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0843U -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0843U
CN215360843U CN202121976367.9U CN202121976367U CN215360843U CN 215360843 U CN215360843 U CN 215360843U CN 202121976367 U CN202121976367 U CN 202121976367U CN 215360843 U CN215360843 U CN 215360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oor
assembly
channel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763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爱婷
杨旭
张金龙
张建凯
张子贺
闫凯
谷鹿野
邵甲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763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0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0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0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出风组件、内壳组件、导风组件以及风门组件,出风组件的内部设有送风通道;内壳组件设置于送风通道内,分隔送风通道为上风道和下风道;导风组件包括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风门组件包括上风门以及下风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内壳组件将出风组件内的送风通道分隔为上风道和下风道,通过上风门和下风门分别对上风道和下风道进行启闭控制,可实现上下风向的调节以及风口的关闭,同时利用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对上风道和下风道内的风向进行Y向调节,上风门和下风门通过竖直摆动进行上风道和下风道的控制使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有效的节约了车身X向空间。

Description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出风口风门结构及设有上述出风口风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出风口手动调节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智能化需求,于是智能化的电动出风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当采用电动出风口时,需要电动出风口满足调节上下风向、左右风向以及实现风口关闭的要求。
上述功能需要借助风门组件来实现,以传统方式布置风门组件往往会占用车身X方向较大的空间,对于出风口周边空间受限的车型来说,风门组件布设难度过大。另外,传统的风门组件采用上连杆机构与执行器连接,零部件数量较多,增大了安装结构的复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能够简化出风口处的风门结构,减小空间占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出风口风门结构,包括:
出风组件,内部设有与空调吹面风道连通的送风通道;
内壳组件,设置于送风通道内,并分隔送风通道为上风道和下风道;
导风组件,包括分别位于上风道的上导风件和位于下风道的下导风件,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能够调节车身Y向的送风角度;
风门组件,设置于送风通道的进风端、且与内壳组件相邻设置,风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出风组件上、且能够竖直摆动的上风门以及下风门,上风门靠近上风道设置,下风门靠近下风道设置;
其中,上风门能够上下摆动以封堵或打开上风道,下风门能够上下摆动以封堵或打开下风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送风通道内设有用于驱动上风门和/或下风门上下摆动的风门驱动件,风门驱动件包括:
旋转轴,设置于上风门和下风门之间,旋转轴上设有向外周延伸、且用于与上风门和/或下风门抵接以顶推上风门和/或下风门的支撑座,支撑座在旋转轴轴向上的投影为扇形;
第一执行器,连接于旋转轴的一端,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上风门或下风门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轴,下风门或上风门上设有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套,转轴的侧部设有分别抵接于上风门和下风门的外壁上、以打开上风道和下风道的弹性元件。
一些实施例中,转轴远离内壳组件的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平行于转轴设置的安装轴,弹性元件为套设于安装轴上的扭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导风件包括:
上连杆,沿车身Y向设置于上风道内;
若干个上导风叶片,间隔分布在上连杆上,每个上导风叶片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上导风叶片均与上连杆转动连接;
下导风件包括:
下连杆,沿车身Y向设置于下风道内;
若干个下导风叶片,间隔分布在下连杆上,每个下导风叶片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下导风叶片均与下连杆转动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分别与驱动组件相连,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轴,设置于内壳组件内,驱动轴的两端分别贯穿内壳组件的顶壁与底壁设置、并与上下对应的上导风叶片和下导风叶片固接,用于带动上导风叶片和下导风叶片沿车身Y向摆动,驱动轴的外周设有第一齿盘;
第二执行器,输出端设有与第一齿盘啮合的第二齿盘,能够通过第一齿盘带动驱动轴旋转以改变上导风叶片和下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壳组件包括:
导风板,设置于送风通道内,导风板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送风通道的中心轴靠近;
内壳体,连接于导风板靠近送风通道进风端的一端,内壳体与导风板围合成容纳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出风组件包括:
风口饰板,连接于仪表板上,风口饰板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送风通道的中心轴靠近,风口饰板的外边缘设有向外周延伸以与仪表板衔接的装饰板;
外壳体,连接于风口饰板的进风端,外壳体与风口饰板的内部形成送风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的进风端的外周边缘设有进风端板,进风端板上设有密封海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设有出风口风门结构。设有上述出风口风门结构的汽车,能够方便的送风方向的调整以及风口的关闭,同时还便于节约车内X向的占用空间,有助于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内壳组件将出风组件内的送风通道分隔为上风道和下风道,通过风门组件的上风门和下风门分别对上风道和下风道进行启闭控制,可实现上下风向的调节以及风口的关闭,利用上导风件对上风道内的风向进行Y向调节,利用下导风件对下风道内的风向进行Y向调节,结合风门组件的设置实现送风风向的精准调整,上风门和下风门通过竖直摆动进行上风道和下风道的控制使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有效的节约了车身X向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风口风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风门组件去除第一执行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5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5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门组件在上风门闭合、下风门打开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图中的剖视位置与图7中的剖视位置相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门组件在上风门打开、下风门闭合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图中的剖视位置与图7中的剖视位置相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门组件在上风门闭合、下风门闭合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图中的剖视位置与图7中的剖视位置相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导风组件沿车身X向导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导风组件向车身Y向一侧导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导风组件向车身Y向另一侧导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出风组件;11、风口饰板;111、装饰板;12、外壳体;121、进风端板;122、密封海绵;13、送风通道;131、上风道;132、下风道;2、内壳组件;21、导风板;22、内壳体;23、容纳腔;3、导风组件;31、上导风件;311、上导风叶片;312、上连杆;32、下导风件;321、下导风叶片;322、下连杆;4、风门组件;41、上风门;42、下风门;43、转轴;44、弹性元件;45、安装座;46、安装轴;47、轴套;5、风门驱动件;51、旋转轴;52、支撑座;53、第一执行器;6、驱动组件;61、驱动轴;611、第一齿盘;62、第二执行器;621、第二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在此定义车身X向为驾驶员坐于车内时的前后方向,车身Y向为驾驶员坐于车内时的左右方向,车身Z向为驾驶员坐于车内时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进行说明。出风口风门结构,包括出风组件1、内壳组件2、导风组件3以及风门组件4,出风组件1的内部设有与空调吹面风道连通的送风通道13;内壳组件2设置于送风通道13内,内壳组件2分隔送风通道13为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导风组件3包括分别位于上风道131的上导风件31和位于下风道132的下导风件32,上导风件31和下导风件32能够调节车身Y向的送风角度;风门组件4设置于送风通道13的进风端,风门组件4包括转动连接于出风组件1上、且能够竖直摆动的上风门41以及下风门42,上风门41靠近上风道131设置,下风门42靠近下风道132设置;
其中,上风门41能够绕上风门41向上摆动逐渐封堵上风道131以减小风量直至关闭上风道131,或向下摆动逐渐打开上风道131以增大风量;下风门42能够向下摆动逐渐封堵下风道132以减小风量直至关闭下风道132,或向下摆动逐渐打开下风道132以增大风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风口风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内壳组件2将出风组件1内的送风通道13分隔为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通过风门组件4的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分别对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进行启闭控制,可实现上下风向的调节以及风口的关闭,利用上导风件31对上风道131内的风向进行Y向调节,利用下导风件32对下风道132内的风向进行Y向调节,结合风门组件4的设置实现送风风向的精准调整,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通过竖直摆动进行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控制,使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有效的节约了车身X向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出风组件1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送风通道13内设有用于驱动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上下摆动的风门驱动件5,风门驱动件5还能同时驱动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风门驱动件5包括旋转轴51以及第一执行器53;旋转轴51设置于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之间,旋转轴51上设有向外周延伸、且用于与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抵接以顶推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的支撑座52,支撑座52在旋转轴51轴向上的投影为扇形;第一执行器53连接于旋转轴51的一端,用于驱动旋转轴51转动。
利用第一执行器53带动旋转轴51旋转,使位于旋转轴51外周的支撑座52发生圆周方向的转动,借助支撑座52的外周壁推动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上下摆动,实现对上风道131或下风道132的打开或闭合,实现送风通道13出风方向的调节,当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分别摆动至与出风组件1的内壁接触时,可将送风通道13整体关闭,上述风向控制以及风口关闭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支撑座52在旋转轴51轴端的端面上的投影为扇形,当支撑座52位于旋转轴51靠近内壳组件2的一侧时,可通过绕旋转轴51的旋转实现对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的分别顶推,达到调节风向的作用。另外,当支撑座52位于旋转轴51远离内壳组件2的一侧时,支撑座52可对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进行同步顶推,使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打开,使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得到同步封堵,实现送风通道13的整体关闭。
进一步的,支撑座52在旋转轴51的轴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可利用多个支撑座52对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进行均匀顶推,便于对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上的顶推力进行均匀分布,避免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受力过大造成的损坏,有助于提高驱动的有效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可以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4,上风门41或下风门42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轴43,下风门42或上风门41上设有与转轴43转动配合的轴套47,转轴43的侧部设有分别抵接于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的外壁上、以打开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弹性元件44。
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通过转轴43进行转动连接,可在下风门42上设置转轴43,对应的在上风门41上设置轴套47,也可在上风门41上设置转轴43,对应的在下风门42上设置轴套47,均可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动配合。
请参阅图7,在第一执行器53不发生动作时,弹性元件44可使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保持在与内壳组件2的外壁贴合的位置,以使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处于常规打开状态,此时出风风向为沿送风通道13的轴向延伸的方向。
请参阅图8,当需要对风向进行上调时,则利用第一执行器53带动旋转轴51旋转、以使支撑座52向靠近上风门41,此时支撑座52位于旋转轴51靠近内壳组件2的一侧,可借助支撑座52顶推上风门41关闭部分或全部上风道131,此时下风道13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中的风在送风通道13的出风端合成为向上的方向,完成风向的调节。
请参阅图9,当需要对风向进行下调时,则利用第一执行器53带动旋转轴51旋转、使支撑座52向靠近下风门42,此时支撑座52位于旋转轴51靠近内壳组件2的一侧,可借助支撑座52顶推下风门42关闭部分或全部下风道132,此时上风道131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中的风在送风通道13的出风端合成为向下的方向,完成风向的调节。
请参阅图10,当需要关闭整个送风通道13(也就是风口)时,则利用第一执行器53带动旋转轴51旋转、并使支撑座52位于旋转轴51远离内壳组件2的一侧,借助支撑座52的外周壁同步顶推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使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打开至分别封堵于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位置,实现对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彻底封堵,完成送风通道13的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弹性元件44借助下述结构进行安装。参见图4,转轴43远离内壳组件2的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安装座45,安装座45上设有平行于转轴43设置的安装轴46,弹性元件44为套设于安装轴46上的扭簧。
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可采用多种不同的驱动形式,可借助液压缸分别进行顶推驱动以产生摆动动作,还可以借助凸轮或凸块进行顶推推动。本实施例中,在借助支撑座52进行顶推时,还设置了能够对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进行抵接顶紧以使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处于打开状态的弹性元件44。
弹性元件44可采用两个固定连接、且能够分别抵接在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远离内壳组件2一侧侧壁上的弹片,通过弹片保持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使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保持打开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44采用扭簧,借助扭簧的两个延伸端分别顶紧在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的外侧壁上,使上风门41和下风门42的外边缘分别贴合在内壳组件2的外壁上,保持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打开状态,在无风向调节和风口关闭要求的前提下,省去驱动力的施加,便于实现节能效果。
在进行弹性元件44的设置时,在旋转轴51背离内壳组件2的一侧设置了安装座45,通过连接在安装座45上的安装轴46,实现扭簧的安装固定,利用扭簧对上风门41及下风门42远离内壳组件2一侧侧壁进行抵接压紧,保持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的同步开启状态。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导风组件3采用如图12和图13所示结构。参见图12和图13,上导风件31包括上连杆312和若干个上导风叶片311,上连杆312沿车身Y向设置于上风道131内;若干个上导风叶片311间隔分布在上连杆312上,每个上导风叶片311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上导风叶片311均与上连杆312转动连接;
下导风件32包括下连杆322和若干个下导风叶片321,下连杆322沿车身Y向设置于下风道132内;若干个下导风叶片321间隔分布在下连杆322上,每个下导风叶片321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下导风叶片321均与下连杆322转动连接。
导风组件3用于进行送风方向的Y向调节,上导风叶片311板面沿车身Z向延伸,能够沿车身Y向水平摆动(也就是左右摆动),实现对上风道131内左右送风方向的调节。当其中一个上导风叶片311受到驱动作用发生摆动时,会带动整个上连杆312发生位移,进而利用上连杆312带动所有上导风叶片311发生沿车身Y向的同步摆动,实现对上风道131内左右风向的调整。
同样的,设置在下风道132内的下导风叶片321也可发生与上述动作一致的动作过程,在此不在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上导风叶片311可以采用如图12和图13所示结构。参见图12和图13,上导风件31和下导风件32分别与驱动组件6相连,驱动组件6包括驱动轴61以及第二执行器62,驱动轴61设置于内壳组件2内,驱动轴61的两端分别贯穿内壳组件2的顶壁与底壁设置、并与上下对应的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固接,用于带动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沿车身Y向摆动,驱动轴61的外周设有第一齿盘611;第二执行器62输出端设有与第一齿盘611啮合的第二齿盘621,能够通过第一齿盘611带动驱动轴61旋转以改变上导风叶片311的导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利用同一个驱动轴61的两端分别带动上下对应的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发生绕轴心摆动,进而带动所有的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发生同步摆动。第二执行器62的输出端的第二齿盘621与驱动轴61上的第一齿盘611相啮合,可带动与驱动轴61相连的上导风叶片311及下导风叶片321发生沿车身Y向的同步摆动,进而通过上连杆312和下连杆322带动所有的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同步摆动,实现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中Y向风向的同步调节。
第二齿盘621与第一齿盘611相啮合实现对驱动轴61的驱动作用,由于上导风叶片311和下导风叶片321的摆动幅度有限,所以第一齿盘611和第二齿盘621在圆周上覆盖钝角的圆心角即可,上述设置有助于降低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内壳组件2采用如图6至图10所示结构。参见图6至图10,内壳组件2包括导风板21以及内壳体22,导风板21设置于送风通道13内,导风板21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送风通道13的中心轴靠近;内壳体22连接于导风板21靠近送风通道13进风端的一端,内壳体22与导风板21围合成容纳腔23。
内壳组件2采用导风板21和内壳体22结合的形式,两部分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形式,便于进行单个构件的加工,有助于降低加工成本。内壳体22和导风板21之间形成的容纳腔23可供放置第二执行器62,便于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减小空间占用。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出风组件1采用如图6至图10所示结构。参见图6至图10,出风组件1包括风口饰板11以及外壳体12,风口饰板11连接于仪表板上,风口饰板11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送风通道13的中心轴靠近,风口饰板11的外边缘设有向外周延伸以与仪表板衔接的装饰板111;外壳体12连接于风口饰板11的进风端,外壳体12与风口饰板11的内部形成送风通道13。
出风组件1采用风口饰板11和外壳体12结合的形式,便于降低加工难度,减少加工成本。外壳体12位于仪表板的内侧,风口饰板11的外端向外延伸至车体外侧,且外端设有具有装饰效果的装饰板111,实现与车内仪表板之间的过渡衔接,保证仪表板的整体美观性。
外壳体12和风口饰板11的内部形成送风通道13,风口饰板11靠近送风通道13出风端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送风通道13的中心轴一侧倾斜,也就是风口饰板11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相邻的一侧倾斜延伸,使送风通道13的出风端变小,使上风道131具有向下送风的趋势、下风道132具有向上送风的趋势,在上风道131和下风道132同步开启时,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气流沿送风通道13的中轴线方向流出;当上风道131开启、下风道132关闭时,气流向外下方流出;当下风道132开启、上风道131关闭时,气流向外上方流出。
参见图2,在利用外壳体12与空调吹面风道相连的基础上,为了避免风量向外逸散,外壳体12的进风端的外周边缘设有进风端板121,进风端板121上设有密封海绵122。进风端板121的外端面上设有密封海绵122,利用密封海绵122与相邻构件进行紧密接触,提高连接部位的密封性能,避免气流从缝隙处流出造成的损失,有效地保证了送风强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设有出风口风门结构。设有上述出风口风门结构的汽车,能够方便地进行送风方向的调整以及风口的关闭,同时还便于节约车内X向的占用空间,有助于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组件,内部设有与空调吹面风道连通的送风通道;
内壳组件,设置于所述送风通道内,并分隔所述送风通道为上风道和下风道;
导风组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上风道的上导风件和位于所述下风道的下导风件,所述上导风件和所述下导风件能够调节车身Y向的送风角度;
风门组件,设置于所述送风通道的进风端、且与所述内壳组件相邻设置,所述风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出风组件上、且能够竖直摆动的上风门以及下风门,所述上风门靠近所述上风道设置,所述下风门靠近所述下风道设置;
其中,所述上风门能够上下摆动以封堵或打开所述上风道,所述下风门能够上下摆动以封堵或打开所述下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通道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上风门和/或所述下风门上下摆动的风门驱动件,所述风门驱动件包括:
旋转轴,设置于所述上风门和所述下风门之间,所述旋转轴上设有向外周延伸、且用于与所述上风门和/或所述下风门抵接以顶推所述上风门和/或所述下风门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在所述旋转轴轴向上的投影为扇形;
第一执行器,连接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门或所述下风门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轴,所述下风门或所述上风门上设有与所述转轴转动配合的轴套,所述转轴的侧部设有分别抵接于所述上风门和所述下风门的外壁上、以打开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的弹性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内壳组件的一侧设有向外延伸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平行于所述转轴设置的安装轴,所述弹性元件为套设于所述安装轴上的扭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件包括:
上连杆,沿车身Y向设置于所述上风道内;
若干个上导风叶片,间隔分布在所述上连杆上,每个所述上导风叶片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所述上导风叶片均与所述上连杆转动连接;
所述下导风件包括:
下连杆,沿车身Y向设置于所述下风道内;
若干个下导风叶片,间隔分布在所述下连杆上,每个所述下导风叶片的板面均沿车身Z向设置,且每个所述下导风叶片均与所述下连杆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件和所述下导风件分别与驱动组件相连,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轴,设置于所述内壳组件内,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内壳组件的顶壁与底壁设置、并与上下对应的所述上导风叶片和所述下导风叶片固接,用于带动所述上导风叶片和所述下导风叶片沿车身Y向摆动,所述驱动轴的外周设有第一齿盘;
第二执行器,输出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齿盘啮合的第二齿盘,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盘带动所述驱动轴旋转以改变所述上导风叶片和所述下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组件包括:
导风板,设置于所述送风通道内,所述导风板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所述送风通道的中心轴靠近;
内壳体,连接于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送风通道进风端的一端,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导风板围合成容纳腔。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包括:
风口饰板,连接于仪表板上,所述风口饰板的顶壁和底壁逐渐向所述送风通道的中心轴靠近,所述风口饰板的外边缘设有向外周延伸以与所述仪表板衔接的装饰板;
外壳体,连接于所述风口饰板的进风端,所述外壳体与所述风口饰板的内部形成所述送风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进风端的外周边缘设有进风端板,所述进风端板上设有密封海绵。
10.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设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口风门结构。
CN202121976367.9U 2021-08-20 2021-08-20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5360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6367.9U CN21536084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76367.9U CN21536084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0843U true CN21536084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76367.9U Active CN21536084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084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606A (zh) * 2022-05-18 2022-06-17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117261553A (zh) * 2023-11-23 2023-12-22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风机构、顶棚风道、车身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3606A (zh) * 2022-05-18 2022-06-17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114633606B (zh) * 2022-05-18 2022-09-20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CN117261553A (zh) * 2023-11-23 2023-12-22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风机构、顶棚风道、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7261553B (zh) * 2023-11-23 2024-03-12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分风机构、顶棚风道、车身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60843U (zh) 出风口风门结构及汽车
CN208962867U (zh) 具有进气调节功能的格栅结构
CN211764797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总成
CN210688646U (zh) 导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70313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955681A (zh) 空调出风气流调控机构
JP2001088542A (ja) 空気吹出口装置
CN109955679B (zh) 空调出风气路调控机构
CN217876390U (zh) 导风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799165U (zh) 一种工程机械出风口总成
CN217057709U (zh) 空调器
CN114454690B (zh) 车辆空调出风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913396U (zh) 上出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103153U (zh) 一种具有嵌套式弧形框板的空调导风装置
CN214688938U (zh) 车辆空调出风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383783U (zh) 一种节能式汽车调温调节装置
CN218972773U (zh) 空调柜机以及空调器
CN219634951U (zh) 一种隐性出风口结构
CN213322584U (zh) 汽车泄压阀及汽车
CN109955680A (zh) 空调出风气流调节机构
CN217553634U (zh) 一种进风箱
CN220764028U (zh) 车辆的出风口总成和车辆
CN220061907U (zh) 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
CN216507810U (zh)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的出风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