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68212U -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68212U
CN216468212U CN202220116701.1U CN202220116701U CN216468212U CN 216468212 U CN216468212 U CN 216468212U CN 202220116701 U CN202220116701 U CN 202220116701U CN 216468212 U CN216468212 U CN 216468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ffle
shell structure
fixing plate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167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Chuansuo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167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68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68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68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梁、沿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纵梁上的前横梁和后横梁、分别设于纵梁上下两侧的盖板和底板,底板包括第一本体、连接在第一本体前侧和前横梁之间的前下挡板、连接在第一本体后侧和后横梁之间的后下挡板,前下挡板和后下挡板分别相对第一本体向上翻折,车壳结构还包括连接在盖板前侧和前横梁之间的前上挡板、连接在盖板后侧和后横梁之间的后上挡板、分别设于纵梁左右两侧的左挡板和右挡板、设于左挡板和/或右挡板上的且可向外翻转的车门,盖板、底板、前上挡板、后上挡板、左挡板、右挡板、车门相互围合组成封闭式车壳,通过底板连接左挡板和右挡板,能够省去边梁,方便骑行人上下车。

Description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具有全封闭车壳结构的自行车,需要设置边梁来固定两侧的侧板。这种车壳结构不仅增加了自行车的整体重量,不利于骑行,不方便骑行人上下车,同时结构复杂,安装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不仅能够省去边梁的设置,减轻车壳结构的重量,同时车壳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更为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梁、沿所述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所述纵梁上的前横梁和后横梁、分别设于所述纵梁上下两侧的盖板和底板;
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前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的前下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后侧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后下挡板,所述前下挡板和所述后下挡板分别相对所述第一本体向上翻折;
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盖板前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的前上挡板、连接在所述盖板后侧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后上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纵梁左右两侧的左挡板和右挡板;
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两者中,其中至少一者上的且可向外翻转的车门;
所述盖板、所述底板、所述前上挡板、所述后上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右挡板、所述车门相互围合组成封闭式车壳。
优选地,所述后横梁包括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上侧向后延伸形成的设于所述纵梁后端部的座椅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椅板分别与所述后下挡板和所述后上挡板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后上挡板包括第三本体、由所述第三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形成的左后板和右后板,所述左后板和所述右后板的前侧分别与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的后侧连接,所述左后板和所述右后板的下侧分别与所述座椅板的左右两侧连接。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车门下侧设有可向外翻转的第一翻转板。
优选地,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两者中,其中至少一者下侧设有可向外翻转的第二翻转板。
优选地,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可向外翻转地设于所述左挡板或左侧所述车门上的左置手板、可向外翻转地设于所述右挡板或右侧所述车门上的右置手板。
更优选地,所述左置手板和所述右置手板分别可绕水平轴心线向外翻转并停留在平行于水平面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前横梁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沿前下至后上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沿前上至后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前上挡板和所述前下挡板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垂直于所述纵梁。
更优选地,所述前横梁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且套设于所述纵梁上的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均垂直于所述纵梁。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全封闭的车壳结构,通过设置倒梯形结构的底板,其中前下挡板和后下挡板分别相对第一本体向上翻折,前下挡板和后下挡板分别与前横梁和后横梁连接,通过底板固定左挡板和右挡板,能够省去边梁,节省耗材并减轻车壳重量。通过将前横梁分别与前上挡板和前下挡板连接、将后横梁分别与后上挡板和后下挡板连接,使车壳结构简单,方便骑行人上下车,安装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一中全封闭的车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一中全封闭的车壳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3为第一翻转板与车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四中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纵梁;2、前横梁;21、第一固定板;22、第二固定板;23、第三固定板;3、后横梁;31、第二本体;32、座椅板;4、盖板;5、底板;51、第一本体;52、前下挡板;53、后下挡板;6、前上挡板;7、后上挡板;71、第三本体;72、左后板;73、右后板;8、左挡板;9、右挡板;10、车门;11、第一翻转板;12、第二翻转板;13、左置手板;14、右置手板;15、加强板;16、后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参见图1-2所示,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用于自行车,包括沿前后方向(图1中的左即为这里的前,图1中的右即为这里的后)设置的纵梁1、沿纵梁1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纵梁1上的前横梁2和后横梁3,前横梁2设于后横梁3的前侧。
在本实施例中,全封闭的车壳结构还包括设于纵梁1下侧的底板5、分别设于纵梁1左右两侧的左挡板8和右挡板9,底板5包括第一本体51、连接在第一本体51前侧和前横梁2之间的前下挡板52、连接在第一本体51后侧和后横梁3之间的后下挡板53,前下挡板52和后下挡板53分别相对第一本体51向上翻折。由于底板5通过前横梁2和后横梁3安装在纵梁1上,再通过底板5的左右两侧分别支撑安装左挡板8和右挡板9,能够实现车壳结构的无边梁安装,不仅节省耗材降低车壳结构的质量,方便骑行人上下车,同时便于安装。
参见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左挡板8和右挡板9上均设有可向外翻转的车门10。车壳结构的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有翻转板,该翻转板可以是设置在车门10下侧的第一翻转板11,也可以是设置在挡板下侧的第二翻转板12,两者取其一即可。其中,车门10为左侧车门或右侧车门,挡板为左挡板8或右挡板9。
在实施例二中,仅左挡板8上设有可向外翻转的车门10。车壳结构的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有翻转板,该翻转板可以是设置在车门10下侧的第一翻转板11,也可以是设置在挡板下侧的第二翻转板12,两者取其一即可。其中,车门10为左侧车门,挡板为左挡板8或右挡板9。
在实施例三中,仅右挡板9上设有可向外翻转的车门10。车壳结构的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设有翻转板,该翻转板可以是设置在车门10下侧的第一翻转板11,也可以是设置在挡板下侧的第二翻转板12,两者取其一即可。其中,车门10为右侧车门,挡板为左挡板8或右挡板9。
在本实施例中,全封闭的车壳结构还包括设于纵梁1上侧的盖板4、连接在盖板4和前横梁2之间的前上挡板6、连接在盖板4和后横梁3之间的后上挡板7。参见图2所示,前上挡板6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后翻折,通过该翻折边分别与左挡板8和右挡板9的前侧连接。盖板4、底板5、前上挡板6、后上挡板7、左挡板8、右挡板9、车门10相互围合组成封闭式壳体。
通过设置可向外翻转的车门10,以方便骑行人进出封闭式车壳,同时在骑行人骑行时,由于关闭了车门10,能够避免风吹雨淋,为骑行人增加了舒适性;通过第一翻转板11和/或第二翻转板12的设置,使骑行人能够便捷地将脚伸出车壳,通过点地进行倒车,避免了设置倒车装置,减轻了车壳结构的重量,安装快捷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后横梁3包括第二本体31、由第二本体31的上侧向后延伸形成的设于纵梁1后端部的座椅板32,第二本体31和座椅板32分别与后下挡板53和后上挡板7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后上挡板7包括第三本体71、由第三本体7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形成的左后板72和右后板73。左后板72的前侧和左挡板8的后侧连接,左后板72的下侧和座椅板32的左侧连接,左后板72的上侧和盖板4的左侧连接;右后板73的前侧和右挡板9的后侧连接,右后板73的下侧和座椅板32的右侧连接,右后板73的上侧和盖板4的右侧连接。参见图2所示,座椅板32左右两侧分别向上翻折,通过该翻折边分别与左后板72和右后板73的下侧连接。
通过这个设置,后横梁3能够同时连接后上挡板7和后下挡板53,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前横梁2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两者一体成型,第一固定板21沿前下至后上方向设置,第二固定板22沿前上至后下方向设置,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均垂直于纵梁1,两者通过其连接处固定地套设于纵梁1上。第一固定板21用于连接前上挡板6,第二固定板22用于连接前下挡板52。
通过这个设置,前横梁2能够同时连接前上挡板6和前下挡板52,结构简单,方便安装。
参见图4所示,在实施例四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前横梁2还包括连接在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之间的第三固定板23,前横梁2仅通过第三固定板23固定地套设于纵梁1上,第一固定板21、第二固定板22和第三固定板23均垂直于纵梁1,三者一体成型。
全封闭的车壳结构还包括可向外翻转地设于左挡板8或左侧车门10上的左置手板13、可向外翻转地设于右挡板9或右侧车门10上的右置手板14,左置手板13可绕水平轴心线向外翻转并停留在平行于水平面的位置,右置手板14可绕水平轴心线向外翻转并停留在平行于水平面的位置。通过左置手板13和右置手板14的设置,骑行人能够在骑行时将手臂搁置在左置手板13和右置手板14上,有效地缓解手臂疲劳,使骑行更加舒适,同时增加了车体宽度,提升了骑行人在全封闭的车壳内的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左挡板8和右挡板9上分别开设有车门10,左置手板13和右置手板14分别设于两侧的车门1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左挡板8上未设置车门10时,左置手板13直接设置在左挡板8上;当右挡板9上未设置车门10时,右置手板14直接设置在右挡板9上。
显然,左置手板13应位于左侧的第一翻转板11或左侧的第二翻转板12的上方,右置手板14应位于右侧的第一翻转板11或右侧的第二翻转板12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沿纵梁1的长度延长方向还间隔排列地设有位于纵梁1上的加强板15和后桥16,加强板15和后桥16均设于后横梁3的后侧且加强板15设于后桥16的前侧,加强板15焊接在座椅板32下侧,用于提高座椅板32的连接强度。后桥16位于纵梁1的后端部且后桥16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后轮组件(图中未示出)。通过这个设置,后桥16用于承载座椅板32并连接后轮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梁、沿所述纵梁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地设于所述纵梁上的前横梁和后横梁、分别设于所述纵梁上下两侧的盖板和底板;
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前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的前下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后侧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后下挡板,所述前下挡板和所述后下挡板分别相对所述第一本体向上翻折;
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盖板前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的前上挡板、连接在所述盖板后侧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后上挡板、分别设于所述纵梁左右两侧的左挡板和右挡板;
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两者中,其中至少一者上的且可向外翻转的车门;
所述盖板、所述底板、所述前上挡板、所述后上挡板、所述左挡板、所述右挡板、所述车门相互围合组成封闭式车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第二本体、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上侧向后延伸形成的设于所述纵梁后端部的座椅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座椅板分别与所述后下挡板和所述后上挡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挡板包括第三本体、由所述第三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形成的左后板和右后板,所述左后板和所述右后板的前侧分别与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的后侧连接,所述左后板和所述右后板的下侧分别与所述座椅板的左右两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车门下侧设有可向外翻转的第一翻转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挡板和所述右挡板两者中,其中至少一者下侧设有可向外翻转的第二翻转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壳结构还包括可向外翻转地设于所述左挡板或左侧所述车门上的左置手板、可向外翻转地设于所述右挡板或右侧所述车门上的右置手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置手板和所述右置手板分别可绕水平轴心线向外翻转并停留在平行于水平面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并连接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沿前下至后上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沿前上至后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与所述前上挡板和所述前下挡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垂直于所述纵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封闭的车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且套设于所述纵梁上的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均垂直于所述纵梁。
CN202220116701.1U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Active CN216468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16701.1U CN216468212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16701.1U CN216468212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68212U true CN216468212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4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16701.1U Active CN216468212U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68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47812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US8944492B2 (en) Vehicle frame
EP2179911A4 (en)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JP3184258B2 (ja) 車両装備品の配設構造
JP7107908B2 (ja) 電動車両のボディ
JP4678473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設構造
CN216468212U (zh) 一种全封闭的车壳结构
CN212861183U (zh) 车辆座椅骨架及车辆座椅和车辆
CN205469536U (zh) 一种载货型电动车架
CN212765546U (zh) 一种悬架结构及客车
CN211684980U (zh) 车辆的前下防护装置和车辆
WO2013105560A1 (ja) 車両用簡易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JP346172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349116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設構造
CN210391347U (zh) 全地形车及其驾驶舱
JP3710905B2 (ja) 低床型キャブ用シャシ
CN201415742Y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JP2008149822A (ja) 車両のリヤフロア構造
JP2009132169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507871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20662740U (zh)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20180943U (zh) 车辆底部结构
CN212332849U (zh) 一种转向稳定性强的三轮车及其车厢结构
CN213442914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