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84690U -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84690U
CN215284690U CN202121628487.XU CN202121628487U CN215284690U CN 215284690 U CN215284690 U CN 215284690U CN 202121628487 U CN202121628487 U CN 202121628487U CN 215284690 U CN215284690 U CN 215284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x
energy
box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284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瑞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284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84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84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84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在该防撞梁本体的一侧连接有用以和车身纵梁连接的第一吸能盒,并在防撞梁本体具有第一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有导向吸能盒;导向吸能盒位于第一吸能盒的外侧,并向第一吸能盒一侧倾斜布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盒和导向吸能盒,不仅可使第一吸能盒吸收碰撞力,同时也可将部分碰撞力通过导向吸能盒引导至与导向吸能盒对应的其他部件,从而可有效弱化传递到车身纵梁上的碰撞力,进而可有效降低对车身纵梁造成的损伤,不仅可降低车辆维修成本,同时也可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Description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汽车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前防撞梁主要用于在中低速碰撞时,降低车身前部损伤,缓解乘员碰撞伤害,并可降低车辆维修成本。现有的前防撞梁总成一般由前防撞梁本体和位于前防撞梁本体后侧的吸能盒构成,且吸能盒一般与车身纵梁连接。当正面或偏置碰撞时,碰撞力通过前防撞梁本体传递至吸能盒,并经吸能盒溃缩吸能后,将碰撞力传递到车身纵梁上。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现有的前防撞梁总成吸能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吸收碰撞力,导致车身纵梁需抵抗主要的碰撞能量,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容易导致车身前部损伤程度较大,不仅使得维修成本较高,同时也对驾乘人员的安全具有较大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其可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且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一侧连接有用以和车身纵梁连接的第一吸能盒,
所述防撞梁本体具有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有导向吸能盒;
所述导向吸能盒位于所述第一吸能盒的外侧;以及,
所述导向吸能盒向所述第一吸能盒一侧倾斜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吸能盒包括导向吸能盒盒体和导向安装板;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通过所述导向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和所述导向安装板之间围构形成有导向吸能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包括导向内板和导向外板;所述导向内板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安装板相连;所述导向外板形成对所述导向内板另一端的封堵;所述导向吸能腔体形成于所述导向外板、所述导向内板和所述导向安装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安装板具有伸出至所述防撞梁本体端部外的伸出段;所述伸出段和所述防撞梁本体之间连接有导向连接板;所述伸出段、所述导向连接板和所述防撞梁本体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端部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吸能盒与所述第一吸能盒之间形成的夹角在12°-2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能盒包括第一吸能盒盒体、防撞梁连接板和吸能盒连接板;所述防撞梁连接板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的两端;所述防撞梁连接板和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吸能盒连接板和所述防撞梁本体连接;所述防撞梁连接板、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吸能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包括扣合相连的第一吸能盒内板和第一吸能盒外板;所述第一吸能盒内板和/或第一吸能盒外板上设有溃缩部。
进一步的,相对于具有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侧,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吸能盒。
进一步的,沿车身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吸能盒与所述第一吸能盒重叠设置,所述导向吸能盒与所述第二吸能盒部分重叠。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盒和导向吸能盒,不仅可使第一吸能盒吸收碰撞力,同时也可将部分碰撞力通过导向吸能盒引导至与导向吸能盒对应的其他部件,从而可有效弱化传递到车身纵梁上的碰撞力,进而可有效降低对车身纵梁造成的损伤,不仅可降低车辆维修成本,同时也可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另外,通过在伸出段、导向连接板和防撞梁本体的端部之间形成端部腔体,可提高碰撞力向导向吸能盒上的传递效果。将导向吸能盒与第一吸能盒之间形成的夹角设为12°-25°,能够将碰撞力有效引导至车辆的悬置安装区域,从而可使得悬置及其周围部件吸能,由此可进一步减小对车身纵梁造成的损伤。
此外,在第一吸能盒内板和/或第一吸能盒外板上设有溃缩部,可利于第一吸能盒内板和/或第一吸能盒外板溃缩吸能。通过在防撞梁本体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吸能盒,可使第二吸能盒率先吸能,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本防撞梁总成的吸能效果。将第二吸能盒与第一吸能盒重叠设置,以及导向吸能盒与第二吸能盒部分重叠设置,可实现多级吸能,从而可提高碰撞时的吸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
所述车身纵梁上靠近于所述汽车防撞梁总成设有车身悬置安装部;
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用以安装车身悬置,所述车身悬置用于连接上车身;以及,
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位于所述车身纵梁的外侧,所述导向吸能盒指向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可使本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另外,通过使导向吸能盒指向车身悬置安装部,可使导向吸能盒将碰撞力引导至悬置安装区域,由此可使得悬置及其周边部件再次吸能,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对车辆造成的损伤,进而可提高对车辆及驾乘人员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的装配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撞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吸能盒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吸能盒盒体与防撞梁本体和第二吸能盒盒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导向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撞梁本体;2、第一吸能盒;3、导向吸能盒;4、第二吸能盒;5、导向连接板;6、车身纵梁;7、车身悬置安装部;
101、挂孔;
201、第一吸能盒盒体;202、吸能盒连接板;2021、挂耳;203、防撞梁连接板;
301、导向外板;302、导向内板;303、导向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且为便于理解,以下也结合图4中所示的汽车防撞梁总成的装配状态图进行说明。
在整体构成上,本实施例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1,而为使得本汽车防撞梁总成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在该防撞梁本体1的一侧连接有用以和车身纵梁6连接的第一吸能盒2,并在防撞梁本体1具有第一吸能盒2的一侧连接有导向吸能盒3。其中,导向吸能盒3位于第一吸能盒2的外侧,并向第一吸能盒2一侧倾斜布置。
基于现有车辆为左右对称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一吸能盒2和导向吸能盒3也分别为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下文以图5和图6中所示的右侧的第一吸能盒2和导向吸能盒3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为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导向吸能盒3与第一吸能盒2之间形成的夹角α在12°-25°之间。而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夹角α为17°。
如上设置,不仅可使第一吸能盒2吸收碰撞力,同时也可使得部分碰撞力通过导向吸能盒3引导至悬置安装区域,从而可使得悬置及其周边部件再次吸能,以此可有效弱化传递到车身纵梁6上的碰撞力,进而可有效降低对车身纵梁6造成的损伤,由此可降低车辆维修成本,同时也可有效保护驾乘人员。
而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车型的结构,夹角α除了设为17°,亦可将夹角α设为其他数值,以导向吸能盒3指向悬置安装区域为宜。例如,可将夹角α设为12°、20°或25°等其他数值。当然,除了将导向吸能盒3指向悬置安装区域,亦可根据设计需求而使得导向吸能盒3指向其他部件,以利用该部件再次吸能。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防撞梁本体1的结构如图7中所示,其横截面中空,于防撞梁本体1内形成有本体吸能腔体。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式,防撞梁本体1包括扣合相连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即围构形成本体吸能腔体。而且,为使得本防撞梁本体1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仍由图7中所示,第一侧壁形成有向第二侧壁一侧凸出的凸出部,该凸出部将本体吸能腔体分隔为上下两个腔体。此结构,可使防撞梁本体1具有适宜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又能够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
而需要说明的是,本体吸能腔体除了被分隔为图7中示出的两个腔体,亦可将凸出部设为两个、三个等,而将本体吸能腔分隔为多个腔体。但具体实施时,需注意凸出部的设置数量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得防撞梁本体1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而有可能降低其吸能效果。
另外,继续参照图7中所示,为实现防撞梁本体1与下述吸能盒连接板202之间的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的外侧形成有对称布置的两个过孔,该过孔贯穿防撞梁本体1设置,以供螺栓等紧固件穿过而与吸能盒连接板202连接。此外,为便于该连接,在防撞梁本体1的两端还分别构造有上下布置的两个挂孔101,以挂置吸能盒连接板202而构成对吸能盒连接板202的预定位。
第一吸能盒2的结构由图8、图9并结合图4中所示,其包括第一吸能盒盒体201,以及分别连接于第一吸能盒盒体201两端的防撞梁连接板203和吸能盒连接板202,并于三者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吸能腔体。其中,防撞梁连接板203和车身纵梁6连接,吸能盒连接板202和防撞梁本体1连接。
仍由图8中所示,第一吸能盒盒体201包括扣合相连的第一吸能盒内板和第一吸能盒外板。而且,为了提高第一吸能盒盒体201的吸能效果,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吸能盒内板和第一吸能盒外板上均设有溃缩部。该溃缩部具体为沿第一吸能盒盒体201的高度方向(也即沿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溃缩槽。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溃缩槽为沿沿第一吸能盒盒体201的长度方向(也即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当然,除了在第一吸能盒内板和第一吸能盒外板上均设置溃缩槽,亦可仅在两者其一上设置溃缩槽。
仍由图8中所示,防撞梁连接板203整体呈矩形,其中部形成有与第一吸能腔体连通的通孔,以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另外,在防撞梁连接板203上形成有多个防撞梁连接孔。吸能盒连接板202整体也呈矩形,而为提高第一吸能盒盒体201与防撞梁本体1之间的连接效果,在吸能盒连接板202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第一吸能盒盒体201一侧翻折的翻边,如此可使得吸能盒连接板202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此外,为便于吸能盒连接板202于防撞梁本体1上的安装,由图8中所示,在吸能盒连接板202的两端还分别形成有向另一侧弯折的挂耳2021,该挂耳2021可挂置于上述的挂孔101,从而实现吸能盒连接板202安装时的预定位。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图9中所示,吸能盒连接板202和防撞梁本体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相连。具体结构上,对应于上述过孔,在吸能盒连接板202形成有连接孔,并对应于连接孔,在吸能盒连接板202上焊接有螺母。由此,通过螺栓依次穿过过孔和连接孔,并与螺母螺接,可实现吸能盒连接板202与防撞梁本体1之间的连接。
值得提及的是,吸能盒连接板202和防撞梁本体1之间除了通过螺接结构相连,亦可通过焊接或铆接的形式相连。
由图10并结合图1和图3中所示,为提高对碰撞力对悬置安装区域的引导效果,本实施例的导向吸能盒3整体为具有轻微弧度的弧形,并包括导向吸能盒盒体和导向安装板303,并于导向吸能盒盒体和导向安装板303之间围构形成有导向吸能腔体。导向吸能盒盒体即通过导向安装板303连接于防撞梁本体1上,而且,导向安装板303具体采用二保焊焊接于防撞梁本体1上。
其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向吸能盒盒体包括扣合相连的导向内板302和导向外板301,且导向内板302的一端与导向安装板303相连,而导向外板301形成对导向内板302另一端的封堵。上述导向吸能腔体具体形成于导向外板301、导向内板302和导向安装板303之间。
为提高使用效果,参照图10和图3中所示,导向安装板303具有伸出至防撞梁本体1端部外的伸出段,该伸出段和防撞梁本体1之间连接有导向连接板5,且伸出段、导向连接板5和防撞梁本体1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端部腔体。如此设置,可使得导向吸能盒3与第二吸能盒4之间的腔体间接连接,而形成腔体叠加的结构,从而能够使得碰撞力较好地传递到导向吸能盒3上,进而传递到悬置安装区域,由此可有效削弱传递到车身纵梁6上的碰撞力,并可提高对车身纵梁6的保护效果。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高本汽车防撞梁总成的吸能效果,仍由图1至图4中所示,相对于具有第一吸能盒2的一侧,在防撞梁本体1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吸能盒4。而且,沿车身长度方向,上述第二吸能盒4与该第二吸能盒4重叠设置,导向吸能盒3与该第二吸能盒4部分重叠。此结构,可使得本防撞梁总成实现多级吸能,从而可提高碰撞时的吸能效果。
其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图11并结合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吸能盒4包括第二吸能盒盒体,该第二吸能盒盒体扣设于防撞梁本体1上,而与防撞梁本体1之间形成有第二吸能腔体。而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吸能盒盒体与防撞梁本体1之间具体采用二保焊焊接相连。
且为便于上述连接,如图11中所示,环第二吸能盒盒体的边缘形成有翻边,第二吸能盒盒体即通过该翻边与防撞梁本体1焊接相连。另外,为便于第二吸能盒盒体溃缩吸能,在第二吸能盒盒体的各侧面上分别构造有若干镂空区域。
本实施例的汽车防撞梁总成,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在汽车碰撞时,使得第二吸能盒4和第一吸能盒2先后实现两次吸能,同时,导向吸能盒3可将部分碰撞力引导至悬置及其周围其他部件处而实现再次吸能。由此,可在碰撞力传递过程中实现多次吸能,能够有效降低碰撞能量,从而可有效解决碰撞对车身纵梁6破坏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25%小重叠偏置碰撞,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对驾乘人员的碰撞伤害,并可提升车身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实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而且,参照图4中所示,一般地,车身纵梁6上靠近于汽车防撞梁总成设有车身悬置安装部7,该车身悬置安装部7位于车身纵梁6的外侧,并用以安装车身悬置,而车身悬置用于连接上车身。为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导向吸能盒3指向车身悬置安装部7,其中,该车身悬置安装部7的结构采用现有常规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可使本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从而可提高对车辆及驾乘人员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1),且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一侧连接有用以和车身纵梁(6)连接的第一吸能盒(2),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梁本体(1)具有所述第一吸能盒(2)的一侧连接有导向吸能盒(3);
所述导向吸能盒(3)位于所述第一吸能盒(2)的外侧;以及,
所述导向吸能盒(3)向所述第一吸能盒(2)一侧倾斜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吸能盒(3)包括导向吸能盒盒体和导向安装板(303);
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通过所述导向安装板(303)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
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和所述导向安装板(303)之间围构形成有导向吸能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吸能盒盒体包括导向内板(302)和导向外板(301);
所述导向内板(302)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安装板(303)相连;
所述导向外板(301)形成对所述导向内板(302)另一端的封堵;
所述导向吸能腔体形成于所述导向外板(301)、所述导向内板(302)和所述导向安装板(30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安装板(303)具有伸出至所述防撞梁本体(1)端部外的伸出段;
所述伸出段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之间连接有导向连接板(5);
所述伸出段、所述导向连接板(5)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端部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吸能盒(3)与所述第一吸能盒(2)之间形成的夹角在12°-2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能盒(2)包括第一吸能盒盒体(201)、防撞梁连接板(203)和吸能盒连接板(202);
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03)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20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201)的两端;
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03)和所述车身纵梁(6)连接,所述吸能盒连接板(202)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连接;
所述防撞梁连接板(203)、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201)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20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吸能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能盒盒体(201)包括扣合相连的第一吸能盒(2)内板和第一吸能盒(2)外板;
所述第一吸能盒(2)内板和/或第一吸能盒(2)外板上设有溃缩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具有所述第一吸能盒(2)的一侧,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吸能盒(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
沿车身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吸能盒(4)与所述第一吸能盒(2)重叠设置,所述导向吸能盒(3)与所述第二吸能盒(4)部分重叠。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防撞梁总成;
所述车身纵梁(6)上靠近于所述汽车防撞梁总成设有车身悬置安装部(7);
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7)用以安装车身悬置,所述车身悬置用于连接上车身;以及,
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7)位于所述车身纵梁(6)的外侧,所述导向吸能盒(3)指向所述车身悬置安装部(7)。
CN202121628487.XU 2021-07-16 2021-07-16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5284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8487.XU CN215284690U (zh) 2021-07-16 2021-07-16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8487.XU CN215284690U (zh) 2021-07-16 2021-07-16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84690U true CN215284690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28487.XU Active CN215284690U (zh) 2021-07-16 2021-07-16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846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17641A (zh) * 2022-11-22 2023-03-21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力总成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17641A (zh) * 2022-11-22 2023-03-21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力总成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8752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CN112389487A (zh) 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215284690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09955930U (zh) 前端结构及车辆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12026689A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CN110962936B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CN21244740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CN217048531U (zh) 一种汽车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及汽车
CN215706156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6101974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6805599U (zh) 防撞前纵梁组件
CN216301016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
CN214929530U (zh) 一种25%偏置碰撞双吸能盒防撞梁结构
CN212047251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KR20050112342A (ko) 차량의 크래쉬 박스
CN209795610U (zh) 一种防撞的汽车前围内板
CN202163494U (zh) 一种车辆吸能梁结构
CN215826657U (zh) 车辆的防撞总成和车辆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CN217892747U (zh) 车辆防撞结构及车辆
CN103522968A (zh) 前防撞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80736U (zh)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