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22875U -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922875U CN201922875U CN201020676404XU CN201020676404U CN201922875U CN 201922875 U CN201922875 U CN 201922875U CN 201020676404X U CN201020676404X U CN 201020676404XU CN 201020676404 U CN201020676404 U CN 201020676404U CN 201922875 U CN201922875 U CN 2019228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 suspension
- damped component
- support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789 fast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19 supportive Effect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1)的端部的减振装置(2),所述托装梁(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3)。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3)和减振装置(2),由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Description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悬置系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 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车辆悬置系统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汽车动力系统主要通过悬置系统安装到车架上或车身底板上,动力系统通 过悬置安装在悬置系统上,而悬置系统则直接刚性连接到车架或车身底板上。虽然这种悬 置系统能够通过悬置起到一定的隔振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汽车的NVH特性要求的不断 提高,这种现有的悬置系统的减振效果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该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 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该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 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 括托装梁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的端部的减振装置,所述托装梁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
[0006] 优选地,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还包括托装梁支架,该托装梁支架连接在所述托装梁 的端部,并且所述减振装置通过所述托装梁支架与所述托装梁连接。
[0007]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上减振件、下减振件、上压盖、下压盖和紧固件,其中: 所述上减振件和所述上压盖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上侧,所述下减振件和所述下压 盖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下侧,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上压盖、上减振件、托装梁 支架、下减振件和下压盖并紧固。
[0008] 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为橡胶垫。
[0009] 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减振件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凹槽,所 述托装梁支架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0010] 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形成为一体。
[0011] 优选地,所述上压盖的边缘和/或所述下压盖的边缘向所述托装梁支架的一侧弯 曲,形成凸缘。
[0012]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双头螺栓,并且该双头螺栓的两端通过螺母紧固。
[0013] 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衬套,该衬套穿过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的中心 孔设置,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衬套。
[0014]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 置系统为上述的车辆悬置系统。
[00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和减振装置,由动力系统产 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和减振装置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 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能。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将会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主视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俯视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侧视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A-A线处的剖视图。
[0022] 附图标记说明
[0023] 1托装梁 2减振装置
[0024] 3悬置 11托装梁支架
[0025] 21上减震件 22下减震件
[0026] 23上压盖 M下压盖
[0027] 25固定件 26衬套
[0028] a环形凹槽 b凸缘
[0029] c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 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托装梁1的端部的减振装置2,所述托装梁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 3。
[003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悬置3和减振装置2,由动力系 统产生的振动经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的阻隔和吸收后,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传递到车 体(如车架或车身底板)上,因此,与现有的仅通过悬置进行减振的车辆悬置系统相比,本 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能够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改善汽车的NVH性 能。
[0033] 所述托装梁1为梁状件,用于支承动力系统。所述托装梁1可以设置为各种结构, 其具体结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悬置3用于将所述托装梁1和动力系统连接起来, 并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实现一级减振。所述减振装置2用于将所述托装梁1和车架 连接起来,并进一步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实现二级减震。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可 以是车辆领域中常用的悬置和减振装置,也可以是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置系统的功 能而专门设计的悬置和减振装置,只要能够实现其各自的功能即可。
[0034] 所述托装梁1的每个端部上都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减振装置2。为了便于布 置所述减振装置2,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还包括托装梁支架11,该托装梁支架11连接在所述托装梁1的端部,并且所述减振装置2通过所述托装梁支架11与所述 托装梁1连接。所述托装梁支架11用于连接所述托装梁1和所述减振装置2,并与所述托 装梁1 一起提供用于容纳动力系统的空间。所述托装梁支架11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与所述 托装梁1连接,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其具体连接方式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0035] 如上所述,所述减振装置2可以是机械领域中常用的减振装置,也可以是为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置系统的功能而专门设计的减振装置。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减振 装置2包括上减振件21、下减振件22、上压盖23、下压盖M和紧固件25,其中:所述上减振 件21和所述上压盖23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上侧,所述下减振件22和所述下 压盖M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下侧,所述紧固件25依次穿过所述上压盖23、上 减振件21、托装梁支架11、下减振件22和下压盖M并紧固。
[0036] 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用于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以使得传递至车 身(如车架)的振动减小至最小。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可以具有各种形式,如 橡胶垫、气垫、弹簧等。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为橡胶垫。橡胶垫为车辆 中经常使用的减振件,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能够经济地满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悬 置系统的要求。同时,通过调整橡胶垫的弹性以及所述紧固件25对所述上压盖23和下压 盖对的压力,可以将所述减振装置2的位移量和偏转角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使车辆具有 良好的NVH性能。
[0037] 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减振件22的外表面 具有环形凹槽a,所述托装梁支架11卡接在所述环形凹槽a内。所述托装梁支架11与所述 环形凹槽a卡接,可以限制所述上减振件21和/或所述下减振件22的位置,防止安装或使 用过程中所述上减振件21和/或下减振件22发生窜动,从而保证所述减振装置2的工作
稳定性。
[0038] 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可以为两个独立的减振件,也可以为同一个减振 件上的两个部分。优选地,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形成为一体。当然,也不限于此, 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本身也可以包括多个部分,只要能够吸收振动即可。
[0039] 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上压盖23的边缘和/或所述下压盖M的边缘向 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一侧弯曲,形成凸缘b。该凸缘b可以限制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 件22的位置,防止其在安装或工作过程中发生窜动,从而保证所述减振装置2的工作稳定 性。
[0040] 所述紧固件25用于将所述减振装置2中的各个零件连接起来,使各个零件能够相 互配合,形成为一个整体,实现减震功能。在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紧固件25设计为 多种不同的形式。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紧固件25为双头螺栓,并且该双头螺栓的两端 通过螺母c紧固。双头螺栓连接牢固,容易制造,并且便于拆装,能够经济地满足本实用新 型所提供的车辆悬置系统的要求。
[0041 ] 如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减振装置2还包括衬套沈,该衬套沈穿过所述上减振件 21和下减振件22的中心孔设置,所述紧固件25穿过所述衬套26。所述衬套沈用于保持 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的形状以及所述上减振件21和下减振件22之间的相对位 置,以确保所述减振装置2的减振性能。所述衬套沈可以选用各种材料制造,优选地,所述 衬套26为金属衬套。[0042]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辆悬置系统,其中,所述车辆悬 置系统为上述的车辆悬置系统。由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能够通过所述悬置3和减振装置2 充分地吸收动力系统产生的振动,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具有较好的NVH性能。
[0043]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4]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 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不再对各种可能 的组合方式另行说明。
Claims (10)
1. 一种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包括托装梁(1)以及设置在该 托装梁⑴的端部的减振装置O),所述托装梁⑴的两端部之间设置有悬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还包括托装 梁支架(11),该托装梁支架(11)连接在所述托装梁(1)的端部,并且所述减振装置(2)通 过所述托装梁支架(11)与所述托装梁(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¾包括上减振件(21)、下减振件(22)、上压盖(23)、下压盖(24)和紧固件(25),其中:所述上减振件和所述上压盖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上侧,所 述下减振件0¾和所述下压盖04)依次设置在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下侧,所述紧固件(25)依次穿过所述上压盖(23)、上减振件(21)、托装梁支架(11)、下减振件0¾和下压盖(24)并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22)为橡胶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件的外表面和 /或所述下减振件0¾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凹槽(a),所述托装梁支架(11)卡接在所述环形 凹槽(a)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 (22)形成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盖的边缘和/或 所述下压盖04)的边缘向所述托装梁支架(11)的一侧弯曲,形成凸缘(b)。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05)为双头螺栓,并 且该双头螺栓的两端通过螺母(c)紧固。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¾还包括衬套(26),该衬套06)穿过所述上减振件和下减振件0¾的中心孔设置,所述紧固件(25)穿过所述衬套(26)。
10. 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辆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置系统为权利要求 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悬置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76404XU CN201922875U (zh) | 2010-12-22 | 2010-12-22 |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76404XU CN201922875U (zh) | 2010-12-22 | 2010-12-22 |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922875U true CN201922875U (zh) | 2011-08-10 |
Family
ID=44426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67640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22875U (zh) | 2010-12-22 | 2010-12-22 |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92287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3314A (zh) * | 2011-12-01 | 2012-06-13 |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稀浆封层车皮带输送机的减震装置 |
CN102514458A (zh) * | 2011-12-23 | 2012-06-27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杆机构、悬架控制臂及汽车 |
CN104986026A (zh) * | 2015-07-10 | 2015-10-21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减振结构 |
CN112413027A (zh) * | 2019-08-23 | 2021-02-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吸振装置、吸振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及汽车 |
-
2010
- 2010-12-22 CN CN201020676404XU patent/CN20192287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3314A (zh) * | 2011-12-01 | 2012-06-13 |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稀浆封层车皮带输送机的减震装置 |
CN102493314B (zh) * | 2011-12-01 | 2014-10-29 |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稀浆封层车皮带输送机的减震装置 |
CN102514458A (zh) * | 2011-12-23 | 2012-06-27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杆机构、悬架控制臂及汽车 |
CN102514458B (zh) * | 2011-12-23 | 2015-06-17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杆机构、悬架控制臂及汽车 |
CN104986026A (zh) * | 2015-07-10 | 2015-10-21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减振结构 |
CN112413027A (zh) * | 2019-08-23 | 2021-02-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吸振装置、吸振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及汽车 |
CN112413027B (zh) * | 2019-08-23 | 2022-04-1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吸振装置、吸振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46868U (zh) |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及包括该发动机悬置软垫的汽车 | |
CN201922875U (zh) | 车辆悬置系统及汽车 | |
JP2009511333A (ja) | 後端部取付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を備える車両 | |
CN203384280U (zh) | 一种动力总成阻尼辅助减振器 | |
WO2015014183A1 (zh) | 一种矿用自卸车动力总成隔振器 | |
CN103568807B (zh) | 一种螺栓限位式悬置软垫总成 | |
CN202174936U (zh) | 变速箱辅助支撑装置与中重型车辆 | |
CN103568806A (zh) | 一种盒式限位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4288076U (zh) | 一种车载笔记本减震装置 | |
CN202319862U (zh) | 柴油发动机前安装机脚 | |
CN203600978U (zh) | 一种限位罩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7106419U (zh) | 一种蓄电池悬置支架 | |
CN205890534U (zh) | 用于车辆的动力总成悬置和车辆 | |
CN207190705U (zh) | 一种汽车后减振器上安装支架 | |
CN202280102U (zh) | 地板架的安装结构、推土机和挖掘机 | |
CN202319892U (zh) | 变速器安装支架 | |
CN202806750U (zh) | 一种内燃动车用传动箱安装座弹性支承 | |
CN202360674U (zh) | 新型车用传动轴扭振吸振器装置 | |
CN203611721U (zh) | 动力悬置软垫及汽车 | |
CN203600979U (zh) | 一种螺栓限位式悬置软垫总成 | |
CN204095497U (zh) | 用于高位进气管的减震装置及高位进气管总成 | |
CN217259805U (zh) | 一种新型汽车喇叭支架 | |
CN202158135U (zh) | 一种发动机减震器 | |
CN216589741U (zh) | 一种翻边式空气悬架减振器 | |
CN202986817U (zh) | 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