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4464U - 一种新型汽车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汽车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4464U
CN215244464U CN202023143058.1U CN202023143058U CN215244464U CN 215244464 U CN215244464 U CN 215244464U CN 202023143058 U CN202023143058 U CN 202023143058U CN 215244464 U CN215244464 U CN 215244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space
bottom wall
connecting seat
main bod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430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进彪
刘祎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ntong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ntong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ntong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ntong Children'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430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44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4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4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新型汽车椅,其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块,在汽车椅受到侧撞时,所述吸能块能对侧撞产生的冲击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吸收、缓冲,从而能减轻侧撞的冲击力对坐在汽车椅内的儿童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汽车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汽车椅。
背景技术
汽车椅一般通过汽车上的安全带连接在汽车上,儿童坐在汽车椅上。若汽车发生安全事故,该安全带可拉着汽车椅不会被往前抛,从而可一定程度上保护坐在汽车椅内的儿童。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汽车椅没有针对侧撞做出太多的防护,从而在发生侧撞时,冲撞力直接冲击坐在汽车椅内的孩童,从而对儿童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新型汽车椅,其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块,在受到侧撞时,吸能块能对侧撞产生的冲击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吸收、缓冲,从而能减轻侧撞的冲击力对坐在汽车椅内的儿童的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汽车椅,所述汽车椅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块。
所述汽车椅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左右两侧设置有所述吸能块。
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容纳空间,一安装组件固定连接于本体,所述吸能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底壁与安装组件之间。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且所述容置空间的底壁上设置有穿孔;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包括第一主体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往背离容纳空间底壁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连接座至少部分经所述开口伸进容纳空间内,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一侧置于连接座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延伸部穿过连接座的穿孔;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的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底壁,另一端抵靠于连接座容置空间底壁。
所述汽车椅还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固定连接于连接座或/和本体,所述延伸部伸出于连接座穿孔外的部分抵靠于所述外盖内。
所述外盖朝向吸能块的一侧设置有容纳腔,并自所述容纳腔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连接柱,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避让孔,所述连接柱穿过对应的第二避让孔与容纳空间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部远离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
所述连接件第二主体一侧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所述穿孔以及供所述连接柱穿过的避让过孔;所述外盖容纳腔的侧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连接柱穿过对应的避让过孔、第一避让孔再与本体连接。
所述外盖外端露出于本体外。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本体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吸能块背离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全部置于连接座的容置空间内,另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底壁。
所述连接座自所述容置空间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柱,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避让孔,所述固定柱穿过对应的第一避让孔与容纳空间底壁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本体于开口的周围凹设有凸缘。
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二主体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外围往外凸设的抵靠部,所述容置空间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抵靠部抵靠于凸缘,所述第二主体伸入所述容纳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装在汽车椅两侧的吸能块能对侧撞产生的冲击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吸收、缓冲,从而能减轻侧撞的冲击力对坐在汽车椅内的儿童的伤害;
2、吸能块、连接座与本体的相对连接位置关系,可使得吸能块被很稳定地固定在设定位置上而不会移位,从而保证在受到侧撞时,吸能块能稳定、有效地发挥其缓冲、吸能作用;
3、外盖的设置,可完全遮住吸能块延伸部露出于连接座穿孔外的部分,如此,可避免该部分在平时汽车椅的搬运、放置过程中受到外物的接触、碰撞而造成的磨损,从而保证吸能块的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椅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中A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1中A部分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图(未显示座椅本体);
图5为根据图4中各组件的组合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1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椅的爆炸缩小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椅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根据图8中C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汽车椅第二实施例的防撞块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汽车椅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椅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块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椅包括一本体2,所述本体2左右两侧设置有所述吸能块1。
较佳的,所述本体2上设置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容纳空间21,一安装组件固定连接于本体2,所述吸能块1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21底壁与安装组件之间。所述容纳空间21底壁指的是容纳空间21朝向开口侧的壁部。
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2的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朝向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31,且所述容置空间31的底壁上设置有穿孔32;对应的,所述吸能块1包括第一主体11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11往背离容纳空间21底壁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2;所述连接座3至少部分经所述开口22伸进容纳空间21内,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11一侧置于连接座3的容置空间31内,且所述延伸部12穿过连接座3的穿孔32;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11的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21底壁,另一端抵靠于连接座容置空间31底壁(即连接座容置空间31与汽车椅本体容纳空间21底壁相对的壁部)。如此,实现所述吸能块1固定设置于汽车椅本体2左右两侧的目的,即实现吸能块1固定设置于汽车椅左右两侧的目的。
所述连接组第一主体11与容纳空间21底壁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3自所述容置空间31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柱33,对应的,所述吸能块1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避让孔13,所述固定柱33穿过对应的第一避让孔13与容纳空间21底壁固定连接。如此,不但可使得在组装后吸能块1不能相对连接座3、本体2移动,从而可使得吸能块1被很稳定地固定在设定位置上而不会移位,从而保证在受到侧撞时,吸能块1能稳定、有效地发挥其缓冲、吸能作用;而且第一避让孔13设置在外周缘,而不是在中间,故不会影响吸能块1整体的形变能力,即不会影响吸能块1整体对冲击力的缓冲、吸能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33内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容纳空间21底壁上设置有连接孔211,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固定柱33与本体2,从而固定连接本体2与连接座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33也可不设置螺纹孔,而是通过其他公知连接方式与本体2连接,如弹性倒勾勾扣的方式。
所述本体2于开口22的周围凹设有凸缘221;对应的,所述连接座3包括第二主体34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34外围往外凸设的抵靠部35,所述容置空间31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34上;组装时,使得所述抵靠部35抵靠于凸缘221,所述第二主体34伸入所述容纳空间21内。如此设置,可使得组装操作更直观、方便。
本实用新型汽车椅还包括外盖4,所述外盖4固定连接于连接座3或/和本体2,所述延伸部12伸出于连接座穿孔32外的部分抵靠于所述外盖4内。如此设置,外盖4可完全遮住吸能块1延伸部12露出于连接座穿孔32外的部分,从而可避免该部分在平时汽车椅的搬运、放置过程中受到外物的接触、碰撞而造成的磨损,从而保证吸能块1的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盖4朝向吸能块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腔41,并自所述容纳腔41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连接柱42,对应的,所述吸能块1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避让孔14,所述连接柱42穿过对应的第二避让孔14与容纳空间21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部12远离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纳腔41的底壁(即所述容纳腔41与容纳中心底壁相对的壁部)。所述连接柱42与第二避让孔14的设置可进一步稳固吸能块1的位置。
具体的说,所述连接柱42内设置有螺纹孔,从而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本体2与连接柱42。同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42也可通过弹性倒勾勾扣于本体2等公知连接方式与本体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第二主体34一侧往朝向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槽341,所述凹槽341的底壁342上形成有所述穿孔32以及供所述连接柱42穿过的避让过孔343。组装时,使得所述外盖容纳腔41的侧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凹槽341的底壁342上,所述连接柱42穿过对应的避让过孔343、第一避让孔13再与本体2连接。如此设置,更方便吸能块1、连接座3、外盖4之间的相互定位,从而使得组装更方便。
较佳的,所述外盖4外端露出于本体2外,,如此,在汽车椅受到侧撞时,所述外盖4更容易被撞到,即汽车椅装有吸能块1的位置更容易成为撞击的目标,如此,更能保证汽车椅在受到侧撞时,吸能块1能发挥作用,对其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包括第三主体23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主体23外侧的盖体24,所述第三主体23与盖体24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21,所述盖体24上设置有所述开口22。如此设置,在安装时,可先将所述吸能块1、安装组件安装到本体2上,然后再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主体23与盖体24,从而使得安装操作更容易方便。所述主体23与盖体24也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即所述第三主体23与盖体24为一个整体,在该整体式的本体2上开设一个朝向外侧开口的容纳空间21供所述吸能块1与安装组件组装。
所述本体2其他结构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其他结构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较佳的,本实用新型汽车椅左右两侧的头部位置设置有所述吸能块1,从而可避免侧撞所产生的冲击力对儿童头部造成的致命伤害。
第二实施例
如图8至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2的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朝向本体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31′,所述吸能块1背离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端全部置于连接座3′的容置空间31′内,另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21底壁。
同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座3′也自所述容置空间31′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柱33′,对应的,所述吸能块1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避让孔13,所述固定柱33′穿过对应的第一避让孔13与本体容纳空间21的底壁固定连接。
同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座3′也包括第二主体34′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34′外围往外凸设的抵靠部35′,所述容置空间31′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34′上;组装时,使得所述抵靠部35′抵靠于本体开口处的凸缘221,所述第二主体34′伸入所述容纳空间21内。
即相对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安装组件不设置所述外盖4,连接座3上也不设置穿孔32,所述吸能块1背离容纳空间21底壁的一侧全部置于连接座3′的容置空间31′内。所述吸能块1的形状可与连接座容置空间31′的形状匹配设置,而不限于第一实施例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汽车椅左右两侧设置吸能块,能对侧撞产生的冲击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吸收、缓冲,从而能减轻侧撞的冲击力对坐在汽车椅内的儿童的伤害。

Claims (9)

1.一种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椅左右两侧设置有吸能块;所述汽车椅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左右两侧设置有所述吸能块;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容纳空间,一安装组件固定连接于本体,所述吸能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底壁与安装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且所述容置空间的底壁上设置有穿孔;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包括第一主体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往背离容纳空间底壁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连接座至少部分经所述开口伸进容纳空间内,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一侧置于连接座的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延伸部穿过连接座的穿孔;所述吸能块第一主体的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底壁,另一端抵靠于连接座容置空间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椅还包括外盖,所述外盖固定连接于连接座或/和本体,所述延伸部伸出于连接座穿孔外的部分抵靠于所述外盖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朝向吸能块的一侧设置有容纳腔,并自所述容纳腔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连接柱,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避让孔,所述连接柱穿过对应的第二避让孔与容纳空间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部远离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于开口的周围凹设有凸缘;对应的,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二主体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外围往外凸设的抵靠部,所述容置空间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抵靠部抵靠于凸缘,所述第二主体伸入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连接座的第二主体一侧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所述穿孔以及供所述连接柱穿过的避让过孔;所述外盖的容纳腔的侧壁的一端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连接柱穿过对应的避让过孔、第一避让孔再与本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外端露出于本体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包括一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本体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吸能块背离容纳空间底壁的一端全部置于连接座的容置空间内,另一端抵靠于容纳空间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自所述容置空间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柱,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避让孔,所述固定柱穿过对应的第一避让孔与容纳空间底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汽车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自所述容置空间边缘往朝向容纳空间底壁的一侧间隔延伸设置有多个固定柱,对应的,所述吸能块外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避让孔,所述固定柱穿过对应的第一避让孔与容纳空间底壁固定连接。
CN202023143058.1U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新型汽车椅 Active CN215244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43058.1U CN215244464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新型汽车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43058.1U CN215244464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新型汽车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4464U true CN215244464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43058.1U Active CN215244464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新型汽车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4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4098799A (ja) サブフレームの取り付け構造
CN209150176U (zh) 电池护板以及包括该电池护板的车辆电池防护结构
JP2012126152A (ja) 電力制御装置の保護装置
US10272761B2 (en) Battery pack
US8882144B2 (en) Knee collis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N215244464U (zh) 一种新型汽车椅
JP456138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962380B2 (en) Rear bumper assembly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8720930B2 (en) Collis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CN109278601B (zh)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头枕及其装配工艺
CN213774908U (zh) 车锁和车辆
JP2593854Y2 (ja) 音響機器の衝撃吸収構造
CN212685836U (zh) 车架及车辆
KR102341054B1 (ko) 충격량 전달구조 개선을 통한 반사충격 감소 기능을 갖는 가드레일 완충장치
JP2013032091A (ja) 車両の側部衝撃吸収装置
CN209756851U (zh) 座椅安装梁的加强结构、车辆地板总成及车辆
KR20060134425A (ko) 차량의 범퍼 조립구조
KR101550148B1 (ko) 자동차의 쿨링 모듈 파손 방지용 마운팅 구조
KR20100046674A (ko) 주차 보조 센서의 설치구조
KR100424978B1 (ko) 보행자 보호용 차체 펜더 장착 구조
JP2006123812A (ja)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ーの取付構造
KR0128691B1 (ko) 자동차용 보조 앞 범퍼의 브라켓트 취부구조
JP2001039196A (ja) 自動車の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3197806U (ja) 自動車用リアバンパー
KR100820440B1 (ko) 자동차 시트 쉴드 커버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