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33994U - 靠背锁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靠背锁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33994U
CN216733994U CN202220068950.8U CN202220068950U CN216733994U CN 216733994 U CN216733994 U CN 216733994U CN 202220068950 U CN202220068950 U CN 202220068950U CN 216733994 U CN216733994 U CN 216733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locking
link
lock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689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威
杨贝克
张莹
王聪
王秀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Hapm Magna Seat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Hapm Magna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Hapm Magna Seat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Hapm Magna Seat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689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339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33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33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靠背锁和汽车,靠背锁包括锁舌、连杆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的操作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部、第二连杆部、第三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和所述第三连杆部还可分别绕另设的铰接点转动;处于锁止位时,所述第三连杆部和所述锁舌配合锁紧,所述操作部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所述第三连杆部随动而脱离所述锁舌。该靠背锁通过连杆机构的联动动作,带动锁舌解锁,连杆机构的驱动较为可靠,易于操控,且结构相对简单,无需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可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靠背锁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靠背锁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乘用车的普及,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有限的车厢空间内实现后排座椅的多功能化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后排座椅包括一个以上的靠背,通过靠背锁将靠背锁定在后排座椅的车身骨架位置,靠背锁解锁后,靠背可向前折叠以配合地锁整体拆除,从而增加储物空间。可见,可折叠的靠背座椅能够在增加储物空间和增加乘坐空间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但,现有的靠背锁结构繁琐,如何简化靠背锁的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靠背锁,包括锁舌、连杆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的操作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部、第二连杆部、第三连杆部,所述第一连杆部和所述第三连杆部还可分别绕另设的铰接点转动;处于锁止位时,所述第三连杆部和所述锁舌配合锁紧,所述操作部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所述第三连杆部随动而脱离所述锁舌。
可选地,所述锁舌也可绕与之对应的铰接点转动,铰接轴线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各铰接轴线均平行。
可选地,所述锁舌设有第一锁齿,所述第三连杆部具有第二锁齿,锁止时,所述第一锁齿和所述第二锁齿啮合。
可选地,所述锁舌配置有扭簧,所述扭簧驱动所述第一锁齿与所述第二锁齿啮合,所述连杆机构动作而使所述第三连杆部脱离所述锁舌时,所述扭簧驱动所述锁舌转动解锁。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部、所述第三连杆部中,至少一者配置有阻止沿解锁方向转动的扭簧。
可选地,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连杆部、所述第三连杆部、所述锁舌均铰接于所述壳体,形成对应的所述铰接点。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护板,所述第三连杆部和所述锁舌均铰接于所述护板。
可选地,所述操作部驱动所述第一连杆部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杆部动作,继而带动所述第三连杆部绕其所述铰接点转动。
可选地,还包括指示件,所述指示件与所述连杆机构或所述锁舌联动设置,解锁和/或锁止时,所述指示件动作而给与解锁或锁止的指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包括至少一个靠背,所述靠背与相邻所述靠背或与所述车身通过所述靠背锁连接,相邻所述靠背或所述车身设有锁闩,所述靠背锁的所述锁舌能够卡住所述锁闩以锁止,或脱离所述锁闩以解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及其靠背锁,通过连杆机构的联动动作,带动锁舌解锁,连杆机构的驱动较为可靠,易于操控,且结构相对简单,无需设置复杂的驱动机构,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靠背锁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1中拆开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拆开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图7为图6去除护板后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
图9为图7解锁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左视图;
图11为第一靠背骨架和第二靠背骨架锁止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1背侧的示意图。
图1-13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
10-第一连杆部;20-第二连杆部;30-第三连杆部;40-锁舌;
501-第一铰接轴;501a-止退帽;502-第二铰接轴;503-第三铰接轴; 503a-止退帽;504-第四铰接轴;504a-自润滑轴承套;505-第五铰接轴;505a- 自润滑轴承套;
601-第一扭簧;602-第二扭簧;603-第三扭簧;
70-指示件;
80-操作按钮;
90-护板;
A第一靠背骨架;A1-安装支架;A2-螺栓;A21-螺栓头;
B第二靠背骨架;B1-锁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靠背锁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图3的右视图;图5为图1中拆开第一壳体100的示意图;图6为图1中拆开第二壳体200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靠背锁应用于车辆的后排座椅,锁止时,后排座椅的靠背和车辆后侧车身固定,解锁时,后排座椅的靠背与车身解锁,靠背可以像车辆的前侧进行折叠操作。
如图1、2所示,靠背锁包括壳体,壳体由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 200扣合形成,靠背锁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锁舌40、连杆机构以及驱动连杆机构动作的操作部。
如图5、6所示,连杆机构包括具体包括第一连杆部10、第二连杆部 20、第三连杆部30,三者依次铰接,其中,第二连杆部20位于连杆结构的中部,其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部10、第三连杆部30铰接于第二铰接轴 502、第三铰接轴503,第二铰接轴502和第三铰接轴503不与壳体连接。
第一连杆部10和第三连杆部30与壳体还具有另设的铰接点,二者可以绕对应的铰接点进行转动,具体地,第一连杆部10的中部还与第一壳体 100铰接于第一铰接轴501,第一铰接轴501的位置为与第一连杆部10对应的铰接点,第三连杆部30与第三铰接轴503相对的端部则与第一壳体 100铰接于第四铰接轴504,第四铰接轴504的位置为与第三连杆部30对应的铰接点。可见,第一连杆部10、第二连杆部20、第三连杆部30形成可以联动的连杆机构,驱动三者中的任一者都可以带动该连杆机构动作,具体表现为第一连杆部10会绕第一铰接轴501转动,第三连杆部30会绕第四铰接轴504转动,第二连杆部20作为传动杆并不单单绕一点转动。
请继续参考图6,第一连杆部10的中部铰接于第一壳体100,其一端与第二连杆部20铰接于上述的第二铰接轴502,驱动部可以与第二铰接轴 502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比如驱动部可以是设置在第一连杆部10该端部的操作按钮70,操作按钮70和第一连杆部10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使用者按压操作按钮70,第一连杆部10会绕第一铰接轴501传动,则第一连杆部10会带动第二连杆部20动作,第二连杆部20再带动第三连杆部30动作,具体在图6中,大致向右的方向按压操作按钮70,第一连杆部10会顺时针转动,大致向左拉动第二连杆部20,第二连杆部20带动第三连杆部30顺时针转动。
第一连杆部10和第三连杆部30还分别配设有第一扭簧601、第二扭簧602,扭簧一端相对壳体固定,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第一连杆部10或第三连杆部30。第一扭簧601、第二扭簧602提供阻止连杆机构沿解锁方向动作的弹力,推动第一连杆部10时,需要克服第一扭簧601的弹力,以及克服第二扭簧602的弹力。可知,第一扭簧601、第二扭簧602至少设置一者即可达到回复的目的,设置两个扭簧使得整个机构更为可靠,并且,当操作按钮70设于第一连杆部10时,设置于第一连杆部10对应的第一扭簧70,可以提升用户按压的操控感。
可以理解,这里设置操作部是为了驱动连杆机构动作,对于图6中设置方式,按压操作按钮70是要推动第一连杆部10顺时针转动,为实现顺时针的驱动,操作部不限于是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连杆部10端部的操作按钮70,操作方式也不限于是按压驱动的方式。比如,操作部可以设置提拉件,操作时通过拉动以带动第一连杆部10顺时针转动;或者,操作部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杆部10与第二铰接轴502铰接的位置,推动或者拉动第一连杆部10顺时针转动都可以,其内部构件可以据此做相应的位置调整,本方案不做具体限制。
基于同样的原理,操作部也可以通过推动或拉动第三连杆部30或第二连杆部20的方式,驱动连杆机构动作,当然,第一连杆部10和第三连杆部30分别只能绕第一铰接轴501、第四铰接轴504转动,操作部操作时更容易控制,第二连杆部20作为传动部的运动轨迹相对复杂,另外,第三连杆部30需要用于和锁舌40配合,故优选的方案是将操作部设置与驱动第一连杆部10。第一连杆部10的中部与壳体铰接于第一铰接轴501,也是为了便于操作部驱动,若操作部驱动连杆机构中其他部件,则第一连杆部10 铰接于壳体的位置不限于中部,也可以是其与第二铰接轴502铰接位置相对的端部。
请继续参考图7,图7为图6去除护板90后的示意图。
靠背锁还包括锁舌40,锁舌40和第一壳体100铰接于第五铰接轴505,锁舌40设有锁钩,锁钩可以与相对车身靠背座固定的锁闩B1(示于图12、 13)配合,绕第五铰接轴505逆时针转动勾住锁闩B1可以锁止靠背和车身,反向顺时针转动可以脱离锁闩B1,靠背和车身得以解锁。本实施例中,锁舌40和第三连杆部30配合,锁舌40朝向第三连杆部30的部分外周设有第一锁齿,第三连杆部30的外周则设有与其能够对应配合的第二锁齿。二者处于图6中所示位置时,第三连杆部30的第二锁齿和锁舌40的第一锁齿啮合互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利用连杆机构的联动原理以方便地实现对锁舌40的驱动,第一连杆部10、第二连杆部20、第三连杆部30也是基于连杆机构进行的命名,但并不限定三者必须是杆状结构,只要三者能够基于连杆机构原理实现联动即可。
如图5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三扭簧603,第三扭簧603设于锁舌40和第一壳体100之间,以图7为视角,第三扭簧603提供锁舌40顺时针转动的弹力,第二扭簧602提供第三连杆部30逆时针转动的弹力,则第一锁齿和第二锁齿可以更紧密地啮合,保持锁舌40锁止的状态。
再结合图5、6理解,靠背锁的壳体内设有护板90,第四铰接轴504、第五铰接轴505固定于该护板90,具体可以通过自润滑轴承套连接于护板 90,图7示出第四铰接轴504处的自润滑轴承套504a,第五铰接轴505处的自润滑轴承505a。
此处,护板90将第三连杆部30和锁舌40安装在一起,第三连杆部 30和锁舌40可以作为整体的锁体部,易于整体安装和更换,有利于保持第三连杆部30和锁舌40的配合度,确保解锁和锁止的可靠性。
如图6所示,第一连杆部10的第一铰接轴501的端部还设有止退帽 501a,防止第一连杆部10脱离第一铰接轴501,并且作为第一扭簧601的扭簧座,第一扭簧601设于止退帽501a和第一壳体100之间。第三铰接轴 503的端部也可以设置止退帽503a,防止第三连杆部30和第二连杆部20 脱离第三铰接轴503,第二铰接轴502的两端部直接铆接在第一连杆部10 的两侧外表面即可,图6示出铆钉502。
请再结合图8-10理解,图8为图7的左视图;图9为图7解锁后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左视图。
下面依次说明解锁、锁止的过程:
解锁过程:请参看图7,使用者按压操作按钮70,第一连杆部10绕第一铰接轴501顺时针转动,向左拉动第二连杆部20,并带动第三连杆部30 绕第四铰接轴504顺时针转动,第三连杆部30顺时针转动过程中,逐渐远离锁舌40,则第三连杆部30的第二锁齿和锁舌40的第一锁齿脱开,锁舌 40在第三扭簧603的回复力下,顺时针转动,到达图9所示的解锁状态,此时的锁舌40相应地与相对车身固定的锁闩B1脱离,从而解锁靠背和车身,则靠背可以向前翻转而与座盆部分折叠;
锁止过程:请参看图9,将靠背往车辆后方转动,当锁舌40接触到相对车身固定的锁闩B1时,在锁闩B1的抵推作用下,锁舌40会克服第三扭簧603的回复力逆时针转动,基于锁舌40的外周曲线导向设计,锁舌 40会持续旋转,直至锁舌40的第一锁齿再次和第三连杆部30的第二锁齿啮合锁紧。第三弹簧的回复力保持锁舌40顺时针转动,第二弹簧的回复力保持第三连杆部30逆时针转动,促使第三连杆部30和锁舌40锁紧并保持在锁紧的状态,直到上述解锁过程中所述的连杆机构动作克服第二弹簧的回复力。
如图7所示,进一步可以设置指示件80,指示件80可设置指示区域,该指示区域可以全部隐藏或部分隐藏在壳体内,同时,指示件80和第一连杆部10联动设置,当连杆机构动作时,指示件80一并动作,解锁或锁止后,隐藏的指示区域可以外露于壳体,以提醒操作人员。如图10所示,指示区域可以是图10中所示的“warning unlock”,壳体端部设有缺口,以形成指示窗口,解锁后随指示件80的转动,指示区域转动至窗口位置,从壳体的端部露出。可以理解,指示件80的指示区域既可以指示解锁,也可以指示锁止,还可以同时设置解锁、锁止的指示区域,锁止时,锁止的指示区域外露于壳体,解锁的指示区域隐藏于壳体内,解锁时,指示件80随连杆机构的动作而发生位置变动,解锁的指示区域转动至外露于壳体,锁止的指示区域隐藏于壳体内。
指示件80不限于和第一连杆部10连接而实现联动,也可以连接于连杆机构的其他位置或者锁舌40都可以,基于和操作按钮70的设置位置选取的相同原理,优选的方案是将指示件80连接于第一连杆部10。
请继续参考图11-13,图11为第一靠背骨架和第二靠背骨架锁止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3为图11背侧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设有后排座椅,后排座椅包括至少一个靠背。具体地,可将上述的靠背锁设置于一个靠背,靠背具有靠背骨架,具体为将靠背锁设置在第一靠背骨架A的一侧,第一靠背骨架A的一侧可以设置安装支架A1,上述靠背锁的第一壳体100朝向安装支架A1设置,本实施例中第四铰接轴504和第五铰接轴505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两个紧固件可以分别从第二壳体200的外部插入并贯穿第四铰接轴504、第五铰接轴505,继而穿出第一壳体100,连接到安装支架A1,以达到紧固靠背锁合第一靠背骨架A的目的,紧固件例如可以图11中所示的螺栓A2,图12中示出螺栓A2的螺栓头A21,如图2所示,第四铰接轴504、第五铰接轴505可以铆接于护板90,铆接形成的端面可以作为螺栓头A21的抵接端面,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第二靠背骨架 B和第一靠背骨架A并排设置,第二靠背骨架B与第一靠背骨架A相邻的一侧设有锁闩B1,第一靠背骨架A和第二靠背骨架B可通过靠背锁锁定或解锁,相应实现锁定或解锁。
第二靠背骨架B与车身也可以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靠背锁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或者其他方式的靠背锁固定都可以,本方案不做具体限制。车辆后排座椅至少包括一个靠背,此时,靠背与相邻靠背或与车身均可以通过靠背锁连接,相邻的靠背或车身可设有锁闩B1,靠背锁的锁舌40能够卡住锁闩B1以锁止,或脱离锁闩B1以解锁。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护板90,第四铰接轴504、第五铰接轴 505可以直接固定于壳体,壳体可以在其他位置和靠背实施固定。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锁舌40和第三连杆部30与壳体更易于拆卸,而且连接点的数量可以减少,从而简化结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方案主要利用连杆机构带动锁舌40动作,以实现解锁和锁止,锁舌40和第三连杆部30的配合方式不限于上述的第一锁齿、第二锁齿啮合的方式,二者轮廓可以在一定位置下相抵并实现自锁也可以,比如,锁舌40为凸轮结构,第三连杆部30的外周与其相抵可以实现自锁,当第三连杆部30随连杆机构转动而脱离时,锁舌40转动离开自锁位置而解锁,工作过程可参照上述理解,不再赘述。当然,设置锁齿啮合自锁的方式,显然锁止效果更为可靠。此外,锁舌40也不限于铰接于壳体,比如,锁舌40也可以是滑动设置于壳体,第三连杆部30动作时推动锁舌40卡住锁闩B1。当然,上述锁舌40铰接转动的设置方式,和第三连杆部30配合时容易设计为自锁,从而有利于保证锁止的状态保持。
其次,上述实施例中,连杆机构、锁舌40、操作部等均设于壳体内,壳体不限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扣合形成,可以是相对完整的壳体,或者一侧就有开口等,甚至也可以不设置壳体,比如,靠背锁可以直接位于靠背骨架内部,靠背骨架作为靠背锁组成部分的安装基体。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靠背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舌(40)、连杆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的操作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部(10)、第二连杆部(20)、第三连杆部(30),所述第一连杆部(10)和所述第三连杆部(30)还可分别绕另设的铰接点转动;处于锁止位时,所述第三连杆部(30)和所述锁舌(40)配合锁紧,所述操作部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动作,所述第三连杆部(30)随动而脱离所述锁舌(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40)也可绕与之对应的铰接点转动,铰接轴线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各铰接轴线均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40)设有第一锁齿,所述第三连杆部(30)具有第二锁齿,锁止时,所述第一锁齿和所述第二锁齿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40)配置有扭簧,所述扭簧驱动所述第一锁齿与所述第二锁齿啮合,所述连杆机构动作而使所述第三连杆部(30)脱离所述锁舌(40)时,所述扭簧驱动所述锁舌(40)转动解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部(10)、所述第三连杆部(30)中,至少一者配置有阻止沿解锁方向转动的扭簧。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连杆部(10)、所述第三连杆部(30)、所述锁舌(40)均铰接于所述壳体,形成对应的所述铰接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护板(90),所述第三连杆部(30)和所述锁舌(40)均铰接于所述护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所述锁舌(40)、所述连杆机构、所述护板(90)的壳体,所述第三连杆部(30)和所述锁舌(40)的铰接轴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可供紧固件插入,并穿出所述壳体。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驱动所述第一连杆部(10)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杆部(20)动作,继而带动所述第三连杆部(30)绕其所述铰接点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靠背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示件(80),所述指示件(80)与所述连杆机构或所述锁舌(40)联动设置,解锁和/或锁止时,所述指示件(80)动作而给与解锁或锁止的指示。
11.汽车,包括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包括至少一个靠背,所述靠背与相邻所述靠背或与所述汽车的车身通过所述靠背锁连接,相邻所述靠背或所述车身设有锁闩,所述靠背锁的所述锁舌(40)能够卡住所述锁闩(B1)以锁止,或脱离所述锁闩(B1)以解锁。
CN202220068950.8U 2022-01-11 2022-01-11 靠背锁和汽车 Active CN2167339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8950.8U CN216733994U (zh) 2022-01-11 2022-01-11 靠背锁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68950.8U CN216733994U (zh) 2022-01-11 2022-01-11 靠背锁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33994U true CN216733994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68950.8U Active CN216733994U (zh) 2022-01-11 2022-01-11 靠背锁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339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9689A (zh) 靠背锁
EP0808979B1 (en) Vehicle closure latch
JP3609217B2 (ja) ロック装置
CN216733994U (zh) 靠背锁和汽车
EP1323884B1 (en) Vehicle
JPH08119010A (ja) 可倒式リヤシートバックのアンロック警告装置
CN212454000U (zh) 一种机动车门锁
CN113103933B (zh) 一种稳定折叠器
EP4074930B1 (en) Automobile door lock and automobile door
US4786091A (en) Device for locking detachable roof in motor vehicle
CN214523444U (zh) 汽车座椅两挡靠背锁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CN211252325U (zh)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JP4331857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H0631078Y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の施解錠操作装置
CN218406988U (zh) 汽车引擎盖用锁止总成及汽车
CN215761038U (zh) 一种新型汽车尾门电吸锁
CN114687621B (zh) 用于电动滑门的锁装置、电动滑门总成和车辆
JPH1081161A (ja) 格納シートのロック状態表示機構
CN210161992U (zh) 车辆扶手箱和车辆
CN219931904U (zh) 一种新型汽车门锁装置
KR100461323B1 (ko) 차량용 더블 폴딩 리어시트의 안전 잠금 장치
JP379639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係合装置
JPS62221915A (ja) 自動車の着脱式ル−フのロツク装置
JP3725758B2 (ja) 自動車におけるバックドアのロック解除防止機構
JPH08333937A (ja) 複数の回動レバーの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