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9476U -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9476U
CN216849476U CN202122335879.3U CN202122335879U CN216849476U CN 216849476 U CN216849476 U CN 216849476U CN 202122335879 U CN202122335879 U CN 202122335879U CN 216849476 U CN216849476 U CN 2168494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frame
stranding
workbench
servo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358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致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huangch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uangch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uangch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uangch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358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94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94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94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包括工作台、绞线机构、移动机构、推料机构与输送板,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一侧安装有绞线机构,所述工作台的背面设置有推料机构,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且位于绞线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板,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的一侧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且输送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架的一侧,所述固定架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夹块,操作简单实用方便,可以根据不同线束的直径来进行夹紧操作且进行绞线操作,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线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绞线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使用非常广泛,绞线机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各类软/硬导体线的绞合机械设备,使多根单支导体扭成一股,达到线材的工艺要求;
但是目前的绞线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需要工人人员来调节合适的直径宽度进行夹紧绞线操作,导致绞线效率下降以及目前的自动绞线机不方便进行下料操作,导致工作人员操作强度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方便根据线束直径自由调节夹紧宽度以及方便将加工完成的绞线进行下料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包括工作台、绞线机构、移动机构、推料机构与输送板,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一侧安装有绞线机构,所述工作台的背面设置有推料机构,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且位于绞线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板,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的一侧设置有移动机构;
所述绞线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一伺服电机、转动架、双向丝杆、夹块、第一齿轮、第二伺服电机、第二齿轮与电源组件,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且输送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架的一侧,所述固定架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夹块,所述双向丝杆的表面且位于夹块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转动架的内部且位于双向丝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转动架的内部且位于第二伺服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源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块的数量设置有两块,且均与双向丝杆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电源组件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支撑架、第二气缸、导向杆与推动架,所述工作台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第二气缸的活动端均固定连接有推动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送板与推动架的内部均设置为倾斜状,且输送板的位置位于推动架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轨、滑杆、定位架、第一气缸与固定块,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固定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通过设置有绞线机构,通过将线束放置在夹块上并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从而带动双向丝杆转动,双向丝杆转动带动夹块进行移动夹紧线束进行固定,再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带动线束转动即可进行绞线操作,操作简单实用方便,可以根据不同线束的直径来进行夹紧操作且进行绞线操作,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自动绞线机,通过设置有移动机构与推料机构与输送板,使用该装置时,确定线束的长度并通过滑杆在滑轨上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再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将线束的一端放置在定位架的内部并控制第一气缸带动固定架进行固定线束一端,另一端通过夹块进行固定后通过第一伺服电机转动进行绞线操作,绞线完成后,可以通过第二气缸进行运动,第二气缸通过导向杆带动推动架进行运动将绞线完成的线束推至推动架的内部后,因推动架的内部为倾斜设置因此线束滑下至输送板,因输送板为倾斜设置,滑落最底端方便进行收集,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下料的工作强度,并且方便根据线束的长度自由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绞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绞线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工作台;2、绞线机构;3、移动机构;4、推料机构;5、输送板;21、固定架;22、第一伺服电机;23、转动架;24、双向丝杆;25、夹块;26、第一齿轮;27、第二伺服电机;28、第二齿轮;29、电源组件;31、滑轨;32、滑杆;33、定位架;34、第一气缸;35、固定块;36、固定螺栓;41、支撑架;42、第二气缸;43、导向杆;44、推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
参见图1~图4,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包括工作台1、绞线机构2、移动机构3、推料机构4与输送板5,工作台1的顶部一侧安装有绞线机构2,工作台1的背面设置有推料机构4,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绞线机构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板5,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5的一侧设置有移动机构3;
绞线机构2包括固定架21、第一伺服电机22、转动架23、双向丝杆24、夹块25、第一齿轮26、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齿轮28与电源组件29,工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1,且输送板5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1的一侧,固定架21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22,第一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转动架23,转动架2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双向丝杆24,双向丝杆24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夹块25,夹块25的数量设置有两块,且均与双向丝杆24螺纹连接;双向丝杆24的表面且位于夹块25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6,转动架23的内部且位于双向丝杆2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伺服电机2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8,转动架23的内部且位于第二伺服电机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源组件29,第一齿轮26与第二齿轮28相互啮合,第二伺服电机27与电源组件29电性连接;
推料机构4包括支撑架41、第二气缸42、导向杆43与推动架44,工作台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1,支撑架4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42,支撑架4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杆43,导向杆43与第二气缸42的活动端均固定连接有推动架44,输送板5与推动架44的内部均设置为倾斜状,且输送板5的位置位于推动架44的正下方,方便线束自动滑落;
移动机构3包括滑轨31、滑杆32、定位架33、第一气缸34与固定块35,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轨31,滑轨31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杆32,滑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架33,定位架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4,第一气缸34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5,滑杆32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固定螺栓36。
工作原理:使用该装置时,确定线束的长度并通过滑杆32在滑轨31上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再通过固定螺栓36固定,将线束的一端放置在定位架33的内部并控制第一气缸34带动固定架21进行固定线束一端,另一端通过将线束放置在夹块25上并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27带动第二齿轮28转动,第二齿轮28与第一齿轮26啮合从而带动双向丝杆24转动,双向丝杆24转动带动夹块25进行移动夹紧线束进行固定,再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2带动线束转动即可进行绞线操作,绞线完成后,可以通过第二气缸42进行运动,第二气缸42通过导向杆43带动推动架44进行运动将绞线完成的线束推至推动架44的内部后,因推动架44的内部为倾斜设置因此线束滑下至输送板5,因输送板5为倾斜设置,滑落最底端方便进行收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绞线机构(2)、移动机构(3)、推料机构(4)与输送板(5),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一侧安装有绞线机构(2),所述工作台(1)的背面设置有推料机构(4),所述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绞线机构(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板(5),所述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5)的一侧设置有移动机构(3);
所述绞线机构(2)包括固定架(21)、第一伺服电机(22)、转动架(23)、双向丝杆(24)、夹块(25)、第一齿轮(26)、第二伺服电机(27)、第二齿轮(28)与电源组件(29),所述工作台(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1),且输送板(5)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1)的一侧,所述固定架(21)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2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2)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转动架(23),所述转动架(2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双向丝杆(24),所述双向丝杆(24)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夹块(25),所述双向丝杆(24)的表面且位于夹块(25)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6),所述转动架(23)的内部且位于双向丝杆(2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27),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8),所述转动架(23)的内部且位于第二伺服电机(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源组件(2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块(25)的数量设置有两块,且均与双向丝杆(24)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26)与第二齿轮(28)相互啮合,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7)与电源组件(29)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机构(4)包括支撑架(41)、第二气缸(42)、导向杆(43)与推动架(44),所述工作台(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1),所述支撑架(4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42),所述支撑架(4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杆(43),所述导向杆(43)与第二气缸(42)的活动端均固定连接有推动架(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板(5)与推动架(44)的内部均设置为倾斜状,且输送板(5)的位置位于推动架(44)的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滑轨(31)、滑杆(32)、定位架(33)、第一气缸(34)与固定块(35),所述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位于输送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轨(31),所述滑轨(31)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杆(32),所述滑杆(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架(33),所述定位架(3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4),所述第一气缸(34)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5),所述滑杆(32)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固定螺栓(36)。
CN202122335879.3U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Active CN2168494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35879.3U CN216849476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35879.3U CN216849476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9476U true CN216849476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8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35879.3U Active CN216849476U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94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38615B (zh) 一种多芯电缆剥线及内芯线标线号的自动化设备
US3960309A (en) Fine wire twisted pair routing and connecting system
CN204424667U (zh) 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
CN109850549B (zh) 一种引线框架的拨动移送装置及方法
CN214957769U (zh) 一种电子设备线束加工用压接装置
CN115139028B (zh) 一种光伏行业焊带双夹持搬运机构
CN218525866U (zh) 一种端子机的线材上料装置
CN216849476U (zh) 一种双工位绞线机绞线装置
CN206422368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组装一体机的线束进料打端系统
CN113410007A (zh) 板材自动缠胶机
CN117199963A (zh) 一种全自动剥线压接设备
CN102581158A (zh) 一种三驱动六连杆夹具和设有这种夹具的壁板压弯成形机
CN210380595U (zh) 电机绕线组拉线装置
CN209962774U (zh) 一种线材多点包胶机
CN211052741U (zh) 一种闭合环线切断机床
CN219766646U (zh) 一种切割线束的加工工装
CN219779962U (zh) 一种骨架绕线机
CN219560998U (zh) 一种光伏焊带的多功能折弯装置
CN220420439U (zh) 整流变压器引线加工机
CN220942987U (zh) 一种特种电缆加工用切割机
CN215681224U (zh) 一种扭线装置
CN219435612U (zh) 一种绞线机拉线单元
CN108288732A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自动抓取移位的机械设备
CN218874041U (zh) 一种双头沾锡机
CN220128903U (zh) 一种电线电缆切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