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9486U - 固定支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固定支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29486U
CN214929486U CN202023171855.0U CN202023171855U CN214929486U CN 214929486 U CN214929486 U CN 214929486U CN 202023171855 U CN202023171855 U CN 202023171855U CN 214929486 U CN214929486 U CN 214929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positioning
mounting
column
position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7185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国鹏
杨闯
王江涛
葛阳清
马晋
王小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7185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29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29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29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定支架和车辆,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安装部和定位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结构和用于连接管柱护罩的第二安装结构;定位部用于定位线束,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可以实现对线束的定位效果,提高稳定性。

Description

固定支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定支架和具有该固定支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仪表板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对应的连接用的线束也越来越多,对应的仪表线束会固定在转向管柱上。转向管柱需要固定在仪表管梁上,而转向管柱上连接有电源线束、传感器线束等,由于线束走向问题很容易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长时间的运动干涉会造成线束破损甚至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可以实现对线束的定位效果,提高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包括:安装部和定位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结构和用于连接管柱护罩的第二安装结构;定位部用于定位线束,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可以实现对线束的定位效果,提高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周围,且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孔。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片、第二定位片和第三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以及所述第三定位片均与所述安装部相连,且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以及所述第三定位片沿环绕所述安装部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片和所述第三定位片上均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片用于支撑线束。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片,所述安装片成水平片状,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和所述第二定位片沿水平且环绕所述安装片的方向排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片设于所述安装片外的右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安装片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垂直于所述安装片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前端设有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后端并向后向左倾斜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倾斜的角度在30°到50°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所述定位孔。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的右边沿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并向右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右边沿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边沿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三定位片设于所述安装片的前侧,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并向前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三定位片与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前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片相对于所述安装片的倾斜角度为10°到30°,所述第三定位片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倾斜角度在30°到50°的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相连并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后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定位片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接片倾斜60°到70°。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转向管柱、转向管柱护套、线束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为根据前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护套相连,并通过所述定位部连接并定位所述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支架与连接转向管柱和线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支架与管柱护罩相连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截面A-A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固定支架10,安装片119,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第三定位片123,第一部分1211,第二部分1212,第一连接片111,第二连接片112,第三连接片113,第四连接片114,第一安装孔101,第二安装孔102,定位孔103,
转向管柱20,管柱护罩30,
第二部分1212相对于第一部分1211倾斜的角度α1,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的倾斜角度α4。
具体实施方式
随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仪表板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对应的连接用的线束也越来越多,对应的仪表线束会固定在转向管柱20上。转向管柱20需要固定在仪表管梁上,而转向管柱20上连接有电源线束、传感器线束等,由于线束走向问题很容易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长时间的运动干涉会造成线束破损甚至失效,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管柱护罩30也需要安装点,因此,转向管柱20也需要提供护罩的安装固定点。在管柱设计时,一般对线束固定支架10和管柱护罩30固定支架10独立设计。线束的固定支架10会根据固定点的个数,设计对应的固定支架10;因此会涉及两个或者多个支架,这样会导致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新增多个模具、工装、夹具,造成成本较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支架10,具体用于管柱护罩30和仪表线束固定。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管柱护罩30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10,包括:安装部和定位部。其中,安装部用于将固定支架10安装到转向管柱20上,同时可以将管柱护罩30也安装在该安装部上,另外,定位部用于定位线束,可以通过定位部实现线束的定位,避免线束与周围部件发生干涉、磨损等,有效地提高转向系统、车辆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其中,第一安装结构用于连接转向管柱20,第二安装结构用于连接管柱护罩30。定位部用于定位线束,定位部与安装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管柱护罩30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10,可以将管柱护罩30和线束均固定安装到转向管柱20上,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固定支架10集成了线束固定、护罩安装的功能,可以减少安装支架的数量,并简化装配工艺,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另外还可以实现对线束的定位效果,提高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定位部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将定位部设置成卡槽形状来定位线束;或者将定位部设置成适于安装扎带的结构,通过扎带实现线束的定位等。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设于安装部的周围,且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孔103。通过在安装部的周围设置定位部,可以实现线束的稳定延伸,避免线束过大角度的折弯,实现对线束的稳定固定,以及避免线束损坏,另外,设置的定位孔103可以安装扎带,从而通过扎带将线束固定在定位部上,实现线束的定位。
可选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和第三定位片123,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以及第三定位片123均与安装部相连,且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以及第三定位片123沿环绕安装部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一定位片121和第三定位片123上均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103,第二定位片122用于支撑线束。举例而言,在对线束的定位过程中,可以将线束依次由第一定位片121和第三定位片123进行定位,而在线束从第一定位片121延伸到第三定位片123的过程中,线束将经过第二定位片122,并由第二定位片122支撑,从而保证了线束能够远离线束周围的部件,并保证线束的稳定性,避免线束与线束周围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或磨损,有效地提高线束的稳定性。
可选地,安装部包括安装片119,安装片119成水平片状,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和第二定位片122沿水平且环绕安装片119的方向排布。换言之,第一安装片119,第二安装片119和第三安装片119沿安装片119的周沿排布。从而可以方便通过安装片119连接转向管柱20和管柱护罩30,并便于对线束进行定位。
可选地,第一定位片121设于安装片119外的右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定位片121与安装片119相连,其中,第一定位片121包括: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第一部分1211垂直于安装片119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部分1211的前端设有定位孔103;第二部分1212连接于第一部分1211的后端并向后向左倾斜延伸,第二部分1212相对于第一部分1211倾斜的角度α1在30°到50°的范围内,第二部分1212上设有定位孔103。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定位片121对线束进行定位和约束,提高对线束定位的稳定性,避免线束与周围部件之间发生干涉或摩擦,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安装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11和第二连接片112,第一连接片111与安装片119的右边沿相连并向上延伸,第二连接片112与第一连接片111的上边沿相连并向右延伸,第二连接片112的右边沿与第一部分1211的上边沿相连。通过第一连接片111和第二连接片112,可以在安装片119和第一定位片121之间形成开口向下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以便于线束或其他部件的安装或让位,以实现固定支架10的稳定安装,并避免固定支架10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干涉,另外,还可以使得第一定位片121与安装片119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有效地提高减振效果,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线束、转向管柱20、管柱护罩3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第三定位片123设于安装片119的前侧,安装部还包括第三连接片113,第三连接片113与安装片119并向前向下倾斜延伸,第三定位片123与第三连接片113的前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
可选地,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为10°到30°,例如,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为15°、20°、25°等,当然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也可以设为小于10°或大于30°,其中,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优选为20°。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在30°到50°的范围内,例如,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为35°、40°、45°等,当然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也可以设为小于30°或大于50°,其中,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优选为40°。
可选地,安装部还包括第四连接片114,第四连接片114设于安装部的前侧,第四连接片114与安装片119相连并水平设置,第二定位片122与第四连接片114的后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倾斜60°到70°。例如,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的倾斜角度α4为62°、65°、59°等,当然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倾斜角度也可以设为小于60°或大于70°,其中,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倾斜角度优选为65°。通过第四连接片114和第二定位片122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线束的有效定位,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
可选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安装孔101,第二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02。从而实现固定支架10与转向管柱20的稳定连接,并提高管柱护罩30与固定支架10之间的稳定连接,有效地提高转向系统的稳定性。
可选地,定位部与安装部一体成型。优选地,定位部与安装部一体钣金成型。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固定支架10。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10,其中,固定支架10包括安装片119、第一连接片111、第二连接片112、第一定位片121、第四连接片114、第二定位片122、第三连接片113、第三定位片123,其中,第一连接片111连接安装片119的右边沿,且第一连接片111、第二连接片112和第一定位片121连接成开口向下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第三连接片113和第三定位片123连接于安装片119的前侧,第三连接片113连接安装片119的前边沿,第三定位片123连接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前边沿。第四连接片114连接于安装片119的前侧,第二定位片122连接于第四连接片114的后边沿。其中,第一定位片121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定位孔103,第一定位片121上的定位孔103沿左右方向贯穿第一定位片121,第三定位片123上设有定位孔103,第三定位片123上的定位孔103沿前后方向贯穿第三定位片123,定位孔103被构造成腰型孔状,用于线束扎带的安装,通过线束扎带可以定位线束。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10的右视图,其中,第三连接片113相对于安装片119的倾斜角度α2为20°,第三定位片123相对于第三连接片113的倾斜角度α3为40°,夹角的设计使得定位孔103的安装位置更适宜装配。第二定位片122相对于第四连接片114的倾斜角度α4为60°到70°的范围内,第二定位片122可以限制线束的运动,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支架10的俯视图,其中,安装片119上设置了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第一安装结构用固定支架10与转向管柱20连接,其中,第一安装结构包括前后间隔开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01,且两个第一安装孔101均设于安装片119的右侧,且在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中两个第一安装孔101分设于第一连接片111的前后两侧,第一安装孔101可以为圆形孔。第二安装结构用于护罩的安装,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左右间隔开的两个第二安装孔102,两个第二安装孔102设于安装片119上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区域并靠近安装片119的后边沿,第二安装孔102可以为方形孔。另外,图3中还示出了第一定位片121包括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其中,第二部分1212相对于第一部分1211倾斜的角度α1为40°,夹角的设计使得定位孔103的安装位置更适宜装配。
图4示出了固定支架10在转向管柱20上的安装以及线束的安装方式,其中,线束的一端邻近固定支架10的后端并以此由第一定位片121、第二定位片122、第三定位片123进行定位,其中,第一定位片121和第三定位片123上连接有扎带,通过扎带对线束进行定位,第二定位片122可以支撑线束,从而实现线束的稳定。
图5和图6是固定支架10与管柱护罩30的装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转向管柱20、转向管柱20护套、线束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为根据前述的用于管柱护罩30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10,安装部分别与转向管柱20、转向管柱20护套相连,并通过定位部连接并定位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前述的固定支架10,可以将管柱护罩30和线束均固定安装到转向管柱20上,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固定支架10集成了线束固定、护罩安装的功能,可以减少安装支架的数量,并简化装配工艺,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另外还可以实现对线束的定位效果,提高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用于连接转向管柱的第一安装结构和用于连接管柱护罩的第二安装结构;
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周围,且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片、第二定位片和第三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以及所述第三定位片均与所述安装部相连,且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以及所述第三定位片沿环绕所述安装部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定位片和所述第三定位片上均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片用于支撑线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片,所述安装片成水平片状,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和所述第二定位片沿水平且环绕所述安装片的方向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片设于所述安装片外的右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安装片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定位片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垂直于所述安装片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前端设有所述定位孔;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后端并向后向左倾斜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倾斜的角度在30°到50°的范围内,所述第二部分上设有所述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的右边沿相连并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上边沿相连并向右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右边沿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边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片设于所述安装片的前侧,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并向前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三定位片与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前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片相对于所述安装片的倾斜角度为10°到30°,所述第三定位片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倾斜角度在30°到50°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前侧,所述第四连接片与所述安装片相连并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后边沿相连并向后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定位片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接片倾斜60°到70°。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安装孔;和/或
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管柱、转向管柱护套、线束;
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管柱护罩和仪表线束的固定支架,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护套相连,并通过所述定位部连接并定位所述线束。
CN202023171855.0U 2020-12-24 2020-12-24 固定支架和车辆 Active CN214929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71855.0U CN214929486U (zh) 2020-12-24 2020-12-24 固定支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71855.0U CN214929486U (zh) 2020-12-24 2020-12-24 固定支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29486U true CN214929486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5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71855.0U Active CN214929486U (zh) 2020-12-24 2020-12-24 固定支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294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83378B2 (ja) 車両用コネクタ配設構造
US20130106129A1 (en) Steering column cover skirt attachment
JP2008037301A (ja) 自動車の車載部品取付構造
JP5446043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CN214929486U (zh) 固定支架和车辆
JP5850413B2 (ja) 電子制御装置の固定構造
JP7444039B2 (ja) 電動車両
JP6805591B2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US11312233B2 (en) Shift bracket
JP2011057122A (ja) 傾斜センサを備えるコントローラの配設構造
WO2017002191A1 (ja) Ecuブラケット及び車両
JP5556573B2 (ja) 車両床下構造
JP2009144524A (ja) カバー部材の支持構造
JP7460956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209757006U (zh) 线束插接件的固定支架以及车辆
JP4928379B2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端末固定構造
CN219277190U (zh) 冷凝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751929U (zh) 组合仪表总成和车辆
CN210338065U (zh) 仪表板加强梁总成及车辆
JP2018119635A (ja) 部品の取付構造
JP6942161B2 (ja) 車体構造
JP4809274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取付部構造
JP2019081513A (ja) 車両室内構造
JP7354734B2 (ja) ブラケット
JP7342986B2 (ja) ユニットの取り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Address after: 518000 Baoneng Center, No. 3008 Baoneng North Road,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2, Changxin Industrial Park, east section of Tiangong 1st Road, ZhouLing Street office, Xinzhuang village, Qinhan new town,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