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737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37375U CN215637375U CN202121934936.3U CN202121934936U CN215637375U CN 215637375 U CN215637375 U CN 215637375U CN 202121934936 U CN202121934936 U CN 202121934936U CN 215637375 U CN215637375 U CN 2156373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guide
- air
- heat generating
- guide member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50006573 PAN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电磁炉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该烹饪器具的容置腔(3)内具有发热区,容置腔(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发热件(4),至少两个发热件(4)分别位于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底壳(1)上设置有散热风机(5)和导风组件(6),导风组件(6)形成有多个导风通道,多个导风通道均与散热风机(5)的出风口连通,且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的第一端位于底壳(1)的底壁上,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本申请能够使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更好,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作为一种常见的电磁烹饪器具,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目前的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上盖,上盖盖合在底壳上,上盖和底壳共同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电路板、散热风机和线圈盘,线圈盘和散热风机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控制线圈盘和散热风机的工作状态。其中,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例如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桥堆以及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电路板和散热风机设置在底壳上,外部风流从底壳底部进入容置腔对电路板进行散热。
然而,目前的电磁炉散热效果不佳,影响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能够使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更好,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底壳和面板,底壳和面板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具有发热区,容置腔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发热件,至少两个发热件分别位于发热区的不同位置。
底壳上设置有散热风机和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形成有多个导风通道,多个导风通道均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且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
至少部分导风组件的第一端位于底壳的底壁上,至少部分导风组件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导风组件,使导风组件形成多个导风通道,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可以使散热风流向不同的预定位置,从而对发热区的不同位置能够同时进行散热,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散热效率,使散热效果更好,并且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使部分导风组件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可以使部分散热风从下向上流动,优化了散热风在容置腔中的流动,使位于容置腔上方的发热区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发热区包括第一发热区、第二发热区和第三发热区,第二发热区和第三发热区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发热区位于第二发热区和第三发热区的靠近面板的一侧。
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第一发热区、第二发热区和第三发热区。
这样,可以使散热风对第一发热区、第二发热区和第三发热区进行定向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导风通道包括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一发热区。
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均位于散热风机的同一侧。
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件,第三导风件位于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远离散热风机的一端。且第三导风件的第一端位于底壳的底壁上,第三导风件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
第一导风件、第二导风件和第三导风件共同围成第一导风通道。
这样,可以通过第一导风件、第二导风件和第三导风件共同围成的第一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一发热区进行定向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导风通道包括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二发热区。
导风组件包括第四导风件,第四导风件位于第二导风件远离第一导风件的一侧。第二导风件和第四导风件共同围成第二导风通道。
这样,可以通过第二导风件和第四导风件围成的第二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二发热区进行定向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导风通道包括第三导风通道,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三发热区。
导风组件包括第五导风件,第四导风件位于散热风机的第一侧,第五导风件位于散热风机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第四导风件和第五导风件围成第三导风通道。
这样,可以通过第四导风件和第五导风件围成的第三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三发热区进行定向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一导风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段、过渡段和延伸段,过渡段位于主体段和延伸段之间,主体段的一端靠近散热风机设置。
主体段的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第一夹角的角度介于5-10°。
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夹角,可以控制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和风量。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三导风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件抵接,第三导风件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件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第四导风通道。
底壳上设置有测温装置,至少部分测温装置正对第四导风通道。
这样,可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内的部分散热风从第四导风通道流向测温装置,对测温装置进行散热,保证测温装置的正常工作。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三导风件为条状,第三导风件的第一端与延伸段抵接。
或,第三导风件为弧段状,第三导风件的第一端与过渡段抵接。
这样,可以使第三导风件的结构更丰富,降低第三导风件的设置难度。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三导风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和延伸板,连接板与底壳的底壁连接,延伸板的板面形成第三导风件的导风面。
或,第三导风件为板件,第三导风件的板面形成第三导风件的导风面。
这样,可以使第三导风件的结构更丰富,降低第三导风件的设置难度。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三导风件的导风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第二夹角的角度介于30-60°。
这样,可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向上流动的阻力更小,并且便于对第一发热区进行定向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至少两个发热件中的一个发热件位于第三导风件的上方,该发热件和第三导风件在竖直方向具有间距,间距的长度介于2-6mm。
这样,可以使散热风在第一发热区具有适宜的流动通道,利于对第一发热区进行散热。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第四导风件的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
第三夹角的角度介于45-65°。
这样,通过设置第三夹角,可以控制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和风量。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底壳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孔,散热孔连通容置腔和底壳的外部,第五导风件位于散热孔和发热件之间。
第五导风件的导风面和第四导风件的导风面平行。
这样,可以使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定向对第三发热区进行散热,避免从散热孔直接流出容置腔。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底壳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具有凸台,散热风机和至少部分导风组件位于凸台上,凸台上设置有进风孔,进风孔连通容置腔和底壳的外部。
这样,可以使散热风机吹出的低温散热风在向发热区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从上向下流动,使散热风对发热区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凸台的高度介于6-10mm。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散热风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降低烹饪器具的厚度。
在上述的烹饪器具中,可选的是,发热件包括电路板和加热件,加热件位于第一发热区,电路板具有第一发热位置和第二发热位置,第一发热位置位于第二发热区,第二发热位置位于第三发热区。
这样,可以使加热件以及电路板的不同发热位置均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申请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和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发热区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图2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一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一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二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三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底壳;
11-散热孔;
12-凸台;
13-进风孔;
2-控制板;
3-容置腔;
31-第一发热区;
32-第二发热区;
33-第三发热区;
4-发热件;
41-电路板;
42-加热件;
5-散热风机;
6-导风组件;
61-第一导风件;
611-主体段;
612-过渡段;
613-延伸段;
62-第二导风件;
63-第三导风件;
631-连接板;
632-延伸板;
64-第四导风件;
65-第五导风件;
7-测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发热量较高,因此IGBT上设置有散热片,散热风机吹出的散热风首先经过散热片进行散热,然后从散热片流出,再对其他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最后经出风口排出容置腔,然而,散热风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后,散热风的温度升高,当散热风再流向其他发热元器件时,使得其他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发热元器件老化速度加快,从而影响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导风组件,使导风组件形成多个导风通道,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可以使散热风流向不同的预定位置,从而对发热区的不同位置能够同时进行散热,提高了烹饪器具的散热效率,使散热效果更好,并且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使部分导风组件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可以使部分散热风从下向上流动,优化了散热风在容置腔中的流动,使位于容置腔上方的发热区的散热效果更好。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的俯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的侧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不含面板和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发热区的分布示意图。图5为图2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一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一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二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的第三种导风组件和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100包括底壳1和面板(未示出),底壳1和面板围成容置腔3,容置腔3内具有发热区,容置腔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发热件4,至少两个发热件4分别位于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底壳1上设置有散热风机5和导风组件6,导风组件6形成有多个导风通道(未示出),多个导风通道均与散热风机5的出风口连通,且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导风组件6,使导风组件6形成有多个导风通道,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朝向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可以使散热风流向不同的预定位置,从而对发热区的不同位置能够同时进行散热,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散热风的流向,上述设置方式中,不同位置的散热风的初始温度相同,能够保证发热区的不同位置均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散热效率,改善了烹饪器具100的散热效果,并且提高了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
此外,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的第一端位于底壳1的底壁上,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斜向延伸”具体指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面板的延伸方向不垂直,可以理解的是,面板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这样,可以使部分散热风从下向上斜向流动,优化了散热风在容置腔3中的流动,使位于容置腔3上方的发热区的散热效果更好。
具体的,如图4所示,发热区包括第一发热区31、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发热区31位于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靠近面板的一侧。多个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第一发热区31、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散热风在导风通道内的流向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这样,可以使散热风对第一发热区31、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进行定向散热。
具体的,发热件4包括电路板41和加热件42,加热件42位于第一发热区31,电路板41具有第一发热位置和第二发热位置,第一发热位置位于第二发热区32,第二发热位置位于第三发热区33。其中,第一发热位置可以设置有高发热量的电子元件,第二发热位置可以设置有低发热量的电子元件,示例性的,高发热量的电子元件可以是IGBT,低发热量的电子元件可以是电容、桥堆等。
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风通道包括第一导风通道(未示出),第一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一发热区31。导风组件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均位于散热风机5的同一侧。导风组件6还包括第三导风件63,第三导风件63位于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远离散热风机5的一端。且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位于底壳1的底壁上,第三导风件63的第二端朝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和第三导风件63共同围成第一导风通道。这样,可以通过第一导风件61、第二导风件62和第三导风件63共同围成的第一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一发热区31进行定向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风通道具体由多个导风件的导风面围成,导风通道位于多个导风面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导风件与散热风接触,并且改变散热风流向的表面即为导风面。
具体的,导风通道包括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二发热区32。导风组件6包括第四导风件64,第四导风件64位于第二导风件62远离第一导风件61的一侧。第二导风件62和第四导风件64共同围成第二导风通道。这样,可以通过第二导风件62和第四导风件64围成的第二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二发热区32进行定向散热。
具体的,导风通道包括第三导风通道,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第三发热区33。导风组件6包括第五导风件65,第四导风件64位于散热风机5的第一侧,第五导风件65位于散热风机5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第四导风件64和第五导风件65围成第三导风通道。这样,可以通过第四导风件64和第五导风件65围成的第三导风通道改变部分散热风的流向,从而对第三发热区33进行定向散热。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导风件6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段611、过渡段612和延伸段613,过渡段612位于主体段611和延伸段613之间,主体段611的一端靠近散热风机5设置,延伸段613可以和底壳1的侧壁平行,过渡段612可以是弧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散热风的流动阻力。
具体的,主体段611的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62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介于5-10°,具体的,第一夹角可以是5°、8°、或10°。一方面,该角度可以决定第一导风通道内的容量,角度越大,容量越大,由于第一导风通道的入口一定,因此,容量越大,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速越小。另一方面,该角度可以决定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通过设置第一夹角的大小,可以达到控制第一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和速度的目的。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件61抵接,第三导风件63的第二端与第二导风件6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第四导风通道。底壳1上设置有测温装置7,测温装置7可以用于检测加热件42的加热温度,至少部分测温装置7正对第四导风通道。这样,可以使第一导风通道内的部分散热风从第四导风通道流向测温装置7,对测温装置7进行散热,保证测温装置7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三导风件63可以为条状,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延伸段613抵接。由于底壳1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2,第三导风件63的一部分可以位于凸台12上,另一部分可以位于底壳1的底壁上。这样,可以使凸台12、底壁和第三导风件6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在另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三导风件63可以为弧段状,第三导风件63的形状可以和环形凸台12的轮廓相适配,并且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过渡段612抵接。弧段状结构可以使散热风在第一导风通道内流动阻力更小。
可以理解的是,这两种结构可以使用户在设置第三导风件63时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实际进行调整,降低第三导风件63的设置难度。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三导风件63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631和延伸板632,连接板631与底壳1的底壁连接,延伸板632的板面形成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这样,散热风在流动时,被连接板631阻挡后,可以沿着延伸板632的板面斜向流动。这种结构可以使第三导风件63与底壳1的连接更稳固。
在另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三导风件63为板件,第三导风件63的板面形成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这样,散热风在第一导风通道内流通时,可以顺着第三导风件63的板面斜向上流动。这种结构可以使散热风的流动阻力更小。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角度介于30-60°,其中,该角度可以是30°、45°或60°。可以理解的是,该角度越大,散热风的流动阻力越大,散热风可以上升的高度越高。该角度越小,散热风的流动阻力越小,散热风可以上升的高度越低。示例性的,该角度可以是45°,这样,散热风的流动阻力和上升高度均适中。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加热件42位于第三导风件63的上方,加热件42和第三导风件63在竖直方向具有间距A,间距A的长度介于2-6mm。具体的,间距A可以是2mm、4mm或6mm。当间距A小于2mm时,散热风的流通通道太小,易增大散热风的流动阻力,降低散热效率。当间距A大于6mm时,虽然降低了散热风的流动阻力,但是增加了容置腔3内的空间,使烹饪器具100的整体厚度较大。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四导风件64的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62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的角度介于45-65°,具体的,第三夹角可以是45°、50°、60°或65°。一方面,该角度可以决定第二导风通道内的容量,角度越大,容量越大,由于第二导风通道的入口一定,因此,容量越大,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速越小。另一方面,该角度可以决定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通过设置第三夹角的大小,可以达到控制第二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流向和速度的目的。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底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孔11,散热孔11连通容置腔3和底壳1的外部,第五导风件65位于散热孔11和电路板4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孔11可以便于散热风流出,增强容置腔3的散热能力。将第五导风件65位于散热孔11和电路板41之间,可以避免散热风直接从散热孔11流出。由于第三发热区33的散热量较大,使第五导风件65的导风面和第四导风件64的导风面平行,可以使第三导风通道内的散热风的风量较大,并且能够直接流向第三发热区33内的电路板41,使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7所示,底壳1靠近容置腔3的一侧具有凸台12,散热风机5和至少部分导风组件6位于凸台12上,凸台12上设置有进风孔13,进风孔13连通容置腔3和底壳1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该凸台12可以是环形凸台12,底壳1的部分底壁朝容置腔3的一侧凸出形成该凸台12。并且凸台12的外壁面与放置台面之间具有一个凹陷区域,散热风在进入容置腔3之前,在该凹陷区域聚集,可以增大进风孔13处的进风量。此外,由于凸台12与发热区内的底壁之间具有高度差,由于低温散热风的密度较大,因此,低温散热风从导风通道内流出后,因为重力作用,在发热区内下落,这样,可以使发热区内的高度空间上均有低温散热风流过,使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凸台12的高度B介于6-10mm,具体的,该高度B可以是6mm、8mm或10mm。当该高度B大于10mm时,凸台12占用容置腔3内的空间较大,导致在凸台12上设置导风组件6和散热风机5后,增加烹饪器具100的厚度。当该高度B小于6mm时,散热风在高度方向上的流动空间较小,散热效果提升不明显。
本申请实施例是以电磁炉为例进行的说明,加热件42为线圈盘,面板可以是陶瓷件或玻璃件,面板可以粘接在底壳1上,散热风机5远离电路板4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控制板2,控制板2位于散热风机5的上方,这样,部分散热风可以直接与控制板2接触,对控制板2进行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和面板,所述底壳(1)和所述面板围成容置腔(3),所述容置腔(3)内具有发热区,所述容置腔(3)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发热件(4),至少两个所述发热件(4)分别位于所述发热区的不同位置;
所述底壳(1)上设置有散热风机(5)和导风组件(6),所述导风组件(6)形成有多个导风通道,多个所述导风通道均与所述散热风机(5)的出风口连通,且多个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发热区的不同位置;
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6)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上,该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6)的第二端朝所述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区包括第一发热区(31)、第二发热区(32)和第三发热区(33),所述第二发热区(32)和所述第三发热区(33)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发热区(31)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区(32)和所述第三发热区(33)的靠近所述面板的一侧;
多个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区(31)、所述第二发热区(32)和所述第三发热区(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包括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区(31);
所述导风组件(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件(61)和第二导风件(62),所述第一导风件(61)和所述第二导风件(62)均位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同一侧;
所述导风组件(6)还包括第三导风件(63),所述第三导风件(63)位于所述第一导风件(61)和所述第二导风件(62)远离所述散热风机(5)的一端;且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上,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二端朝所述面板的方向斜向延伸;
所述第一导风件(61)、所述第二导风件(62)和所述第三导风件(63)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导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包括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发热区(32);
所述导风组件(6)包括第四导风件(64),所述第四导风件(64)位于所述第二导风件(62)远离所述第一导风件(6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件(62)和所述第四导风件(64)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导风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包括第三导风通道,所述第三导风通道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三发热区(33);
所述导风组件(6)包括第五导风件(65),所述第四导风件(64)位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第一侧,所述第五导风件(65)位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导风件(64)和所述第五导风件(65)围成所述第三导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61)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段(611)、过渡段(612)和延伸段(613),所述过渡段(612)位于所述主体段(611)和所述延伸段(613)之间,所述主体段(611)的一端靠近所述散热风机(5)设置;
所述主体段(611)的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件(62)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介于5-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件(61)抵接,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风件(6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第四导风通道;
所述底壳(1)上设置有测温装置(7),至少部分所述测温装置(7)正对所述第四导风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63)为条状,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所述延伸段(613)抵接;
或,所述第三导风件(63)为弧段状,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段(612)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63)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板(631)和延伸板(632),所述连接板(631)与所述底壳(1)的底壁连接,所述延伸板(632)的板面形成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
或,所述第三导风件(63)为板件,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板面形成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导风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
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介于30-60°。
11.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发热件(4)中的一个所述发热件(4)位于所述第三导风件(63)的上方,该所述发热件(4)和所述第三导风件(63)在竖直方向具有间距,所述间距的长度介于2-6mm。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风件(64)的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件(62)的导风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
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介于45-65°。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孔(11),所述散热孔(11)连通所述容置腔(3)和所述底壳(1)的外部,所述第五导风件(65)位于所述散热孔(11)和所述发热件(4)之间;
所述第五导风件(65)的导风面和所述第四导风件(64)的导风面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靠近所述容置腔(3)的一侧具有凸台(12),所述散热风机(5)和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6)位于所述凸台(12)上,所述凸台(12)上设置有进风孔(13),所述进风孔(13)连通所述容置腔(3)和所述底壳(1)的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的高度介于6-10mm。
1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4)包括电路板(41)和加热件(42),所述加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区(31),所述电路板(41)具有第一发热位置和第二发热位置,所述第一发热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区(32),所述第二发热位置位于所述第三发热区(3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34936.3U CN215637375U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34936.3U CN215637375U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37375U true CN215637375U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9898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34936.3U Active CN215637375U (zh) | 2021-08-18 | 2021-08-18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37375U (zh) |
-
2021
- 2021-08-18 CN CN202121934936.3U patent/CN2156373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59866B (zh) | 电力变换装置 | |
CN112146138B (zh) | 一种电热炉 | |
CN111608546B (zh) | 家用电器 | |
JP2005302406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15637375U (zh) | 烹饪器具 | |
EP2194328B1 (en) | Built-in type cooker | |
CN110754931A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4387230U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13577615U (zh) | 组合式烹饪器具 | |
CN213746902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2971551A (zh) | 烹饪装置 | |
CN217356979U (zh) | 烹饪器具底壳及烹饪器具 | |
CN112493876A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17274309U (zh) |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 |
CN210748683U (zh) | 电源板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20546158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8164969U (zh) | 一种烤箱 | |
CN111031766A (zh) | 电烤箱散热风道及具有其的电烤箱 | |
CN212057413U (zh) | 电磁炉 | |
CN220471695U (zh) | 一种电烹饪器的散热底座 | |
CN212037241U (zh) | 烹饪设备 | |
CN218544531U (zh) |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 |
CN210624611U (zh) | 电陶炉 | |
CN219228219U (zh) | 排热机构及电磁炉 | |
CN114176384B (zh) | 三合一烹饪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