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45330U - 管廊减震支架 - Google Patents

管廊减震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45330U
CN215445330U CN202022650140.7U CN202022650140U CN215445330U CN 215445330 U CN215445330 U CN 215445330U CN 202022650140 U CN202022650140 U CN 202022650140U CN 215445330 U CN215445330 U CN 215445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flanging
arc
sliding rod
shap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501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晨阳
孙明俊
何荣权
冯建伟
吴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26501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45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45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45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廊减震支架,所述管廊减震支架包括混凝土支座、壳体、减震块和缓冲杆,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设在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壳体的腔室内,壳体包括围成腔室的外周壁,外周壁包括弧形段,弧形段的内周面适于支撑管道,弧形段适配在凹槽内,减震块与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外周壁的内周面和管道之间,缓冲杆的一端与外周壁连接,缓冲杆的另一端适于与墙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减震支架支撑能力强,减震效果好。

Description

管廊减震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廊减震支架。
背景技术
为改善城市环境,节省地表空间,常常采用综合管廊将例如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线集于一体并放置在地下,为支撑和保护管道,通常需要配备专用的管道支架。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管道支架设计不合理,承载力弱,减震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管廊减震支架,所述管廊减震支架支撑能力强,减震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包括:混凝土支座,所述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腔室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内周面适于支撑所述管道,所述弧形段配合在所述凹槽内;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所述外周壁和所述管道之间;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外壁连接,所述缓冲杆的另一端与墙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通过设置壳体的外周壁具有弧形段,且壳体与管道之间设置减震块,并设置连接外周壁与墙体的缓冲杆,可以利用弧形段与支座上凹槽的配合,提高管廊减震支架安装的稳定性,并利用缓冲杆降低壳体和管道间地震能量传输,利用减震块的变形耗能,从而大大提高管廊减震支架的减震效果和支撑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扣合部和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扣合部的外周面连接,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开口,所述第二外周壁包括所述弧形段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弧形段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扣合部相对且朝向所述扣合部开口,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于所述扣合部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扣合部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与所述扣合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翻边部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弧形段对称布置,所述第三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三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扣合部和所述第二翻边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三翻边、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四翻边通过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廊减震支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一翻边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三翻边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所述第二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四翻边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杆包括: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连接;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墙体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相对且间隔布置;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之间,且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杆还包括:滑管,所述滑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中的至少一个相对所述滑管可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为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均沿从所述壳体到所述墙体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块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块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示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示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与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在地震环境下的震动偏移量的曲线对比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与相关技术中的抗震支墩在地震环境下的震动频率的曲线对比图。
附图标记:
管廊减震支架1;
混凝土支座10;
壳体20;上壳体21;扣合部212;第一翻边213;第二翻边214;下壳体22;弧形段222;第三翻边223;第四翻边224;
减震块30;
缓冲杆40;第一滑杆41;第二滑杆42;弹性体43;滑管44;
第一连接件50;第二连接件60;衔接块70;第三连接件80;
管道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1包括混凝土支座10、壳体20、减震块30和缓冲杆40。
混凝土支座10的顶部设有凹槽,壳体20设在混凝土支座10上且具有腔室,管道2位于腔室内,壳体20包括围成腔室的外周壁,外周壁包括弧形段222,弧形段222的内周面适于支撑管道2,弧形段222配合在凹槽内。如图1所示,壳体20放置在混凝土支座10顶部的凹槽处,外周壁的下侧部分形成弧形段222,弧形段222配合在凹槽内且弧形段222的外壁与凹槽贴合。
减震块30与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外周壁的内周面和管道2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减震块30设于外周壁的内周面上且朝向壳体20内部延伸,以支撑固定设于壳体20内的管道2。
需要说明的是,减震块30的设置不限于如图1和图2所示,例如,减震块30可以为一个环绕于管道2外周的整体件,此时,通过设置弧形段222,可以使弧形段222与管道2之间形成环形间隔,从而可以在该间隔内设置环形的减震块30,以使减震块30与管道2贴合,提高减震和支撑效果。
缓冲杆40的一端(图1中缓冲杆40的下端)与外周壁连接,缓冲杆40的另一端(图1中缓冲杆40的上端)与墙体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地震能量传递到壳体20上时,缓冲件40通过变形或位移吸收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壳体20与管道2之间的地震能量的传输,以实现减震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缓冲杆40减震的基础上,壳体20地震能量通过减震块30弹性变形的隔震缓冲,减少地震对综合管廊支架上管道2的损坏,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减震支架的结构对减震效果影响极大。相关技术中的减震支架包括支墩(如图3所示的普通支墩),管道直接平整的放置在支墩的端面上,如图4和图5所示,在地震环境下,管道震动偏移较大,震动频率高,减震效果差。
在此基础上,相关技术中的减震支架增加了减振壳体(如图3所示的抗震支墩1),如图3和图4所示,具有减振壳体的减震支架的减震效果优于普通支墩,但发明人发现,在地震幅度较大时,抗震支墩1依然难以满足管道对减震的要求,并基于此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支架(如图3所示的抗震支墩2),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支架在抗震支墩1的基础上增加了缓冲杆结构,以进一步缓冲和吸收减振支架的震动能量,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减震支架的减振效果明显优于抗震支墩1和普通支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廊减震支架,通过设置壳体的外周壁具有弧形段,且壳体与管道之间设置减震块,并设置连接外周壁与墙体的缓冲杆,可以利用弧形段与混凝土支座上凹槽的配合,提高管廊减震支架安装的稳定性,并利用缓冲杆降低壳体和管道之间的地震能量传输,利用减震块弹性变形的隔震缓冲,从而大大提高管廊减震支架的减震效果和支撑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0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如图1和图2所示,上壳体21位于下壳体22的上方,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连接构成壳体20。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壳体包括扣合部212和第一翻边213部,第一翻边213部与扣合部212预制焊接,扣合部212朝向下壳体22开口。下壳体包括弧形段222和第二翻边214部,第二翻边214部与弧形段222预制焊接,弧形段222与扣合部212相对且朝向扣合部212开口,第一翻边213部与第二翻边214部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翻边213部包括第一翻边213和第二翻边214,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相对于扣合部212对称布置,第一翻边213与扣合部212远离第二翻边214的一侧预制焊接,第一翻边213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翻边214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边214的一侧与扣合部212的另一侧预制焊接,第二翻边214的另一侧朝向远离第一翻边213的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扣合部212对称布置,扣合部212位于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之间,第一翻边213的右端连接在扣合部212的左侧面且向左延伸,第二翻边214的左端连接在扣合部212的右侧面且向右延伸。
第二翻边214部包括第三翻边223和第四翻边224,第三翻边223与第四翻边224相对于弧形段222对称布置,第三翻边223的一侧与弧形段222的一侧预制焊接,第三翻边223的另一侧朝向远离第四翻边224的方向延伸,第四翻边224的一侧与弧形段222的另一侧预制焊接,第四翻边224的另一侧朝向远离第三翻边223的方向延伸。第一翻边213与第三翻边223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第二翻边214与第四翻边224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三翻边223与第四翻边22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弧形段222连接在第三翻边223与第四翻边224之间,第三翻边223的右端连接在弧形段222的左侧面且向左延伸,第四翻边224的左端连接在弧形段222的右侧面且向右延伸,第一翻边213的下表面与第三翻边223的上表面贴合,第二翻边214的下表面与第四翻边224的上表面贴合,扣合部212向下开口,弧形段222向上开口,扣合部212与弧形段222配合形成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管道2敷设在弧形段222内,然后将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连接,扣合部212和弧形段222上的减震块30可以紧固管道2,并利用减震块30减小壳体20与管道2之间的地震能量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通过连接工艺将第一翻边、第二翻边、扣合部连接构成第一壳体,同样地,下壳体也可以一体形成或通过连接工艺构成。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管廊减震支架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0和第二连接件60,第一翻边213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贯穿该第一翻边213的第一通孔(未示出)。第三翻边223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贯穿该第三翻边223的第三通孔(未示出)。第一连接件50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以连接第一翻边213、第三翻边223和混凝土支座10。
第二翻边214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贯穿第二翻边214的第二通孔(未示出)。第四翻边224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贯穿第四翻边224的第四通孔(未示出)。第二连接件60穿过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以连接第二翻边214、第四翻边224和混凝土支座1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弧形段222上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弧形段222的第五通孔(未示出),管廊减震支架1包括穿过第五通孔并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的第三连接件80,以进一步提高壳体20与混凝土支座10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缓冲杆40包括第一滑杆41、第二滑杆42和弹性体43。第一滑杆41的一端与壳体外壁连接,第二滑杆42的一端与墙体连接,第一滑杆41与第二滑杆42相对且间隔布置,弹性体43位于第一滑杆41和第二滑杆42之间,且弹性体43的一端与第一滑杆41的另一端连接,弹性体43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2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滑杆41和第二滑杆42均沿从壳体20到墙体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具体地,如图1所示,墙体位于壳体20的右侧,缓冲杆40连接在壳体右侧外壁与墙体之间,且第一滑杆41的下端与壳体20连接,第二滑杆42的上端与墙体连接,第一滑杆41的上端与第二滑杆42的下端通过弹性体43连接。
由此,当壳体震动时,其震动能量优先传递至第一滑杆并驱动第一滑杆移动,第一滑杆的移动可以压缩或拉伸弹性体,从而可以利用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吸收震动能量。优选地,弹性体为弹簧
进一步地,缓冲杆40还包括滑管44,滑管44套设于第一滑杆41和第二滑杆42,第一滑杆41和第二滑杆42中至少一个相对滑管44可移动。例如,第一滑杆41可以伸入滑管44内并与滑管44固定连接,第二滑杆42伸入滑管44内且相对滑管44可移动,或者,第二滑杆42与滑管44固定连接,第一滑杆41相对滑管44可移动。
由此,滑管可以遮挡第一滑杆、弹性体和第二滑杆的连接部位,提高缓冲件外观的观赏性,且滑管可以限定第一滑杆的位移轨迹,以保证第一滑杆的移动能够作用在缓冲杆上,提高缓冲件减震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滑杆41与外周壁壳体外壁通过衔接块70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滑杆42与墙体通过衔接块70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缓冲件拆装方便,且缓冲杆与墙体和壳体连接紧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减震块30可以为多个,多个减震块30沿壳体20的周向间隔布置。可以理解的是,减震块30具有减震和支撑的作用,由此多个间隔布置的减震块30可以提高减管廊减震支架1的减震效果,并提高对管道2的支撑和约束能力。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管廊减震支架1。
如图1和图2所示,管廊减震支架1包括混凝土支座10、壳体20、减震块30、缓冲杆40、第一连接件50、第二连接件60和第三连接件80。
壳体20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位于下壳体22的上方,上壳体21包括第一翻边213、第二翻边214和连接在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之间的扣合部212,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间隔开,扣合部212位于第一翻边213与第二翻边214之间,第一翻边213的右端连接在扣合部212的左侧面且向左延伸,第二翻边214的左端连接在扣合部212的右侧面且向右延伸。
第二壳体22包括第三翻边223、第四翻边224和连接在第三翻边223和第四翻边224之间的弧形段222,第三翻边223的右端连接在弧形段222的左侧面且向左延伸,第四翻边224的左端连接在弧形段222的右侧面且向右延伸。
第一翻边213的下表面与第三翻边223的上表面贴合,第二翻边214的下表面与第四翻边224的上表面贴合,扣合部212向下开口,弧形段222向上开口,扣合部212与弧形段222配合形成腔室,管道2适配在腔室内,腔室的内周面设有多个减震块30,且减震块30连接在壳体腔室的内周面与管道2之间。
混凝土支座10顶部具有凹槽,壳体20放置在混凝土支座10上方,且弧形段222配合在凹槽内。第一翻边213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翻边213的第一通孔,第二翻边214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翻边214的第二通孔,第三翻边223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三翻边223的第三通孔,第四翻边224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四翻边224的第四通孔,弧形段222设有沿其后图方向贯穿弧形段222的第五通孔,第一连接件50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并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第二连接件60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并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第三连接件80穿过第五通孔并伸入混凝土支座10内,从而实现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混凝土支座10的连接。
缓冲杆40与壳体20外壁的右侧面连接,缓冲杆40包括第一滑杆41、第二滑杆42、弹性体43和滑管44,第一滑杆41的下端通过衔接块70与壳体外壁的右侧面连接,第二滑杆42与第一滑杆41相对并间隔开,第二滑杆42的上端通过衔接块70与墙体连接,第一滑杆41的上端与第二滑杆42的下端通过弹性体4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支座,所述混凝土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
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混凝土支座上且具有腔室,管道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包括围成所述腔室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适于支撑所述管道,所述弧形段适配在所述凹槽内;
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相连且位于所述外周壁的内周面和所述管道之间;
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壳体外壁连接,所述缓冲杆的另一端与墙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扣合部和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扣合部的外周面连接,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下壳体开口,
所述下壳体包括所述弧形段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弧形段连接,所述弧形段与所述扣合部相对且朝向所述扣合部开口,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相对于所述扣合部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扣合部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与所述扣合部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部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弧形段对称布置,所述第三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翻边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段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四翻边的另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三翻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扣合部和所述第二翻边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三翻边、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四翻边通过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一翻边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三翻边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所述第二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翻边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翻边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四翻边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伸入所述混凝土支座内以连接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混凝土支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杆包括:
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周壁连接;
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墙体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相对且间隔布置;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位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之间,且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杆还包括:
滑管,所述滑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中的至少一个相对所述滑管可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均沿从所述壳体到所述墙体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管廊减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块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块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CN202022650140.7U 2020-11-16 2020-11-16 管廊减震支架 Active CN215445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0140.7U CN215445330U (zh) 2020-11-16 2020-11-16 管廊减震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50140.7U CN215445330U (zh) 2020-11-16 2020-11-16 管廊减震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45330U true CN215445330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680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50140.7U Active CN215445330U (zh) 2020-11-16 2020-11-16 管廊减震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45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0647B (zh) 补偿器
CN106051314A (zh) 一种抗震支吊架
CN215445330U (zh) 管廊减震支架
CN212454546U (zh) 一种浅埋偏压隧道的抗震结构
CN112503259A (zh) 管廊减震支架
KR102033825B1 (ko) 기계구조물용 내진장치
CN201922875U (zh)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JPWO2011048704A1 (ja) ダンパー形式の減衰機構を備えた免震装置。
CN106057423A (zh) 一种降低大容量电力变压器噪音的装置
JP6277234B2 (ja) 制震装置および建物
CN202690846U (zh) 减振垫和电动车动力集成系统的安装结构
CN108589956A (zh) 装配式房屋预应力抗震安装结构
KR102351480B1 (ko) 내진 기능을 구비한 배관 연결 장치
KR101569847B1 (ko) 충격 흡수형 해중터널
CN105283610A (zh) 顶棚构成部件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CN209876277U (zh) 一种竖向管道减震缓冲支架
CN211118093U (zh) 一种抗震金属软管
CN201121969Y (zh) 空调器室外机固定减振装置
CN205674857U (zh) 一种集成变速箱支架总成
CN218763954U (zh) 制热机组安装结构
CN215673378U (zh) 一种工程用抗震节点支架
CN213351291U (zh) 一种海洋运输模块用焊接管减震装置
CN104786827A (zh) 一种排气管与副车架连接的隔振吊耳装置
CN213629417U (zh) 一种便于连接的管道补偿器
CN220644705U (zh) 一种低层建筑隔震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