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84702U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84702U
CN216684702U CN202220153007.7U CN202220153007U CN216684702U CN 216684702 U CN216684702 U CN 216684702U CN 202220153007 U CN202220153007 U CN 202220153007U CN 216684702 U CN216684702 U CN 216684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barrier
type vehicle
storage box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530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田翔吾
小林义隆
松本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84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84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罐的防尘性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在座椅的下方设置的收纳箱(40)、对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60)、以及阻碍尘埃及水向罐(60)的内部侵入的障壁(70),障壁(70)具有能够供配线(80)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75)。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对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第5774129号公报)。在日本国专利第5774129号公报的跨骑型车辆中,罐配置于收纳箱的下方。罐配置于副罩的上方。罐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前方。罐配置于由收纳箱、副罩及后挡泥板包围的区域。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跨骑型车辆的形态而能够设置罐的场所变化。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第5774129号公报的跨骑型车辆中,在由收纳箱、副罩及后挡泥板包围的区域没有配置罐的空间的情况下,难以将罐配置于防尘性高的场所。因此,要求提高罐的防尘性的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高罐的防尘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在所述座椅的下方设置的收纳箱、对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以及阻碍尘埃及水向所述罐的内部侵入的障壁,所述障壁具有能够供配线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
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障壁是所述收纳箱的一部分。
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罐位于所述收纳箱的侧方,所述罐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所述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
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罐具有位于所述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所述障壁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大气开放口重叠。
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罐具有位于所述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所述罐以随着朝向所述罐的前侧而位于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
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收纳箱具备上侧收纳部和在所述上侧收纳部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所述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所述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所述障壁设置于所述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
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侵入到所述罐的内部的水向所述罐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所述泄放软管通过所述障壁的所述开口部并向车身下方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在座椅的下方设置的收纳箱、对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以及阻碍尘埃及水向罐的内部侵入的障壁,障壁具有能够供配线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具备阻碍尘埃及水向罐的内部侵入的障壁,由此无论罐的配置位置如何,都能够通过障壁阻碍尘埃及水向罐的内部的侵入。因此,能够提高罐的防尘性。
此外,障壁具有能够供配线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由此在配置配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障壁的开口部使配线通过。因此,在配置配线的情况下,障壁不会成为障碍,能够适当地配置配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障壁是收纳箱的一部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不需要为了设置障壁而增加部件个数。例如,在障壁由与收纳箱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和障壁由与收纳箱不同的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障壁的设置工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罐位于收纳箱的侧方,罐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罐位于收纳箱的侧方,由此通过收纳箱能够保护罐,以免受到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罐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罐的设置区域在前后方向上变大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四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罐具有位于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障壁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大气开放口重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利用障壁能够阻碍尘埃及水通过大气开放口向罐的内部的侵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罐的防尘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五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罐具有位于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罐以随着朝向罐的前侧而位于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大气开放口朝向车身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尘埃及水向大气开放口侵入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罐的防尘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六方案的跨骑型车辆,收纳箱具备上侧收纳部和在上侧收纳部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障壁设置于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障壁的设置区域在车宽方向上变大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七方案的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侵入到罐的内部的水向罐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泄放软管通过障壁的开口部并向车身下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配置泄放软管的情况下,障壁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使泄放软管通过障壁的开口部而向车身下方适当地延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图1的II-II截面的主视图。
图3是包含图2的III-III截面的左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包含罐的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包含罐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2的VI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列举机动二轮车进行说明。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车身左右中心线CL。
<车辆整体>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跨骑型车辆)具备:由车把2转向的前轮3;由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及支承动力单元10的车架20。
车架20具备:将车把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头管21;从头管21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22;从主框架2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板23;从主框架22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轨道24;以及将座椅轨道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枢轴板23的上部连结的后支架25。
车架20的周围由车身罩30覆盖。在车身罩30的后部上方支承有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6。车身罩30具备:将车架20的前部覆盖的前罩31;将车把2周围覆盖的车把罩32;以及将座椅6的下方覆盖的后罩33。
车身罩30具有沿着车身左右中心线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央通道35。在中央通道35的下方设有就座于座椅6的驾驶员放脚的左右一对的踏脚板36。中央通道35的上方且座椅6与车把2之间成为乘员容易跨骑车身的跨骑空间37。
动力单元10具备:使可燃性的混合气燃烧而得到输出的内燃机即发动机11;作为起动机及发电机而发挥功能的未图示的ACG起动电动机;以及与曲轴(未图示)连结而将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向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传递的未图示的变速器(动力传递机构)。
发动机11固定地支承于车架20。发动机11具备:收容未图示的曲轴的曲轴箱12;以及从曲轴箱12的前部朝向前方(稍斜前上方)立起的气缸13。
在曲轴箱12的后方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臂15。摆臂15的前端部经由枢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枢轴板23。摆臂15的后端部对后轮4的车轴进行支承。在摆臂15的后端部与座椅轨道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架设有作为缓冲装置的后缓冲件7。在座椅轨道24上支承有积存发动机11的燃料的燃料箱8。
<收纳箱>
在座椅6的下方设有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箱40。收纳箱40配置在燃料箱8的前方。如图2所示,收纳箱40具备:在车辆上侧设置的上侧收纳部41;以及在上侧收纳部41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42。
如图3所示,上侧收纳部41配置在座椅6前部的下方。上侧收纳部41在图2的主视观察下具有使上下方向开放的矩形截面形状。上侧收纳部41具有与座椅6的下表面面对的上部开口43、以及与下侧收纳部42的内部(下侧收纳空间)相连的内部开口44。上侧收纳部41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下侧收纳部4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图中符号WL表示上侧收纳部41的车宽方向最大长度。
如图3所示,下侧收纳部42从上侧收纳部41的下侧朝向中央通道35鼓出。下侧收纳部42在图2的主视观察下具有比上侧收纳部41小的外形。下侧收纳部42具有在左右侧壁45L、45R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的阶梯部46L、46R。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对于车身左右中心线CL,在左侧(车辆左侧)的构成要素的末尾附加“L”,在车辆右侧的构成要素的末尾附加“R”。
在图2的剖视观察下,下侧收纳部42的左右侧壁45L、45R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壁47;从第一壁47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的第二壁48;以及从第二壁48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三壁49。即,各阶梯部46L、46R由第二壁48和第三壁49形成。
在下侧收纳部42中收纳有蓄电池50。蓄电池50在图2的主视观察下具有矩形截面形状。蓄电池50在图3的剖视观察下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边。如图2所示,蓄电池50配置在下侧收纳部42的左右的第三壁49之间。左侧的第二壁4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右侧的第二壁4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例如,在下侧收纳部42中,左侧的第二壁48的上方(换言之,蓄电池50的左侧面与物品收纳部42的左侧的第一壁47之间)成为能够配置与蓄电池50连接的配线51等的空间52。图中符号53表示将上侧收纳部41的内部(上侧收纳空间)与下侧收纳部42的内部(下侧收纳空间,例如蓄电池50的收纳空间)分隔的分隔板。
<罐>
在收纳箱40的左侧方设有对燃料箱8(参照图1)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60。罐60在形成为圆筒状的壳体内收纳活性炭等吸附剂。罐60吸附(装载:charge)在燃料箱8内产生的蒸发燃料。罐60将吸附的蒸发燃料向发动机11(参照图1)的吸气系统导入(清除:purge)。
如图4所示,罐60实质上形成为具有指向前后方向的长轴的筒状。具体而言,罐60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以随着朝向罐60的前侧而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罐60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以沿着后支架25的倾斜的方式延伸。
罐60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以随着朝向罐60的前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罐60配置在左侧的后缓冲件7L的前方。罐60经由对罐60的外周面进行弹性保持的橡胶制的保持构件55等而支承于车身侧。
罐6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罐60中的后端部以外的部分)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40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
罐60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设置于下侧收纳部42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在图中,符号VL表示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通过收纳箱40的后端的铅垂线,符号HL表示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通过收纳箱40的下端的水平线。
罐60具备装载用连接部61、清除用连接部62、大气开放部63及泄放用连接部64(参照图5)。装载用连接部61及清除用连接部62设置于罐60的后表面。装载用连接部61及清除用连接部62分别形成为从罐60的后表面向后上方突出的筒状。
装载用连接部61配置于清除用连接部62的后下方。在装载用连接部61上连接有将在燃料箱8(参照图1)中产生的蒸发燃料向罐60引导的装载管65的第一端。燃料箱8(参照图1)具备用于对燃料箱8的蒸发燃料进行回收的气液分离机构(未图示)。装载管65的第二端与从气液分离机构延伸的回收管连接。由此,将燃料箱8的蒸发燃料向罐60引导。
在清除用连接部62上连接有将由罐60吸附的蒸发燃料向发动机11(参照图1)的吸气系统部件(例如,节气门区)引导的清除管66的第一端。清除管66从罐60的后表面向后上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而朝向前下方延伸。清除管66的第二端与未图示的节气门区连接。由此,将由罐60蓄积的燃料向节气门区引导。在收纳箱40的左侧方设有对清除管66的中途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69(例如钩)。需要说明的是,在清除管66的中途部也可以设有阻止蒸发燃料从节气门区向罐60的逆流的止回阀(单向阀)。
如图5所示,大气开放部63及泄放用连接部64设置于罐60的前表面。大气开放部63及泄放用连接部64分别形成为从罐60的前表面向前下方突出的筒状。
大气开放部63配置于罐60的前表面的中央。即,大气开放部63与罐60的长轴(中心轴线)同轴地设置。大气开放部63具有位于罐60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67。大气开放口67向前下方开放。需要说明的是,在大气开放部63未连接软管等。
泄放用连接部64配置在罐60的前表面的下部。在泄放用连接部64上连接有将侵入到罐60的内部的水等向罐60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68的第一端。泄放软管68从罐60的前表面朝向收纳箱40的下方而向前下方延伸。
<障壁>
在罐60的前方设有阻碍尘埃及水等向罐60的内部侵入的障壁70。障壁70是将罐60的一部分从前方覆盖的壁构件。障壁70是收纳箱40的一部分。例如,障壁70通过与收纳箱40相同的构件(例如树脂构件)一体形成。障壁70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配置于与大气开放口67重叠的位置。大气开放口67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与障壁70整体重叠。
障壁70设置于上侧收纳部41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图2所示的车宽方向最大长度的范围内)。障壁70设置于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壁45L。
障壁70设置于上侧收纳部41的左侧面与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面(左侧壁45L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车宽方向之间。障壁70从上侧收纳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障壁70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与下侧收纳部42的后侧下部重叠的位置。
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障壁70具备:从上侧收纳部41的左侧下表面沿着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的第一壁47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71;沿着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的第二壁48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2;以及沿着第三壁49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延伸部73。
第一延伸部71从上侧收纳部41的左侧下表面延伸至下侧收纳部42的下端部附近。第一延伸部71的左侧缘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以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罐60的前表面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实质上为一半)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配置于比第一延伸部71的左侧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第二延伸部7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7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与下侧收纳部42左侧的第三延伸部73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之间。罐60的前表面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配置于第二延伸部72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
第三延伸部73从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的第二壁48的下表面延伸至下侧收纳部42的下端部附近。第三延伸部73的下端配置于与第一延伸部71的下端实质上相同的高度。第三延伸部73中比第二延伸部72靠下侧的部分实质上以同样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
<开口部>
障壁70具有能够供配线80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75。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75是障壁70的下部被局部地切去而得到的切口。开口部75具有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向下方开放的U字状(倒U字状)的切口形状。开口部75在图6的主视观察下,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边地延伸。开口部75形成为能够供配线80及泄放软管68通过的大小。开口部75是在障壁70中由第一延伸部71、第二延伸部72及第三延伸部73包围的部分。开口部75的上侧缘以沿着通过开口部75的配线80的外形的方式朝向上方呈弧状地弯曲。
例如,通过开口部75的配线80为主线束。配线80在大气开放口67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配线80在通过了开口部75之后弯曲而朝向前下方延伸。
在配线80(主线束)的前端部连接有副线束81~84的一端部。副线束81~84设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如图5所示,联接器85~88与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副线束81~84对应而设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配线80(主线束)的前端部及各联接器85~88由筒状的罩构件90覆盖。
多个副线束81~84从罩构件90朝向前方弯曲且同时延伸。例如,各副线束81~84的另一端部与包含发动机11(参照图1)的ACG(交流发电机)等的各种电气安装件(未图示)连接。如图4所示,在下侧收纳部42的左侧壁45L设置对各副线束81~83的中途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91~93(例如钩等)。
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泄放软管68从罐60的前表面朝向前下方延伸。如图6所示,泄放软管68的中途部配置于障壁70的开口部75。泄放软管68在开口部75处配置于配线80的下方空间。泄放软管68通过开口部75并向车身下方延伸。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6、在座椅6的下方设置的收纳箱40、对燃料箱8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60、以及阻碍尘埃及水向罐60的内部侵入的障壁70,障壁70具有能够供配线80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75。
根据该结构,具备阻碍尘埃及水向罐60的内部侵入的障壁70,由此无论罐60的配置位置如何,都能够通过障壁70阻碍尘埃及水向罐60的内部的侵入。因此,能够提高罐60的防尘性。
此外,障壁70具有能够供配线80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75,由此在配置配线80的情况下,利用障壁70的开口部75能够使配线80通过。因此,在配置配线80的情况下,障壁70不会成为障碍,能够适当地配置配线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障壁70为收纳箱40的一部分,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不需要为了设置障壁70而增加部件个数。例如,在障壁70由与收纳箱40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和障壁70由与收纳箱40不同的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障壁70的设置工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罐60位于收纳箱40的侧方,罐60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40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罐60位于收纳箱40的侧方,由此能够利用收纳箱40保护罐60,以免受到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罐60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40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罐60的设置区域在前后方向上变大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罐60具有位于罐60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67,障壁7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大气开放口67重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利用障壁70能够阻碍尘埃及水通过大气开放口67向罐60的内部的侵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罐60的防尘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罐60具有位于罐60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67,罐60以随着朝向罐60的前侧而位于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大气开放口67朝向车身内侧,因此能够抑制尘埃及水向大气开放口67侵入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罐60的防尘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箱40具备上侧收纳部41和在上侧收纳部41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42,上侧收纳部41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下侧收纳部4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障壁70设置于上侧收纳部41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能够抑制障壁70的设置区域在车宽方向上变大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将侵入到罐60的内部的水向罐60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68,泄放软管68通过障壁70的开口部75并向车身下方延伸,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配置泄放软管68的情况下,障壁70不会成为障碍,能够使泄放软管68通过障壁70的开口部75向车身下方适当地延长。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开口部为将障壁局部地切去而得到的切口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开口部也可以不是切口。例如,开口部可以是使障壁沿板厚方向开口的贯通孔。例如,开口部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障壁为收纳箱的一部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障壁也可以不为收纳箱的一部分。例如,障壁可以由与收纳箱不同的构件形成。例如,障壁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罐位于收纳箱的左侧方且罐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罐也可以位于收纳箱的右侧方。例如,罐还可以位于收纳箱的前方或后方。例如,罐还可以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外。例如,罐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罐具有位于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大气开放口也可以位于罐的与前侧不同的部分。例如,大气开放口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障壁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大气开放口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障壁也可以配置于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与大气开放口重叠的位置。例如,障壁相对于大气开放口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罐以随着朝向罐的前侧而位于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罐也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还可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例如,罐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收纳箱具备上侧收纳部和在上侧收纳部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且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与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相同,还可以比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例如,收纳箱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障壁设置于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障壁也可以设置于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外。例如,障壁相对于收纳箱的设置范围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将侵入到罐的内部的水向罐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且泄放软管通过障壁的开口部并向车身下方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泄放软管也可以不通过障壁的开口部。例如,可以是泄放软管以外的配管通过开口部。例如,也可以是仅配线通过开口部。例如,还可以是主线束以外的配线通过开口部。例如,通过开口部的构件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列举在车身侧搭载有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跨骑型车辆也可以是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例如,跨骑型车辆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乘员能够就座的座椅;
在所述座椅的下方设置的收纳箱;
对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进行蓄积的罐;以及
阻碍尘埃及水向所述罐的内部侵入的障壁,
所述障壁具有能够供配线通过地开口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障壁是所述收纳箱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位于所述收纳箱的侧方,
所述罐的至少一部分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设置于所述收纳箱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具有位于所述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
所述障壁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与所述大气开放口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具有位于所述罐的前侧的大气开放口,
所述罐以随着朝向所述罐的前侧而位于车身内侧的方式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箱具备:
上侧收纳部;以及
在所述上侧收纳部的下侧设置的下侧收纳部,
所述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所述下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所述障壁设置于所述上侧收纳部的车宽方向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侵入到所述罐的内部的水向所述罐的外部排出的泄放软管,
所述泄放软管通过所述障壁的所述开口部并向车身下方延伸。
CN202220153007.7U 2021-02-01 2022-01-20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2166847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4355 2021-02-01
JP2021014355A JP7267323B2 (ja) 2021-02-01 2021-02-0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84702U true CN216684702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6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53007.7U Active CN216684702U (zh) 2021-02-01 2022-01-20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67323B2 (zh)
CN (1) CN216684702U (zh)
BR (1) BR102022000949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9185B2 (ja) 2008-03-18 2012-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無段変速機冷却ダクト配置構造
JP2012066669A (ja) 2010-09-22 2012-04-05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コネクタ支持構造
WO2013094631A1 (ja) 2011-12-21 2013-06-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871613B2 (ja) 2011-12-27 2016-03-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下収納構造
JP5926653B2 (ja) 2012-08-28 2016-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CN106170436B (zh) 2014-03-31 2019-07-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控制单元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22000949A2 (pt) 2022-08-30
JP7267323B2 (ja) 2023-05-01
JP2022117712A (ja)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04351B (zh) 跨骑型车辆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5468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US8960753B2 (en) Storag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20140060945A1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11688851A (zh) 鞍骑型车辆的车体前部结构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JP60692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216684702U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2020633A (ja) 車両の可撓性部材配索構造
JP5212695B2 (ja) 自動二輪車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WO2013094549A1 (ja) 鞍乗型車両
CN109720477B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3067271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7867351B (zh)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箱构造
JP7116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15663774U (zh) 鞍乘型车辆
JP580114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721612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35420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799415B (zh) 自动二轮车
JP2024047439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5152838A1 (en)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