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3321U -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3321U
CN216783321U CN202122876162.XU CN202122876162U CN216783321U CN 216783321 U CN216783321 U CN 216783321U CN 202122876162 U CN202122876162 U CN 202122876162U CN 216783321 U CN216783321 U CN 216783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nnecting rod
backrest
lifting mechanis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761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高磊
刘佳平
马建良
刘骋远
陈鹏飞
林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761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3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3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3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包括:连杆组件,用于与座椅的靠背可转动连接;支撑板,与所述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板能够相对于座椅的座体翻转;在靠背从第一角度向后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连杆组件带动支撑板由第一位置向上翻转至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抬升机构,能够使得靠背在处于放平或接近放平状态时,给用户腰部提供支撑力,使得用户躺在座椅上的舒适度提高,进而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座椅靠背角度可调的座椅,在相关技术中,座椅在靠背放平后,由于结构的限制,座体与靠背存在高低差。使得整个座椅在放平模式下,用户躺在放平的座椅上,腰部和/或臀部无法得到很好的支撑而处于悬空状态,进而使得用户的使用舒适性降低,用户体验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包括:
连杆组件,用于与所述座椅的靠背可转动连接;
支撑板,与所述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板能够相对于座椅的座体翻转;
在所述靠背从第一角度向后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支撑板由第一位置向上翻转至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靠背和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件滑设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体沿前后方向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引导结构,用于设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一引导结构包括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滑设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第一槽部的槽口所在侧壁与所述第二槽部的槽口所在侧壁相互垂直,且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连通;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包括滑动部和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滑动部的端部,所述滑动部滑设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槽部,且与所述第二槽部的槽壁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抵挡部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二引导结构,用于设于所述靠背,所述第二引导结构包括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连杆的通过第二转动连接件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为弧形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所限定的轨迹的圆心与所述靠背的转动中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设有弹性阻尼件,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弹性阻尼件挤压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阻尼件包括橡胶,所述橡胶包覆于所述弧形滑槽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弹性复位件,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
在所述支撑板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形变量逐渐增大;
在所述支撑板由第二位置翻转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逐渐恢复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体和靠背,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包括第一引导结构,所述座体包括座体骨架,所述第一引导结构与所述座体骨架一体成型;
所述座体骨架为金属件,所述第一引导结构为塑料件。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驾舱,以及安装于所述驾舱内的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对于靠背角度可调的座椅,在靠背向后转动过程中,座椅后端的支撑板能够抬升起来,进而能够使得靠背在处于放平或接近放平状态时,支撑板能够给用户腰部提供支撑力,使得用户躺在座椅上的舒适度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在靠背处于不同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在未启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在处于抬升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的第二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导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连接件与直形滑槽配合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座体; 200-靠背; 101-座体骨架;
201-靠背骨架; 31-连杆组件; 32-支撑板;
311-第一连杆; 312-第二连杆; 311a-第一连接部;
311b-第二连接部; 312a-第三连接部; 312b-第四连接部;
M-第一转动连接件; M1-滑动部; M2-抵挡部;
M3-防脱部; M4-台阶部; N-第二转动连接件;
40-第一引导结构; 41-第一滑槽; 411-第一槽部;
412-第二槽部; 50-第二引导结构; 51-第二滑槽;
511-弹性阻尼件; 60-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1a~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在靠背处于不同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在未启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在处于抬升状态的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a~附图2b,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应用于座椅,其中,座椅包括相互可转动连接的座体100和靠背200。示例性的,为实现座体100与靠背200可转动地连接,在座体100与靠背200之间可以设置调角器(例如,可以为无级调角器或有级调角器)或者其他角度调节机构。
上述的抬升机构包括:连杆组件31和支撑板32。连杆组件31用于与靠背200可转动连接。示例性的,连杆组件31的一端可以具有销轴,销轴可以与靠背200可转动连接,具体的,靠背200可以具有靠背骨架201,以及覆盖于靠背骨架201外侧的软包层(图中未示出),连杆组件31具体与靠背骨架201可转动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1可以包括两个。具体的,在座椅的左右两侧可以各一个连杆组件31,且两个连杆组件31对称设于座椅的左右两侧。
支撑板32与连杆组件31可转动连接,以使支撑板32能够相对于座体100翻转。具体的,支撑板32的前侧可以与座体100铰接,其中,座体100可以包括座体骨架101以及包覆于座体骨架101外侧的软包层(图中未示出),支撑板32具体与座体骨架101铰接。整个支撑板3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座体100翻转。示例性的,连杆组件31的另一端可以与支撑板32铰接,在靠背200相对于座体100向后运动的过程中,连杆组件31两端分别与靠背200和支撑板32可转动地连接,因此,靠背200的向后转动能够带动支撑板32翻转。
在靠背200从第一角度向后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连杆组件31带动支撑板32由第一位置向上翻转至第二位置。示例性的,第一角度为靠背200与竖直方向呈20°~40°,第二角度为靠背200与竖直方向呈60°~90°,也就是说,在靠背200向后翻转的过程中,连杆组件31带动支撑板32绕与座体骨架101转动连接的转轴为转动中心向上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32处于第一位置时,支撑板32的支撑面可以与水平面齐平,支撑板32从第一位置翻转到第二位置时,支撑板32所抬升的高度可以为60mm。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支撑板32可以被座体100的软包层覆盖,座体100的软包层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可形变量,以提高给支撑板32的抬升空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32可以直接外露于座体100外侧,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的描述,可以参照图1a所标注的方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对于靠背角度可调的座椅,在靠背向后转动过程中,通过连杆组件带动支撑板翻转而实现抬升,进而能够使得靠背在处于放平或接近放平状态时,支撑板能够弥补靠背与座体之间的高度差,当用户躺在座椅上时,能够给用户腰部提供支撑力,提高使用舒适度提高,进而有效提高了用户体验。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组件31进行详细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1包括: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第一连杆311分别与靠背200和第二连杆312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312分别与第一连杆311和支撑板32可转动地连接。
具体的,第一连杆311可以具有第一连接部311a和第二连接部311b,第一连接部311a与第二连接部311b在第一连杆3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连接部311a和第二连接部311b可以位于第一连杆311的端部,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杆311的中部,或者靠近端部的位置,第一连接部311a与第二连接部311b沿第一连杆3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是指第一连接部311a与第二连接部311b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同样的,第二连杆312可以具有第三连接部312a和第四连接部312b,第三连接部312a与第四连接部312b在第二连杆3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三连接部312a和第四连接部312b可以位于第二连杆312的端部,也可以位于第二连杆312的中部,或者靠近端部的位置,第三连接部312a与第四连接部312b沿第二连杆3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是指第三连接部312a与第四连接部312b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件M滑设于座体100,第一转动连接件M能够相对于座体100沿前后方向滑动。具体的,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通过第一转动连接件M铰接,而第一转动连接件M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滑设于座体100。示例性的,用于将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铰接的部分可以适当延长,延长的部分与座体100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转动连接件M与座体100滑动连接。当靠背200向后转动,带动第一连杆311向前推动第二连杆312,第一连杆311与第二连杆312之间的第一转动连接件M相对于座体100沿前后方向滑动,进而推动第二连杆312向后转动,带动支撑板32向上翻转。
具体的,第一连杆311的长度可以稍长,以使得第一连杆311能从靠背200连接至座体100,第二连杆312的作用是将连杆的作用力改变作用方向,以将作用力传递给支撑板32,带动支撑板32翻转,因此,第二连杆312的长度可以稍短。示例性的,第一连杆311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连杆312的长度。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的形状可以为异形杆状,或者直形杆状,示例性的,第一连杆311的形状可以为异形杆状,具体可以根据座椅当前的布局而确定,例如,可以将第一连杆311设计为能够避开第一连杆311周边其他结构的形状,以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布局。第二连杆312的形状可以为直形杆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第二连杆312的加工难度。
为限制第一转动连接件M的滑动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后端抬升机构还包括:第一引导结构40。第一引导结构40可以用于设于座体100,具体可以与座体100固定连接。座体骨架101可以包括坐垫簧架1011以及坐垫盆面1012,坐垫簧架1011可以位于座体盆面1012的下方。更具体的,第一引导结构40可以与坐垫簧架1011一体成型,保证连接强度,以提高整个装置的连接稳固性。或者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降低加工难度,且便于维修。
第一引导结构40可以包括第一滑槽41,第一转动连接件M滑设于第一滑槽41,第一滑槽41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的,第一滑槽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用于对第一转动连接件M的滑动极限位置进行限位,在如图2a所示状态下,第一转动连接件M处于第一滑槽41的后端。在靠背200继续往后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杆311向前抵推第二连杆312,使得第一转动连接件M在第一滑槽41内向前滑动,在此过程中,第二连杆312向后转动(图2a所示角度下逆时针转动),带动支撑板32顺时针翻转,即向上翻转,实现抬升。示例性的,第一滑槽41可以为直形滑槽或弧形滑槽,第一滑槽41的宽度可以与第一转动连接件M的直径相匹配,使得第一转动连接件M能够在第一滑槽41内顺畅滑动,且不易晃动,提高了整个座椅后端抬升机构的运动可靠性和平稳性。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引导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连接件与第一滑槽配合的状态示意图。请参照附图5和附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41包括第一槽部411和第二槽部412,第一槽部411和第二槽部412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第一槽部411的槽口所在侧壁与第二槽部412的槽口所在侧壁相互垂直,且第一槽部411与第二槽部412连通;第一转动连接件M包括滑动部M1和抵挡部M2,抵挡部M2位于滑动部M1的端部,滑动部M1滑设于第一槽部411,抵挡部M2位于第二槽部412,且与第二槽部412的槽壁抵接。如此一来,第一转动连接件M则能够在径向和轴向方向上被可靠限位,使得第一转动连接件M能够可靠地沿第一滑槽41滑动,而不易晃动而产生异响。
更进一步的,滑动部M1与抵挡部M2可拆卸地连接。示例性的,抵挡部M2可以为螺母,滑动部M1可以为螺杆,在将第一转动连接件M安装至第一引导结构40时,可以先将螺杆穿过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将两者铰接,然后再将螺母放置于第一槽部411内,再将螺杆穿过第二槽部412,并对准第一槽部411内的螺母,将螺母与螺栓连接,也就是将滑动部M1与抵挡部M2可靠连接。当然,滑动部M1与抵挡部M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也不限于上述。将滑动部M1与抵挡部M2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便于第一转动连接件M的安装,提高装配效率。
同时,为了防止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从螺杆(滑动部M1)处脱出,在螺杆上远离抵挡部M2的一端具有防脱部M3。
另外,由于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12均需要与第一转动连接件M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滑动部M1上还连接有两个台阶部M41、M42,两个台阶部M41、M42的直径不同而构成台阶状,使得第一转动连接件M形成双层的台阶螺栓。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后端抬升机构还包括:第二引导结构50。第二引导结构50用于设于靠背200,第二引导结构50包括第二滑槽51,第一连杆311通过第二转动连接件N可滑动地设于第二滑槽51内。其中,第二滑槽51所限定的轨迹的圆心与靠背200的转动中心重合。示例性的,第二引导结构50为设于靠背200侧边的板状结构,第二引导结构50可以与靠背200一体成型;或者不可拆卸地固定于靠背200,例如,第二引导结构50可以焊接于靠背骨架;或者第二引导结构50通过紧固件固定于靠背骨架。
第二滑槽51可以为弧形滑槽,弧形滑槽所限定的轨迹的圆心与靠背200的转动中心重合,使得第二转动连接件M能够绕靠背200的转动中心转动,使得第一连杆311在弧形滑槽51内的滑动顺畅,不易卡滞。
通过设置第二滑槽51,第一连杆311滑设于第二滑槽51内,当靠背200处于初始状态,或者说直立状态时,第一连杆311的第二转动连接件N可以与弧形滑槽51的上端抵接。在将靠背200向后转动过程中,且在转动至预设角度(例如该预设角度可以为30°~40°,优选为32°)之前,第一连杆311的第二转动连接件N还未滑动到第二滑槽51的底端,第一转动连接件M不会被推动。因此,此过程中,支撑板32保持静止,由此,可以实现靠背200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单独调节,而不启动支撑板32。而第二转动连接件N下滑至抵顶到第二滑槽51的底端后,用户可以继续向后翻转靠背200,甚至翻转至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在此过程中,靠背200则带动第一连杆311向前抵推第二连杆312,第二连杆312则将支撑板32带动至向上翻转,使得靠背200处于接近水平状态时,支撑板32被抬升,实现座椅在水平状态下,利用支撑板32对用户腰部进行支撑。
通过设计第二滑槽51使得靠背200只有在转动角度超过预设角度时,才启动支撑板32抬升,避免靠背200在小角度范围调节时启动支撑板32反而导致用户乘坐舒适度降低的问题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滑槽51的内壁可以设有弹性阻尼件,第二转动连接件N可以与弹性阻尼件511挤压接触。弹性阻尼件511可以包括橡胶,橡胶包覆于第二滑槽51的内壁。由于靠背200相对于座体100的转动,实现角度的随即锁定,是通过调角器实现的,而一般的调角器包括棘轮,在靠背200转动过程中,调角器会具有微量的径向跳动。该种跳动传递至靠背200与座体100之间。因此,为了抵消该种径向跳动导致的偏心量,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滑槽51的内壁上设置弹性阻尼件511,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第二转动连接件N在第二滑槽51内的径向跳动,提高滑动时的顺畅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座椅后端抬升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60,该弹性复位件60一端用于与座体10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311连接;在支撑板32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弹性复位件60的形变量逐渐增大;在支撑板32由第二位置翻转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弹性复位件60逐渐恢复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复位件6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轴向伸缩弹簧、橡胶。弹性复位件60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杆311和座体100(具体与座体骨架101)固定连接。在支撑板32启动之前,弹性复位件60保持不动,或者说处于初始状态,在支撑板32启动过程中,第一连杆311朝远离座椅骨架的方向转动,弹性复位件60可以被拉伸,弹性复位件60所提供的弹性回复力具有将第二转动连接件N维持在弧形滑槽51的底端,以及将第一转动连接件M维持在直形滑槽41的前端的趋势,因此,可以较为可靠地将支撑板32维持在图2b所示的支撑状态。进而提高座椅在放平后,抬升机构的功能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体100和靠背20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
示例性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可以包括第一引导结构40,座体100包括座体骨架101,第一引导结构40与座体骨架101一体注塑成型;座体骨架为金属件,第一引导结构40为塑料件。通过金属件与塑料件一体注塑成型,有利于提高第一引导结构40本身的强度,也利于提高第一引导结构40与座体骨架101的连接强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座椅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驾舱,以及安装于驾舱内的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其中,座椅可以包括前排座椅及/或后排座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车辆中的座椅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杆组件,用于与座椅的靠背可转动连接;
支撑板,与所述连杆组件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板能够相对于座椅的座体翻转;
在所述靠背从第一角度向后转动至第二角度的过程中,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支撑板由第一位置向上翻转至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靠背和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件滑设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体沿前后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引导结构,用于设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一引导结构包括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滑设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第一槽部的槽口所在侧壁与所述第二槽部的槽口所在侧壁相互垂直,且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连通;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包括滑动部和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滑动部的端部,所述滑动部滑设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抵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槽部,且与所述第二槽部的槽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抵挡部可拆卸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引导结构,用于设于所述靠背,所述第二引导结构包括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连杆通过第二转动连接件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为弧形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所限定的轨迹的圆心与所述靠背的转动中心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设有弹性阻尼件,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弹性阻尼件挤压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阻尼件包括橡胶,所述橡胶包覆于所述弧形滑槽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复位件,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
在所述支撑板由第一位置翻转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形变量逐渐增大;
在所述支撑板由第二位置翻转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逐渐恢复形变。
10.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和靠背,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后端抬升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包括第一引导结构,所述座体包括座体骨架,所述第一引导结构与所述座体骨架一体成型;
所述座体骨架为金属件,所述第一引导结构为塑料件。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驾舱,以及安装于所述驾舱内的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座椅。
CN202122876162.XU 2021-11-22 2021-11-22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Active CN216783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6162.XU CN216783321U (zh) 2021-11-22 2021-11-22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6162.XU CN216783321U (zh) 2021-11-22 2021-11-22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3321U true CN216783321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5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76162.XU Active CN216783321U (zh) 2021-11-22 2021-11-22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3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70230C (en) Car seat
US6837539B1 (en) Movable tablet assembly and seat
CN216783321U (zh) 座椅后端抬升机构、座椅及车辆
JPH057960Y2 (zh)
JP2602454Y2 (ja)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機構
KR200395001Y1 (ko) 차량용 전동식 래그 레스트
JP3547632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CN219325754U (zh) 一种头枕解锁机构
CN219947954U (zh) 一种座椅转盘调节机构
CN214874809U (zh) 一种用于列车座椅的踩踏装置
CN216783316U (zh) 可实现车内空间变换的后排座椅
JPH0711645Y2 (ja) 車両等の座席
CN217448385U (zh) 一种按摩椅
KR200361365Y1 (ko) 의자
JP4629266B2 (ja) 椅子における背凭れ構造
KR101143788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럼버 서포트
JPH0517962Y2 (zh)
JPH0623466Y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H09224776A (ja) 後部座席のヘッドレスト
JPH0527087Y2 (zh)
KR200299184Y1 (ko) 유아용 안전시트
KR100245504B1 (ko) 시트의 등판 너클장치
JP3003515U (ja) 自動車後部座席の背凭れ支持装置
JP2574949Y2 (ja) 車両における座席構造
JP2001080401A (ja) 車両用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の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アンカ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