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89671U -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89671U
CN215889671U CN202022910302.6U CN202022910302U CN215889671U CN 215889671 U CN215889671 U CN 215889671U CN 202022910302 U CN202022910302 U CN 202022910302U CN 215889671 U CN215889671 U CN 215889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control
sound
mounting base
split lock
contro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103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琚雁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103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89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89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89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所述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包括安装底座和设于安装底座上的下壳体,下壳体上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分体锁的中控单元,下壳体上还设置有上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一起包围中控单元,中控单元包括喇叭,喇叭可以放出开关锁成功或失败的提示音,为使喇叭放出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到分体锁外部,在下壳体上设有朝向安装底座的喇叭音腔,安装底座上设有与喇叭音腔对齐的出音槽,喇叭放出的声音经喇叭音腔和出音槽被导引至分体锁外部,避免了声音在分体锁的内部回旋,有效提升了音量和音质,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共享车辆的分体锁,采用中控组件和锁具组件分离的形式,即中控组件和锁具组件分别用于控制和执行分体锁的打开或关闭,中控组件和锁具组件位于共享车辆的不同位置。中控组件中安装有用于播报车辆开关或行驶状态的喇叭,例如在用户操作解锁时由喇叭播报开锁成功的提示。喇叭设置于中控组件内部,其放出的声音在分体锁内部回旋会产生损耗,传播至中控组件外部后,用户不易听清,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用户更加难以听清,造成用户的使用体验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提升了喇叭放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使用户能够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包括:
安装底座,用于安装在车辆上;
下壳体,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下壳体上具有安装面;
中控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中控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分体锁,且所述中控单元还包括喇叭;以及
上壳体,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包围所述中控单元;
其中,所述下壳体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安装底座的喇叭音腔,所述安装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喇叭音腔对齐的出音槽,所述喇叭发出的声音经所述喇叭音腔和所述出音槽被导引至所述分体锁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具有与所述安装面相对的下底面,所述喇叭音腔位于所述下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音腔上具有至少一个出音镂空;
所述出音槽内具有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安装底座的出音孔。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音腔由所述下底面朝向所述安装底座突起形成,所述出音槽由所述安装底座朝向所述下壳体突起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音腔包括第一圆柱体和第二圆柱体,所述第一圆柱体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圆柱体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一圆柱体位于所述下底面上,所述第二圆柱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圆柱体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出音槽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圆柱体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出音槽内,所述出音镂空位于所述出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出音镂空位于所述喇叭音腔的下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出音镂空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出音镂空沿所述喇叭音腔的周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喇叭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底座包围所述下壳体设置,所述安装底座的一侧具有斜面,所述斜面由所述安装底座的一端开始向斜下方延伸,所述斜面延伸所形成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坡面连接;
所述出音槽位于所述坡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
面壳,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上并与所述安装底座包围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还包括环绕平台,所述环绕平台环绕所述安装面设置;
所述面壳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环绕平台的边缘区域固定连接,所述面壳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安装面的上方鼓起。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安装面的边缘区域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安装面的上方鼓起。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上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紧固孔;
所述环绕平台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紧固孔对应的第二紧固孔;
所述安装底座上具有与所述第二紧固孔对应的第三紧固孔;
每个对应的所述第一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孔和所述第三紧固孔相互连通,所述面壳、所述下壳体和所述安装底座通过设于所述第一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孔和所述第三紧固孔中的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为通孔;
所述安装底座上具有由所述坡面向上凸起的定位柱,所述第三紧固孔位于所述定位柱上,且所述定位柱对齐其上所述第三紧固孔所对应的所述第二紧固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均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面壳和所述环绕平台的两侧;
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坡面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底座通过所述斜面安装于所述车辆上。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的中部镂空,所述安装底座通过所述斜面的边缘区域安装于所述车辆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在下壳体上设有朝向安装底座的喇叭音腔,安装底座上设有与喇叭音腔对齐的出音槽,中控单元上的喇叭放出的声音经喇叭音腔和出音槽被导引至分体锁外部,避免了声音在分体锁的内部回旋,有效提升了音量和音质,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安装于车辆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体、下壳体和中控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绕插扣、环绕凹槽和密封圈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底座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一种角度的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壳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止口和母止口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体的一种角度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同时,应当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电路”是指由至少一个元件或子电路通过电气连接或电磁连接构成的导电回路。当称元件或电路“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称元件/电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时,它可以是直接耦接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逻辑上的、或者其结合。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接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意味着两者不存在中间元件。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所述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包括上壳体21、下壳体22、安装底座3和中控单元4。安装底座3用于安装在车辆上。下壳体22设置于安装底座3上,且下壳体22上具有安装面221(参看图6)。中控单元 4设置于安装面221上。上壳体21设置于下壳体22上并与下壳体22包围中控单元4从而保护中控单元4。
本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可以应用于车辆上,用于控制车辆的开锁或关锁,分体锁除包括本实施例的中控组件外,还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开锁或关锁操作的锁具组件。例如,当应用于共享单车时,如图3所示,在轮毂处设有锁具组件S,锁具组件S与中控单元4通过例如导线连接,中控单元4控制锁具组件S执行分体锁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开锁或关锁。其中,导线可以顺鞍座下方的坐杆或者轮胎的外边缘被导引连接至锁具组件S。锁具组件S在中控组件4的控制下,可以通过在辐条之间伸入阻挡件以抑制后轮的转动,从而实现共享单车的关锁。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锁具组件S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其他位置,并且锁具组件S与中控单元4之间的布线路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中控单元4上具有喇叭41(图中未示出),喇叭41用于播报车辆的开关或者行驶状态。例如,用户操作开锁后,由喇叭41提示开锁成功,用户可以使用车辆。又例如,用户使用车辆完成后,操作关锁,由喇叭 41提示关锁成功,用户可以离开。但是,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多停放在露天环境中,声音嘈杂,用户难以听清喇叭41放出的声音,如果用户不能及时通过提示音判断是否开锁或者关锁成功,用户也将无法及时判断自己是否可以骑行车辆或者离开,从而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所下降。本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中,在下壳体22上设置有朝向安装底座3的喇叭音腔2243,安装底座3上设置有与喇叭音腔2243对齐的出音槽323,喇叭41放出的声音经喇叭音腔2243和出音槽323被导引至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外部,以提升音量和音质,使用户可以通过提示音及时判断出车辆的使用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
如图8和图14所示,下壳体22具有与安装面221相对的下底面224,下底面224朝向安装底座3,喇叭音腔2243设置于下底面224上。优选地,喇叭41也由中控单元4的表面向下突出,并至少部分伸入喇叭音腔 2243中,使喇叭41放出的声音更容易进入喇叭音腔2243。喇叭音腔2243 上还具有至少一个出音镂空224321。由喇叭41放出的声音经过出音镂空224321传出下壳体22外,进入安装底座3上与喇叭音腔2243对齐的出音槽323中。出音槽323内具有出音孔324,出音孔324贯通安装底座3并连通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内外。进入出音槽323的声音经出音孔 324传出至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外,以提升音量和音质,使用户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听清车辆开关锁状态的播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出音槽323可以由安装底座3朝向下壳体22突起形成,出音孔324位于出音槽323形成的突起槽中。出音槽323可以为圆形槽。出音镂空224321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设有多个时,多个出音镂空224321 可以沿喇叭音腔2243的周向间隔排布。出音孔324也可以设有多个。由此,使得声音放出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喇叭音腔2243为圆柱形突出,更具体地,喇叭音腔2243包括第一圆柱体22431和第二圆柱体22432,且第一圆柱体2243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圆柱体22432的横截面尺寸。第一圆柱体22431位于下底面224上并由下底面224向下方突出,第二圆柱体22432连接于第一圆柱体22431的下方;优选地,第二圆柱体22432 与第一圆柱体22431同轴。第二圆柱体2243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等于出音槽323的横截面尺寸,第二圆柱体22432至少部分伸入出音槽323内,且出音镂空224321位于出音槽323内。由此,使得经喇叭41放出的声音可以经过喇叭音腔2243和出音槽323传播至分体锁外部,而不会由喇叭音腔2243和出音槽323连接处的缝隙漏出并在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内部回旋。
其中,出音镂空224321可以位于第二圆柱体22432朝向出音槽323 的端面上,和/或,位于第二圆柱体22432伸入出音槽323部分的侧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出音镂空224321位于第二圆柱体22432的下端面上,且出音镂空224321设有多个,为扇形,围绕喇叭音腔2243的周向等角度排布。由此,放出的声音不会从侧方漏出,且更加均匀地传播出去。另外,第一圆柱体22431和第二圆柱体22432的设计,使得喇叭音腔2243通过第一圆柱体22431容置喇叭41,并由第一圆柱体22431与出音槽323对齐,而第二圆柱体22432伸入出音槽323中,与出音槽323 形成类似于扣合的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传递效率。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喇叭音腔2243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圆柱体22431,而直接通过连接在下底面224上的第二圆柱体22432伸入出音槽323来传递声音。
在又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喇叭音腔2243也可以不伸入出音槽 323,而是与出音槽323对接,此种情况下,出音镂空224321位于喇叭音腔2243的下端面上。例如,喇叭音腔2243下端面的尺寸大于等于出音槽323上端面的尺寸,并且喇叭音腔2243的下端面与出音槽323上端面接触,从而覆盖出音槽323的上端面开口,出音镂空224321被出音槽 323覆盖。由此,经喇叭音腔2243传出的声音同样可以几乎不漏声的从出音槽323传播至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外。
如图1和图2所示,分体锁的中控组件还包括面壳1,面壳1设置于安装底座3上并与安装底座3一起形成位于二者之间容纳上壳体21 和下壳体22的空间,面壳1可以起到保护上壳体21、下壳体22以及中控单元4的作用。
如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21的中心区域向安装面 221的上方鼓起,并通过边缘区域与安装面221的边缘区域连接,进而与安装面221形成位于二者之间用于容纳中控单元4的空间。
安装面221基本为一平面,朝向面壳1,其上可以具有一些结构凸起或凹陷从而适应中控单元4上可能具有的凹凸不平的电器元件。中控单元4则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CB)。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面221的总体呈椭圆形,但是边缘不规则。例如,安装面221沿短边方向的两侧呈部分向内凹陷以避让安装面221外侧具有的、位于下壳体22的环绕平台 223上的第二紧固孔2232。
下壳体22上具有沿安装面221的边缘区域延伸的环绕凹槽222,上壳体21上具有沿边缘区域延伸的环绕插扣211,环绕插扣211嵌入环绕凹槽222从而固定连接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
环绕插扣211为完全环绕上壳体21的边缘设置的凸起,环绕凹槽 222为完全环绕安装面221的边缘设置的凹陷。且上壳体21的边缘的轮廓形状,与安装面221的边缘的轮廓形状相同,进而使得环绕插扣211 可以顺利、准确的嵌入环绕凹槽222形成配合。
中控单元4通常还需要具备防水特性,以避免例如在雨雪天气下分体锁的中控组件进水,而造成中控单元4受到水的侵蚀功能受损。因此,可以在环绕插扣211和环绕凹槽222之间填充密封圈23从而实现上壳体 21和下壳体22之间的密封连接。
如图7所示,环绕插扣211与环绕凹槽222的间隙中填充有密封圈 23,密封圈23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在装配时,密封圈23可以预先垫设于环绕凹槽222中,并填充环绕凹槽222的底部。在上壳体21与下壳体 22装配后,由于橡胶质地较软,环绕插扣211在整体装配结构的压紧力下,挤压密封圈23并造成密封圈23的形变,环绕插扣211嵌入密封圈 23中,如图7中阴影部分所示。其中,所述压紧力可以是连接上壳体21 和下壳体22的第二紧固件a2和/或第三紧固件a3所带来的。由此,环绕插扣211和环绕凹槽222之间、在密封圈23的配合下形成密封连接,使得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连接后,腔体20隔绝了外部水环境,设于其中的中控单元4不会受到水的侵蚀,进而保证了在雨雪等恶劣环境下的功能。另外,应明白的是,图7仅为示出环绕凹槽222、环绕插扣211 和密封圈23之间的连接结构以便理解,图中各部件的相对尺寸和形状并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
如图6所示,下壳体22还可以包括环绕平台223,环绕平台223设置于安装面221的外侧,且环绕平台22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水孔2231,过水孔2231为贯穿环绕平台223的通孔,用于将进入面壳1内的水排出。由于分体锁仅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之间容纳中控单元4的部分为防水腔,面壳1和安装底座3之间,仍可能由面壳1与安装底座3的连接缝隙中进水,因此,需要在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的外部、面壳1与安装底座3内设置排水结构。
环绕平台223环绕安装面221设置。优选地,环绕平台223和安装面221可以一体成型设计,例如,通过模具冲压加工一体形成。此时,则环绕凹槽222位于环绕平台223和安装面221之间,换句话说,环绕平台223也是环绕环绕凹槽222设置的。环绕平台223可以部分,也可以完全环绕安装面221/环绕凹槽222。在本实施例中,环绕平台223完全环绕在环绕凹槽222的外侧,并与安装面221一体成型,由此,结构更加稳定。且过水孔2231设有多个,多个过水孔2231沿环绕平台223 的周向间隔设置。由此,排水效果更好。
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底座3包围环绕平台223设置,或者说,安装底座3包围下壳体22设置。安装底座3的一侧具有斜面 31,斜面31由安装底座3的一端开始向斜下方延伸,斜面31延伸所形成的另一端与安装底座3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坡面32连接。其中,所述斜下方延伸的斜下方所指的角度为锐角,例如可以为45°;所述坡面32 可以为平面或者曲面,若为曲面,则坡面32上不同位置的曲度也可以不同,若为不同位置的曲度不同的曲面,则可以形成为鞍面。
在本实施例中,出音槽323也是由坡面32向上凸起形成的,由图8 可见。
进一步地,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安装底座3的坡面32和斜面 31之间形成有容纳下壳体22的空间,所述空间由安装底座3的斜面31、坡面32和环形主体34包围而成。其中,环形主体34为中空的、形状与环绕平台223的外轮廓形状相同的类似于框架的结构,斜面31和坡面 32均与环形主体3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坡面32向环形主体34延伸并与环形主体34连接形成光滑、连续的侧面,所述侧面也属于坡面32。换句话说,安装底座3在环形主体34处具有一个可以供下底座22装配时进入的开口,而安装底座3的侧面是由环形主体34和坡面32连接形成的闭合的曲面。从过水孔2231流出的水顺坡面32滑下,并通过位于安装底座3上的缺口33排出至分体锁外部。在本实施例中,缺口33位于坡面32的底端,也就是斜面31与坡面32交界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缺口33位于斜面31的底端。缺口33的形状、尺寸和数量均不作限制,例如,缺口33可以为矩形缺口或半圆形缺口,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安装于车辆上时,缺口33朝向下方,使顺坡面 32滑下的水经缺口33流出至外部。
另外,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缺口33也可以设置于安装底座3的不同位置,若缺口33设有多个,多个缺口33也可以位于安装底座3的不同位置,例如坡面32的中段等,以使得顺坡面32滑下的水可以排除至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外即可。
参照图9,当分体锁的中控组件装配完成后,下壳体22位于安装底座3内,并完全隐藏在安装底座3中。环绕平台223的外轮廓形状,与环形主体34的内轮廓形状相同,二者的缝隙之中几乎不能过水,环绕平台223的过水孔2231即起到连通前后腔的作用,进而可以供水流出至坡面32并排出外部。
在下壳体22安装固定在安装底座3内时,从图9所示的视角观察,下壳体22被隐藏于安装底座3内。也就是说,在下壳体22被安装在安装底座3内时,下壳体22的高度低于安装底座3侧壁的高度,这使得下壳体22不露出安装底座3。由此,中控单元4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例如,在面壳1和/或上壳体21遭到破坏后,也不易损伤到中控单元4,并且下壳体22设置于安装底座3中使得安装底座3也不易遭到破坏。
安装底座3可以通过斜面31安装于车辆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 10和图11所示,斜面31的中部镂空,斜面31的边缘具有安装螺孔35,安装底座3通过设于安装螺孔35中的紧固件连接于车辆上。安装螺孔 35的数量可以不唯一,例如,可以在斜面3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安装螺孔35,使连接更稳固。而斜面31中部镂空,从而由斜面31方向可以看清安装底座3内部的情况,在装配或后续维护时可以及时看清内部连接结构,若连接不当则可以及时调整。
环形主体34、斜面31和坡面32优选为一体成型设计,例如,可以通过模具冲压加工一体形成,材质则可以为金属材质。
中控单元4上引出有导线(图中未示出),所述导线用于将中控单元 4与执行机构,例如前述的锁具组件S电连接。导线引出需要设置开口,通常在所述开口处施胶以形成防水密封,避免中控单元4接触水,但是胶粘剂凝固需要数小时,在此过程中导线会自己翘起或弯折,影响布线或者有可能造成信号传输出现问题。
如图6所示,在下壳体22上设置理线卡扣2211,优选地,在安装面221上设置理线卡扣2211。理线卡扣2211可以位于安装面221的一端,以避让中控单元4上的其他电器元件。理线卡扣2211用于卡住并定位导线以避免导线翘起或弯折。在下壳体22上,优选地,在理线卡扣 2211的一侧,具有连通到下壳体22外的出线口2212。由理线卡扣2211 固定的导线经出线口2212引出至下壳体22外部,进而电连接至其他部件。在出线口2212与导线的缝隙中填充密封胶,以形成防水密封,使中控单元4仍然隔绝水环境。由于具有理线卡扣2211的固定,在密封胶凝固时,导线不会翘起或弯折,而是以预定形态固定,避免了对布线或者信号传输造成影响。
理线卡扣2211可以为由安装面221向上突起的框状结构,且所述框状结构上具有过线缺口221111,导线由中控单元4上引出后,经过线缺口221111进入理线卡扣2211内。出线口2212设置在理线卡扣2211的一端,导线进入理线卡扣2211后,经出线口2212引出至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外。再对出线口2212处施胶作密封处理,此时,由于导线已被过线缺口221111卡住,不会产生弯折或翘起。在本实施例中,理线卡扣 2211为矩形框架22111和椭圆形框架22112相结合的框状结构。其中,过线缺口221111位于矩形框架22111上,出线口2212位于椭圆形框架 22112上。
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理线卡扣2211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理线卡扣2211和出线口2212也可以位于下壳体22或者安装面221上的其他位置,上述均可以根据中控单元4上各电器元件的布置位置而对应调整,以使理线结构、电器元件和布线之间尽量不过多干涉为宜。
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面壳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紧固孔11, 环绕平台223上具有与第一紧固孔11对应的第二紧固孔2232,安装底座3上具有与第二紧固孔2232对应的第三紧固孔322,且每组对应的第一紧固孔11、第二紧固孔2232和第三紧固孔322相互连通。如图2所示,面壳1、下壳体22和安装底座3通过设于第一紧固孔11、第二紧固孔2232和第三紧固孔322中的第一紧固件a1固定连接。第一紧固件a1 可以为螺栓、螺钉等。
第一紧固孔11和第二紧固孔2232为通孔,安装底座3上具有由坡面32向上凸起的定位柱321,第三紧固孔322位于定位柱321上,且定位柱321对齐其上的第三紧固孔322所对应的第二紧固孔2232,使得第一紧固件a1可以依次穿设于第一紧固孔11、第二紧固孔2232和第三紧固孔322中。定位柱321可以位于坡面32与安装底座3的环形主体34 相连接的部分,如图8所示,由此,第三紧固孔322更靠近下壳体22,并可以与第二紧固孔2232对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11和第二紧固孔2232均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面壳1和环绕平台223的两侧,相对应地,定位柱321位于坡面32的两侧。由此,通过设于两侧的第一紧固件a1装配,使得整体结构的连接更加稳固。
如图5和图6所示,环绕平台223上还可以具有第四紧固孔2235,上壳体21的边缘上具有第五紧固孔212。其中,第四紧固孔2235为贯穿环绕平台223的通孔,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设有多个时,沿环绕平台223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五紧固孔212的数量和位置与第四紧固孔 2235相对应,并由上壳体21的边缘向外突出。如图4所示,上壳体21 与下壳体22通过穿设于第四紧固孔2235和第五紧固孔212中的第二紧固件a2固定连接,第二紧固件a2可以为螺栓、螺钉等。
如图6和图12所示,环绕平台223上还可以具有第六紧固孔2236,面壳1的边缘上具有第七紧固孔14。其中,第六紧固孔2236为贯通环绕平台223的通孔,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设有多个时,沿环绕平台223 的周向间隔排布;第七紧固孔14的数量和位置与第六紧固孔2236相对应,可以位于面壳1的边缘向下突出的柱状结构(类似于前述的定位柱 321)上,所述柱状结构由面壳1的边缘向环绕平台223延伸,补偿面壳1与下壳体22之间由于具有上壳体21所带来的间隔,第七紧固孔14则位于所述柱状结构上。如图2所示,面壳1与下壳体22通过穿设于第六紧固孔2236和第七紧固孔14中的第三紧固件a3固定连接,第三紧固件 a3可以为螺栓、螺钉等。
以上,位于环绕平台223上的第二紧固孔2232、第四紧固孔2235 和第六紧固孔2236应相互避让,以避免互相干涉,具体的设置间隔本实施例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紧固孔2235和第六紧固孔2236均设有多个,以使得装配结构更加稳固。
在装配时,可以先通过第二紧固件a2装配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然后通过第三紧固件a3装配面壳1和下壳体22,此时,上壳体21被面壳1所包裹。最后通过第一紧固件a1装配面壳1和安装底座3,此时,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被完全隐藏在面壳1和安装底座3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由此,位于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中的中控单元4不但防水,而且具备较高的防破坏强度。
分体锁应用在共享车辆上时,无法避免地,会有人恶意或无意地对分体锁造成破坏,本实施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则可以有效的保护中控单元4,以避免遭到破坏后车辆无法正常使用。例如,即使面壳1遭到破坏,也不影响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进而也不会影响中控单元4。又例如,下壳体22完全隐藏在安装底座3中的结构设计,使得安装底座3 不易被破坏,下壳体22以及位于其上的中控单元4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进一步地,面壳1可以采用加强塑胶成型,和/或,可以在面壳1 朝向上壳体2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加强筋13(如图12所示),以进一步提高面壳1的防破坏能力。其中,加强筋13可以设有多个,且多个加强筋13纵横交错设置。
除通过上述的第二紧固件a2连接外,面壳1和下壳体22之间还可以具有其他的连接结构,以形成更稳固的连接,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中控单元4。如图6和图12所示,面壳1的边缘区域形成有公止口12,公止口12环绕面壳1设置。环绕平台223的边缘区域形成有母止口2233,母止口2233环绕环绕平台223设置。如图13所示,公止口12嵌入母止口2233形成配合,图13是以与公母止口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为截面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的公止口12与母止口2233的形状和相对尺寸并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
相比于环绕凹槽222,母止口2233也是位于边缘的凹陷,但是不同于两侧都具有槽壁的凹槽,母止口2233只具有一侧的侧壁。公止口12 则是类似于环绕插扣211的凸起。公止口12和母止口2233的相互配合主要用于限制面壳1和下壳体22朝内或朝外张开,并在装配时提供预定位。
如图6所示,在母止口2233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反止口2234,反止口2234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设有多个时,多个反止口2234沿母止口2233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且反止口2234设置于母止口2233的内侧。参考图6中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反止口2234以三个为一组,沿母止口223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组反止口2234。
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受到外力冲击时,公止口12可以防止面壳向外 (参考图13中x方向)张开。同时,在母止口2233和反止口2234的配合下,下壳体22也不会向内(参考图13中y方向)张开,起到了稳固结构和防破坏的作用。使得中控单元4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公止口12、母止口2233和/或反止口2234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可以在面壳1的边缘设置母止口,而在环绕平台223的边缘设置公止口,也就是与本实施例相反,而反止口仍然设置在母止口一侧。又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反止口而只设置公止口和母止口。
如图14所示,下底面224上还具有电池仓2241。电池仓2241为由下底面224向下突出的容纳仓,用于容纳电池。电池仓2241上可以具有电池卡扣2242,电池卡扣224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电池卡扣2242用于限位和固定电池于电池仓2241中。
如图10所示,分体锁的中控组件装配后,电池仓2241位于坡面32 和斜面31之间。也就是说,下壳体22除电池仓2241以外的部分,被安装底座3的环形主体34包围,而电池仓2241位于环形主体34的下方、斜面31和坡面3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由此,更加节省空间且由斜面 31的方向更容易观察到位于安装底座3内部的电池和其他组件的安装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喇叭音腔2243位于下底面224的一端,电池仓2241 位于下底面224的另一端,出音槽323位于坡面32上与喇叭音腔2243 相对应的一端并且对齐喇叭音腔2243。由此,基于此内部结构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的外形更加适应安装于车辆上。
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喇叭音腔2243的形状、尺寸和设置位置,以及出音槽323的形状、尺寸和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情况,设置喇叭音腔2243和出音槽323的目的是为了使喇叭41放出的声音可以不在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内部回旋、损耗,而是更好地传播到结构外部使用户能够听清。
优选地,上述第一圆柱体22431与第二圆柱体22432的连接方式、第二圆柱体22432与下底面224的连接方式、或者其他构造的喇叭音腔 2243与下底面224的连接方式,以及出音槽323与安装底座3的连接方式,均宜采用一体成型设计,例如,通过模具冲压加工一体形成。由此,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结构。
在分体锁的中控组件中通常还设有天线,所述天线包括2G或4G天线、WIFI天线和蓝牙天线等,用于信号传输。天线设置在壳体上,中控单元4上设置有与天线对应的触点,天线与触点相互接触形成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天线(未示出)设置在上壳体21内,装配时,上壳体 21与下壳体22之间通过环绕凹槽222和环绕插扣211形成预定位进而装配,作业人员无法观察到天线与触点是否接触良好。因此,可以使上壳体21至少部分透明以使得触点至少部分可见,从而在装配时作业人员可以实时观察到电气结构是否接触良好。如果天线和触点接触不当,则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调整,避免了在结构装配完成后使用时才发现,再进行调整带来的时间和人力损耗。
天线可以以柔性电路的方式粘贴于上壳体21内朝向中控单元4的表面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壳体21采用例如工程塑料制成,在上壳体21中嵌入透明材料,例如透明工程塑料,从而实现在装配过程中实时观察内部电气结构的安装情况。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壳体21可以采用透明材料,例如透明工程塑料制成。由此,上壳体21全透明,在装配过程中也可以实时观察内部电器结构的安装情况。
在一些其他的可选实现方式中,如果不具备与本实施例相似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的结构,则需要使中间件2朝向中控单元4的表面至少部分透明。
本实用新型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将中控单元在下壳体上设有朝向安装底座的喇叭音腔,安装底座上设有与喇叭音腔对齐的出音槽,喇叭放出的声音经喇叭音腔和出音槽被导引至分体锁外部,避免了声音在分体锁的内部回旋,有效提升了音量和音质,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底座(3),用于安装在车辆上;
下壳体(22),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3)上,所述下壳体(22)上具有安装面(221);
中控单元(4),设置于所述安装面(221)上,所述中控单元(4)用于控制所述分体锁,且所述中控单元还包括喇叭(41);以及
上壳体(21),设置于所述下壳体(22)上并与所述下壳体(22)包围所述中控单元(4);
其中,所述下壳体(22)上还设有朝向所述安装底座(3)的喇叭音腔(2243),所述安装底座(3)上设有与所述喇叭音腔(2243)对齐的出音槽(323),所述喇叭(41)发出的声音经所述喇叭音腔(2243)和所述出音槽(323)被导引至所述分体锁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2)具有与所述安装面(221)相对的下底面(224),所述喇叭音腔(2243)位于所述下底面(22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音腔(2243)上具有至少一个出音镂空(224321);
所述出音槽(323)内具有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安装底座(3)的出音孔(3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音腔(2243)由所述下底面(224)朝向所述安装底座(3)突起形成,所述出音槽(323)由所述安装底座(3)朝向所述下壳体(22)突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音腔(2243)包括第一圆柱体(22431)和第二圆柱体(22432),所述第一圆柱体(2243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圆柱体(22432)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一圆柱体(22431)位于所述下底面(224)上,所述第二圆柱体(22432)连接于所述第一圆柱体(22431)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体(22432)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出音槽(323)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圆柱体(22432)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出音槽(323)内,所述出音镂空(224321)位于所述出音槽(323)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镂空(224321)位于所述喇叭音腔(2243)的下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镂空(2243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出音镂空(224321)沿所述喇叭音腔(2243)的周向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4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喇叭音腔(224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3)包围所述下壳体(22)设置,所述安装底座(3)的一侧具有斜面(31),所述斜面(31)由所述安装底座(3)的一端开始向斜下方延伸,所述斜面(31)延伸所形成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底座(3)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坡面(32)连接;
所述出音槽(323)位于所述坡面(3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面壳(1),设置于所述安装底座(3)上并与所述安装底座(3)包围所述上壳体(21)和所述下壳体(2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2)还包括环绕平台(223),所述环绕平台(223)环绕所述安装面(221)设置;
所述面壳(1)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环绕平台(223)的边缘区域固定连接,所述面壳(1)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安装面(221)的上方鼓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1)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安装面(221)的边缘区域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21)的中心区域向所述安装面(221)的上方鼓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壳(1)上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紧固孔(11);
所述环绕平台(223)上具有与所述第一紧固孔(11)对应的第二紧固孔(2232);
所述安装底座(3)上具有与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对应的第三紧固孔(322);
每个对应的所述第一紧固孔(11)、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和所述第三紧固孔(322)相互连通,所述面壳(1)、所述下壳体(22)和所述安装底座(3)通过设于所述第一紧固孔(11)、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和所述第三紧固孔(322)中的紧固件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孔(11)和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为通孔;
所述安装底座(3)上具有由所述坡面(32)向上凸起的定位柱(321),所述第三紧固孔(322)位于所述定位柱(321)上,且所述定位柱(321)对齐其上所述第三紧固孔(322)所对应的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孔(11)和所述第二紧固孔(2232)均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面壳(1)和所述环绕平台(223)的两侧;
所述定位柱(321)位于所述坡面(32)的两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3)通过所述斜面(31)安装于所述车辆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体锁的中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的中部镂空,所述安装底座(3)通过所述斜面(31)的边缘区域安装于所述车辆上。
CN202022910302.6U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Active CN215889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10302.6U CN215889671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10302.6U CN215889671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89671U true CN215889671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3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10302.6U Active CN215889671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89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21671B2 (ja) 防水ボックスのカバー組付構造
JP3467172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取付け構造
JP5370778B2 (ja) 車両側コネクタ
EP1807850B1 (en) Sealed exterior switch
US8529278B2 (en)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method
CN215889671U (zh)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EP0974511B1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for motorcycle tail light
CN215889670U (zh)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CN215889669U (zh)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CN215056286U (zh)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CN212685467U (zh) 全地形车以及电池安装组件
KR20120065502A (ko) 차량용 아웃사이드 도어핸들의 트리거 스위치
CN112360249A (zh) 一种分体锁的中控组件
CN215904402U (zh) 一种汽车雾灯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1526338U (zh) 汽车尾灯组件和汽车尾门
JPH0948241A (ja) 車両用ドア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KR200367513Y1 (ko) 디지털 도어록의 설치용 브라켓 구조
CN219591644U (zh) 天线总成及车辆
WO2023162755A1 (ja) 充電インレット
CN210526437U (zh) 一种卡车用导风罩及卡车
CN215912167U (zh) 车载摄像头
JP2004064872A (ja) 電気接続箱
CN218670613U (zh) 一种警用通信设备防静电密封垫
CN215419391U (zh) 一种线束胶圈和车辆
JPH0917212A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