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52325U -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52325U
CN211252325U CN201921391938.5U CN201921391938U CN211252325U CN 211252325 U CN211252325 U CN 211252325U CN 201921391938 U CN201921391938 U CN 201921391938U CN 211252325 U CN211252325 U CN 211252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lock
tolerance
electric lock
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9193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旭伟
胡晓娟
王瑞茂
毕鲁平
贾霄
罗哈巴赫·罗宾
兰晹
曹华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9193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52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52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52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所述电动锁机构包括:锁体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解锁机构通过第一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弹簧,所述解锁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通过所述电机总成带动所述解锁机构同步旋转;锁钩通过第二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锁钩与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弹簧,所述锁钩的上端部开设有锁槽。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电动解锁,搭配靠背结构可进行实现自动翻折功能,其结构简单,为汽车座椅提供一种方便的解锁方式。

Description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在汽车座椅领域里,目前后排靠背放倒需要乘员拉动手把(位置可以在靠背及后备箱背板上)。例如,解锁手把在靠背上,则人员需要走的车身侧面解锁靠背,放倒靠背后再到行李箱内的物品放入。在例如,解锁手把在后备箱内,人员也需要放下物品后进行手把解锁后,再次移动到车后端,将物品放入后备箱内。为乘员提供解锁便利性,乘员可通过按钮解锁即可使靠背解锁。
有鉴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改进了电动锁机构,以期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靠背解锁的结构复杂,解锁不方便等缺陷,提供一种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电动锁机构,其特点在于,所述电动锁机构包括:
锁体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
解锁机构,所述解锁机构通过第一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弹簧,所述解锁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通过所述电机总成带动所述解锁机构同步旋转;
锁钩,所述锁钩通过第二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锁钩与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弹簧,所述锁钩的上端部开设有锁槽;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锁槽的开口朝上,且所述锁槽的开口端与所述解锁机构的第二端部相抵;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电机总成驱动所述解锁机构顺时针旋转,直至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锁钩脱离,所述锁钩在所述第二驱动弹簧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实现解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总成包括电机、电机蜗杆、蜗轮和驱动片,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所述蜗轮通过蜗轮固定轴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所述电机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所述驱动片安装在所述蜗轮固定轴上,通过所述电机蜗杆带动所述蜗轮和所述驱动片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解锁片和容差片,所述第一端部为所述解锁片上向外延伸凸出的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蜗轮卡接,所述解锁片和所述容差片依次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上;
所述解锁片上设置有容差凸台,所述容差片上设置有容差导槽,所述容差凸台安装在所述容差导槽内,使得所述容差片和所述解锁片相对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钩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件上,所述锁槽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锁止部;
所述第二端为所述解锁片上设置的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二锁止部与所述第一锁止部的形状相互匹配;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第二锁止部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体外壳内设置有两个上下排列的中空的定位凸台,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分别从所述锁体外壳的外侧穿入对应的所述定位凸台;
所述第一驱动弹簧位于所述解锁片和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弹簧的一端卡接在所述锁体外壳内,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容差片上;
所述第二驱动弹簧位于所述锁钩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弹簧的一端卡接在所述锁体外壳内,另一端卡接在所述锁钩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为多阶梯型的铆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钩上设置有一容差挡点,当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第二锁止部锁紧时,所述容差片的外端部与所述容差挡点相抵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锁片上还设置有一解锁销,所述解锁销穿出至所述锁体外壳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弹簧为扭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机外接电子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电机转动圈数。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可以实现电动解锁,搭配靠背结构可进行实现自动翻折功能,其结构简单,为汽车座椅提供一种方便的解锁方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位于锁止容差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位于解锁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锁体外壳 10
电机总成 20
解锁机构 30
锁钩 40
第一定位件 50
第一驱动弹簧 60
第二定位件 70
第二驱动弹簧 80
锁槽 41
电机 21
电机蜗杆 22
蜗轮 23
驱动片 24
蜗轮固定轴 231
解锁片 31
容差片 32
连接部 311
容差凸台 312
容差导槽 321
第一锁止部 411
第二锁止部 313
定位凸台 11
容差挡点 42
解锁销 314
锁栓 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
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位于锁止容差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位于解锁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锁机构,其包括锁体外壳 10、电机总成20、解锁机构30和锁钩40,其中锁体外壳10具有中空的腔体。电机总成20固定在锁体外壳10内。解锁机构30通过第一定位件50转动地安装在锁体外壳10内,且解锁机构30与第一定位件50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弹簧60,解锁机构30的第一端部与电机总成20连接,通过电机总成20带动解锁机构30同步旋转。锁钩40通过第二定位件70转动地安装在锁体外壳10内,且锁钩40与第二定位件70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弹簧80,锁钩40的上端部开设有锁槽41。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槽41的开口朝上,且锁槽41的开口端与解锁机构30的第二端部相抵。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电机总成20驱动解锁机构30顺时针旋转,直至解锁机构30与锁钩40 脱离,锁钩40在第二驱动弹簧80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实现解锁。
优选地,电机总成20包括电机21、电机蜗杆22、蜗轮23和驱动片24,其中电机21固定在锁体外壳10内,蜗轮23通过蜗轮固定轴231固定在锁体外壳10内,电机蜗杆22与蜗轮23啮合,驱动片24安装在蜗轮固定轴231上,通过电机蜗杆22带动蜗轮23和驱动片24旋转。
进一步地,解锁机构30包括解锁片31和容差片32,所述第一端部为解锁片31上向外延伸凸出的一连接部311,连接部311与蜗轮23卡接,解锁片31 和容差片32依次固定在第一定位件50上。解锁片31上设置有容差凸台312,容差片32上设置有容差导槽321,容差凸台312安装在容差导槽321内,使得容差片32和解锁片31相对旋转。
更优选地,锁钩40固定在第二定位件70上,锁槽41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锁止部411。所述第二端为解锁片31上设置的第二锁止部313,第二锁止部313 与第一锁止部411的形状相互匹配。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第一锁止部411与第二锁止部313锁紧。
在锁体外壳10内设置有两个上下排列的中空的定位凸台11,第一定位件 50和第二定位件70分别从锁体外壳10的外侧穿入对应的定位凸台11。第一驱动弹簧60位于解锁片31和第一定位件50之间,第一驱动弹簧60的一端卡接在锁体外壳10内,另一端卡接在容差片32上。第二驱动弹簧80位于锁钩 40和第二定位件70之间,第二驱动弹簧80的一端卡接在锁体外壳10内,另一端卡接在锁钩40上。优选地,第一定位件50和第二定位件70可以选择采用多阶梯型的铆钉。第一驱动弹簧60和第二驱动弹簧80优选为扭簧。
另外,在锁钩40上设置有一容差挡点42,当第一锁止部411与第二锁止部313锁紧时,容差片32的外端部与容差挡点42相抵锁紧。
此外,所述电动锁机构同时具备手动解锁功能,解锁片31上还设置有一解锁销314,解锁销314穿出至锁体外壳10外。在图2所示的锁止状态下,通过手动顺时针拉动固定于解锁片31的解锁销314,代替电机21驱动,实现结构解锁。这种结构也便于电机维修解锁性。
所述电动锁机构同时具备解锁位置状态判断,电机外接电子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电机转动圈数。具体地说,由外部ECU(电动控制单元)判断依电机 21转动圈数的方式判断解锁片31运动到解锁位置后反馈信号灯(车身上或座椅靠背上)。
根据上述结构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中,电机21卡接固定于锁体外壳10,蜗轮23通过蜗轮固定轴231固定于锁体外壳10,并与电机蜗杆22 啮合,同时可围绕蜗轮固定轴231旋转。解锁片31与蜗轮23卡接,卡接后蜗轮23可带动解锁片31同步旋转,解锁片31与容差片32铆接固定于同一回转中心,在解锁片31局部凸起的容差凸台312和容差导槽321的配合下,解锁片31与容差片32可相对旋转一定角度。第一驱动弹簧60的一端卡接于锁体外壳10,另一端卡接于容差片32,为容差片32及解锁片31提供锁止驱动力,第二驱动弹簧80的一端卡接于锁体外壳10,另一端卡接于锁钩40,锁钩40 铆接固定后可在第二驱动弹簧80的作用下,自由状态时,可向解锁方向旋转。
如图2所示,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容差状态时,解锁片31与锁钩 40的外形接触(即第一锁止部411与第二锁止部313锁紧),两部件间满足自锁条件,在解锁片31的作用下,锁钩40无法在外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使得固定于车体的锁栓100无法脱出,从而实现结构锁止。
如图3所示,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到达解锁状态的过程中,电机蜗杆22旋转,带动蜗轮23及驱动片24转动逆时针转动。当驱动片24与解锁片31外形接触后,在驱动片24的旋转作用下,推动解锁片31顺时针旋转。解锁片31旋转同时,通过容差凸台312与容差导槽321的配合作用下,解锁片31带动容差片32旋转,直至解锁片31及容差片32脱离锁钩40。此时,锁钩40在第二驱动弹簧80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达到解锁状态,使得固定于车体的锁栓100能够顺利脱出,达到解锁目的。同时,电机自带记录转动圈数的传感器,可以判断解锁片位置,向车身ECU(电动控制单元)传递信号。此时由外部ECU (电动控制单元)提供信号(即每次通电能使驱动片回到锁止状态位置的信号),通过电机蜗杆22反转,顺时针复位驱动片24,直至图3所示的解锁状态。
当锁止过程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锁栓100与锁钩40相互作用,使得锁钩 40逆时针旋转。当锁钩40旋转过一定角度后,由于驱动片24已经复位,容差片32及解锁片31在第一驱动弹簧60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沿锁钩40外形落下,使得解锁片31、容差片32、锁钩40到达图2所示的锁止状态位置,解锁片31与锁钩40接触,实现锁止目的。容差片32在下落过程中,容差片32 推动锁钩40局部凸起的容差挡点42,使得锁钩42逆时针旋转。同时容差片 32与容差挡点42的外形间满足自锁原理,从而保证容差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锁机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可以实现电动解锁,搭配靠背结构可进行实现自动翻折功能,其结构简单,为汽车座椅提供一种方便的解锁方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锁机构包括:
锁体外壳,具有中空的腔体;
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
解锁机构,所述解锁机构通过第一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弹簧,所述解锁机构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电机总成连接,通过所述电机总成带动所述解锁机构同步旋转;
锁钩,所述锁钩通过第二定位件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锁体外壳内,且所述锁钩与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设置有第二驱动弹簧,所述锁钩的上端部开设有锁槽;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锁槽的开口朝上,且所述锁槽的开口端与所述解锁机构的第二端部相抵;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电机总成驱动所述解锁机构顺时针旋转,直至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锁钩脱离,所述锁钩在所述第二驱动弹簧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实现解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总成包括电机、电机蜗杆、蜗轮和驱动片,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所述蜗轮通过蜗轮固定轴固定在所述锁体外壳内,所述电机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所述驱动片安装在所述蜗轮固定轴上,通过所述电机蜗杆带动所述蜗轮和所述驱动片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解锁片和容差片,所述第一端部为所述解锁片上向外延伸凸出的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蜗轮卡接,所述解锁片和所述容差片依次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上;
所述解锁片上设置有容差凸台,所述容差片上设置有容差导槽,所述容差凸台安装在所述容差导槽内,使得所述容差片和所述解锁片相对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固定在所述第二定位件上,所述锁槽的开口端设置有第一锁止部;
所述第二端为所述解锁片上设置的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二锁止部与所述第一锁止部的形状相互匹配;
当所述电动锁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第二锁止部锁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外壳内设置有两个上下排列的中空的定位凸台,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分别从所述锁体外壳的外侧穿入对应的所述定位凸台;
所述第一驱动弹簧位于所述解锁片和所述第一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弹簧的一端卡接在所述锁体外壳内,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容差片上;
所述第二驱动弹簧位于所述锁钩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弹簧的一端卡接在所述锁体外壳内,另一端卡接在所述锁钩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为多阶梯型的铆钉。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上设置有一容差挡点,当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第二锁止部锁紧时,所述容差片的外端部与所述容差挡点相抵锁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片上还设置有一解锁销,所述解锁销穿出至所述锁体外壳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弹簧和所述第二驱动弹簧为扭簧。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接电子控制单元,判断所述电机转动圈数。
1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锁机构。
CN201921391938.5U 2019-08-26 2019-08-26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Active CN211252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1938.5U CN211252325U (zh) 2019-08-26 2019-08-26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1938.5U CN211252325U (zh) 2019-08-26 2019-08-26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52325U true CN211252325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5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91938.5U Active CN211252325U (zh) 2019-08-26 2019-08-26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523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4184B (zh) 用于车辆的后背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CN108204186B (zh) 用于车辆的后背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US7494186B2 (en) Folding recliner of seat for vehicles
US8070231B2 (en) Locking and releasing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US11008786B2 (en) Trunk lid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US10415275B2 (en) Trunk latch module for vehicle
US20100270839A1 (en) Automatic seat cushion locking mechanism with automatic tip-up
US20130312466A1 (en) Locking device for a fold-over backrest of a seat
CN109866659B (zh) 一种可实现双档调节的汽车座椅靠背锁
CN105966272A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滑轨联动解锁机构
US20020056996A1 (e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KR100300807B1 (ko) 트렁크 연통 장치
CN112776573A (zh) 用于车辆的滑动/转动复合门及车辆
CN114179689A (zh) 靠背锁
CN211252325U (zh) 电动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EP3783173B1 (en) A vehicle door comprising a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JPS63162347A (ja) 自動車用シ−ト
US3385620A (en) Door latch safety release
CN214523444U (zh) 汽车座椅两挡靠背锁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CN210598530U (zh) 一种二级解锁的汽车前发动机舱盖锁
CN114750654B (zh) 一种可两档调节的汽车座椅靠背锁
CN216733994U (zh) 靠背锁和汽车
CN214835548U (zh) 一种儿童锁及汽车
JPH0414276Y2 (zh)
CN211252324U (zh) 电磁锁机构及包括其的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