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683U - 一种车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53683U CN215553683U CN202121527165.6U CN202121527165U CN215553683U CN 215553683 U CN215553683 U CN 215553683U CN 202121527165 U CN202121527165 U CN 202121527165U CN 215553683 U CN215553683 U CN 2155536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rod
- mounting
- mounting groove
- sleeve
- suppor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撑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两个支撑杆、两个安装架和弹性限位装置;两个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位于两个安装架的安装槽中,横向连接轴两端分别与支撑杆顶端连接,所述弹性限位装置设置在支撑杆上,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与安装架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滑动配合,能够在支撑杆的支撑状态和抬起状态进行限位。支撑状态时,两支撑杆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抬起时,两支撑杆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两支撑杆的横向占地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撑结构。
背景技术
车撑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两轮车的必要部件,当停车时,对车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现有的车撑分为单撑和双撑,单撑是设置在车体的一侧,停车时车体为倾斜状态,这种单撑支撑方式不够稳定;双撑是在车体的两侧都设置车撑,从而停车时能够对车体两侧都进行支撑,这种双撑支撑方式相较单撑支撑方式更加稳定。
但是现有的双撑存在以下缺点:两个支撑为一体结构,支撑状态下和抬起状态下两支撑间的宽度是一样的,因此,要想增加两支撑对车体的支撑稳定性,就要增加两支撑间的宽度,而支撑抬起后,由于两支撑间的宽度较大,增加了占地空间,还会给骑行安全造成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撑结构,适用于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撑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弹性限位装置;
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在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套筒,该第一套筒与第一安装槽内部连通;
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在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与第二安装槽内部连通;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中,所述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第一套筒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套筒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呈八字型布置,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八字型;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抬起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向内收起状态;
所述弹性限位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和/或第二支撑杆上,用于对支撑杆进行限位;对应在,在第一安装架和/或第二安装架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设置有与弹性限位装置配合的第一限位凹缘和第二限位凹缘,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顶触在第一限位凹缘中,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保持稳定的支撑状态;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处于抬起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顶触在第二限位凹缘中,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保持稳定的抬起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套筒相通的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套筒相通的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弹性限位装置的结构为:包括固定套、活动套和弹簧,固定套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活动套活动套装在支撑杆上,弹簧安装在固定套和活动套之间,为活动套提供向上的弹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车撑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两个支撑杆、两个安装架和弹性限位装置,两个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位于两个安装架的安装槽中,横向连接轴两端分别与支撑杆顶端连接,所述弹性限位装置设置在支撑杆上,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与安装架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滑动配合,能够在支撑杆的支撑状态和抬起状态进行限位。支撑状态时,两支撑杆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抬起时,两支撑杆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两支撑杆的横向占地空间。
本实用新型相比传统的双撑结构,车撑的收、放,只要一个动作,就实现了比传统双撑更好的稳定性(传统双撑要三个动作:踩梯、提车、往后拉),因此,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撑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车撑处于支撑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车撑处于抬起过程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限位装的视结构示意图。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附图1-3,一种车撑结构,包括横向连接轴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第一安装架4、第二安装架5和弹性限位装置6。
第一安装架4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4.1,该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底部没有槽壁。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4.2,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在第一安装架4上设置有第一套筒4.3,该第一套筒4.3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一安装槽4.1内部连通(第一安装槽4.1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套筒4.3相通的通孔)。
第二安装架5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5.1,该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具有槽壁,底部没有槽壁。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5.2,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在第二安装架5上设置有第二套筒5.3,该第二套筒5.3水平横向设置,并与第二安装槽5.1内部连通(第二安装槽5.1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套筒5.3相通的通孔),所述第二套筒5.3和第一套筒4.3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杆2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4.1中,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5.1中,所述横向连接轴1的一端透过第一套筒4.3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套筒5.3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槽4.1和第二安装槽5.1呈八字型布置,即第一安装槽4.1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第二安装槽5.1也是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槽,这样,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呈八字型,使得车体两侧的支撑点(第一支撑杆2底端和第二支撑杆3底端作为两个支撑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增加对车体支撑的稳定性;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抬起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会向内收起,从而减小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横向占地空间。
所述弹性限位装置6设置在第一支撑杆2和/或第二支撑杆3上,用于对支撑杆进行限位。具体的讲,参见附图4,弹性限位装置6的结构为:包括固定套6.1、活动套6.2和弹簧6.3,固定套6.1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固定套6.1可以通过螺栓6.4固定在支撑杆上,或者通过螺纹固定在支撑杆上),活动套6.2活动套装在支撑杆上,弹簧6.3安装在固定套6.1和活动套6.2之间,为活动套6.2提供向上的弹力。对应在,在第一安装架4和/或第二安装架5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设置有与弹性限位装置6配合的第一限位凹缘a和第二限位凹缘b,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处于支撑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6的活动套6.2顶触在第一限位凹缘a中,使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保持稳定的支撑状态;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处于抬起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6的活动套6.2顶触在第二限位凹缘b中,使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保持稳定的抬起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车辆行驶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处于抬起状态,此时,在弹性限位装置6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活动套6.2顶触在第二限位凹缘b中,此时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能够稳定的保持在抬起状态。
当需要使用两个支撑杆对车体进行支撑时,使用者脚部用力下压其中一个支撑杆,此时弹性限位装置6的活动套6.2收缩,活动套6.2失去与第二限位凹缘b限位作用,两个支撑杆通过横向连接轴1形成联动,两个支撑杆会同步在各自的安装槽限位导向作用下向下支起,在车体两侧形成支撑;两个支撑杆向下支起过程中,活动套6.2沿安装架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滑动;当当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运动至支撑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6的活动套6.2顶触在第一限位凹缘a中,使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保持稳定的支撑状态。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连接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和弹性限位装置;
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安装槽;在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套筒,该第一套筒与第一安装槽内部连通;
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二安装槽,在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与第二安装槽内部连通;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一安装架的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位于第二安装架的第二安装槽中,所述横向连接轴的一端透过第一套筒与第一安装槽中的第一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横向连接轴的另一端透过第二套筒与第二安装槽中的第二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呈八字型布置,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呈八字型;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抬起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为向内收起状态;
所述弹性限位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和/或第二支撑杆上,用于对支撑杆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一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套筒相通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两个支耳,支耳上开设有安装孔,实现将第二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和顶部都具有槽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槽的内侧槽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套筒相通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限位装置的结构为:包括固定套、活动套和弹簧,固定套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活动套活动套装在支撑杆上,弹簧安装在固定套和活动套之间,为活动套提供向上的弹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安装架和/或第二安装架的安装槽的槽壁外缘设置有与弹性限位装置配合的第一限位凹缘和第二限位凹缘,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顶触在第一限位凹缘中,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保持稳定的支撑状态;当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处于抬起状态时,弹性限位装置的活动套顶触在第二限位凹缘中,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保持稳定的抬起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27165.6U CN215553683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车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27165.6U CN215553683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车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53683U true CN215553683U (zh) | 2022-01-18 |
Family
ID=79823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27165.6U Active CN215553683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车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53683U (zh) |
-
2021
- 2021-07-06 CN CN202121527165.6U patent/CN2155536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553683U (zh) | 一种车撑结构 | |
CN216424450U (zh) | 一种折叠推车 | |
CN201721396U (zh) | 一种车载自行车架 | |
CN215553681U (zh) | 一种双踢结构 | |
CN205707037U (zh) | 空间节省型自行车 | |
CN212890751U (zh) | 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式电动车 | |
CN206719294U (zh) | 一种婴儿手推车 | |
CN112741994A (zh) | 立柱折叠结构 | |
CN201209031Y (zh) | 伸缩折叠箱 | |
CN205688232U (zh) | 一种多功能折叠晾晒架 | |
CN217117700U (zh) | 一种具有支架的拉杆箱 | |
CN219277678U (zh) | 一种双撑车撑机构 | |
CN219506172U (zh) | 一种立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 |
CN220114647U (zh) | 一种用于汽车下饰板总成的转运车 | |
CN216332524U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车架折叠结构 | |
CN208411597U (zh) | 一种车载顶式自行车支架 | |
CN218805551U (zh) | 一种汽车用便于放置行李的折叠行李架 | |
CN203623540U (zh) | 一种汽车尾部自行车挂架 | |
CN216508550U (zh) | 一种可拆卸式婴儿推车 | |
CN220974439U (zh) | 一种折叠单脚车 | |
CN220410796U (zh) | 一种多人用观光自行车 | |
CN211281331U (zh) | 一种具有载物折叠功能的自行车 | |
CN220009664U (zh) | 抗变形汽车内饰件 | |
CN210798816U (zh) | 一种踩踏自锁的折叠爬梯 | |
CN208411921U (zh) | 一种固定前轮的自行车支撑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14 Address after: No. 6, Wanxing Road, Chenzui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301741 Patentee after: Tianjin Bendo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92, Meishi Road, chenzui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MEIPAI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