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6138B - 一种电热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热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6138B
CN112146138B CN202010969256.9A CN202010969256A CN112146138B CN 112146138 B CN112146138 B CN 112146138B CN 202010969256 A CN202010969256 A CN 202010969256A CN 112146138 B CN112146138 B CN 112146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cavity
panel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692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6138A (zh
Inventor
黎伟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Pufate Electric Appliance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Pufate Electric Appliance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Pufate Electric Appliance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Pufate Electric Appliance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692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461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46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6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6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6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st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on of cool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8Foundations or supports plates; Legs or pillars; Casings;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24C7/06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on stov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炉,包括炉体、散热风扇和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炉体上下位置的面板和底板,炉体内设置有发热件、热能回收罩;所述的发热件位于面板下方;所述的热能回收罩顶部设有开口、且形成有隔热腔罩设在发热件外围;所述的热能回收罩、炉体与底板之间形成风流动通道,风流动通道与隔热腔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将炉体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再导入隔热腔内,对发热件进行散热、以及将发热件向外泄漏的热量导向传递至面板。通过上述改良,不但能够让风的流向更加合理、更加精准,减少热量对除面板以外的各构件的影响,还能把发热体泄漏散失的热量最大限度向面板传递并作用于被加热体,减少热量流失,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热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炉。
背景技术
市场上在售的电热炉种类包括电陶炉、电磁炉等。常规的电热炉都具有面板,以及设置在面板上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泄漏,向电热炉主体内辐射,由于电热炉主体内还设有电路板等电器元件,电路板在高热环境下工作寿命会缩短,因此,通常会在电热炉内设置散热风扇或罩住发热体的隔热罩。
如中国专利文献号为CN110056916A 在2019 年7 月26 日公开的一种多功能家用电热炉,它包括壳体,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加热区域,电热炉还包括:散热保护层、加热组件以及隔热反射板;加热组件设置于加热区域的下方,加热组件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加热组件用于产生加热锅具所需的热量;散热保护层设置于加热区域和加热组件之间,散热保护层用于吸收并传递热量至加热区域;隔热反射板设置于加热组件的底侧,隔热反射板用于隔离并反射热量至加热区域。
上述设置的隔热罩是为了避免加热组件的热量直接辐射到主控板上,设置的散热风扇是为了加快带走发热体泄漏的热量和主控板散热。
但是散热风扇目的只能为主控板进行散热,功能单一,同时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是从四面八方进行传递,并辐射到隔热反射板上,由于热量是朝四面八方进行传递,因此在传递过程中由于散热风扇带动的气流没有目的性流动,容易在炉体内产生涡流,不能把热量有效排出;导致热能利用率低,同时炉体内的热涡流传递到外壳上,使外壳温度升高发烫。
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203099922U 公开了一种空气对流式隔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通过设置隔热盘体3,隔热盘体3 内设置有空气隔热区4,利用风机产生空气流形成相对稳定的空气隔热屏障,并利用风机6 同时冷却线路板7。但该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跟传统的电陶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只是考虑如何对发热盘2 进行散热,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利用风机6 引风后对流散热,所以散热的同时也是将本应可以被利用到被加热体的热量一并带走,造成热量的损失,加热效率降低,所以该技术方案并没有考虑将发热盘的热量如何控制和运用,即如何利用空气隔热区内的热量增强对被加热体进行热交换效果,同时又能保持空气隔热区内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上限。而且根据公开的技术方案以及图纸可知,其隔热盘体3 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出风口9,必然会导致风的流动速度低、气流散焕,散热效果差。
另外,中国专利文献号为CN110056916A 在2019 年7 月26 日公开的一种多功能家用电热炉,它包括壳体,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加热区域,电热炉还包括:散热保护层、加热组件、隔热反射板;加热组件设置于加热区域的下方,加热组件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加热组件用于产生加热锅具所需的热量;散热保护层设置于加热区域和加热组件之间,散热保护层用于吸收并传递热量至加热区域;隔热反射板设置于加热组件的底侧,隔热反射板用于隔离并反射热量至加热区域;上述结构为了避免加热组件的热量直接辐射到主控板上,还设置有散热通道、散热风扇,散热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正对于所述散热通道,散热风扇旋转时,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散热通道排出所述壳体。上述的电热炉虽然能通过散热风扇带走加热组件泄漏的热量,给主控板散热,但散热风扇的转速是恒定的,无法根据电热炉内部温度的大小进行调节,实用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电热炉,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功能单一,散热效果差,炉体温度很高,会有烫伤的风险,同时热量流失大,加热效率低,热能利用率低,避免炉体外壳发烫的不足之处;以及散热风扇转速恒定,无法做到散热及热量利用平衡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热炉,包括炉体、散热风扇和主控板,以及分别设置在炉体上下位置的面板和底板,其特征在于:炉体内设置有发热件、热能回收罩;所述的发热件位于面板下方;所述的热能回收罩顶部设有开口、且形成有隔热腔罩设在发热件外围;所述的热能回收罩、炉体与底板之间形成风流动通道,风流动通道与隔热腔相互连通;
所述的散热风扇将炉体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再导入隔热腔内,将发热件向外泄露的热量导向传递至面板,再带走部分多余的热量,使隔热腔内的温度保持在系统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所述的热能回收罩上设置有用于感应隔热腔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主控板电控连接、且将隔热腔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反馈至主控板,主控板根据隔热腔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具体是:通过对风扇调低风速或停转,使调节隔热腔内的温度在单位时间内上升达到预设值,从而使更多的热能穿过面板传递到被加热体;当隔热腔内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提高风扇转速进行快速散热,如此往复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而并非像传统的电炉上的风扇只进行单方面的散热。
热能回收罩底部设置有围边和若干个罩体进风孔;所述的围边与底板相连形成风流动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的若干个罩体进风孔分别位于围边内;所述的风流动通道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与隔热腔的进风端相互连通。
所述底板上、和/或炉体上、和/或底板与炉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风孔与风流动通道的进风端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通过引风孔将炉体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
所述风流动通道由相互连通的导风腔和引风腔构成;所述的导风腔设置在围边与底板之间;所述的炉体内设置有连接板组件,该连接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的引风腔设置在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导风腔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与隔热腔的进风端相互连通,导风腔的进风端与引风腔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所述下连接板前侧、或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之间设置有风扇口,引风腔的进风端通过风扇口与引风孔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设置在风扇口上。
所述的下连接板后侧、和/或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形成密闭空间并设置有连通口;所述的导风腔的进风端通过连通口与引风腔的出风端相互连通;所述的主控板位于连通口侧部、且与散热风扇电控连接。
所述发热件与主控板电控连接,发热件外围与热能回收罩内底部和/或内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散热间距;位于隔热腔内的风分别通过散热间距对发热件进行散热、以及将发热件泄漏的热量垂直导向传递至面板。
所述连接板组件位于热能回收罩侧部或底部、且固定设置在炉体上或底板上;所述的上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带显示器和/或控制器的操作控制板;所述的面板盖设在发热件和操作控制板上,并对应发热件、操作控制板分别设置有加热区域和操作区域。
所述炉体、面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散热腔,该散热腔与隔热腔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内的风通过散热腔排出炉体外部。
所述热能回收罩侧壁、和/或热能回收罩与面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的散热腔的进风端通过出风孔与隔热腔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所述底板上、和/或面板顶部、和/或炉体侧部、和/或炉体与面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与散热腔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散热腔、排风孔的配合排出炉体外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NTC 热敏电阻、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其位于发热件的底侧、或外侧、或上侧,并固定设置在隔热腔内。
所述发热件与主控板电控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隔热腔内、且在隔热腔内部温度超出预设温度时反馈信息至主控板,主控板根据反馈信息断开与发热件之间的供电。
所述热能回收罩上开设有与隔热腔连通的穿孔,温度传感器与穿孔配合安装。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在隔热腔内设置有用于感应其内部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感应隔热腔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且将这些信息反馈至主控板,主控板就会根据这些信息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以达到散热风扇转速可控的目的。
当隔热腔内的温度升高时,散热风扇的转速就会加大,避免因隔热腔内温度达到热能回收罩的使用极限温度,造成热能回收罩损坏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隔热腔内的温度通过热能回收罩向外传导热量,并且利用发热件泄漏的热量导向面板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以合理地利用了发热件所泄漏的热量。
当隔热腔内的温度未达到温度传感器预设的温度时,散热风扇就会停止转动、或者以慢速转动、又或者根据隔热腔内部温度的高低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不但能够实现静音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使隔热腔的热量快速升高,提高热量向面板传导的效果。
所述的热能回收罩上设置有用于监控隔热腔温度变化的控温件,控温件与主控板电控连接、且在隔热腔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的供电。
控温件可以为熔断器、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NTC 热敏电阻温控器。
所述控温件一端与发热件电控连接,另一端与主控板电控连接;所述的控温件在隔热腔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的供电。
所述热能回收罩上开设有与隔热腔连通的穿孔,控温件与穿孔配合安装。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在隔热腔内设置有用于监控隔热腔内部温度变化的控温件,控温件在工作时能够对隔热腔内部温度变化进行监控;当风机以额定最高转速旋转,隔热腔内部温度仍超过预设温度时,控温件就会跳断,并断开发热件的供电,以防止因隔热腔内温度达到极限温度,造成电热炉损坏、或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以提高电热炉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热能回收罩的外壁面靠向面板延伸有导风板,导风板与面板之间形成导通隔热腔和电热炉外部的散热通道,所述面板对应发热件设置有主发热区,电热炉外部的风抽入隔热腔内,使发热件向外泄露的热量在流经散热通道导出电热炉外部前,热量传递至面板对应散热通道的外围发热区;该结构在发热件泄露的热量在流经散热通道时对面板进行热传递,使该部位面板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面板的发热面积,主发热区对放置在面板上的炊具加热,而外围发热区能够提高炊具对应区域的温度或者提高其外围的空气温度,比传统方式更加充分利用流失的热量,减少热量流失,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同时兼降低电热炉的表面或者侧壁的温度,避免烫伤使用者。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利用多个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炉体的内部形成相互连通的风流动通道、隔热腔,再利用散热风扇工作时将炉体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并进入隔热腔内,风在抽入的流动过程中能对主控板进行散热的同时,还具备以下创新特点和效果:
(1)通过风流动通道将风进行定向引导。
(2)既可以对主控板进行散热,又能够利用了发热件泄漏的辐射热量进行定向引导吹向面板后再排出。
(3)提高发热件对被加热体的加热效率。
(4)使风的流动更加顺畅和精准。
(5)减少风在炉体内停留时间长而产生热旋涡。
(6)有效降低炉体的表面温度,避免烫伤使用者。
(7)利用散热风扇的转速可控,不但能实现电热炉的散热,还能对热量进行更好地传导利用,散热及导热共同作用,使电热炉可以实现散热及热量利用的最佳平衡状态,克服技术偏见。
综合而言,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散热效果好,加热效率高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同时还能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电磁炉、电陶炉等电热炉产品上,使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图2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图4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 为图4 中省略底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流动示意图。
图8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风流动示意图。
图9 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风流动示意图。
图10 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风流动示意图。
图11 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风流动示意图。
图12 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 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 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 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 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17 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剖视图。
图18 为本发明第十三和第十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 为图18 中的A 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 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 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 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其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6,本电热炉,包括炉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炉体1 上下位置的面板2 和底板3,炉体1 内设置有发热件4、热能回收罩5;所述的发热件4 位于面板2 下方;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 顶部设有开口、且形成有隔热腔7 罩设在发热件4 外围;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炉体1 与底板3 之间形成风流动通道,风流动通道与隔热腔7 相互连通、且其内设置有散热风扇9 和主控板10。
散热风扇9 将炉体1 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且先对主控板10进行散热,再导入隔热腔7 内,带走发热件4 向外泄露的热量、以及将发热件4 向外泄漏的热量导向传递至面板2。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利用多个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在炉体的内部形成相互连通的风流动通道、隔热腔7,再利用散热风扇9 工作时将炉体1 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并进入隔热腔7 内,风在抽入的流动过程中能对主控板10 进行散热的同时,还具备以下创新特点和效果:
(1)将通过风流动通道将风进行定向引导。
(2)既可以对主控板10 进行散热,又能够利用了发热件4 泄漏的辐
射热量进行定向引导吹向面板后再排出。
(3)提高面板对被加热体的加热效率。
(4)使风的流动更加顺畅和精准。
(5)减少风在炉体内停留时间长而产生热旋涡。
(6)有效降低炉体的表面温度,避免烫伤使用者。
而且,发热件4 泄漏的热量还能通过风的流动朝面板2 的方向导向传递,由于风能使热量朝面板2 的方向进行导向传递,因此能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热量从四面八方进行传递、且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流失问题,避免热风从隔热罩的侧壁中间部位流走、带走大部分发热件4 泄漏的热量,从而提高热量向面板2 传递的效率,减少热量流失,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换热效率提升约20%甚至更高,从而提升产品的加热效率,减少加热时间,降低工作能耗。
进一步地讲,热能回收罩5 底部设置有围边11 和若干个罩体进风孔12;所述的围边11 与底板3 相连形成风流动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的若干个罩体进风孔12 分别位于围边11 内;所述的风流动通道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12 与隔热腔7 的进风端相互连通。
底板3 上、和/或炉体1 上、和/或底板3 与炉体1 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风孔13 与风流动通道的进风端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9 通过引风孔13 将炉体1 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
风流动通道由相互连通的导风腔8 和引风腔6 构成;所述的导风腔8设置在围边11 与底板3 之间;所述的炉体1 内设置有连接板组件,该连接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板14 和下连接板15;所述的引风腔6 设置在上连接板14 与下连接板15 之间;导风腔8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12 与隔热腔7 的进风端相互连通,导风腔8 的进风端与引风腔6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上述的围边11 不但能保证热能回收罩5 能够定位在底板3 上,还能与底板3 之间形成密封的导风腔8,功能多样;同时由于导风腔8 的密封性,因此从引风腔6 引出的风能更好的进入隔热腔7 内,保证风量不会出现流失问题。
下连接板15 前侧、或下连接板15 与上连接板14 之间设置有风扇口16,本实施例优选在下连接板15 前方底侧设置有风扇口16,引风腔6 的进风端通过风扇口16 与引风孔13 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9 设置在风扇口16 上、且在转动时会将炉体1 外部的风依次通过引风孔13、风扇口16的配合抽入引风腔6 内,从而保证风能够顺畅地抽入引风腔6内,还能提高风的抽入量。
下连接板15 后侧、和/或下连接板15 与上连接板14 形成密闭空间并设置有连通口17,为了便于加工生产,同时更加合理地利用炉体1 内部的空间,本实施例优选在下连接板15 后方一侧设置有连通口17;所述的导风腔8 的进风端通过连通口17 与引风腔6 的出风端相互连通;所述的主控板10 位于连通口17 侧部、且与散热风扇9 电控连接。
发热件4 与主控板10 电控连接,发热件4 外围与热能回收罩5 内底部和/或内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散热间距,本实施例的发热件4 外围同时与热能回收罩5 内底部、内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间距,这散热间距呈横向及纵向分布,由于散热间距的横向分布,因此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能通过横向的散热间距对发热件4 进行散热,由于散热间距的纵向分布,因此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能通过纵向的散热间距将发热件4 泄漏的热量垂直导向传递至面板2。
上述的散热间距并不是越大、其散热效果就越好,尤其是采用自下而上的导风散热时,当散热间距超过发热件4 向外热辐射的热边界层的厚度时,热边界层以外的间距空隙会产生气流紊流现象,使热边界层外围形成气流保护层,自下而上的风无法直接带走热边界层内的热量,同时无法对热量进行传导,会导致热能回收罩5 内部散热效果反而变差,从而出现热量封锁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将上述的散热间距进行限定,其间距优选小于20mm 且大于1mm,该距离厚度可以保证发热件4 外围与热能回收罩5 内底部、内侧壁之间的间距稍微小于或接近于发热件4 向外辐射热量的热边界层厚度,当然可以进一步优选5mm-10mm,即间距厚度越小、实际所能形成的热边界层越薄(薄于发热件4 正常向外辐射热量的热边界层厚度),通过人为调整散热间距,相当于压缩了发热件4 向外热辐射的热边界层的实际厚度,使热边界层内的热量温度更高,自下而上的风能够直接带走热边界层内的热量,同时更有趋势快速对流上升,使热量更好地传导至面板2,散热及导热共同利用,效果更好,克服技术偏见。
为了合理的利用炉体1 内部的空间,减少各构件在装配后的空间占用率,连接板组件位于热能回收罩5 侧部或底部、且固定设置在炉体1 上或底板3 上。所述的上连接板14 上还设置有带显示器和/或控制器的操作控制板18,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操作控制板18 上同时设置有显示器和控制器;所述的面板2 盖设在发热件4 和操作控制板18 上,并对应发热件4、操作控制板18 分别设置有加热区域和操作区域,由于面板2 在装配时直接盖设在发热件4 和操作控制板18 上,因此产品在装配后整齐美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进一步地讲,为了便于炉体1 内部的散热,炉体1、面板2 与底板3之间设置有散热腔19,该散热腔19 与隔热腔7 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通过散热腔19 排出炉体1 外部。
热能回收罩5 侧壁、和/或热能回收罩5 与面板2 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20;本实施例优选在热能回收罩5 侧壁上方设置有出风孔20,所述的散热腔19 的进风端通过出风孔20 与隔热腔7 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底板3 上、和/或炉体1 侧部、和/或炉体1 与面板2 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本实施例优选在底板3 和炉体1 侧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排风孔21 多个位置的设置能提高风的排出量,同时排风孔21 与散热腔19 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 的配合排出炉体1 外部,以实现电热炉的多个方向排风。
其中,排风孔21 与引风孔13 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因此抽入炉体1内部的自然风与排出炉体1 外部的热风互相不干扰,从而避免自然风、热风之间的乱窜影响电热炉的导风散热效果,保证电热炉的使用稳定性。
如图5、图6 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
电热炉工作时,发热件4 泄漏热量并向炉体1 内部辐射,在隔热腔7的遮挡作用下,电热炉分成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不同区域。根据热量朝四面八方传递的原理,电热炉内部将产生多个不同方向的热气流。同时,由于引风腔6、导风腔8、隔热腔7、散热腔19 相互连通,因此散热风扇9在转动工作时,会使炉体1 内部形成负压状态,炉体1 外部的风就会抽入引风腔6 内,并从导风腔8 进入隔热腔7 内,最后从散热腔19 排出炉体1外部。风的流动路径如图5、图6 箭头所示,风在整个流动过程中能对主控板10 进行散热的同时,还能对发热件4 等构件进行散热,不但提升了散热风扇9 的利用率,使其能同时对主控板10、发热件4 等构件进行散热,提升散热风扇9 的使用功能,同时提高换热效率,另外,由于热能回收罩5内部存在不停流动的风进行散热,因此发热件4 即使较长时间工作,热能回收罩5 内温度也不会持续升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发热件4 长期工作的稳定,减少热量对主控板10等构件的影响,使产品的使用更加稳定,寿命更长。
并且,在热能回收罩5 内部流动的风还会对发热件4 泄漏的热量进行引导,使热量不再朝四面八方传递,只会自下而上的导向传递至面板2,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发热件4 泄漏的热量,提高其热量向面板2 传递的效率,减少热量流失,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上述隔热腔7 内的温度趋于平衡且达到一定后,可通过面板2 对被加热体进行加热,从而极大提高热量利用率。
所谓的趋于平衡,其实是指工作时,热能回收罩5 内的温度达到一定后,与发热件4 连接或位于发热件4 附近的附件,如导线、连接件等,接近到极限的最高温度,譬如假设为180 度,现有技术的做法是直接用风扇以散热的形式将发热件以对流的形式降温,其为冷风快进,热风快出,而本技术是逆向思维,将热量罩在热能回收罩5 内并吹向面板2,再排出,从而利用了热能回收罩内部的温度。
所述的隔热腔7 内设置有用于感应其内部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主控板10 电控连接、且将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反馈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 根据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控制散热风扇9的转速;用以保持隔热腔7 内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举例:120℃-190℃之间),该温度范围是相对于产品功能而定,使更多的热能穿过面板2 传递至被加热体。
具体地讲,温度传感器为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其位于发热件4 的底侧、或外侧、或上侧,并固定设置在隔热腔7内。
在隔热腔7 内设置有用于感应其内部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感应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且将这些信息反馈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 就会根据这些信息控制散热风扇9 的转速,以使隔热腔7 内部温度达到一个预定值。利用散热风扇9 的转速可控,不但能实现电热炉的散热,还能对热量进行更好地传导利用,散热及导热共同作用,使电热炉可以实现散热及热量利用的最佳平衡状态,克服技术偏见。
所述的隔热腔7 内设置有用于监控其内部温度变化的控温件40,控温件40 与主控板10 电控连接、且在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4 的供电。
控温件40 可以为熔断器、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NTC 热敏电阻温控器。
在隔热腔7 内设置有用于监控其内部温度变化的控温件40,控温件40在工作时能够对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进行监控;如工作环境严重超出可控范围,或使用者的不正当使用,使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控温件40 就会跳断,并断开发热件4 的供电,以防止因隔热腔7 内温度达到极限温度,造成电热炉损坏、或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以提高电热炉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讲,控温件40 一端与发热件4 电控连接,另一端与主控板10电控连接;所述的控温件40 在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4 的供电;以防止因隔热腔7 内温度达到极限温度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控温件40可以为熔断器、或突跳式温控开关。
当控温件40 为熔断器时,其可利用金属导体作为熔体串联在发热件4与主控板10之间的电路中,如工作环境严重超出可控范围,或使用者的不正当使用,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使其熔体自动熔断,从而断开发热件4 的供电,使发热件4 断电。
当控温件40 为突跳式温控开关时,其可利用双金属片作为感温,隔热腔7 内部温度正常时,突跳式温控开关处于常闭状态,如工作环境严重超出可控范围,或使用者的不正当使用,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突跳式温控开关断开,从而断开发热件4 的供电。当隔热腔7 内部温度恢复至正常时,触点重新闭合,主控板10 与发热件4 之间的电路正常连接。
当控温件40 为NTC 热敏电阻温控器时,其电阻值会随着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而变化,利用这一特性, 可将NTC 热敏电阻温控器通过测量其电阻值来感应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并通过逻辑电路断开发热件4的供电。当隔热腔7 内部温度恢复至正常时,NTC 热敏电阻温控器会控制主控板10 重新与发热件4 连接。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7,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底板3 上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这些若干个排风孔21 设置在底板3一侧,引风孔13 设置在底板3 另一侧、且与排风孔21 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
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 的配合排出炉体1外部,以实现电热炉的单底部排风。
其中,风的流动过程如图7 箭头所示。
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8,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炉体1 侧部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这些若干个排风孔21 设置在炉体1 侧部上方位置、或者中间位置、又或者下方位置,引风孔13 设置在底板3 一侧、且与排风孔21 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
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 的配合排出炉体1外部,以实现电热炉的单侧向排风。
其中,风的流动过程如图8 箭头所示。
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9,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炉体1 与面板2 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这些若干个排风孔21环形设在炉体1 与面板2 之间的连接处,引风孔13 设置在底板3 一侧、且与排风孔21 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
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 的配
合排出炉体1 外部,以实现电热炉的环侧向排风。
其中,风的流动过程如图9 箭头所示。
除此之处,若干个排风孔21 也可以设置在面板2 顶部,风由面板2顶部向上吹并排出。
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
参见图10,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炉体1 与底板3 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这些若干个排风孔21设在炉体1 与底板3 之间的连接处,引风孔13 设置在底板3 一侧、且与排风孔21 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
位于隔热腔7 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 的配合排出炉体1外部,以实现电热炉的环侧向排风。
其中,风的流动过程如图9 箭头所示。
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
参见图11,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导风腔8 由一体式管道构成,管道两端分别与引风腔6 和隔热腔7 连通,管道的材质不局限于塑料或金属,可以为其他合成材料,与引风腔6和隔热腔7 连接处可以为扣接或焊接或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并可以方便拆装。
另外,导风腔8 的一端还可以直接与引风孔13 连接。
其中,风的流动过程如图11 箭头所示。
其他未述同第一至五任一种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
参见图12,上连接板14 和下连接板15 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且顶部设有隔热墙22,底部敞开与底板3 连接,同样设有连接口17 与导风腔8 连通,其工作原理和效果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八实施例
参见图13,例取消第一实施例中的上连接板,并将下连接板15 的形状做成近似阶梯状设置在靠近发热件4 的一侧,其顶部与面板2 连接,其底部与底板3 连接,形成隔热墙结构,使操作控制板18 和/或主控板10 设置在相对发热件4 的另一侧,同样地下连接板15设有连接口17 与导风腔8连通,其工作原理和效果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九实施例
参见图14,取消第一实施例中的上连接板,并将下连接板15 的形状做成近似U 型的结构,使操作控制板18 和/或主控板10 设置在下连接板15内,U 型的结构的一侧或两侧板的顶部延伸至与面板2 连接,同样地侧板设有连接口17 与导风腔8 连通,其工作原理和效果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实施例
相对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风扇9 先对主控板10 进行散热,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第二个散热风扇,使其中一个风扇专门将外界的冷风抽入后经过风流动通道吹向隔热腔7;另一个风扇专门对主控板10 进行散热。
又或者采用同一个风扇,但将主控板10 和风流动通道设置成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不同方向的位置,使该风扇吹出的风同时吹向主控板10 和风流动通道;其工作原理和效果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另外,所述热能回收罩5 底部上的围边11,还可以通过改变设计,将其设置在底板3 上,同样可以实现实施例一的技术效果。
又或者,底板3 上设置有塑料座,塑料座向热能回收罩5 延伸,热能回收罩5 底部上的围边11 与塑料座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构成导风腔8。
第十二实施例
如图15 至图17 所示,所述热能回收罩5 的下方设有支撑在底板3 上的盖板24,盖板24 上设置有适于散热风扇9 安装的安装腔25,引风孔13设置在安装腔25 下方的底板3 上,罩体进风孔12 设置在安装腔25 上方的热能回收罩5 底部。本实施例的特别之处在于,所述底板3 上还设置有多组抽风孔26、27,该抽风孔26 的负压引力由罩体进风孔12 和引风孔13之间的对流提供,其中一组抽风孔26 在盖板24 下方,由盖板24 下方的抽风孔26进入的冷风可以带走炉体1 内腔的温度,实现对流散热,另一组抽风孔27 在主控板10 的下方,由该抽风孔27 进入的冷风负责带走主控板10的热量,无论是抽风孔26、还是抽风孔27,其最终也是汇集到由散热风扇9 引导的主风群里进入热能回收罩5 内利用。
前述提及盖板24 是支撑在底板3 上,所以他们之间具备间距,间距上设置有多个与散热风扇9 进风端连通的通孔28,外界的冷风由抽风孔26、27 进入后,携带各自的热量穿过通孔28,由散热风扇9 驱动再进入到热能回收罩5 内利用后排出。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与第一至十一实施例相比,其更优胜的特点在于抽风孔26、27 的设置,使得炉腔内的热量被进一步收集到热能回收罩5 内加以利用,同时对炉腔内的降温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主控板10 能够在更加适宜的温度下稳定工作。
第十三实施例
如图18 至图19,所示发热件4 与主控板10 电控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隔热腔7 内、且在隔热腔7 内部温度超出预设温度时反馈信息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 根据反馈信息断开与发热件4 之间的供电。因此本结构的电热炉除了能够控制散热风扇9 的转速,还能对发热件4 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其主要表现为:散热风扇9 以最高转速运行、且隔热腔7 内部达到预设的温度时,温度传感器就会将这信息反馈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 随后断开与发热件4 之间的供电,以避免隔热腔7 内部温度升高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解释的是,在上述情况下,主控板10 断开与发热件4 之间的供电后,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温度传感器为NTC 热敏电阻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时,由于其具备复位功能,当隔热腔7 内的温度降低至预设值后,通过NTC 热敏电阻或突跳式温控开关可将这信息反馈至主控板10,恢复主控板10 与发热件4 之间的供电,重新将供电恢复进入待机状态,供消费者主动操作后使用。
但如果温度传感器为熔断器时,由于其不具备复位功能,即使当隔热腔7 内的温度降低至预设值后,也无法恢复主控板10 与发热件4 之间的供电。
发热件4 外围与热能回收罩5 内底部和/或内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间距;为了使NTC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能够准确地感应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所述的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位于散热间距内。
为了使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的装配更加牢固,隔热腔7内设置有固定部31,该固定部31 位于发热件4 的底侧、或外侧、或上侧;所述的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通过固定部31 固定设置在隔热腔7 内。
进一步地讲,隔热腔7 内部靠近发热件4 的外侧设置有凸台32;所述的固定部31为卡扣、且设置在凸台32 上,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固定卡设在凸台32 的卡扣上,或者,固定部31 为紧固件,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通过紧固件固定设置在凸台32 上,从而简化NTC 热敏电阻30、或突跳式温控开关、或熔断器的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优选为NTC 热敏电阻30,NTC 热敏电阻30 在工作时其电阻值会随着隔热腔7 内温度上升而迅速下降,利用这一特性,可将NTC 热敏电阻30 通过测量其电阻值来感应隔热腔7 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从而达到检测温度和控制风机转速以及发热件4 供电通断的目的。
同时NTC 热敏电阻30 的实际尺寸十分灵活,可小至0.010 英寸或很小的直径,因此能随意地设置在隔热腔7 内任何位置。
本实施例的炉体1 底部还设置有底板3,底板3、热能回收罩5 与炉体1 之间形成风流动通道33,风流动通道33 与隔热腔7 的进风端相互连通。
当隔热腔7 内的温度升高时,散热风扇9 的转速就会加大,避免因隔热腔7 内温度达到热能回收罩5 的使用极限温度,造成热能回收罩5 损坏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隔热腔7 内的温度通过热能回收罩5 向外传导热量。
当隔热腔7 内的温度未达到温度传感器预设的温度时,散热风扇9 就会停止转动、或者以慢速转动、又或者根据隔热腔7 内部温度的高低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不但能够实现静音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使隔热腔7 的热量快速升高,提高热量向面板2 传导的效果。
改变散热风扇9 的转速,使隔热腔7 内部温度在预设的温度范围内且相对恒定,使更多的热量向面板2 传导,又不会因隔热腔7 内部温度升高造成构件损坏。
以下是温度传感器的其他具体实施例:
如图20-图22 所示,所述热能回收罩5 上开设有与隔热腔7 连通的穿孔501,温度传感器与穿孔501 配合安装;温度传感器安装的位置可以是穿孔501 的上、中、下、周边的任意位置,温度传感器能够直接感应到隔热腔7 内的温度即可。
如图20 所示,温度传感器(举例采用NTC 热敏电阻30)安装在穿孔501 内,温度传感器的顶面低于与穿孔501 周边的隔热腔7 的内端面,穿孔501 下方设置有承托块502 对温度传感器的底面进行承托,承托块502 通过紧固件与热能回收罩5 连接,温度传感器顶面通过穿孔501 内的台阶限位。
如图21 所示,温度传感器(举例采用NTC 热敏电阻30)安装在穿孔501 内,温度传感器的顶面与穿孔501 周边的隔热腔7 的内端面基本持平,穿孔501 下方设置有承托块502 对温度传感器的底面进行承托,承托块502通过紧固件与热能回收罩5 连接,温度传感器顶面通过穿孔501 上的横条503 限位。
如图22 所示,隔热腔7 的内端面设有凹腔504,穿孔501 开设在凹腔504 上,温度传感器(举例采用NTC 热敏电阻30)安装在穿孔501 内,温度传感器的顶面高于穿孔501 且部分延伸入在凹腔504 内,穿孔501 下方设置有承托块502 对温度传感器的底面进行承托,承托块502 通过紧固件与热能回收罩5 连接,温度传感器顶面通过凹腔504 内的横条505 限位。
其他未述同第一
第十四实施例
如图18 至图19,为了使控温件40 的装配更加牢固,隔热腔7 内设置有固定部41,该固定部41 位于发热件4 的底侧、或外侧、或上侧;所述的控温件40 通过固定部41 固定设置在隔热腔7 内。
进一步地讲,隔热腔7 内部靠近发热件4 的外侧设置有凸台32;所述的固定部41为卡扣、且设置在凸台32 上,控温件40 固定卡设在凸台32的卡扣上,或者,固定部41 为紧固件,控温件40 通过紧固件固定设置在凸台32 上,从而简化控温件40 的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控温件40 的其他具体实施例,可以参照第十三实施例中,图20-图22 的安装方式,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第十五实施例
参见图23,本电热炉,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
所述热能回收罩5的外壁面靠向面板2延伸有导风板23,导风板23与面
板2之间形成导通隔热腔7和电热炉外部的散热通道24,所述面板2对应发热件4设置有主发热区A,电热炉外部的风抽入隔热腔7内,使发热件4向外泄露的热量在流经散热通道24导出电热炉外部前,热量传递至面板2对应散热通道24的外围发热区B;该结构在发热件泄露的热量在流经散热通道24时对面板2进行热传递,使该部位面板2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面板2的发热面积,主发热区A对放置在面板2上的炊具加热,而外围发热区B能够提高炊具对应区域的温度或者提高其外围的空气温度,比传统方式更加充分利用流失的热量,减少热量流失,提升热量的利用效率,同时兼降低电热炉的表面或者侧壁的温度,避免烫伤使用者。
经过散热通道24 的热风与外围发热区B 进行热交换后,通过设置孔26,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排出炉体1外,如应用实施例二、三、四、五的排风孔结构,或者设计一种新的排风孔结构:即直接在面板2上开设排风孔进行排风。
其他未述同第一实施例。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5)

1.一种电热炉,包括炉体(1)、散热风扇(9)和主控板(10),以及分别设置在炉体(1)上下位置的面板(2)和底板(3),其特征在于:炉体(1)内设置有发热件(4)、热能回收罩(5);所述的发热件(4)位于面板(2)下方;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顶部设有开口、且形成有隔热腔(7)罩设在发热件(4)外围;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炉体(1)与底板(3)之间形成风流动通道,风流动通道与隔热腔(7)相互连通;
所述的散热风扇(9)将炉体(1)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再导入隔热腔(7)内,带走发热件(4)向外泄露的热量、以及将发热件(4)向外泄漏的热量导向传递至面板(2);
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上设置有用于感应隔热腔(7)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主控板(10)电控连接、且将隔热腔(7)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反馈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根据隔热腔(7)内部温度变化的信息控制散热风扇(9)的转速;
所述底板(3)上、和/或炉体(1)上、和/或底板(3)与炉体(1)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引风孔(13)与风流动通道的进风端相互连通;
所述风流动通道由相互连通的导风腔(8)和引风腔(6)构成;所述的炉体(1)内设置有连接板组件,该连接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连接板(14)和下连接板(15);所述的引风腔(6)设置在上连接板(14)与下连接板(15)之间;导风腔(8)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12)与隔热腔(7)的进风端相互连通,导风腔(8)的进风端与引风腔(6)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所述下连接板(15)前侧、或下连接板(15)与上连接板(14)之间设置有风扇口(16),引风腔(6)的进风端通过风扇口(16)与引风孔(13)相互连通;所述的散热风扇(9)设置在风扇口(16)上;
所述的下连接板(15)后侧、和/或下连接板(15)与上连接板(14)形成密闭空间并设置有连通口(17);所述的导风腔(8)的进风端通过连通口(17)与引风腔(6)的出风端相互连通;所述的主控板(10)位于连通口(17)侧部、且与散热风扇(9)电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罩(5)或底板(3)底部设置有围边(11)和若干个罩体进风孔(12);所述的围边(11)与底板(3)相连;所述的若干个罩体进风孔(12)分别位于围边(11)内;所述的风流动通道的出风端通过罩体进风孔(12)与隔热腔(7)的进风端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9)通过引风孔(13)将炉体(1)外部的风抽入风流动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8)设置在围边(11)与底板(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4)与主控板(10)电控连接,发热件(4)外围与热能回收罩(5)内底部和/或内侧壁之间形成一定的散热间距;位于隔热腔(7)内的风分别通过散热间距对发热件(4)进行散热、以及将发热件(4)泄漏的热量垂直导向传递至面板(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组件位于热能回收罩(5)侧部或底部、且固定设置在炉体(1)上或底板(3)上;所述的上连接板(14)上还设置有带显示器和/或控制器的操作控制板(18);所述的面板(2)盖设在发热件(4)和操作控制板(18)上,并对应发热件(4)、操作控制板(18)分别设置有加热区域和操作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面板(2)与底板(3)之间设置有散热腔(19),该散热腔(19)与隔热腔(7)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7)内的风通过散热腔(19)排出炉体(1)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罩(5)侧壁、和/或热能回收罩(5)与面板(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孔(20);所述的散热腔(19)的进风端通过出风孔(20)与隔热腔(7)的出风端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上、和/或面板(2)顶部、和/或炉体(1)侧部、和/或炉体(1)与面板(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孔(21)与散热腔(19)的出风端相互连通;位于隔热腔(7)内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孔(20)、散热腔(19)、排风孔(21)的配合排出炉体(1)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4)与主控板 (10)电控连接;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隔热腔(7)内、且在隔热腔(7)内部温度超出预设温度时反馈信息至主控板(10),主控板(10)根据反馈信息断开与发热件(4)的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罩(5)上开设有与隔热腔(7)连通的穿孔(501),温度传感器与穿孔(501)配合安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能回收罩(5)上设置有用于监控隔热腔(7)温度变化的控温件(40),控温件(40)与主控板(10)电控连接、且在隔热腔(7)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4)的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件(40)一端与发热件(4)电控连接,另一端与主控板(10)电控连接;所述的控温件(40)在隔热腔(7)内部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断开发热件(4)的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罩(5)上开设有与隔热腔(7)连通的穿孔(501),控温件(40)与穿孔(501)配合安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回收罩(5)的外壁面靠向面板(2)延伸有导风板(23),导风板(23)与面板(2)之间形成导通隔热腔(7)和电热炉外部的散热通道(24),所述面板(2)对应发热件(4)设置有主发热区(A),电热炉外部的风抽入隔热腔(7)内,使发热件(4)向外泄露的热量在流经散热通道(24)导出电热炉外部前,热量传递至面板(2)对应散热通道(24)的外围发热区(B)。
CN202010969256.9A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热炉 Active CN1121461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9256.9A CN112146138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热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9256.9A CN112146138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热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6138A CN112146138A (zh) 2020-12-29
CN112146138B true CN112146138B (zh) 2022-11-04

Family

ID=7389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9256.9A Active CN112146138B (zh) 2020-09-15 2020-09-15 一种电热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461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3166A (zh) * 2021-04-25 2021-07-02 杜启明 一种主动式降温防烫伤装置
CN114396799B (zh) * 2022-01-17 2023-12-08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蒸养窑温度分仓控制设备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TWI807748B (zh) * 2022-03-31 2023-07-01 佛光大學 可加熱或致冷之爐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46865U (zh) * 2012-03-31 2012-1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炉及电磁炉双室散热风道
CN103277818A (zh) * 2013-05-22 2013-09-0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电磁炉
CN203797738U (zh) * 2014-03-17 2014-08-27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04043004U (zh) * 2014-08-26 2014-12-24 杭州信多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准确测温并降低温升的电磁炉结构
CN206648099U (zh) * 2017-03-09 2017-11-17 谢刚 一种侧进风后出风的电陶炉
CN111649358A (zh) * 2020-05-11 2020-09-11 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电热炉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2860B2 (ja) * 1998-04-17 2000-10-23 株式会社ピーエフユー ファン一体型発熱素子冷却装置
JP5558536B2 (ja) * 2012-09-04 2014-07-23 東莞永騰電子制品有限公司 放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46865U (zh) * 2012-03-31 2012-1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炉及电磁炉双室散热风道
CN103277818A (zh) * 2013-05-22 2013-09-0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电磁炉
CN203797738U (zh) * 2014-03-17 2014-08-27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04043004U (zh) * 2014-08-26 2014-12-24 杭州信多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准确测温并降低温升的电磁炉结构
CN206648099U (zh) * 2017-03-09 2017-11-17 谢刚 一种侧进风后出风的电陶炉
CN111649358A (zh) * 2020-05-11 2020-09-11 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电热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6138A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6138B (zh) 一种电热炉
CN203421761U (zh) 一种风幕抽油烟机
US20120079948A1 (en) Cooking appliance
CN205017766U (zh) 一种发射机水冷散热结构
CN213207947U (zh) 一种电热炉的温控散热结构
CN106051933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EP3460343A1 (en) Oil heater
CN114403686B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电饭煲
CN213066212U (zh) 一种电热炉的导风结构
EP3926244B1 (en) Heating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CN204534777U (zh) 电暖器
CN210748310U (zh) 风暖床垫及其风路连接件
CN213207949U (zh) 一种电热炉的温控结构
CN208909879U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104654429A (zh) 电暖器
CN206234882U (zh) 一种具有制冷功能的吸油烟机
CN216416892U (zh) 一种散热降温效果好的空气烤箱
CN109375748A (zh) 显示装置的散热系统
CN211600864U (zh) 踢脚线取暖器
KR20160002292U (ko) 월 마운트형 온풍기
CN213429672U (zh) 一种热奶器的热风循环系统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N217772080U (zh) 烹饪装置及其散热结构
CN220471695U (zh) 一种电烹饪器的散热底座
CN214742175U (zh) 可穿戴调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