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3667U -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3667U
CN216033667U CN202122669500.2U CN202122669500U CN216033667U CN 216033667 U CN216033667 U CN 216033667U CN 202122669500 U CN202122669500 U CN 202122669500U CN 216033667 U CN216033667 U CN 216033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te
hole
support r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95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蒲永太
张之好
于铁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95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3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3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3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为解决尾灯无法有效地被固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尾门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尾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第一螺母上并与第一螺母同轴设置,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尾门内板靠近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第二通孔同轴设置,尾门上还设置有螺栓,螺栓穿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防蠕变支撑环后拧入所述第一螺母。尾灯安装螺栓或螺母打紧力矩产生的预紧力通过防蠕变支撑环传递到较硬的尾门内板上,减小尾灯对较软的外板的作用力,使尾灯被有效固定。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长,汽车集成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多元化的造型需求越来越高,汽车尾门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贯穿式尾灯由于其整体的造型独特而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汽车的尾门上。贯穿式尾灯重量在2-4.5千克左右,与传统的尾灯相比,重量大好几倍,这种重量的贯穿式尾灯如果装配在尾门上,由于本身比较重,其安装螺栓或者螺母打紧后,其安装区域在预紧力、自身重力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等条件的长时间作用下,将导致尾灯自身下垂,非常容易发生永久性蠕变变形,导致尾灯无法有效地被固定,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使尾灯与尾门之间产生异响、漏雨等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车辆尾门及车辆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贯穿式尾灯无法有效地被固定,并且贯穿式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贯穿式尾灯无法有效地被固定,并且贯穿式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所述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所述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尾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螺母上并与所述第一螺母同轴设置,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尾门内板靠近所述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尾门上还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防蠕变支撑环后拧入所述第一螺母。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栓的螺栓帽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外径。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尾门外板的厚度。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尾门外板的机械强度低于所述尾门内板的机械强度。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贯穿式尾灯上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母上还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螺母通过所述外螺纹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孔为T型孔,相应地所述第一螺母的横截面为T型。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蠕变支撑环为封闭的圆环,或者为开口的圆环。
在上述用于车辆的尾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贯穿式尾灯和所述尾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减震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尾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所述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所述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尾门上设置有预埋螺栓,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预埋螺栓的凸台上并与所述预埋螺栓同轴设置,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尾门内板靠近所述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尾门上还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预埋螺栓穿过所述防蠕变支撑环、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后拧入所述第二螺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尾门的技术方案中,尾门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尾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第一螺母上并与第一螺母同轴设置,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尾门内板靠近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第二通孔同轴设置,尾门上还设置有螺栓,螺栓穿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防蠕变支撑环后拧入所述第一螺母。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尾灯安装螺栓或螺母打紧力矩产生的预紧力通过防蠕变支撑环传递到硬度较高的尾门内板上,减小尾灯对硬度较低且设置于外侧的尾门外板的作用力,从而可以使尾灯被有效固定,解决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变大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由于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使尾灯与尾门之间产生异响、漏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贯穿式尾灯在尾门安装位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贯穿式尾灯在尾门安装位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D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E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C-C处的剖视图;
图8a是一种防蠕变支撑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另一种防蠕变支撑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尾门外板;11、第一通孔;2、尾门内板;21、第二通孔;3、贯穿式尾灯;31、安装孔;4、防蠕变支撑环;5、第一螺母;6、螺栓;7、减震块;8、预埋螺栓;9、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为解决现有的车辆尾门尾灯无法有效地被固定以及尾灯与尾门外板的缝隙逐渐变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包括尾门外板1、尾门内板2和贯穿式尾灯3,在尾门外板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在第一通孔11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4,为保证防蠕变支撑环 4能够牢固地嵌套进第一通孔内,防蠕变支撑环4外径等于或略大于第一通孔11的孔径,在尾门内板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在尾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5,第一螺母5上还设置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第一螺母5通过外螺纹固定在安装孔31内,安装孔31为T型孔,第一螺母5的横截面也相应地设置为T型(如图4所示)。防蠕变支撑环4的一端抵接在第一螺母5上并与第一螺母5同轴设置,为保证贯穿式尾灯3的承受的外力与自身重力一并传递到防蠕变支撑环4上,第一螺母5的金属台面应先与防蠕变支撑环4接触而不是先与尾门外板1接触,所以防蠕变支撑环4的轴向长度要大于尾门外板1的厚度,此外,第一螺母5的与防蠕变支撑环4接触的金属台面的直径大于防蠕变支撑环4的外径。防蠕变支撑环4的另一端抵接在尾门内板2靠近尾门外板1的一侧,并与第二通孔21同轴设置,以使贯穿式尾灯3能够有效固定,尾门内板2的机械强度要高于尾门外板1的机械强度,以保证贯穿式尾灯3受到的力能够从防蠕变支撑环4继续传递到机械强度较高的尾门内板2上,其中,机械强度指的是材料的刚度及硬度。为了使防蠕变支撑环4与尾门内板2 能够充分接触,防蠕变支撑环4的内径设计成大于第二通孔21的直径。尾门上还设置有螺栓6,螺栓6穿过第二通孔21、第一通孔11、防蠕变支撑环4后拧入第一螺母5,螺栓6的螺栓帽直径大于等于防蠕变支撑环 4的外径。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尾门外板1的强度低于尾门内板2的强度,并且尾门内板2与防蠕变支撑环4充分接触,能够保证尾门内板2与防蠕变支撑环4打紧力矩通过防蠕变支撑环4传递到强度较高的尾门内板2上,减小贯穿式尾灯3对强度较低的尾门外板1的作用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力矩衰减,提升了尾灯安装区域的局部刚度,使贯穿式尾灯3被有效固定,解决了贯穿式尾灯3与尾门外板1的连接处因为力矩衰减而缝隙变大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由于贯穿式尾灯3与尾门外板1的缝隙逐渐变大而使贯穿式尾灯3与尾门之间产生异响、漏雨等问题。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贯穿式尾灯3和尾门外板1之间还设置有减震块7。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减震块7可以提供一定弹性,减小尾灯的振动,同时能够减小尾灯在震动时产生的异响。
如图8a-8b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防蠕变支撑环4为封闭的圆环,或者为开口的圆环,防蠕变支撑环4的材质为PP+LGF40材质的塑料,或者为SMC材质的玻璃钢,或者为金属环。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防蠕变支撑环4与第一通孔11为之间有一定的预紧力,防蠕变支撑环4设计得比第一通孔11大一些,可以选择如图 8a所示的带缺口形式防蠕变支撑环。若对预紧力要求不高,则可选用如图8b所示的封闭圆环式支撑环。
如图5-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尾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包括尾门外板1、尾门内板2和贯穿式尾灯3,在尾门外板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在第一通孔11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4,在尾门内板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在贯穿式尾灯3上设置有预埋螺栓8,防蠕变支撑环4的一端抵接在预埋螺栓8的凸台上并与预埋螺栓8同轴设置,且预埋螺栓8的凸台直径大于防蠕变支撑环4的外径,防蠕变支撑环4的另一端抵接在尾门内板2靠近尾门外板1的一侧,并与第二通孔21同轴设置,尾门上还设置有第二螺母9,预埋螺栓8穿过防蠕变支撑环4、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21后拧入第二螺母9,第二螺母9的直径大于等于防蠕变支撑环4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是在尾灯上设置了预埋螺栓8,而非螺母,这种设置的优点同样在于:强度较高的尾门内板2与防蠕变支撑环4打紧力矩通过防蠕变支撑环4传递到强度较高的尾门内板2上,减小贯穿式尾灯3对强度较低的尾门外板1的作用力,提升了尾灯安装区域的局部刚度,贯穿式尾灯3也因此可以被有效固定。
综上所述,尾门内板2相对于尾门外板1的材料刚度和硬度均较高,较高的刚度和硬度能够保证尾门内板2与防蠕变支撑环4打紧力矩后有效降低力矩衰减,提升尾灯安装区域的局部刚度;第二通孔21的直径<防蠕变支撑环4的内径<第一通孔11的直径=防蠕变支撑环4的外径<第一螺母5的金属台面的直径/螺栓6的螺栓帽直径/预埋螺栓8的凸台直径/第二螺母9的直径,保证了作用在贯穿式尾灯3上的力与贯穿式尾灯 3自身重力能够有效传递到防蠕变支撑环4上进而传递到尾门内板2上而跳过了强度较低的尾门外板1,降低了力矩的衰减,从而使贯穿式尾灯3 能被更好地固定;在贯穿式尾灯3和尾门外板1之间设置有减震块7,减震块7在支撑贯穿式尾灯3的同时,可以提供一定弹性,减小尾灯的振动,进而减小振动对于力矩衰减的影响,减缓贯穿式尾灯3与尾门外板1 的缝隙的产生,同时可以减小贯穿式尾灯3在振动时产生的异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尾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所述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所述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尾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螺母上并与所述第一螺母同轴设置,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尾门内板靠近所述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尾门上还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防蠕变支撑环后拧入所述第一螺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螺栓帽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尾门外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外板的机械强度低于所述尾门内板的机械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式尾灯上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母上还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螺母通过所述外螺纹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T型孔,相应地所述第一螺母的横截面为T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蠕变支撑环为封闭的圆环,或者为开口的圆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穿式尾灯和所述尾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减震块。
9.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包括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贯穿式尾灯,在所述尾门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嵌套有防蠕变支撑环,在所述尾门内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尾门上设置有预埋螺栓,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一端抵接在所述预埋螺栓的凸台上并与所述预埋螺栓同轴设置,所述防蠕变支撑环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尾门内板靠近所述尾门外板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所述尾门上还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预埋螺栓穿过所述防蠕变支撑环、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后拧入所述第二螺母。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尾门。
CN202122669500.2U 2021-11-03 2021-11-03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Active CN216033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9500.2U CN216033667U (zh) 2021-11-03 2021-11-03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9500.2U CN216033667U (zh) 2021-11-03 2021-11-03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3667U true CN216033667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9500.2U Active CN216033667U (zh) 2021-11-03 2021-11-03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36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26815B2 (ja) サブフレームの取り付け構造
US8047692B2 (en) Vehicle headlamp assembly
US20120286538A1 (en) Back door for automobile
MX2013001572A (es) Panel de ventana con antena.
US8376425B2 (en) Automotive door striker
CN101524981B (zh) 车镜安装系统
US20100163704A1 (en) Transmission mount
US8517450B2 (en) Safeguard for the sliding door of a motor vehicle
CN216033667U (zh) 用于车辆的尾门及车辆
US7721476B2 (en) Breakaway sign support system
CN101791938A (zh) 一种汽车车门加强结构
CN113147344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挂点结构
KR100853708B1 (ko) 윙 바디의 프레임 연결 구조
CN208294308U (zh) 车辆车门铰链安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00547U (zh) 多媒体显示屏挂接组件及汽车仪表总成
CN220522296U (zh) 门锁加强板、后背门和车辆
JP4005435B2 (ja) 防音パネルの枠構造及びその枠構造を備えた防音パネル
CN210011716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结构
CN216277447U (zh) 气弹簧支架组件及气弹簧安装结构
KR100765727B1 (ko) 자동차 도어의 처짐 방지를 위해 보강체가 설치된 사이드 패널
CN113585902B (zh)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及车辆
CN213892662U (zh) 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19412261U (zh) 车门铰链用加强件及车门
CN212046822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后背门内板
CN220429795U (zh) 一种商用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