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7566U -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7566U
CN215337566U CN202121251467.5U CN202121251467U CN215337566U CN 215337566 U CN215337566 U CN 215337566U CN 202121251467 U CN202121251467 U CN 202121251467U CN 215337566 U CN215337566 U CN 215337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plate
air
fan
convey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514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华江
李富春
张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Runya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Runy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Runya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Runya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514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7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7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7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包括箱体,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箱体内部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隔板,输送带的两侧分别与各自相邻的箱体内壁配合形成长风道,且箱体头尾两端内壁与邻近的隔板之间形成横跨输送带的短风道,长风道配合短风道形成环形风道,隔板的两侧于长风道内分别设置有出风口朝向相反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进风口通入的空气经由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于环形风道内流动,且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出风口设置有散热片。空气通过第一个散热片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在吹至第二个风机时,此处空气的温度还是高于设备外空气的温度,第二个风机及后续的风机都不需要对空气从头开始加热,能耗相对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烘干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背景技术
在膨化饲料加工中,饲料烘干是膨化饲料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刚从膨化机挤出的饲料颗粒水分很高,必须通过烘干设备去除饲料中的水分再经冷却处理,才能保证其达到合格产品质量。现有的烘干设备中通常采用鼓风机配合散热器吹出热风,从而对物料进行烘干,同时在设备的顶部设置有抽风口以抽出烘干所产生的湿气。但是上述鼓风机一直从外部抽取冷风配合散热器进行加热,其能耗相对较大。且物料在加热的过程中静止堆积于设备内,堆积于物料堆表层的物料烘干时,堆积于物料堆内部的物料的含水量仍达不到标准,而在保证堆积于物料堆内部的物料烘干时,堆积于物料堆表层的物料又早已烘干,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相对较低的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端设置有抽风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且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用于承载输送物料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输送带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隔板的长度等于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分别与各自相邻的箱体内壁配合形成长风道,且所述箱体头尾两端内壁与邻近的隔板之间形成横跨输送带的短风道,所述长风道配合所述短风道形成环形风道,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均位于所述长风道内,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与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朝向相反,所述进风口通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且所述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出风口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的空气的散热片。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输送带分为上层输送带与下层输送带,所述上层输送带与所述下层输送带之间留有间隔,所述隔板包括上隔板与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设置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上方,所述下隔板位于所述间隔内,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均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连接。通过下隔板对上层输送带与下层输送带之间的间隔进行隔断,避免热风从上层输送带与下层输送带之间的间隔流出,避免环形风道出现短路。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组与第二挡板组,所述第一挡板组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挡板组包括第三挡板与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四挡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四挡板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高于所述上层输送带,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与所述下层输送带之间的间隔的旁侧并与所述间隔连通;所述输送带的带面上设置有多个网孔,所述环形风道内的热风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风口、网孔和第一通风口以烘干所述输送带上的物料。
通过第一挡板组与第二挡板组对热风进行阻隔,且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第四挡板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迫使热风依次穿过第二通风口、网孔和第一通风口,从竖直方向贯穿物料以烘干输送带上的物料,烘干效果更佳。同时通过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使得短风道构成一种迂回式结构,使得热风与物料接触更加充分,提高了烘干的效果。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沿输送带长度方向延伸的挡料板。通过挡料板对物料进行阻隔,避免物料脱离输送带或落入输送带的输送组件中影响输送带的进给。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通风口处设置有滤网。物料烘干后,物料的含水量低,物料的重量就大为减小,物料会随着热风飞起,通过滤网对物料进行阻隔,避免物料四散于环形风道内,且由于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方向倾斜,被滤网阻隔的物料会重新流至输送带上。
有益效果
进风口通入的空气经由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空气在环形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通过散热片循环加热以烘干输送带上的物料,整个设备内的热量保持相对均匀,不存在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且通过输送带对物料进行输送,在物料烘干的同时完成了物料的输送进给,缩短了工时,且物料平铺在输送带上输送,也不存在表层物料烘干而内部物料潮湿的问题。同时,空气由进风口进入环形风道内时,通过第一个散热片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在吹至第二个风机时,由于空气对物料进行烘干,空气温度略微降低,但是此处空气的温度还是高于设备外空气的温度,第二个风机及后续的风机都不需要对空气从头开始加热,能耗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烘干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烘干机的俯视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为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门组件的侧视图;
图7为单层加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隔板的正视图;
图10为网板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1为限位板与压板的正视图;
图12为限位板与压板的立体图;
图13为链条稳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4为侧壁设置有若干开口的烘干机的立体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5为下料组件处于闭合状态的俯视轴测图;
图16为下料组件处于闭合状态的仰视轴测图;
图17为下料组件处于开启状态的俯视轴测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箱体,2-输送带,3-进料端,4-出料端,5-上层输送带,6-下层输送带,7-支撑板,8-入料口,9-导流板,10-连接板,11-翻转板,12-铰接段,13-引导段,14-过风口,15-第一风机,16-第二风机,17-环形风道,18-长风道,19-短风道,20-加热腔体,21-散热片,22-隔板,23-上隔板,24-下隔板,25-转动板,26-连接段,27-导向段,28-支撑架,29-驱动齿轮,30-网板托架,31-条形网板支架,32-第一连接段,33-通风段,34-第二连接段,35-挡料压板,36-挡料连板,37-加强压板,38-通风孔,39-条形支撑板,40-条形通风板,41-加强筋,42-U形槽,43-第一挡板组,44-第二挡板组,45-第一挡板,46-第二挡板,47-第三挡板,48-第四挡板,49-第一通风口,50-第二通风口,51-输送通道,52-第一承托板,53-第二承托板,54-第一限位块,55-第二限位块,56-第一容纳槽,57-第二容纳槽,58-挡风板,59-加强板,60-挡料板,61-第一固定板,62-第一连接部,63-第二连接部,64-第二固定板,65-废料斗,66-螺旋输送机,67-限位板,68-压板,69-链节,70-滚子,71-轮缘,72-下料组件,73-回型下料框,74-翻板,75-基板,76-第一抵接板,77-第二抵接板,78-挡尘板,79-转动轴,80-传动板,81-传动杆,82-驱动气缸,83-驱动板,84-安置槽,85-回型框,86-过风部,87-输送链条,88-下料口,89-抽湿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17,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包括箱体1,箱体1内沿自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有用于承载输送物料的输送带2。且箱体1内还设置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多层支撑板7,支撑板7于箱体1内沿箱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支撑板7的板面与箱体1底板的板面平行,上述多个输送带2逐个单独设置于支撑板7或箱体1的底板上。
如图1所示,每个输送带2均沿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上下两个相邻输送带2的进料端3和出料端4为交替错开设置。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进料的入料口8,箱体1与输送带2的进料端3正对的内壁上对应设置有用于承接入料口8或上层输送带5流出的物料的导流板9,且导流板9头端与箱体1内壁连接,导流板9向对应输送带2的进料端3倾斜向下延伸。待烘干的物料从箱体1顶部的入料口8落入最上层的输送带2上并由输送带2的进料端3输送至输送带2的出料端4,再经由导流板9引导落至下一层输送带2的进料端3,依次循环。箱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出料口,物料从底板上的输送带2输送至出料端4并从该出料口进行出料。
且在本方案中,请参阅图2,每个导流板9的尾端均连接有连接板10。连接板10的头端与导流板9连接,连接板10的尾端还连接有翻转板11,翻转板11的头端与连接板10的尾端铰接,翻转板11的尾端与对应输送带2的带面靠近或相抵。当翻转板11转动时,翻转板11的尾端可相对于输送带2的带面做靠近或远离动作。
容易理解的,在物料的进料速度大于输送带2的输送速度时(例如物料从箱体1的入料口8倒入箱体1内时),物料会于输送带2的进料端3逐渐堆积。此时物料推动翻转板11转动,翻转板11的尾端相对于输送带2的带面做远离动作,形成可容纳一定物料的避让空间,避免影响后续物料的输送。而当输送带2逐渐将进料端3的物料输送后,避让空间内的物料受到输送带2的作用力在推动翻转板11反向转动后,沿输送带2持续进给,翻转板11的尾端失去物料的作用后,翻转板11的尾端相对于输送带2的带面做靠近动作。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翻转板11由上至下分为铰接段12与引导段13,其中铰接段12与所述连接板10连接,引导段13与所述连接段26之间呈夹角设置构成V字形结构,引导段13沿对应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倾斜向下延伸。
通过引导段13与铰接段12之间呈夹角设置构成V字形结构,使得翻转板11构成异形件以加强翻转板11的结构强度。且引导段13沿对应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物料推动翻转板11沿输送带2输送反向实现进给时,物料与引导段13的板面相抵,通过引导段13的板面对物料起到导向的作用。
同样的,连接板10也为V形件,连接板10与转动板25相连构成Z字形结构。使得连接板10构成异形件以加强连接板10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本方案中,箱体1的底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每个支撑板7上均设置有过风口14,箱体1的底板与每个支撑板7上均设置有加热单元。通过支撑板7将箱体1内部分隔为多个加热腔体20,每个腔体内都通过腔体内的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使得箱体1内的每一层加热腔体20内的温度保持相对一致,提高了物料烘干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方案中支撑板7的数量仅为一个,对应的,加热腔体20的数量为两个。但是在满足设备存放空间大小的高度可容纳该烘干机的情况下,支撑板7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及三个以上,对应的,加热腔体20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四个及四个以上。
请参阅图4及图7-9,加热单元包括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每个输送带2上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22,且输送带2的两侧分别与各自相邻的箱体1内壁配合形成长风道18,箱体1头尾两端内壁与的隔板22之间形成横跨输送带2的短风道19,长风道18配合短风道19形成环形风道17。同时,每个隔板22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分别位于输送带2两侧的长风道18内,第二风机16的出风口朝向与第一风机15的出风口朝向相反。箱体1底部的进风口与外界空气连通,外界空气经由进风口进入箱体1内部,并经由各个隔板22上的过风口14逐层进入各个加热腔体20内。各个加热腔体20内的空气经由第一风机15、第二风机16驱动于环形风道17内流动。且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的出风口还设置有散热片21。
空气在环形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空气经由散热片21加热以烘干输送带2上的物料。由于热风于环形风道17内循环流动,使得整个设备内的热量保持相对均匀,不存在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且容易理解的,进风口通入的空气通过第一个散热片21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在吹至第二个风机的过程中,由于空气对物料进行烘干,空气温度略微降低,但是此处空气的温度还是高于设备外空气的温度,第二个风机及后续的风机都不需要对空气从头开始加热。
仅作为示意性的举例,假定外界空气温度为30℃,30℃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箱体1内部的环形风道17内,经由第一个散热片21加热至100℃,100℃的空气在环形风道17内流动,在对物料进行烘干后,空气温度降低到70℃,此时,空气流动至第二个散热片21,但是此时的加热只需要将70℃的温度加热至100℃,而非从30℃加热至100℃,大大降低了能耗。
在本方案中,输送带2分为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之间留有间隔。
且隔板22包括上隔板23与下隔板24,上隔板23设置于上层输送带5的上方,而下隔板24位于间隔内,上隔板23与下隔板24均沿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延伸。上隔板23与下隔板2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风机15、第二风机16连接。通过上隔板23将输送带2上方的空间隔断,并下隔板24对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之间的间隔进行隔断,避免热风从上层输送带5上或从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之间的间隔流出,避免环形风道17出现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方案中隔板的数量为一个,但是在随着输送带2长度的延伸,在保证热风可以于环形风道内循环的情况下,隔板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及三个以上,对应的,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的数量随着隔板数量的增加同步增加。
同时,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便于输送带2上物料的输送,上隔板23的底部可转动设置有转动板25,于自然状态下时,转动板25的底端面与输送带2的带面靠近或相抵。
上隔板23和转动板25均沿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由于转动板25与上隔板23的底部可转动连接,该转动板25转动时可相对于输送带2的带面做靠近或远离动作。当载有物料的输送带2经过转动板25的下方时,输送带2上的物料与转动板25的板面相抵并带动转动板25翻转,迫使转动板25相对于输送带2的带面做远离动作,物料顺畅地从转动板25与输送带2的带面之间穿过。物料推动转动板25转动时,转动板25底部抬升的高度只会是物料自身的高度,在物料通过转动板25下方时,也不会有大量的热风从转动板25处流过,避免了环形风道17的短路。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转动板25沿自身高度方向由上至下分为连接段26与导向段27。其中连接段26与上隔板23的底端铰接,而导向段27与连接段26之间呈夹角设置构成V字形结构。具体的,导向段27沿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倾斜向下延伸。输送带2上的物料输送至上隔板23下方时,物料先与导向段27的板面相抵,通过导向段27的板面对物料起到引导导向的作用。
在本方案中,输送带2包括两条输送链条87,每个加热腔体20内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架28,支撑架28沿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支撑架28上于头尾两端均可转动设置有驱动齿轮29,且两条输送链条87分别绕经各自邻近的支撑架28上的两个驱动齿轮29形成闭环,从而实现循环输送。且如图4所示,两条输送链条87沿自身长度方向铺设有网板托架30,网板托架30上铺设有用于承托物料的网带构成输送带2的带面,网带上设置有多个网孔。
请参阅图10,网板托架30包括支撑架组,支撑架组包括两根沿输送带2宽度方向延伸的条形网板支架31,两根条形网板支架31的头端固定连接,且两根条形网板支架31的尾端固定连接。具体的,支撑架组的头尾两端均设置有挡料压板35,挡料压板35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且两个挡料压板35的板面相正对。通过挡料压板35对支撑架组上承托的网带上的物料进行限位,防止物料被热风吹动从支撑架组上方网带上脱离。
作为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挡料压板35的底端连接有挡料连板36,挡料连板36的板面与水平面平行。同时挡料连板36上设置有加强压板37,加强压板37与挡料连板36均横跨两根条形网板支架31的端部。加强压板37上穿有两根螺钉,两根螺钉依次贯穿加强压板37、挡料连板36并分别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31螺纹连接。通过加强压板37增加挡料压板35与支撑架组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加强压板37两侧端部相对于加强压板37的中部向上弯曲。容易理解的,通过加强压板37的两侧端部向上弯曲使得加强压板37构成一个异形件,增强其结构强度。且由于加强压板37的两侧端部向上弯曲,支撑架组上承托的网带在过弯处不会产生弯折。
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之间还留有用于通过热风的间隔,通过在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之间留有用于通过热风的间隔,由下至上吹动的热风可穿过上述间隔对网带上的物料进行烘干。同时每个条形网板支架31上均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风孔38。通过在两个条形网板支架31上均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通风孔38,使得热风无需完全绕过条形网板支架31才能穿过支撑架组上的网带对物料进行烘干,即能减小热风阻力,又有效提高烘干能力。
具体的,条形网板支架31沿自身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连接段32、通风段33和第二连接段34。其中第一连接段32与第二连接段34分别与两个挡料压板35固定连接。而通风段33包括条形支撑板39与条形通风板40,条形支撑板39竖直设置,条形支撑板39的头端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2、第二连接段34连接。条形通风板40与条形支撑板39的顶部连接,且条形通风板40向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之间用于通过热风的间隔倾斜向下延伸,上述多个通风孔38均设置于该通风板40上,通风孔38沿条形条形通风板40的厚度方向贯穿通风板40的板面。由于通风板40向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之间用于通过热风的间隔倾斜向下延伸,在提高了结构强度的同时,相较于通风板40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相同面积的通风板40倾斜向下延伸无疑增大了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之间留有用于通过热风的间隔,提高了烘干效率。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该通风孔38为六边形孔,且多个通风孔38呈蜂窝网状于通风板40上沿条形通风板40的长度方向排列。通过六边形的通风孔38结构在提高通风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条形网板支架31的结构强度。
另外,网板托架30还包括多个加强筋41,多个加强筋41沿条形网板支架28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加强筋41均与两个条形网板支架28固定连接。具体的,在本方案中加强筋41上设置有U形槽42,该U形槽42的两侧槽壁分别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上的通风板40的板面相抵。同时加强筋41的两侧侧壁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中的条形支撑板39铆接连接。
由于加强筋41上的U形槽42的两侧槽壁分别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上的通风板40的板面相抵,且多个加强筋41沿条形网板支架28的长度方向排列,可以保证通风板40是处于同一平面上的,避免通风板40歪斜。通过加强筋41提高条形网板支架28的结构强度。且通过加强筋41的两侧侧壁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中的条形支撑板39铆接连接,避免焊接时加强筋41歪斜。容易理解的,由于加强筋41上设置有U形槽42,该U形槽42的两侧槽壁分别与两根条形网板支架28上的通风板40的板面相抵,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加强筋41与条形支撑板39的连接处局部熔化,会导致加强筋41歪斜,就会导致通风板40歪斜的问题。且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由于焊接应力集中比较大,有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存在产生焊接缺陷的可能性,接头性能不均匀和止裂性差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每一层条形支撑板39上还均于输送带2的进料端3的下方设置有废料斗65,废料斗65内设置有螺旋输送机66,该螺旋输送机66沿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延伸。同时箱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废料斗65连通的出料管道。由于网带的带面上设置有多个网孔,通过网孔对物料中夹渣的粉末状的废料进行过滤,粉末状的废料落至废料斗65内经由螺旋输送机66送至出料管道进行出料,使得烘干后的物料更加纯净,不含有粉末状的废料杂质。环形风道17内流动的空气的散热片21。且由于第一风机15与第二风机16的吹动,使得进风口通入的空气于所述环形风道17内流动,也避免大量的空气从出料管道中溢出。
每个加热腔体20内还设置有风门组件,如图5-7所示,风门组件包括上述两个沿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架28,每个支撑架28均包括两根沿输送带2长度方向延伸的横梁,且两根横梁之间间隔设置有多根立柱。同时两个支撑架28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组43与第二挡板组44,第一挡板组43与第二挡板组44留有用于输送物料的输送通道51,输送通道51沿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上述输送带2位于该输送通道51内。第一挡板组43与第二挡板组44与临近的箱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该间隔即为上述的长风道18。
其中第一挡板组43包括第一挡板45与第二挡板46,第一挡板45位于第二挡板46的上方。第二挡板组44包括第三挡板47与第四挡板48,第三挡板47位于第四挡板48的上方。且第一挡板45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49,第四挡板48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50,且第二通风口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通风口50沿第四挡板48的长度方向排布。具体的,第四挡板48包括多个回型框85,多个回型框85均安装于支撑架28上并沿输送通道51的长度方向排布,每个回型框85上的内孔构成上述第二通风口50。
如图5和图6所示,输送带2两侧的支撑架28上还均设置有用于承托输送链条87上链段的第一承托板52和用于承托输送链条87下链段的第二承托板53。进一步的,第一承托板52的一侧与支撑架28连接,第一承托板5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块54,第一限位块54与所述支撑架28之间形成可容纳输送链条87的上链段的第一容纳槽56。第二承托板53的一侧与所述支撑架28连接,第二承托板53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块55,第二限位块55与支撑架28之间形成可容纳输送链条87的下链段的第二容纳槽57。输送链条87的上链段于第一容纳槽56内滑动,输送链条87的下链段于第二容纳槽57内滑动。通过第一限位块54与第二限位块55对输送链条87进行限位,防止输送链条87跳动从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上脱离。且作为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均与支撑架28上的第二挡板46或第四挡板4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承托板53位于所述第一承托板52的下方,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均沿输送通道5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通风口50于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之间,第一通风口49于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承托板52的上方。第一通风口49高于上层输送带5(即高于第一承托板52),第二通风口50位于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之间的间隔的旁侧(即于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之间)并与上述上层输送带5与下层输送带6之间间隔连通。
通过第一承托板52与第二承托板53对输送链条87的上链段与下链段进行承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且环形风道17内的热风依次穿过第二通风口50、网带上的网孔和第一通风口49以烘干输送带2上的物料。热风从竖直方向贯穿物料以烘干输送带2上的物料,烘干效果更佳。同时通过第一通风口49与第二通风口50,使得短风道19构成一种迂回式结构,使得热风与物料接触更加充分,提高了烘干的效果。
在本方案中,第一风机15或第二风机16位于第四挡板48的头端,第四挡板48的头端为进风端,环形风道17内的热风由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流动,且第四挡板48上若干个第二通风口50上可拆卸设置有至少一个挡风板58。第二通风口50被挡风板58遮挡的部分为遮挡部,第二通风口50露出于挡风板58的部分为过风部86,过风部86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缩小。
由于第四挡板48的头端为进风端,热风从进风端吹入直至风道的末端即第四挡板48的尾端,此时热风由第四挡板48的尾端至头端方向依次通过第二通风口50涌入输送通道51对物料进行加热,越靠近第四挡板48尾端的第二通风口50的热风风量越足,若每个第二通风口50的开口大小一致,那么,越靠近第四挡板48尾端的第二通风口50的热风风量越大,就会导致输送通道51内的热风风量不一致,物料于输送通道51内的加热不够均匀,热能不能充分利用。而通过在第四挡板48上若干个第二通风口50上可拆卸设置有至少一个挡风板58,使得过风部86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缩小,从而减少越靠近第四挡板48尾端的第二通风口50的热风风量,使得各个第二通风口50的风量保持大致相同,使得物料于输送通道51内整体的加热更加均匀,提高了烘干的效果。且由于挡风板58与第四挡板48于第二通风口50处为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第二通风口50的大小以改变各个第二通风口50处的风量大小。
在本方案中,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第二通风口50上的过风部86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缩小,每个挡风板58的大小均相同,但是第二通风口50上挡风板58的数量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增多。通过逐个增多第二通风口50上挡风板58的数量,使得第二通风口50上的过风部86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缩小。
而在另一个方案中,每个第二通风口50上挡风板58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二通风口50上挡风板58的体积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个增大。通过逐个增大第二通风口50上挡风板58的体积,使得第二通风口50上的过风部86沿第四挡板48的头端至尾端方向逐渐缩小也是可行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2方向倾斜,且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的底部均设置有沿输送带2长度方向延伸的挡料板60,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的底部的挡料板60的外侧壁分别与网板托架30上两侧的挡料压板35的内侧壁贴合,从而实现对物料进行阻隔,避免物料受到热风的吹动后落入输送链条87内中影响输送带2的进给。且通过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2方向倾斜,从而避免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的底部的挡料板60与输送链条87发生干涉。
同时,第一通风口49处设置有滤网。物料烘干后,物料的含水量低,物料的重量就大为减小,物料会随着热风飞起,通过滤网对物料进行阻隔,避免物料四散于环形风道17内,且由于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2方向倾斜,被滤网阻隔的物料会重新流至输送带2上。
且为了避免在热风烘干物料的过程中,第一挡板45和第二挡板46由于风力的作用发生晃动导致下方的挡料板60与输送带2发生干涉。两个支撑架28上均设置有加强板59,加强板59的一端与对应的支撑架28连接,加强板59的尾端与对应支撑架28上的第一挡板45或第三挡板47连接构成三角形结构。通过加强板59与支撑架28配合第一挡板45或第三挡板47构成三角形结构以提高第一挡板45、第三挡板47的结构强度,以避免第一挡板45和第二挡板46由于风力的作用发生晃动。
而由于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2方向倾斜,为了配合第一挡板45与第三挡板47,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隔板23的两侧壁均由顶部至底部向输送带2带面中线处倾斜向下延伸,构成梯形的形状。上隔板23的两侧壁分别与第一挡板45、第三挡板47的板面贴合。转动板25的长度与上隔板23的底部板面长度相同,转动板25的两侧壁分别与第一挡板45底部的挡料板60板面、第三挡板47底部的挡料板60板面贴合。
为了保证上隔板23在物料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物料的撞击上隔板23下方的转动板25而发生晃动。在本方案中每个加热腔体20内的上隔板23的顶部均通过螺钉与所处加热腔体20内的上壁(即箱体1的顶板内壁或用于支撑上一层输送带2的支撑板7的底端面)连接。
同时,如图8所示,上隔板23的两侧壁还设置有第一固定板61。该第一固定板61于自身中部弯折构成L形结构,且第一固定板61具有第一连接部62与第二连接部63,第一连接部62与第二连接部63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板61弯折处的两端。其中第一连接部62与上隔板23的板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而第二连接部63与第一挡板45或第三挡板47的板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且挡料板60的顶部与对应的第一挡板45或第三挡板47的板面重合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61的底端面与挡料板60的顶端面相抵,第二连接部63的板面与上隔板23的侧壁于水平方向上的间距为挡料板60的厚度。当上隔板23通过两侧第一固定板61上的第二连接部63与第一挡板45、第三挡板47连接时,两侧第一固定板61于第二连接部63的板面与第一挡板45、第三挡板47贴合,且第一固定板61的底端面与挡料板60的顶端面相抵,使得上隔板23与两侧的第一挡板45、第三挡板47的连接处不会存在缝隙导致环形风道17短路。
下隔板24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板64,位于下隔板24两侧的第二固定板64的前端板面分别与第二挡板46、第四挡板48的板面相抵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同时第二固定板64的顶端面与第一承托板52的底端相抵,第二固定板64的底端面与第二承托板53的顶端面之间留有可穿过下链段的间隙。在不影响输送链条87转动的情况下,使得下隔板24与第二挡板46、第四挡板48的连接处不会存在多余的缝隙,避免环形风道17短路。
然而通过热风对物料进行烘干,物料容易被热风吹起导致输送链条87进灰,就会出现跳链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脱链导致设备的损坏。为了出现跳链或脱链的情况,本方案中还设置有链条稳定装置。链条稳定装置包括上述输送链条87、支撑架28及支撑架28上的第一承托板52、第二承托板53。在本方案中,链条稳定装置还包括多个限位板67,多个限位板67沿输送链条87的输送方向间隔排布设置于支撑架28上。且每个限位板67上均设置有压板68,每个压板68的头尾两端均相对于压板68的中部向上弯折。与输送链条87相对应的,限位板67分为上限位板67与下限位板67,上限位板67上的压板68的底部板面与上链段的上端面靠近或相抵,而下限位板67上的压板68的底部板面与下链段的上端面靠近或相抵。当输送链条87内落入物料导致输送链条87跳动时,输送链条87的上端面与压板68底部板面相抵,形成竖直方向的限位,使得输送链条87无法发生跳动,从而避免输送链条87跳动出现跳链甚至脱链的情况。
且由于多个限位板67是沿输送链条87的输送方向间隔排布设置于支撑架28上的,即减少了限位板67的耗材,也便于输送链条87的装配。
而为了避免输送链条87于相邻两个限位板67之间跳动导致输送链条87与压板68的侧壁相抵导致无法顺畅地进给至压板68的底部下方。本方案中每个压板68的头尾两端相对于压板68的中部向上弯折。
由于输送带2中的两条输送链条87分别绕经各自邻近的支撑架28上的两个驱动齿轮29形成闭环实现循环输送。输送链条87自身具有头端与尾端,容易理解的,输送链条87的上链段由头端至尾端方向移动,输送链条87的下链段由尾端至头端方向移动。当输送链条87的上链段由头端至尾端方向移动,且上链段于上限位板67的前方位置跳动时,跳动的上链段与压板68头端向上弯折的板面相接触,通过上限位板67上压板68头端向上弯折的板面对跳动的上链段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上链段可以顺畅地输送至压板68中部的底板面下方。同样的,当输送链条87的下链段由头端至尾端方向移动,且下链段于下限位板67的前方位置跳动时,通过下限位板67上压板68尾端向上弯折的板面对跳动的下链段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下链段可以顺畅地输送至压板68中部的底板面下方。
具体的,在本方案中,输送链条87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链节69。其中链节69包括链板组、设置在链板组之间的套筒、套设在套筒上的滚子70,以及穿设在链板组和套筒之间的销轴。链板组包括两块间隔设置的内链片和位于内链片外侧且两块间隔设置的外链片,而压板68的底端面与滚子70的外壁相抵。由于压板68的底端面与滚子70的外壁相抵,压板68与输送链条87之间为滚动摩擦,减小压板68与输送链条87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影响输送链条87的进给。
且所述滚子70的一侧外壁沿自身周向设置有轮缘71,压板68的一侧与所述限位板67固定连接压板68的另一侧与轮缘71相抵。在输送链条87输送转动的过程中,通过轮缘71与压板68远离限位板67的一侧相抵,对输送链条87形成限位导向,避免输送链条87在输送过程中左右移动。
在本方案中,箱体1的底板上还设置有下料口88,该下料口88位于底板所处的加热腔体20中的长风道18的下方,且下料口88沿长风道18长度方向延伸。且下料口88处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下料组件72,下料口88经由上述多个下料组件72所依次拼接填满。
每个下料组件72均包括回型下料框73,回型下料框73的框口处可转动设置有翻板74。在本方案中,翻板74的数量为多个。且回型下料框73上还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上述多个翻板74连接,用于驱动翻板74相对于回型下料框73转动以遮挡或露出回型下料框73的框口。通过设置有多个翻板74,避免单个翻板74的体积过大而导致驱动组件难以驱动翻板74转动。
具体的,下料组件72还包括两个基板75,两个基板75分设于回型下料框73的左右两侧内壁上,且每个基板75的头尾两端均与回型下料框73的前后两侧内壁相抵。两个基板75的头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板76,第一抵接板76的头尾两端分别与两个基板75相抵,且第一抵接板76的一侧侧壁与回型下料框73的前侧内壁连接。两个基板75的尾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抵接板77,第二抵接板77的头尾两端分别与两个基板75相抵,且第二抵接板77的一侧侧壁与回型下料框73的后侧内壁连接。上述多个翻板74沿基板75的长度方向排布于第一抵接板76与第二抵接板77之间。其中,当驱动组件驱动翻板74转动至处于遮挡回型下料框73框口的状态时,与第一抵接板76相邻的翻板74的上端面与第一抵接板76相抵,与第二抵接板77相邻的翻板74的下端面与第二抵接板77相抵,且相邻两个翻板74中沿第一抵接板76至第二抵接板77方向位于后端的翻板74的上端面与位于前端翻板74的下端面相抵。通过头尾两个翻板74上下两端面分别相对于第一抵接板76、第二抵接板77相抵,使得翻板74遮挡回型下料框73的框口时不会留有缝隙导致漏风。同样的,通过相邻两个翻板74中沿第一抵接板76至第二抵接板77方向位于后端的翻板74的上端面与位于前端翻板74的下端面相抵,也避免了相邻两个翻板74之间存在缝隙导致漏风的问题。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两个基板75的底端面均设置有挡尘板78,挡尘板78的板面与基板75的板面垂直。下料组件72还包括传动杆81。每个翻板74上还均设置有转动轴79,转动轴79沿翻板74的长度方向延伸,转动轴79的两端头分别贯穿两个挡尘板78。通过两个防尘板使得翻板74与回型下料框73的位置于竖直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每个翻板74上转动轴79的尾端均连接有传动板80,传动板80的头端与转动轴79固定连接,传动板80的尾端与传动杆81转动连接。驱动组件与任一翻板74上的转动轴79的头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连转动轴79转动。具体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气缸82和驱动板83,回型下料框73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与相邻的挡尘板78之间形成安置槽84,驱动气缸82与传动杆81分设于两个安置槽84内。驱动板83的头端与驱动气缸82的推杆铰接,而驱动板83的尾端与任一转动轴79的头端连接固定连接。
容易理解的,随着热风于环形风道17内流动并流经物料对物料进行烘干,热风也会带起部分干燥的物料或粉末,被热风带起的物料或粉末随着热风吹动于环形风道17内流动。由于短风道19为穿过输送带2的网孔的路径,所以只需要在长风道18的下方形成下料口88。且由于刚进入箱体1内的物料还未充分烘干,物料的湿度很大不容易被热风吹起,所以热风只会吹起下层的输送带2上的物料,所以本方案中将下料口88设置在箱体1的底板上。随着热风将物料吹起,物料在行进至下一个第一风机15或第二风机16的路径上会随着风力的减小而下落堆积。物料至环形风道17下方的板面上,即落至回型下料框73中的翻板74板面上进行堆积,不仅造成了物料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形风道17的堵塞影响热风烘干的效果。所以当物料堆积至一定量时,就通过驱动气缸82驱动翻板74翻转露出框口实现排料。
而通过将驱动气缸82设置于挡尘板78与回型下料框73侧壁之间的安置槽84内,防止框口处流下的物料飞入驱动气缸82内对驱动气缸82造成影响。
作为一种具体的排料方式,当驱动气缸82驱动气缸上的推杆伸出时,推杆带动所铰接的驱动板83转动,驱动板83带动所连转动轴79转动,进而带动该转动轴79上的翻板74翻转。与此同时,转动轴79转动时,带动所处连传动板80转动,进而迫使传动杆81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传动杆81移动的同时使得传动杆81上其他传动板80绕其与所连转动轴79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79及转动轴79上的翻板74同步转动,翻板74逐渐翻转至与水平面大致垂直的位置,露出回型下料框73的框口,翻板74板面上的物料通过自身重力下滑,从框口排出箱体1外部,实现了物料的排除清理,避免风道中物料的堆积堵塞。
当物料排出后,驱动气缸82驱动气缸82上的推杆回退,推杆带动所铰接的驱动板83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该转动轴79上的翻板74反向翻转。同样的,转动轴79转动时,带动所处连传动板80转动,进而迫使传动杆81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传动杆81移动的同时使得传动杆81上其他传动板80绕其与所连转动轴79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79及转动轴79上的翻板74同步转动,使得与第二抵接板77相邻的翻板74的下端面与第二抵接板77相抵,且相邻两个翻板74中沿第一抵接板76至第二抵接板77方向位于后端的翻板74的上端面与位于前端翻板74的下端面相抵,从而避免漏风影响箱体1内部的烘干效果。
且为了使得长风道18内不存在会残留物料的死角。下料口88的宽度与长风道18的宽度相同。同时,底板上除了安装有散热片21与风机以外的区域均设置有上述下料组件72。
箱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抽风口89,该抽风口89连接有抽湿器。箱体1内的热风烘干输送带2上的物料后会产生一定的湿气,当箱体1内的湿气达到一定湿度时,通过抽湿器抽走箱体1内的湿气,避免湿气再次沾染干燥的物料。而箱体1的底部于底板上的输送带2的出料端4处设置有排料口,经由上述多层输送带2配合各自加热腔体20内的加热单元烘干后的物料经由该排料口排出箱体1以进行后续的处理。

Claims (5)

1.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端设置有抽风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且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用于承载输送物料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输送带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所述隔板的长度等于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分别与各自相邻的箱体内壁配合形成长风道,且所述箱体头尾两端内壁与邻近的隔板之间形成横跨输送带的短风道,所述长风道配合所述短风道形成环形风道,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均位于所述长风道内,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与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朝向相反,所述进风口通入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且所述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出风口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的空气的散热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分为上层输送带与下层输送带,所述上层输送带与所述下层输送带之间留有间隔,所述隔板包括上隔板与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设置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上方,所述下隔板位于所述间隔内,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均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组与第二挡板组,所述第一挡板组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挡板组包括第三挡板与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四挡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四挡板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高于所述上层输送带,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与所述下层输送带之间的间隔的旁侧并与所述间隔连通;所述输送带的带面上设置有多个网孔,所述环形风道内的热风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风口、网孔和第一通风口以烘干所述输送带上的物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均由上至下逐渐向输送带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沿输送带长度方向延伸的挡料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型饲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设置有滤网。
CN202121251467.5U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Active CN215337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467.5U CN215337566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467.5U CN215337566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7566U true CN215337566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51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51467.5U Active CN215337566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75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8578A (zh) * 2022-04-29 2022-08-02 扬州科润德机械有限公司 多功能卧式烘干机
CN115031500A (zh) * 2022-06-09 2022-09-09 扬州科润德机械有限公司 真空烘焙仓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8578A (zh) * 2022-04-29 2022-08-02 扬州科润德机械有限公司 多功能卧式烘干机
CN115031500A (zh) * 2022-06-09 2022-09-09 扬州科润德机械有限公司 真空烘焙仓
CN115031500B (zh) * 2022-06-09 2024-01-05 扬州科润德机械有限公司 真空烘焙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7566U (zh) 一种节能型饲料烘干机
CA1094313A (en) Multiple stage grain dryer with intermediate steeping
KR101114522B1 (ko) 분체 건조 장치
CN110360829A (zh) 循环式谷物干燥机
CN108844353A (zh) 一种循环谷物干燥机
CN108826894A (zh) 一种高效除尘的循环谷物干燥机
CN215337564U (zh) 一种饲料烘干机
CN215325047U (zh) 一种链条稳定装置
CN215337567U (zh) 一种用于饲料烘干机的风门组件
CN215337426U (zh) 一种网板托架
CN215337565U (zh) 一种多层式饲料烘干机
CN215337561U (zh) 一种烘干机堆积料排除机构
CN1115990C (zh) 用于干燥颗粒材料的干燥机
CN215337562U (zh) 一种烘干机输送导风系统
CN212158055U (zh) 一种多温区烘干机
CN220472202U (zh) 一种谷物干燥脱水装置
CN215337563U (zh) 一种用于饲料烘干机的堆积料收集装置
CN212133214U (zh) 一种翻板式匀风式烘干机
CN111397350B (zh) 适应于分子筛生产的旋风带式干燥机
CN211064982U (zh) 一种低温混流循环花生干燥机
CN103380815A (zh) 小麦除杂烘干机
CN110613152A (zh) 一种低温混流循环花生干燥机及其干燥方法
US2962818A (en) Conveyor for crop driers
CN213454800U (zh) 一种稻谷的烘干装置
CN114383397A (zh) 谷物烘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