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6673U -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6673U
CN216346673U CN202123100814.7U CN202123100814U CN216346673U CN 216346673 U CN216346673 U CN 216346673U CN 202123100814 U CN202123100814 U CN 202123100814U CN 216346673 U CN216346673 U CN 216346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heat
ai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08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云亮
许克
刘群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08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6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6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6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换热组件,设置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壳体内的位置进行优化,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提高壳体适用性和通用性,降低空调器的产品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一般在进风口或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换热器,并且采用L型或U型的换热器。但该方式导致壳体内换热空间利用率较低,并且导致空调器的换热效果较低。相关技术中,若想要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果,就需要增大壳体的尺寸,导致产品的成本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换热组件,设置于壳体内,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换热组件。其中,壳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外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器内部,并经由出风口流出。风机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风机组件运行能够驱动气体流通。换热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二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以使得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配合使用,提升整个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彼此独立工作。具体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任一者均可工作,也可以是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同时工作。这样,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并且,由于上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设计,使得该空调器能够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壳体内的位置进行优化,将第一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将第二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这样,能够提高壳体适用范围,提高壳体的通用化程度,提高壳体标准化程度,并且无需额外增加壳体的尺寸,降低空调器的产品成本。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风机组件与出风口之间,并通过风机来控制气体流向。这样,本实用新型能够取消相关技术中设置在壳体上的面板以及导流罩,进一步简化壳体以及整个空调器的结构,并且进一步提升壳体的通用化程度。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压缩系统,压缩系统连通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压缩系统。其中,压缩系统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空调器工作过程中,冷媒不断在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流通,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回到压缩机中。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分隔件,设置于壳体内;换热腔,位于壳体内,处于分隔件的第一侧,风机组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位于换热腔内;安装腔,位于壳体内,处于分隔件的第二侧,压缩系统位于安装腔内。
在该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分隔件、换热腔和安装腔。其中,分隔件设置在壳体内,并将壳体内部空间分别为换热腔和安装腔;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风机组件位于换热腔内,并且进风口和出风口与换热腔相连通。压缩系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空调器相关的电控部件位于安装腔内。
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外部环境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到换热腔内,并顺次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后流出换热腔。上述分隔件能够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分隔作用,进而避免进入到安装腔内,确保了壳体内风道的密封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分隔件包括分隔板,分隔板连接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分隔件包括分隔板。其中,分隔板连接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分隔板一方面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使得换热腔内的气流不会泄漏到安装腔内,分隔板另一方面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作用,进而保证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壳体内的稳定安装。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连接件,设置于壳体内,并连接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空调器还包括连接件。其中,连接件设置在壳体内,并且连接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连接件一方面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使得换热腔内的气流不会泄漏到安装腔内,连接件另一方面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作用,进而保证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壳体内的稳定安装。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通过分隔板和连接件进行连接,并且上述分隔板和连接件确保了壳体内部风道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包括固定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接于固定筋。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包括固定筋。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固定筋相连接,进而通过固定筋来进一步提升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推升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壳体内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通风结构的通风口方向朝向进风口一侧。
在该设计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板。其中,连接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并且通风结构上通风口的方向朝向进风口一侧。这样,本实用新型通风结构的通风口反向开口,能够有效避免从出风口出吹的气流直接通过通风结构再次进入到壳体内部。
得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通风结构包括百叶窗,百叶窗的包括导流筋,导流筋朝向进风口一侧延伸。
在该设计中,通风结构包括百叶窗。其中,包括导流筋,相邻两个导流筋之间具有上述通风口。此外,导流筋朝向进风口一侧延伸。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百叶窗的导流筋反向延伸,进而进一步避免从出风口出吹的气流直接通过通风口再次进入到壳体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中至少一者呈弯折状。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中至少一者呈弯折状。这样,弯折状的换热器能够至少位于换热器的两个方向上,以提升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并提升整个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二换热部,位于风机组件的侧方;第一弯折部,连接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呈弯折状,并且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弯折部。其中,第一换热部位于进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二换热部位于风机组件的侧方,第一弯折部连接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这样,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部后流向风机组件,少部分的气流经过第二换热部流向风机组件,进而通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配合,提升气流的换热面积。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呈L型。此外,第二换热部与安装腔位于风机组件相对的两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四换热部,位于风机组件的侧方;第二弯折部,连接于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
在该设计中,第二换热器呈弯折状,并且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第四换热部和第二弯折部。其中,第三换热部位于出风口与风机组件之间,第四换热部位于风机组件的侧方,第二弯折部连接于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之间。这样,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气流从风机组件流向第三换热部,少部分的气流从风机组件流向第四换热部,进而通过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的配合,提升气流的换热面积。
具体地,第二换热器呈L型。此外,第四换热部与安装腔位于风机组件相对的两侧。此外,第四换热部和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位于风机组件的同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压缩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压缩机连通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压缩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其中,第一压缩机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也即,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冷媒不断在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流通,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回到压缩机中。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串联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可以串联连接。此时,本实用新型通过串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整个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具体地,在冷媒先通过第二换热器,再通过第一换热器,实现了冷媒和气流的逆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加大了空调器的制冷能力。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连接。
在该设计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连接。此时,管路中的一部分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一部分冷媒流经第二换热器,进而通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配合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压缩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连通于第一换热器;第三压缩机,第三压缩机连通于第二换热器。
在该设计中,压缩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且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彼此独立。此时,第二压缩机连通于第一换热器,第三压缩机连通于第二换热器。如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能够采用不同的压缩机配合,一方面提升了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配合,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该空调器应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空调系统,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器。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面的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热水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连通于空调系统中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面的空调系统。因此,同样具有上述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进一步地,热水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空调系统中空调器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且,热水系统的第三换热器连通于空调系统中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这样,能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的协调作用。
具体地,热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与空调器中的第一换热器相连通,并且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连通于第一换热器和热水系统的第三换热器,空调器的第三压缩机连通于室内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这样,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的过程中,室内换热器内的冷媒不断吸热,空调器的第一换热器不断放热,第二换热器不断吸热,第三换热器不断放热。此时,第二换热器不断吸热能够降低流向第一换热器的气流温度,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快速降低,以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同时,第三换热器不断放热能够加热热水,进而时限了夏热制冷和制热水的同步进行,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壳体,104进风口,106出风口,108风机组件,110换热组件,112第一换热器,114第二换热器,116连接件,118分隔件,120换热腔,122安装腔,124固定筋,126通风结构,128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32第一弯折部,134第三换热部,136第四换热部,138第二弯折部,140第一压缩机,142第二压缩机,144第三压缩机,146第一换向阀,148第二换向阀,150第三换向阀,152第一汽液分离器,154第二汽液分离器,156第三汽液分离器,202室内换热器,302第三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图1和图2中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2、风机组件108和换热组件110。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2包括相连通的进风口104和出风口106;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4进入到空调器内部,并经由出风口106流出。风机组件108设置在壳体102内,并位于进风口104和出风口106之间;风机组件108运行能够驱动气体流通。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110设置在壳体102内,换热组件110包括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其中,第一换热器1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104与风机组件108之间,第二换热器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6与风机组件108之间,以使得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配合使用,提升整个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能够彼此独立工作。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中的任一者均可工作,也可以是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同时工作。这样,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并且,由于上述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的设计,使得该空调器能够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在壳体102内的位置进行优化,将第一换热器1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104与风机组件108之间,将第二换热器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6与风机组件108之间。这样,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提高壳体102标准化程度,并且无需额外增加壳体102的尺寸,降低空调器的产品成本。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将第二换热器114设置在风机组件108与出风口106之间,并通过风机来控制气体流向。这样,本实用新型能够取消相关技术中设置在壳体上的面板以及导流罩,进一步简化壳体102以及整个空调器的结构,并且进一步提升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
具体地,当该空调器应用于热交换系统时,能够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的协同作用,将空调系统产生的热与热水系统产生的冷综合利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也提升了热水系统的制热能力。这样,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换热组件110还包括压缩系统。其中,压缩系统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在空调器工作过程中,冷媒不断在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流通,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内的冷媒流回到压缩机中。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二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分隔件118、换热腔120和安装腔122。其中,分隔件118设置在壳体102内,并将壳体102内部空间分别为换热腔120和安装腔122;第一换热器112、第二换热器114和风机组件108位于换热腔120内,并且进风口104和出风口106与换热腔120相连通。压缩系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空调器相关的电控部件位于安装腔122内。
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部环境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4进入到换热腔120内,并顺次经过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后流出换热腔120。上述分隔件118能够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分隔作用,进而避免进入到安装腔122内,确保了壳体102内风道的密封性。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分隔件118包括分隔板。其中,分隔板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分隔板一方面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使得换热腔120内的气流不会泄漏到安装腔122内,分隔板另一方面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的作用,进而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在壳体102内的稳定安装。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连接件116。其中,连接件116设置在壳体102内,并且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连接件116一方面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使得换热腔120内的气流不会泄漏到安装腔122内,连接件116另一方面能够起到连接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的作用,进而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保证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在壳体102内的稳定安装。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通过分隔板和连接件116进行连接,并且上述分隔板和连接件116确保了壳体102内部风道的密封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连接件116包括固定筋124。其中,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通过固定筋124相连接,进而通过固定筋124来进一步提升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推升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在壳体102内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连接件116还包括连接板。其中,连接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126,并且通风结构126上通风口的方向朝向进风口104一侧。这样,本实用新型通风结构126的通风口反向开口,能够有效避免从出风口106出吹的气流直接通过通风结构126再次进入到壳体102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通风结构126包括百叶窗。其中,包括导流筋,相邻两个导流筋之间具有上述通风口。此外,导流筋朝向进风口104一侧延伸。也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百叶窗的导流筋反向延伸,进而进一步避免从出风口106出吹的气流直接通过通风口再次进入到壳体102内部。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和第三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中至少一者呈弯折状。这样,弯折状的换热器能够至少位于换热器的两个方向上,以提升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并提升整个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如图1所示,可以是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均设置为呈弯折状。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如图2所示,可以是第一换热器112设置为呈弯折状,第二换热器114设置为直排式换热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如图2所示,可以是第二换热器114设置为呈弯折状,第一换热器112设置为直排式换热器。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和第四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12呈弯折状,并且第一换热器112包括第一换热部128、第二换热部130和第一弯折部132。其中,第一换热部128位于进风口104与风机组件108之间,第二换热部130位于风机组件108的侧方,第一弯折部132连接于第一换热部128和第二换热部130之间。
这样,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部128后流向风机组件108,少部分的气流经过第二换热部130流向风机组件108,进而通过第一换热部128和第二换热部130的配合,提升气流的换热面积。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12呈L型。此外,第二换热部130与安装腔122位于风机组件108相对的两侧。此外,第一换热部128的长度要大于第二换热部130的长度。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第四个实施例和第五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114呈弯折状,并且第二换热器114包括第三换热部134、第四换热部136和第二弯折部138。其中,第三换热部134位于出风口106与风机组件108之间,第四换热部136位于风机组件108的侧方,第二弯折部138连接于第三换热部134和第四换热部136之间。
这样,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气流从风机组件108流向第三换热部134,少部分的气流从风机组件108流向第四换热部136,进而通过第三换热部134和第四换热部136的配合,提升气流的换热面积。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114呈L型。此外,第四换热部136与安装腔122位于风机组件108相对的两侧。此外,第四换热部136和第一换热器112的第二换热部130位于风机组件108的同一侧。此外,第三换热部134的长度要大于第四换热部136的长度。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第四个实施例、第五个实施例和第六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5所示,压缩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40。其中,第一压缩机140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也即,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冷媒不断在第一压缩机140、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流通,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内的冷媒流回到压缩机中。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可以串联连接。此时,本实用新型通过串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整个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具体地,在冷媒先通过第二换热器114,再通过第一换热器112,实现了冷媒和气流的逆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加大了空调器的制冷能力。
具体地,如图5所示,冷媒的管路上还可以设置第一换向阀146和第一汽液分离器152,以实现制冷和制热的改变,以及对第一压缩机14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关于第一换向阀146的换向操作,在此并不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并联连接(图中未示出)。此时,管路中的一部分冷媒流经第一换热器112,一部分冷媒流经第二换热器114,进而通过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的配合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在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第四个实施例、第五个实施例和第六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6所示,压缩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142和第三压缩机144,并且第二压缩机142和第三压缩机144彼此独立。此时,第二压缩机142连通于第一换热器112,第三压缩机144连通于第二换热器114。如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能够采用不同的压缩机配合,一方面提升了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配合,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该空调器应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压缩机142与第一换热器112之间的管路上还可以设置第二换向阀148和第二汽液分离器154,以实现制冷和制热的改变,以及对第二压缩机14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关于第二换向阀148的换向操作,在此并不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三压缩机144与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上还可以设置第三换向阀150和第三汽液分离器156,以实现制冷和制热的改变,以及对第三压缩机14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关于第三换向阀150的换向操作,在此并不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本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系统,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器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具体地,如图5所示,上述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202,室内换热器202与第一换热器112和和第二换热器114相连通。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系统,如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因此,具有上述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具体地,当该空调器应用于热交换系统时,能够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的协同作用,将空调系统产生的热与热水系统产生的冷综合利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也提升了热水系统的制热能力。这样,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热水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302;空调系统中空调器包括第二压缩机142和第三压缩机144;并且,热水系统的第三换热器302连通于空调系统中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142。这样,能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的协调作用。
具体地,如图6所示,热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202与空调器中的第一换热器112相连通,并且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142连通于第一换热器112和热水系统的第三换热器302,空调器的第三压缩机144连通于室内换热器202和第二换热器114。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的过程中,室内换热器202内的冷媒不断吸热,空调器的第一换热器112不断放热,第二换热器114不断吸热,第三换热器302不断放热。
此时,第二换热器114不断吸热能够降低流向第一换热器112的气流温度,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112快速降低,以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同时,第三换热器302不断放热能够加热热水,进而时限了夏热制冷和制热水的同步进行,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因此,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通过调整壳体102内元器件排布方式,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降低产品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使壳体102适用范围更广,提高壳体102标准化程度,通过壳体102排布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的方案,可以实现特殊双系统产品需求。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中,通过将第一换热器112侧设置在风机组件108的吸风侧,将第二换热器114侧设置在风机组件108的排风侧,同时取消了相关技术中所采用的面板和导流罩。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通过分隔件118和连接件116进行连接,同时确保风道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安装腔122内的压缩系统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连通(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可以串联连接,也可以并联连接),进而通过第一换热器112与第二换热器114提升空调器的换热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可以连通于不同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112连通第二压缩机142,第二换热器114连通第三换热器302),可以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同时进行,适应多功能型外机平台,提高产品能效和功能。
具体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12和第二换热器114与第一压缩机140串联连接。此时,在具有该空调器的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冷明先通过第二换热器114再通过第一换热器112,进而实现了冷媒和气流的逆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加大了空调器的制冷能力。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具有该空调器的热交换系统运行时,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室内换热器202内的冷媒不断吸热,空调器的第一换热器112不断放热,第二换热器114不断吸热,第三换热器302不断放热。
此时,第二换热器114不断吸热能够降低流向第一换热器112的气流温度,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112快速降低,以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同时,第三换热器302不断放热能够加热热水,进而时限了夏热制冷和制热水的同步进行,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能够提高壳体102适用范围,提高壳体102的通用化程度,提高壳体102标准化程度,降低空调器的产品成本,还能够明显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适用于具有双系统热交换系统(例如具有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的热交换系统),适应更多组合型产品,实现一机多用。
并且,当该空调器应用于热交换系统时,能够实现空调系统与热水系统的协同作用,将空调系统产生的热与热水系统产生的冷综合利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也提升了热水系统的制热能力。这样,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生活热水无限量供应,同时提高了热交换系统的整机效率,实现一机多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2),所述壳体(102)包括进风口(104)和出风口(106);
风机组件(108),设置于所述壳体(102)内,位于所述进风口(104)和所述出风口(106)之间;
换热组件(110),设置于所述壳体(102)内,所述换热组件(110)包括:
第一换热器(112),所述第一换热器(1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104)与所述风机组件(108)之间;
第二换热器(114),所述第二换热器(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106)与所述风机组件(10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110)还包括:
压缩系统,所述压缩系统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隔件(118),设置于所述壳体(102)内;
换热腔(120),位于所述壳体(102)内,处于所述分隔件(118)的第一侧,所述风机组件(108)、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位于所述换热腔(120)内;
安装腔(122),位于所述壳体(102)内,处于所述分隔件(118)的第二侧,所述压缩系统位于所述安装腔(1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件(118)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116),设置于所述壳体(102)内,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16)包括固定筋(124),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连接于所述固定筋(12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116)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通风结构(126),所述通风结构(126)的通风口方向朝向所述进风口(104)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结构(126)包括百叶窗,所述百叶窗的包括导流筋,所述导流筋朝向所述进风口(104)一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11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14)中至少一者呈弯折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包括:
第一换热部(128),位于所述进风口(104)与所述风机组件(108)之间;
第二换热部(130),位于所述风机组件(108)的侧方;
第一弯折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28)和所述第二换热部(13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14)包括:
第三换热部(134),位于所述出风口(106)与所述风机组件(108)之间;
第四换热部(136),位于所述风机组件(108)的侧方;
第二弯折部(138),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部(134)和所述第四换热部(136)。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系统包括:
第一压缩机(140),所述第一压缩机(140)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串联连接;或
所述第一换热器(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14)并联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系统包括:
第二压缩机(142),所述第二压缩机(142)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2);
第三压缩机(144),所述第三压缩机(144)连通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14)。
15.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
16.一种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
热水系统,所述热水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302),所述第三换热器(302)连通于所述空调系统中空调器的第二压缩机(142)。
CN202123100814.7U 2021-12-10 2021-12-10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Active CN216346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0814.7U CN216346673U (zh) 2021-12-10 2021-12-10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0814.7U CN216346673U (zh) 2021-12-10 2021-12-10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6673U true CN216346673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62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0814.7U Active CN216346673U (zh) 2021-12-10 2021-12-10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6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2175U (zh) 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110715477A (zh) 压缩空气换热系统
CN101382362A (zh) 窗式空调器卸荷阀管路结构
CN216346673U (zh) 空调器、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4877428B (zh)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162445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54265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0019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27597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41481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292115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96279U (zh) 一种对称式风道结构及其电器设备
CN112484280A (zh)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744180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220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42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096280U (zh) 一种非对称式风道结构及其电器设备
CN218495131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69532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5453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758463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19495U (zh) Co2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5765403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