(40)设置在所述大径段(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段(11)的外径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3毫米;和/或
所述大径段(12)的外径与所述小径段(11)的外径之间的差值大于0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
CN202021903146.4U 2020-09-03 2020-09-03 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212623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03146.4U CN21262327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光学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03146.4U CN21262327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3275U true CN212623275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03146.4U Active CN212623275U (zh) 2020-09-03 2020-09-03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3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86314U (zh) 环形光学元件与镜头组
CN105676401A (zh) 镜头模块
TWM529856U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170139175A1 (en) Lens Module
US20200057238A1 (en) Lens module
CN104932085A (zh) 微型镜头组
WO2020108103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08636537U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105093467A (zh) 具有凸台的镜头
CN207965319U (zh) 镜头模组
CN21262327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2933103U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9244252B1 (en) Optical lens system
WO2020108104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04719318U (zh) 微型镜头组
CN11185668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4865675A (zh) 微型摄像头模块
CN208636550U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07352244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623164U (zh) 隔圈和成像镜头
CN215067387U (zh) 光学元件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4097930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2623272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0199384U (zh) 一种镜头
CN210803841U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