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5930U - 前端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端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55930U
CN209955930U CN201920361494.4U CN201920361494U CN209955930U CN 209955930 U CN209955930 U CN 209955930U CN 201920361494 U CN201920361494 U CN 201920361494U CN 209955930 U CN209955930 U CN 209955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x
connecting plate
box
en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14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虎印
肖庆华
刘志新
宋旭
汪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614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55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55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559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端结构及车辆,所述前端结构包括防撞梁、纵梁、前指梁、主吸能盒、副吸能盒以及吸能盒安装板;所述纵梁和所述前指梁间隔设置并均连接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一侧;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间隔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另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纵梁、所述前指梁对应设置,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远离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一端均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本实用新型既能满足15km/h低速正碰工况对有限的前端空间要求,保护纵梁在碰撞中的安全,又能够在小偏置碰撞中使得纵梁结构参与变形吸能,从而降低A柱及前围板区域对驾驶舱的侵入,降低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Description

前端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端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15km/h低速正碰工况,必须要求前防撞横梁及吸能盒能够充分吸能,保护吸能盒后的零件不受大的冲击及变形,才能减少零件维修成本,得到好的维修经济性评级。传统车辆一般只有“前防撞横梁—主吸能盒(纵梁侧)—前纵梁”单条碰撞能量传递路径,若要保证在碰撞后前纵梁不发生变形,只能增加车辆前端吸能空间,且车辆整备质量越大,碰撞初始能量越高,所需要的前端吸能空间越大。但受制于造型及总布置的要求,前端吸能空间往往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前端吸能空间长度。这种矛盾就导致了在车辆在发生15km/h低速正碰时,由于前端吸能空间的不足,前纵梁将在碰撞中发生损伤,而维修前纵梁所需要花费的成本非常大,不利于维修经济性。而对于小偏置工况,传统车辆设计用来吸收碰撞能量的前纵梁结构并不参与吸能,仅仅依靠轮胎包络区域进行碰撞吸能,对约束系统和前机舱碰撞后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不利于驾驶员及乘员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前端结构及车辆,既能满足15km/h低速正碰工况对有限的前端空间要求,保护纵梁在碰撞中的安全,又能够在小偏置碰撞中使得纵梁结构参与变形吸能,从而降低A柱及前围板区域对驾驶舱的侵入,降低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前端结构,所述前端结构包括防撞梁、纵梁、前指梁、主吸能盒、副吸能盒以及吸能盒安装板;所述纵梁和所述前指梁间隔设置并均连接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一侧;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间隔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另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纵梁、所述前指梁对应设置,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远离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一端均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可选的,所述副吸能盒平行于所述主吸能盒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连接板,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均通过所述吸能盒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
可选的,所述吸能盒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三连接板,所述纵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所述前指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均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焊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板件。
可选的,所述前端结构包括第四连接板,所述主吸能盒和所述副吸能盒均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可选的,所述副吸能盒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子吸能盒,多个所述子吸能盒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的另一侧,另一端均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端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主吸能盒间隔设置的所述副吸能盒与所述前指梁相对应地设置。在低速正碰工况中,碰撞能量通过防撞梁分别传递至主吸能盒和副吸能盒,主吸能盒和副吸能盒能够稳定地溃缩,从而减少碰撞能量对纵梁和前指梁的损伤,并且所需要的前端碰撞吸能空间比仅设置主吸能盒的前端结构减少了30%左右,降低了对总布置及造型的影响。另外,在进行维修时,也只需要更换防撞梁、主吸能盒及副吸能盒即可,降低了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
在小偏置工况中,副吸能盒及前指梁将部分碰撞能量传递给车辆的A柱以及门槛区域,同时通过吸能盒安装板的连接作用,将一部分碰撞能量传递至纵梁,从而提高了小偏置工况能量吸收的能力,降低了A柱及前围板区域对驾驶舱的侵入,降低了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提高了整车小偏置碰撞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结构的碰撞能量传递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结构包括防撞梁1、纵梁10、前指梁11、主吸能盒3、副吸能盒4以及吸能盒安装板6;纵梁10和前指梁11间隔设置并均连接在吸能盒安装板6的一侧;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间隔设置在吸能盒安装板6的另一侧并分别与纵梁10、前指梁11对应设置,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远离吸能盒安装板6的一端均与防撞梁1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的前端结构,增加了副吸能盒4,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间隔设置在吸能盒安装板6的另一侧并分别与纵梁10、前指梁11对应设置。因此,在低速正碰工况中,碰撞能量通过防撞梁1分别传递至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能够稳定地溃缩,从而减少碰撞能量对纵梁10和前指梁11的损伤,并且所需要的前端碰撞吸能空间比仅设置主吸能盒3的前端结构减少了40%左右,降低了对总布置及造型的影响。另外,在进行维修时,也只需要更换防撞梁1、主吸能盒3及副吸能盒4即可,降低了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
在小偏置工况中,副吸能盒4及前指梁11将部分碰撞能量传递给车辆的A柱以及门槛区域,同时通过吸能盒安装板6的连接作用,将一部分碰撞能量传递至纵梁10,从而提高了小偏置工况能量吸收的能力,减少了A柱及前围板处对驾驶舱的侵入,降低了驾驶员及乘员受到的伤害,提高了整车小偏置碰撞的安全性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分别与纵梁10、前指梁11对应设置,是指碰撞能量通过主吸能盒3传递至纵梁10时不会发生过大的路径偏移,同样,碰撞能量通过副吸能盒4传递至前指梁11时也不会发生过大的路径偏移,例如如图3所示,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保持直线传递。
应当理解的是,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例如空心结构,只要能够在受到碰撞能量时发生溃缩从而起到吸收能量的作用即可。
为进一步优化前端吸能空间,可选的,副吸能盒4平行于主吸能盒3设置。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为降低维修费用,可选的,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连接板5,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均通过吸能盒连接板5连接于吸能盒安装板6。也就是说,在进行维修时,只需要更换防撞梁1、主吸能盒3、副吸能盒4及吸能盒连接板5即可,降低了车辆受到低速撞击时的维修费用。
当需要更换或维修吸能盒连接板5时,为了减少更换、维修时间,提高更换、维修效率,可选的,吸能盒连接板5通过螺栓与吸能盒安装板6可拆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均与吸能盒连接板5焊接连接。当然,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吸能盒连接板5连接,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纵梁10及前指梁11可以直接连接于吸能盒安装板6,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进一步减小纵梁10以及前指梁11所受到的损伤,并且进一步提高纵梁10以及前指梁11的安装稳定性,如图2所示,前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纵梁10通过第一连接板7连接于吸能盒安装板6,前指梁11通过第二连接板8连接于吸能盒安装板6,第一连接板7和第二连接板8通过第三连接板9相连接。另外,在小偏置工况中,当碰撞能量通过吸能盒安装板6由副吸能盒4传递至纵梁10时,第三连接板9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碰撞能量。
为提高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与吸能盒安装板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选的,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均与吸能盒安装板6焊接。
为使得碰撞能量尽可能地被吸收,同时也为了提高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与防撞梁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选的,前端结构包括第四连接板2,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4均通过第四连接板2与防撞梁1连接。
为了提高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的机械强度,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吸收碰撞能量,可选的,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板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四连接板2、吸能盒连接板5、吸能盒安装板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均为高强度的冲压一体成型件。
为进一步提高副吸能盒4吸收碰撞能量的性能,可选的,副吸能盒4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子吸能盒,多个子吸能盒的一端均设置在吸能盒安装板6的另一侧,另一端均与防撞梁1连接。也就是说,副吸能盒4可以有多组间隔设置的子吸能盒构成,相当于在空心的副吸能盒4中间设置了多根加强筋,从而提高了吸收碰撞能量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端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前端结构,既能满足15km/h低速正碰工况对有限的前端空间要求,保护纵梁在碰撞中的安全,又能够在小偏置碰撞中使得纵梁结构参与变形吸能,从而降低A柱及前围板区域对驾驶舱的侵入,降低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结构包括防撞梁(1)、纵梁(10)、前指梁(11)、主吸能盒(3)、副吸能盒(4)以及吸能盒安装板(6);
所述纵梁(10)和所述前指梁(11)间隔设置并均连接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的一侧;
所述主吸能盒(3)和所述副吸能盒(4)间隔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的另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纵梁(10)、所述前指梁(11)对应设置,所述主吸能盒(3)和所述副吸能盒(4)远离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的一端均与所述防撞梁(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4)平行于所述主吸能盒(3)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结构包括吸能盒连接板(5),所述主吸能盒(3)和所述副吸能盒(4)均通过所述吸能盒连接板(5)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连接板(5)通过螺栓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以及第三连接板(9),所述纵梁(1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7)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所述前指梁(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8)连接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所述第一连接板(7)和所述第二连接板(8)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9)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7)、所述第二连接板(8)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9)均与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7)、所述第二连接板(8)以及所述第三连接板(9)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板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结构包括第四连接板(2),所述主吸能盒(3)和所述副吸能盒(4)均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板(2)与所述防撞梁(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4)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子吸能盒,多个所述子吸能盒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吸能盒安装板(6)的另一侧,另一端均与所述防撞梁(1)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端结构。
CN201920361494.4U 2019-03-20 2019-03-20 前端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09955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1494.4U CN209955930U (zh) 2019-03-20 2019-03-20 前端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1494.4U CN209955930U (zh) 2019-03-20 2019-03-20 前端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55930U true CN209955930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3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1494.4U Active CN209955930U (zh) 2019-03-20 2019-03-20 前端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5593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3566A (zh) * 2020-11-11 2021-02-19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身的前部结构及汽车
CN113147908A (zh) * 2021-04-20 2021-07-2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前端结构
CN114906226A (zh) * 2022-05-27 2022-08-1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框架及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3566A (zh) * 2020-11-11 2021-02-19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身的前部结构及汽车
CN113147908A (zh) * 2021-04-20 2021-07-23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前端结构
CN114906226A (zh) * 2022-05-27 2022-08-1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框架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55930U (zh) 前端结构及车辆
CN103770841B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09667213U (zh) 一种前机舱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04786969A (zh) 一种碰撞被动安全装置及汽车
CN111232058A (zh) 电动汽车前机舱结构和车辆
CN112026689A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CN217048531U (zh) 一种汽车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及汽车
CN110758562A (zh) 一种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244740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210363700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CN110745089A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及车辆
CN217892747U (zh) 车辆防撞结构及车辆
CN107662566B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CN21974975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215284690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4215716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