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5434U - 燃料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5434U
CN216015434U CN202122155011.5U CN202122155011U CN216015434U CN 216015434 U CN216015434 U CN 216015434U CN 202122155011 U CN202122155011 U CN 202122155011U CN 216015434 U CN216015434 U CN 216015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compressor
cell system
pressure sensor
m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550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川士郎
福间一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5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5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该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具有:电动机(92),该电动机(92)具有电机轴(96),该电机轴(96)沿轴方向贯穿电机壳体(94),该电机轴(96)的第一端部(96a)和第二端部(96b)从电机壳体(94)突出;第一压缩机(50),其安装于电机壳体(94)的一端,被电机轴(96)的第一端部(96a)驱动;以及第二压缩机(52),其安装于电机壳体(94)的另一端,被电机轴(96)的第二端部(96b)驱动,其中,第一压缩机(50)的出口接口(112)连接于成对的燃料电池堆(14)中的一者,第二压缩机(52)的出口接口(112A)连接于成对的燃料电池堆(14)中的另一者。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用于向燃料电池供给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或者制冷剂等流体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具备在电解质膜的两个面设置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而成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电解质膜例如为高分子离子交换膜。MEA被隔板夹持从而构成发电单电池。隔板也被称为双极性板。还有,发电单电池以期望的数量层叠来构成燃料电池堆。这样的燃料电池堆例如被搭载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来使用。
燃料电池中,向阳极电极供给燃料气体(例如,氢气),向阴极电极供给氧化剂气体(例如,空气)。为了使燃料电池的输出增加,电动机驱动式压缩机被用于向燃料电池的供给燃料气体和氧化剂气体。压缩机将上述这些流体压缩并进行供给。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具备:向燃料电池供给空气的空气压缩机;被从燃料电池排出的废气驱动的涡轮机;以及共通的轴。在该轴的一端设置空气压缩机。在该轴的另一端设置涡轮机。该压缩机具有用于驱动该轴的电动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751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例如,客车或卡车等需要高输出的大型车辆需求更高输出的燃料电池系统。在构成高输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情况下,将多台固定尺寸的燃料电池堆串联或者并联地连接而成的燃料电池系统相比于大的单个燃料电池堆而在量产效果上优异,且成本更低。该情况下,对各燃料电池堆,分别都需要燃料电池用压缩机。
但是,燃料电池用压缩机的价格比较高,在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中占大比例。因此,基于抑制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的观点,还考虑将多个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整合的做法。
但是,为了将多个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整合,需要新开发大型且大流量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因此,存在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增大并且燃料电池系统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燃料电池系统。
以下公开的一观点为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用压缩机以及一对或者多对燃料电池堆,并且将加压了的流体供给到各所述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具有:电动机,其具有电机轴;第一压缩机,其安装于所述电机轴的第一端部,被所述电机轴的所述第一端部驱动;以及第二压缩机,其安装于所述电机轴的第二端部,被所述电机轴的所述第二端部驱动,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经由第一流体供给线被连接于成对的所述燃料电池堆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压缩机经由第二流体供给线被连接于成对的所述燃料电池堆中的另一者。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的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以相同压力供给相同流量的流体。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内置有叶轮的离心涡轮式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第二叶轮具有互为反向的涡旋形状。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一压力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下游;第二压力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下游;压力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下游,对从所述第二压缩机输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节流;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压力调整阀,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并且以使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相等的方式,输出用于调节所述压力调整阀的开度的控制信号。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设置于向所述燃料电池堆供给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是设置于氢循环路径的用于氢循环的氢泵。
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是设置于冷却介质循环路径的冷却泵。
上述观点的燃料电池系统通过对现有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实施稍微的改造,能够将多个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整合。由此,燃料电池系统能够抑制成本,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高输出。
参照附图来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基于对该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容易地理解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图1中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3A是在图2中的轴的一端设置的转子的俯视图,图3B是在图2中的轴的另一端设置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燃料电池系统的压力调整阀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一对(两个)燃料电池堆14。各燃料电池堆14中层叠有多个发电单电池1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系统10还具备: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16,其向燃料电池堆14供给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供给装置18,其向燃料电池堆14供给燃料气体;以及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其向燃料电池堆14供给冷却介质。
燃料电池系统10中,一对燃料电池堆14为相同结构,且相互以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电连接。而且,构成燃料电池系统10的燃料电池堆14并不限定于一对(两个),也可以是两对(四个)或者其以上的数量的对。以下,进一步对燃料电池堆14进行说明。
燃料电池堆14的发电单电池12具有由第一隔板24和第二隔板26夹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而成的构造。第一隔板24和第二隔板26由金属隔板或者碳隔板构成。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具有例如含有水分的全氟磺酸薄膜即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8。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8除了能够使用上述氟系电解质之外,还能够使用HC(烃)类电解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具有由阳极电极30和阴极电极32夹持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8而成的构造。
第一隔板24与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之间形成用于向阳极电极30供给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流路34。第二隔板26与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之间形成用于向阴极电极32供给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6。相互邻接的第一隔板24与第二隔板26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使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38。
燃料电池堆14具有端面板40a、40b。在一方的端面板40a开设有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和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和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在多个发电单电池12的层叠方向连通。另外,在另一方的端面板40b开设有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6a、燃料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6b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6a、燃料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6b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在多个发电单电池12的层叠方向连通。
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与氧化剂气体流路36连通,供含氧的氧化剂气体(例如,空气)流通。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与冷却介质流路38连通,供冷却介质流通。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6a和燃料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6b与燃料气体流路34连通,供燃料气体(例如,氢气或者含氢气体)流通。
然后,对燃料电池系统10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16进行说明。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16具有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第一流体供给线)、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第二流体供给线)、第一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8b和第二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9b。一方的燃料电池堆14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与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连通。另一方的燃料电池堆14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与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连通。一方的燃料电池堆14的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与第一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8b连通。另一方的燃料电池堆14的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与第二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9b连通。在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的上游设置有第一压缩机50。在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的上游设置有第二压缩机52。
为了削减零部件个数,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被包含于一体的模块零部件即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中。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具有:电动机92;在电动机92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压缩机50;以及在电动机9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压缩机52。
如图2所示,电动机92具有圆筒状的电机壳体94。电机壳体94在内部具有电机室95。电机室95将电机轴96、定子98、转子99和多个轴承100收容于内部。其中,电机轴96沿着电机壳体94的中心轴线配置。电机轴96以贯穿电机壳体94的方式延伸。电机轴96具有作为轴方向一方端部的第一端部96a以及作为轴方向另一方端部的第二端部96b。第一端部96a从电机壳体94的轴线方向一端突出。第二端部96b从电机壳体94的轴线方向另一端突出。在第一端部96a和第二端部96b各自的末端形成有螺纹构造96c。
电机轴96以相对于电机壳体94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多个轴承100保持。轴承100例如为滚珠轴承。为了能够应对高速旋转,轴承100例如也可以是空气轴承。电机轴96具有在外周部配置有多个永磁体的转子99。电机轴96在定子98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旋转。
电机壳体94在一端具有封闭板102a,在另一端具有封闭板102b。封闭板102a、102b将电机室95封闭。在电机壳体9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缩机50。在电机壳体9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压缩机52。
第一压缩机50具备:压缩机壳体104;以及被收容于压缩机壳体104内的第一叶轮106。压缩机壳体104具有吸入接口108、滚动部116和出口接口112。吸入接口108形成为与电机轴96同轴并且在轴方向一端延伸出的漏斗状部分。在压缩机壳体104内远离吸入接口108的开口的位置配置有第一叶轮106。
在压缩机壳体104的覆盖第一叶轮106的部分设置有扩散部114。在该扩散部114的外周设置有滚动部116。扩散部114构成将从第一叶轮106送出的空气引导至滚动部116的流路。滚动部116与出口接口112连通。
第一叶轮106被固定于电机轴96的第一端部96a,与电机轴96一体地旋转。第一叶轮106具有多个叶片107,以将从吸入接口108吸入的空气压缩并且送入滚动部116。如图3A所示,第一叶轮106的叶片107形成为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涡旋形状扭曲。
另一方面,第二压缩机52设置于电机壳体94的另一端。第二压缩机52与第一压缩机50同样地构成,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二压缩机52具有被收容于压缩机壳体104的内部的第二叶轮106A。
如图3B所示,第二叶轮106A的叶片107形成为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呈涡旋形状扭曲。第二叶轮106A具有与图3A所示的第一叶轮106相反方向的涡旋形状。第二叶轮106A除了涡旋形状扭曲的方向为反方向之外,其它与第一叶轮106相同。第二叶轮106A具有与第一叶轮106A大致相同的质量。第一叶轮106和第二叶轮106A借助螺栓96d被连结于电机轴96。
如图1所示,在第一压缩机50的下游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压缩机50的出口接口112处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一压力传感器53。在第二压缩机52的下游设置有用于对第二压缩机52的出口接口112A处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二压力传感器54。
在第一压缩机50的下游的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以及第二压缩机52的下游的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分别配置有加湿器58。加湿器58将从燃料电池堆14排出的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回收,具有对供给到燃料电池堆14的空气施加水分(水蒸气)的加湿功能。
在第一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8b设置有压力调整阀60,在第二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9b设置有压力调整阀62。压力调整阀60、62为可调节流阀。压力调整阀60、62在控制装置56的控制下调节阀的开度,从而对在第一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8b和第二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9b中通过的氧化剂气体的流量进行节流。压力调整阀60、62调整被供给到燃料电池(发电单电池12)的反应面的氧化剂气体的压力。
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56例如是具备运算放大器120的反馈电路。运算放大器120的反相输入端子122被输入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运算放大器120的同相输入端子124被输入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运算放大器120的输出端子126通过反馈回路128被连接于同相输入端子124并且该输出端子126被连接于驱动电路130。驱动电路130是将与输出端子126的输出电压相应的驱动信号输出到压力调整阀62的电路。控制装置56的运算放大器120以使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与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相等的方式控制驱动电路130。由此,控制装置56以使第一压缩机50的出口接口112处的压力与第二压缩机52的出口接口112A处的压力相等的方式进行控制动作。
能够通过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燃料电池堆14的运转条件的变更来进行燃料电池系统10的输出控制。当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压力增减时,与此相应地进行由控制装置56进行的对压力调整阀62的开闭控制。控制装置56以使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压力追随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压力的方式来使压力调整阀62进行动作。
而且,控制装置56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也可以是电子计算机。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6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信号和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并以抵消它们之间的差的方式向压力调整阀60、62输出控制信号。
然后,对燃料电池系统10的燃料气体供给装置18进行说明。与两个燃料电池堆14对应地,燃料气体供给装置18设置有两个系统。各燃料气体供给装置18均为同样的结构,因此,针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燃料电池堆14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6a与燃料气体供给配管66a连接。燃料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6b与燃料气体排出配管66b连接。朝向两个燃料电池堆14的两根燃料气体供给配管66a的上游经由分支部66c被连接于贮存高压氢的氢罐68。在分支部66c的下游的燃料气体供给配管66a配置有密封阀70和引射器72。
引射器72与氢循环路径74连接。氢循环路径74连接于燃料气体排出配管66b的途中,形成氢气的循环路径。在氢循环路径74配设用于氢循环的氢泵76。另外,在燃料气体排出配管66b的下游配置有用空气对所排出的氢进行稀释的稀释器78。
然后,对燃料电池系统10的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进行说明。与两个燃料电池堆14对应地,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设置有两个系统。各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均为同样的结构,因此,针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具备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与燃料电池堆14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连通,供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冷却。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中,靠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处具有冷却泵82。另外,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中,靠近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处具有散热器84。
以下,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构成氧化剂气体供给装置16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的电动机92的旋转作用下,图2所示的电机轴96旋转,第一叶轮106和第二叶轮106A旋转。从吸入接口108吸入的大气中的空气被第一叶轮106和第二叶轮106A的叶片107压缩,并从出口接口112、112A被送出。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叶轮106的叶片107和第二叶轮106A的叶片107呈互为反向的涡旋形状扭曲而形成。这样的第一叶轮106和第二叶轮106A能够将在电机轴96的轴方向上互为相反的方向作用的推力载荷抵消,保持电机轴96的载荷平衡。
如图1所示,从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送出的空气分别在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和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中流动。该空气在通过加湿器58被加湿之后,被供给到两个燃料电池堆14各自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
已被导入至各燃料电池堆14的空气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42a被导入至第二隔板26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6。空气沿着氧化剂气体流路36移动,被供给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的阴极电极32。另一方面,氢气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46a被导入至第一隔板24的燃料气体流路34。氢气沿着燃料气体流路34移动,被供给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的阳极电极30。
因而,在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2中,被供给到阴极电极32的空气中的氧与被供给到阳极电极30的氢气在电极催化剂层内通过电化学反应被消耗,来进行发电。
另外,在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中,在冷却泵82的作用下,从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向燃料电池堆14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44a供给纯水、乙二醇或者油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沿着冷却介质流路38流动,在将发电单电池12冷却之后,从冷却介质出口接口连通孔44b被排到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
被供给到阴极电极32且一部分氧已被消耗了的空气从氧化剂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2b被排到第一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8b和第二氧化剂气体排出配管49b。空气通过加湿器58,在将从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和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供给的新的未反应的空气加湿之后,经过压力调整阀60、62被排出。
压力调整阀60、62在控制装置56的控制下,以使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的排出压力成为相同压力的方式来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使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的负荷保持大致相同,能够使电机轴96的推力载荷相抵。
在阳极电极30中一部分氢已被消耗了的氢气(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出口接口连通孔46b被排到燃料气体排出配管66b。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排出配管66b被导入至氢循环路径74,并因氢泵76的作用和引射器72的吸引作用而返回到燃料气体供给配管66a。被排出到燃料气体供给配管66a的氢气根据需要在稀释器78的作用下被排到外部。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实现以下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以及一对或者多对燃料电池堆14,并且将加压了的流体供给到各燃料电池堆14,在所述燃料电池系统10中,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具有:电动机92,其具有电机轴96;第一压缩机50,其安装于电机轴96的第一端部96a,被电机轴96的第一端部96a驱动;以及第二压缩机52,其安装于电机轴96的第二端部96b,被电机轴96的第二端部96b驱动,第一压缩机50经由第一流体供给线被连接于成对的燃料电池堆14中的一者,第二压缩机52经由第二流体供给线连接于成对的燃料电池堆14中的另一者。
根据上述结构,将搭载一台燃料电池堆14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的电动机92部分直接转用,并且设置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由此,能够向两台燃料电池堆14供给空气。一般来讲,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中,电动机92部分在开发和制造上最花费成本。相对于此,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能够转用电动机92,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实现高输出。
基于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也可以是,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的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构成为以相同压力供给相同流量的流体。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作用于电机轴96的推力载荷平衡,因此,能够简化轴承100的构造,能够实现电动机92小型化。
基于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也可以是,第一压缩机50和第二压缩机52为内置有叶轮106、106A的离心涡轮式压缩机,第一压缩机50的第一叶轮106和第二压缩机52的第二叶轮106A具有互为反向的涡旋形状。由此,容易使第一叶轮106与第二叶轮106A的推力载荷平衡。
基于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也可以是,还具备:第一压力传感器53,其设置于第一压缩机50的下游;第二压力传感器54,其设置于第二压缩机52的下游;压力调整阀62,其设置于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下游,对从第二压缩机52输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节流;以及控制装置56,其控制压力调整阀62,控制装置56构成为:将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值与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并以使第二压力传感器54的检测值与第一压力传感器53的检测值相等的方式,输出用于调节压力调整阀62的开度的控制信号。
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中,能够使第一压缩机50的负荷和第二压缩机52的负荷成为大致相同的条件,能够将作用于电机轴96的推力保持为平衡的状态。
基于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也可以是,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设置于向燃料电池堆14供给氧化剂气体(空气)的第一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和第二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9a。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A在冷却介质供给装置20的冷却泵82A和燃料气体供给装置18的氢泵76A的方面与图1中的燃料电池系统10(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A中,针对与图1中的燃料电池系统10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中的燃料电池系统10中,在成对的燃料电池堆中的一方燃料电池堆14的氢循环路径74和另一方的燃料电池堆14的氢循环路径74分别具有独立的氢泵76。相对于此,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A具有两个氢泵76被整合而成的一个氢泵76A。氢泵76A具备电动机138、第一氢压缩机142和第二氢压缩机144。氢泵76A为具有与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同样的构造的离心涡轮式压缩机。第一氢压缩机142和第二氢压缩机144安装于共通的轴即电动机138的电机轴的一端和另一端。第一氢压缩机142和第二氢压缩机144在电动机138的旋转作用下驱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A中,对于一对燃料电池堆14而言具有共通的冷却泵82A。冷却泵82A具备电动机132、第一冷却泵134和第二冷却泵136。第一冷却泵134和第二冷却泵136构成为:分别连接于电动机132的电机轴的一端和另一端,在电动机132的旋转作用下进行动作。
如上,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A中,将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用作在氢循环路径74设置的用于氢循环的氢泵76A。由此,能够减少氢泵76的个数,能够以低成本构成具备多个燃料电池堆14的燃料电池系统10A。
另外,上述燃料电池系统10A中,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被用作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的冷却泵82A。由此,能够减少冷却泵82的个数,能够以低成本构成具备燃料电池堆14的燃料电池系统10A。
上述内容中,虽然列举了优选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7)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用压缩机(90)以及一对或者多对燃料电池堆(14),并且将加压了的流体供给到各所述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具有:
电动机(92),其具有电机轴(96);
第一压缩机(50),其安装于所述电机轴的第一端部(96a),被所述电机轴的所述第一端部驱动;以及
第二压缩机(52),其安装于所述电机轴的第二端部(96b),被所述电机轴的所述第二端部驱动,
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经由第一流体供给线(48a)被连接于成对的所述燃料电池堆中的一者,
所述第二压缩机经由第二流体供给线(49a)被连接于成对的所述燃料电池堆中的另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的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以相同压力供给相同流量的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内置有叶轮(106、106A)的离心涡轮式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第一叶轮(106)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第二叶轮(106A)具有互为反向的涡旋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一压力传感器(53),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下游;
第二压力传感器(54),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下游;
压力调整阀(62),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下游,对从所述第二压缩机输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节流;以及
控制装置(56),其控制所述压力调整阀,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比较,并且以使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相等的方式,输出用于调节所述压力调整阀的开度的控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设置于向所述燃料电池堆供给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供给配管(48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是设置于氢循环路径(74)的用于氢循环的氢泵(7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用压缩机是设置于冷却介质循环路径(80)的冷却泵(82A)。
CN202122155011.5U 2020-09-09 2021-09-07 燃料电池系统 Active CN2160154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1600 2020-09-09
JP2020151600A JP7190467B2 (ja) 2020-09-09 2020-09-09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5434U true CN216015434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92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55011.5U Active CN216015434U (zh) 2020-09-09 2021-09-07 燃料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90467B2 (zh)
CN (1) CN2160154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1312A (zh) * 2022-10-31 2022-11-29 北京英博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再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燃料电池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06162A1 (de) 2020-05-15 2021-11-18 Cellcentric Gmbh & Co. Kg Luftversorgungsvorrichtung für Brennstoffzellensysteme und Brennstoffzellen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8614U (zh) * 1974-04-30 1975-11-14
JP2745776B2 (ja) * 1990-05-10 1998-04-2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JP4152728B2 (ja) * 2002-11-15 2008-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ポンプのマウント構造
JP2006338967A (ja) * 2005-05-31 2006-12-14 Equos Research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339867A (ja) * 2005-05-31 2006-12-1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134907A (ja) * 2007-11-29 2009-06-1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燃料電池車
JP6540231B2 (ja) * 2015-05-27 2019-07-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ガス循環システム
JP2018075948A (ja) * 2016-11-09 2018-05-17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用冷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1312A (zh) * 2022-10-31 2022-11-29 北京英博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再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燃料电池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90467B2 (ja) 2022-12-15
JP2022045809A (ja) 202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15434U (zh) 燃料电池系统
US8101321B2 (en) Fuel cell system having a fuel cell, a hydrogen storage tank, and an anode circuit
JP4701624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170179504A1 (en) Fuel cell system
US10290887B2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 system
US6645655B1 (en) Passively pumped liquid feed fuel cell system
JP2010055816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10483563B2 (en) Cathode supply for a fuel cell
US7255945B2 (en) Compact fuel cell system with efficient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JP2003031244A (ja) 燃料電池用ガス循環システム及び燃料電池用ガス循環装置
JP2003217621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4771292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14068999B (zh) 燃料电池搭载装置
US8506266B2 (en) Sealing system assembly for high pressure fluid handling devices
US20080187796A1 (en) Integrated Load Following Anode Gas Pump and Cathode Gas Compressor for a Fuel Cell Power System
JP2019160726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GB2545246A (en) Fuel cell ventilation system
JP2010080270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21278039U (zh) 再循环风机和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再循环系统
US20050100462A1 (en) Concentric bearing and seal arrangement of a shaft in a hydrogen system
JP7298430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WO2023037551A1 (ja) 酸化ガス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燃料電池車両
CN115539415A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燃料电池系统及车辆
KR20220151927A (ko) 연료전지용 공기 압축기
JP2021190219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