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8196U - 组装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组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8196U
CN214888196U CN202121419049.2U CN202121419049U CN214888196U CN 214888196 U CN214888196 U CN 214888196U CN 202121419049 U CN202121419049 U CN 202121419049U CN 214888196 U CN214888196 U CN 214888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flat cable
iron piece
conveying
i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190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泗杰
魏朋飞
张虎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uangyuan Elect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uangyuan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uangyuan Elect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uangyuan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190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8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8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81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装设备。一种组装设备,包括铁件输送机构、排线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铁件输送机构和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组装机构;铁件输送机构用于将铁件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排线输送机构用于将排线输送至待撕膜工位,并去除排线上的膜体;组装机构于第一预设位置将去除膜体的排线组装至铁件上。本申请中利用铁件输送机构输送铁件,无需采用人工输送铁件,提高了运输铁件的工作效率;利用排线输送机构输送排线并将排线上的膜体撕掉,提高了运输排线以及撕膜的工作效率;最后利用组装机构实现对铁件和排线的组装,整个过程均提高了工序效率。

Description

组装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加工领域,常常需要将一个物件粘贴在另一个物件上,从而实现两个物件的组装。
然而,现有均采用人工对两个物件进行粘贴组装,采用人工的粘贴组装方式,一方面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组装质量较差。
因此,亟需一种组装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组装的方法对两个物件进行粘贴组装导致的工作效率低和组装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设备,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的方式对两个物件进行组装,一方面其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其组装质量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铁件和排线;包括铁件输送机构、排线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和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组装机构;
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用于将铁件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排线输送机构用于将排线输送至待撕膜工位,并去除所述排线上的膜体;
所述组装机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组装至所述铁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排线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排线上料组件、第一移动组件、旋转组件以及撕膜组件;
所述排线上料机构用于将所述排线运输至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移动构件能够将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上的所述排线转移至所述旋转组件上,所述旋转组件用于将所述排线运输至待撕工位以及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运输至等待位;
所述撕膜组件用于对所述待撕工位上的所述排线撕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铁件上料组件以及第二移动组件;
所述铁件上料组件通过第一输送轨道以及第二输送轨道将所述铁件运输至第三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移动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三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转移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组装机构包括第三移动组件;
所述第三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以及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
所述第三移动组件用于将位于所述等待位上的所述排线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上,以使所述铁件与所述排线结合到一起并形成组装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撕膜组件包括下压构件、夹持构件以及与所述夹持构件连接的驱动构件;
所述下压构件的下压端抵接在排线的一端;
所述夹持构件用于夹持所述膜体,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夹持构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排线上的膜体脱离于所述排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的一侧的清洁组件;
所述清洁组件具有清洁部以及与所述清洁部连通的供给部,所述供给部用于向所述清洁部供给清洁剂;
所述清洁部朝向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上的所述铁件,用于对所述铁件清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的一侧的擦拭组件;
所述擦拭组件包括擦拭部、与所述擦拭部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布料上料部以及布料下料部;
所述擦拭部设置在所述布料上料部和所述下料部之间,所述布料上料部向所述擦拭部提供布料,并通过所述布料下料部导出;
所述第一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擦拭部朝向所述铁件运动,并与所述铁件上的待擦拭位置接触,以利用所述布料擦拭所述待擦拭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的一侧的吹气组件;
所述吹气组件包括吹气部、与所述吹气部连接的角度调节部以及与所述吹气部连接的供气部;
所述供气部用于向所述吹气部供气,所述吹气部朝向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上的铁件,并用于向所述铁件吹气;
所述角度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吹气部朝向所述铁件的吹气角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保压机构,所述保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与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
所述保压机构包括搬运部、保压部以及与所述保压部连接的第二驱动部;
所述搬运部能够将所述组装件搬运至所述保压部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保压部朝向所述组装件运动,并抵接至所述组装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的一侧;
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四移动组件以及储料组件;
所述第四移动组件能够抓取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组装件,并放置在所述储料组件上,所述储料组件用于收纳所述组装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铁件和排线;包括铁件输送机构、排线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和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组装机构;
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用于将铁件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排线输送机构用于将排线输送至待撕膜工位,并去除所述排线上的膜体;
所述组装机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组装至所述铁件上。
具体地,本申请中首先利用铁件输送机构输送铁件,无需采用人工输送铁件,提高了运输铁件的工作效率;然后利用排线输送机构输送排线并将排线上的膜体撕掉,同样无需采用人工输送排线和撕膜,提高了运输排线以及撕膜的工作效率;最后利用组装机构实现对铁件和排线的组装,整个过程均提高了工序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组装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排线上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吹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A”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清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擦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B”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铁件上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支撑框架;101-上料腔;102-下料腔;103-限位挡板;104-排线;105-料盘;106-旋转盘;107-放置工位;108-第一待撕工位;109-第二待撕工位;110-等待位;111-第一输送轨道;112-第二输送轨道;113-第四移动组件;114-储料组件;115-第二移动组件;116-第一移动组件;117-第一撕膜组件;118-擦拭组件;119-分料机构;120-排线上料构件;121-第三移动组件;122-振动盘;123-第二撕膜组件;124-吹气组件;125-吹气部;126-供气管接头;127-电机输出轴;128-过渡块;129-第一机器人;130-吸取构件;131-支撑板;132-第四气缸;133-第五气缸;134-第一吸头;135-第二吸头;137-液体储料筒;138-清洁组件;139-喷雾阀;140-承载框架;141-上料盘;142-下料盘;143-承载框;144-辅助轮;145-第一驱动部;146-承载支撑板;147-擦拭部;148-擦拭承托块;149-擦拭块;150-第七气缸;151-直振轨道;153-限位杆;154-铁件;155-第一驱动电机;156-支撑柱;157-分料板;158-第二驱动电机;159-转移组件;160-第三气缸;161-第一气缸;162-第二气缸;163-第一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生产工艺设备中,常常需要将排线104与铁件154粘贴在一起;例如,铁件154为电脑上的显示屏与主板折叠部分的壳体,排线104是连通电脑主板与显示屏之间的软性电路板,用于数据的传输;再例如,铁件154为手表上的内部壳体,排线104为手表上的麦克风或者扬声器等传输用的软性电路板。现有在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手动将排线104上的膜体撕毁后,在粘贴在铁件154上的固定位置上;整个过程,一方面,采用人工撕膜体的方式,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当将排线104粘贴在铁件154上时,采用人工对齐的方式,无法保证粘贴的精准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铁件154和排线104;包括铁件输送机构、排线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和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组装机构;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用于将铁件154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排线输送机构用于将排线104输送至待撕膜工位,并去除所述排线104上的膜体;所述组装机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104组装至所述铁件154上。
本申请中首先利用铁件输送机构输送铁件154,无需采用人工输送铁件154,提高了运输铁件154的工作效率;然后利用排线输送机构输送排线104并将排线104上的膜体撕掉,同样无需采用人工输送排线104和撕膜,提高了运输排线104以及撕膜的工作效率;最后利用组装机构实现对铁件154和排线104的组装,整个过程均提高了工序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排线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排线104上料组件、第一移动组件116、旋转组件以及撕膜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所示,所述排线104上料组件包括排线上料构件120和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一移动组件116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排线上料构件120是否具有排线104,如果第一传感器内的检测模块检测到上料构件上有排线104,那么第一传感器内的传感模块将此信号传递给第一移动组件116,第一移动组件116将抓取排线104并将排线104放置在旋转组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上料构件120包括支撑框架100、第一气缸161、第二气缸162以及料盘105;支撑框架100内具有上料腔101和下料腔102,第一气缸161位于上料腔101内,第二气缸162位于下料腔102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利用第一气缸161将承载有膜体的排线104的料盘105上升至支撑框架100顶部,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料盘105内有排线104时,第一传感器内的传感模块将“有(1)”信号传递给第一移动组件116,第一移动组件116将抓取排线104并将排线104放置在旋转组件上;当第一传感器检测不到料盘105内就有排线104时,第一传感器内的传感模块将“无(0)”信号传递给第一移动组件116,第一移动组件116暂停工作,与此同时,第一传感器的传感模块将“无(0)”信号传递给转移组件159,在转移组件159的驱动下,从上料腔101的顶部转移至下料腔102的顶部,并且在第二气缸162的驱动作用下,使得空的料盘105下降至下料仓的底部,最终,空的料盘105移出下料仓,并利用上料机器人对空的料盘105进行排线104的重新上料。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支撑框架100的顶部为第二预设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排线上料构件120还包括限位挡板103,优选地,限位挡板103呈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的至少一个相对的边沿上设置有限位器,当料盘105在第一气缸161的作用下,升起至支撑框架100的顶部时,限位挡板103会对料盘105限位,防止料盘105脱离支撑框架100。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移组件159包括第一滑道163和第三气缸160;所述第一滑道163设置有两条,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00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沿处,所述限位挡板10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条第一滑道163上;所述第三气缸160的驱动端与料盘105连接;第一传感器与第三气缸160电连接;当第一传感器的传感模块将“无(0)”信号传递给第三气缸160时,其能够驱动承载有空的料盘105在第一滑道163上运动,使得空的料盘105从上料仓的顶部滑动至下料仓的顶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第一传感器的一种可实施的替代方案是采用一种千兆以太网工业面阵相机。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移动组件116包括第一机器人129,第一机器人129与第一传感器电连接,当第一传感器内的传感模块将“有(1)”信号传递给第一机器人129时,第一机器人129开始动作,并将料盘105内的带有膜体的排线104抓取起来并将此排线104放置在旋转组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器人129朝向料盘105的端部设置有吸取构件130,所述吸取构件130用于吸取带有膜体的排线104;更具体地,所述吸取构件130包括支撑板131、间隔设置在支撑板131上的第四气缸132和第五气缸133、设置在第四气缸132的驱动端部的第一吸头134以及设置在第五气缸133的驱动端部的第二吸头135,第四气缸132能够驱动第一吸头134沿竖直方向在支撑板131上运动,第五气缸133能够驱动第二吸头135沿竖直方向在支撑板131上运动;考虑到本申请中排线104长度较长,因此设置第四气缸132和第五气缸133同步运动,第一吸头134和第二吸头135同时吸取同一个排线104上的不同位置,以保证第一机器人129能够稳定吸取到排线104;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被获取的排线104较小时,可以利用第一吸头134和第二吸头135分别获取不同的排线104,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理,如果被吸取的排线104更大时,可以考虑增加气缸以及吸头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头134和第二吸头135采用PEEK材质。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盘106以及与旋转盘106连接的第六气缸,优选地,所述第六气缸设置于所述旋转盘106的下方,第六气缸的输出端与旋转盘106连接,所述第六气缸能够驱动旋转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盘106上具有等间隔设置的四个工位,分别为放置工位107、第一待撕工位108、第二待撕工位109以及等待位110;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第一机器人129能够将获取到的排线104并放置在放置工位107上;然后第六气缸驱动旋转盘106旋转,使得放置工位107的排线104旋转至第一待撕工位108上,然后第一撕膜组件117对排线104上的一部分膜体进行撕毁去除;再然后,第六气缸继续驱动旋转盘106旋转,使得第一待撕工位108上的排线104旋转至第二待撕工位109上,利用第二撕膜组件123对排线104上的剩余部分膜体进行撕毁去除;最后,第六气缸继续驱动旋转盘106旋转,将已经去除膜体的排线104运转至等待位110上即可。
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台还可以是一种中空旋转平台,中空旋转平台又称为中空旋转减速机。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撕膜组件117与第二撕膜组件123的结构相同。
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六气缸电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放置工位107是否具有排线104,如果检测到有排线104,那么将此“有(1)”信号传递给第六气缸,第六气缸驱动旋转盘106旋转;当检测到无排线104,那么将此“无(0)”信号传递给第六气缸,第六气缸停止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撕膜组件包括下压构件、夹持构件以及与所述夹持构件连接的驱动构件;在撕膜时,所述下压构件的下压端能够抵接在排线104的一端;所述夹持构件能够夹持所述膜体,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夹持构件沿第一方向(这里面的第一方向是指组装设备正常使用状态下的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的方向,优选地,第一方向是指组装设备正常使用状态下的竖直向下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排线104上的膜体脱离于所述排线104。
具体地,所述下压构件包括第一支撑竖板、设置在第一支撑竖板上的下压气缸、与下压气缸连接的下压压头以及与下压气缸电连接的第三传感器;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第一待撕工位108上有排线104时,将“有(1)”信号传递给下压气缸,下压气缸会带动下压头朝向排线104运动,最终并抵接在排线104上,注意此时的抵接位置并不是膜体所在的位置,此处抵接排线104的目的是保证排线104在撕膜的过程中不出现晃动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下压压头设置有两个,在排线104的两端实现抵接。
优选地,所述下压压头选优PEEK材质,且其头部套设有橡胶层。
具体地,所述撕膜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竖板,所述第二支撑竖板与第一支撑竖板间隔排布,所述夹持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竖板上;所述夹持构件包括夹爪气缸、第一夹块以及第二夹块;其中,夹爪气缸分别与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连接;所述第一夹块与所述第二夹块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夹爪气缸能够驱动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吸相对运动,以夹持到排线104上的膜体。
具体地,所述驱动构件包括撕膜驱动气缸,所述撕膜驱动气缸与第二支撑竖板连接,当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夹持到膜体时,所述撕膜驱动气缸驱动第二支撑竖板沿竖直向上或向下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将膜体撕毁去除。
具体地,所述撕膜机构还包括废料回收构件,所述废料回收构件包括废料回收箱,废料回收箱设置在撕膜组件的下方,用于回收膜体的废料。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铁件154上料组件以及第二移动组件115;所述铁件154上料组件通过第一输送轨道111以及第二输送轨道112将所述铁件154运输至第三预设位置(这里面的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一输送轨道111的端部,且靠近所述排线输送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15用于将所述第三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154转移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
具体地,结合图11所示,所述铁件154上料组件包括顺次排布的铁件154上料构件、振动盘122、直振轨道151、分料构件。
进一步地,铁件154上料构件与上述的排线上料构件120结构相同,对于排线上料构件120的结构,上述以明确阐述,在该实施例中,不再阐述(铁件154上料构件与排线上料构件120结构相同,仅是其作用对象不同)。
进一步地,振动盘122为环形盘,其输出端口与直振轨道151的输入端口连通,直振轨道151的输出端口与分料构件连通,也就是说,铁件154通过振动盘122运输至直振轨道151上,并最终运输至分料构件上进行分料。
进一步地,所述分料构件包括支撑柱156、分料板157、第一驱动电机155、第二驱动电机158以及限位杆153;所述限位杆153设置在所述直振轨道151的出口端的侧面,其限位端朝向直振轨道151的出口端;所述分料板157设置在支撑柱156上,所述分料板157上具有两个粉料工位,分别为第一分料工位和第二分料工位;对应所述第一分料工位上设置有第一感应器,对应第二分料工位出设置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55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58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柱156上,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55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58的驱动端均与所述分料板157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55用于驱动所述分料板157沿所述直振轨道151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55用于驱动所述分料板157沿所述直振轨道151的宽度方向运动。
更进一步地,对铁件154的分料过程如下:
步骤100:铁件154依次通过振动盘122、直振轨道151并抵达振动轨道的出口端,此时限位杆153对位于出口端的铁件154进行限位。
步骤200;第一驱动电机155驱动分料板157朝向直振轨道151运动,并使得第一分料工位与直振轨道151的出口端对接,此时铁件154能够运动至第一分料工位上。
步骤300:当第一感应器检测到第一分料工位上有铁件154时,第一感应器能够将此信号传递给第二驱动电机158,此时第二驱动电机158驱动分料板157沿直振轨道151的宽度方向运动,使得第二分料工位对接直振轨道151的出口端,并使得再一个铁件154传送至第二分料工位上。
步骤400:当第二感应器检测到第二工位上有铁件154时,第二感应器能够将此信号再一次传递给第一驱动电机155,使得第一驱动电机155带动分料板157上的两个铁件154远离直振轨道151运动。
具体地,为保证铁件输送机构与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合理性,所述组装设备设置了第一输送轨道111和第二输送轨道112,其中第一输送轨道111可以理解为外侧流水线(优选为皮带式流水线)和第二输送轨道112可以理解为内侧流水线(优选为皮带式流水线)。
具体地,为保证铁件154能够在第一输送轨道111上和第二输送轨道112上稳定运动,所述铁件154上料组件还包括用于承载铁件154的载具;所述载具能够在第一输送轨道111和第二输送轨道112运动;所述载具包括支撑横板、支撑横板上具有两个卡接工位,分别为第一卡接工位和第二卡接工位,每一个卡接工位上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卡接块,并且两个卡接块之间形成有卡接空间,此卡接空间用于卡接铁件154;具体地,在支撑横板上开设有卡接槽,两个卡接块通过弹簧设置在卡接槽内(弹簧的一端与卡接块连接,另一端与卡接槽的侧壁连接);当铁件154位于卡接空间内时,在弹簧的作用下,利用两个卡接块能够夹紧铁件154。
综上,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铁件154被分料机构119进行分料,然后在转运机械人(这里面的转运机器人与上述的第一移动组件116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的作用下,将分料后的铁件154放置在位于第一输送轨道111上的载具上。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8所述,为了保证铁件154的清洁度,保证铁件154与排线104组合到一起时的精准度,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111一侧的清洁组件138;所述清洁组件138具有清洁部以及与所述清洁部连通的供给部,所述供给部用于向所述清洁部供给清洁剂;所述清洁部朝向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111上的所述铁件154;当承载有铁件154的载具在第一输送轨道111的作用下运动到清洁组件138下方时,所述清洁部用于对所述铁件154清洁。
具体地,所述清洁组件138包括液体储料筒137以及喷雾阀139;其中,液体储料筒137上形成有供给部,所述喷雾阀139上形成有清洁部。
在该实施例中,当清洁组件138对铁件154清洁过后,为了保证铁件154表面的干燥度,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111的一侧的擦拭组件118,当清洁组件138对铁件154清洁之后,第一输送轨道111继续运载承载有铁件154的载具到擦拭组件118下方;所述擦拭组件118用于对清洁组件138清洁后的铁件154的擦拭操作,保证铁件154的干燥度,防止因铁件154表面湿而与排线104无法组装到一起。
具体地,所述擦拭组件118包括擦拭部147、与所述擦拭部147连接的第一驱动部145、布料上料部以及布料下料部;所述擦拭部147设置在所述布料上料部和所述下料部之间,所述布料上料部向所述擦拭部147提供布料,并通过所述布料下料部导出;所述第一驱动部145能够驱动所述擦拭部147朝向所述铁件154运动,并与所述铁件154上的待擦拭位置接触,以利用所述布料擦拭所述待擦拭位置。
具体地,结合图9所述,所述擦拭组件118包括承载框143架140、上料盘141、下料盘142、承载框143、辅助轮144以及擦拭部147;其中承载框143设置在承载框架140上,所述第一驱动部145设置在承载框架140上,且其驱动端与承载框143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145能够驱动承载框143在所述承载框架140上沿水平方向运动,所述上料盘141上形成有布料上料部,所述下料盘142上形成有布料下料部;所述上料盘141与所述下料盘142对称设置在承载框143上,所述擦拭部147设置在上料盘141与所述下料盘142的中间的下方;上料盘141用于向擦拭部147输送无尘布,在上料盘141与擦拭部147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辅助轮144,在下料盘142与擦拭部147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辅助轮144;无纺布依次通过多个辅助轮144抵达擦拭部147并再次通过多个辅助轮144动下料盘142排出,整个过程无纺布始终在旋转传递的状态,进而实现对铁件154的擦拭作用。
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所述擦拭部147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支撑板146,承载支撑板146内具有安装空间,两个承载支撑板146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擦拭部147还包括擦拭承托块148,所述擦拭承托块148横卧于由两个承载支撑板146构成的安装空间内,所述擦拭承托块148朝下延伸出容纳空间形成有擦拭块149;无尘布依次通过上料盘141、辅助轮144、擦拭块149、辅助轮144以及下料盘142。
更进一步地,所述擦拭部147还包括第七气缸150,所述第七气缸150的输出端与擦拭块149连接,用于驱动擦拭块149沿竖直方向运动,当擦拭承托块148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时,擦拭块149与铁件154抵接上,利用擦拭块149上的无尘布进而能够实现对铁件154的擦拭。
更进一步地,考虑到载具上具有两个卡接工位,当载具到达擦拭机构的下方时,擦拭部147首先对第一卡接工位上的铁件154进行擦拭,然后在第一驱动部145(这里面的第一驱动部145可以为气缸或直线电机)的驱动下,使得擦拭部147运动至第二卡接工位,然后擦拭部147对第二卡接工位上的铁件154进行擦拭。
在该实施例中,当擦拭组件118完成对铁件154的擦拭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15能够将位于第一输送轨道111上承载有铁件154的载具移动至第二输送轨道112(第二输送轨道112靠近排线104输送机构)上,在第二输送轨道112上运输作用下,最终到达第一预设位置(等待与排线104组装)。
具体地,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15包括框架体、夹具、水平移动气缸以及竖直移动气缸;所述框架体横跨于第一输送轨道111和第二输送轨道112上,所述水平移动气缸和所述竖直移动气缸均设置在框架体上,其驱动端分别与夹具连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利用水平移动气缸,将夹具移动至第一输送轨道111的上方;然后利用竖直移动气缸驱动夹具朝向位于第一输送轨道111上的载具移动,并且抓取到载具;再然后,利用水平移动气缸,将夹有载具的铁件154移动至第二输送轨道112的上方;最后,利用竖直移动气缸驱动夹具朝向第二输送轨道112运动,使得载具放置在第二输送轨道112上。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保证铁件154的清洁度,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112的一侧的吹气组件124;所述吹气组件124包括吹气部125、与所述吹气部125连接的角度调节部以及与所述吹气部125连接的供气部;所述供气部通过供气管接头126向所述吹气部125供气,所述吹气部125朝向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112上的铁件154,并用于向所述铁件154吹气;所述角度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吹气部125朝向所述铁件154的吹气角度;最终在第二输送轨道112的运输作用下载具到达第一预设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以及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可以理解为在第二输送轨道112上,且靠近第三移动组件121。
具体地,所述角度调节部包括旋转电机以及过渡块128;其中所述过渡块128套设在所述旋转电机的电机输出轴127上,所述吹气部125穿过所述过渡块128并朝向铁件154。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组装机构包括第三移动组件121;所述第三移动组件121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以及所述排线104输送机构之间;所述第三移动组件121用于将位于所述等待位110上的所述排线104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154上,以使所述铁件154与所述排线104结合到一起并形成组装件。
具体地,所述第三移动组件121的结构与第一移动组件116的结构相同,在该实施中不再详细阐述。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铁件154与排线104的牢固结合,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保压机构,所述保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与所述排线104输送机构之间;在第二输送轨道112的运输作用下,将组装件运动到保压机构上;所述保压机构包括保压部以及与所述保压部连接的第二驱动部(这里面的第二驱动部可以为气缸或直线电机);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保压部朝向所述组装件运动,并抵接至所述组装件上,实现对组装件的保压。
具体地,所述保压部包括多个重量不同的砝码,根据实际工况情况从而决定用多少砝码。
更具体地,为了进一步保证铁件154与排线104的牢固结合,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热压机构,对于热压机构的结构对于本领域人员来说是可以想到的,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组装设备还包括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四移动组件113以及储料组件114;
所述第四移动组件113能够抓取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组装件,并放置在所述储料组件114上,所述储料组件114用于收纳所述组装件。
具体地,所述第四移动组件113与第一移动组件11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
具体地,所述储料组件114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存储箱,存储箱内具有多个存储工位,多个存储工位用于存储组装件。
具体地,所述储料组件114还可以是一种类似于排线上料构件120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储料组件114包括支撑架、第十气缸、储料盘、传感元件;支撑架内具有容纳腔,第十气缸的驱动端与储料盘连接,传感元件与第十气缸电连接;第十气缸能够驱动储料盘在支撑架的容纳腔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储料盘位于支撑架的顶部,用于承装组装件;当传感元件检测到储料盘内的组装件已满,则将检测到的“已满(1)”信号传递给第十气缸,第十气缸驱动储料盘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当运动至支撑架底部时,从支撑架的底部运出,与此同时更换空的储料盘,再利用第十气缸驱动空的储料盘沿竖直向上的方向运动至支撑架的顶部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组装设备,用于组装铁件和排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铁件输送机构、排线输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和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的组装机构;
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用于将铁件输送至第一预设位置;
所述排线输送机构用于将排线输送至待撕膜工位,并去除所述排线上的膜体;
所述组装机构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组装至所述铁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线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排线上料组件、第一移动组件、旋转组件以及撕膜组件;
所述排线上料机构用于将所述排线运输至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能够将所述第二预设位置上的所述排线转移至所述旋转组件上,所述旋转组件用于将所述排线运输至待撕工位以及将去除膜体的所述排线运输至等待位;
所述撕膜组件用于对所述待撕工位上的所述排线撕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件输送机构包括顺次排布的铁件上料组件以及第二移动组件;
所述铁件上料组件通过第一输送轨道以及第二输送轨道将所述铁件运输至第三预设位置;
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三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转移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机构包括第三移动组件;
所述第三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以及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
所述第三移动组件用于将位于所述等待位上的所述排线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所述铁件上,以使所述铁件与所述排线结合到一起并形成组装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膜组件包括下压构件、夹持构件以及与所述夹持构件连接的驱动构件;
所述下压构件的下压端抵接在排线的一端;
所述夹持构件用于夹持所述膜体,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夹持构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所述排线上的膜体脱离于所述排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的一侧的清洁组件;
所述清洁组件具有清洁部以及与所述清洁部连通的供给部,所述供给部用于向所述清洁部供给清洁剂;
所述清洁部朝向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上的所述铁件,用于对所述铁件清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轨道的一侧的擦拭组件;
所述擦拭组件包括擦拭部、与所述擦拭部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布料上料部以及布料下料部;
所述擦拭部设置在所述布料上料部和所述下料部之间,所述布料上料部向所述擦拭部提供布料,并通过所述布料下料部导出;
所述第一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擦拭部朝向所述铁件运动,并与所述铁件上的待擦拭位置接触,以利用所述布料擦拭所述待擦拭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件输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的一侧的吹气组件;
所述吹气组件包括吹气部、与所述吹气部连接的角度调节部以及与所述吹气部连接的供气部;
所述供气部用于向所述吹气部供气,所述吹气部朝向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上的铁件,并用于向所述铁件吹气;
所述角度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吹气部朝向所述铁件的吹气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压机构,所述保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与所述排线输送机构之间;
所述保压机构包括保压部以及与所述保压部连接的第二驱动部;
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保压部朝向所述组装件运动,并抵接至所述组装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所述铁件输送机构的一侧;
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第四移动组件以及储料组件;
所述第四移动组件能够抓取位于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上的所述组装件,并放置在所述储料组件上,所述储料组件用于收纳所述组装件。
CN202121419049.2U 2021-06-24 2021-06-24 组装设备 Active CN214888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9049.2U CN214888196U (zh) 2021-06-24 2021-06-24 组装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9049.2U CN214888196U (zh) 2021-06-24 2021-06-24 组装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8196U true CN214888196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6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19049.2U Active CN214888196U (zh) 2021-06-24 2021-06-24 组装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81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6592A (zh) * 2021-12-21 2022-03-25 苏州朗坤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环震动器自动整形组装设备
CN114700713A (zh) * 2022-04-29 2022-07-05 苏州鼎纳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铁件组装设备
CN114871722A (zh) * 2022-04-27 2022-08-09 江苏创源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组装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6592A (zh) * 2021-12-21 2022-03-25 苏州朗坤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环震动器自动整形组装设备
CN114226592B (zh) * 2021-12-21 2023-10-24 苏州朗坤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环震动器自动整形组装设备
CN114871722A (zh) * 2022-04-27 2022-08-09 江苏创源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组装设备
CN114871722B (zh) * 2022-04-27 2023-07-14 江苏创源电子有限公司 自动组装设备
CN114700713A (zh) * 2022-04-29 2022-07-05 苏州鼎纳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铁件组装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88196U (zh) 组装设备
CN210171833U (zh) 一种lcd屏全自动点胶设备
JPH06255772A (ja) ガラス基板移送用ハンド及びガラス基板移送装置
CN211757054U (zh) 一种酒精清洁设备
CN112249699B (zh) 一种可兼容多种型号的医疗试剂盒自动组装生产线
CN112340455B (zh) 一种为玻璃工件贴偏光片的贴片生产线
CN113734792A (zh) tray盘产品上下料系统
CN114093799A (zh) 一种芯片贴合设备
CN114013740A (zh) 一种包装设备用打包袋供给及开袋装置
WO2019003782A1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板の製造装置
CN110937200A (zh) 一种清洁撕膜设备
CN114474700A (zh) 一种贴合设备
CN115802626B (zh) Fpc自动粘贴线
CN219464079U (zh) 一种中框去毛刺检测系统
CN110935666A (zh) 一种酒精清洁设备及方法
CN217675491U (zh) 一种pcb板自动上下料检测打标设备
CN216326393U (zh) 一种耳机组装设备
CN214937041U (zh) 自动取料设备
CN213916933U (zh) 一种上料装置
CN212889363U (zh) 一种用于为玻璃工件贴偏光片的贴片设备
CN212916351U (zh) 一种液晶玻璃固化生产线
CN219704098U (zh) 一种域控制器的电路板和支撑架的上料组装设备
CN114472211A (zh) 一种贴合系统
CN210647072U (zh) 一种点胶抽真空装置
CN103508183A (zh) 电子元件送料装置及其应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