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14481U - 一种u肋折弯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u肋折弯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14481U
CN215614481U CN202120718808.9U CN202120718808U CN215614481U CN 215614481 U CN215614481 U CN 215614481U CN 202120718808 U CN202120718808 U CN 202120718808U CN 215614481 U CN215614481 U CN 215614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main body
rib
die mai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188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强
刘国荣
苟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onghua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onghua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onghua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onghua Petroleum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188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14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14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14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肋折弯模具,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上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缺口部和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顶部,用于与折弯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用于与折弯机刀头连接;所述缺口部为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侧面的槽道,具有倾斜的下槽面;所述加强部凸出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缺口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上相对所述缺口部的另一侧面。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U肋折弯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用于加工厂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模具制作。

Description

一种U肋折弯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肋折弯模具,属于U肋生产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及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车辆出行对交通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钢箱桥因跨越能力大、自重轻、承载能力强、安装速度快及钢桥结构易于修复和更换等特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市政高速、高架桥等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钢箱桥的组成部分-U型加筋,即U肋,因其能够提供较大的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能够改善整个桥面的受力状态,因此成为现代钢箱桥梁最常用的截面形式。
U肋的加工一般采用辊压渐变成型和压制成型等方式制作。辊压成型采用滚动挤压的原理,使钢板逐渐成型,对设备要求高,且投入成本大,适用于批量生产。压弯成型为利用折弯机分两次折弯成型,适合小批量生产,但需针对U肋规格及折弯角度,使用专用的模具来完成。一般的钢构加工厂往往有折弯设备,但无专用折弯刀具,导致U肋无自主生产能力,需要在专业材料成型加工厂家进行成品采购或委托加工,增加项目成本,因此,针对加工厂需要使用折弯机自行生产U肋,除了基本的折弯设备外,还必须针对U肋结构及成型轨迹,采购或定制专用模具,具有定制周期长、不易维护和替换等缺点,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低成本、高质量、短交期”的行业特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U肋折弯模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用于加工厂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模具制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U肋折弯模具,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上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缺口部和加强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顶部,用于与折弯机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用于与折弯机刀头连接;
所述缺口部为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侧面的槽道,具有倾斜的下槽面;
所述加强部凸出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缺口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上相对所述缺口部的另一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折弯机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折弯机刀头连接,在加工U肋时,将板材放置于折弯机下模,同时折弯机带动模具运动,将板材加工成U肋。
其中,通过设置缺口部使得在加工U肋时,避免U肋成型过程中的U肋运动对模具造成干涉、卡阻及挡刀的情况;针对模具主体上设置缺口部后出现的厚度变窄,强度降低的情况,通过设置加强部增加缺口部对应处的厚度,增加模具的使用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为与所述模具主体焊接成型的加强板。
在上述方案中,模具主体通过一块钢板加工而成,再将加强板与其焊接形成整体;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制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上设置塞焊孔,加强板的四周设置内坡口。
在上述方案中,加强板设置内坡口,有利于加强板的焊接成型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至少全部覆盖所述缺口部对应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的覆盖面积大于所述缺口部对应的区域。
在上述方案中,使得缺口部对应区域及附近区域能够有足够的厚度,保证加工使用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向侧面凸出的卡合部。
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卡合部在第一连接部与折弯机连接时,能够与折弯机卡合,方便连接并能够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部设置螺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折弯机刀头螺栓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连接部与折弯机刀头通过螺孔进行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主体的侧面设置与所述螺孔的数量位置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螺孔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安装孔方便将螺钉放入螺孔进行安装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向下的凸出部,以与折弯机刀头相匹配。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凸出部与折弯机刀头配合,方便折弯机刀头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部具有水平的上槽面、倾斜的下槽面、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槽面。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下槽面避免U肋成型过程中与U肋发生干涉,同时通过上槽面和过渡槽面在满足U肋成型轨迹的同时,上槽面、下槽面通过过渡槽面连接,在相同开槽深度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缺口部的宽度,避免U肋与模具发生干涉、卡阻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U肋的成型角度和位置确定所述缺口部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部与成型的U肋之间设置弹性空间。
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弹性空间能够在生产误差时,成型的U肋与模具不会干涉、卡阻、挡刀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下槽面与成型的U肋相对应的侧板平行。
在上述方案中,平行使得下槽面与U肋侧板之间的距离相同,避免出现U肋生产与模具可能出现的干涉、卡阻、挡刀情况。
进一步的,上述U肋折弯模具,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模具主体。
在上述方案中,U肋折弯模具可以是一整体模具,模具主体上设置多组螺孔和安装孔;也可以是通过多个模具主体组合连接成所需的U肋折弯模具,每个模具主体设置一组螺孔和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主体的材质为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U肋折弯模具,通过两块钢板的焊接即可成型,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用于加工厂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模具制作,并充分利用折弯机原设备,无需额外进行成套模具的定制、采购及调试,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模块化组合方式,单个模具长宽尺寸可根据折弯机极限折弯长度灵活匹配,多件组合安装。解决U肋的委外加工或外购的材料、运输等成本,实现自主生产的快速响应,并提高厂内岗位上岗率及设备利用率。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降低成本;
2、能够实现自主生产的快速响应,并提高厂内岗位上岗率及设备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模具加工焊接前的示意图;
图3是加工完成后的模具示意图;
图4是模具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模具加工U肋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模具主体、2-折弯机刀头、3-折弯机下模、4-U肋、1a-主钢板、1b-加强板、11-第一连接部、11a-卡合部、12-第二连接部、12a-螺孔、12b-凸出部、13-缺口部、13a-下槽面、13b-过渡槽面、13c-上槽面、14-加强部、14a-塞焊孔、14b-内坡口、15-安装孔、41-弹性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U肋折弯模具,包括模具主体1,模具主体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缺口部13和加强部14;其中第一连接部11设置于模具主体1的顶部,用于与折弯机连接;第二连接部12设置于模具主体1的底部,用于与折弯机刀头2连接;缺口部13为设置于模具主体1侧面的槽道,具有倾斜的下槽面13a,防止避免U肋成型过程中的U肋运动对模具造成干涉、卡阻及挡刀的情况;加强部14凸出模具主体1与缺口部13相对,设置于模具主体1上相对缺口部13的另一侧面,用于增加缺口部13对应处的厚度,增加模具的使用强度。
如图5所示,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加工U肋时,通过第一连接部11与折弯机连接,从而折弯机带动模具运动,通过第二连接部12与折弯机刀头2连接,在加工U肋时,将U肋板材放置于折弯机下模3,折弯机带动模具和刀头运动,将板材加工成U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模具主体1采用主钢板1a和加强板1b焊接成型,如图2所示,加强板1b上设置塞焊孔14a,加强板1b与主钢板1a连接处设置内坡口14b,有利于焊接成型,最后将主钢板1a上加工成型,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制造方便,利于加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图3-4所示,第一连接部11设置向侧面凸出的卡合部11a,能够与折弯机卡合,方便连接并能够提高连接强度;第二连接部12设置向下的凸出部12b,以与折弯机刀头2相匹配;第二连接部12的底部设置螺孔12a,模具主体1的侧面设置与螺孔12a的数量位置相对应的安装孔15,安装孔15与螺孔12a连通,通过安装孔15方便将螺钉放入螺孔12a进行安装使第二连接部12与折弯机刀头2螺栓连接;
缺口部13具有水平的上槽面13c、倾斜的下槽面13a、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槽面13b,下槽面13a避免U肋成型过程中与U肋发生干涉,同时通过上槽面13c和过渡槽面13b在满足U肋成型轨迹的同时,上槽面13c、下槽面13a通过过渡槽面13b连接,在相同开槽深度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缺口部13的宽度,避免U肋与模具发生干涉、卡阻的情况。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14的覆盖面积大于缺口部13对应的区域,使得缺口部13对应区域及附近区域能够有足够的厚度,保证加工使用强度。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缺口部13位于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通过U肋的成型角度和位置确定缺口部13的位置。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缺口部13与成型的U肋4之间设置弹性空间41,设置弹性空间41能够在生产误差时,成型的U肋4与模具不会干涉、卡阻、挡刀的情况。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下槽面13a与成型的U肋相对应的侧板平行,避免出现U肋生产与模具可能出现的干涉、卡阻、挡刀情况。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U肋折弯模具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模具主体;U肋折弯模具可以是一整体模具,模具主体上设置多组螺孔和安装孔;也可以是通过多个模具主体组合连接成所需的U肋折弯模具,每个模具主体设置一组螺孔和安装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主体,所述模具主体上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缺口部和加强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顶部,用于与折弯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底部,用于与折弯机刀头连接;
所述缺口部为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侧面的槽道,具有倾斜的下槽面;所述加强部凸出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缺口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模具主体上相对所述缺口部的另一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与所述模具主体焊接成型的加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设置塞焊孔,加强板的四周设置内坡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至少全部覆盖所述缺口部对应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向侧面凸出的卡合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部设置螺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折弯机刀头螺栓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的侧面设置与所述螺孔的数量位置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螺孔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具有水平的上槽面、倾斜的下槽面、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槽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与成型的U肋之间设置弹性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U肋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模具主体。
CN202120718808.9U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u肋折弯模具 Active CN215614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18808.9U CN215614481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u肋折弯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18808.9U CN215614481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u肋折弯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14481U true CN215614481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35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18808.9U Active CN215614481U (zh) 2021-04-08 2021-04-08 一种u肋折弯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14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16765U (zh) 板式拼装凸凹模
CN215614481U (zh) 一种u肋折弯模具
CN110977337B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用电池托盘的生产方法
CN106734443A (zh) 回形槽框体加工方法及一种串联镶块拼接弯曲模具
CN201446195U (zh) 一种封头瓣片压制成型模具
CN101683677A (zh) 一种封头瓣片压制成型模具
CN210358880U (zh) 一种可冲压多种形状的简易模具
CN103611798B (zh) 一种方形华司连续模具结构
CN204524020U (zh) 一种用于弯折机柜柜坎的加工模具
CN210208198U (zh) 一种异形母排一次成型加工工装
CN101259505B (zh) 联合安装的模具结构所采用的安装调试方法
CN104353714A (zh) 一种弯曲半径可调的波形钢腹板模压模具
CN101507983B (zh) 一种生产汽车纵梁变截面槽钢的装置及其方法
CN201183104Y (zh) 一种加工坯料截面有弯曲变形的锻造件的组合模具
CN201720321U (zh) 一体多型面式拉弯胎具
CN111531038A (zh) 一种不规则扭曲面冷加工成型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CN207630233U (zh) 一种空心砌块模具
CN111283437A (zh) 一种方管防阻块连续成型制备方法及系统
CN111390498A (zh) 一种轻量化作业车车臂及成形方法
CN220763012U (zh) 一种预制柱出筋通用端模固定工装
CN210632752U (zh) 一种方便定位的组合式模具
CN220267212U (zh) 一种主背楞阴角件
CN214601479U (zh) 一种钣金折弯与压筋一体化模具
CN214082971U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复合材料起落架成型工装
CN219599873U (zh) 一种预制墙板手孔盒成型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