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9952U -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39952U CN216139952U CN202121704315.6U CN202121704315U CN216139952U CN 216139952 U CN216139952 U CN 216139952U CN 202121704315 U CN202121704315 U CN 202121704315U CN 216139952 U CN216139952 U CN 2161399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m body
- side wall
- collision beam
- trailer
- sl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拖车套总成;所述拖车套总成包括前支撑件、拖车套筒和后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和所述后支撑件分别套设在所述拖车套筒上;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前开槽、后开槽和内腔,所述前开槽、所述后开槽和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和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前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后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上;上述技术方案增强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连接的稳定性,方便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之间可以拆装互换,降低维修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遭遇损坏而无法行驶,或者是汽车掉入柔软的地面里而无法移动,汽车需要利用其他车辆的牵引才能够脱离困境。
拖车套设置在汽车防撞梁上,拖车套作为牵引受力装置,一般采用贯穿防撞梁的传统设计形式,并由拖车套周圈增加焊缝完成与防撞梁本体的刚性连接。由于拖车套和防撞梁不可拆卸,拖车套一旦发生变形失效,则需要整体更换防撞梁,如此导致后续的维修成本巨大,不具有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解决拖车套和防撞梁不可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拖车套总成;
所述拖车套总成包括前支撑件、拖车套筒和后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和所述后支撑件分别套设在所述拖车套筒上;
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前开槽、后开槽和内腔,所述前开槽、所述后开槽和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和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前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前开槽用于供后支撑件穿过,所述后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上,所述后开槽用于供拖车套筒穿过;
所述前支撑件通过第一螺栓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外表面上,所述后支撑件通过第二螺栓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内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件为板状,所述后支撑件为板状,所述前支撑件平行于所述后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件与所述拖车套筒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撑件与所述拖车套筒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栓的数量为7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螺栓的数量为4个。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上设置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用于与第一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上设置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用于与第二螺栓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防撞梁的汽车,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撞梁。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前支撑件通过螺栓设置在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外表面上,后支撑件通过螺栓设置在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内表面上;前支撑件和防撞梁本体之间形成第一道受力结构,后支撑件和防撞梁本体之间形成第二道受力结构,以此增强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连接的稳定性;螺栓连接的方式方便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之间可以拆装互换,降低维修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施例中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施例中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施例中拖车套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拖车套总成安装于防撞梁本体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施例中拖车套总成安装于防撞梁本体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施例中拖车套总成安装于防撞梁本体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撞梁本体;
11、前侧壁;12、后侧壁;
2、拖车套总成;
3、第一螺栓;
4、第二螺母;
5、后支撑件;
6、拖车套筒;
7、前支撑件;
8、第二螺栓;
9、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拖车套总成2,所述拖车套总成2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所述拖车套总成2包括前支撑件7、拖车套筒6和后支撑件5。所述前支撑件7和所述后支撑件5分别套设在所述拖车套筒6上。所述防撞梁本体1包括前开槽、后开槽和内腔,所述前开槽、所述后开槽和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之间形成所述内腔,即所述防撞梁本体1为中空结构。所述前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上,所述前开槽用于供后支撑件5穿过,如此。所述后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上,所述后开槽用于供拖车套筒6穿过。所述前支撑件7通过第一螺栓3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外表面上,所述后支撑件5通过第二螺栓8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内表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与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相对设置,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之间具有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左侧壁、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右侧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前支撑件通过螺栓设置在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外表面上,后支撑件通过螺栓设置在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内表面上;前支撑件和防撞梁本体之间形成第一道受力结构,后支撑件和防撞梁本体之间形成第二道受力结构,以此增强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连接的稳定性;螺栓连接的方式方便防撞梁本体与拖车套总成之间可以拆装互换,降低维修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部件,防撞梁和吸能盒均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
请参阅图1、图2、图4、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件7为板状,所述后支撑件5为板状,所述前支撑件7平行于所述后支撑件5。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前支撑件7和拖车套筒6连接的稳定性,所述前支撑件7与所述拖车套筒6焊接。焊接也称作熔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在焊接后,拖车套筒6的两端形成两道焊缝9。如此,改善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的强度,防止拖车套总成2在牵引过程中出现变形失效。
请参阅图5,同理,为了增强后支撑件5和拖车套筒6连接的稳定性,所述后支撑件5与所述拖车套筒6焊接。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栓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的第一螺栓3同时加固防撞梁本体1和前支撑件7。例如在图1中,所述第一螺栓3的数量为7个。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栓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的第二螺栓8同时加固防撞梁本体1和后支撑件5。例如在图1中,所述第二螺栓8的数量为4个。
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外表面上设置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用于与第一螺栓3连接。如此,第一螺栓3从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外的方向第一螺母中旋入,以实现防撞梁本体1和前支撑件7的固定。螺栓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可提升装配的效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螺母的结构,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前侧壁11上设置螺孔,第一螺栓3旋入螺孔中以实现固定。
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上设置第二螺母4,所述第二螺母4用于与第二螺栓8连接。如此,第二螺栓8从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外的方向第二螺母4中旋入,以实现防撞梁本体1和后支撑件5的固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二螺母4的结构,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后侧壁12上设置螺孔,第二螺栓8旋入螺孔中以实现固定。
请参阅图1、图4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拖车套筒6为圆柱状,所述拖车套筒6的内径的直径为22mm(毫米)、20mm(毫米)、18mm(毫米)、16mm(毫米)等。如此,不同口径的拖车套筒6可以进行替换,给车主提供更多的选择。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防撞梁的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防撞梁可以作为前防撞梁或者后防撞梁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体和拖车套总成;
所述拖车套总成包括前支撑件、拖车套筒和后支撑件,所述前支撑件和所述后支撑件分别套设在所述拖车套筒上;
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前开槽、后开槽和内腔,所述前开槽、所述后开槽和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和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前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前开槽用于供后支撑件穿过,所述后开槽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上,所述后开槽用于供拖车套筒穿过;
所述前支撑件通过第一螺栓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外表面上,所述后支撑件通过第二螺栓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内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件为板状,所述后支撑件为板状,所述前支撑件平行于所述后支撑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件与所述拖车套筒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件与所述拖车套筒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的数量为7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栓的数量为4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前侧壁上设置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用于与第一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壁上设置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用于与第二螺栓连接。
9.一种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撞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04315.6U CN216139952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04315.6U CN216139952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39952U true CN216139952U (zh) | 2022-03-29 |
Family
ID=8080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04315.6U Active CN216139952U (zh) | 2021-07-26 | 2021-07-26 |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39952U (zh) |
-
2021
- 2021-07-26 CN CN202121704315.6U patent/CN2161399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87140B (zh) | 汽车车架 | |
US7832748B2 (en) | Structure supporting a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comprising coupl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hollow body of a mini-cradle with side members, and corresponding vehicle | |
CN201613871U (zh) | 一种轿车用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CN108357565A (zh) | 用于电动机动车的前体结构和底盘 | |
US10710636B2 (en) |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 |
CN206938686U (zh) | 一种前防撞梁吸能盒 | |
CN206654012U (zh) |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203593053U (zh) | 用于车辆的碰撞保护系统 | |
CN102328695A (zh) | 尤其位于汽车车身前端上的装置 | |
CN101367410B (zh) | 一种车身前纵梁 | |
CN102267346A (zh) | 轿车的挂车牵引装置 | |
CN104590383A (zh) | 一种车身侧围加强及保护结构 | |
US3904237A (en) | Bumper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CN216139952U (zh) | 一种防撞梁及具有该防撞梁的汽车 | |
CN208006895U (zh) | 保险杠总成及汽车 | |
JP2005138663A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CN105034723B (zh) | 一种汽车拖钩牵引装置 | |
CN209305343U (zh) | 一种短前悬的水箱钣金框架安装结构 | |
US11752816B2 (en) | Trailer hitch assembly | |
CN215662813U (zh) | 一种带有后拖车钩座的越野车后横梁 | |
CN201800778U (zh) | 新型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 |
CN204567779U (zh) | 一种车身侧围加强及保护结构 | |
CN217705732U (zh) | 一种后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及汽车 | |
CN207207663U (zh) | 一种多功能支架 | |
CN202449071U (zh) | 一种前围下骨架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