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0717U - 发动机盖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盖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30717U CN216130717U CN202090000437.4U CN202090000437U CN216130717U CN 216130717 U CN216130717 U CN 216130717U CN 202090000437 U CN202090000437 U CN 202090000437U CN 216130717 U CN216130717 U CN 216130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tch
- striker
- lever
- engine cover
- rele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36—Noise prevention; Anti-rattling means
- E05B77/38—Cushion elements, elastic guiding elements or holding elements, e.g. for cushioning or damping the impact of the bolt against the striker during closing of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在发动机盖锁装置中不使关闭发动机盖时的冲击传递到解除手柄部。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二级闩锁(3),其通过与闩眼(S)卡合,能够将发动机盖保持在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闩眼(S)抵接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二级杆(5),其能够相对于二级闩锁(3)独立旋转;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4),其与二级杆(5)直接连接。二级杆(5)设为这样的结构:通过解除手柄部(4)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二级闩锁(3),使二级闩锁(3)向自闩眼(S)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二级闩锁(3)的强制动作连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的发动机盖所使用的发动机盖锁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发动机盖锁装置安装于汽车的发动机室内的散热器芯支架,包括:初级闩锁,其通过与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卡合而将发动机盖约束在全闭位置,该发动机盖以在上下方向上开闭自如的方式枢支承于车身;二级闩锁,其将发动机盖保持在自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以及解除手柄部,其在发动机盖的半开位置通过从发动机盖的前端与散热器护栅之间的间隙插入手,能够使二级闩锁解除动作。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盖锁装置中,设为在合成树脂制的钩杆部连接针对每个车种设定的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而成的结构,该钩杆部能够使用于将发动机盖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在对比文献1中是“锁杆”)卡合于闩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2313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盖锁装置每当发动机盖关闭时,闩眼都抵接于钩杆部的上表面,钩杆部强有力地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由此引起对钩杆部与解除手柄部的连接部分反复作用冲击,因此连接部分的耐久性存在问题。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不使关闭发动机盖时的冲击传递到解除手柄部来使耐久性优异的发动机盖锁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如下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基体板,其固定于车身,具有供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通过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进入的闩眼进入槽,该发动机盖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车身;初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进入到所述闩眼进入槽的所述闩眼卡合,能够旋转到与所述发动机盖的全闭位置对应的上锁位置;棘轮,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卡合于所述闩眼的所述初级闩锁卡合,将所述初级闩锁约束在所述上锁位置;二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所述闩眼卡合,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盖保持在自所述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所述闩眼抵接来进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的强制动作;二级杆,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二级闩锁独立旋转;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其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所述二级杆通过所述解除手柄部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所述二级闩锁,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自所述闩眼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强制动作连动。
优选的是,将所述二级闩锁和所述二级杆在相同的轴线上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
优选的是,所述二级杆具有操作输出部,在该二级杆向解除方向旋转时,该操作输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二级闩锁的操作输入部抵接而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解除方向旋转。
优选的是,在所述二级杆的所述操作输出部设置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能够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操作输入部抵接。
优选的是,所述二级杆通过与设于所述基体板的止挡部抵接而停止在待机位置,所述二级闩锁被第2弹簧向待机位置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待机位置所述操作输入部与所述弹性构件抵接。
优选的是,所述解除手柄部通过设于所述二级杆的向前方突出的插入突部插入到设于该解除手柄部自身的前后方向的插入孔而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关闭发动机盖时的二级闩锁的强制动作不传递到直接连接有解除手柄部的二级杆,因此能够防止二级杆与解除手柄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破损而谋求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锁装置的汽车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右视图。
图7是初级闩锁功能部处于解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8是初级闩锁功能部处于上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9是二级闩锁功能部处于待机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0是二级闩锁功能部处于解除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1是二级闩锁强制动作时的二级闩锁功能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2是图4中的XII-XII线纵剖视图。
图13是图6中的XIII-XIII线纵剖视放大图。
图14是用于明示二级杆与解除手柄部的连接部分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发动机盖锁装置1安装于汽车V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散热器芯支架(以下称为“车身”),具有通过与设于后述的发动机盖H的前部的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约束在全闭位置的初级闩锁功能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自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功能,前述的发动机盖H的后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开闭自如的方式枢支承于车身。
如图2~图6所示,发动机盖锁装置1具备利用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身的金属制的基体板2。在基体板2的前表面枢支承有通过与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3和直接连接有在使二级闩锁3解除动作时被操作的解除手柄部4的二级杆5。在基体板2的后表面枢支承有通过与闩眼S卡合能够从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旋转到与发动机盖H的全闭位置对应的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的初级闩锁6、用于对发动机盖H赋予从全闭位置到半开位置的提升力的提升杆7、以及通过与初级闩锁6卡合而将初级闩锁6约束在上锁位置的棘轮8。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挥二级闩锁功能的二级闩锁功能部构成为包含二级闩锁3、解除手柄部4、二级杆5、以及后述的第2弹簧15。发挥初级闩锁功能的初级闩锁功能部构成为包含初级闩锁6、提升杆7、棘轮8、后述的第1弹簧11、以及提升弹簧13。
基体板2具有供用于固定于车身的省略图示的螺栓螺纹接合的左右的螺纹接合孔21、21、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能够供闩眼S从上方进入的闩眼进入槽22、以及处于闩眼进入槽22的正下方且通过压花加工而向前方呈圆形形状突出的压花部23。
首先,主要基于图5、图7、图8说明初级闩锁功能部。其中,图5是后视图,图7、图8是主视图,因此图5的方位与图7、图8的方位左右翻转。
初级闩锁6利用朝向前后方向的闩锁轴9以能够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基体板2的后表面,并且具有在发动机盖H全闭时能够与闩眼S卡合的卡合槽61。通过发动机盖H关闭至全闭位置,闩眼S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啮合,初级闩锁6从图5、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旋转到向上锁方向(在图5中是顺时针方向,在图7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约45度的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卡合槽61形成在设于初级闩锁6的上臂部62和下臂部63之间。
棘轮8利用朝向前后方向的棘轮軸10枢支承于基体板2的后表面,并且被第1弹簧11向卡合方向(在图5中是顺时针方向,在图7、图8中是逆时针方向)施力。在发动机盖H关闭至全闭位置而初级闩锁6旋转到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第1弹簧11的作用力使棘轮8与设于初级闩锁6的下臂部63的顶端的卡合部64卡合,阻止初级闩锁6向解锁方向(在图8中是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将初级闩锁6约束在上锁位置,也就是将发动机盖H约束在全闭位置。
棘轮8经由线缆12(参照图7、图8)与设于车厢内的省略图示的开启手柄连结。由此,在发动机盖H处于全闭位置时,通过开启手柄的解除操作来拉伸线缆12,从而使棘轮8对抗第1弹簧11的作用力从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部64卡合的位置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而自初级闩锁6的卡合部64脱离,使初级闩锁6向解锁方向(在图8中是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变为自由。
在初级闩锁6向解锁方向的旋转变为自由时,初级闩锁6在对提升杆7作用的提升弹簧1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向图9所示的解锁位置旋转。由此,发动机盖H从全闭位置被抬起至半开位置。在发动机盖H处于半开位置时,将手插入到发动机盖H的前端部与散热器护栅之间的间隙,能够手动操作与二级杆5连接的解除手柄部4。
提升杆7利用闩锁轴9枢支承于基体板2的后表面侧,并且被提升弹簧13的作用力向提升方向(在图7、图8中是顺时针方向)施力,进而与初级闩锁6在旋转方向上隔着些许的游隙地连结。由此,提升弹簧13的作用力作为借助提升杆7将发动机盖H从全闭位置抬起至半开位置的力发挥作用,并且也作为借助提升杆7使初级闩锁6从上锁位置旋转至解锁位置的力发挥作用。
特别是如图12所示,通过在初级闩锁6的下臂部63设置向后方突出的突部63a,使该突部63a与设于提升杆7的卡合孔71以在旋转方向上产生些许的游隙的方式卡合来实现提升杆7相对于初级闩锁6在旋转方向上的游隙。
在提升杆7设有提升臂部72,该提升臂部72与初级闩锁6的下臂部63的后侧重合,并且能够从下方进入到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内一些。在发动机盖H处于全闭位置、初级闩锁6被约束在上锁位置的情况下,提升臂部72通过利用提升弹簧13的较大的作用力将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卡合的闩眼S强有力地按压于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的上缘、即上臂部62来抑制卡合槽61内的闩眼S的晃动,进而抑制发动机盖H的晃动。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4、图9~图11来说明二级闩锁功能部。
二级闩锁3利用朝向前后方向的二级闩锁軸14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枢支承于基体板2的压花部23的前表面中心,并且利用第2弹簧15的作用力保持在与设于二级杆5的后述的操作输出部54的弹性构件16抵接的图4、图9所示的待机位置,而且能够对抗第2弹簧15的作用力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在图4、图9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
在二级闩锁3设有用于通过从上方与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半开位置的钩部31a、用于通过使出于某种原因停止在向解除方向动作的位置的二级闩锁3抵接于闩眼S而使其强制地返回到待机位置的强制啮合部32、以及用于输入二级杆5的解除动作的操作输入部33。
钩部31a设于以沿着闩眼进入槽22的左缘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臂部31的上端,其通过从上方与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半开位置,并且在二级闩锁3向解除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解除与闩眼S的卡合,能够使发动机盖H进行从半开位置向打开方向的动作。
此外,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如图11所示,闩眼S从上方抵接于钩部31a的倾斜上表面部31b,从而二级闩锁3进行从待机位置强制地向解除方向旋转的所谓的“强制动作”。
在二级闩锁3处于待机位置时,如图9所示,强制啮合部32处于与闩眼进入槽22的右缘邻接的位置,在二级闩锁3处于向解除方向动作的位置时,如图10所示,强制啮合部32移动到进入到闩眼进入槽22内的位置。由此,二级闩锁3在向解除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正常的话在第2弹簧1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返回到待机位置,但在出于某种原因二级闩锁3停止在向解除方向动作的位置的情况下,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进入到闩眼进入槽22内的闩眼S抵接于强制啮合部32,从而使二级闩锁3从向解除方向动作的位置强制地旋转到待机位置。
操作输入部33形成从强制啮合部32的附近向右斜上方延伸的形状,在二级杆5向解除方向(在图9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该操作输入部33向旋转方向抵接于设于二级杆5的后述的操作输出部54。由此,通过二级杆5向解除方向的旋转,能够使二级闩锁3向解除方向旋转。
二级杆5为合成树脂制,配置在基体板2的前表面和二级闩锁3之间,并且如图12所示,通过设于二级杆5的下部的圆形孔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于基体板2的压花部23的外周,该二级杆5在与二级闩锁3相同的轴线上以能够相对于二级闩锁3独立地转动的方式枢支承于基体板2。
二级杆5具有向右斜上方延伸的臂部52、设于该臂部52的上端部的向前方突出的插入突部53(参照图3)和操作输出部54。解除手柄部4与插入突部53直接连接。解除手柄部4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发动机盖H处于半开位置时,通过从发动机盖H的前端与散热器护栅之间的间隙插入手,从而能够进行解除操作。
操作输出部54形成自臂部52向前方突出的形状,通过解除手柄部4的解除操作(向图9所示的箭头A方向的操作)使二级杆5从图9所示的待机位置(二级杆5的下端部55向旋转方向抵接于基体板2的止挡部24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从而从逆时针方向抵接于二级闩锁3的操作输入部33。由此,解除手柄部4的解除操作经由二级杆5传递到二级闩锁3,二级闩锁3对抗第2弹簧15的作用力向解除方向旋转。
二级闩锁3在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通过操作输入部33向自操作输出部54分离的方向移动,不向二级杆5传递强制动作。其结果,即使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使二级闩锁3从待机位置强有力地向解除方向旋转,该旋转也不传递到直接连接有解除手柄部4的二级杆5,因此不会对二级杆5与解除手柄部4之间的连接部分作用冲击。
优选的是,在操作输出部54的表面设有能与二级闩锁3的操作输入部33抵接的由橡胶形成的弹性构件16。弹性构件16通过在二级闩锁3从向解除方向动作的位置返回到待机位置时与操作输入部33抵接来缓和此时的抵接声。此外,二级闩锁3通过操作输入部33与弹性构件16抵接而停止在待机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二级杆5具有将解除手柄部4的解除操作传递到二级闩锁3的功能和不将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进行的二级闩锁3的强制动作传递到解除手柄部4的功能。
解除手柄部4具有为合成树脂制且相对于二级杆5单独形成并与二级杆5的插入突部53连接的基部41、和从基部41向前方伸出预定量的操作部42,通过设于二级杆5的上端部的插入突部53插入到设于基部41的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43,从而该解除手柄部4直接连接于二级杆5。优选的是,如图13所示,二级杆5的插入突部53和解除手柄部4的插入孔43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字母T形,并且如图13、图14所示,在插入突部53的上表面设有突部53a,该突部53a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与设于解除手柄部4的基部41的上表面的卡合孔41a卡合。由此,解除手柄部4可靠地连接于二级杆5的插入突部53。更优选的是,在解除手柄部4的操作部42的前端部设置操作者的手易于勾住的形状的手动操作部42a。
由于二级杆5是连接由不同构件形成的解除手柄部4的结构,因此通过替代解除手柄部4而连接与车种相应的不同形状的其他解除手柄部4A(参照图3),能够实现多个车种之间的共用化。另外,在使用其他的解除手柄部4A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其他解除手柄部4A的基部41A设置与设于解除手柄部4的插入孔43相同形状的插入孔42A。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盖锁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盖H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初级闩锁6处于上锁位置,棘轮8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部64卡合,闩眼S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卡合。在该情况下,通过提升弹簧13对提升杆7作用的作用力,闩眼S被夹入从而不会在提升杆7的提升臂部72和初级闩锁6的上臂部62之间产生晃动。此外,如图9所示,二级闩锁3和二级杆5分别保持在待机位置。
当在发动机盖H处于全闭位置的状态下操作室内的开启手柄时,开启手柄的操作经由线缆12传递到棘轮8。由此,棘轮8以棘轮軸10为中心地向解除方向(在图8中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解除其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部64的卡合。其结果,通过提升弹簧13对提升杆7作用的作用力,初级闩锁6从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旋转到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通过该旋转使闩眼S上升,从而将发动机盖H抬起至半开位置。如图9所示,上升的闩眼S从下方与二级闩锁3的钩部31a卡合。由此,发动机盖H保持在半开位置。
当在发动机盖H处于半开位置的状态下从发动机盖H的前端与散热器护栅之间的间隙插入手,向图9所示的箭头A方向操作解除手柄部4的手动操作部42a时,二级杆5向解除方向(在图9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通过二级杆5的操作输出部54与二级闩锁3的操作输入部33抵接,二级闩锁3与二级杆5一起向解除方向旋转。由此,如图10所示,二级闩锁3的钩部31a解除其与闩眼S的卡合,能够打开发动机盖H。在打开了发动机盖H之后自解除手柄部4的手动操作部42a松开手时,二级闩锁3和二级杆5在第2弹簧1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分别返回到待机位置。
在发动机盖H全开的状态下,初级闩锁6停止在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二级闩锁3停止在图9所示的待机位置。当在该状态下关闭发动机盖H时,在发动机盖H的半开位置跟前,如图11所示,闩眼S从上方与二级闩锁3的钩部31a的倾斜上表面部31b抵接,从而二级闩锁3从待机位置强有力地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之后,在闩眼S通过二级闩锁3的钩部31a时,闩眼S进入到闩眼进入槽22,与初级闩锁6的卡合槽61卡合。由此,二级闩锁3在第2弹簧1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返回到待机位置,初级闩锁6和提升杆7从解锁位置旋转到上锁位置,成为图8所示的上锁状态,发动机盖H被约束在全闭位置。
像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能够使二级闩锁3和直接连接有解除手柄部4的二级杆5独立地旋转且二级闩锁3的强制动作不传递到二级杆5的结构、即二级杆5不与二级闩锁3的强制动作连动的结构,在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时不向二级杆5与解除手柄部4之间的连接部分(二级杆5的插入突部53和解除手柄部4的插入孔42A)传递冲击,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分的损伤而谋求提高耐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盖锁装置;2、基体板;21、螺纹接合孔;22、闩眼进入槽;23、压花部;24、止挡部;3、二级闩锁;31、臂部;31a、钩部;31b、倾斜上表面部;32、强制啮合部;33、操作输入部;4、解除手柄部;41、基部;41a、卡合孔;42、操作部;42a、手动操作部;43、插入孔;4A、其他解除手柄部;41A、基部;42A、插入孔;5、二级杆;51、圆形孔;52、臂部;53、插入突部;53a、突部;54、操作输出部;55、下端部;6、初级闩锁;61、卡合槽;62、上臂部;63、下臂部;63a、突部;64、卡合部;7、提升杆;71、卡合孔;72、提升臂部;8、棘轮;9、闩锁轴;10、棘轮軸;11、第1弹簧;12、线缆;13、提升弹簧;14、二级闩锁軸;15、第2弹簧;16、弹性构件;H、发动机盖;S、闩眼;V、汽车。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
基体板,其固定于车身,具有供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通过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进入的闩眼进入槽,该发动机盖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车身;
初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进入到所述闩眼进入槽的所述闩眼卡合,能够旋转到与所述发动机盖的全闭位置对应的上锁位置;
棘轮,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卡合于所述闩眼的所述初级闩锁卡合,将所述初级闩锁约束在所述上锁位置;
二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所述闩眼卡合,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盖保持在自所述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所述闩眼抵接来进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的强制动作;
二级杆,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二级闩锁独立旋转;以及
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其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
所述二级杆通过所述解除手柄部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所述二级闩锁,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自所述闩眼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强制动作连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二级闩锁和所述二级杆在相同的轴线上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级杆具有操作输出部,在该二级杆向解除方向旋转时,该操作输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二级闩锁的操作输入部抵接而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解除方向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级杆具有操作输出部,在该二级杆向解除方向旋转时,该操作输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二级闩锁的操作输入部抵接而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解除方向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二级杆的所述操作输出部设置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能够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操作输入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二级杆的所述操作输出部设置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能够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操作输入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级杆通过与设于所述基体板的止挡部抵接而停止在待机位置,
所述二级闩锁被弹簧向待机位置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待机位置所述操作输入部与所述弹性构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级杆通过与设于所述基体板的止挡部抵接而停止在待机位置,
所述二级闩锁被弹簧向待机位置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待机位置所述操作输入部与所述弹性构件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除手柄部通过设于所述二级杆的向前方突出的插入突部插入到设于该解除手柄部自身的前后方向的插入孔而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7960 | 2019-11-18 | ||
JP2019207960A JP7384338B2 (ja) | 2019-11-18 | 2019-11-18 |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PCT/JP2020/025475 WO2021100235A1 (ja) | 2019-11-18 | 2020-06-29 |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30717U true CN216130717U (zh) | 2022-03-25 |
Family
ID=75964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90000437.4U Active CN216130717U (zh) | 2019-11-18 | 2020-06-29 | 发动机盖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84338B2 (zh) |
CN (1) | CN216130717U (zh) |
WO (1) | WO202110023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09393A (ja) * | 2004-06-25 | 2006-01-12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JP5523138B2 (ja) * | 2010-02-23 | 2014-06-18 | 株式会社神菱 | 車輌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JP6541176B2 (ja) * | 2015-03-20 | 2019-07-1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セカンダリーラッチ機構 |
KR101806622B1 (ko) * | 2015-10-07 | 2017-12-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후드래치 조립체 및 그 작동방법 |
-
2019
- 2019-11-18 JP JP2019207960A patent/JP738433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29 CN CN202090000437.4U patent/CN216130717U/zh active Active
- 2020-06-29 WO PCT/JP2020/025475 patent/WO202110023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80698A (ja) | 2021-05-27 |
WO2021100235A1 (ja) | 2021-05-27 |
JP7384338B2 (ja) | 2023-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61337B2 (en) | Hood latch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 |
JP4625889B2 (ja) |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 |
JP4659602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操作装置 | |
JP4368910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US5630630A (en) | Glove compartment latch mechanism | |
JP4051748B2 (ja) |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 |
US20120161456A1 (en) | Locking device for an automobile | |
JP6497046B2 (ja) | 車両ドア作動装置 | |
US20050275226A1 (en) | Grip handle type door handle apparatus | |
CN216130717U (zh) | 发动机盖锁装置 | |
JP7485256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
JP4530870B2 (ja) | バックドアにおけるロック装置 | |
KR100836983B1 (ko) | 차량 후드 오픈장치 | |
KR20070091957A (ko) | 테일 게이트 또는 트렁크에 설치되는 래치구조 | |
JPH05338500A (ja) |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のロック装置 | |
JP4040857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
JP743524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
JP7435220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
JP7552972B2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 |
JP2011236663A (ja) | 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 |
JP4156815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におけるキーレスロック装置 | |
JP4233976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4523857B2 (ja) | バックドア用ロック装置 | |
JP3237815U (ja) |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システム | |
JPH11159212A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