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99649U -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99649U
CN217099649U CN202220766894.5U CN202220766894U CN217099649U CN 217099649 U CN217099649 U CN 217099649U CN 202220766894 U CN202220766894 U CN 202220766894U CN 217099649 U CN217099649 U CN 217099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battery pack
heat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668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书任
陈强
贺志杰
张涛
陈曦
武文波
张庚
李云达
安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668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99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99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99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地暖式电池包的壳体集成在车身中,所述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内侧的前地板面板,所述边框和所述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低于所述边框的顶部设置,而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由所述边框和所述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的下凹空间,所述下凹空间内填充有传热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地暖式电池包,能够在寒冷季节用车时,将电池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驾乘舱内,从而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Description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暖式电池包。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地暖式电池包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及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纯电电动汽车或混动汽车行驶中,作为汽车动力能源的动力电池包也会产生热量,动力电池工作电流愈大,产热量就越大,同时,由于电池包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因而会导致电池包的温度的上升。
目前,对于动力电池包的产热,均在电池包中设置有相应的散热冷却系统,以将热量及时带走,从而使得电池包内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下。动力电池包的散热,在外部环境温度较高,例如夏季时,对动力电池的正常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冬季,尤其是对于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车内需要开启空调制热,而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一般仍会通过散热冷却系统散去,或者在有些车型中,热量也会部分被空调系统吸收,以能够对其进行利用。此时,显然如果不能够对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会造成热量的浪费,不利于整车能耗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地暖式电池包,以能够充分利用电池包产热,而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暖式电池包,所述地暖式电池包的壳体集成在车身中,所述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内侧的前地板面板,所述边框和所述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低于所述边框的顶部设置,而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由所述边框和所述前地板面板限定出的下凹空间,所述下凹空间内填充有传热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填充有隔热隔音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内腔中设有若干隔板,所述内腔被所述隔板分隔为多个分腔体,各所述分腔体中均填充有所述隔热隔音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传热材料采用石墨烯材料,所述隔热隔音材料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下凹空间内设有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所述中通道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中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的前端及后端相连,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具有分设在所述中通道两侧的两个安装支梁,各所述安装支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及所述中通道相连;
所述下凹空间被所述中通道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分隔成若干分空间,至少部分所述分空间内填充有所述传热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所述中通道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铝型材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的前端与后端的顶部均设有凹槽,所述中通道的两端分别固连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凹槽中,且所述中通道内设有沿所述中通道长度方向布置的供线束和/或管路通过的过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与所述边框相连的底托板,所述底托板用于封闭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且所述底托板的至少部分底端面上覆盖有隔热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能够在寒冷季节用车时,通过传热材料的热传递,将电池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驾乘舱内,使得位于驾乘舱底部的电池包成为类似地暖的结构,由此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减少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工作量,降低空调制热工作量,而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此外,边框中填充隔音隔热材料,可利用隔音隔热材料的阻热特点,提升电池包整体的隔热保温性能。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布置在下凹空间中,能够提升电池包壳体的结构强度与碰撞传力性能。边框、中通道和座椅安装横梁采用铝型材制成,不仅便于制造、成本低,且也利于提升其结构强度,以及利于轻量化设计。
另外,中通道中设置过孔,可便于车辆中线束或管路的布置。而在底托板的下端面上覆盖隔热层,则能够更好地保证电池包的取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所述车辆的车身中设有上述的地暖式电池包。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前端的顶部设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被配置为与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而能够形成对所述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和/或,所述边框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用于和副车架固连的副车架连接部,以及用于和所述车身中的前部结构或后部结构固连的车身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采用上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减少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工作量,降低空调制热工作量,而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此外,前端顶部加强梁的设置,能够避免碰撞时前机舱纵梁发生上掀,而可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通过连接件的设置,并在其上设置副车架连接部和车身连接部,可经由连接件将车身中的前、中、后部分连接为一体,由此能够提升车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碰撞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去掉传热材料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下凹空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池模组安装空间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中通道中过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B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底托板和隔热层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连接件与前后副车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边框;100、隔板;101、分腔体;12、平直段部分;13、凹槽;120、直线部分;121、倾斜部分;
14、加强梁;140、中部梁体;141、端部梁体;142、通孔;143、斜面;144、型腔;
15、前地板面板;150、下凹空间;16、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7、座椅安装横梁;
18、连接件;
191、前副车架;192、后副车架;
2、中通道;200、过孔;
3、石墨烯板;4、底托板;5、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地暖式电池包,该地暖式电池包,能够在寒冷季节用车时,使得电池包成为类似地暖的结构,从而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减少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工作量,降低空调制热工作量,而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整体设计上,如图1至图4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地暖式电池包的壳体集成在车身中,并且该电池包的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1,以及连接在边框1内侧的前地板面板15。边框1和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该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具体位于前地板面板15下方,同时,前地板面板15低于边框1的顶部设置,而在壳体的顶部形成由边框1和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的下凹空间150。下凹空间150内则填充有传热材料。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上述传热材料例如采用石墨烯材料,并具体的可采用如图中所示的石墨烯板3。石墨烯材料有着很好的热传导性能,利用设置的石墨烯板3,可将电池包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驾乘舱内,由此使得驾乘舱底部的电池包成为具有取暖效果的地暖式结构。
除了采用石墨烯材料,当然本实施例中的传热材料也可采用其它现有的热传导性能优异的产品。例如传热材料也可采用现有的石墨烯/铝制品,其也能够达到使电池包成为地暖结构的效果。
除了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中对于电池包的壳体,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中,边框1优选采用铝型材制成,例如采用挤压铝工艺制成的铝型材件。采用铝质型材,便于加工制造。而且,结合图5所示,边框1内也设有内腔,且边框1采用铝型材制成,由此也便于边框1内内腔的设置。
基于上述边框1中内腔的设置,本实施例在内腔中也填充有隔热隔音材料。具体实施时,上述隔热隔音材料例如可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此外,作为优选实施形式,在内腔中还可加设若干隔板100,而将内腔分隔为多个分腔体101,在各分腔体101中均填充上述隔热隔音材料。
通过在内腔内设置多个隔板100,而将内腔分隔为多个分腔体101,对边框1的整体强度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当边框1作为车身主体框架时,其可以具备良好的支撑性能和承受来自车辆侧部撞击的能力,利于提升边框1的抗撞击和缓冲性能。
隔热隔音材料的加设,能够利用隔音隔热材料的阻热特点,提升电池包整体的隔热保温性能。并且,由于内腔为全封闭结构,为了便于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加设,可在边框1上开设加注孔,将聚氨酯发泡材料加注到内腔内,便于操作实施,在加注完成后将加注孔封堵。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边框1的环形设置并非指边框1整体为圆环状,而是指边框1为整圈的结构;其可以是矩形、或者角部具有倒角形状的多边形,可以根据车身中部框架的设置要求灵活调整结构形状,边框1的截面尺寸及壁厚以使边框1具有足够的车身支撑强度为原则设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边框1具有分设在两侧的平直段部分12,两侧的平直段部分12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侧的平直段部分12构成车身中的门槛梁。将边框1的两侧部分地设置成平直状,并作为车身的门槛梁使用,可简化车身中部下方的整体框架结构,边框1在作为车身中部框架结构组成部分的同时,还作为电池包的侧部壳体,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和电池防护性能,利于精简车辆的装配工艺。
此外,在边框1内侧前地板面板15的设置,将驾乘舱和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分隔开了,其不仅作为车身的前地板使用,并且也作为电池包的上壳体使用,对于车辆部件的精简以及车辆装配工艺的简化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具体实施时,前地板面板15也可采用铝合金板,或者其它有着较好传热性能的合金板材。这样,由于在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和驾乘舱之间具有金属材质的前地板面板15,且在其上设置传热材料,能够使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和驾乘舱之间的导热性良好,如此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地暖效果。
仍如图1、图2并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下凹空间150中设置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的中通道2,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与边框1的前端及后端相连。这样的设计,不仅利于增强边框1的整体强度,且有助于增加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在车辆受到来自前后部碰撞时,可对驾乘舱和电池包均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
此时,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再参考图5所示,在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的顶部也均设有凹槽13,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固连在与之对应的凹槽13中。通过在边框1的前后两端设置两个凹槽13,可改善边框1和中通道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使中通道2不至于突出于中通道2的上方,便于中通道2上方驾乘舱的布置。
上述的中通道2优选采用采用铝型材制作,其具有轻量化和便于挤压成型的优点。而且,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可在中通道2内设置沿中通道2长度方向布置的供线束和/或管路通过的过孔200,以便于车辆中管线的布置。
本实施例中,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下凹空间150中还设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布置的座椅安装横梁17。该前排座椅安装横梁17具体为前排座椅的安装横梁,且其也具有分设在中通道2两侧的两个安装支梁,各安装支梁的两端分别与边框1及中通道2相连。当然,安装支梁也可与前地板面板15相连。而通过设置前排座椅安装横梁17,不仅便于车辆座椅的设置安装,而且,由于前排座椅安装横梁17与中通道2及边框1的连接,也可有效提升车身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
另外,基于中通道2和座椅安装横梁17的设置,本实施例的下凹空间150被中通道2和座椅安装横梁17分隔成若干分空间,此时,则在至少部分上述分空间内填充有所述的传热材料,以实现电池包热量向驾乘舱内的传递。
与边框1和中通道2相同的,具体实施时,座椅安装横梁17也优选采用铝型材制成。
继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边框1前端的顶部也设有加强梁14,该加强梁14沿车身宽度方向布置,且该加强梁14被配置为与下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而能够形成对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设置加强梁14,可提升边框1前部的支撑强度,如此不仅便于车辆前部机舱纵梁与边框1和加强梁14的连接;而且,整体车身中,一般机舱纵梁相对于边框1的高度稍高,加强梁14的设置可使其与机舱纵梁在一个高度上,可保持机舱纵梁到车辆中部结构的传力畅通,降低机舱纵梁高度高于电池包结构,而出现碰撞时机舱纵梁上掀的情况。
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均具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120,以及分别连接在直线部分120两侧的倾斜部分121,且各倾斜部分121沿指向车后的方向外倾设置。此时,利用倾斜部分121的设置,可有效避让车轮及其翼子板内衬等部件,且其也能够利于下述的连接件18的布置。
而与边框1端部结构设置相应的,本实施例的加强梁14也具体包括连接在直线部分120顶部的中部梁体140,以及分别连接在各倾斜部分121顶部的端部梁体141。此时,基于边框1前端的形状设置,将加强梁14设计为位于中部的中部梁体140以及两端的端部梁体141,以分别与直线部分120和倾斜部分121的顶部连接,可提升加强梁14和边框1的匹配度和一体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的中部梁体140优选采用铝型材制成;同时,如图1和图2所示,还可在中部梁体140上设置沿车身长度方向贯穿布置的通孔142,以便于管线的穿设,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中部梁体140内部还可设置型腔144。此时,中部梁体140采用铝型材制造,具有便于挤压成型的特点,且其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而型腔144的设置则利于降低加强梁14的自身重量。
此外,作为优选实施形式,端部梁体141的顶部也为沿远离中部梁体140的方向渐低设置的斜面143。端部梁体141的顶部设计为渐低设置的斜面143,可与边框1的顶部连接为一体,提高加强梁14和边框1的整体形状规整度,便于车身钣金件等临近部件的安装布置。
本实施例中,与现有车辆中的电池包结构类似的,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边框1相连的底托板4,该底托板4用于封闭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并且,电池模组或其它部件也可安装子啊底托板4上。而除了在顶部的下凹空间150内设置传热材料,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在底托板4的至少部分底端面上覆盖有隔热层5。该隔热层5采用现有车辆中常用的隔热材料便可,例如其可采用与车辆内饰隔热垫,或者围在车辆排气管周围的隔热件类似的材料。
通过在底托板的下端面上覆盖隔热层,能够避免电池包的热量通过底托板4散失,进而可更好地保证电池包的取暖效果。
本实施例的地暖式电池包在使用时,在壳体的顶部还会铺设地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而在车辆工作过程中,可通过对车外温度及车内温度的检测,以控制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满足驾乘舱内的温度调控需求。
具体的,在车外温度较高,例如夏季时,电池包的冷却系统运行,降低电池包温度,此时一般电池包的温度会低于驾乘舱中温度,电池包热量不会传导至驾乘舱,驾乘舱内采用空调制冷调控温度。
而在车外温度较低,例如冬季时,便可使得电池包冷却系统在低功率下工作或不工作,此时电池包温度较高,通过传热材料将电池包热量传导至驾乘舱内,起到地暖的作用。当然,在电池包温度超过上限值时,则应调节冷却系统的运行功率,以避免电池包出现高温问题。
本实施例利用壳体顶部传热材料的设置,以及在底部设置隔热层5,能够在寒冷季节用车时,通过传热材料的热传递,将电池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驾乘舱内,使得位于驾乘舱底部的电池包成为类似地暖的结构,由此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减少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工作量,降低空调制热工作量,其利于降低整车能耗,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如图10所示的,该车辆的车身中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地暖式电池包。同时,在边框1前端的顶部设有加强梁14,该加强梁14被配置为与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以能够形成对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而且,对于加强梁14的结构,以及其具体设置方式,参见实施例一中的相关描述便可。
此外,本实施例在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18,该连接件18上设有用于和副车架固连的副车架连接部,以及用于和车身中的前部结构或后部结构固连的车身连接部。通过连接件18的设置,并在其上设置副车架连接部和车身连接部,可经由连接件将车身中的前、中、后部分连接为一体,由此能够提升车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碰撞性能。
而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各端的连接件18均为分别靠近边框1两侧布置的两个,且连接件18可以采用焊接、铆接等方式固装于作为壳体的边框1上。当然,也可采用可拆卸方式,诸如螺接结构将连接件18和边框1固连起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使连接件18可拆卸地连接在壳体上,便于各部件的分别加工制造以及损坏部件的替换装配。
本实施例中,前端的两个连接件18用于连接前副车架191,后端的两个连接件18用于连接后副车架192。而对于各连接件18上的车身连接部,一般的,前端的两个连接件18用于连接前机舱,后端的两个连接件18则用于连接后地板。
同时,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副车架连接部以及车身连接部通常可采用设置在连接件18中的安装套管,以配合螺栓连接相应部件。并且,通过设置安装套管进行连接件18和副车架以及车身前后部结构的连接,有利于提升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8可采用锻压钢质件,也可采用铸铁、铝合金等材质,优选地,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8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采用铸铝件,便于加工制造,且有利于车辆结构轻量化设计。
本实施例的车辆采用实施例一中的地暖式电池包,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产热,减少电池包冷却系统的运行工作量,降低空调制热工作量,而利于降低整车能耗。
同时,前端顶部加强梁14的设置,能够避免碰撞时前机舱纵梁发生上掀,可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而通过在边框1两端设置连接件18,并利用连接件18分别连接副车架以及车身的前后部结构,可实现多个车身结构部件在连接件18上的一体连接,利于连接结构的集成化设计,且有助于车辆主体结构的连接装配。
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电池包壳体的边框1采用挤出铝型材结构,且自身为环形而形成传力环结构,可提高边框1整体的结构强度。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边框1为一体挤压成型的,由于整体挤压成型比现有的分体拼接强度更高,因而也可大大增加边框1自身的结构强度。
同时,再配合于横、纵交织的中通道2和座椅安装横梁的设置,本实施例也能够在电池包壳体中形成力传递通道。由此,通过环形的边框1与其内的中通道2及座椅安装横梁17共同组成的传力网络,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一方面利用铝型材结构特点,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另一方面也可对碰撞力、特别是侧碰碰撞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传递,从而提升车身中部的碰撞安全性。
利用边框1两端具有倾斜部分,而呈指向车头或车尾的锥状结构,其也能够利于来自车身前部或后部的碰撞力向两侧的门槛梁部位传递,如此再结合于中通道2的设置,能够减少碰撞时车身中部位置、也即驾乘舱处的变形,以提高碰撞安全性。
本实施例通过在边框1内设置隔热材料,可避免电池包热量外散,且再通过一般采用具有较好传热性能的合金材质的前地板面板15,以及配合于传热材料的设置,便可在寒冷季节用车时,使得电池包热量经前地板面板15向驾乘舱内传递。由此可使得位于驾乘舱底部的电池包形成类似于地暖的结构,以改善车内环境温度,并且,其也可以降低空调制热耗能,有利于整车能耗的减少,从而可很好地提升整车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暖式电池包的壳体集成在车身中,所述壳体具有被设置成环形的边框(1),以及连接在所述边框(1)内侧的前地板面板(15),所述边框(1)和所述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15)下方,且所述前地板面板(15)低于所述边框(1)的顶部设置,而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由所述边框(1)和所述前地板面板(15)限定出的下凹空间(150),所述下凹空间(150)内填充有传热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1)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内腔中填充有隔热隔音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腔中设有若干隔板(100),所述内腔被所述隔板(100)分隔为多个分腔体(101),各所述分腔体(101)中均填充有所述隔热隔音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材料采用石墨烯材料,所述隔热隔音材料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凹空间(150)内设有中通道(2)和座椅安装横梁(17),所述中通道(2)沿车身长度方向布置,且所述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的前端及后端相连,所述座椅安装横梁(17)具有分设在所述中通道(2)两侧的两个安装支梁,各所述安装支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及所述中通道(2)相连;
所述下凹空间(150)被所述中通道(2)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17)分隔成若干分空间,至少部分所述分空间内填充有所述传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1)、所述中通道(2)和所述座椅安装横梁(17)中的至少一个采用铝型材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的顶部均设有凹槽(13),所述中通道(2)的两端分别固连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凹槽(13)中,且所述中通道(2)内设有沿所述中通道(2)长度方向布置的供线束和/或管路通过的过孔(20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与所述边框(1)相连的底托板(4),所述底托板(4)用于封闭所述电池模组安装空间(16),且所述底托板(4)的至少部分底端面上覆盖有隔热层(5)。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车身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地暖式电池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1)前端的顶部设有加强梁(14),所述加强梁(14)被配置为与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尾端对应设置,而能够形成对所述前机舱纵梁向车后方向移动的阻挡;和/或,
所述边框(1)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连接有连接件(18),且所述连接件(18)上设有用于和副车架固连的副车架连接部,以及用于和所述车身中的前部结构或后部结构固连的车身连接部。
CN202220766894.5U 2022-03-31 2022-03-31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Active CN217099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6894.5U CN217099649U (zh) 2022-03-31 2022-03-31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6894.5U CN217099649U (zh) 2022-03-31 2022-03-31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99649U true CN217099649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78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66894.5U Active CN217099649U (zh) 2022-03-31 2022-03-31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99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185682A1 (zh) 汽车下车身结构及汽车
WO2023016113A1 (zh) 下车身中部结构及汽车
WO2023016106A1 (zh) 下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113306380B (zh) 一种电动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CN113276653B (zh) 混合动力车电池布置结构及其安装支架
CN217086775U (zh) 一种金属与复合材料结合式电池包托盘
CN114940055A (zh) 车辆
WO2023185438A1 (zh)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17259546U (zh) 车身中部碰撞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7099649U (zh) 地暖式电池包和车辆
CN217100202U (zh) 副车架连接结构及车辆
WO2023186080A1 (zh) 车辆
CN115214333A (zh)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CN114552091A (zh) 一种集成车身壳体的电池包结构
US10946898B2 (en) Close coupled four rail front structure system transferring compressive loads into a single center torsion/compression member
CN211789167U (zh) 一种高阻尼隔热电池箱体
CN217574835U (zh) 与车身集成的电池包壳体结构及车辆
CN218887381U (zh) 一种电池箱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CN219406642U (zh) 车身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20374635U (zh)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8258353U (zh) 汽车扭力盒结构及汽车
CN219487564U (zh) 一种高吸能碳纤维泡沫铝汽车门槛梁结构
CN218055359U (zh) 下车身架和车辆
CN21825837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9948349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