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7490U -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67490U CN215567490U CN202121311246.2U CN202121311246U CN215567490U CN 215567490 U CN215567490 U CN 215567490U CN 202121311246 U CN202121311246 U CN 202121311246U CN 215567490 U CN215567490 U CN 2155674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tricycle
- main control
- rod
- control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包括:三轮车本体;第一刹车单元,设置在两个后车轮毂内;第二刹车单元,其包括:主控制杆,其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主控制杆上设置有固定圆环、开孔、空腔;线刹车,刹车端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前轮车轮毂内,控制端固定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控制线与所述主控制杆上的开孔通过螺栓连接;刹车片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主控制杆尾部两端的空腔内,与后车轮毂的两个外侧壁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具有使三轮车处于任何路段状态下,都能通过第二刹车单元对三轮车的三个车轮进行快速有效的刹车制动,以保证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有益之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刹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轮车产品用在日常代步情形中,主要包括通过油或电提供动力来源,其以可载人和载货深得用户喜爱。
但现有的三轮车,如电动三轮车,其虽然以其小巧的外观、节能以及多功能迎得大部份使用人员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安全隐患,如在陡坡起步时,如果遇到紧急事故或者故障需要重新启动时,现有的电动三轮车只具有设置后车轮毂内的一种制动刹车装置,故其在发生故障重新启动时,必须把制动刹车装置松开,才能实现点火,但松开制动刹车装置后,因其处于的路段属于陡超段,故车子出于惯性的原因,会发生后退情况,造成安全事故。现有三轮车刹车系统,一般都是对三轮车后车轮毂制动,制动效果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为三轮车设置两种刹车系统,满足了三轮车行驶中面对不同路况的刹车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目的是,通过设置的第二刹车单元,可以同时对三轮车前后车轮毂进行制动,提高制动效率达到快速制动效果。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轮车本体;
第一刹车单元,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两个后车轮毂内;
第二刹车单元,其包括:
操作端,其顶部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控制室内;
主控制杆,其可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主控制杆的首部与所述操作端底部连接;主控制杆的尾部连接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与主控制杆平行的刹车片安装杆,所述刹车片安装杆内设置有矩形空腔;
线刹车,刹车端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前轮车轮毂内,控制端固定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线连接在主控制杆上;
刹车片固定板,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矩形连接杆和安装板;所述矩形连接杆设置在刹车片安装杆的矩形空腔内,且所述刹车片固定板与后车轮毂的两个外侧壁相对应;所述安装板上安装多个刹车片。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第一刹车单元、第二刹车单元的操作端分别设置在三轮车的龙头处和/或踏脚处。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主控制杆可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的方式为: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上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所述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的下端均连接有固定圆环,所述主控制杆可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的固定圆环内。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主控制杆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圆环,固定圆环一侧环端连接有套设在所述主控制杆上的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的环端。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刹车片安装杆内设置的两个矩形空腔内均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矩形空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刹车片固定板的矩形连接杆抵靠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主控制杆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上,支撑杆另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的横杆尾端。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所述线刹车与主控制杆的连接方式为:所述主控制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通过螺栓与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两种刹车制动,满足了三轮车在行驶中面对不同路况的刹车需求,提高三轮车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二,通过设置的第二刹车单元,可以同时对三轮车前后车轮毂进行制动,提高制动效率达到快速制动效果。面对紧急情况时可以对三轮车进行快速制动,提高对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控制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
三轮车本体(未示出);
第一刹车单元1,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两个后车轮毂2内;该构件的作用是与传统的三轮车一样,主要用于在紧急状况下的紧急刹车制动,以使车速下降或停止;
第二刹车单元,其包括:
操作端3,其顶部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控制室内;该操作端的作用是将操作人员的相应操作传递给主控制杆。
主控制杆4,其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主控制杆4首部与所述操作端3底部连接;主控制杆4的尾部连接横杆18,所述横杆18的两端均设置有与主控制杆平行的刹车片安装杆7,所述刹车片安装杆7内设置有矩形空腔;该主控制杆的作用是对第二刹车单元起主导控制。
线刹车8,其刹车端9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前轮车轮毂10内,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端11固定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线连接在主控制杆上;该线刹车的作用是通过主控制杆的运作对三轮车前车轮毂制动。
刹车片固定板12,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矩形连接杆和安装板;所述矩形连接杆设置在刹车片安装杆7的矩形空腔内,且所述刹车片固定板12与后车轮毂2的两个外侧壁相对应;所述安装板上安装多个刹车片;该刹车片固定板的作用是设置为弧形,可以安装多个刹车片加大与后车轮毂外侧壁接触面,提高制动效果。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三轮车行驶的不同场景使用第一刹车单元或者第二刹车单元,使用第二刹车单元时,主控制杆4执行操作端3信号,带动线刹车8的控制线,控制线与线刹车的控制端11配合,使得线刹车的刹车端9对前车轮毂进行制动,同时刹车片安装杆7向后车轮毂方向靠拢,带动刹车片固定板12上安装的刹车片对后车轮毂进行制动,达到三轮车三轮同时制动的效果。
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第一刹车单元、第二刹车单元的操作端分别设置在三轮车的龙头处和/或踏脚处。采用这种方案对各刹车单元的位置进行限定,以符合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或使用方便,具有适应性好,可实施效果好的有利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控制杆4可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的方式为: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上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件13和第二固定杆件14,所述第一固定杆件13和第二固定杆件14的下端均连接有固定圆环,所述主控制杆4可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件13和第二固定杆件14的固定圆环内。采用这种方式,主控制杆4可活动套设在固定圆环内,可以实现主控制杆4的运作,进而实现对刹车片固定板12的控制,实现对后车轮毂2的制动。采用这种方式具有方便维修更换的有益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控制杆4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圆环5;固定圆环5 一侧环端连接有套设在所述主控制杆上的第一复位弹簧15,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件13的固定圆环的环端。采用这种方式具有主控制杆4运作后及时复位,便于下次运作的有益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所述刹车片安装杆7内设置的两个矩形空腔内均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6,第二复位弹簧16的一端抵靠在矩形空腔底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6的另一端与所述刹车片固定板12的矩形连接杆抵靠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刹车时根据刹车片的磨损程度矩形空腔内复位弹簧进行收缩,使刹车片有损和无损时都处于同一消耗磨损强度下,具有无需手动调节位置,保障刹车制动效果的有益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控制杆4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17,支撑杆17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4上,支撑杆另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4的横杆18 尾端。采用这种方式具有当提高主控制杆4结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的有益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线刹车8与主控制杆4的连接方式为:所述主控制杆4上设置有通孔6,所述通孔6通过螺栓与所述线刹车8的控制线固定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具有通过螺栓固定线刹车8控制线的不同长度,调节线刹车8对前轮车轮毂10的制动效果,保障对前轮车轮毂10有效制动的有益之处。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三轮车的双刹系统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轮车本体;
第一刹车单元,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两个后车轮毂内;
第二刹车单元,其包括:
操作端,其顶部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控制室内;
主控制杆,其可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主控制杆的首部与所述操作端底部连接;主控制杆的尾部连接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均设置有与主控制杆平行的刹车片安装杆,所述刹车片安装杆内设置有矩形空腔;
线刹车,其刹车端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的前轮车轮毂内,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端固定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线连接在主控制杆上;
刹车片固定板,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矩形连接杆和安装板;所述矩形连接杆设置在刹车片安装杆的矩形空腔内,且所述刹车片固定板与后车轮毂的两个外侧壁相对应;所述安装板上安装多个刹车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刹车单元、第二刹车单元的操作端分别设置在三轮车的龙头处和/或踏脚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杆可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的方式为:所述三轮车本体底部上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所述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的下端均连接有固定圆环,所述主控制杆可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件和第二固定杆件的固定圆环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杆上固定套设有固定圆环,固定圆环一侧环端连接有套设在所述主控制杆上的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件的环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片安装杆内设置的两个矩形空腔内均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在矩形空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刹车片固定板的矩形连接杆抵靠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杆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上,支撑杆另一端焊接在所述主控制杆的横杆尾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刹车与主控制杆的连接方式为:所述主控制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通过螺栓与所述线刹车的控制线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1246.2U CN215567490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1246.2U CN215567490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67490U true CN215567490U (zh) | 2022-01-18 |
Family
ID=79816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11246.2U Active CN215567490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67490U (zh) |
-
2021
- 2021-06-11 CN CN202121311246.2U patent/CN2155674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03915B (zh) | 具有行车制动、驻车制动、缓速功能的湿式制动系统 | |
CN211107361U (zh) | 一种弹性复合型制动装置 | |
CN215567490U (zh) | 一种三轮车的双刹系统 | |
CN112793363A (zh) | 一种配合轮毂电机铝合金工程车轮毂结构 | |
CN201670680U (zh) | 一种电梯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 |
CN215831004U (zh) | 一种电瓶车减速装置 | |
CN210715680U (zh) | 一种汽车用制动器耐磨衬片 | |
CN211809618U (zh) | 鱼雷罐车的自动制动系统 | |
CN210344106U (zh) | 一种耐磨型商用车用制动盘 | |
CN214331280U (zh) | 一种加强型卡车制动鼓 | |
CN209196011U (zh) | 一种便于更换摩擦片的摩托车刹车蹄 | |
CN210554765U (zh) | 四轮制动的电子驻车系统 | |
CN217676673U (zh) | 一种双驱三支点电动叉车电控总成 | |
CN219382372U (zh) | 一种结构强度大的车前底板 | |
CN220378764U (zh) | 一种无石棉有机摩擦材料制动片 | |
CN212098866U (zh) | 一种用于轮装制动夹钳组件中的壳体及轮装制动夹钳组件 | |
CN211145194U (zh) | 一种智能汽车刹车片 | |
CN210437325U (zh) | 高安全性电动车后平叉结构 | |
CN214688848U (zh) | 一种配合轮毂电机铝合金工程车轮毂结构 | |
CN214295576U (zh) | 一种汽车用摆动踏板总成 | |
CN214146364U (zh) | 一种便于更换的汽车刹车片 | |
CN218093980U (zh) | 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汽车盘式刹车片 | |
CN217761815U (zh) | 一种电磁盘式制动器 | |
CN220465658U (zh) | 一种电动车的双侧支撑架 | |
CN211685038U (zh) | 一种车辆制动踏板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