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26550U - 穿梭车 - Google Patents

穿梭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26550U
CN215626550U CN202121429838.4U CN202121429838U CN215626550U CN 215626550 U CN215626550 U CN 215626550U CN 202121429838 U CN202121429838 U CN 202121429838U CN 215626550 U CN215626550 U CN 215626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s
lifting
roller
drive
shu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298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舜钊
刘贵翔
黄裕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rle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rle Autom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rle Autom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Mirle Automati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26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26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梭车,穿梭车包括车体、多个第一轮子、二升降座以及多个第二轮子。多个第一轮子设置于车体上。二升降座设置于车体上。二升降座于第一上升位置与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多个第二轮子设置于二升降座上。当二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多个第一轮子转动时,多个第一轮子带动车体沿第一轴向移动。当二升降座位于第一下降位置,且多个第二轮子转动时,多个第二轮子带动车体沿第二轴向移动。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异。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即可根据实际需求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进行四向移动,使得操作更为便利且更有弹性。

Description

穿梭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梭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进行四向移动的穿梭车。
背景技术
穿梭车是物流系统中一种执行往复输送任务的智能车。借由各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实行自动化辨识的取置货物及运输等任务。现有技术的穿梭车仅能进行两向移动(亦即,直线往复的移动),操作较为不便且缺乏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进行四向移动的穿梭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穿梭车包括车体、多个第一轮子、二升降座以及多个第二轮子。所述多个第一轮子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二升降座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二升降座于第一上升位置与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设置于所述二升降座上。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且所述多个第一轮子转动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带动所述车体沿第一轴向移动。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转动时,所述多个第二轮子带动所述车体沿第二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异。
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二轮子的直径大于所述多个第一轮子的直径。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接触地面,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远离地面。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远离地面,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接触地面。
优选地,所述穿梭车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多个第一轮子与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马达、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链条、二第二传动链条、第二传动轴以及第三传动链条。所述第一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马达的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二第二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多个第一轮子。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二轮子的其中之二。所述第三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马达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轴。
优选地,所述穿梭车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二升降座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各所述升降座具有第一滚轮以及第二滚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马达、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链条、第四传动轴、第一凸轮、第二凸轮以及第五传动链条。所述第四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二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一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所述第五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三传动轴与所述第四传动轴。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且所述第二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时,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当所述第一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且所述第二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时,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
优选地,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升降平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升降平台于第二上升位置与第二下降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升降平台具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凸轮,所述第三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
优选地,当所述第三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二上升位置。当所述第三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二下降位置。
优选地,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平台,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平台维持直线移动。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是剪刀式连杆组合。
优选地,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多个导引模块,各所述导引模块包括导引块以及多个导引轮,所述导引块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多个导引轮设置于所述导引块上,各所述升降座具有导引槽,所述多个导引轮位于所述导引槽中,所述多个导引轮与所述导引槽配合使各所述升降座维持直线移动。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升降座带动第二轮子上升或下降。当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时,第一轮子接触地面,且第二轮子远离地面。此时,第一轮子可被驱动转动,以带动车体沿第一轴向往复移动。当升降座位于第一下降位置时,第一轮子远离地面,且第二轮子接触地面。此时,第二轮子可被驱动转动,以带动车体沿第二轴向往复移动。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即可根据实际需求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进行四向移动,使得操作更为便利且更有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穿梭车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二轮子移动至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升降平台移动至第二上升位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穿梭车的内部视图。
图5是图4中的穿梭车的爆炸图。
图6是图4中的穿梭车移除升降平台后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第一驱动机构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9是图5中的升降座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中的升降平台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1是图6中的第二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升降平台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
图15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下降位置,且升降平台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
图16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升降平台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穿梭车
10车体
12第一轮子
14升降座
16第二轮子
18第一驱动机构
20第二驱动机构
22升降平台
24升降机构
26导引模块
120、1804、1806、1820、1822、1880、2002、2020、2022、2060链轮
140第一滚轮
142第二滚轮
144导引槽
180第一马达
182第一传动轴
184第一传动链条
186第二传动链条
188第二传动轴
190第三传动链条
200第二马达
202第三传动轴
204第四传动链条
206第四传动轴
208第一凸轮
210第二凸轮
212第五传动链条
214第三凸轮
220第三滚轮
260导引块
262导引轮
1800第一输出轴
1802第二输出轴
2000输出轴
X第一轴向
Y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穿梭车1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第二轮子16移动至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升降平台22移动至第二上升位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1中的穿梭车1的内部视图,图5是图4中的穿梭车1的爆炸图,图6是图4中的穿梭车1移除升降平台22后的俯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穿梭车1包括车体10、多个第一轮子12、二升降座14、多个第二轮子16、第一驱动机构18、第二驱动机构20以及升降平台22。多个第一轮子12设置于车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八个第一轮子12设置于车体10的相对二侧,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轮子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二升降座14设置于车体10上,且多个第二轮子16设置于二升降座14上。在本实施例中,可在各升降座14分别设置两个第二轮子16,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轮子1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二升降座14可于第一上升位置与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以带动多个第二轮子16移动至图1所示的第一上升位置或图2所示的第一下降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轮子16的直径大于多个第一轮子12的直径。当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时,多个第二轮子16会被二升降座14带动上升而远离地面,使得多个第一轮子12接触地面。此外,当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下降位置时,多个第二轮子16会接触地面,使得多个第一轮子12远离地面。因此,当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多个第一轮子12转动时,多个第一轮子12即会带动车体10沿第一轴向X移动,如图1所示。当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下降位置,且多个第二轮子16转动时,多个第二轮子16即会带动车体10沿第二轴向Y移动,如图2所示。第一轴向X与第二轴向Y相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向X与第二轴向Y相互垂直。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1即可根据实际需求沿第一轴向X与第二轴向Y进行四向移动,使得操作更为便利且更有弹性。
第一驱动机构18与第二驱动机构20皆设置于车体10中。第一驱动机构18用以驱动多个第一轮子12与多个第二轮子16转动。第二驱动机构20用以驱动二升降座14于第一上升位置与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升降平台22设置于车体10上。当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时,第二驱动机构20还可用以驱动升降平台22于第二上升位置(如图3所示)与第二下降位置(如图1所示)之间移动。
以下先说明第一驱动机构18的组成与作用原理,再说明第二驱动机构20的组成与作用原理。
请参考图7以及图8,图7是图6中的第一驱动机构18的立体图,图8是图7中的第一驱动机构18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8可包括第一马达180、第一传动轴182、第一传动链条184、二第二传动链条186、第二传动轴188以及第三传动链条190。第一传动链条184连接于第一马达180的第一输出轴1800与第一传动轴18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链条184可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800上的链轮1804与第一传动轴182上的链轮1820。二第二传动链条186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82与多个第一轮子12。在本实施例中,二第二传动链条186可连接于第一传动轴182上的链轮1822与多个第一轮子12上的链轮120。第二传动轴188连接于多个第二轮子16的其中之二。如图6所示,第二传动轴188可连接位于上方的两个第二轮子16,且位于下方的两个第二轮子16可自由转动。第三传动链条190连接于第一马达180的第二输出轴1802与第二传动轴188。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链条190可连接于第二输出轴1802上的链轮1806与第二传动轴188上的链轮1880。
当第一马达180的第一输出轴1800转动时,第一输出轴1800即会经由第一传动链条184、第一传动轴182与第二传动链条186驱动第一轮子12转动。此外,当第一马达180的第二输出轴1802转动时,第二输出轴1802即会经由第三传动链条190与第二传动轴188驱动第二轮子16转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单一的第一马达180来驱动第一轮子12或第二轮子16转动。
请参考图9至图17,图9是图5中的升降座14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0是图5中的升降平台22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1是图6中的第二驱动机构20的立体图,图12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图13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升降平台22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图14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图15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下降位置,且升降平台22位于第一下降位置的立体图,图16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图17是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且升降平台22位于第一上升位置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各升降座14可具有第一滚轮140以及第二滚轮142。如图10所示,升降平台22可具有第三滚轮220。如图11所示,第二驱动机构20可包括第二马达200、第三传动轴202、第四传动链条204、第四传动轴206、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第五传动链条212以及第三凸轮214。第四传动链条204连接于第二马达200的输出轴2000与第三传动轴202。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传动链条204可连接于输出轴2000上的链轮2002与第三传动轴202上的链轮2020。第五传动链条212连接于第三传动轴202与第四传动轴206。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传动链条212可连接于第三传动轴202上的链轮2022与第四传动轴206上的链轮2060。第一凸轮208设置于第四传动轴206上,且抵接于升降座14的第一滚轮140。第二凸轮210设置于第四传动轴206上,且抵接于升降座14的第二滚轮142。第三凸轮214设置于第四传动轴206上,且抵接于升降平台22的第三滚轮220。
在本实施例中,各升降座14的二侧可具有二第一滚轮140以及二第二滚轮142,升降平台22的二侧可具有四第三滚轮220,且第二驱动机构20可包括四第四传动轴206、四第一凸轮208、四第二凸轮210、四第三凸轮214与二第五传动链条212,但不以此为限。
当第二马达200的输出轴2000转动时,输出轴2000即会经由第四传动链条204、第三传动轴202与第五传动链条212驱动第四传动轴206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皆设置于第四传动轴206上。因此,当第四传动轴206转动时,第四传动轴206会带动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一起转动,使得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分别转动至图12至图17所示的位置。
当第四传动轴206带动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转动至图12与图13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凸轮208的高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第二凸轮210的低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且第三凸轮214的低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如图12所示,当第一凸轮208的高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且第二凸轮210的低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时,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以带动多个第二轮子16移动至图1所示的第一上升位置。此时,第一驱动机构18即可驱动多个第一轮子12转动,以带动车体10沿图1所示的第一轴向X移动。此外,如图13所示,当第三凸轮214的低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时,升降平台22位于图1所示的第二下降位置。
当第四传动轴206带动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转动至图14与图15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凸轮208的低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第二凸轮210的高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且第三凸轮214的低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如图14所示,当第一凸轮208的低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且第二凸轮210的高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时,二升降座14即会向下移动,使得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下降位置,以带动多个第二轮子16移动至图2所示的第一下降位置。此时,第一驱动机构18即可驱动多个第二轮子16转动,以带动车体10沿图2所示的第二轴向Y移动。此外,如图15所示,当第三凸轮214的低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时,升降平台22位于图2所示的第二下降位置。
当第四传动轴206带动第一凸轮208、第二凸轮210与第三凸轮214转动至图16与图17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凸轮208的高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第二凸轮210的低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且第三凸轮214的高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如图16所示,当第一凸轮208的高点抵接于第一滚轮140,且第二凸轮210的低点抵接于第二滚轮142时,二升降座14位于第一上升位置,以带动多个第二轮子16移动至图3所示的第一上升位置。此时,第一驱动机构18即可驱动多个第一轮子12转动,以带动车体10沿图3所示的第一轴向X移动。此外,如图17所示,当第三凸轮214的高点抵接于第三滚轮220时,第三凸轮214会将升降平台22向上顶推,使得升降平台22位于图3所示的第二上升位置。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1可借由第一驱动机构18与第二驱动机构20的配合,控制车体10沿第一轴向X与第二轴向Y进行四向移动,且控制升降平台22上下移动,以搬运货物。此外,借由凸轮与滚轮的配合,可以减少接触面积,且降低因摩擦导致的能量损失。由于凸轮与滚轮为滚动接触,可避免磨耗集中于单一接触点,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13、图15与图17所示,穿梭车1还可包括升降机构24,连接升降座14与升降平台22。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4可以是剪刀式连杆组合,但不以此为限。在升降座14与升降平台22的移动过程中,升降机构24可使升降座14与升降平台22维持直线移动。
如图5所示,穿梭车1还可包括多个导引模块26。在本实施例中,穿梭车1可包括四个导引模块26,但不以此为限。各导引模块26包括导引块260以及多个导引轮262。导引块260设置于车体10中,且多个导引轮262设置于导引块260上。此外,各升降座14可具有导引槽144。如图6所示,导引模块26的多个导引轮262位于升降座14的导引槽144中。借此,在各升降座14的移动过程中,多个导引轮262与导引槽144即可相互配合使各升降座14维持直线移动。
如图4所示,在对穿梭车1进行维修时,可依序将升降平台22、导引模块26以及升降座14拆下,以提高维修效率。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升降座带动第二轮子上升或下降。当升降座位于第一上升位置时,第一轮子接触地面,且第二轮子远离地面。此时,第一轮子可被驱动转动,以带动车体沿第一轴向往复移动。当升降座位于第一下降位置时,第一轮子远离地面,且第二轮子接触地面。此时,第二轮子可被驱动转动,以带动车体沿第二轴向往复移动。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梭车即可根据实际需求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进行四向移动,使得操作更为便利且更有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包括:
车体;
多个第一轮子,设置于所述车体上;
二升降座,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二升降座于第一上升位置与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多个第二轮子,设置于所述二升降座上;
其中,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且所述多个第一轮子转动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带动所述车体沿第一轴向移动;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转动时,所述多个第二轮子带动所述车体沿第二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轮子的直径大于所述多个第一轮子的直径;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接触地面,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远离地面;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时,所述多个第一轮子远离地面,且所述多个第二轮子接触地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多个第一轮子与所述多个第二轮子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马达;
第一传动轴;
第一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马达的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轴;
二第二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多个第一轮子;
第二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二轮子的其中之二;以及
第三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一马达的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二升降座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升降座具有第一滚轮以及第二滚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第二马达;
第三传动轴;
第四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二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传动轴;
第四传动轴;
第一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
第二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以及
第五传动链条,连接于所述第三传动轴与所述第四传动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且所述第二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时,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当所述第一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一滚轮,且所述第二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二滚轮时,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下降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升降平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当所述二升降座位于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升降平台于第二上升位置与第二下降位置之间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平台具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凸轮,所述第三凸轮设置于所述第四传动轴上,且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凸轮的高点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二上升位置;当所述第三凸轮的低点抵接于所述第三滚轮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二下降位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平台,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平台维持直线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是剪刀式连杆组合。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还包括多个导引模块,各所述导引模块包括导引块以及多个导引轮,所述导引块设置于所述车体中,所述多个导引轮设置于所述导引块上,各所述升降座具有导引槽,所述多个导引轮位于所述导引槽中,所述多个导引轮与所述导引槽配合使各所述升降座维持直线移动。
CN202121429838.4U 2021-06-15 2021-06-25 穿梭车 Active CN2156265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6853U TWM617081U (zh) 2021-06-15 2021-06-15 穿梭車
TW110206853 2021-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26550U true CN215626550U (zh) 2022-01-25

Family

ID=78779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29838.4U Active CN215626550U (zh) 2021-06-15 2021-06-25 穿梭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26550U (zh)
TW (1) TWM61708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7081U (zh) 2021-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9327B (zh) 分拣机器人及分拣方法
EP3418220B1 (en) A transport cart of a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and a lifting arrangement for such a transport cart
CN211055925U (zh) 分拣机器人及分拣系统
CN113998361B (zh) 分拣机器人及分拣方法
CN109368546B (zh) 自动导引运输车及其顶升装置
CN215626550U (zh) 穿梭车
CN217229117U (zh) 换料装置
CN110015119B (zh) 电池包定位装置以及换电站
WO2024055504A1 (zh) 一种液压升降rgv小车及应用其的物料输送系统
CN113443579A (zh) 举升装置及搬运设备
CN108609538B (zh) Agv车
CN113453532B (zh) 用于cob自动组装的传输装置
CN218200835U (zh) 一种托盘快速连续上料提升机
CN114940333A (zh) 一种基于仓储运输的四向穿梭车
CN113213378A (zh) 新型货叉升降输送机构及无人叉车
CN214114068U (zh) 一种单动力错位切离装置
CN211688086U (zh) 用于机器人的连杆升降机构及仓储移动机器人
CN112027561A (zh) 一种钢板储料上料装置
CN111099251B (zh) 一种输送系统
CN219279409U (zh) 一种四向运输车用的顶升结构
CN218087687U (zh) 一种直角自动转运传送系统
CN211768976U (zh) 型钢码垛系统的电磁吸持装置
CN111846731A (zh) 一种模块化升降式轨道搬运车
CN218491386U (zh) 一种托盘自动叠加机构及立体仓储系统
CN217971037U (zh) 一种新型物料存取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4

Address after: 838 Yinglun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MIRLE AUTO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MIRLE AUTOMATION Corp.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TaiWa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