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54594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54594U
CN216454594U CN202123108526.6U CN202123108526U CN216454594U CN 216454594 U CN216454594 U CN 216454594U CN 202123108526 U CN202123108526 U CN 202123108526U CN 216454594 U CN216454594 U CN 216454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condensation
bottom cover
containe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085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085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54594U/zh
Priority to PCT/IB2022/052754 priority patent/WO202310530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54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54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21Water-boiling vessels, e.g. kettles
    • A47J27/21008Water-boiling vessels, e.g. kettles electrically heated
    • A47J27/2105Water-boiling vessels, e.g. kettles electrically heated of the cordless type, i.e. whereby the water vessel can be plugged into an electrically-powered base el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8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for withdrawing or condensing cooking vapors from cooking utensil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本体、设置在容器本体底部的底盖和设置在容器本体的侧边的手柄,容器本体内部形成封闭的储液腔,容器本体上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蒸汽出口,底盖内部设有冷却机构,手柄内设有蒸汽管道,其中,蒸汽管道的上端与蒸汽出口连通,蒸汽管道的下端延伸到底盖中并与冷却机构连通。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改变了蒸汽的流动路径而形成新的蒸汽管道,使蒸汽从不容易接触的部位冒出,并且通过冷却机构进一步冷凝,降低了蒸汽烫伤的风险,保证了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容器通常会在容器本体上端的壶嘴位置处设有蒸汽排放口,在加热时,会蒸汽排放口处朝外冒出蒸汽,避免发生爆炸等危险现象。
然而,上述蒸汽排放口的设置方式一方面影响液体加热容器的保温性能,另一方面,由于蒸汽排放口设置在壶体上方使用者非常容易接触到的位置,蒸汽会很容易烫伤使用者,众所周知,蒸汽造成的烫伤比热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对现有技术中的蒸汽管道设置方式进行改进,在改善保温效果的同时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底盖和手柄,所述容器本体内部形成封闭的储液腔,所述容器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蒸汽出口;底盖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所述底盖内部设有冷却机构;手柄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的侧边,所述手柄内设有蒸汽管道;其中,所述蒸汽管道的上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所述蒸汽管道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底盖中并与所述冷却机构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在工作时,从容器本体产生的蒸汽经由蒸汽出口进入蒸汽管道并流向冷却机构,蒸汽能够顺利进入冷却机构并在冷却机构中冷凝,与现有技术相比,改变了蒸汽的流动路径(不从壶嘴等容易接触的位置向处冒出),并且使得蒸汽进一步冷凝,能够减少使用者烫伤风险,保证了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在实施例中,所述容器本体包括容器和盖组件,所述容器具有顶部开口的内腔;所述盖组件封堵在所述容器的顶部开口上以形成所述储液腔;其中,所述蒸汽出口形成在所述盖组件上,或者所述蒸汽出口形成在所述容器的上部侧壁上。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蒸汽出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对应的部件上,在蒸汽出口形成在所述盖组件上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容器内腔中盛放液体的有效容积不受影响。
在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为形成在所述底盖上表面的冷凝管道,位于所述冷凝管道第一端的入口与所述蒸汽管道的下端连通,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排放通孔,所述排放通孔使得所述冷凝管道与所述底盖的外部连通。
在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冷凝管道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的方向上,所述冷凝管道的宽度逐渐变窄且高度逐渐降低。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设置从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冷凝管道的宽度逐渐变窄且高度逐渐降低,蒸汽在冷凝管道内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在接触的通道壁面上冷凝,进而快速形成冷凝水,设置从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冷凝管道的高度逐渐降低,能够使得冷凝水顺利排出。
在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从所述蒸汽管道的下端沿着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延伸的冷凝骨,所述冷凝骨为长条状,所述冷凝骨的第一端与所述蒸汽管道的下端连接,所述冷凝骨的下表面与所述底盖一起围合形成所述冷凝管道,所述排放通孔位于所述冷凝骨的第二端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骨的下表面向上凸起,形成向下开口的上通道槽,所述上通道槽的下边缘与所述底盖的上表面抵接。
具体的,所述冷凝骨包括长条状的冷凝骨顶壁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底盖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在所述冷凝骨的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盖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所述冷凝管道。
在实施例中,所述冷凝骨还包括封堵所述冷凝骨第二端的开口的第三侧壁。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第三侧壁,即使蒸汽流经到冷凝管道的出口还有残余,也会与第三侧壁接触冷凝并滴落在排放通孔中。此外,通过设置第三侧壁,使得冷凝管道与底盖内腔隔开,防止蒸汽溢出,影响安装在底盖内腔中的电子元器件的性能。
在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底盖上表面上的下通道槽,所述冷凝骨覆盖所述下通道槽的上开口,从而形成所述冷凝管道。
具体的,所述下通道槽由所述底盖的内表面向下内凹形成,或者所述下通道槽由形成在所述底盖上表面的凸筋形成。
在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冷凝管道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蒸汽能够在较长的路径上逐渐降低温度,使得从蒸汽管道进入的蒸汽在通过冷凝管道时快速冷凝,进而达到降低烫伤风险的目的,从而保证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管道沿着所述底盖的边缘呈弧形延伸,延伸角度为 20-360度。
在实施例中,冷凝管道包括多个冷凝管道分支,多个冷凝管道分支的入口均与蒸汽管道的下端连通,以使蒸汽能够在冷凝管道中进行分流后进入各个冷凝管道分支,实现快速冷凝的目的。
具体的,所述冷凝管道包括第一冷凝管道分支和第二冷凝管道分支,分别从所述蒸汽管道的下端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实施例中,所述盖组件中设置有相互密封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盖组件的底壁上还包括连通所述容器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容器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回流口以及连通所述容器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蒸汽排放口;所述回流口靠近所述出液口设置,所述盖组件上设有出水控制部,所述出水控制部能够同时打开所述容器的出液口和所述回流口,以及同时封堵所述容器的出液口和所述回流口。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在盖组件的底壁上设置连通容器的内腔与第一容纳腔的出液口、连通容器的内腔与第二容纳腔的回流口以及连通容器的内腔与第二容纳腔的蒸汽排放口,并设置回流口靠近出液口,在使用时,容器的内腔的蒸汽能够通过蒸汽排放口进入第二容纳腔中并能够在第二容纳腔中部分冷凝,当用户按下出水控制部时,出液口和回流口同时被打开,在倾斜倒水的同时,第二容纳腔内部的冷凝水能够通过回流口流入容器的内腔中,实现冷凝水的及时排出,避免长期积存导致细菌滋生进而保证了饮水的卫生。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蒸汽管道、冷却机构和底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蒸汽管道、冷却机构和底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蒸汽管道和冷却机构倒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蒸汽管道和冷却机构倒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图6安装到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图7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冷却机构和底盖连接后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盖组件的展开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气管路在下盖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处于倾倒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容器本体;11、容器;12、盖组件;121、上盖;122、下盖;123、分隔壁;
20、蒸汽出口;21、倒水口;
30、底盖;31、排放通孔;
40、手柄;
50、蒸汽管道;51、外盖;52、内盖;523、导气槽;53、进气口;54、出气口;
60、冷却机构;61、冷凝骨;611、顶壁;612、第一侧壁;613、第二侧壁;614、第三侧壁;62、上通道槽;63、下通道槽;64、排水槽;
71、第一容纳腔;72、第二容纳腔;73、出液口;74、回流口;75、出水控制部;751、阀塞;752、密封圈;
80、蒸汽排放口;81、第一蒸汽排放口;82、第一蒸汽排放口;
90、排气管路;91、进气管;911、进气管连接柱;92、连接管;93、密封管;931、第一密封管段;932、第二密封管段;933、第三密封管段;934、密封管连接柱;94、排气管;941、出口;100、活动密封件;
110、加热控制部件;120、电源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实际角度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解释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时,既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除非明确说明一个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面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将蒸汽管道设置在手柄内部,借助手柄中的蒸汽管道将容器本体中产生的蒸汽导流至液体加热容器的底部,例如,引导到底盖中,将蒸汽从下方排放。由于形成的蒸汽通道位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并且从液体加热容器的底部排放,不仅能够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保温效果,而且由于在使用过程中蒸汽不容易被使用者直接接触,能够保证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烫伤。
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排放的蒸汽的温度,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在液体加热容器的底盖中设置冷却机构,对通过蒸汽管道排放到底盖中的蒸汽进一步冷却,使得蒸汽冷凝为液体,进一步降低使用者被烫伤的风险。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本体10、设置在容器本体10的底部的底盖30和设置在容器本体 10的侧边的手柄40。容器本体10内部形成封闭的储液腔,在容器本体10上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蒸汽出口20,底盖30内部设有冷却机构60,手柄40内设有蒸汽管道50。其中,蒸汽管道50的上端与蒸汽出口20连通,蒸汽管道 50的下端延伸到底盖30中并与冷却机构60连通。底盖30上还设置有排放通孔31,排放通孔31使得蒸汽被冷却机构60冷凝后能够排放到底盖30的外部。
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容器本体10包括容器11和盖组件12,容器11 形成有具有顶部开口的内腔,盖组件12封堵在所述容器11的顶部开口上以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储液腔。手柄40的上端与盖组件12连接,因此,蒸汽出口20可以设置在盖组件12上,然而,蒸汽出口2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在手柄40的上端与容器11连接的情况下,蒸汽出口20也可以设置在容器11 的上部侧壁上。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容器本体10的壶嘴处未设置蒸汽排放口,容器本体10内部形成封闭的储液腔,容器本体10上设置与储液腔连通的蒸汽出口20。在加热时,储液腔内部的蒸汽通过蒸汽出口20进入蒸汽管道50。本申请的蒸汽管道50设置在手柄40内部,蒸汽管道50的上端蒸汽出口20 连通,蒸汽管道50的下端延伸到底盖30中。因为蒸汽管道50位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且不容易被使用者接触,所以能够保证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烫伤,实现了彻底的安全接触。在使用时,从容器本体10的储液腔产生的蒸汽经由蒸汽出口20进入蒸汽管道50并流向底盖30,整个蒸汽的通道处于液体加热容器内部,而不从容器本体10顶部的壶嘴、容器的手柄等容易被接触的位置处冒出。因此,蒸汽在流动过程中并不与使用者直接接触,可以减少烫伤的风险。此外,蒸汽能够顺利进入冷却机构60并在冷却机构60中冷凝形成冷凝水,即便蒸汽形成的冷凝水流出液体加热容器外部也不会存在烫伤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改变了蒸汽的流动路径(不从壶嘴、手柄等容易接触的位置处冒出)以减少烫伤风险,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并通过设置冷却机构60快速冷却,进一步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根据本申请的冷却机构60具有较长的延伸结构,蒸汽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蒸汽充分冷凝降温后流出底盖30外,充分降低了蒸汽对位于底盖30中的NTC以及强电路等加热控制部件110的影响,提升了产品的安全等级。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手柄40的上端与盖组件12连接,蒸汽出口20可以形成在盖组件12上,以保证容器11的内腔的有效盛装容积不受影响,并可以设置在靠近手柄40的盖组件12一侧,以确保在倒水时,水不至于从蒸汽出口20的入口倒出而引发安全事故。在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蒸汽出口20的入口处设置安全阀,当从壶嘴处倒水时以关闭蒸汽出口20的入口。当然,在手柄40的上端与容器11连接的情况下,本申请的蒸汽出口20也可以形成在容器11的上部侧壁上,具体的,可以形成在容器11的与手柄40相对的上部侧壁上。
图1和图2示出了蒸汽出口20形成在盖组件12上的示例,盖组件12设置有内部通道,使得蒸汽出口20与容器11的内腔连通,手柄40和壶嘴设置在容器11相对两侧,手柄40的两端分别连接盖组件12和底盖30。
在实施例中,在底盖30具有足够厚度的情况下,冷凝管道可以为形成在底盖30内壁中的管道,具体的,可以在底盖30的内部形成一个通道作为冷凝管道,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加工难度以及加工的效率,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管道为通过例如挡板等与底盖上表面围合形成的管道。这里所指管道并不限制管道的截面形状必须为圆形,根据本申请的管道截面还可以为任意的多边形,例如,方形。
在实施例中,冷却机构60为形成在底盖30上表面的冷凝管道,冷凝管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冷凝管道的入口和出口,冷凝管道的入口位于第一端,并与蒸汽管道50的下端连通,底盖30上还设置有排放通孔31,排放通孔31使得冷凝管道与底盖30的外部连通,进而使得冷凝水顺利排出。
本申请的底盖30可以具有一定的安装内腔,具体的,底盖30的上表面内凹形成具有安装内腔的底盖30,底盖30包括底壁、侧壁以及通过底盖和侧壁围合形成的安装内腔,冷却机构60可以形成在底壁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在侧壁的内表面,并位于安装内腔中。而相对于形成在侧壁上的冷凝管道,将冷凝管道形成在底壁的上表面相对容易,且能够保证安装后的稳固性。
图3示出了冷却机构60形成在底壁的上表面的示例。在实施例中,冷却机构60为形成在底盖30底壁上表面的冷凝管道,蒸汽管道50的下端延伸至冷凝管道的入口的上方并与其连通,排放通孔31设置在底盖30的底壁上并与外部连通,并且排放通孔31位于冷凝管道的出口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冷凝管道具有出口和入口,将排放通孔31 设置在冷凝管道的出口的下方,从而保证在冷凝管道中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及时排到底盖30外部,避免底盖30内部出现冷凝水堆积的情况进而影响蒸汽冷凝。在工作时,蒸汽进入冷却机构60时依次通过冷凝管道的入口、出口,然后通过底盖30上的排放通孔31流向底盖30的外部。
在实施例中,冷凝管道的出口位于冷凝管道的第二端,从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冷凝管道的宽度逐渐变窄且高度逐渐降低,即就是说,在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冷凝管道的“管径”呈逐渐缩小的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设置从入口到出口的方向上冷凝管道的宽度逐渐变窄且高度逐渐降低,也就是说,蒸汽在冷凝管道内流动的过程中,会冲击到冷凝管道的内壁上,由于冷凝管道的内壁温度相对较低,从而蒸汽能够快速形成冷凝水。
在实施例中,冷却机构60可以包括从蒸汽管道50的下端沿着底盖30的上表面延伸的冷凝骨61,冷凝骨61为长条状,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冷凝骨61的第一端与蒸汽管道50的下端连接,冷凝骨61的下表面与底盖30一起围合形成冷凝管道,排放通孔31可以位于冷凝骨61的第二端的出口的下方或者排放通孔31可以与冷凝骨61的第二端的出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冷凝管道可以通过冷凝骨61的下表面内凹形成上通道槽62,上通道槽62的下边缘与底盖30的上表面抵接形成第二端开口的冷凝管道,冷凝管道的第二端位于排放通孔31的上方,使得蒸汽流动经过整个冷凝管道后被充分冷凝。
图3中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示例。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冷凝骨61 的下表面内凹,形成向下开口的上通道槽62,上通道槽62的下边缘与底盖 30的上表面抵接形成冷凝管道,冷凝管道的第二端呈开口状并位于排放通孔 31的上方。具体的,冷凝骨61包括长条状的冷凝骨顶壁611以及分别连接在顶壁611两侧的第一侧壁612和第二侧壁613,第一侧壁612和第二侧壁 613的下边缘分别与底盖30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在冷凝骨的顶壁611、第一侧壁612、第二侧壁613和底盖3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冷凝管道。
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冷凝管道的第二端处于开口状态,有可能会有少量的蒸汽溢出,影响到底盖30内部加热控制部件等电子组件的安全性。因此,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冷凝骨61还可以包括封堵冷凝骨61第二端的开口的第三侧壁614,以形成第二端封闭的冷凝管道。如此设置,加热控制部件110等电子组件与冷凝管道完全隔离,增加了冷凝管道的气密性,进一步提高电子组件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图4中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部分结构。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冷凝骨61除了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还可以包括封堵冷凝骨61第二端的开口的第三侧壁614,冷凝骨61与底盖30形成封闭的冷凝管道并连通至排放通孔31。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第三侧壁 614,即使蒸汽流经到冷凝管道的出口还有残余,由于第三侧壁614的内壁温度相对较低,蒸汽则会与第三侧壁614接触冷凝并滴落在排放通孔31中。
图6至图8中示出了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示例。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冷却机构60除了包括冷凝骨61的下表面内凹,形成向下开口的上通道槽62之外,还可以包括形成在底盖30上表面上的下通道槽63,冷凝骨61覆盖下通道槽63的上开口,从而形成冷凝管道并连通至排放通孔31处。具体的,下通道槽63由形成在底盖30上表面的凸筋形成,或者还可以为形成在底盖30 上表面上的凹槽。具体的,可以在底盖30的底表面的与冷凝骨61对应的位置上开设下通道槽63。
基于上面提到的各个实施例,根据本申请的冷凝管道可以具有上通道槽 62和下通道槽63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设置合适“管径”的冷凝管道,以达到冷凝管道利于将蒸汽冷凝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凝管道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圆形或方形,冷凝管道可以在底盖的边缘呈弧形延伸,例如,可以呈螺旋状,或者呈弧形延伸。
如图9所示,图9示出了冷凝管道在沿着底盖的边缘呈弧形延伸的示例,具体的,延伸角度R可以为20-360度。优选的,可以为40-180度。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冷凝管道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蒸汽能够在较长的路径上逐渐降低温度,使得从蒸汽管道50进入的蒸汽在通过冷凝管道时快速冷凝,进而达到降低烫伤风险的目的,从而保证使用安全。
本申请可以以一根冷凝骨形成对应的一个冷凝管道以形成冷却机构60,然而为了提高蒸汽冷凝的速度,确保蒸汽全部冷凝且流出的冷凝水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设置多个冷凝管道分支作为冷却机构60。
在实施例中,以多个冷凝管道分支形成冷凝管道,多个冷凝管道分支的入口均与蒸汽管道50的下端连通,以使蒸汽能够在冷凝管道中进行分流后进入各个冷凝管道分支,实现快速冷凝的目的。
具体的,冷凝管道可以包括第一冷凝管道分支和第二冷凝管道分支,分别从蒸汽管道50的下端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冷却机构60对蒸汽冷却完成后,需要将形成的冷凝水排出底盖30外,为了使得冷凝水能够容易排出冷凝通道,可以在各个冷凝通道分支的出口处设置排水槽,使得冷凝水容易流出。
如图8所示,排水槽64朝向底盖30的外部的方向向下倾斜,以使冷凝水顺利通过排放通孔31流向底盖30的外部。
本申请实施例中,蒸汽管道可以为仅具有两端口出口的一根管子,也可以为两个部件相结合形成的通道,还可以直接借助手柄的内腔形成。例如,在手柄40具有足够厚度的情况下,蒸汽管道可以借助手柄40直接形成,但蒸汽较多的情况下,容器导致手柄40长期受热变形,并且也存在烫伤使用者的风险。而通过整管形成的蒸汽管道,在与蒸汽出口20以及冷却机构60连接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安装不便。因此,本申请优选为通过两个部件相结合形成的蒸汽管道50,可以在结合的地方设置多层卡扣和密封垫的方式,来确保结合的密封性。在实施例中,形成的蒸汽管道50可以设置在手柄40 的内腔中,因为蒸汽管道50并不与手柄40的内腔接触,在蒸汽管道50与手柄内壁之间可以储存例如空气等热的不良导体,所以蒸汽管道50内的蒸汽的温度并不会影响到手柄40的温度。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通过两个部件相结合形成的蒸汽管道的示例,蒸汽管道50包括外盖51和内盖52。内盖52设置在外盖51 的内侧,通过外盖51和内盖52结合形成蒸汽管道50,由于蒸汽管道50为无阻挡的通道,例如,无挡板对蒸汽管道50中进行阻挡,这样便可以形成通气性能较好的蒸汽管道50,以利于蒸汽能够顺利进入冷却机构60中进行冷凝。
在实施例中,外盖51和内盖52中的一个可以固定在手柄40上,使得在使用时更加稳定可靠。蒸汽管道50可以距离手柄40具有预设距离(不直接接触即可),确保手柄40的温度不会太高。另外,蒸汽管道50可以与手柄 40的形状相似,蒸汽管道50位于手柄40的内腔中,这样布置结构简单,节约了空间。在蒸汽管道50外侧还可设有密封套,能够确保蒸汽管道50的密封性,避免蒸汽在蒸汽管道50内流动的过程中发生泄漏。
在实施例中,蒸汽管道50的上端形成进气口53,蒸汽管道50的下端形成出气口54,具体的,各个冷凝管道分支均与出气口54连通。
继续参照图2,外盖51和内盖52结合形成蒸汽管道50,进气口53形成在内盖52的上端,内盖52的侧面向里内凹形成导气槽523,导气槽523向上延伸并连通到进气口53,导气槽523向下延伸在与外盖51结合时形成出气口54,当外盖51扣合在内盖52上时,在外盖51和内盖52之间便可以形成蒸汽管道50。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蒸汽管道50的下端与冷却机构6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一体式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扣连接。
在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蒸汽管道50的下端与冷却机构 60一体式连接的示例,蒸汽管道50的下端与冷却机构60在制造的过程中一体成型,这样可以保证蒸汽在流通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蒸汽管道50的下端与冷却机构60卡扣连接的示例。通过外盖51、内盖52和冷凝骨相互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结构,可靠的结构保证了蒸汽管道50与冷却机构60的连接处不会受蒸汽的热度影响而变形,从而影响连接的密闭性。在采用卡扣连接时,还可以在连接处设置密封垫以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
在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加热控制部件110,设置在容器本体 10的底部,并位于底盖30的上端,蒸汽管道50的下端延伸到加热控制部件 110底部的底盖30区域中,蒸汽管道50的下端距离加热控制部件110具有足够的预设距离,或者绕过了加热控制部件110,从而蒸汽远离加热控制部件 110而不会对其产生影响,进而能够保证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具有连接器的电源底座120,电源底座120设置在底盖30的底部,连接器通过底盖30底部对加热控制部件110 进行通电。通常情况下,电源底座120上的连接器会相对于电源底座120的上表面突出预定高度,以确保容器11内的水溢出后不会流淌到连接器上导致电源短路。而排放通孔31在底盖上的设置位置会避开连接器的连接处,因此,即使少量的冷凝水通过排放通孔31排出底盖30的外部,也不会影响电源底座120电连接的安全性能。
如图10所示,所述盖组件12中设置有相互密封的第一容纳腔71和第二容纳腔72,所述盖组件12的底壁上还包括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71的出液口73、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72的回流口74以及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72的蒸汽排放口 80;所述回流口74靠近所述出液口73设置,所述盖组件12上设有出水控制部75,所述出水控制部75能够同时打开所述容器11的出液口73和所述回流口74,以及同时封堵所述容器11的出液口73和所述回流口74。
在实施例中,盖组件12包括相互结合的上盖121和下盖122,下盖122 的上表面设置有与上盖121的下表面抵接的分隔壁123,分隔壁123将上盖 121和下盖122之间的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容纳腔71和第二容纳腔72,出液口73、蒸汽排放口80以及回流口74均设置在下盖122上。
具体的,分隔壁123可以一体成型在下盖122的上表面上,在上盖121 的下表面上对应设置凹槽,分隔壁123的上端能够卡接在凹槽内。在实施例中,在上盖121和下盖122的结合位置处,还可以设置对应的密封装置,例如,密封圈等,以通过分隔壁123将上盖121和下盖122之间的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容纳腔71和第二容纳腔72,并且形成为两个相互密封的腔体。
在实施例中,回流口74设置在分隔壁123的面向第二容纳腔72的一侧,并位于出液口73的边缘,出水控制部75包括能够上下运动的阀塞751,阀塞751包括阀塞主体,阀塞主体可以为板状,例如,为圆形板,阀塞主体位于出液口73的下方,能够向上运动同时封堵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以及向下运动同时打开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阀塞751 外部套设密封圈752,以保证封堵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当阀塞751的阀塞主体能够向上挤压在下盖122的下表面上,与出液口73以及回流口74的下部紧密配合,使得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同时密封。出液口73密封状态下,壶体内部的蒸汽和液体不会从出液口73出来,有效防止使用者烫伤。同时,回流口74也被阀塞主体密封,蒸汽和液体也不会通过回流口74进入盖组件12内。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将回流口74设置在分隔壁123的面向第二容纳腔72的一侧,并位于出液口73的边缘,由于出液口73和回流口 74相对靠近,能够使用一个阀塞751可以同步控制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更为方便。
在实施例中,出液口73和回流口74相对设置,在倾斜倒水时,回流口 74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第二容纳腔72中的冷凝水能够较为容易的通过回流口74被全部排出。
在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容纳腔72中的积水排出的更彻底,回流口 74位于第二容纳腔72的底壁的最低点。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回流口74位于第二容纳腔72的底壁的最低点,由于回流口74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第二容纳腔72中淤积的冷凝水会在回流口74周边汇集,使得在容器本体10处于正放状态下,不需要使容器本体10倾斜,只要按压阀塞751下移,第二容纳腔72中的冷凝水就会从回流口74流出,进而被倒出壶外,保证了冷凝水的完全排出,避免冷凝水长时间淤积,影响饮水健康和卫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容器,可以通过在盖组件12上开设蒸汽通道,使得容器11中的蒸汽通过蒸汽出口20进入到手柄40中的蒸汽管道50中,并从容器底盖30中排出。然而,由于液体加热容器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小心碰触倾倒,则水壶中的液体会顺着蒸汽管道50流入底盖30中,从而对底盖30 中的电子组件造成损坏。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损坏电子组件的风险,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了防倾倒结构,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在倾倒的情况下,不仅能够确保蒸汽的适当泄压,还能够防止液体流入底盖中。下面,将参照图10-13 对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容器中的防倾倒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根据本申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盖组件12中设置了防倾倒结构。如图10至12所示,盖组件12包括上盖121和下盖122,上盖121和下盖122相互结合形成第一容纳腔71和第二容纳腔72,下盖122上形成有蒸汽排放口80,蒸汽排放口 80与第二容纳腔72连通,使得容器本体10中的蒸汽能够通过蒸汽排放口80进入第二容纳腔72中。
在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蒸汽排放口80包括第一蒸汽排放口81,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容纳腔72中的排气管路90,排气管路90的下端与第一蒸汽排放口81连接,容器11的内腔中的蒸汽通过蒸汽排放口80经由排气管路90进入第二容纳腔72中并流通至蒸汽出口20处,以使容器11 内腔中产生的蒸汽可以顺利通过蒸汽出口20进入手柄40内的蒸汽管道50中,实现容器11的内部泄压。
在实施例中,排气管路90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进气管91、连接管92、密封管93和排气管94,进气管91未与连接管92相连的一端与第一蒸汽排放口81连通,排气管94未与密封管93相连的一端作为整个排气管路90的出口94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容器11内腔中的蒸汽通过第一蒸汽排放口81依次进入进气管91、连接管92、第一密封管段931、第二密封管段932以及排气管94中,并从排气管94的出口941排放至第二容纳腔72中,因此,蒸汽会在第二容纳腔72中汇集并通过蒸汽出口20进入手柄40内的蒸汽管道50中。
在实施例中,密封管93包括相互导通连接的第一密封管段931和第二密封管段932,第一密封管段931与连接管92导通连接,第二密封管段932与排气管94导通连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活动密封件100,设置在第二密封管段932中,活动密封件100可以为滚珠,滚珠能够在第二密封管段932中滚动,并与所述第二密封管段932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当滚珠滚动到排气管94的与第二密封管段932的连接端时,能够封堵在所述排气管94中,以封堵所述排气管路90。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将密封管93设置成相互导通连接的第一密封管段931和第二密封管段932,并将活动密封件100设置于第二密封管段 932中,第二密封管段932可以作为活动密封件100的导程腔,在液体加热容器倾倒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活动密封件100会快速地响应并滚动到第二密封管段932与排气管94的连接端,实现对排气管路90进行封堵的目的。而在正常使用时,由于滚珠与第二密封管段932之间具有能够用于导气的间隙,滚珠能够置于第二密封管段932中,以保证排气管路90可以正常的排气泄压。
本申请可以将排气管路90设置为多个相互连接的子管,以利于围合形成弯折的结构,例如,U型结构,方便设置滚珠以借助重力作用实现封堵或者导通的目的。另外,为了保证各个子管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可以在每个子管的连接端上设置相应的密封装置,例如密封圈或者密封胶等。
在实施例中,排气管94的与第二密封管段932的连接端的形状为逐渐缩小的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具有相对的两端,滚珠能够封堵在位于锥形结构一端的锥形口中。在附图13所示的示例中,滚珠能够封堵在锥形结构中直径较小的锥形口中。在实施例中,第二密封管段932可以套接在排气管94的外侧,便可以借助排气管94的锥形结构形成滚珠的导程腔。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将排气管94的与第二密封管段932的连接端设置成逐渐缩小的锥形结构,滚珠能够在锥形结构中滚动,并与锥形结构的内壁面的之间具有间隙,当滚珠滚动到锥形结构的远离第二密封管段932 的锥形口一侧抵接时,能够部分的位于锥形口中,一方面能够确保滚珠将第二密封管段932的锥形口完全密封,另一方面锥形口还能对滚珠起到一定的限位固定作用,使密封稳定性更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下盖122中设置相应的垫板,使得在正常使用时,滚珠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动至第二密封管段932中。例如,在排气管94的下侧设置垫板,以使排气管94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利于滚动的倾斜角度,以使在正常使用时,滚珠可以滚动至第二密封管段932中,保证正常的排气泄压。
在实施例中,蒸汽排放口80除了包括第一蒸汽排放口81,还包括第二蒸汽排放口82,密封管93除了包括相互导通的第一密封管段931和第二密封管段932,还包括与第一密封管段931和第二密封管段932导通的第三密封管段933,第三密封管段933能够连接至第二蒸汽排放口82。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第一蒸汽排放口81和第二蒸汽排放口82,可以在保证预设的蒸汽排放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每个蒸汽排放口 80的大小,避免设置过大导致液体容易从蒸汽排放口溢出。此外,在下盖122 上设置数量相对较多的蒸汽排放口80,能够对容器11中各个部位的蒸汽进行分流以达到及时排出的目的。
在实施例中,盖组件12上还设置有倒水口21,盖组件12关于倒水口21 和手柄40之间的连线对称。排气管路90至少有两条,关于连线对称布置。第一蒸汽排放口81至少有两个并关于连线对称布置,且分别靠近下盖122的边缘设置,并连接到对应的进气管91上。每条排气管路90的入口与相应的第一蒸汽排放口81连通并且出口与第二容纳腔72连通。
在实施例中,每条排气管路90为U形管路,U形管路的底部相对于开口部更靠近连线,并且U形管路的底部朝向手柄40设置。第二蒸汽排放口82 为至少两个并关于连线对称布置,且相对于第一蒸汽排放口81更靠近连线设置,并连接到对应的第三密封管段933上。
根据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将排气管路90设置为多个并关于连线对称布置,每个排气管路90分别靠近下盖122的边缘设置,将排气管路90 设置成U形,并且排气管路90的入口设置于下盖122的边沿处,这样排气管路90的入口和出口可以位于排气管路90的同一侧,在液体加热容器处于倾倒状态时,位于液面下方的排气管路90被封堵,以避免高温液体泄漏,位于液面上方的排气管路90的入口位于盖组件12的最高处的边沿,便于排出容器11内腔中蒸汽压力,能够更好的防止蒸汽压力将水从排气管路90中喷出以及避免容器11内腔中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等危险现象。
图12中示出了排气管路一种结构示例。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排气管路90有两条,每条排气管路90为U形管路,并且排气管路90的入口(即进气端)和出口(即出气端)分别位于下盖122的边沿位置处并位于连线的同一侧。
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由于结构的原因导致在倾倒时会沿着一定的方向,一般有两种倾倒状态,可以朝向如附图13所示的方向倾倒,也可以朝向相对于附图13所示的镜像方向倾倒。
图13中示出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倾倒状态示例。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在容器11内腔中正常盛装量的前提下,当液体加热容器倾倒后,处于下方的 B组的活动密封件100滚动到封堵位置,此时,B组的第一蒸汽排放口81、第二蒸汽排放口82一般都处于液面以下,由于活动密封件100处于封堵位置,容器11内腔中的液体不会溢出。此时,B组的U形排气管路90处于密闭状态。与此同时,A组的活动密封件100不在封堵位置,U形排气管路90处于导通状态,并且A组的第一蒸汽排放口81处于下盖122的最高位置,一般在容器11内腔中的液面之上,在液体加热容器内部具有蒸汽压力时,蒸汽便可以通过第一蒸汽排放口81进入A组的U形排气管路90,并从出口941排出。另外,容器11内腔中的气压释放后,内腔中的液体有可能会从第二蒸汽排放口82进入排气管路90中,但由于出口941也处于最高位,高于容器11 内腔中的液面之上,液体也不会从出口941溢出。因此,A组的排气管路90 处于开放状态,能够释放容器11内腔气压,也能够保证容器11内腔中液体不至于溢出。
通过上述防倾倒结构,使得液体加热容器即使在倾倒状态下,能够防止液体通过蒸汽排放口80流入底盖中,而导致不必要的烫伤,也能在倾倒的状态下及时泄压,避免容器11内腔中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等危险状况。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10),所述容器本体(10)内部形成封闭的储液腔,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蒸汽出口(20);
底盖(30),所述底盖(30)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的底部,所述底盖(30)内部设有冷却机构(60);
手柄(40),所述手柄(40)设置在所述容器本体(10)的侧边,所述手柄(40)内设有蒸汽管道(50);
其中,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上端与所述蒸汽出口(20)连通,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底盖(30)中并与所述冷却机构(6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10)包括:
容器(11),所述容器(11)具有顶部开口的内腔;
盖组件(12),所述盖组件(12)封堵在所述容器(11)的顶部开口上以形成所述储液腔;
其中,所述蒸汽出口(20)形成在所述盖组件(12)上,或者所述蒸汽出口(20)形成在所述容器(11)的上部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60)为形成在所述底盖(30)上表面的冷凝管道,位于所述冷凝管道第一端的入口与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下端连通,所述底盖(30)上还设置有排放通孔(31),所述排放通孔(31)使得所述冷凝管道与所述底盖(30)的外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道的出口位于与所述冷凝管道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的方向上,所述冷凝管道的宽度逐渐变窄且高度逐渐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60)包括从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下端沿着所述底盖(30)的上表面延伸的冷凝骨(61),所述冷凝骨(61)为长条状,所述冷凝骨(61)的第一端与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下端连接,所述冷凝骨(6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盖(30)一起围合形成所述冷凝管道,所述排放通孔(31)位于所述冷凝骨(61)的第二端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骨(61)的下表面向上凸起,形成向下开口的上通道槽(62),所述上通道槽(62)的下边缘与所述底盖(30)的上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骨(61)包括长条状的冷凝骨顶壁(611)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611)两侧的第一侧壁(612)和第二侧壁(613),所述第一侧壁(612)和所述第二侧壁(613)的下边缘分别与所述底盖(30)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在所述冷凝骨的顶壁(611)、第一侧壁(612)、第二侧壁(613)和所述底盖(3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所述冷凝管道;所述冷凝骨(61)还包括封堵所述冷凝骨(61)第二端的开口的第三侧壁(614)。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60)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底盖(30)上表面上的下通道槽(63),所述冷凝骨(61)覆盖所述下通道槽(63)的上开口,从而形成所述冷凝管道,所述下通道槽(63)由所述底盖(30)的内表面向下内凹形成,或者由形成在所述底盖(30)上表面的凸筋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道沿着所述底盖(30)的边缘呈弧形延伸,延伸角度为20-360度,所述冷凝管道包括第一冷凝管道分支和第二冷凝管道分支,分别从所述蒸汽管道(50)的下端沿着相反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组件(12)中设置有相互密封的第一容纳腔(71)和第二容纳腔(72),所述盖组件(12)的底壁上还包括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71)的出液口(73)、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72)的回流口(74)以及连通所述容器(11)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72)的蒸汽排放口(80);所述回流口(74)靠近所述出液口(73)设置,所述盖组件(12)上设有出水控制部(75),所述出水控制部(75)能够同时打开所述容器(11)的出液口(73)和所述回流口(74),以及同时封堵所述容器(11)的出液口(73)和所述回流口(74)。
CN202123108526.6U 2021-12-08 2021-12-08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6454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526.6U CN216454594U (zh) 2021-12-08 2021-12-08 液体加热容器
PCT/IB2022/052754 WO2023105301A1 (en) 2021-12-08 2022-03-25 Liquid heating contai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08526.6U CN216454594U (zh) 2021-12-08 2021-12-08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54594U true CN216454594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1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08526.6U Active CN216454594U (zh) 2021-12-08 2021-12-08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54594U (zh)
WO (1) WO2023105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309875U (zh) * 2022-04-24 2022-08-30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9943B4 (de) * 1997-03-11 2004-04-29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Wasserkocher mit Dampfkanal
JP4828508B2 (ja) * 2007-11-22 2011-11-30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電気ポット
JP2012081245A (ja) * 2010-05-24 2012-04-26 Panasonic Corp 電気ケトル
CN203828693U (zh) * 2014-05-13 2014-09-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CN105266583B (zh) * 2015-11-12 2017-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热水壶及其蒸汽通道结构
CN205125940U (zh) * 2015-11-12 2016-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热水壶及其蒸汽通道结构
CN206284862U (zh) * 2016-06-17 2017-06-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烧水装置
CN206151213U (zh) * 2016-06-29 2017-05-10 广州市圣笙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图案的不锈钢电热水壶
CN209808018U (zh) * 2019-03-28 2019-12-20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液体加热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5301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54594U (zh) 液体加热容器
KR19990030252A (ko) 액체 특히 음료 분배용 장치
CN216454593U (zh) 液体加热器
JPS624261Y2 (zh)
CN211212597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07940870U (zh) 一种水槽式清洗装置
US5722556A (en) Reserve tank cap having easily manufactured integral overflow passage and reserve tank
CN203914524U (zh) 电水壶
CN217309902U (zh) 加热装置、饮水装置
JP2023182515A (ja) 蓋本体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液体加熱容器
KR20100118231A (ko) 냉온 정수기
CN213883111U (zh) 一种溢流排气结构、水箱及洗碗机
CN211118714U (zh) 一种可维护集成式倒吊桶疏水阀组件
CN112006534A (zh) 蒸汽盒、锅盖及压力烹饪器具
CN220293455U (zh) 一种净水器出水嘴
CN208769509U (zh) 用于水处理装置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水处理装置
JP6830368B2 (ja) ドレン中和器
JP2017018913A (ja) 中和装置および熱源機
CN211345662U (zh) 家用电器的框体结构及家用电器
CN215568173U (zh) 一种净水龙头
CN215596550U (zh) 净水龙头
CN216439017U (zh) 水汽分离盒结构及净水龙头
CN220735143U (zh) 一种净水器出水嘴
CN217447424U (zh) 出水嘴结构和即热式的饮水设备
CN207821672U (zh) 杯盖、加热杯以及净热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