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681U - 一种双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681U
CN215553681U CN202121309306.7U CN202121309306U CN215553681U CN 215553681 U CN215553681 U CN 215553681U CN 202121309306 U CN202121309306 U CN 202121309306U CN 215553681 U CN215553681 U CN 215553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sleeve
supporting rod
mounting
mounting groove
connec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093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庆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Bendou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eipa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eipa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eipai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093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踢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两个支撑杆、两个安装架和活动定位套;其中一个安装架上设置有固定定位套筒,该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为一圈波浪形导向缘;支撑杆的顶端位于安装架的安装槽中,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固定定位套筒与一支撑杆顶端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与另一支撑杆顶端连接;活动定位套套装在横向连接轴的平面导向面上,活动定位套的外端口也设置有一圈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相配合;并且在活动定位套内侧设置用于驱动活动定位套与固定定位套筒对接的弹簧。支撑状态时,两支撑杆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抬起时,两支撑杆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两支撑杆的横向占地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双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踢结构。
背景技术
车踢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两轮车的必要部件,当停车时,对车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现有的车踢分为单踢和双踢,单踢是设置在车体的一侧,停车时车体为倾斜状态,这种单踢支撑方式不够稳定;双踢是在车体的两侧都设置车踢,从而停车时能够对车体两侧都进行支撑,这种双踢支撑方式相较单踢支撑方式更加稳定。
但是现有的双踢存在以下缺点:两个支踢为一体结构,支撑状态下和抬起状态下两支踢间的宽度是一样的,因此,要想增加两支踢对车体的支撑稳定性,就要增加两支踢间的宽度,而支踢抬起后,由于两支踢间的宽度较大,增加了占地空间,还会给骑行安全造成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踢结构,适用于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踢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活动定位套;
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在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一固定定位套筒,该固定定位套筒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安装槽内部连通,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为一圈波浪形导向缘;
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中,所述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固定定位套筒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安装槽内侧槽壁上的通孔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在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段平面导向面,所述活动定位套套装在横向连接轴的平面导向面上,活动定位套的外端口也设置有一圈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相配合;并且在活动定位套内侧设置用于驱动活动定位套与固定定位套筒对接的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固定定位套筒相通的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平面导向面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对称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弹簧套装在横向连接轴上,并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圈限位凸台,弹簧一端顶在活动定位套内侧,另一端顶在限位凸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呈八字型布置,即第一安装槽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第二安装槽也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增加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抬起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横向占地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支撑杆和/或第二支撑杆上设置限位凸台,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该限位凸台能够与安装架底部形成稳定支撑;对应的,在第一安装架和/或第二安装架的安装槽底部设置弧形导向面,以保证限位凸台不会阻碍支撑杆的收放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增加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抬起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横向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踢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踢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双踢处于支撑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踢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双踢处于抬起过程状态)。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附图1-3,一种双踢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第一安装架4、第二安装架5和活动定位套6。
第一安装架4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4.1,该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底部没有槽壁。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4.2,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在第一安装架4上设置有一固定定位套筒4.3,该固定定位套筒4.3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安装槽4.1内部连通(第一安装槽4.1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固定定位套筒4.3相通的通孔),固定定位套筒4.3的外端口为一圈波浪形导向缘。
第二安装架5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5.1,该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具有槽壁,底部没有槽壁。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5.2,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4.1中,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5.1中,所述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固定定位套筒4.3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安装槽内侧槽壁上的通孔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在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段平面导向面1.1(平面导向面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对称设置),所述活动定位套6套装在横向连接轴的平面导向面上,这样,活动定位套6能够沿横向连接轴轴向滑动,但不会与横向连接轴发生相对转动,当横向连接轴转动时,会同步带动活动定位套6一同转动。活动定位套6的外端口也设置有一圈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4.3的外端口相配合;并且在活动定位套6内侧设置用于驱动活动定位套6与固定定位套筒4.3对接的弹簧(图中未表示出弹簧),该弹簧套装在横向连接轴上,并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圈限位凸台1.2,弹簧一端顶在活动定位套6内侧,另一端顶在限位凸台1.2。
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安装槽4.1和第二安装槽5.1呈八字型布置,即第一安装槽4.1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第二安装槽5.1也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这样,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第一支撑杆2底端和第二支撑杆3底端作为两个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增加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抬起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横向占地空间。
进一步的说,在第一支撑杆2和/或第二支撑杆3上可以设置限位凸台7,这样,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该限位凸台7能够与安装架底部形成稳定支撑。对应的,在第一安装架4和/或第二安装架5的安装槽底部设置弧形导向面8,以保证限位凸台7不会阻碍支撑杆的收放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行驶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处于抬起状态,此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活动定位套6的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4.3的波浪形导向缘紧密对接,在没有足够大的外力作用下,活动定位套6和固定定位套筒4.3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因此横向连接轴1是稳定的,不会发生转动,此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能够稳定的保持在抬起状态。
当需要使用双踢对车体进行支撑时,使用者脚部用力下压其中一个支撑杆,此时通过横向连接轴1形成两个支撑杆的联动,两个支撑杆会同步在各自的安装槽限位导向作用下向下支起,在车体两侧形成支撑,两个支撑杆向下支起过程中,横向连接轴1自身发生转动,活动定位套6和固定定位套筒4.3也发生相对转动,待两个支撑杆完全支起到位后,此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活动定位套6的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4.3的波浪形导向缘重新紧密对接,形成稳定的限位。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连接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活动定位套;
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在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一固定定位套筒,该固定定位套筒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安装槽内部连通,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为一圈波浪形导向缘;
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中,所述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固定定位套筒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安装槽内侧槽壁上的通孔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在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段平面导向面,所述活动定位套套装在横向连接轴的平面导向面上,活动定位套的外端口也设置有一圈波浪形导向缘,与固定定位套筒的外端口相配合;并且在活动定位套内侧设置用于驱动活动定位套与固定定位套筒对接的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固定定位套筒相通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导向面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弹簧套装在横向连接轴上,并横向连接轴上设置有一圈限位凸台,弹簧一端顶在活动定位套内侧,另一端顶在限位凸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呈八字型布置,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八字型;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抬起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向内收起状态。
CN202121309306.7U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双踢结构 Active CN215553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9306.7U CN215553681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双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9306.7U CN215553681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双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681U true CN215553681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1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09306.7U Active CN215553681U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双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52069A1 (zh) 箱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15553681U (zh) 一种双踢结构
CN200995716Y (zh) 一种自行车单支车梯
CN212890751U (zh) 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式电动车
CN215553683U (zh) 一种车撑结构
CN205707037U (zh) 空间节省型自行车
CN217623855U (zh) 一种双撑车撑结构
CN220518449U (zh) 一种两轮车辆滚动型支撑装置
CN219651317U (zh)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的联动型双撑装置
CN202011444U (zh) 一种自行车双支梯
CN218463795U (zh) 一种三折电动自行车
CN219277678U (zh) 一种双撑车撑机构
CN220054006U (zh) 一种两轮车脚踏站架
CN220549138U (zh)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的联动型双撑装置
CN205469592U (zh) 快安伸折车把
CN218967073U (zh) 一种双撑车撑装置
CN220262956U (zh) 一种折叠式三轮随行车
CN214029001U (zh) 一种三轮车后轮折叠装置
CN218343672U (zh)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CN220443119U (zh) 一种椭圆机的折叠机构
CN201553239U (zh) 侧翻大货架安装结构
CN220884507U (zh) 一种露营车用行走轮防侧偏结构
CN221091052U (zh) 一种双撑车撑装置
CN215436697U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可伸缩自行车脚撑
CN217864459U (zh) 一种电动车单撑及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10

Address after: No. 6, Wanxing Road, Chenzui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301741

Patentee after: Tianjin Bendo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92, Meishi Road, chenzui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MEIPAI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