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7747U - 新风空调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7747U
CN217057747U CN202220747173.XU CN202220747173U CN217057747U CN 217057747 U CN217057747 U CN 217057747U CN 202220747173 U CN202220747173 U CN 202220747173U CN 217057747 U CN217057747 U CN 217057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indoor
damper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471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471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7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新风空调一体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外排风口以及室外进风口;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气体吸入室内,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气体排出室外;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给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给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的气体换热;换向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具有新风量大、节能等优点。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风空调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目前已成为高端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已有各种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产品先后被推出。然而,现有的家用新风空调大多数只是在传统的空调结构中嵌入新风模块,使得引入新风和室内循环同时进行,现有的家用新风空调引入的新风量有限不能满足健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旨在提高新风空调一体机的新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外排风口以及室外进风口;
风机组件,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给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给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的气体换热;
换向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四风道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风门,所述换向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向风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所述第三风道以及所述第四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二风道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换向板风门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或者将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分隔开,所述第二风门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或者将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分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门设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门设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隔板,设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当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与所述隔板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换向组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的旋转角度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容置箱,所述容置箱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所述容置箱用以容置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换向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实现了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的切换。当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换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内出风口吸入室内,室内浊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经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室内浊气从所述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当室内新风量已满足用户需求时,将新风模式切换为室内循环模式,所述换向组件由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室外空气从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经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室外空气从所述室外排风口排入室外,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出风口吸入室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所述换向组件的位置变换对所述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进行切换,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单独运行有效地减少了能量损耗,并且,在新风模式下,可以充分利于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地内部空间使得新风地引入量得以大幅度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具有新风量大和节能的优点,在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主动排风,在完成将室内浊气排出室外的同时对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以回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损失的能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空调一体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新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1在室内循环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78266770000031
Figure BDA00035782667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100。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包括壳体10、换热组件7070、风机组件90和换向组件30,所述壳体10开设有室内出风口10a、室内进风口10b、室外排风口10c以及室外进风口10d;所述风机组件90包括第一风机91和第二风机93,所述第一风机91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10a,所述第二风机93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所述换热组件70包括第一换热器71和第二换热器73,所述第一换热器71用于给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10a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73用于给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10c的气体换热;所述换向组件30设于所述壳体10内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所述第一位置为图1中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二位置为图1中的水平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所述换向组件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实现了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在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当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换向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经所述第一换热器71换热后,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吸入室内,室内浊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经所述第二换热器73换热后,室内浊气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出室外;当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处于室内循环模式时,所述换向组件3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室外空气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进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经所述第二换热器73换热后,室外空气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入室外,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吸入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经所述第一换热器71换热后,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进入室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所述换向组件30的位置变换对所述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进行切换,在新风模式下,可以充分利于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的内部空间使得新风的引入量得以大幅度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除了新风量大还具有节能的优点,在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主动排风,在完成将室内浊气排出室外的同时对所述第二换热器73换热以回收所述第一换热器71所损失的能量。
请参照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为长方体或类长方体状,当所述换向组件3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所述第一风道11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所述第二风道13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当所述换向组件3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10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15和第四风道17,所述第三风道15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所述第四风道17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通过在所述壳体10内部设置多条风道,并通过换向组件30进行风道间的切换以实现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的自由切换。
进一步地,当所述换向组件30包括换向风门31,当所述换向风门31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风道15和所述第四风道17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以及所述第二风道13,当所述换向风门31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15以及所述第四风道17。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间是有限的,通过所述换向风门31控制不同风道之间的连通以形成新的风道,可以提高所述壳体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相邻并排设置,所述第三风道15和所述第四风道17相邻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风道11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均对应地与所述第二风道13地长度、宽度以及高度一致,所述第一风道11的体积与所述第二风道13的体积一致,所述第一风道11所能容纳的新风量与所述第二风道13所能容纳的室内浊气量相等,在新风模式下,当一定量的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后,等量的室内浊气将被排出室外,在该过程中,室内与室外将不存在压强差,避免了因弥补压强差而造成的能量损耗以及因能量损耗而降低了室外新风的引入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11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一腔室111和第四腔室113,所述第二风道13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二腔室131和第三腔室133,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15,所述第三腔室133与所述第四腔室113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风道17。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二腔室131、所述第三腔室133以及所述第四腔室113呈周向依次排布,所述室内出风口10a与所述第一腔室111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第二腔室131连通,所述室外排风口10c与所述第三腔室133连通,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第四腔室113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7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3分别独立地设于两间隔排布的腔室中,所述第一换热器71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二换热器73设于所述第三腔室133,或者,所述第一换热器71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31,所述第二换热器73设于所述第四腔室113;所述第一风机91与所述第二风机93分别独立地设于两间隔排布的腔室中,所述第一风机91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二风机93设于所述第三腔室133,所述第一风机91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所述第二风机93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当所述换向风门3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换向风门31将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分隔开,以及将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分隔开,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四腔室113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腔室131与所述第三腔室133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风道13;当所述换向风门3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换向风门31将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四腔室113分隔开,以及将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分隔开,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15,所述第三腔室133与所述第四腔室113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风道17。
通过采用将所述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分割为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31、第三腔室133和第四腔室113,以及通过所述换向风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换实现了相邻两腔室之间的连通或隔离,从而实现了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在室内循环模式与新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且,由于相邻两腔室间可以直接连通,使得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在新风模式下的新风量得以进一步增加。在室内循环模式下,所述换向风门3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连通;室外空气直接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先后进入第四腔室113和所述第三腔室133并经所述第二换热器73换热后通过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入室外,室内空气直接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先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一腔室111并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71换热后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进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制冷或制热的效果;所述换向风门31由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由室内循环模式切换为新风模式,此时,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连通,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先后进入所述第四腔室113和所述第一腔室111,而后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10a进入室内,室内的浊气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先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而后通过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出室外。
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四腔室113之间通过第一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一风道11,所述第二腔室131与所述第三腔室133之间通过第二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风道13,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在新风模式下的新风量,所述第一风口的宽度与所述第一风道11的宽度一致,和/或,所述第二风口的宽度与所述第二风道13的宽度一致。
在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四腔室113之间没有阻隔物,和/或,所述第二腔室131与所述第三腔室133之间没有阻隔物;其中,当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四腔室113之间没有阻隔物时,室外新风的进入室内的速度将会提高,当所述第二腔室131与所述第三腔室133之间没有阻隔物时,室内浊气的排出速度将会提高,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四腔室113之间没有阻隔物,以及所述第二腔室131与所述第三腔室133之间没有阻隔物,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10b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31,而后从所述第二腔室131畅通无阻地进入所述第三腔室133,最后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出室外,并且,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进入所述第四腔室113,而后从所述第四腔室113畅通无阻地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11,最后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进入室内,在该过程中,由于空气在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间基本不受阻碍,室外新风进入室内的速度和室内浊气排出室外的速度均得以大幅度提高,使得室内的浊气非常迅速地被室外的新风置换。
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对侧设置或者邻测设置,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呈对侧设置或邻侧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口设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a之间,即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呈对侧设置,和/或,所述第二风口设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0c之间,即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呈对侧设置。当所述室外进风口10d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呈对侧设置时,在新风模式下,室外新风在所述第一风道11中的流向几乎呈直线型,相对于曲线型流向,直线型流向更有利于加快室外新风进入室内的速率;当所述室内进风口10b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呈对侧设置时,室内浊气在所述第二风道13中的流向几乎呈直线型,相对与曲线型流向,直线型流向更有利于加快室内浊气排出室外的速度;优选的,所述第一风口设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a之间,所述第二风口设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0c之间,使得室外新风从所述第一风道11进入室内的速度和室内浊气从所述第二风道13排出室外的速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通过第三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15,所述第三腔室133与所述第四腔室113通过所述第四风口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风道17。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所述换向板风门31包括第一风门311和第二风门313,所述第一风门311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四腔室113或者将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分隔开,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口或所述第四风口,所述第二风门313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或者将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分隔开,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风口或所述第三风口。在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311将所述第一风口打开以及将所述第四风口关闭,所述第二风门313将所述第二风口关闭以及将所述第三风口打开;在室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风门311将所述第一风口关闭以及将所述第四风口打开,所述第二风门313将所述第二风口打开以及将所述第三风口关闭。
所述换向组件30还包括固定板35,所述固定板35设于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均与所述固定板35转动连接。更具体地,所述固定板35由所述第三风道15延伸至所述第四风道17,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分别设于所述固定板35的两侧且均与所述固定板35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风门311设于所述固定板35朝向所述第一风道11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门313设于所述固定板35朝向所述第二风道13的一侧。所述固定板35一方面用以固定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的转轴,另一方面用以限制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的旋转角度,以防止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从室内循环模式切换至新风模式时旋转过度。
请参照图3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风道17的宽度,所述换向组件30还包括隔板37,所述隔板37设于第三腔室133和第四腔室113之间,当所述换向组件3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311将所述第四风口关闭,所述第一风门311与所述隔板37紧密抵接。所述隔板37一方面起到将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隔离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隔板37防止了所述第一风门311将所述第四风口关闭不够严密使得在新风模式下所述第四风口发生漏风的现象发生。
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通过同一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或者,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通过不同的驱动装置驱动转动。所述第一风口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四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1,所述第二风口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三风口所在的平面间的夹角为a2,其中,当所述a1和所述a2不相等时,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在新风模式和室内循环模式间切换时,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需要旋转的度数不同,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需要通过不同的驱动装置来驱动;当所述a1和所述a2相等时,在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进行新风模式或室内循环模式切换时,所述第一风门311所述风门需要旋转的角度相等,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可以通过同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沿同一方向进行相同角度的旋转。
所述第一风门311可为平面状、曲面状或折面状,和/或,所述第二风门313可为平面状、曲面状或折面状,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平面结构时,所述第一风道11被一平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四腔室113,所述第一风口为平面状,以及,所述第四风道17被一平面分割为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所述第四风口为平面状;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曲面结构时,如“C”型曲面结构,所述第一风道11被一曲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四腔室113,以及,所述第四风道17被一曲面分割为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折面结构时,如“Z”型结构,所述第一风道11被一折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四腔室113,所述第四风道17被一折面分割为所述第三腔室133和所述第四腔室113。当所述第二风门313为平面结构时,第三风道15被一平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以及,所述第二风道13被一平面分割为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当所述第二风门313为曲面结构时,如“C”型或“J”型结构,所述第三风道15被一曲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以及,所述第二风道13被一曲面分割为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折面结构时,如“L”型结构,所述第三风道15被一折面分割为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所述第二风道13被一折面分割为所述第二腔室131和所述第三腔室133。
在上述几种结构中,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均为平面结构更有利于增大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在新风模式下的新风量。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曲面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风门313为曲面结构时,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的内壁至少部分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会将室外新风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到所述室内出风口10a的送风距离增大,从而降低新风进入室内的速度,相对地,弧面结构会将室内浊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到所述室外排风口10c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降低室内浊气排出的速率;并且,当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的形状不相同时,所述第一风道11的新风进入量与所述第二风道13的室内浊气排出量不对等,会使得室内与室外存在压强差,从而影响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的效率,并且,会造成因弥补室内存在的压强差而造成的能量损耗。当所述第一风门311为折面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风门313为折面结构时,会造成无法充分利于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的空间,或者说,可能会对室外新风的引入增添阻力,或者,会对室内浊气的排出增添阻力,从而降低所述室外新风的引入速度和室内浊气的排出速度。
请参照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a1与所述a2相等,所述第一风门311和所述第二风门313均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二腔室131、所述第三腔室133以及所述第四腔室113的高度一致。当所述第一腔室11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腔室131的长度一致、宽度不同,所述第三腔室133大于或小于所述第四腔室113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的宽度一致、长度不同,所述第三腔室133与所述第四腔室113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三腔室133的长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四腔室113的长度时,所述第一风门311的转轴与所述第二风门313的转轴不重合;当所述第一腔室111的长度和宽度对应地与所述第二腔室131地长度和宽度一致,所述第三腔室133地长度和宽度对应地与所述第四腔室113地长度和宽度一致时,所述第一风门311与所述第二风门313可同轴旋转,有利于提高所述风道的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71为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71可以设于所述室内出风口10a和所述第一风机91之间,或者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31,所述第一换热器71的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10b,所述第一换热器71的出风面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0b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的流路上;所述第二换热器73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73可以设于所述第二风机93和所述室外排风口10c之间,或者设于所述第四腔室113,所述第二换热器73的迎风面朝向所述室外进风口10d,所述第二换热器73的出风面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口10d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的流路上;当进行室内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将室内空气循环制冷,当进行新风模式时,蒸发器将室外新风制冷后吸入室内,室内的热风进入所述第二风道13将冷凝器冷却以提高冷凝器的工作效率,而后再从所述室外排风口10c排出室外。
请参照图3和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空调一体机100还包括压缩机51,所述压缩机51通过四通阀和冷媒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3连接,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设有容置箱50,所述压缩机51设于所述容置箱50中,所述容置箱50将所述第一风道11和所述第二风道13部分分隔开,所述第三风口设于所述容置箱50与所述第四风道17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71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一换热器71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10a之间的流路上,所述容置箱50将所述第一换热器7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隔离开,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73设于所述第三腔室133,所述第二换热器73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的流路上,所述隔板37将所述第二换热器73与所述第四腔室113隔离开。
通过将所述容置箱50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11与所述第二腔室131之间提高了所述壳体10内部各风道的空间利用率,所述容置箱50在储放所述压缩机51的同时还起到了将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二腔室131隔离的作用,避免了所述容置箱50因占有局部空间而导致风道分割不均从而影响各风道利用率的现象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外排风口以及室外进风口;
风机组件,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气体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气体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给吸至所述室内出风口的气体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给排至所述室外排风口的气体换热;
换向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所述第四风道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风门,所述换向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向风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所述第三风道以及所述第四风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二风道沿其宽度方向被分割为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三风道,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连通形成所述第四风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换向风门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所述第一风门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或者将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分隔开,所述第二风门用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或者将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分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设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门设于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还包括隔板,设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当所述换向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与所述隔板抵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向风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的旋转角度一致。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新风空调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容置箱,所述容置箱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所述容置箱用以容置压缩机。
CN202220747173.XU 2022-04-01 2022-04-01 新风空调一体机 Active CN217057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7173.XU CN217057747U (zh) 2022-04-01 2022-04-01 新风空调一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7173.XU CN217057747U (zh) 2022-04-01 2022-04-01 新风空调一体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7747U true CN217057747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9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47173.XU Active CN217057747U (zh) 2022-04-01 2022-04-01 新风空调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7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1467U (zh) 空气处理模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057747U (zh) 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62445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54265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870005U (zh) 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877428B (zh)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11575334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
CN213019969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427597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511918U (zh) 空调柜机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260434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544740U (zh) 用于穿墙机的新风系统和穿墙机
CN114526515B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2163469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6346673U (zh)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CN215863780U (zh) 一种多功能的新风除湿机
CN215175495U (zh) 吊顶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19300979U (zh) 风道组件和移动空调
CN21765398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