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2115U -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2115U
CN210292115U CN201921083186.6U CN201921083186U CN210292115U CN 210292115 U CN210292115 U CN 210292115U CN 201921083186 U CN201921083186 U CN 201921083186U CN 210292115 U CN210292115 U CN 210292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exchanger
conditioning system
connecting port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31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8318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2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2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2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器,空调系统包括: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和第一四通阀。节流部件串联在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之间,电控元件换热器串联在节流部件和第一连接口之间,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阀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节流部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且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包括该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系统多采用风冷模块为室外机电控元件散热,当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风冷模块散热效率低时,导致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去,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威胁空调系统的可靠性。具体地,在室外机所处环境温度高的时候,流经风冷模块的空气温度高,导致风冷模块对室外机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差,电控元件温度高影响整体空调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进气口;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和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连接口至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串联在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一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用于控制冷媒流经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所述节流部件。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在制冷模式下,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后,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和节流部件,再流至室内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后,在第一四通阀的作用下,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和节流部件,再流至室外换热器。
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且通过第一四通阀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再流经节流部件,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系统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节流部件的数量为一个。
节流部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的结构,使得系统更加简洁,工艺更加简洁,控制简单。可以理解,节流部件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技术成熟可靠,用作节流部件,可以有效保证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节流部件包括电子膨胀阀。
电子膨胀阀利用被调节参数产生的电信号,控制施加于膨胀阀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而达到调节供液量的目的,即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部件,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所述节流部件相连接,用于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控制所述节流部件的供液量。
控制器获取工况参数并根据工况参数控制节流部件的供液量,使得空调系统能够更加良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工况参数可以为排气温度、频率、室内机进风温度、室内机换热器盘管温度、室外机进风温度、室外机盘管温度、压缩机排气压力、压缩机回气压力等参数,控制器可以根据一项参数多项参数调节部件的供液量。例如,控制器根据上述一项或多项参数,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调节供液量。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包括固定板和换热管,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的凹槽。
换热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冷媒在换热管中流通。固定板与冷媒进行换热,固定板再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为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电控元件包括室外机电路板及电路板上设有的元器件。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固定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合形成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换热管相适配。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拼合形成固定板,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拼合形成凹槽,在电控元件换热器装配时,可以先将换热管放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二固定板放置在第一固定板上,并使得换热管位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并与换热管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两者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焊接、粘结或卡接。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弯折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弯折部的连接处具有折角。
为增强换热管与固定板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管呈U形、蛇形或S形。进一步地,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换热管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其中一实施例,所述换向件包括第二四通阀;或者,所述换向件包括桥形阀组,所述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每一所述阀组中包括至少一个阀门,相邻两个所述阀组之间设有一个端口,分别为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因而具有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3是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路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示意冷媒的流向;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控元件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1排气口,12进气口,2换向件,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第三端口,24第四端口,3室内换热器,4室外换热器,5室外机电机及风叶,6第一四通阀,61第一连接口,62第二连接口,63第三连接口,64第四连接口,7节流部件,8室内机电机及风叶,9电控元件换热器,91固定板,911第一固定板,912第二固定板,913第二凹槽,92换热管,921第一端部,922第二端部,923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1和进气口12;换向件2,具有第一端口21至第四端口24,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22连通,第一端口21和第三端口2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端口24连通,也就是说,换向件2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四端口24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21与第四端口24导通,第三端口23与第二端口22导通。第一端口21与排气口11相连,第三端口23与进气口12相连。
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中的另一个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机电机及风叶8,室外机还包括室外机电机及风叶5。
第一四通阀6具有第一连接口61至第四连接口64,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62连通,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中的另一个与第四连接口64连通;节流部件7串联在第一连接口61和第三连接口63之间,电控元件换热器9串联在节流部件7和第一连接口61之间,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中的另一个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阀6用于控制冷媒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后再流经节流部件7,节流部件7具有节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在制冷模式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4后,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节流部件7,再流至室内换热器3。在制热模式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排出的冷媒流经室内换热器3后,在第一四通阀6的作用下,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和节流部件7,再流至室外换热器4。
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连接在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和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之间,且通过第一四通阀6的调节作用,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利用电控元件换热器9对电控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保证电控元件高温时的正常工作,同时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冷媒的温度适宜,防止冷媒流经节流部件7后温度降至环境露点温度以下,使得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控元件表面产生冷凝水,保证了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而且由于冷媒均是先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流经节流部件7,使得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可以在制冷时,取冷凝器(室外换热器4)出口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使空调系统在制热时,取室内换热器3出口的冷媒为电控元件降温。所取得的冷媒温度高于室外环境温度、低于电控元件温度,给电控元件进行有效、可靠的散热效果。电控元件换热器9中的冷媒,是系统中高于室外环境温度的冷媒流路中,温度最低、干度最小的冷媒流路段,其冷量密度大,对电控元件的降温效果好。
采用第一四通阀6,使得空调系统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且只采用一个四通阀(第一四通阀6)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冷媒的流向,使得在制热及制冷模式下冷媒先经过电控元件换热器9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7。
附图中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相连,下面参照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中制冷及制热模式下冷媒的流路。
制冷模式下,如图2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二端口22流至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经室外换热器4的第二端流出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室内换热器3,经第四端口24、第三端口23流回至进气口12。
制热模式下,如图3所示,冷媒的流路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1流出的冷媒流至第一端口21,经第四端口24流至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经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流出,流至第四连接口64,流至第一连接口61,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第一节流部件7流至第三连接口63,流至第二连接口62,流至室外换热器4,经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流回至进气口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口22和第四端口2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端口2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端口2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端口2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第二连接口62和第四连接口64的连接管路可以互换,即第二连接口62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或者,第二连接口62与室外换热器4的第一端相连,第四连接口64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互换后,配合相应的控制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第一四通阀6和换向件2同样需要调节到对应的模式,才能保证冷媒的流路。
其中一实施例,节流部件7的数量为一个。
节流部件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保证空调系统功能的同时,简化了系统的结构,使得系统更加简洁,工艺更加简洁,控制简单。可以理解,节流部件7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本申请的空调系统只需要一个节流部件7,即可在冷暖机上实现高效、可靠的冷媒散热,用电控元件换热器9为电控元件降温,同时完全避免电控元件凝露的风险。
其中一实施例,节流部件7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技术成熟可靠,用作节流部件7,可以有效保证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其中一实施例,节流部件7包括电子膨胀阀。
电子膨胀阀利用被调节参数产生的电信号,控制施加于膨胀阀上的电压或电流,进而达到调节供液量的目的,即可按预设程序控制进入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部件7,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
其中一实施例,空调系统包括:控制器,与节流部件7相连接,用于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控制节流部件7的供液量。
控制器获取工况参数并根据工况参数控制节流部件7的供液量,使得空调系统能够更加良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工况参数可以为排气温度、频率、室内机进风温度、室内机换热器盘管温度、室外机进风温度、室外机盘管温度、压缩机1排气压力、压缩机1回气压力等参数,控制器可以根据一项参数多项参数调节部件的供液量。例如,控制器根据上述一项或多项参数,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调节供液量。
其中一实施例,电控元件换热器9包括固定板91和换热管92,固定板91上设有用于容纳换热管92的凹槽。
换热管92固定在固定板91上,冷媒在换热管92中流通。固定板91与冷媒进行换热,固定板91再与电控元件进行换热,为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电控元件包括室外机电路板及电路板上设有的元器件。
其中一实施例,固定板9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第一固定板911上朝向第二固定板912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板912上朝向第一固定板911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913,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且凹槽与换热管92相适配。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板911的下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固定板912的上侧设有第二凹槽913。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拼合形成固定板91,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拼合形成凹槽,在电控元件换热器9装配时,可以先将换热管92放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二固定板912放置在第一固定板911上,并使得换热管92位于第二凹槽913内。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并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第一固定板911和第二固定板912固定连接,两者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焊接、粘结或卡接。
其中一实施例,换热管92包括第一端部921、第二端部922及位于第一端部921和第二端部922之间的弯折部923,第一端部921和第二端部922中的至少一个与弯折部923的连接处具有折角,从而增加换热管92与固定板91之间的换热面积。
为增强换热管92与固定板91之间的换热效率,换热管92呈U形、蛇形或S形。进一步地,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换热管9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其中一实施例,换向件2包括第二四通阀;或者,换向件2包括桥形阀组,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每一阀组中包括至少一个阀门,相邻两个阀组之间设有一个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因而具有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无论制冷时冷媒沿M→7→N还是制热时冷媒沿N→7→M循环,冷媒在流经节流部件7节流之前流经电控元件换热器9,在制冷和制热时都可以为电控元件换热器9取到合适温度的冷媒,用来给电控元件降温,保证电控元件的可靠性。且电控元件换热器9内的冷媒温度适宜,可为室外机电控元件进行有效散热的前提下,电控元件的温度不会低于环境温度,无凝露风险,可靠性得到保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进气口;
换向件,具有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
电控元件换热器、节流部件和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具有第一连接口至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
所述节流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之间,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串联在所述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一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用于控制冷媒流经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后再流经所述节流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部件包括毛细管、单向节流阀、双向节流阀或热力膨胀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部件包括电子膨胀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节流部件相连接,用于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控制所述节流部件的供液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元件换热器包括固定板和换热管,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热管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合形成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换热管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弯折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弯折部的连接处具有折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向件包括第二四通阀;或者,所述换向件包括桥形阀组,所述桥形阀组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阀组,每一所述阀组中包括至少一个阀门,相邻两个所述阀组之间设有一个端口,分别为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1921083186.6U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292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3186.6U CN210292115U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3186.6U CN210292115U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2115U true CN210292115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10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3186.6U Active CN210292115U (zh) 2019-07-11 2019-07-11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21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601A (zh) * 2019-07-1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601A (zh) * 2019-07-11 2019-10-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2035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8954562B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US20100218549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7089113B (zh) 车辆空调设备及具有其的车辆
EP1504934A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er
CN216659503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1487640B (zh) 一种移动通讯基站设备分布式冷却系统
CN210292115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9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8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20038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0986405B (zh) 换热组件、换热系统和空调设备
CN210292117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0292116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7235882U (zh) 变频空调系统
CN210292114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113566297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6814546U (zh) 电控板、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CN115489262A (zh) 一种间接式多层级余热回收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07601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KR102509997B1 (ko) 실외 유닛
CN112413821A (zh)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07600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05536252U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CN212930542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