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32810U -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32810U
CN216732810U CN202123318981.9U CN202123318981U CN216732810U CN 216732810 U CN216732810 U CN 216732810U CN 202123318981 U CN202123318981 U CN 202123318981U CN 216732810 U CN216732810 U CN 216732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inclined guide
guide post
inner shaf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89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秋平
惠肖屏
李洪根
蔡一鸣
刘婷
魏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89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32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32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32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包括:模具、行位镶件、斜导柱、拇指气缸、导槽和行位座,所述行位镶件的下表面横向中线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通过第二内轴与第一连杆的端头铰接,且第一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一内轴与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该装置通过拇指气缸带动斜导柱进行转动,同时拇指气缸可将第四连杆向左侧进行带动,然后因限位导件的的限制,接着第四连杆可向右侧进行弧形滑动,然后第四连杆可将相连的行位镶件向右侧进行移动,这样行位镶件和斜导柱可进行同步移动,然后可使工作步骤得到一定的减少,同时通过活动卡块两侧分别开设有矩形缺口和倾斜缺口,这样可使斜导柱移动的更加平滑。

Description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则是上述模具中的一种。
(1)该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在进行产品加工时需要将斜导柱进行掰动,然后使行位镶件预留出空间,接着将行位镶件放入,然后再通过斜导柱将行位镶件挤出进行限位,这样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增加了加工时间和成本,从而不能满足工厂加工的需求。
(2)现有的斜导柱采用规则的活动卡块进行限位和复位,这样带着延时复位的模具通过斜导柱进行限位和复位时不能平滑的进行转动,从而会使斜导柱加工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包括:模具、行位镶件、斜导柱、拇指气缸、导槽和行位座,所述行位镶件的下表面横向中线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通过第二内轴与第一连杆的端头铰接,且第一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一内轴与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五内轴与第四连杆的上端铰接,且第五内轴的两侧设置有倾斜向上的限位导件,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三内轴与第三连杆和第五连杆的端头铰接,且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拇指气缸的输出端水平相连,并且第五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内轴与第三轴座铰接,所述第三轴座的另一端连接有斜导柱,所述斜导柱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第六内轴,且第六内轴两端连接有第一轴座,并且第一轴座下端与行位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斜导柱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块,且活动卡块设置有两组,并且活动卡块的一侧设置有与其表面相垂直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行位座上的导槽内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导件呈环形结构,且限位导件设置有两组,并且限位导件的一侧与模具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五内轴与限位导件的内腔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杆和第五连杆位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活动卡块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开设的缺口组成的凹槽与斜导柱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活动卡块的另一侧开设有倾斜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的倾斜缺口可组成V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斜导柱通过第六内轴与行位座上的第一轴座能够构成杠杆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通过拇指气缸拉动第三连杆,然后第三连杆可将第五连杆向拇指气缸的输出端进行拉动,接着第五连杆可通过第三轴座将斜导柱与第五连杆的运动方向拉动,然后斜导柱可将活动卡块进行挤开,这样斜导柱就可将行位镶件的出模位置得到让位,同时第四连杆可通过第五内轴在限位导件内向拇指气缸方向进行移动,然后限位导件的限位下向逆向进行转动,然后限位导件可将第二连杆进行带动,接着第二连杆可将第一连杆向斜导柱方向侧进行带动,然后第一连杆上的第二内轴就可带动行位镶件移动到斜导柱空闲的位置,这样行位镶件和斜导柱就可同步运动,从而减少了一定的操作步骤;
(2)该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通过活动卡块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缺口,另一侧开设有倾斜缺口,这样斜导柱在进行限位时就可通过倾斜缺口快速的转动滑出,然后斜导柱的外壁可与活动卡块另一侧的矩形缺口相匹配,这样斜导柱限位和复位时会更加的平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第二连杆、限位导件、第四连杆、第三连杆和第五连杆连接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的活动卡块和弹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仰视图。
图中:1、模具,2、第六内轴,3、斜导柱,4、第一轴座,5、限位导件, 6、行位镶件,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拇指气缸,10、第三连杆, 11、第四连杆,12、第二轴座,13、第五连杆,14、第三轴座,15、第一内轴,16、第二内轴,17、第三内轴,18、第四内轴,19、弹簧,20、活动卡块,21、行位座,22、第五内轴,23、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包括:模具1、行位镶件6、斜导柱3、拇指气缸9、导槽23和行位座21,所述行位镶件6的下表面横向中线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座12,所述第二轴座 12通过第二内轴16与第一连杆7的端头铰接,且第一连杆7的下端通过第一内轴15与第二连杆8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8的下端通过第五内轴22 与第四连杆11的上端铰接,且第五内轴22的两侧设置有倾斜向上的限位导件5,所述第四连杆11的下端通过第三内轴17与第三连杆10和第五连杆13 的端头铰接,且第三连杆10的另一端与拇指气缸9的输出端水平相连,并且第五连杆1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内轴18与第三轴座14铰接,所述第三轴座14 的另一端连接有斜导柱3,所述斜导柱3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第六内轴2,且第六内轴2两端连接有第一轴座4,并且第一轴座4下端与行位座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此结钩使得在进行产品加工时,需要将行位镶件6先进行复位,然后模具1再进行物料填充,接着再通过行位镶件6对产品进行加工,而在行位镶件6进行复位时,可将拇指气缸9进行启动,接着拇指气缸9拉动第三连杆10,然后第三连杆10可将第五连杆13向拇指气缸9的输出端进行拉动,接着第五连杆13可通过第三轴座14将斜导柱3与第五连杆13的运动方向拉动,然后斜导柱3可将活动卡块20进行挤开,这样斜导柱3就可将行位镶件6的出模位置得到让位,同时第四连杆11可通过第五内轴22在限位导件5内向拇指气缸9方向进行移动,然后限位导件5的限位下向逆向进行转动,然后限位导件5可将第二连杆8进行带动,接着第二连杆8可将第一连杆7向斜导柱3方向侧进行带动,然后第一连杆7上的第二内轴16就可带动行位镶件6移动到斜导柱3空闲的位置,这样行位镶件6和斜导柱3就可同步运动,从而减少了一定的操作步骤。
所述斜导柱3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块20,且活动卡块20设置有两组,并且活动卡块20的一侧设置有与其表面相垂直的弹簧19,所述弹簧19的一端与行位座21上的导槽23内壁相连接,此结构使的在进行行位镶件6导出时,可通过拇指气缸9可将第三连杆10得到拉动,然后第三连杆10可将第五连杆13向第三连杆10的运动方向进行拉动,然后第五连杆13可将斜导柱3进行拉动,接着斜导柱3可通过第六内轴2在第一轴座4上进行转动,然后活动卡块20可将弹簧19得到挤压,接着斜导柱3就可从活动卡块20的矩形缺口处挤压出去,这样斜导柱3就可将行位镶件6的移出空间得到平滑让位。
所述限位导件5呈环形结构,且限位导件5设置有两组,并且限位导件5 的一侧与模具1相连接,此结构使得在通过拇指气缸9将第三连杆10进行拉动时,可通过第三连杆10可将第四连杆11进行带动,接着第四连杆11将第二连杆8在限位导件5内向拇指气缸9方向进行移动,然后第四连杆11可在限位导件5的左端得到限位,接着第四连杆11可在限位导件5内向右侧进行移动,然后第二连杆8就可将第一连杆7向右侧进行移动,接着第一连杆7 可将行位镶件6向右侧进行移动,这样行位镶件6和斜导柱3进行同步运动。
所述第二连杆8通过第五内轴22与限位导件5的内腔构成滑动结构,此结构使得通过限位导件5可将第四连杆11得到限位转动,这样第四连杆11 可将行位镶件6向右侧进行移动。
所述第三连杆10和第五连杆13位于同一水平面,此结构使得通过第三连杆10可将第五连杆13向进行带动,同时第五连杆13可将斜导柱3得到带动,然后斜导柱3可通过第六内轴2进行转动,这样斜导柱3就可将行位镶件6的导出位置得到预留。
所述活动卡块20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20 开设的缺口组成的凹槽与斜导柱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活动卡块20的另一侧开设有倾斜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20的倾斜缺口可组成V字形结构,此结构使得在斜导柱3从活动卡块20上进行挤压脱离时,斜导柱3可将活动卡块20倾斜口处挤出,然后斜导柱3的表面可与活动卡块20矩形缺口处进行贴合连接,这样斜导柱3通过活动卡块20就得到便捷的限位。
所述斜导柱3通过第六内轴2与行位座21上的第一轴座4能够构成杠杆运动,此结钩使得斜导柱3通过第五连杆13的拉动可与第一轴座4上的第六内轴2进行转动,这样斜导柱3就可从活动卡块20上的矩形缺口处滑离。
工作原理:在进行该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进行使用时,请先检查该装置的部件是否有损坏,然后在行位镶件6进行复位时,可将拇指气缸9进行启动,接着拇指气缸9可将第三连杆10进行带动,然后第三连杆10可将第四连杆11向左侧进行拉动,接着第四连杆11可通过第五内轴22在斜45°的限位导件5弧形槽内向左侧进行滑动,然后第四连杆11在向左侧滑动的过程中限位导件5可将第四连杆11进行限位,接着第四连杆11继续向左侧进行移动,然后第四连杆11的上端可在限位导件5内向右侧进行弧形滑动,接着第四连杆11可将第二连杆8向右侧进行带动,然后第二连杆8可将第一连杆 7同时向右侧进行带动,接着第一连杆7可将第二轴座12向右侧进行带动,然后第二轴座12可将行位镶件6在模具1上的滑道内向右侧进行滑动,同时第三连杆10可将第五连杆13向左侧进行拉动,然后第五连杆13可将第三轴座14进行带动,接着第三轴座14可将斜导柱3向左侧进行拉动,然后斜导柱3上的第六内轴2可在行位座21上的第一轴座4内进行转动,接着斜导柱 3在向左侧转动的过程中可沿着活动卡块20的矩形口向右侧进行挤出,而在挤出的同时活动卡块20可将弹簧19得到压缩,但斜导柱3穿过2个所述的活动卡块20之间后,活动卡块20就可通过弹簧19进行弹性复原,接着斜导柱3的表面可与活动卡块20的倾斜缺口相卡合,这样斜导柱3就可将行位镶件6的位置得到平滑的挪出,然后行位镶件6向右侧移动的过程中就进入到斜导柱3挪出的位置,这样模具1就可进行填料,而需要进行加工时,可通过上述步骤进行逆向操作,然后行位镶件6就可复原进行工作,这就是该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的工作原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1)、行位镶件(6)、斜导柱(3)、拇指气缸(9)、导槽(23)和行位座(21),所述行位镶件(6)的下表面横向中线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座(12),所述第二轴座(12)通过第二内轴(16)与第一连杆(7)的端头铰接,且第一连杆(7)的下端通过第一内轴(15)与第二连杆(8)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8)的下端通过第五内轴(22)与第四连杆(11)的上端铰接,且第五内轴(22)的两侧设置有倾斜向上的限位导件(5),所述第四连杆(11)的下端通过第三内轴(17)与第三连杆(10)和第五连杆(13)的端头铰接,且第三连杆(10)的另一端与拇指气缸(9)的输出端水平相连,并且第五连杆(1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内轴(18)与第三轴座(14)铰接,所述第三轴座(14)的另一端连接有斜导柱(3),所述斜导柱(3)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第六内轴(2),且第六内轴(2)两端连接有第一轴座(4),并且第一轴座(4)下端与行位座(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3)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块(20),且活动卡块(20)设置有两组,并且活动卡块(20)的一侧设置有与其表面相垂直的弹簧(19),所述弹簧(19)的一端与行位座(21)上的导槽(23)内壁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导件(5)呈环形结构,且限位导件(5)设置有两组,并且限位导件(5)的一侧与模具(1)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8)通过第五内轴(22)与限位导件(5)的内腔构成滑动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10)和第五连杆(13)位于同一水平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卡块(20)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20)开设的缺口组成的凹槽与斜导柱(3)的直径相匹配,所述活动卡块(20)的另一侧开设有倾斜缺口结构,且2个所述活动卡块(20)的倾斜缺口可组成V字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3)通过第六内轴(2)与行位座(21)上的第一轴座(4)能够构成杠杆运动。
CN202123318981.9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Active CN216732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8981.9U CN216732810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8981.9U CN216732810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32810U true CN216732810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8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8981.9U Active CN216732810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32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43742U (zh) 一种防尘汽车插座加工模具
CN216732810U (zh) 一种斜导柱延时复位的模具
CN210059561U (zh) 薄壁金属制品的成型模具
CN115625259B (zh) 一种基于高精度机箱加工用机箱模具
CN212194364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成型腔模具
CN211662451U (zh) 一种模具顶出系统
CN211727071U (zh) 一种新型弯头模具
CN210553225U (zh) 一种五金模具便捷式脱模结构
CN216544559U (zh) 一种辅助延时出模的模具
CN210059530U (zh) 一种产品切断成型装置
CN217704672U (zh) 一种高精度雨刮马达枢轴支架模具
CN219427336U (zh) 四芯锂电池固定架的生产模具
CN212888493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手机外壳模具
CN215320397U (zh) 一种带倒扣成形脱模结构的节能型注塑模具
CN219988379U (zh) 一种瓶胚模具
CN218224505U (zh) 一种厚底薄边的外壳成形模具
CN211730007U (zh) 一种精密塑胶配件生产模具
CN215039535U (zh) 一种具备双向顶出脱模的浇筑模具
CN219153475U (zh) 一种易于拆装的模具
CN217257631U (zh) 一种用于塑料加工的模具
CN219213959U (zh) 一种气缸脱模机构
CN213025562U (zh) 一种电缆绝缘层模具专用模芯
CN210148606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型腔的组合模具
CN217552987U (zh) 异形盖生产模具
CN213353193U (zh) 一种便于下料的生产用成品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