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6143U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46143U CN217146143U CN202220745020.1U CN202220745020U CN217146143U CN 217146143 U CN217146143 U CN 217146143U CN 202220745020 U CN202220745020 U CN 202220745020U CN 217146143 U CN217146143 U CN 2171461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chassis
- frame
- longitudinal
- connect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解决现有技术底盘结构复杂、并且重量过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包括框架梁组成、弹性缓冲机构和至少一根纵梁,底盘架构的骨架是由框架梁组成和纵梁所构建,通过沿车辆纵向设置的至少一根纵梁保证该底盘架构的纵向结构强度。框架梁组成一方面作为底盘骨架的一部分,保证该底盘架构的横向结构强度,并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的纵向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作为动力源的安装腔,使得动力源能够集成于该底盘架构中。弹性缓冲机构设置在框架梁组成横向的至少一侧,弹性缓冲机构具有弹性,能够在横向上吸收碰撞能量而发生变形,减少侧面碰撞对动力源的影响,从而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的横向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底盘是车辆的主要承力总成,常规的底盘通常包括多根交叉连接的横梁和纵梁,梁的数量众多,导致底盘结构复杂、并且重量过大,不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底盘结构简单,并且安全性高,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实现本申请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底盘架构,包括:
框架梁组成,内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源的安装腔;
至少一根纵梁,沿车辆纵向贯穿所述框架梁组成、且两端伸出于所述框架梁组成外;
弹性缓冲机构,设于所述框架梁组成在车辆横向上的至少一侧。
可选的,所述底盘架构包括沿车辆纵向依次连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框架梁组成和所述弹性缓冲机构均位于所述中段;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的高度均不低于所述中段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纵梁包括沿车辆纵向依次连接的前纵梁段、前过渡段、中纵梁段、后过渡段和后纵梁段;所述中纵梁段连接于所述框架梁组成、且位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前纵梁段和所述后纵梁段的高度均不低于所述中纵梁段;所述前过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段和所述中纵梁段圆弧过渡;所述后过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纵梁段和所述中纵梁段圆弧过渡。
可选的,所述框架梁组成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纵梁和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横梁,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纵梁和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横梁连接为矩形框;
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纵梁上均设置有所述弹性缓冲机构;所述弹性缓冲机构为板簧;所述板簧的材料为钢板和/或玻璃纤维。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根纵梁、所述框架梁组成的各根梁中的至少一个为轴向长度可调的伸缩梁;所述伸缩梁包括:
第一梁段,设有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一连接部;
第二梁段,设有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以上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位于不同轴线上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两个以上第一连接部中各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均不相同;所述两个以上第二连接部中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均不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且均为n;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i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j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共轴,其中,1≤i≤n,1≤j≤n,i+j=n+1;
位于不同轴线的轴体长度Li相同,其中轴体长度Li设置为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i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j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总长度。
可选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位于不同轴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或者粘接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沿轴向设有一个以上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的固定位;
位于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位的轴向间隔相同;各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位的轴向间隔相同或呈整数倍关系。
可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中空结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横截面面积均相同;
所述第一梁段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梁段由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一对接梁固定连接而构成;
所述第二梁段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梁段由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二对接梁固定连接而构成。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底盘平台,包括:
上述的底盘架构;
动力源,设于所述底盘架构的所述安装腔中。
可选的,所述动力源为电池;
所述底盘平台还包括高压连接装置和控制器,均设于所述底盘架构上、且均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底盘平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包括框架梁组成、弹性缓冲机构和至少一根纵梁,底盘架构的骨架是由框架梁组成和纵梁所构建,纵梁沿车辆纵向贯穿框架梁组成,并且纵梁的两端均伸出框架梁组成外,通过沿车辆纵向设置的至少一根纵梁保证该底盘架构的纵向结构强度。框架梁组成一方面作为底盘骨架的一部分,保证该底盘架构的横向结构强度,并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的纵向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作为动力源的安装腔,使得动力源能够集成于该底盘架构中。弹性缓冲机构设置在框架梁组成横向的至少一侧,弹性缓冲机构具有弹性,能够在横向上吸收碰撞能量而发生变形,减少侧面碰撞对动力源的影响,从而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的横向结构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具有如下优点:
1、相比于目前的由多根交叉连接的横梁和纵梁组成的底盘架构,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结构简单,内部构件少,因此整体质量更小,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2、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通过设置框架梁组成和至少一根纵梁保证该底盘架构的纵向结构强度,通过设置框架梁组成和弹性缓冲机构保证该底盘架构的横向结构强度,因此自身结构强度高。
3、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框架梁组成内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源的安装腔,使得动力源能够集成于该底盘架构中,提高底盘的集成度和模块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底盘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底盘架构拆除弹性缓冲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图1中伸缩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伸缩梁的爆炸图。
图7为图5的伸缩梁中第一梁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的伸缩梁的长度变化状态图一。
图9为图5的伸缩梁的长度变化状态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底盘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底盘架构,101-前段,102-中段,103-后段,104-安装腔;110-纵梁,111-前纵梁段,112-前过渡段,113-中纵梁段,114-后过渡段,115-后纵梁段;120-框架梁组成,121-框架纵梁,122-框架横梁;130-弹性缓冲机构;140-伸缩梁,141-第一梁段,1411-第一连接部,142-第二梁段,1421-第二连接部,143-固定位;a-间隙。
1000-底盘平台;200-动力源;300-高压连接装置;400-控制器;500-盖板,510-凸筋,511-连接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架构100,其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具体的,该底盘架构100包括框架梁组成120、弹性缓冲机构130和至少一根纵梁110。框架梁组成120整体呈封闭的框架结构,框架梁组成120的内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源的安装腔104,该动力源可以是电池模组、燃料电池等装置,通过设置该安装腔104,使得该底盘架构100内部能够集成动力源,提高底盘的集成度。
纵梁110是沿车辆纵向(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也称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梁,当纵梁110设置为两根以上时,则两根以上纵梁110沿车辆的横向(驾驶侧至副驾驶侧的方向,也称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平行分布,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强度,也可在相邻两根纵梁110之间设置加强横梁。各根纵梁110均沿车辆纵向贯穿框架梁组成120,且各根纵梁110的两端伸出于框架梁组成120外,用于连接车头与车尾处的车身骨架。底盘架构100的骨架是由框架梁组成120和纵梁110所构建,通过沿车辆纵向设置的至少一根纵梁110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纵向结构强度。框架梁组成120一方面作为底盘骨架的一部分,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横向结构强度,并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100的纵向结构强度。
弹性缓冲机构130设置在框架梁组成120在车辆横向上的至少一侧,也就是说,弹性缓冲机构130可以设置在框架梁组成120的左侧或右侧,或者在框架梁组成120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弹性缓冲机构130,具体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框架梁组成12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弹性缓冲机构130。弹性缓冲机构130具有弹性,能够在横向上吸收碰撞能量而发生变形,减少侧面碰撞对动力源的影响,从而辅助提高该底盘架构100的横向结构强度。
具体参见图2和图4,该底盘架构100整体呈三段式,沿车辆纵向依次为前段101、中段102和后段103,框架梁组成120和弹性缓冲机构130均位于中段102,前段101和后段103的高度均不低于中段102的高度,也就是说该底盘架构100的中部下凹,下凹的中部可以为动力源的布置提供安装空间,相应的高度较高的前段101和后段103则为车辆前轮和后轮提供安装空间。针对不同尺寸的动力源,可以选用不同下凹高度的底盘架构100,图1和图3则分别示出了不同下凹高度的底盘架构100。
基于底盘架构100的三段式结构,纵梁110同样设置为中部下凹的结构。具体参见图1和图3,纵梁110包括沿车辆纵向依次连接的前纵梁段111、前过渡段112、中纵梁段113、后过渡段114和后纵梁段115,前纵梁段111和后纵梁段115的高度均不低于中纵梁段113。前过渡段112和后过渡段114作为高度差的过渡段,为了降低应力,前过渡段112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段111和中纵梁段113圆弧过渡,后过渡段114的两端分别与后纵梁段115和中纵梁段113圆弧过渡。中纵梁段113连接于框架梁组成120、且位于安装腔104中。底盘架构100的下凹高度由纵梁110的前过渡段112和后过渡段114决定,当前过渡段112和后过渡段114的高度较高时,则底盘架构100的下凹高度较大。
框架梁组成120可以采用矩形框架、田字形框架、目字形框架、六边形框架等框架结构,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具体参见图1和图3,框架梁组成120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纵梁121和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横梁122,位于外侧的两根框架纵梁121和位于外侧的两根框架横梁122连接为矩形框。
本实施例中,框架梁组成120为两根框架纵梁121和两根框架横梁122构成的矩形框架,纵梁110贯穿框架梁组成120,具体是两根纵梁110以三等分框架横梁122的位置分布贯穿框架梁组成120。框架横梁122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横向强度,纵梁110和框架纵梁121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纵向强度。框架横梁122与框架纵梁121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焊接、铆接等方式连接,框架横梁122与纵梁110也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连接、焊接等方式连接。
框架梁组成120中,位于外侧的两根框架纵梁121上均设置有弹性缓冲机构130。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车辆上弹性减震机构均可作为本申请的弹性缓冲机构130,例如板簧、弹簧、碟簧、橡胶等弹性碰撞块等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弹性缓冲机构130采用板簧,板簧的材料为钢板或者玻璃纤维,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在同一板簧中同时使用钢板和玻璃纤维。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底盘架构100具有横向和/或纵向伸缩功能。具体的,该底盘架构100的至少一根纵梁110和/或至少一根框架梁组成120的梁为轴向长度可调的伸缩梁140。该伸缩梁14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任一种长度可调的伸缩梁140结构,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
具体参见图5至图9,本实施例中,该伸缩梁140采用分体式结构,由第一梁段141与第二梁段142连接而成。第一梁段141具有多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梁段142对应具有多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部1421,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第一连接部1411均具有与之共轴的第二连接部1421,以此保证拼接后的伸缩梁140各部位的边界条件基本一致,形成一根完整的梁结构。该伸缩梁140中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411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421保持固定连接,并且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不共轴。通过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固定连接实现第一梁段141与第二梁段142的连接,保证该伸缩梁140具有一定强度。
将沿轴向交叠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作为一组连接梁对,则该伸缩梁140中应当至少存在一组连接梁对。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强化该伸缩梁140的结构强度,则伸缩梁140中应当至少存在两组连接梁对。由于一组连接梁对中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不共轴,两组连接梁对中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411与两个第二连接部1421至少分布于三条不同的轴线上。使得伸缩梁140在至少三条相平行的轴线上均具有稳定的刚性连接,以此保证该伸缩梁140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5至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梁段141具有四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梁段142对应具有四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部1421,四个第一连接部1411呈2×2矩阵分布,四个第二连接部1421同样呈2×2矩阵分布,则该伸缩梁140存在以下四种长度变化方式:具有一组连接梁对;具有两组连接梁对;具有三组连接梁对,图8和图9则示出了不同组合长度下伸缩梁的结构图,该组合状态下,四个第一连接部1411与共轴的四个第二连接部1421之间均具有一定间隙a;具有四组连接梁对,如图5所示,四个第一连接部1411与共轴的四个第二连接部1421之间均紧密贴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11和第二连接部1421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5个、6个等。
在第一梁段141中的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的长度互不相同,第二梁段142中的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的长度同样互不相同,当将第一梁段141中的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按照长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第二梁段142中的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按照长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则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i个第一连接部1411与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j个第二连接部1421共轴,其中,1≤i≤n,1≤j≤n,i+j=n+1,n为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的数量。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共轴方案是“长短配合”,采用这种共轴方案可以保证该伸缩梁140能够具有多种长度变化方案,并且结构强度相对较高。
将共轴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总长度记为轴体长度,当将第一梁段141中的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按照长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将第二梁段142中的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按照长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长度排序为i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长度排序为j第二连接部1421的总长度则为轴体长度Li。本实施例中,位于不同轴线的轴体长度Li相同。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伸缩梁140中,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的端部与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的端部一一对应、且全部抵接或全部分离,在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的端部与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的端部一一对应且全部分离的状态下,共轴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端部间隙a相等,通过调整该端部间隙a则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伸缩梁140。
由于第一梁段141中的各个第一连接部1411的长度互不相同,第二梁段142中的各个第二连接部1421的长度同样互不相同,因此从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端部间隙a的轴向位置也不同。以2×2矩阵分布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为例,当其中一轴线上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出现间隙a时,在该间隙a所在轴向位置处的其他三根轴线上的对应位置是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的实体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由此保证沿轴向各处均具有至少两根实体结构交叠,保证强度,并且相比于一根完整的实体梁,该伸缩梁140的重量更低。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横截面面积均相同,使得拼接后的伸缩梁140各部位的边界条件完全相同。例如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均为矩形梁,则按照2×3矩阵分布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所连接得到的伸缩梁140同样为矩形梁。又例如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均为三角形梁,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均呈三角形分布,则得到的伸缩梁140为三角形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采用六边形梁,则呈蜂巢状分布的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所连接得到的伸缩梁140为六边形梁。其他组合形式此处不做穷举。
第一梁段141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例如通过铸造直接得到具有多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部1411的第一梁段141;第一梁段141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例如将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一对接梁固定连接,得到第一梁段141,多个第一对接梁可以采用焊接、绑扎、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连为一体。
同样的,第二梁段142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例如通过铸造直接得到具有多个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二连接部1421的第二梁段142;第二梁段142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例如将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二对接梁固定连接,得到第二梁段142,多个第二对接梁可以采用焊接、绑扎、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连为一体。
为了降低该伸缩梁140的重量,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如图7所示。例如某一个第一连接部1411和/或某一个第二连接部1421为中空结构,或者某两个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为中空结构,或者所有的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均为中空结构。具体设置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可通过螺纹紧固件、绑扎带固定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焊接或粘接固定。当采用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时,在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上均沿轴向设置一个以上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的固定位143。
具体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上均设置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作为固定位143。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上贯通孔的数量根据其轴向长度而定。为了方便连接固定,当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21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时,相邻两个贯通孔的轴向孔距相同,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1与第二连接部1421上贯通孔的轴向孔距相同或呈整数倍关系,便于贯通孔的对准。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平台1000,参见图10,该底盘平台1000包括底盘架构100和动力源200。具体的,该底盘平台1000为集成式底盘,该底盘平台1000的底盘架构100为上述实施例1的底盘架构100,动力源200设于该底盘架构100的安装腔104中。该动力源200可以是电池模组、燃料电池等装置,本实施例中,动力源200为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可以是规格统一的电芯堆叠成组,也可以是包含不同规格的电芯。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底盘平台1000的集成度,本实施例中,该底盘平台1000还包括高压连接装置300和控制器400,高压连接装置300和控制器400均设于底盘架构100上,控制器400具体可以封装于安装腔104或者安装于底盘架构100外部,高压连接装置300作为连接端口,通常设置于底盘架构100外部。
高压连接装置300和控制器400均与动力源200电连接。控制器400用于接收驾驶信号,并且控制动力源200的动力(电量)输出,以及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200时的充电过程。高压连接装置300可以是车辆上的任一用于实现高压电导通的装置,例如高压连接器、车载充电器、DCDC等,在某些实施例中,当有前置驱动电机时,高压连接器布置在中段102的前端,高压线由此出线与前置驱动电机连接。当充电口设置在车辆的前端时,车载充电器可布置在中段102的前端,减少高压线的长度。同样的,当有后置需求时,也可由中段102的后端出线,从而减小高压线长度。
具体的,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底盘平台1000上设有盖板500,盖板500覆盖于底盘架构100上,具体可以与框架梁组成120和/或纵梁110固定连接。盖板500一方面可以起到对动力源200的保护,防水防尘防蛀;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承载车辆乘员舱结构的作用,或者固定线束,固定空调风道等。盖板500可以采用一体压铸工艺方法实现,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参见图10,盖板500的上表面,也即盖板500远离动力源200的表面设有凸筋510,凸筋510上设有若干连接位511。凸筋510一方面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以提高盖板500的强度;另一方面,凸筋510凸出于盖板500的上表面,因此当在连接位511上连接螺纹紧固件时,螺纹紧固件不会破坏盖板500的结构,例如不需要为了连接盖板500与座椅而在盖板500上打孔,从而保证了安装腔104与外界之间的密封性。
实施例3: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底盘平台1000。本实施例中未改进该电动车辆的其他结构,因此该电动车辆的其他未详述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此处不展开说明。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1)相比于目前的由多根交叉连接的横梁和纵梁110组成的底盘架构100,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100结构简单,内部构件少,因此整体质量更小,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2)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100,通过设置框架梁组成120和至少一根纵梁110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纵向结构强度,通过设置框架梁组成120和弹性缓冲机构130保证该底盘架构100的横向结构强度,因此自身结构强度高。
3)本申请提供的底盘架构100,框架梁组成120内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源200的安装腔104,使得动力源200能够集成于该底盘架构100中,提高底盘的集成度和模块化。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梁组成,内部设有用于安装动力源的安装腔;
至少一根纵梁,沿车辆纵向贯穿所述框架梁组成、且两端伸出于所述框架梁组成外;
弹性缓冲机构,设于所述框架梁组成在车辆横向上的至少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架构包括沿车辆纵向依次连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框架梁组成和所述弹性缓冲机构均位于所述中段;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的高度均不低于所述中段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沿车辆纵向依次连接的前纵梁段、前过渡段、中纵梁段、后过渡段和后纵梁段;所述中纵梁段连接于所述框架梁组成、且位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前纵梁段和所述后纵梁段的高度均不低于所述中纵梁段;所述前过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段和所述中纵梁段圆弧过渡;所述后过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纵梁段和所述中纵梁段圆弧过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组成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纵梁和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根框架横梁,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纵梁和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横梁连接为矩形框;
位于外侧的两根所述框架纵梁上均设置有所述弹性缓冲机构;所述弹性缓冲机构为板簧;所述板簧的材料为钢板和/或玻璃纤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根纵梁、所述框架梁组成的各根梁中的至少一个为轴向长度可调的伸缩梁;所述伸缩梁包括:
第一梁段,设有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一连接部;
第二梁段,设有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以上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位于不同轴线上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以上第一连接部中各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均不相同;所述两个以上第二连接部中各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均不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同,且均为n;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i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j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共轴,其中,1≤i≤n,1≤j≤n,i+j=n+1;
位于不同轴线的轴体长度Li相同,其中轴体长度Li设置为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i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按照长度大小依次排序的第j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总长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位于不同轴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轴向交叠、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或者粘接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沿轴向设有一个以上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或绑扎带的固定位;
位于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位的轴向间隔相同;各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固定位的轴向间隔相同或呈整数倍关系。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底盘架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中空结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横截面面积均相同;
所述第一梁段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梁段由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一对接梁固定连接而构成;
所述第二梁段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梁段由长度不同、且轴线相互平行的两个以上第二对接梁固定连接而构成。
9.一种底盘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架构;
动力源,设于所述底盘架构的所述安装腔中。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盘平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45020.1U CN217146143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45020.1U CN217146143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46143U true CN217146143U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269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45020.1U Active CN217146143U (zh) | 2022-04-01 | 2022-04-01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4614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02076A (zh) * | 2023-09-13 | 2023-10-20 | 扬州通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底盘 |
-
2022
- 2022-04-01 CN CN202220745020.1U patent/CN2171461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02076A (zh) * | 2023-09-13 | 2023-10-20 | 扬州通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底盘 |
CN116902076B (zh) * | 2023-09-13 | 2024-01-19 | 扬州通航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底盘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735082A (zh) | 一种伸缩梁、伸缩底盘以及车辆 | |
CN217146143U (zh)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
CN209739156U (zh) | 一种电动乘用车下车身梁架结构 | |
CN113998009A (zh) |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 |
CN105128644B (zh) | 一种分布式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的布置结构 | |
CN201769669U (zh)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 |
CN205044508U (zh) | 一种分布式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的布置结构 | |
CN217146144U (zh) | 一种底盘架构、底盘平台及电动车辆 | |
CN116061666A (zh) | 车辆的底盘和车辆 | |
CN207292141U (zh) | 结构加强构件、结构上加强车辆的组件及结构加强组件 | |
CN219226443U (zh) | 电池箱、电池及车辆 | |
CN108091795B (zh) |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模组固定装置 | |
CN105035168A (zh) | 一种电动四驱汽车底盘的后舱模块结构 | |
CN202480854U (zh) |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装结构总成 | |
CN216610840U (zh) | 一种纯电动车的托架与悬置组合的结构 | |
CN221316360U (zh) |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 |
CN220483099U (zh) | 电池包上盖、电池包系统及汽车 | |
CN218777592U (zh) | 一种电动卡车的车架总成和重型卡车 | |
CN221477264U (zh) | 底盘和车辆 | |
CN215922114U (zh) | 一种具有控制器箱的油缸横梁 | |
CN215706650U (zh) | 一种后纵梁总成 | |
CN219947883U (zh) | 一种电动汽车二轴上方动力电池箱固定装置 | |
CN219806882U (zh) | 一种集成l型支撑梁的ipu机舱 | |
CN220147423U (zh) | 一种电动客车可行驶底盘结构及电动客车 | |
CN211995125U (zh) | 一种汽车蓄电池保护结构及具有该保护结构的后地板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