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6138U -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6138U
CN217016138U CN202123456455.9U CN202123456455U CN217016138U CN 217016138 U CN217016138 U CN 217016138U CN 202123456455 U CN202123456455 U CN 202123456455U CN 217016138 U CN217016138 U CN 217016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liquid
valve
water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64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琼富
巴喜亮
沈黎峰
梁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6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6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H9/200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30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02W10/37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using solar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其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包括:溶气装置、充气泵、调压阀组件。溶气装置内形成有混合腔以及与混合腔连通的进液流路、进气气路和出液流路,溶气装置具有进气状态和溶气状态。充气泵设在进气气路上。调压阀组件设在进液流路上,调压阀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在进气状态下,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充气泵的出气压力大于稳压阀的出水压力,充气泵向混合腔充气,混合腔从出液流路排液;在溶气状态下,流量调节阀增大开度,充气泵停止运行,混合腔中的气体溶于液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系统简单、布置灵活,进气溶气高效、快速,整个过程无需断水。

Description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2120289186.2,申请日为2021年02月01号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微纳米气泡水是指在水中溶解有大量的气泡直径在0.1~50μm的微小气泡。微纳米气泡水现在较为广泛用于工业水处理及水污染处理上,现在也逐步应用在日常生活及美容产品上。
微纳米气泡由于尺寸较小,能表现出有别于普通气泡的特性,如存在时间长、较高的界面ζ电位和传质效率高等特性。利用微纳米气泡的特性,可以制作微纳米气泡水用于蔬菜水果的农残留降解,且能灭杀细菌及部分病毒,对一些肉类的抗生素及激素也有部分作用。
目前根据气泡发生机制可将微纳米气泡水发生技术分为:加压溶气法、引气诱导法以及电解析出法等方式。传统加压溶气形成的气泡虽然细小,但需要配增压泵进行增压,致使系统运行体量较大,运行噪音及震动较大,不利于应用在小型设备上,且成本高,性价比低;系列运行及控制较复杂,体验效果较差。
也有的微纳米气泡水在产生过程中,在气体溶于液体中形成溶气水的过程中,用水终端通常无法出水,导致用户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方能使用微纳米气泡水;甚至在使用微纳米气泡水时,在微纳米气泡水不足时无法连续输出,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进气溶气时用水端不断水、溶气液体生成效率高、系统运行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加压溶气运行体量大、成本高、性价比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热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包括:溶气装置,所述溶气装置内形成有混合腔,所述溶气装置上形成有与所述混合腔相连通的进液流路、进气气路和出液流路,所述溶气装置具有进气状态和溶气状态;充气泵,所述充气泵设在所述进气气路上;调压阀组件,所述调压阀组件设在所述进液流路上,所述调压阀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在所述进气状态下,所述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所述充气泵的出气压力大于所述稳压阀的出水压力,所述充气泵向所述混合腔充气,所述混合腔从所述出液流路排液;在所述溶气状态下,所述流量调节阀增大开度,所述充气泵停止运行,所述混合腔中的气体溶于液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充气泵和调压阀组件配合动作,可在控制混合腔的进液流量减小时,充气泵快速向着混合腔充气并排出混合腔的液体,使溶气装置中充满气体;并可使溶气装置内充满较多气体后,控制混合腔的进液流量增大且充气泵不工作,使混合腔的压力增大,从而使溶气装置中的气体快速溶于液体中形成溶气液体,整个过程无需断水,为后续形成微纳米气泡水提供了保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进气气路和所述进液流路分别连接在所述溶气装置的不同位置;或者,所述溶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汇合流路,所述进气气路与所述进液流路均连通所述汇合流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在所述进气气路上,以使所述充气泵向着所述混合腔的方向充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流量调节阀为开度连续可调的流量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流量调节阀为多档位出液流量输出可变的流量切换阀。
可选地,所述流量切换阀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所述流量切换阀在所述第一档位下的出液流量小于所述第二档位下的出液流量,所述进气状态下,所述流量切换阀位于所述第一档位;在所述溶气状态下,所述流量切换阀位于所述第二档位。
可选地,所述流量切换阀和所述稳压阀集成设置在所述进液流路上。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与所述稳压阀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流道相连,且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进液流路;和/或,所述流量切换阀的出液端与所述稳压阀的出液端通过第二流道相连,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溶气装置。
可选地,所述调压阀组件还包括第一三通,所述第一三通的第一进液通口连通所述进液流路,所述第一三通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口连通的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还连通两个第一出液通口,两个所述第一出液通口分别连接所述稳压阀的进液端和所述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
可选地,所述流量切换阀还包括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的第二出液通口连通所述溶气装置,所述第二三通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出液通口连通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还连通两个第二进液通口,两个所述第二进液通口分别连接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出液端和所述稳压阀的出液端。
可选地,所述流量切换阀包括阀壳、稳流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阀壳具有可连通的阀进口和阀出口,所述阀壳中设置腔室与所述阀进口和所述阀出口连通,所述稳流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稳流组件上形成与所述腔室连通的两个过水通道,所述驱动组件动作并控制其中一个所述过水通道通断,以在所述第一档位或所述第二档位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稳压阀包括稳压壳体和调节组件,所述稳压壳体包括稳压入口、稳压出口和稳压流道,所述稳压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稳压入口和所述稳压出口,所述调节组件动作控制所述稳压流道导通或截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还包括水流传感器,所述水流传感器设在所述进液流路上,以检测所述进液流路的进液流量。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流传感器、所述充气泵和所述调压阀组件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在所述水流传感器检测到水流信号时控制启动所述充气泵充气,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水流传感器累计的水流量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流量或所述水流传感器的累计使用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溶气装置重新进入进气状态。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混合腔中液体的液位高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液位高度位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充气泵向所述溶气装置充气。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还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所述溶气装置的出液流路相连。
进一步可选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包括出水件,所述出水件连接在所述出液流路的末端,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出水件内,所述出水件为花洒或水龙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热水器,包括:加热装置;前述各个示例中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溶气装置设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出水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器,加热装置可将加热后的水输入到进液流路中。通过采用前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热水器内通过充气泵工作且流量切换阀输出小流量可快速向着混合腔充气;而通过流量切换阀输出大流量且充气泵不工作可快速形成溶气液体。最终具有一定温度的溶气液体或者经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形成的微纳米气泡水输送至热水器的出水端,使用户能及时使用到所需性质的用水。热水器内部各部件布置灵活、运行稳定、溶气过程中不断水、用户体验好;无需使用增压泵增压,减少了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示意图,其中,水流传感器设于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的上游,且进气气路和进液流路分别连接在溶气装置的不同位置。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示意图,其中,水流传感器设于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的下游,且进气气路和进液流路分别连接在溶气装置的不同位置。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示意图,其中,溶气装置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水流传感器设于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的上游,且进气气路和进液流路均连通在汇合流路上。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示意图,其中,溶气装置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水流传感器设于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的下游,且进气气路和进液流路均连通在汇合流路上。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流量调节阀增大开度时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时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集成设置的调压阀组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三通、第二三通、稳压阀、流量切换阀集成设置。
图10是图9中流量调节阀处于第一档位时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流量调节阀处于第二档位时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稳压阀打开时的剖视图。
图13是图9中稳压阀关闭时的剖视图。
图14是图9中集成设置的调压阀组件的爆炸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集成设置的调压阀组件的剖视图,其中,第一三通、稳压阀、流量切换阀集成设置,且稳压阀和流量切换阀的出液端通过第二连接壳连接后汇流出液。
图16是图15中集成设置的调压阀组件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热水器的示意图。
图18是溶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集成设置的稳压阀和流量切换阀的出液流量和出液压力的调节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
1、溶气装置;11、进气口;12、进液口;13、出液口;
14、壳体;141、第一端盖;142、第二端盖;
15、隔板;151、通孔;16、混合腔;161、液位传感器;
2、供电装置;3、控制器;
4、出水件;41、微纳米气泡发生器;
5、进气气路;51、单向阀;52、充气泵;
6、出液流路;61、出水开关;
7、进液流路;70、调压阀组件;71、水流传感器;
72、稳压阀;721、稳压壳体;722、稳压入口;723、稳压出口;
724、调节组件;7241、调节螺母;7242、第一弹性件;7243、稳压杆;
7244、隔挡件;7245、封闭件;7246、第二弹性件;
725、稳压流道;7251、过渡流道;7252、第二交叉口;7253、过流口;
726、控压通道;7261、第一交叉口;
732、第二连接壳;7321、第二汇流口;
78、流量调节阀;
781、阀壳;7811、阀进口;7812、阀出口;
782、稳流组件;7821、稳流阀芯;7822、稳流阀体;
783、驱动组件;7831、驱动件;7832、阻隔件;
791、第一三通;7911、第一进液通口;7912、第一出液通口;
792、第二三通;7921、第二进液通口;7922、第二出液通口;
7931、第一流道;7932、第二流道;
8、汇合流路;82、汇合口;
1000、热水器;200、冷水进水流道;300、热水出水流道;40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如图1、图2、图4和图5中各个示例中所示,包括溶气装置1、充气泵52和调压阀组件70。
其中,溶气装置1内形成有混合腔16,溶气装置1上形成有与混合腔16相连通的进液流路7、进气气路5和出液流路6。进液流路7可将液体引入到混合腔16中,而进气气路5则可将气体引入到混合腔16中,出液流路6则可将混合腔16中形成的溶气液体排出到用水端。
进一步地,充气泵52设在进气气路5上,充气泵52在运行时可增大进气气路5的压力,促使与进气气路5连接的气源中的气体主动送入到混合腔16中。
更进一步地,调压阀组件70设在进液流路7上,调压阀组件70包括并联设置的稳压阀72和流量调节阀78。稳压阀72可保证溶气装置1的进液端的压力,使溶气装置1能够在一定的压力下进液;而流量调节阀78自身可调节流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压力的稳压阀72,还可实现进气气路5的顺畅进气。在具体的示例中,若稳压阀72的出水压力为P1,充气泵52的出气压力为P2,控制P2≥P1时,可实现进液流路7顺畅进液的同时,确保进气气路5顺畅进气。
再进一步地,溶气装置1具有进气状态和溶气状态。在进气状态下,流量调节阀78减小开度,充气泵52的出气压力大于稳压阀72的出水压力,充气泵52向混合腔16充气,混合腔16中已有的液体会从出液流路6排液。
而在溶气状态下,流量调节阀78增大开度,充气泵52停止运行,此时,混合腔16中的压力提升,使混合腔16中的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气液体。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并联设置可以理解为:稳压阀72和流量调节阀78的入水端交汇并与进液流路7连接(比如通过管路连接),而稳压阀72和流量调节阀78的出水端交汇后与进液流路7连接并汇入到溶气装置1中,经过稳压阀72调节水压后,与溶气装置1相连的进液的一端实现压力的调控和水流量大小的调控,确保溶气装置1中具有一定的液体,用水端不断水。
当稳压阀72运行时,则进液流路7的出液流量为流量调节阀78的出液流量和稳压阀72的出液流量的总和;当稳压阀72关闭时,则进液流路7的出液流量为流量调节阀78的出液流量,从而实现调压阀组件70不同的进液压力的调节和不同的出液流量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充气泵52和调压阀组件70配合动作,在流量调节阀78开度减小时进液流路7流入到混合腔16的进液流量则减小,此时的充气泵52快速向着混合腔16充气,而充入的气体会挤压混合腔16中原有的液体从出液流路6向外排出;由于进入到混合腔16中的液体的量远远小于排出的液体的量,且进入到混合腔16中的气体的量快速增加,那么具有一定容积的混合腔16的将快速被气体占据,进而实现混合腔16的高效进气。由于在进气状态下,流量调节阀78仅仅是减小开度而并未关停,那么混合腔16中将会持续流入一定的液体,也就能保证在进气过程中,出液流路6中能保持一定的出液流量,有效防止出液流路6断水。
当溶气装置1内充满较多气体后,在既保证混合腔16进入充足的气体,又保证混合腔16仍留有一定的液体的情况下,将流量调节阀78的开度增大,从而使流量调节阀78的出液流量快速增大,同时充气泵52不工作减少充入的气体对混合腔16中液体的挤压,则可使进入到混合腔16的进液流量急速增加且远大于混合腔16中向外排出的液体,而混合腔16中先前由空气占据的体积则会快速由充入的液体占据,进而使混合腔16的压力增大,促进混合腔16中充入的气体快速溶于液体中形成溶气液体,整个过程用水端无需断水,为后续形成微纳米气泡水提供了可靠保障。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在混合腔16进气状态和溶气状态下,通过充气泵52与调压阀组件70相互配合,可实现混合腔16的高效进气、可靠溶气的同时,兼顾出液流路6不断水,实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的稳定、连续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液体指溶有一定气体的液体,或者被加热的液体,或者具有一定杂质的温度较低的自来水,或者被净化装置净化后的纯净水,亦或者为生活水箱中供给的较为纯净的水,而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进水主要指进液,而出水主要指出液,应做广泛的理解,而不应狭隘限制于化学领域中所描述的水。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增压泵进行增压的加压溶气法,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整体形成模块化、体积小布置紧凑、可对内部的各个部件的布设方式进行优化,方便用于小型设备上并可改变占用体积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进气和溶气过程控制简单、用水端不会断水、可以中途充气、不存在关闭水流的情况,用户体验好,提高了整机开机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充气泵52泵送的空气压力在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和/或进液流路7的进水压力在0.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可以是充气泵52泵送的空气压力在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也可以是进液流路7的进水压力在0.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还可以是充气泵52泵送的空气压力在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进液流路7的进水压力在0.01MPa到1.2MPa的范围内。由此,可简化控制逻辑,降低了生产成本。
例如,充气泵52泵送的空气压力可以为:0.1MPa、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1.0MPa、1.05MPa、1.1MPa、1.15MPa、1.2MPa等等。
那么,对应的,进液流路7的进水压力可以为:0.01MPa、0.05MPa、0.1MPa、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1.0MPa、1.05MPa、1.1MPa、1.15MPa、1.2MPa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液流路7与混合腔16通过进液口12连通,进气气路5与混合腔16通过进气口11连通,混合腔16还设有出液口13,出液口13连通出液流路6。也就是说,溶气装置1上贯穿其容器壁而开设有进液口12、进气口11和出液口13,其中,混合腔16通过进液口12、进气口11和出液口13与外部的流路或气路连通。
在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使用时,水由进液口12进入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内,空气经过充气泵52后变为压力较高的空气,空气由进气口11进入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内使混合腔16内具有充足量的气体,水和空气在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内充分混合形成溶气液体,由出液口13流出经由出液流路6至后续用水端或水处理部件(如经过后文描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后变为微纳米气泡水,供用户使用)。
可选地,出液口13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底部,进液口12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或上部,进气口11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底部或侧壁。也就是说,进气口11可以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进气口11也可以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底部,进气口11还可以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侧壁,进液口12可以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进液口12也可以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上部,出液口13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底部。由此,可以根据用户需要不同,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灵活方便。
如图18所示,进液口12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能够提高水流流速,增加空气泡混流的空气泡含量;进气口11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结构简单,便于装配;出液口13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底部,利用水自身的重力和溶气装置1内的压力,不需要另外设置零部件水流就可以顺畅流出,且不存在长期滞留的水,影响水质,损害人体健康。
如图1和图2所示,进气气路5通过设在溶气装置1上的进气口11连通混合腔16;进液流路7则通过设在溶气装置1上的进液口12连通混合腔16,且进气口11和进液口12为两个不同的口,那么,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气路5和进液流路7分别连接在溶气装置1的不同位置,从而使进气和进液分离开,互不干扰。
在其他示例中,也不局限于在溶气装置1上分别设置进液口12和进气口11,如图4和图5所示,进液口12和进气口11还可以合并为一个汇合口82与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连通,溶气装置1还包括与混合腔16的汇合口82连通的汇合流路8,进气气路5与进液流路7均连通汇合流路8。因此,在这些示例中,不论进液或者进气均是通过汇合口82向着混合腔16中流动,从而节省了在溶气装置1上需要开设的口,提升了溶气装置1的密封性能,简化了溶气装置1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汇合流路8可以为另设的一段管路,也可以是由进液流路7延伸而形成,也就是说,通过将进气气路5的末端连接在进液流路7上,取消在溶气装置1上开设进气口11,而仅开设进液口12连接进液流路7,则可实现混合腔16的进液与进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12位置设有用于向溶气装置1内射流的射流件,和/或进液口12位置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进液孔。也就是说,可以是设置射流件位于溶气装置1的进液口12位置向混合腔16内射流,也可以是在进液口12位置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进液孔,还可以是在进液口12位置既设置射流件又设置多个进液孔。这样,当液体进入溶气装置1时,液体流速增加,提高了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溶气装置1内的空气泡更加密集,从而为后续形成微纳米气泡水提供了稳固的保障。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溶气装置1包括:壳体14和隔板15,壳体14包括:第一端盖141、第二端盖142和主腔体,隔板15位于主腔体的内部,隔板15上形成有通孔151、连接翻边和过水槽,连接翻边与主腔体的内周壁焊接连接,隔板15将主腔体间隔出混合腔16和溶解水腔,混合腔16位于隔板15的左侧,溶解水腔位于隔板15的右侧,进液口12形成于混合腔16的正上方,出液口13形成于壳体14的底部,且出液口13形成于溶解水腔下方,进气口11形成于壳体14的顶部,主腔体在出液口13、进气口11和进液口12处,都形成有朝向主腔体内部的避让凹陷,溶气装置1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生产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腔16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溶解水腔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在1/5到1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左右方向上,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在1/5到1的范围内,当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小于1/5时,混合腔16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较小,混合腔16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空气泡混流,从而影响了溶解水的气泡含量和溶解水的质量;当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大于1时,混合腔16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较大,溶解水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较小,混合腔16内的空气泡混流较多,溶解水腔内的待溶解的水较少,空气泡混流无法全部溶解进水里,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用户使用溶解水的需要。
如图18所示,在左右方向上,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在1/5到1的范围内,避免与隔板15平行的水流冲击到隔板15上,影响空气泡混流的产生,当水流冲击形成空气泡混流,在空间相对较小的混合腔16内,能够使空气泡混流内的空气泡更密集,微纳米气泡含量更多,从而提高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这样,产生的空气泡混流足够溶入溶解水,也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保证了溶解水的质量。
例如,在左右方向上,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5、1/4、1/3、1/2、1等等。
优选地,如图18所示,在左右方向上,混合腔16的宽度尺寸和溶解水腔的宽度尺寸之间的比值为1/2。这样,保证了空气泡混流中的微纳米气泡含量充足,提高了溶气装置1的经济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腔16的容积与溶解水腔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在1/4到1的范围内。当混合腔16的容积与溶解水腔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小于1/4时,混合腔16的容积较小,混合腔16内产生的空气泡混流不足,无法保证溶气液体中气泡的含量,从而降低了溶气液体的质量,影响用户的体验;当混合腔16的容积与溶解水腔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大于1时,混合腔16的容积较大,混合腔16内的空气泡混流较多,溶解水腔内的待溶解液体无法溶入尽可能多的空气泡混流,空气泡混流剩余较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混合腔16的容积与溶解水腔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4、1/3、1/2、1等等。
可选地,混合腔16的容积与溶解水腔的容积之间的比值为1/2。这样,既保证了溶解水腔的体积容量足够用户使用,又保证了空气泡混流中的微纳米气泡含量充足,由此,提高了溶气装置1的经济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的比值在0.4到0.9之间。也就是说,隔板15的上部或下部与壳体14间隔开来形成过流通道,当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比值小于0.4的时候,空气泡混流只能通过隔板15的通孔151进入溶解水腔,空气泡混流较少,且空气泡混流与水的混合不完全、不均匀,降低了微纳米气泡水中微纳米气泡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
当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比值大于0.9的时候,隔板15上方与壳体14上端的距离较大,大量空气泡混流直接从隔板15的上端的过流通道由混合腔16进入溶解水腔内,导致主腔体内的空气泡混流与水的混合不完全、不均匀,降低了微纳米气泡水中微纳米气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
因此,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的比值在0.4到0.9之间,在加快了空气泡混流与水在主腔体的混合速度的同时,保证了空气泡混流与水的充分混合。
在具体示例中,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的比值在0.4到0.9之间:0.4、0.45、0.5、0.55、0.6、0.65、0.7、0.75、0.8、0.85、0.9等等。
可选地,隔板15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壳体14过隔板15所在位置处截面的上下方向尺寸之间的比值为0.4,这样,既保证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又加快了空气泡混流与水在主腔体的混合速度,且空气泡混流与水的混合充分。
当进水压力小于进气压力时,溶气装置1首先关闭进液口12,充气泵52将气体经过进气口11泵入溶气装置1的壳体14内,将溶气装置1内的水从出液口13排出溶气装置1,空气进入溶气装置1中,接着待溶气装置1内充满部分或全部空气后,充气泵52停供气体。然后,打开进液口12,高压水经过进液口12进入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内,在高压的混合腔16中,水流冲击形成空气泡混流,增大了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空气溶于液体中的含量,最终形成溶气液体,溶气液体通过隔板15流进溶解水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单向阀51,单向阀51设在进气气路5上,以使充气泵52向着混合腔16的方向充气。通过设置单向阀51可有效控制进气气路5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使气流仅能从充气泵52单方向向着混合腔16充气,而不会是相反的过程,从而确保进气气路5与溶气装置1之间的压力可控,防止溶气装置1泄压甚至无法进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阀78为开度连续可调的流量阀。开度连续可调的流量阀的结构可通过阀片旋转来实现通路中流量的变化,阀片具体的旋转实现形式在此不做赘述;从而能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流量调节阀78在不同开度下工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阀78也可以为能实现多档位出液流量输出可变的流量切换阀。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种多档位出液流量输出可变的流量切换阀,主要以可输出两档出液流量来介绍该流量切换阀。
也就是说,流量切换阀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流量切换阀在第一档位下的出液流量小于第二档位下的出液流量,进气状态下,流量切换阀位于第一档位;在溶气状态下,流量切换阀位于第二档位。
如图7和图8所示,流量切换阀包括阀壳781、稳流组件782和驱动组件783,阀壳781具有可连通的阀进口7811和阀出口7812。
可选地,稳流组件782和驱动组件783均设在阀壳781的腔室内,并将阀壳781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阀进口7811连通,第二腔室与阀出口7812连通。
可选地,稳流组件782上形成与腔室连通的两个过水通道,稳流组件782的中部形成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一过水通道,稳流组件782的一端形成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过水通道。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783动作并控制第一过水通道或第二过水通道的通断,以在第一档位或第二档位之间切换,从而实现阀出口7812的出水量的调节。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稳流组件782包括稳流阀芯7821和稳流阀体7822,稳流阀体7822设在阀壳781内,稳流阀体7822的两端分别朝向阀进口7811和阀出口7812;稳流阀芯7821设与稳流阀体7822内,稳流阀芯7821中形成有第一过水通道;稳流阀体7822的边缘靠近驱动组件783形成有第二过水通道,当驱动组件783的输出端朝向靠近第二过水通道运动时,第二过水通道关闭,从而使从阀进口7811进入的液体仅能从第一过水通道向着阀出口7812流出,此时流量切换阀处于第一档位,且流量切换阀输出为小流量,有利于溶气装置1实现进气;当驱动组件783的输出端朝向远离第二过水通道的方向移动时,第二过水通道打开,从而使阀进口7811进入的液体不仅能从第一过水通道向着阀出口7812流出,也能使阀进口7811进入的液体从第二过水通道向着阀出口7812流出,此时流量切换阀处于第二档位,且流量切换阀输出为大流量,有利于溶气装置1实现溶气。
可选地,如图7、图8、图10和图11所示,驱动组件783包括驱动件7831和阻隔件7832,阻隔件7832连接在驱动件7831的输出端,阻隔件7832可相对于第二过水通道移动以导通或关闭第二过水通道。在设计结构和尺寸时,阻隔件7832的外部轮廓应能以完全封堵第二过水通道为宜,实现阻隔件7832闭合在第二过水通道上时,能够让第二过水通道完全封堵。
可选地,驱动件7831可选用气缸、步进电机或者电推杆,只要能实现阻隔件7832的步进运动则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阻隔件7832可选用隔离板、隔膜、密封塞等结构,只要能实现对第二过水通道的封堵则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稳压阀72和流量切换阀可以分别连接在一条管路上,两条管路的两端分别相连并连接在进液流路7上,从而使稳压阀72和流量切换阀分体设置;还可以是流量切换阀和稳压阀72集成设置在进液流路7上。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种稳压阀72和流量切换阀集成设置的集成可调流量阀。
如图9所示,当稳压阀72和流量调节阀78集成设置在进液流路7上时,集成可调流量阀具有一个阀进水端和阀出水端,从阀进水端进入的液体可经过打开的稳压阀72而流向阀出水端,或者从阀进水端进入的液体可经过流量调节阀78而流向阀出水端。由于流量调节阀78可始终保持一定的过流能力,因此集成可调流量阀的阀出水端始终具有一定的出液流量。
以流量调节阀78选用前述的流量切换阀为例来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假设流量切换阀在第一档位状态下的流量为L、流量切换阀在第二档位状态下的流量为L、流量切换阀的出液压力为P、流量切换阀的出液流量为L;稳压阀72的压力为P稳压、稳压阀72的出液流量为L稳压;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压力为P,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流量为L
当集成可调流量阀处于稳流和稳压状态或小流量状态时,流量切换阀处于第一档位,驱动组件783将流量切换阀的第二过水通道闭合,从而使液体仅能通过第一过水通道流出而不从第二过水通道流出,此时可得L=L;当设计的P稳压≥P,则稳压阀72打开,最终的P=P稳压,L=L+L稳压;当设计的P稳压<P,则稳压阀72关闭,最终的P=P,L=L
当集成可调流量阀处于大流量状态时,流量切换阀处于第二档位,驱动组件783打开流量切换阀的第二过水通道,从而使液体不仅能通过第一过水通道流出也能通过第二过水通道流出,那么此时可得到L=L+L;当设计的P稳压≥P,则稳压阀72打开,最终的P=P稳压,L=L+L+L稳压;当设计的P稳压<P,则稳压阀72关闭,最终的P=P,L=L+L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稳压阀72不仅能在打开时稳定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压力,还可调节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流量。而在稳压阀72关闭时,则通过流量切换阀的出液压力来实现对于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压力的调节,并能使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流量形成不同的大流量出水,使溶气装置1中始终能保持进液而不会完全关闭。
可选地,如图9和图15所示,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与稳压阀72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流道7931相连,且第一流道7931连接前述各个示例中的进液流路7。从而使进液流路7中的液体能够进入第一流道7931,并能通过第一流道7931进入到稳压阀72、流量切换阀中。
可选地,如图9和图15所示,流量切换阀的出液端与稳压阀72的出液端通过第二流道7932相连,第二流道7932连通溶气装置1。从而使流量切换阀中的液体以及稳压阀72中的液体均能够流入到第二流道7932中,并能够从第二流道7932排送至混合腔16中。
本实用新型集成设置的流量切换阀和稳压阀72能使阀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无需布置多个管路,而是形成内部彼此连通的流道,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少、布置灵活、便于控制集成可调流量阀的出液压力和出液流量。
可选地,如图9和图15所示,调压阀组件70还包括第一三通791,第一三通791的第一进液通口7911连通进液流路7,也就是说,第一进液通口7911作为第一三通791的进液端。
进一步地,第一三通791内形成有与第一进液通口7911连通的第一流道7931,第一流道7931还连通两个第一出液通口7912,两个第一出液通口7912分别作为两个出液端;两个第一出液通口7912分别连接稳压阀72的进液端和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从而实现稳压阀72和流量切换阀在进液端的一侧通过第一三通791而集成在一起,从而实现液体通过第一三通791分别分流至稳压阀72或流量调节阀78中。
可选地,第一三通791和稳压阀72的入水侧、以及流量切换阀的入水侧形成螺纹连接、插接或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三通791与稳压阀72的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不使用第一三通791,而是将第一三通791替换为第一连接壳,第一连接壳上设有第一汇流口,第一汇流口连通第一流道7931,第一连接壳分别连接稳压阀72的稳压壳体721和流量切换阀的阀壳781,那么第一连接壳则与稳压壳体721和阀壳781一体设置,并在局部形成为一体,使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可调流量阀在进液侧集成度更高。
可选地,第一连接壳可以是稳压壳体721或阀壳781的一部分,例如第一连接壳可以是稳压壳体721朝向阀壳781延伸并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壳也可以是阀壳781朝向稳压壳体721延伸并连接形成,从而无需单独加设其他的连接壳,而是在加工制造时,直接将稳压壳体721和阀壳781的进液侧连通形成为可分流的第一连接壳,一体加工的工艺有效防止进液侧发生漏水。
可选地,如图9所示,流量切换阀还包括第二三通792,第二三通792的第二出液通口7922连通溶气装置1,也就是说,第二出液通口7922形成为第二三通792的出液端;第二三通792中形成有与第二出液通口7922连通的第二流道7932,第二流道7932还连通两个第二进液通口7921,那么,第二进液通口7921则形成为第二三通792的进液侧。两个第二进液通口7921分别连接流量调节阀78的出液端和稳压阀72的出液端。从而实现稳压阀72中的液体能通过第二三通792流入至溶气装置1中,或者实现流量调节阀78中的液体能通过第二三通792流入至溶气装置1中。
因此,在图9中的示例中,整个集成可调流量阀在进液侧和出液侧均通过三通阀形成了集成设置,结构紧凑、小巧、便于安装,且出液压力调节效果好、出液流量的大小可调,方便溶气装置1实现进气后快速溶气,并能保证用水端不断水。
有利地,如图9所示,第一三通791的两个第一出液通口7912和第二三通792的两个第二进液通口7921彼此对应且共轴设置,从而减小过流的阻力。与之配合的,稳压阀72的稳压入口722和稳压出口723也与相应的第一出液通口7912、第二进液通口7921共轴设置,方便连接且过水阻力小;流量调节阀78的阀进口7811和阀出口7812也与相应的第一出液通口7912、第二进液通口7921共轴设置,方便连接且过水阻力小。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设在集成可调流量阀中的流量切换阀,该流量切换阀应与前述的第一三通791的出水端的尺寸以及第二三通792的进水端的尺寸相匹配,并在流量切换阀的进液侧内壁和出液侧内壁设置相应的螺纹结构、扣槽配合结构或密封配合结构。
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不使用第二三通792,而是将第二三通792替换为如图15所示出的第二连接壳732,第二连接壳732上设有第二汇流口7321,第二汇流口7321连通第二流道7932,第二连接壳732分别连接稳压阀72的稳压壳体721的出液侧和流量切换阀的阀壳781的出液侧,那么第二连接壳732则与稳压壳体721和阀壳781一体设置,并在局部形成为一体,使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可调流量阀在出液侧集成度更高。
可选地,第二汇流口7321对应的外壁上可设置螺纹或快插结构,从而方便第二汇流口7321与进液管连接从而与进液流路7连通;或者,在进液口12上设置进液接头,第二汇流口7321可通过快插结构与进液接头形成连接。
可选地,第二连接壳732可以是稳压壳体721或阀壳781的一部分,例如第二连接壳732可以是稳压壳体721朝向阀壳781延伸并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壳732也可以是阀壳781朝向稳压壳体721延伸并连接形成,从而无需单独加设其他的连接壳,而是在加工制造时,直接将稳压壳体721和阀壳781的出液侧连通形成为汇流的第二连接壳732,一体加工的工艺有效防止出液侧发生漏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可选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设在集成可调流量阀中的稳压阀72的结构示意图。稳压阀72包括稳压壳体721和调节组件724。
其中,调节组件724设在稳压壳体721中,稳压壳体721包括稳压入口722、稳压出口723和稳压流道725,稳压流道725分别连通稳压入口722和稳压出口723,调节组件724动作控制稳压流道725导通或截断。也就是说,通过控制调节组件724则可控制稳压流道725打开或关闭,进而使稳压阀72与第一流道7931、第二流道7932连通或截断。
可选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稳压壳体721中还设有控压通道726用于安装调节组件724,控压通道726与稳压流道725交叉设置,调节组件724可在控压通道726中移动,从而使稳压流道725与稳压出口723连通或断开。
在这些示例中,调节组件724在伸入到稳压流道725处时,可受到来自稳压流道725中的液体的压力。例如在具体示例中,调节组件724移动时可相对于稳压流道725改变位置,从而改变稳压流道725与稳压出口723之间的通断关系。
可选地,如图12、图13和图16所示,调节组件724包括稳压杆7243、调节螺母7241和第一弹性件7242,调节螺母7241可调地连接在控压通道726中,稳压杆7243可伸缩移动地设在控压通道726中,稳压杆7243与调节螺母7241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7242。当调节螺母7241动作时,可改变稳压杆7243所受到的第一弹性件7242的挤压力,进而可调节稳压阀72的出液压力P稳压,使稳压阀72能适应不同的系统中使用,提升稳压阀72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稳压流道725包括与稳压入口722连通的稳压入流通道、与稳压出口723连通的稳压出流通道,以及与稳压入流通道和稳压出流通道分别连通的过渡流道7251,控压通道726通过第一交叉口7261连通稳压入流通道,控压通道726的底端与过渡流道7251通过第二交叉口7252连通,过渡流道7251与稳压出口723之间通过过流口7253连通,稳压杆7243可开合第二交叉口7252。当稳压杆7243打开第二交叉口7252时,从稳压入口722进入到稳压入流通道的液体能够由第一交叉口7261进入控压通道726,并经过控压通道726从第二交叉口7252进入到过渡流道7251,随后液体从过渡流道7251经过流口7253进入到稳压出液流道。
可选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稳压杆7243上沿轴向间隔设有隔挡件7244和封闭件7245,封闭件7245始终封堵在控压通道726靠近第一弹性件7242的一端,有效防止进入到稳压流道725中的液体再进入到设有调节螺母7241的控压通道726的位置处,节约液体在稳压阀72中的逗留时间,减小阻力。
有利地,如图12所示,隔挡件7244垂直连接在稳压杆7243上,且隔挡件7244设在稳压杆7243远离调节螺母7241的一端,稳压杆7243穿过第二交叉口7252并伸入过渡流道7251,稳压杆7243可带动隔挡件7244在过渡流道7251中移动。
进一步地,当稳压杆7243朝向靠近调节螺母7241的方向移动时,隔挡件7244封堵在第二交叉口7252处,稳压入口722中的液体将无法进入到过渡流道7251,也就无法向着稳压出口723流出,此时稳压阀72关闭。当稳压杆7243朝向过渡流道7251的方向移动时,隔挡件7244则打开第二交叉口7252,稳压入口722中的液体则可进入到过渡流道7251并从稳压出口723流出,此时稳压阀72打开。
进一步地,当P稳压≥P时,稳压阀72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稳压杆7243在第一弹性件7242的作用下向着过渡流道7251的方向移动,隔挡件7244与第二交叉口7252间隔开,从而使稳压流道725中的液体能够从稳压入口722经过第一交叉口7261、第二交叉口7252、过流口7253向着稳压出口723流动。
反之,P稳压<P时,稳压阀7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的隔挡件7244则封堵在第二交叉口7252上,使稳压流道725中的液体无法向着稳压出口723流出。
可选地,调节组件724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246,第二弹性件7246设在隔挡件7244和过渡流道7251之间,从而使稳压杆7243在轴向上的作用力更加平衡,能在流量切换阀的出液压力P改变时及时调整稳压阀72的开关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水流传感器71,水流传感器71设在进液流路7上,以检测进液流路7的进液流量。从而可实时检测到是否有液体流过,以及流过的液体的流量。水流传感器71与控制器3通讯连接,从而使控制器3能够准确控制混合腔16内的进水量和进水压力,节省了资源,也确保有充足的液体能满足溶气。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3,控制器3与水流传感器71、充气泵52和调压阀组件70通讯连接。
进一步地,控制器3构造成在水流传感器71检测到水流信号时控制启动充气泵52充气,且控制器3控制流量调节阀78减小开度。从而使控制器3能够在收到水流传感器71检测到水流信号时,控制充气泵52执行,使混合腔16中能够快速切换至进气状态。
为了进一步提升进气的控制必要性,如图1、图2、图4和图5中所示,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出水开关61,出水开关61设在溶气装置1的出液流路6上,出水开关61与控制器3通讯连接,出水开关61打开时,控制器3控制混合腔16处于进气状态。也就是说,当出水开关61打开时,表明与出液流路6相连的用水端需要使用水,那么此时的进液流路7上将会有液体通过,从而使水流传感器71检测到液体流过时,则可使控制器3控制充气泵52动作,促进进气气路5向着混合腔16进气。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水流传感器71设于调压阀组件70在水流方向的下游,例如,如图2所示,设在进液流路7上且位于进液口12前;又例如,如图5所示,设在汇合流路8上且位于汇合口82前。或者,在其他可选的示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水流传感器71设于调压阀组件70在水流方向的上游。从而便于用户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安装,方便操作,扩大了适用范围。
当溶气装置1在溶气运行至一定时间的过程中,出液流路6将会持续排出一定的溶气液体,水流传感器71会持续检测到水流量,且出水开关61也持续处于开启状态,此时可通过进一步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循环控制程序,实现运行中途的排液进气。
进一步地,控制器3用于在水流传感器71累计的水流量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流量L1或水流传感器71的累计使用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T4时,控制溶气装置1重新进入进气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3重新控制流量调节阀78减小开度,并控制充气泵52充气,从而使混合腔16中快速进气,从而在运行中途实现溶气装置1的进气和排液过程,补充混合腔16中的空气,提升混合腔16中气体的含量。
可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在溶气状态下,控制器3可控制流量调节阀78以小水流量运行时间T2,并控制充气泵52运行时间T3,从而实现混合腔16的进气。此时进入到混合腔16中的气体充足,且能保证混合腔16中留有一定的液体。
可选地,当出水开关61关闭后,控制器3用于在出水开关61关闭的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间T5且出水开关61再次打开时,也就是说水流传感器71未检测到水流量(无水流信号)连续时间大于T5时,控制器3重新控制混合腔16处于进气状态,从而使混合腔16中始终保有一定量的溶气液体。
在另一些示例中,在出水开关61上一次开启至关闭,且水流传感器71累计水流量大于第二预设流量L2时,出水开关61再次打开时,控制器3重新控制混合腔16处于进气状态,从而使混合腔16中的空气进行补充。从而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可实现不同的控制进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液位传感器161,液位传感器161与控制器3通讯连接,液位传感器161用于检测混合腔16中液体的液位高度,如图6所示,控制器3用于在液位高度位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时,控制充气泵52向溶气装置1充气。有利于对混合腔16中的进气、溶气过程进行更为精准的判断和控制,从而进一步保证从出液流路6中流出的溶气液体的质量,为后续形成微气泡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保证微气泡水的含气密度。
可选地,当液位传感器161检测到液位高度低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的下限值时,控制器3控制充气泵52停止动作,可控制最终补充到混合腔16中的气体的量的多少,确保混合腔16中充入的气体足够多,且确保混合腔16中仍有一定量的液体,有效防止用水端断水。
进一步地,控制器3还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的下限值时,保持充气泵52停止动作,且控制流量调节阀78增大开度,调压阀组件70此时处于大流量状态,从而使调压阀组件70向着混合腔16快速补充液体,提升混合腔16中的压力,促进混合腔16中的气体尽快溶于液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与溶气装置1的出液流路6相连,用于将溶气液体转化为微纳米气泡水。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可包括内设轴向贯通的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的微纳米起泡器,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可呈文丘里管结构,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气泡水流道中的溶气水通过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排出,由此可产生微纳米气泡密度高的微纳米气泡水。
可选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中设有间隙过水流道。由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的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的过水孔尺寸较小,特别是进水的水压较小的时候,出水量更小,难以满足用户的正常用水需求。故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除了设有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外,还可内设有间隙过水流道,在进水的水压较小时,间隙过水流道能够被导通以增加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的出水量,在进水的水压较大时,间隙过水流道能够被截止以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的微纳米气泡水微流道出微纳米气泡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出水件4,出水件4连接在出液流路6的末端(也就是出液流路6背离出液口13的一端),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设于出水件4内,减少了微纳米气泡在出液流路6中的耗散,进一步提高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出水件4直接暴露于用水端,安装维护方便。
可选地,出水件4为花洒,例如可以为厨房中的菜池上的花洒、或是淋浴用水的花洒、或者是洗碗机中的花洒,从而使出水件4所流出的微纳米气泡水能够增加出水的清洁效果和除菌效果。例如可实现蔬菜水果、肉类的洁净清洗;还可实现碗碟的洁净清洁。
可选地,出水件4为水龙头,例如可以为厨房中菜池上的水龙头、或是生活用水的洗脸池上的水龙头,从而也可使出水件4所流出的微纳米气泡水增加对蔬菜上的农残留的降解,并杀灭细菌和病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还包括供电装置2(供电装置2的位置可参见图17所示)供电装置2与控制器3连接,从而为控制器3供应所需的电力,使控制器3得以正常运行。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器1000,热水器1000可以是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从而极大地提升热水器1000出水端的溶气效果和出水清洁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热水器1000,包括:加热装置400和前述各方面示例中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
如图17所示,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的溶气装置1设在加热装置400的出水端。那么在这些示例中,加热装置400经过加热后的热水会通过进液流路7而进入到溶气装置1中,从而使得从出液流路6中流出的溶气液体也具有较高的温度,确保热水器1000向外供给温度较高的热水。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器1000,加热装置400可将加热后的水输入到进液流路7中。通过采用前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热水器1000内通过充气泵52工作且流量调节阀78输出小流量可快速向着混合腔16充气。
通过流量调节阀78输出大流量且充气泵52不工作可快速形成溶气液体。最终具有一定温度的溶气液体或者经过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形成的微纳米气泡水输送至热水器1000的出水端,使用户能及时使用到所需性质的用水。热水器1000内部各部件布置灵活、运行稳定、溶气过程中不断水、用户体验好;无需使用增压泵增压,减少了噪音。
可选地,加热装置400可以为设有电加热管的加热内胆,这主要适用于电热水器,电加热管对加热内胆中的水进行加热。
可选地,加热装置400可以为翅片换热器与燃气火源的组合,这主要适用于燃气热水器,燃气对翅片换热器进行加热,水从翅片换热器流出后则被加热。
可选地,如图17所示,热水器1000包括:冷水进水流道200、热水出水流道300、加热装置400和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
其中,冷水进水流道200的出水端与加热装置400的入水端相连,热水出水流道300的入水端与加热装置400的出水端相连,热水出水流道300的出水端与溶气装置1相连。
在具体示例中,溶气装置1内形成有混合腔16。溶气装置1上形成有进气口11、进液口12和出液口13,进气口11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进气气路5和进气口11相连,充气泵52连接在进气气路5上,控制器3与充气泵52通讯连接,单向阀51串接在进气气路5靠近溶气装置1的一侧。进液口12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顶部,进液流路7的第一段与加热装置400相连,且进液流路7的第二段与进液口12和热水出水流道300相连,水流传感器71设在进液流路7内,控制器3与水流传感器71通讯连接。如图17所示,热水出水流道300的出水端与进液流路7相连。出液口13形成于溶气装置1的底部,出液口13与出液流路6相连,出水开关61串接在出液流路6上。出液流路6的末端设有出水件4,微纳米气泡发生器41位于出水件4内。
在使用热水器1000时,进水压力小于进气压力的情况下,冷水由冷水进水流道200流入热水器1000的加热装置400内,冷水在加热装置400中转换为热水,热水由热水出水流道300经过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的进液流路7流入溶气装置1的混合腔16内,同时水流传感器71发出水流信号传送给控制器3。当溶气装置1内的液位传感器161检测到混合腔16内的液位高度位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时,向控制器3传送信号,控制器3控制充气泵52启动,充气泵52向混合腔16内泵送高压空气;与此同时,流量调节阀78减小开度并以小流量运行,减少向混合腔16输送的液体。
当混合腔16内具有充足的空气后,控制器3控制流量调节阀78增大开度并以大水流量运行,且控制充气泵52停止运行。此时混合腔16中通入较多的液体,溶气装置1内的空气逐渐减少,使混合腔16中的压力升高,液体与高压空气混合使空气溶于液体中形成溶气液体。这样,保证了微纳米气泡水的质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不仅可用于前述的热水器1000中,还可以用于其他的家用电器,例如美容仪或洗碗机,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的应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100及热水器1000中对于微纳米气泡产生的原理、以及控制器3与充气泵52、调压阀组件70、水流传感器71等部件之间的通讯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溶气装置,所述溶气装置内形成有混合腔,所述溶气装置上形成有与所述混合腔相连通的进液流路、进气气路和出液流路,所述溶气装置具有进气状态和溶气状态;
充气泵,所述充气泵设在所述进气气路上;
调压阀组件,所述调压阀组件设在所述进液流路上,所述调压阀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稳压阀和流量调节阀;
在所述进气状态下,所述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所述充气泵的出气压力大于所述稳压阀的出水压力,所述充气泵向所述混合腔充气,所述混合腔从所述出液流路排液;
在所述溶气状态下,所述流量调节阀增大开度,所述充气泵停止运行,所述混合腔中的气体溶于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气路和所述进液流路分别连接在所述溶气装置的不同位置;或者,所述溶气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混合腔连通的汇合流路,所述进气气路与所述进液流路均连通所述汇合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在所述进气气路上,以使所述充气泵向着所述混合腔的方向充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为开度连续可调的流量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为多档位出液流量输出可变的流量切换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切换阀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所述流量切换阀在所述第一档位下的出液流量小于所述第二档位下的出液流量,所述进气状态下,所述流量切换阀位于所述第一档位;在所述溶气状态下,所述流量切换阀位于所述第二档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切换阀和所述稳压阀集成设置在所述进液流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与所述稳压阀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流道相连,且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进液流路;和/或,所述流量切换阀的出液端与所述稳压阀的出液端通过第二流道相连,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溶气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阀组件还包括第一三通,所述第一三通的第一进液通口连通所述进液流路,所述第一三通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液通口连通的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还连通两个第一出液通口,两个所述第一出液通口分别连接所述稳压阀的进液端和所述流量切换阀的进液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切换阀还包括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的第二出液通口连通所述溶气装置,所述第二三通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出液通口连通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还连通两个第二进液通口,两个所述第二进液通口分别连接所述流量调节阀的出液端和所述稳压阀的出液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切换阀包括阀壳、稳流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阀壳具有可连通的阀进口和阀出口,所述阀壳中设置腔室与所述阀进口和所述阀出口连通,所述稳流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稳流组件上形成与所述腔室连通的两个过水通道,所述驱动组件动作并控制其中一个所述过水通道通断,以在所述第一档位或所述第二档位之间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阀包括稳压壳体和调节组件,所述稳压壳体包括稳压入口、稳压出口和稳压流道,所述稳压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稳压入口和所述稳压出口,所述调节组件动作控制所述稳压流道导通或截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流传感器,所述水流传感器设在所述进液流路上,以检测所述进液流路的进液流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流传感器、所述充气泵和所述调压阀组件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在所述水流传感器检测到水流信号时控制启动所述充气泵充气,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减小开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水流传感器累计的水流量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流量或所述水流传感器的累计使用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溶气装置重新进入进气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混合腔中液体的液位高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液位高度位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充气泵向所述溶气装置充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与所述溶气装置的出液流路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件,所述出水件连接在所述出液流路的末端,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设于所述出水件内,所述出水件为花洒或水龙头。
19.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所述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的溶气装置设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出水端。
CN202123456455.9U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Active CN2170161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891862 2021-02-01
CN202120289186 2021-0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6138U true CN217016138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210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3907.0A Pending CN114832661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68379.XA Pending CN114832660A (zh) 2021-02-01 2021-12-31 集成可调流量阀、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9.5U Active CN21752705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68363.9A Pending CN114832659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6.1U Active CN217646208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73912.1A Pending CN114832663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8.0U Active CN21687879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454.4U Active CN21764620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CN202123456384.2U Active CN216878801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3.8U Active CN217646211U (zh) 2021-02-01 2021-12-31 集成可调流量阀、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7.6U Active CN217527057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455.9U Active CN217016138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68362.4A Pending CN114832658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73911.7A Pending CN114832662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83280.7A Pending CN114832664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3907.0A Pending CN114832661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68379.XA Pending CN114832660A (zh) 2021-02-01 2021-12-31 集成可调流量阀、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9.5U Active CN21752705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68363.9A Pending CN114832659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6.1U Active CN217646208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73912.1A Pending CN114832663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8.0U Active CN21687879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454.4U Active CN217646209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CN202123456384.2U Active CN216878801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3.8U Active CN217646211U (zh) 2021-02-01 2021-12-31 集成可调流量阀、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23456387.6U Active CN217527057U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68362.4A Pending CN114832658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73911.7A Pending CN114832662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02111683280.7A Pending CN114832664A (zh) 2021-02-01 2021-12-31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5) CN1148326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54827A (zh) * 2023-08-11 2024-03-08 苏州卓兆点胶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的点胶压力调节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32659A (zh) 2022-08-02
CN114832660A (zh) 2022-08-02
CN217527059U (zh) 2022-10-04
CN114832663A (zh) 2022-08-02
CN217646208U (zh) 2022-10-25
CN217646211U (zh) 2022-10-25
CN216878801U (zh) 2022-07-05
CN217527057U (zh) 2022-10-04
CN114832662A (zh) 2022-08-02
CN114832661A (zh) 2022-08-02
CN217646209U (zh) 2022-10-25
CN114832658A (zh) 2022-08-02
CN114832664A (zh) 2022-08-02
CN216878799U (zh)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98346U (zh) 微气泡发生器的空化件、微气泡发生器及洗涤装置
CN101496694B (zh) 一种多功能咖啡机
CN217016138U (zh)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113041866B (zh) 微气泡发生装置和热水器
CN110614042A (zh) 热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
CN114111046A (zh) 一种热水器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560547A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水制备装置及供水设备
CN217029953U (zh) 开关阀、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19922612U (zh) 微纳米气泡液体生成系统及热水器
CN217274849U (zh) 一种热水器的微气泡发生装置
CN215901308U (zh)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CN112128982B (zh) 用于热水器的混水装置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CN216837249U (zh) 净水系统
CN106517551A (zh) 蓄水桶结构、蓄水桶的运作方法及反渗透净水器系统
CN114832666A (zh) 微纳米气泡水装置、热水器和家用电器
CN216273404U (zh) 一种使用具有气压平衡功能的加热罐的净水系统
CN210150825U (zh) 净水机
CN114198526B (zh) 回水阀、无回水管供水系统、有回水管供水系统、热水器
CN216171471U (zh) 一种连续制备微气泡水的发生装置
CN218596184U (zh) 净水器
CN218001830U (zh) 一种热水器的气泡水发生装置
CN216890261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水制备装置及供水设备
CN217679473U (zh) 一种具有发泡功能的智能马桶、智能马桶盖
CN219100237U (zh) 坐便器及其冲水系统
CN217988549U (zh) 滤芯并联机构的清洗系统以及净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