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9818U -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69818U
CN216969818U CN202123254694.6U CN202123254694U CN216969818U CN 216969818 U CN216969818 U CN 216969818U CN 202123254694 U CN202123254694 U CN 202123254694U CN 216969818 U CN216969818 U CN 216969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hatch
positioning
vehicle body
positioning column
dim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546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小兰
邱寿发
高杰
李煜
刘腾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546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69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69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69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包括:定位柱和定位套;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中其中一个设置于车身上;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中另外一个设置于所述前舱盖的内表面;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相适配,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配合以限定前舱盖在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的移动。

Description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上的前舱盖与车身通过销轴铰链连接成一体,使得前舱盖可以旋转开启和关闭。
例如前舱盖铰链一般包括支架板、前舱盖连接板和铰链轴,支架板固定在车身上,前舱盖连接板与前舱盖固定连接,支架板和前舱盖连接板通过铰链轴并排设置在一起,二者相互接触并可相对转动。
在前舱盖连接板与支架板相对转动使得两者接触后,前舱盖处于关闭状态。目前前舱盖在关闭后,车辆在不好的路况上行驶,前舱盖会沿车身的宽度方向晃动,造成前舱盖磕碰以及前舱盖锁与锁环的摩擦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定位柱和定位套;
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中其中一个设置于车身上;
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中另外一个设置于所述前舱盖的内表面;
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相适配,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套配合以限定前舱盖在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定位柱或所述定位套设置于所述前舱盖沿车身长度方向上的后部区域。
可选地,所述定位套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为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定位柱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所述第二尺寸的差值范围为0.05mm~0.1mm。
可选地,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定位套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紧固件贯穿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以使所述定位套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定位孔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三尺寸,所述第二定位孔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四尺寸;
所述安装孔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五尺寸,所述安装孔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六尺寸;
所述第三尺寸大于所述第五尺寸,所述第四尺寸大于所述第六尺寸。
可选地,所述定位套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车身上;
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前舱盖上,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铰链连接板;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铰链连接板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为第二支架;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前舱盖包括前舱盖外板、前舱盖内板以及夹设于所述前舱盖外板与所述前舱盖内板之间的加强板,所述第二支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加强板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
可选地,所述定位柱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凸环,所述缓冲部内部设置有沿其径向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凸环与所述凹槽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缓冲部固定于所述定位柱上。
可选地,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舱盖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前侧区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
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包括定位柱和定位套。定位柱和定位套中其中一个设置于车身上;定位柱和定位套中另外一个设置于前舱盖的内表面;其中定位柱和定位套配合以限定前舱盖相对于车身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即可以理解为前舱盖处于关闭状态下,通过定位柱和定位套的相互配合,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避免了前舱盖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的晃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前舱盖限位装置安装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所示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所示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4所示为前舱盖限位装置通过铰链结构安装在前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前舱盖限位装置通过第二支架安装在前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前舱盖限位装置安装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定位柱;2、定位套;3、第一支架;10、凸环;20、第一定位孔;21、第二定位孔;22、定位部;23、紧固件;30、安装孔;34、方形孔;31、第一连接座;32、第二连接座;33、连接架;4、第二支架;5、缓冲部;6、前舱盖;61、前舱盖内板;62、加强板;7、车身;8、铰链结构;81、铰链连接板;82、支架板;83、铰链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现有技术中,前舱盖与车身通过铰链连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前舱盖相对于车身容易发生晃动产生声响。另外前舱盖在相对于车身发生晃动时,前舱盖锁与锁环摩擦,前舱盖锁与锁环易磨损。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参照图1-图5所示,前舱盖限位装置包括:定位柱1和定位套2;
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中其中一个设置于车身上;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中另外一个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的内表面;
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相适配,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配合以限定前舱盖6相对于车身7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
具体地,前舱盖限位装置主要包括定位柱1和定位套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定位柱1设置于车身7上,定位套2设置于前舱盖6的内表面。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定位柱1设置于前舱盖6的内表面,定位套2设置于车身7上。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定位柱1设置于前舱盖6的内表面,定位套2设置于车身7上为例进行阐述。
定位柱1设置于前舱盖6的内表面,定位柱1是可以跟随前舱盖6一起运动。定位套2是安装在车身上的,定位套2固定于车身7上。在关闭前舱盖6时,定位柱1跟随前舱盖6一起运动,定位柱1与定位套2配合。例如将定位柱1嵌设于定位套2内。
在现有技术中,前舱盖6与车身7通过铰链连接,车辆在不好路况上行驶,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前舱盖6相对于车身7容易发生晃动,影响了前舱盖6的使用寿命。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舱盖6处于关闭状态下,通过定位柱1和定位套2的相互配合,限定了前舱盖6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避免了前舱盖6相对于车身7产生晃动的情况。另外也避免了前舱盖锁环与锁的摩擦异响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所述定位柱1或所述定位套2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上的后部区域。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在不好路况上行驶,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后部区域的晃动较大。在该实施例中,将定位柱1或所述定位套2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上的后部区域,通过定位柱1和定位套2的相互配合,能够很好的限制前舱盖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晃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前舱盖6的后部区域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柱1,对应地,在车身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套2。通过定位柱1和定位套2的相互配合,进一步限定了前舱盖6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所示,所述定位套2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0,所述第一定位孔20为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孔。
在该实施例中,定位套2上开始第一定位孔20,定位柱1穿过第一定位孔20与定位套2配合;定位套2与定位柱1配合的第一定位孔20设计成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长圆孔,使得定位柱1在与定位套2配合或者定位柱1与定位套2脱离配合时,定位柱1不会磕碰到定位套2,防止定位柱1与定位套2的磕碰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孔20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定位柱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所述第二尺寸的差值范围为0.05mm~0.1mm。
在该实施例中,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第一定位孔20的第一尺寸大于定位柱1的第二尺寸,以保证定位柱1与定位套2配合后具备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限位功能,同时为了保证定位柱1与定位套2的有效装配。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定位柱1嵌设在定位套2后,两者配合无法起到限定前舱盖6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本实施例还对第三尺寸与第四尺寸之间的差值进行了限定。
例如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差值过大,即定位柱1装配到定位套2内,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定位柱1与定位套2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大,定位柱1和定位套2的配合无法起到限定前舱盖6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
例如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差值过小,即定位柱1装配到定位套2内,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定位柱1与定位套2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小(例如定位柱1与定位套2过盈配合),在需要将前舱盖6开启时,则不便于定位柱1与定位套2脱离配合,影响了用户的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所示,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3上开设有安装孔30;所述定位套2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21;紧固件23贯穿所述安装孔30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1,以使所述定位套2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3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3。参照图1和图5所示,第一支架3固定于车身7上,定位套2安装于第一支架3上。例如通过焊接方式将第一支架3固定在车身7上。或者通过铆接方式将第一支架3固定在车身7上。或者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将第一支架3固定在车身7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上开设有安装孔30,所述定位套2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21;紧固件23贯穿安装孔30和第二定位孔21,以使定位套2安装于第一支架3上。例如第一支架3上开设的安装孔30为圆孔,即第一支架3上开设了圆孔作为定位套2的安装孔。紧固件23依次贯穿第二定位孔21和安装孔30,以使定位套2安装于第一支架3上。例如紧固件23可以是螺栓等,螺栓结构与安装孔30的结构相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先将紧固件23进行预紧设置(例如紧固件23是螺栓,将螺栓不要完全拧紧),进而调节定位套2在安装孔30内的位置,使得定位套2的设置位置与定位柱1的设置位置适配。当定位套2的位置调节好之后,在通过紧固件23将定位套2固定在第一支架3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支架3上还开设有个方形孔34。定位套2上设置有定位部22,定位部22嵌设在方形孔34内。其中定位部22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方形孔34沿车身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一致,定位套2在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支架3上时,可防止定位套2翻转情况;方形孔34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定位部22沿车身宽度方向上尺寸,其中方形孔34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定位部22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差值范围为3mm-5mm,确保了定位套2的安装可调性。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3上开设方形孔34,定位部22嵌设在方形孔内。在定位部22上开设第一定位孔20,定位柱1安装于第一定位孔20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二定位孔21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三尺寸,所述第二定位孔2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四尺寸;
所述安装孔30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五尺寸,所述安装孔30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六尺寸;
所述第三尺寸大于所述第五尺寸,所述第四尺寸大于所述第六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孔21在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安装孔30在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二定位孔21在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安装孔30在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便于定位套2在安装在第一支架3时,对定位套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使得定位套2的安装位置与定位柱1的安装位置相匹配。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作为中间连接件将定位套2设置在车身7上。若是直接将定位套2固定在车身7上(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方式将定位套2固定在车身7上),定位套2的位置无法进行微调,定位柱1和定位套2在配合时容易出现配合误差(则两者无法实现配合),前舱盖6则没有办法实现闭合。
在该实施例中,定位柱1在与定位套2配合的过程中(例如操作前舱盖6,以使定位柱1嵌设在定位套2内),若两者出现装配偏差(例如定位柱1无法嵌设在定位套2内),由于定位套2的设置位置可以在第一支架3上进行微调,这时可以调节定位套2在第一支架3上的安装位置,以使定位套2与定位柱1相互适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孔21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孔。在该实施例中,定位套2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孔,保证定位套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可调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定位柱1的端部设置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具有导向作用,以便于定位柱1嵌设在定位套2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定位套2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3上,所述第一支架3设置于所述车身7上;
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前舱盖上,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固定在车身7上,定位套2设置在第一支架3上。定位柱1则是通过连接部设置在前舱盖6上。
例如前舱盖6一般采用冲压方式成型。前舱盖6成型之后,为了便于将定位柱1固定在前舱盖6上,本实施例通过连接部将定位柱1固定在前舱盖6上。
例如通过铆接、焊接或者螺纹连接方式将连接部固定在前舱盖6上。定位柱1可以通过铆接方式固定在连接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所述连接部为铰链连接板81;
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铰链连接板81上。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前舱盖6上设置有铰链结构8,所述铰链结构8包括设置在所述前舱盖6上的铰链连接板81,所述定位柱1通过所述铰链连接板81设置在所述前舱盖6上。
例如在前舱盖6上设置铰链结构8,使得前舱盖6可以旋转开启和关闭。铰链结构8包括支架板82、铰链连接板81和铰链轴83。其中支架板82固定在车身7上。具体来说是固定安装在车身7前部的左右两侧。铰链连接板81与前舱盖6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铰链连接板81相当于连接部。定位柱1固定在铰链连接板81上。例如定位柱1铆接在铰链连接板81上,定位套2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支架3上,第一支架3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到车身7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连接部为第二支架4;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4上。
在该实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前舱盖限位装置包括第二支架4。优选地,第二支架4设置在前舱盖6前舱盖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前侧区域。例如在前舱盖6的前侧区域的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4。在前舱盖6的前侧区域的右侧设置第二支架4。其中前舱盖锁位于两个第二支架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4相当于连接部。定位柱1通过铆接方式安装在第二支架4上,第二支架4通过安装螺栓紧固在前舱盖6内表面上。定位套2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支架3上,第一支架3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车身7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前舱盖6包括前舱盖外板、前舱盖6内板以及夹设于所述前舱盖外板与所述前舱盖6内板之间的加强板62,所述第二支架4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加强板62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具体地,在将第二支架4设置在前舱盖6的情况下,为了考虑前舱盖6内板和第二支架4的受力情况,对前舱盖6内板局部加强。即在前舱盖6内板的局部区域增加加强板62,在设置有加强板62的前舱盖6内板上固定第二支架4,提升了前舱盖6内板的受力状况。
本实施例解决前舱盖6在坏路路况下,由于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存在较大晃动量造成的前舱盖锁和锁环摩擦、撞击异响问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前舱盖6内板的内表面的局部区域设置加强板62。但是为了考虑前舱盖6内板内表面的外观,一般将加强板62设置在前舱盖外板与前舱盖6内板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1上设置有螺纹连接部,所述定位柱1通过螺纹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上。
例如在定位柱1的端部设置螺纹连接部,在前舱盖6上开设有螺纹孔,定位柱1与前舱盖6螺纹连接。一般情况下,前舱盖6与车身7本身通过铰链连接。铰链的铰链连接板81设置在了前舱盖6的后部。在将定位柱1设置在前舱盖6的后部区域时,可以通过铰链连接板81将定位柱1固定在前舱盖6上。但是在将定位柱1设置在前舱盖6的前侧区域时,本实施例定位柱1采用自带螺纹连接部的形式,可以将定位柱1固定在前舱盖6上。通过定位柱1与定位套2的配合,可以解决前舱盖锁环与锁的摩擦异响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连接座31、第二连接座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31和所述第二连接座32的连接架33,所述连接架33的高度尺寸范围为15mm-25mm。
例如,第一连接座31、连接架33和第二连接座32采用一体成型方式构成一体结构件。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31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二连接座32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在车身7上开设对应的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螺栓依次贯穿第一螺纹孔和第三螺纹孔,以使第一连接座31固定在车身7上。螺栓依次贯穿第二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以使第二连接座32固定在车身7上。
本实施例中连接架33呈U型结构。其中连接架33的高度尺寸为15mm-25mm。优选地,连接架33的高度尺寸为20mm。本实施例对连接架33的高度尺寸进行限定,避免连接架33的高度过高,对前舱盖6的关闭造成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缓冲部5;所述缓冲部5套设于所述定位柱1上。
具体地,在定位柱1上设置有缓冲部5。在定位柱1与定位套2处于配合的状态下,缓冲部5夹设在定位柱1与定位套2之间,前舱盖6关闭之后,由于惯性再过关时,避免了定位柱1与定位套2直接接触产生直接碰撞。
例如缓冲部5的材料为橡胶材料。缓冲部5可以是橡胶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定位柱1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凸环10,所述缓冲部5内部设置有沿其径向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凸环与所述凹槽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缓冲部5固定于所述定位柱1上。
具体地,定位柱1的中部沿其径向方向设置凸环10,缓冲部5的内表面上开设有与凸环10相互匹配的凹槽,通过凸环10与凹槽的配合,以使缓冲部5设置在定位柱1上。在定位柱1安装于定位套2内,设置在定位柱1上的缓冲部5与定位套2的端部抵接,前舱盖6关闭之后,由于惯性再过关时,避免了定位柱1与定位套2直接接触造成磕碰异响,进而缓冲了定位柱1与定位套2之间产生的冲击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前侧区域。本实施例进一步避免了前舱盖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的晃动。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
具体地,将前舱盖限位装置应用于车辆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避免了前舱盖6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7的晃动,提升了前舱盖6的使用寿命。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柱(1)和定位套(2);
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中其中一个设置于车身上;
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中另外一个设置于前舱盖(6)的内表面;
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相适配,所述定位柱(1)和所述定位套(2)配合以限定前舱盖(6)在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身(7)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或所述定位套(2)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上的后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套(2)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20),所述第一定位孔(20)为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0)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所述定位柱(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与所述第二尺寸的差值范围为0.05mm~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3)上开设有安装孔(30);所述定位套(2)上开设有第二定位孔(21);紧固件(23)贯穿所述安装孔(30)和所述第二定位孔(21),以使所述定位套(2)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孔(21)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三尺寸,所述第二定位孔(2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四尺寸;
所述安装孔(30)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五尺寸,所述安装孔(30)在所述车身宽度方向上具有第六尺寸;
所述第三尺寸大于所述第五尺寸,所述第四尺寸大于所述第六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套(2)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3)上,所述第一支架(3)设置于所述车身(7)上;
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上,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铰链连接板(81);
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铰链连接板(81)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第二支架(4);
所述定位柱(1)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架(4)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6)包括前舱盖外板、前舱盖内板(61)以及夹设于所述前舱盖外板与所述前舱盖内板(61)之间的加强板(62),所述第二支架(4)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加强板(62)的设置位置相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还包括缓冲部(5);所述缓冲部(5)套设于所述定位柱(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凸环(10),所述缓冲部(5)内部设置有沿其径向方向凹陷的凹槽,所述凸环(10)与所述凹槽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缓冲部(5)固定于所述定位柱(1)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舱盖(6)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前侧区域。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前舱盖限位装置。
CN202123254694.6U 2021-12-22 2021-12-22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16969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4694.6U CN216969818U (zh) 2021-12-22 2021-12-22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4694.6U CN216969818U (zh) 2021-12-22 2021-12-22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69818U true CN216969818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7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54694.6U Active CN216969818U (zh) 2021-12-22 2021-12-22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698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48923A1 (zh) * 2023-01-13 2024-07-1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48923A1 (zh) * 2023-01-13 2024-07-1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5241B2 (en) Gooseneck hinge assembly for vehicles
JP5267113B2 (ja) 車両用フェンダパネル取付構造
AU2007322722B2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US8047692B2 (en) Vehicle headlamp assembly
US20100283271A1 (en) Striker with round antichuck bumper
CN216969818U (zh) 前舱盖限位装置以及车辆
JP2013112132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20110025078A1 (en) Anti-chucking latch striker
US8162387B1 (en) Body panel support bracket
WO2012073632A1 (ja) 車両用開閉装置
JP2000335448A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け部構造
JPH11291874A (ja) バックドアのはね上げ式ガラスハッチ構造
CN211313767U (zh) 一种车用塑料滑块限位器结构
CN216269549U (zh) 连杆限位装置及车辆
CN220353671U (zh) 滑门上铰链组件和车辆
US20230278504A1 (en) Door trim secondary attachment
KR200145032Y1 (ko) 충격흡수용 댐퍼가 구비된 도어 스트라이커
KR20220055751A (ko) 윙바디 차량용 사이드게이트
KR20070066228A (ko) 플라스틱 리드 서포터
KR100262052B1 (ko) 자동차의 윈도우 레귤레이터 모터 고정구조
CN115977484A (zh) 用于车辆尾门的铰链组件、车辆尾门总成及车辆
JP2018024271A (ja) 車両後部構造
KR100215665B1 (ko) 도어 첵 취부 구조
KR19990034956A (ko) 자동차의 도어충격 흡수용 러버 어셈블리
KR20220041616A (ko) 자동차용 오버슬램범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