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4502U -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4502U
CN216554502U CN202122224194.1U CN202122224194U CN216554502U CN 216554502 U CN216554502 U CN 216554502U CN 202122224194 U CN202122224194 U CN 202122224194U CN 216554502 U CN216554502 U CN 216554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impeller
radially
air supply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241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阳和
泽﨑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35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5028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4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4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14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cleaning by blowing-off, also combined with suction clea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8Nozzles with means adapted for blow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2Mountings for motor fan 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9Rolle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53Fan casings with axial entry and dischar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2Balancing of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送风装置和吸尘器。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其中,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叶轮,其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外壳,其包围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所述叶轮具有:基座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在所述基座部的上表面沿周向排列。在所述轴的上端部固定有环状部件。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和具有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动送风机,已知有如下结构:具有转子、定子以及安装于旋转轴的叶轮并具有平坦部件和平衡调整部件。(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3351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电动送风机中,在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处难以高效地修正转子的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修正转子的平衡的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其中,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叶轮,其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外壳,其包围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所述叶轮具有:基座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以及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在所述基座部的上表面沿周向排列,在所述轴的上端部固定有环状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送风装置中,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和径向外侧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送风装置中,在所述基座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部的径向外缘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送风装置中,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轴的上端在同一平面内或者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配置于比所述轴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送风装置中,该送风装置具有马达罩,该马达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且该马达罩具有在比所述定子靠上方的位置处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上轴承保持部,在所述上轴承保持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轴承,该上轴承支承所述轴而使所述轴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所述环状部件具有:筒状的筒部,其固定于所述轴并沿轴向延伸;以及凸缘部,其从所述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所述筒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上轴承的上表面在轴向上对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送风装置中,该送风装置具有上轴承罩,该上轴承罩具有沿径向扩展的顶面部并且该上轴承罩固定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所述顶面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顶面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在轴向上对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马达罩具有多个上肋,该多个上肋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沿周向排列,在所述上肋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式提供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该吸尘器具有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送风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中,能够容易地修正转子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与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6是将突起部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马达的立体图。
图8是用与变形例的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
图9是用与具有外壳的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其中,该外壳具有变形例的突起部。
图10是用与具有外壳的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其中,该外壳具有变形例的突起部。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上侧的虚线部的放大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环状部件的俯视立体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叶轮的仰视立体图。
图15是图11所示的下侧的虚线部的放大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壳的俯视立体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壳的仰视立体图。
图18是示出马达壳和叶轮的变形例及它们附近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A:吸尘器;101:壳体;102:进气部;103:排气部;104:吸引管;100:送风装置;10:马达;11:转子;111:轴;112:转子铁芯;113:环状部件;114:筒部;1141:径向外侧面;1142:下表面;115:凸缘部;1151:下表面;1152:上表面;1153:凹部;1154:径向外侧面;1155:凹部;12:定子;121:定子铁芯;122:线圈;123:绝缘件;124:铁芯背部;125:齿;126:定子突出部;127:槽;20:叶轮;21:基座部;211:上表面;2111:上端;212:贯通孔;213:下表面;2131:凹部;214:径向外缘;2141:凹部;22:叶片;30:外壳;301:吸入口;302:排出口;31:护罩部;32:扩大部;33:马达壳固定部;331:固定部;332:安装凸部;34:突起部;341:后表面;342:前表面;35:整流部;351:静叶片;40:马达壳;400:开口;41:轴承保持部;411:延伸部;4111:径向外侧面;4112:下表面;4113:径向内侧面;42:肋;421:柱部;422:孔;423:上表面;4231:凹部;4232:底面;424:下表面;43:马达罩;44:上轴承保持部;45:上肋;451:上柱部;452:孔;453:下表面;454:凹部;46:销;47:上轴承罩;471:顶面部;472:突出部;4711:径向内侧面;4712:上表面;Br1:上轴承;Br2:下轴承;Bd:电路板;100A:送风装置;30A:外壳;34a:突起部;343:前表面;100B:送风装置;30B:外壳;34b:突起部;344:前表面;1000:送风装置;100C:送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中,将与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Cx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Cx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中,以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20以外壳30的进气侧为上。上下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送风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上游”和“下游”分别表示使叶轮20旋转时产生的气流的上游和下游。
并且,在送风装置100中,叶轮20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沿周向旋转。在本说明书中,在叶轮20的旋转方向Rt上,将旋转的目的地设为“旋转方向前方”,将旋转的近前设为“旋转方向后方”。换言之,在以叶轮20上的某个点为基准时,将该点经过规定的时间后所到达的一侧设为旋转方向Rt前方,将已经通过的一侧设为旋转方向Rt后方。
<吸尘器A>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A是所谓的杆式的电吸尘器,具有在内部形成有供送风装置100配置的空气通路(未图示)的外壳101。在外壳101中,开口有进气部102和排气部103。在进气部102上连接有筒状的吸引管104。另外,吸尘器A并不限定于杆式,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罐型或者手持式的电吸尘器。即,吸尘器A具有送风装置100。由此,在搭载于吸尘器A的送风装置100中,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
<送风装置100的整体结构>
图2是送风装置100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的剖视图。图4是送风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用与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线Cx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图6是将突起部34放大后的剖视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马达10的立体图。如图2~图4所示,送风装置100具有马达10、叶轮20、外壳30、马达壳40以及电路板Bd。
<马达10>
如图3所示,马达10配置在叶轮20的上方。如图4所示,马达10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有转子11和定子12。
<转子11>
如图3所示,转子11具有轴111和固定于轴111的外周面的转子铁芯112。轴111呈圆柱状。轴111沿着中心轴线Cx配置。即,转子11具有沿着中心轴线Cx配置的轴111。在轴111的下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1经由上轴承Br1和下轴承Br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壳40。
<定子12>
定子12以包围转子11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即,定子12与转子11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定子12具有定子铁芯121和线圈122。定子铁芯12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24和从铁芯背部124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125。通过将导线隔着绝缘件123卷绕在齿125上而形成线圈122。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2具有3个齿125,即具有3个线圈122。
<马达壳40和马达罩43>
如图3、图4、图7所示,马达10的下方被马达壳40保持。另外,马达10的上方被马达罩43保持。马达壳40具有轴承保持部41和3个肋42。
如图7等所示,轴承保持部41配置于比定子12靠下方的位置。下轴承Br2的外圈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轴承保持部41。即,轴承保持部41配置于比定子12靠下方的位置,经由下轴承Br2将轴111保持为能够旋转。多个肋42从轴承保持部41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壳40中,肋42为3个。但是,并不限定于3个。3个肋42从轴承保持部41的径向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3个肋42沿周向、即叶轮20的旋转方向排列。即,多个肋42沿周向排列并从轴承保持部41向径向外侧延伸。各肋42具有从径向外缘向轴向上方延伸的柱部421。柱部42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孔422,销46贯穿孔422。
如图4、图7等所示,马达罩43具有上轴承保持部44和多个上肋45。上轴承保持部44配置在马达10的上方。上轴承Br1的外圈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44。上肋45的数量与肋42相同,即为3个。3个上肋45从上轴承保持部44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3个上肋45沿周向排列。各上肋45具有从径向外缘向轴向下方延伸的上柱部451。柱部421与上柱部451在轴向上对置。上柱部45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孔452,销46贯穿孔452。
如图3、图4所示,柱部421的上端面和上柱部451的下端面从定子铁芯121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轴向上隔着沿周向排列的3个定子突出部126。在定子突出部126的径向外侧的端面构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127。定子突出部126的个数与肋42和上肋45的数量相同。
如图3、图4所示,马达壳40和马达罩43安装于在外壳30的扩大部32的上方配置的马达壳固定部33。马达壳固定部33具有沿周向排列的3个固定部331。各固定部331具有沿径向突出并且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安装凸部332。一对安装凸部332沿周向隔开与柱部421和上柱部451的宽度相同的间隔而配置。
利用马达壳40保持马达10的下方,利用马达罩43保持马达10的上方,将销46插入至柱部421的孔422和上柱部451的孔452中。此时,销46也插入至定子突出部126的槽127中。由此,马达10由马达壳40和马达罩43保持。而且,将各柱部421和上柱部451分别配置在一对安装凸部332之间。通过将销46的下端固定于外壳30,保持马达10的马达壳40和马达罩43固定于马达壳固定部33。即,马达壳40固定于外壳30。另外,销46向外壳30的固定可以广泛采用压入、焊接、螺纹紧固等能够牢固地固定的方法。
通过将马达壳40和马达罩43安装于马达壳固定部33,轴111的下端配置于在外壳30的下部配置的护罩部31的内部。叶轮20固定在配置于护罩部31的内部的轴111的下端。即,叶轮20配置于比定子12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11。另外,柱部421与上柱部451既可以连接,也可以是一体的。
由此,马达壳40保持铁芯背部124的径向的外表面。即,马达壳40保持定子12。而且,轴111的比定子12靠上方的上部和靠下方的下部分别经由上轴承Br1和下轴承Br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壳40。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空气在肋42之间流动,因此能够扩大流路,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12。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马达10。
<叶轮20>
叶轮20具有基座部21和多个叶片22。从轴向观察时,基座部21为圆形。即,基座部21沿与中心轴线Cx交叉的方向扩展。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接近中心轴线Cx。另外,从轴向观察时,在基座部21的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212。通过将轴111的下端压入至贯通孔212中,从而将叶轮20固定于轴111。另外,轴111与叶轮20的固定并不限定于压入,能够广泛采用粘接、熔接、焊接、螺纹紧固等。多片叶片22在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沿周向排列。即,多个叶片22在基座部21的上表面沿周向排列。多个叶片22可以是与基座部21相同的部件,也可以使叶片22为与基座部21不同的部件,通过粘接、压入、焊接等固定方法来固定。
<外壳30>
叶轮20配置于护罩部31的内部。即,外壳30包围叶轮20的径向外侧。如图3、图4所示,外壳30呈筒状,其上端和下端开口。在外壳30中,上端的开口是吸入气体的吸入口301,下端的开口是排出气体的排出口302。外壳30具有护罩部31和扩大部32。另外,外壳30具有马达壳固定部33和突起部34。
护罩部31包围叶轮20的径向外侧。即,外壳30具有配置在叶片22的径向外侧的护罩部31。护罩部31引导由叶轮20产生的气流Fw。如图3所示,护罩部31呈随着朝向上方而接近中心轴线Cx并且随着朝向上方而相对于中心轴线Cx的倾斜角度变缓的曲面形状。由此,护罩部31的内周面与叶片22的径向外缘隔着一定的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即,护罩部31的内周面呈在叶轮20旋转时有效地产生气流Fw的形状。
扩大部32配置于护罩部31的上方。扩大部32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内侧面。即,扩大部32配置于比护罩部31靠上方的位置,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中心轴线Cx。即,扩大部32起到作为吸入空气的喇叭口的作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外壳30中,扩大部32配置于比叶轮20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这样形成,能够在叶轮20与突起部34之间确保足够的距离。由此,能够使叶轮20与护罩部31的内周面接近,由此也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送风量)降低。
如图3所示,外壳30的扩大部32配置于马达壳40的肋42的下方。如图5所示,在扩大部32的内侧面沿叶轮20的旋转方向排列有向接近中心轴线Cx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部34。突起部34将气流Fw向中心轴线Cx侧引导。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外壳30在护罩部31的下方具有整流部35。整流部35在内部具有静叶片351,对通过内部的气流Fw进行整流。整流部35的下端构成排出口302。
<电路板Bd>
如图2所示,在比外壳30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电路板Bd。电路板Bd例如安装有向线圈122提供电力的驱动电路(未图示)。另外,也有时安装除此以外的电路、例如检测转子11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
在送风装置100中,通过向马达10提供电力,叶轮20在护罩部31的内部旋转。通过叶轮20旋转,空气从吸入口301被吸入,在外壳30的内部产生气流Fw,气流Fw朝向整流部35流动并从排出口302排出。
电路板Bd被由吸入口301吸入的空气冷却。另外,马达10、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被从吸入口301吸入的空气冷却。电路板Bd、马达10、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配置于叶轮20的吸入侧,被未被压缩的气流Fw冷却。因此,电路板Bd、马达10、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配置于叶轮20的排出侧,与吹送被压缩的气流Fw的情况相比,被低温的气流Fw冷却,从而被高效冷却。
在马达壳固定部33的下端配置有马达壳40的肋42。马达壳固定部33的内部的气流Fw的流动从沿周向排列的肋42之间的开口400流入至扩大部32。气流Fw从扩大部32流入至护罩部31的内部(参照图6)。
当叶轮20在护罩部31的内部旋转时,叶片22对空气进行压缩。此时,叶片22的下方的压力比上方的压力高。因此,在护罩部31与扩大部32的边界区域中,在叶片22的径向外缘与护罩部3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有时空气从叶片22的下方向上方流动而产生涡流。在护罩部31和扩大部32的边界区域中产生的涡流随着叶轮20的旋转而沿周向移动,因此难以向下方流动,成为使送风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中,利用设置于扩大部32的内侧面的突起部34将形成涡流的气流Fw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引导。被突起部34向径向内侧引导的气流Fw被叶轮20的叶片22向下方输送。由此,能够减少作为涡流而滞留于护罩部31的上部的气流Fw,从而抑制送风效率降低。以下,对突起部3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对突起部3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各突起部34具有叶轮20的旋转方向Rt后方的面341(以下,有时称为后表面341)和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2(以下,有时称为前表面342)。突起部34的后表面341、即突起部34的旋转方向Rt后方的面341随着朝向旋转方向Rt前方而接近中心轴线Cx。
另外,后表面34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曲面的情况下,优选为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形状。突起部34的后表面341在叶轮20与护罩部31的间隙中利用突起部34将从叶轮20的下方向上方流动的气流Fw的一部分向中心轴线Cx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少涡流,从而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送风量)降低。
如图3、图5等所示,突起部34随着朝向径向内侧、换言之朝向旋转方向Rt前方而变细。即,突起部34的径向外端部的旋转方向Rt的长度比突起部34的径向内端部的旋转方向Rt的长度长。由此,突起部34能够提高与扩大部32连接的部分的刚性,在将气流Fw向中心轴线Cx侧引导时,突起部34不易变形。由此,能够减少涡流,从而抑制送风效率(送风量)降低。
如上所述,扩大部32配置于马达壳40的肋42的下方。气流Fw的一部分通过沿周向排列的肋42之间的开口400而从马达壳固定部33流向扩大部32,因此在肋42的正下方气流Fw的流量较少。因此,在肋42的正下方,叶片22的上方与下方的压力差变大,从下方向上方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容易变多,而容易产生涡流。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中,多个突起部34的数量与多个肋42相同。而且,在各肋42的下方分别配置有1个突起部34。各突起部34的一部分与配置于上方的肋42在轴向上重叠地配置。并且,突起部34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端部配置在比配置于上方的肋42靠旋转方向Rt的前方的位置。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将在肋42的下方从叶片22的下方向上方流动的气流Fw高效地朝向中心轴线Cx引导。由此,能够减少涡流,从而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由于在各肋42的下方设置有1个突起部34,因此与突起部34的数量比肋42的数量多的情况相比,从气流Fw作用于突起部34的力被分散,因此也能够抑制外壳30的振动。
另外,在送风装置100中,能够通过叶轮20的转速来变更气流Fw的流速。特别是,当流速低时,存在容易受到流路阻力的影响的倾向。因此,通过在容易产生涡流的肋42的下方各配置1个成为流路阻力的突起部34,能够抑制流路阻力的增加。特别是,在低流量时流入的气流Fw不容易被抑制,从而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
来自马达壳固定部33的气流Fw通过沿周向排列的肋42之间的开口400而流入扩大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4中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2随着朝向旋转方向Rt前方而接近中心轴线。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扩大从马达壳固定部33向扩大部32流入的气流Fw的流路,从而提高气流Fw的流入量。即,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前表面34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也可以依照后表面341的形状而形成。
另外,突起部34也可以在开口400的下方配置于比旋转方向Rt的中央Hf(参照图5)靠旋转方向Rt后方侧的下方。即,多个突起部34的数量与多个肋42相同,从中心轴线Cx方向观察时,各突起部34也可以配置于在旋转方向Rt上相邻的2个肋42的旋转方向Rt之间,各突起部34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端部配置于比在旋转方向Rt上排列的2个肋42中的旋转方向Rt的中央Hf靠旋转方向Rt后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在比流入的气流Fw多的部分即沿周向相邻的2个肋42之间的旋转方向Rt的中央Hf靠旋转方向Rt的前方的位置处不配置突起部34。因此,能够抑制对气流Fw的流路阻力的增加,从而抑制送风效率降低。特别是,能够抑制容易受到流路的形状的影响的低流量时的送风效率降低。
<变形例等>
图8是用与变形例的送风装置1000的中心轴线Cx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在图8所示的送风装置1000中,突起部34的数量比肋42的数量少,但关于除此以外的部分,图8所示的送风装置1000具有与图5等所示的送风装置10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送风装置1000中,对与送风装置100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突起部34为2个,比肋42的个数少。在送风装置1000中,突起部34的数量与肋42的数量不相同。在该结构中,各突起部34分别配置在不同的肋42的下方。即,至少1个突起部34的一部分与肋42在轴向上重叠,突起部34中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端部配置在比肋42靠旋转方向Rt前方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肋42的下方容易产生的涡流,从而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与1个肋42在轴向上重叠的突起部34为1个。通过这样按每个肋42配置突起部34,能够将相邻的肋42之间的开口400保持得较宽。由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
另外,也可以是,至少1个突起部34中的旋转方向Rt的前端配置于比在旋转方向Rt上排列的2个肋42之间的旋转方向Rt的中央Hf靠旋转方向Rt后方且比配置于旋转方向Rt后方的最近位置的肋42靠前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利用突起部34使从在肋42的下方容易产生的叶片22的下方向上方流动的气流Fw朝向中心轴线Cx方向,能够抑制对气流Fw的流路阻力的增加,从而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通过在旋转方向Rt的中央Hf的前方不配置突起部34,能够扩大流入至扩大部32的气流Fw的流路。因此,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
另外,配置于在旋转方向Rt上相邻的2个肋42的旋转方向Rt之间的突起部34为1个。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扩大供气流Fw流入的流路。因此,特别是能够抑制容易受到流路的形状的影响的低流量时的送风效率降低。
图9是用与具有外壳30A的送风装置100A的中心轴线Cx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其中,该外壳30A具有变形例的突起部34a。如图9所示,在外壳30A中,突起部34a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3、即前表面343的形状与图5所示的突起部34的前表面342不同。突起部34a的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突起部34相同。因此,对突起部34a的实质上与突起部3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突起部34a中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3随着朝向旋转方向Rt前方而远离中心轴线Cx。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突起部34a的刚性。另外,能够抑制气流Fw从突起部34a的旋转方向Rt后方的面341的旋转方向Rt前端离开时产生的紊流,从而能够抑制气流Fw的流入量、即送风效率降低。
图10是用与具有外壳30B的送风装置100B的中心轴线Cx垂直的切断面进行切断的剖视图,其中,该外壳30B具有变形例的突起部34b。如图10所示,在外壳30B中,突起部34b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4、即前表面344的形状与图5所示的突起部34的前表面342不同。突起部34b的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突起部34相同。因此,对突起部34b的实质上与突起部3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突起部34b中的旋转方向Rt前方的面344与包含中心轴线Cx的平面重叠。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突起部34b的刚性。另外,能够抑制气流Fw从突起部34b的旋转方向Rt后方的面341的旋转方向Rt前端离开时产生的紊流,从而能够抑制气流Fw的流入量、即送风效率降低。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C的纵剖视图。如图11所示,送风装置100C与送风装置100的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述的马达罩43、马达壳40的构造,其他构造与送风装置100的构造相同。因此,对实质上与送风装置100中的结构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上侧的虚线部的放大图。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环状部件113的俯视立体图。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叶轮20的仰视立体图。如图11至图14所示,送风装置100C具有马达10、叶轮20以及外壳30。马达10具有转子11和定子12。转子11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x配置的轴111。转子11具有转子铁芯112。定子12与转子11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即,转子铁芯112与定子12在径向上对置。
定子12具有定子铁芯121、线圈122以及绝缘件123。定子铁芯12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24和多个齿125。铁芯背部124包围中心轴线Cx。在马达10中,铁芯背部124的中心配置在中心轴线Cx上。多个齿125从铁芯背部124沿径向延伸。绝缘件123覆盖定子铁芯121的至少一部分。线圈122是通过在齿125上隔着绝缘件123卷绕导线而形成的。
外壳30包围叶轮20的径向外侧。外壳30具有护罩部31和扩大部32。护罩部31配置于叶轮20的径向外侧。护罩部31的径向内侧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即,护罩部31的径向内侧面沿着后述的多个叶片22的上缘配置。扩大部32配置于比护罩部31靠上方的位置。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
护罩部31的径向内侧面的上端与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的下端平滑地连接。由此,在护罩部31的上端与扩大部32的下端连接的区域中,气体从上方朝向下方顺畅地流过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和护罩部31的径向内侧面。因此,能够抑制在护罩部31的上端与扩大部32的下端连接的区域中产生紊流。
叶轮20固定于轴111的下端部。在送风装置100C中,叶轮20配置于比马达壳40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11。叶轮20具有基座部21和多个叶片22。基座部21是沿与中心轴线Cx交叉的方向扩展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是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平滑的曲面。多个叶片22在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沿周向排列。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叶轮还具有沿与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的护罩,多个叶片的上端部与护罩连接。
在轴111的上端部固定有环状部件113。环状部件113具有筒部114和凸缘部115。筒部114呈固定于轴111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凸缘部115从筒部114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在送风装置100C中,通过对环状部件113的至少一部分和叶轮20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加工,能够修正转子11的平衡。特别是,环状部件113固定于轴111的上端部,叶轮20固定于轴111的下端部,因此通过调整转子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重量,转子11的平衡修正变得容易。另外,环状部件113配置于比转子铁芯112靠上方的位置,叶轮20配置于比转子铁芯112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叶轮20固定于轴111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转子11的平衡修正,作业性提高。即,在叶轮20未固定于轴111的状态下修正转子11的平衡,从而无需在叶轮20固定于轴111的状态下再次修正转子11的平衡。另外,在组装送风装置100C时,即使在将电路板Bd和整流部35以外的部件全部组装后也能够进行平衡修正,因此能够在尽可能地接近送风装置100C的完成体的状态下修正转子11的平衡。
图1中记载的吸尘器A也可以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100C。由此,在搭载于吸尘器A的送风装置100C中,能够容易地修正转子11的平衡。
在进行平衡修正时,例如只要切削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和径向外侧面1154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即,在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和径向外侧面1154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1153、1155。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进行转子11的平衡修正。在送风装置100C中,形成有上表面1152的凹部1153和径向外侧面1154的凹部1155这两者,但也可以仅形成有凹部1155和凹部1155中的任一方。
另外,在进行平衡修正时,也可以切削基座部21的下表面213和基座部21的径向外缘214中的至少一方。即,在基座部21的下表面213和基座部21的径向外缘214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2131、2141。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进行转子11的平衡修正。另外,通过切削环状部件113和叶轮20双方,能够高效地修正转子11的双面平衡。在送风装置100C中,形成有下表面213的凹部2131和径向外缘214的凹部2141这两者,但也可以仅形成凹部2131和凹部2141中的任一方。
在送风装置100C中,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与轴111的上端1111在同一平面内。另外,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也可以配置在比轴111的上端1111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转子11的平衡修正的作业性提高。即,在切削环状部件113的一部分时,能够抑制轴111的上端1111比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向上方突出而损害操作性。另外,环状部件113的上表面1152也可以配置在比轴111的上端1111靠下方的位置。
送风装置100C具有马达罩43。马达罩4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定子12的径向外侧。马达罩43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上轴承保持部44。上轴承保持部44配置在比定子12靠上方的位置。马达罩43具有多个上肋45。多个上肋45从上轴承保持部44向径向外侧延伸并沿周向排列。
在上肋45的下表面453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454。由此,比上肋45靠上方的空气通过多个上肋45的周向之间而顺畅地向下方流动。另外,能够使上肋45轻量化。即,在送风装置100C中,叶轮20配置于比定子12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11。因此,朝向下方吸引比叶轮20靠上方的气体。此时,上肋45的上方的气体也被叶轮20向下方吸引。这里,在上肋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的情况下,有时在上肋的上表面气体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在凹部的附近产生紊流。但是,在送风装置100C中,由于在上肋45的下表面453形成有凹部454,因此当气体在上肋45的周向之间朝向下方流动时,能够抑制气体进入凹部454内,因此能够抑制在上肋45的周边产生紊流。另外,在上肋45的下方配置有线圈122的情况下,通过在上肋45的下表面453形成凹部454,能够在线圈122与上肋45的轴向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隙。
在上轴承保持部44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轴承Br1。上轴承Br1将轴11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Cx旋转。在送风装置100C中,上轴承Br1为球轴承,上轴承Br1的外圈隔着上衬套48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44的径向内侧面。另外,上轴承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轴承,也可以直接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的径向内侧面。
送风装置100C具有上轴承罩47。上轴承罩47具有沿径向扩展的顶面部471和从顶面部47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突出部472。突出部472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44的上表面。即,上轴承罩47具有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44并沿径向扩展的顶面部471。另外,上轴承罩可以为顶面部直接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的结构,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固定于上轴承保持部。
筒部114的下表面1142与上轴承Br1的上表面在轴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上轴承Br1。即,环状部件113在比上轴承Br1靠上方的位置处固定于轴111,筒部114使上轴承Br1的上方的空间变窄,由此,与没有筒部114且在上轴承Br1的上方具有较大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上轴承Br1。
顶面部471的径向内侧面4711与筒部114的径向外侧面1141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上轴承Br1。即,通过使顶面部471的径向内侧面4711与筒部114的径向外侧面1141的径向间隙变窄,能够抑制异物从顶面部471的上方的空间侵入上轴承Br1。另外,也可以是,筒部114配置在比顶面部471靠上方的位置,顶面部471的径向内侧面4711在比上轴承Br1靠上方的位置处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从顶面部471的上方的空间侵入上轴承Br1。
顶面部471的上表面4712与凸缘部115的下表面1151在轴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上轴承Br1。即,通过使顶面部471的上表面4712与凸缘部115的下表面1151的轴向间隙变窄,能够抑制异物从顶面部471的上方的空间通过顶面部471的上表面4712附近而侵入上轴承Br1。
图15是图11所示的下侧的虚线部的放大图。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壳40的俯视立体图。图17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壳40的仰视立体图。
参照图11、图15、图16、图17,送风装置100C具有马达10、叶轮20、外壳30以及马达壳40。马达壳40配置于比定子12靠下方的位置。叶轮20配置于比马达壳40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11。
马达壳40具有轴承保持部41和延伸部411。轴承保持部4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延伸部411从轴承保持部41向下方延伸。在送风装置100C中,马达壳40具有轴承保持部41和多个肋42。多个肋42从轴承保持部41的径向外侧面向远离中心轴线Cx的方向延伸。在轴承保持部4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下轴承Br2。在送风装置100C中,下轴承Br2为球轴承,下轴承Br2的外圈隔着下衬套49固定于轴承保持部41的径向内侧面。下轴承Br2将轴11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Cx旋转。另外,轴承的外圈也可以直接固定于轴承保持部的径向内侧面,轴承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轴承。
在肋42的上表面423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231。由此,能够减轻肋42的重量。另外,能够抑制在肋42的周边产生紊流。在送风装置100C中,位于肋42的下方的气体被叶轮20朝向径向内侧且下方吸引。此时,若在肋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则在肋的下方流动的气体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内,因而有时在凹部的周边产生紊流。在送风装置100C中,由于凹部4231形成于肋42的上表面423,因此在肋42的下方流动的气流Fw中不易产生紊流。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降低。
图1中记载的吸尘器A也可以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100C。由此,在搭载于吸尘器A的送风装置100C中,能够抑制送风效率降低。另外,能够减轻送风装置100C的重量。
凹部4231与线圈122在轴向上对置。即,线圈122的下表面与凹部4231的底面4232在轴向上对置。由此,能够在线圈122与肋42之间确保足够的距离的同时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轴向的长度变长。在送风装置100C中,齿125和肋42分别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即,3根齿125绕中心轴线Cx以120度的间隔沿周向排列。3根肋42绕中心轴线Cx以120度的间隔沿周向排列。各个齿125和各个肋42在轴向上对置。即,3根齿125和3根肋42分别在轴向上重叠。由此,与在各线圈122的周向之间配置肋42的情况相比,气体容易在各线圈122的周向之间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线圈122。
如图17所示,肋42的下表面424随着朝向叶轮20的旋转方向R前方而向下方延伸。在送风装置100C中,肋42的下表面424的旋转方向R后方侧随着朝向旋转方向R前方而向下方延伸。由此,在肋42的下表面424的周边流动的气体被顺畅地朝向下方且旋转方向R前方引导。因此,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提高。另外,也可以是,肋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朝向旋转方向R前方而向下方延伸。
如上所述,外壳30具有扩大部32。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延伸。肋42的下表面424与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在轴向上对置。即,肋42的下表面424与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隔着轴向的间隙而对置。由此,在肋42的下方流动的气体沿着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被向下方且径向内侧顺畅地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在肋42的下方产生紊流,因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降低。
如图15所示,凹部4231的底面4232与肋42的下表面424的轴向距离H1为肋42的上表面423与肋42的下表面424的轴向距离H2的一半以下。换言之,从肋42的上表面423到凹部4231的底面4232的轴向距离、即凹部4231的轴向的深度为肋42的上表面423与肋42的下表面424的轴向距离H2的一半以上。由此,能够充分加深肋42的凹部4231的轴向的深度,因此能够减轻肋42的重量。因此,能够减轻送风装置100C的重量。另外,能够在线圈122与肋42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隙。
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在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流动的气体顺畅地朝向叶轮20流动。因此,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提高。特别是,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优选为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向上方且径向内侧凹陷的平滑的曲面。由此,在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流动的气体更顺畅地朝向叶轮20流动。因此,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进一步提高。
图1中记载的吸尘器A也可以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100C。由此,在搭载于吸尘器A的送风装置100C中,送风效率提高。
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与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间隙W1在轴向上大致恒定。即,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和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均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在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与扩大部32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之间构成的流路的径向间隙W1在轴向上大致恒定。由此,流路的径向间隙W1不会在轴向上急剧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内产生紊流。
延伸部411的下表面4112与叶轮20的上表面211在轴向上对置。更详细而言,延伸部411的下表面4112与基座部21的上端2111在轴向上对置。由此,由于在延伸部411与叶轮20的轴向之间不配置其他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在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朝向下方的气流Fw中产生紊流。另外,通过使延伸部411的下表面4112与基座部21的上端2111的轴向间隙变窄,能够抑制气体从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朝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流动,因此还能够抑制气体从比下轴承Br2靠上方的位置处通过下轴承Br2而向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下轴承Br2。
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的下端隔着轴向的间隙与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的上端平滑地连接。由此,在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面4111的径向外侧流动的气体顺畅地向基座部21的径向外侧流动,因此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提高。
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间隙W2在下端处最短。即,延伸部411的下端的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间隙W2比延伸部411的上端的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间隙W2窄。由此,通过使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轴111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间隙W2变窄,能够抑制从下轴承Br2的上方通过下轴承Br2而流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的气流Fw,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下轴承Br2。另外,通过使延伸部411的上端部处的径向厚度变薄,能够减轻延伸部411的重量。
图18是示出马达壳40和叶轮20的变形例及它们附近的放大图。图18所示的送风装置100C的马达壳40和叶轮20的结构与图15所示的送风装置100C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图15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上述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其他部位省略说明。
在图18中,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5。突出部215是从基座部21的上表面211的径向内端部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突出部215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的内侧的气体流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降低。
在图18中,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中心轴线Cx平行地延伸。另外,突出部215的径向外侧面与中心轴线Cx平行地延伸。因此,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突出部215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间隙W4在轴向上大致恒定。由此,能够抑制比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靠径向内侧的气体流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降低。
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与突出部215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的间隙W4比延伸部411的下表面4112与叶轮的上表面211的轴向间隙W3窄。由此,能够抑制比延伸部411的径向内侧面4113靠径向内侧的气体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100C的送风效率降低。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送风装置和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Claims (9)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送风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该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其中,该中心轴线上下延伸;
叶轮,其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下方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外壳,其包围所述叶轮的径向外侧,
所述叶轮具有:
基座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扩展;以及
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在所述基座部的上表面沿周向排列,
在所述轴的上端部固定有环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和径向外侧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座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部的径向外缘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轴的上端在同一平面内或者所述环状部件的上表面配置于比所述轴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送风装置具有马达罩,该马达罩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且该马达罩具有在比所述定子靠上方的位置处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上轴承保持部,
在所述上轴承保持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轴承,该上轴承支承所述轴而使所述轴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环状部件具有:
筒状的筒部,其固定于所述轴并沿轴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其从所述筒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筒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上轴承的上表面在轴向上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送风装置具有上轴承罩,该上轴承罩具有沿径向扩展的顶面部并且该上轴承罩固定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
所述顶面部的径向内侧面与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在轴向上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罩具有多个上肋,该多个上肋从所述上轴承保持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沿周向排列,
在所述上肋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9.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该吸尘器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2122224194.1U 2020-09-17 2021-09-14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Active CN2165545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6792 2020-09-17
JP2020156792 2020-09-17
JP2020183557A JP2022050289A (ja) 2020-09-17 2020-11-02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2020-183557 2020-1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4502U true CN216554502U (zh) 2022-05-17

Family

ID=80625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24194.1U Active CN216554502U (zh) 2020-09-17 2021-09-14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7294B2 (zh)
CN (1) CN21655450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76858A (ko) * 2018-12-20 2020-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청소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74393B1 (ko) * 2014-08-11 2021-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
JP2018207576A (ja) * 2017-05-31 2018-12-2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7318208B2 (ja) * 2019-01-09 2023-08-0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57294B2 (en) 2024-04-16
US20220079401A1 (en)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0900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35089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761488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026937B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JP6401075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209743188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6382122B2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CN108626145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16554502U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09477496B (zh) 电动送风机及电气设备
JP2008121650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12814947A (zh)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US10962018B2 (en) Gas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motor, and blower
CN111989496B (zh) 电动压缩机
CN109958636B (zh) 离心风扇
JP2016223429A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2019019825A (ja) 電動送風機
CN111306079B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JP2022050289A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2016158402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8191509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216642552U (zh) 叶轮、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111749911B (zh) 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118103605A (zh) 离心式送风机
JP2020096530A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